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10 20: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2015年12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否则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共81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

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稾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昏暗不明)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沈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下列各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屈平属草稾未定 属:写作 .B.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虽:虽然 .

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通“旨”,主旨,内涵 .D.投书以吊屈原 吊:悼念 .

5.对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B.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C.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

D.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受到贬黜,屈原仍不失气节,认为楚王偏听偏信,朝中奸佞当道,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在无比的忧苦中,创作出伟大篇章——《离骚》。

B.屈原,原本叫平,是楚国贵族。屈原学识广博,有治世之才,在楚国官居要位,深得楚王信任。但长期的信任使得屈原日益骄纵,恃才傲物,最终受到贬斥。

C.屈原遭罢黜后,四处行吟,内心苦楚无法排遣,又不愿随波逐流、与奸佞同流合污,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在万般痛苦之下最终选择了自沉汨罗。

D.屈原死后,社会风气并未有所好转,朝中也缺少敢于直谏的臣子,楚国境况江河日下,从侧面展示了屈原的治国之才和正确的政治理想。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8.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5分)

9.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5分)

10.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5分)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8分)

1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3分)

1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5分)

1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分)

三、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20分)

(1)及尔偕老, 。淇则有岸, 。 (2)还顾望旧乡, 。

(3)越陌度阡, 。 , 心念旧恩。 (4)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 (5) ,谣诼谓余以善淫。 (6)步余马于兰皋兮, 。

(7)人恒过然后能改, , 。

(8)一鼓作气, ,三而竭。 ,故克之。

(9)《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给齐威王分析自己的家人朋友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是:“ , , ”。 (10)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为鼓励臣民进谏,提出了明确的奖赏方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h0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