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计算机实验内容

更新时间:2023-09-13 07: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C语言程序设计

1.课程学分和学时

本课程为4学分、7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电视、实验和面授辅导学时各为20、27和25学时。课程中各章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序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内容 C语言概述 数据类型与表达式 流程控制语句 数组和字符串 指针 函数 结构与联合 文件 电视学时 实验学时 面授学时 2 3 3 2 2 3 3 2 2 2 4 4 4 4 4 3 2 3 3 3 3 4 3 4 实验是学习该课程的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上机实验能够加深理解和巩固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能够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材中的每章都将给出具体的实验练习题,以及必要的操作步骤。

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课学时为36。 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实验一:Visual Basic开发环境(2学时) 一、实验内容:

(1)Visual Basic6.0的安装、启动与退出 (2)定制Visual Basiv6.0的集成开发环境 (3)创建一个简单应用程序 二、实验要求:

1.了解Visual Basic(简称VB)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要求。

2.练习Visual Basic6.0的安装,掌握启动与退出Visual Basic6.0的方法。

3.熟悉Visual Basic集成开发环境,掌握工具栏、属性窗口、工程资源管理器窗口、窗体布局窗口、代码编辑器窗口的使用。 实验二:简单程序设计(2学时) 一、实验内容:

(1)球表面积和球的体积的程序设计 (2)窗体的新建、属性设置 (3)身份验证程序设计

(4)创建“计时秒表”窗体程序 二、实验要求:

1.掌握建立和运行Visual Basic应用程序的基本步骤。 2.掌握文本框、标签、命令按纽的使用。

3.掌握MsgBox的使用和赋值语句的正确书写规则。 实验三:菜单设计(2学时)

1

一、实验内容:

(1)下拉式菜单设计 (2)弹出式菜单 (3)工具栏设计 二、实验要求:

1.掌握菜单编辑器的使用

2.掌握下拉式菜单和弹出式菜单的设计方法。 3.了解工具栏的设计方法。

实验四:鼠标、键盘、API函数调用(4学时) 一、实验内容:

(1)键盘错位程序 (2)实验键盘使用技巧 (3)鼠标事件应用

(4)窗体总在最前端实验 (5)百叶窗图形特效实验 二、实验要求:

1.掌握鼠标和键盘有关事件的使用方法 2.熟悉API函数的引用和调用方法 实验五:文件管理程序设计(5学时) 一、实验内容:

(1)Word文件查找显示程序 (2)文件读写程序 二、实验要求:

1.掌握文件管理程序相关控件的使用方法

2.掌握文件管理程序相关函数和过程的使用方法 3.掌握文件管理类程序开发的方法 实验六:绘图和多媒体应用(5学时) 一、实验内容:

(1)三角函数曲线的绘制 (2)常见几何图形绘制 (3)CD播放器程序设计

(4)API函数在多媒体中的应用 二、实验要求:

1.掌握建立图形坐标系的方法。

2.掌握VB的图形控件和图形方法以及常见几何图形的绘制。 3.掌握用多媒体控件制作简单多媒体播放器的方法。 4.了解API函数在多媒体中的应用。 实验七: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8学时) 一、实验内容:

(1)数据绑定控件的使用方法

(2)VB数据库引擎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3)SQL操纵数据库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

1.掌握利用SQL语句,通过ADO数据对象管理数据库的方法

2

2.理解数据库实用程序的框架体系 3.了解数据报表的制作方法

实验八:网络应用程序设计(4学时) 一、实验内容:

WinSocket控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要求:

1.掌握Winsock控件的使用方法 2.了解网络聊天程序的原理

实验九:简单程序调试及错误处理(2学时) 一、实验内容:

(1)程序调试实验

(2)错误捕获及处理实验 二、实验要求:

1.掌握断点的设置、监视、跟踪等程序调试方法

2.掌握On Error Goto、On Error Resume Next 等语句的使用 3.理解Error对象的作用

实验十:ActiveX的简单应用(2学时) 一、实验内容:

1.ActiveX EXE组件编程 2.ActiveX DLL组件编程 二、实验要求:

1.了解ActiveX EXE组件的开发和使用方法 2.了解ActiveX DLL组件的开发和使用方法

三.操作系统

三、 实践环节(实验)

实验1:安装Linux系统(4学时)

目的:1.学会在操作系统安装之前,根据硬件配置情况,制订安装计划。

2.学会在安装多操作系统前,利用硬盘分区工具(如PQMagic)为Linux准备分区。 3.学会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步骤和简单配置方法。

4.学会Linux系统的启动、关闭步骤,初步熟悉Linux系统的用户界面。 内容:1.安装并使用硬盘分区工具(如PQMagic),为Linux准备好分区。 2.安装Linux系统(如红旗Linux桌面版)。 3.配置Linux系统运行环境。 4.正确地启动、关闭系统。 5.对图形界面进行一般操作。 要求:1.制订安装计划。

2.如果在机器上已安装了Windows系统,而且没有给Linux预备硬盘分区,则安装硬盘分区工具(如PQMagic),运行它,为Linux划分出一块“未分配”分区。

3.在光驱中放入Linux系统安装盘,启动系统。按照屏幕提示,选择/输入相关参数,启动安装过程。

4.安装成功后,退出系统,取出安装盘。重新开机,登录Linux系统。 5.对Linux系统进行配置,如显示设备、打印机等。 6.利用鼠标对图形界面进行操作。

说明:1.本实验应在教师的授权和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操作,否则可能造成原有系

3

统被破坏。

2.如条件不允许每个学生亲自安装,可采用分组进行安装或课堂演示安装的方式。 实验2:Linux 应用及shell编程(4学时) 目的:1.掌握Linux一般命令格式和常用命令。 2.学会使用vi编辑器建立、编辑文本文件。 3.了解shell的作用和主要分类。 4.学会bash脚本的建立和执行方式。 5.理解bash的基本语法。

6.学会编写简单的shell脚本。 内容:1.正确地登录和退出系统。 2.熟悉使用date,cal等常用命令。

3.进入和退出vi。利用文本插入方式建立一个文件。 4.学会用gcc编译器编译C程序。 5.建立shell脚本并执行它。

6.学会使用shell变量和位置参数、环境变量。

7.学会使用bash的特殊字符和一般控制结构编写shell脚本。 要求:1.登录进入系统,修改个人密码。

2.使用简单命令:date,cal,who,echo,clear等,了解Linux命令格式。

3.进入vi。建立一个文件,如file.c。进入插入方式,输入一个C语言程序的各行内容,故意制造几处错误。最后,将该文件存盘。回到shell状态下。

4.运行gcc file.c -o myfile,编译该文件,会发现错误提示。理解其含义。

5.利用vi建立一个脚本文件,其中包括date,cal,pwd,ls等常用命令。然后以不同方式执行该脚本。

6.对主教材第2章中的适当例题进行编辑,然后执行。从而体会通配符、引号、输入输出重定向符、成组命令的作用;能正确使用自定义变量、位置参数、环境变量、输入/输出命令;能利用if语句、while语句、for语句和函数编写简单的脚本。 实验3:进程管理(4学时)

目的:1.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明确它与程序的区别,突出理解其动态性特征。 2.学会使用ps命令观察进程的状态,并分析进程族系关系。 3.学会使用系统调用对进程进行控制。

内容:1.使用ps命令查看系统中运行进程的信息。

2.利用系统调用实现进程的创建、终止、等待、睡眠等操作。 要求:1.使用ps命令,列出与当前shell 有关进程的基本信息。 2.执行ps –ef命令,显示系统中所有进程的全面信息。

3.执行ps –la命令,显示系统中所有进程的全面信息,并分析进程族系关系。 4.编写一个C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子进程,利用getpid( )和getppid( ) 分别获得进程的PID和父进程PID,使用sleep( )将相关进程挂起给定时间。

5.编写一个C程序,完成父进程创建一个子进程,子进程运行中显示当前系统的记录时钟;父进程将数字1~100循环显示到标准输出上;另外,应控制子进程先运行,然后父进程运行。

实验4:存储管理(3学时)

目的:1.加深对分区存储管理技术有关概念的理解。 2.学会设计动态分区法分配内存所用的数据结构。 3.掌握分区分配的最先适应算法。

4

内容:1.设计动态分区法分配内存所用的数据结构,即空闲分区表。 2.编程实现最先适应算法。

要求:1.将系统中的1024KB内存区作为若干进程共同使用的内存空间;建立空闲分区表,其中每个表项包括分区序号、分区大小、分区始址以及分区状态等信息。 2.用C 语言编写程序,建立若干进程,给定其名称和所需内存大小。

3.按照主教材中给出的最先适应算法的提示,编程实现其功能。即:为各个进程分配内存空间,并显示内存分配情况;当进程结束时,回收其占用的内存空间,修改空闲分区表,显示内存分配情况;当没有空闲空间可以满足进程申请时,应给出提示信息,让该进程等待;所编制的程序应具有退出功能。 实验5:文件管理(3学时)

目的:1.掌握Linux有关文件和目录操作的常用命令。

2.学会用系统调用和库函数进行编程,实现对文件的创建、打开、关闭、读和写。 内容:1.在用户主目录下对文件进行操作:复制一个文件、显示文件内容、查找指定内容、排序、文件比较、文件删除等。

2.对目录进行管理:创建和删除子目录、改变和显示工作目录、列出和更改文件权限、链接文件等。

3.使用系统调用对文件进行操作,编程实现对文件的创建、打开、关闭、读和写。 要求:1.浏览文件系统:运行pwd命令,确定当前工作目录;运行ls -l命令,理解各字段含义;使用cd命令,改变工作目录;用mkdir建立一个子目录subdir,将工作目录改到subdir。

2.文件操作:验证当前工作目录在subdir;运行 date > file1,然后运行cat file1,看到什么信息?运行cat subdir,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利用ls -l file1,了解链接计数是多少?运行cp file1 file2,然后ls -l,看到什么?运行mv file2 file3,然后ls -l,看到什么?运行rm file3,然后ls -l,结果如何?运行ls -l,理解各文件的权限是什么?用两种方式改变file1的权限。

3.利用系统调用编写一个C程序,完成对用户指定文件的内容进行拷贝。

4.利用系统调用和库函数进行编程,将用户输入的信息插入到已存文件的不同位置。

四.多媒体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72,4学分,其中课程学时48,实验24 实验大纲

实验学时为24。带*号的实验可选做,教学不要求。 实验1:声音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录音机编辑和制作声音素材

实验要求:掌握在Windows 95/98环境下录制、播放和编辑声音文件的方法 实验设备:Windows 95/98环境

实验内容:录音、放音、改变音量、控制放音速度、倒放、添加回声等,添加声音文件到其它声音文件中,插入声音文件到文档中等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2:图像处理和文件格式的转换

实验目的:学习静态图像编辑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实验要求: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如缩放、变形、特技效果等,并学会“抠”图来自己设计图像

实验设备:Photoshop环境

实验内容:Photoshop的基本操作方法、选取图像、制作艺术字、使用滤镜、路径和图

5

层等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3:视频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实验目的:学习视频图像编辑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实验要求:学会编辑一部小电影 实验设备:Premiere 环境

实验内容:将视频片段引入到项目窗口、设置过度、过滤和重叠效果等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4:三维动画制作

实验目的:学习三维动画制作的基本方法

实验要求:学习3DS MAX的基本使用方法,并学会制作简单的动画 实验设备:3DS MAX 环境

实验内容:学习三维字、下雪的山脉、旋转体等三维效果的制作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5:利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软件

实验目的:学习用多媒体著作工具集成各种媒体素材的基本方法

实验要求:用Authorware集成制作在实验1---实验4中准备的各种素材 实验设备:Authorware环境

实验内容:引入文本、图像、声音等文件,利用Authorware提供的运动图标设计二维动画,学习设计各种参数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6:用Flash制作电子贺卡

实验目的:学习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 实验要求: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个网页 实验设备:Flash工作环境

实验内容:创建新页面、使用特殊字符、超级连接、设置页面背景属性和美化网站页面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7:利用Authorware制作交互式网页

实验目的:学习Authorware提供的10种交互功能的基本方法 实验要求: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个课件 实验设备:Authorware工作环境

实验内容:利用Authorware提供的图标,为主流程线设置群组图标、制作“开始”群组图标等

实验学时:4学时

五.计算机电路基础(1)

实验内容

实验总学时:18学时,1学分

实验1 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及集成门电路测试(3学时) 实验2 组合逻辑(3学时) 实验3 时序逻辑(1)(3学时) 实验4 时序逻辑(2)(3学时) 实验5 设计性实验(6学时 )

计算机电路基础(1)实验是本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由各地方电大负责开出.必做实验五个(其中一般性实验4个,综合性实验1个),规定实验未完成或不合格不能获得本课程学

6

分,提倡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考核.

六.计算机网络

实验内容

实验1 组建简单以太网(网络连通测试、集线器级连、网络软件安装配置) (4学时) 要求:提供网络环境,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完成网络硬件部分安装连接、软件部分安装、网络连通及故障测试、局域网网络结构及网络设置、局域网交换机的配置。使用故障检测命令测试网络状态,了解各命令的含义及使用方法。

提供3~5个小型局域网环境,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实现不同局域网间的互连,并能够使用网络软件测试和管理该网络环境。

实验2 Windows环境下TCP/IP协议的配置,TCP/IP诊断(ARP命令的使用、ping命令、ipconfig分析与使用) (4学时)

要求:提供WindowsXP/2000环境,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协议的添加和TCP/IP协议的配置,了解协议及TCP/IP协议的功能。

实验3 构建一个简单的无线局域网,配置DHCP (4学时)

要求:提供无线局域网环境,学生按照实验要求通过PC配置实现无线状态下的网络互连,并能够测试该网络状态。

要求:提供3~5个局域网环境及交换机,学生按照实验要求配置交换机实现不同局域网间的互连,要求掌握局域网配置的命令和操作。

实验4 VLAN规划与划分(VLAN规划、在局域网上划分VLAN),路由器配置与简单故障诊断(低端、高端) (4学时)

要求:提供3~5个局域网环境及交换机,学生按照实验要求配置交换机实现局域网VLAN的划分和管理,要求掌握VLAN配置的命令和操作。

要求:提供3~5个局域网环境及路由器,学生按照实验要求配置路由器实现局域网局域网的互连和管理,要求掌握路由器的配置命令和操作。

实验5 DNS服务的配置与使用,IIS 服务的配置与使用 (4学时)

要求:提供DNS服务器和网络互连环境,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实现DNS服务器配置,并使本地网络实现利用该DNS服务器访问互联网。

要求:提供WWW服务器和网络互连环境,学生按照内容要求实现WWW服务器配置,并使本地网络实现访问互联网。

实验6 计算机网络综合性:局域网截包分析实验 (4学时)

要求:捕获报文与报文基本分析实验、捕获并分析地址解析协议(ARP)、捕获并分析传输控制协议、捕获并分析用户数据报协议。 通过使用Sniffer Pro软件观察网络流量,分析数据报结构,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网络分层的思想,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再通过捕获各个具体协议的通信数据包,一步一步具体分析其实现步骤,更加具体地掌握协议的实现过程。

七.计算机系统结构

课程教学总学时为90(5学分),其中课内学时80(含录像学时),实验学时10。 试验内容和试验要求 试验要求:

1. 注意自始至终贯彻课程中所介绍的程序设计风格,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2. 学员应独立完成所布置习题。为保证尽量在统一安排的上机时间内编译运行通过程序,学员应事先设计好程序 试验安排:

7

共安排十二次试验,每次上机2小时

第一次:熟悉Visual C++程序设计环境,并利用其编制简单的输入输出程序

第二次:编制可以完成简单的输入输出和运算的程序,学习简单变量的定义与使用、常量的定义及使用

第三次:编制带分支、循环和跳转的程序,学习数组的用法 第四次:练习使用函数进行模块化程序设计

第五次:练习使用类、结构,熟悉类的构造函数、析构函数及其他成员函数与成员变量的设计方法,

第六次:练习使用数组、指针和引用,熟悉它们的常用方法 第七次:练习通过继承派生新类,体会继承带来的好处

第八次:练习使用面向对象的多态性设计可靠、简单、易维护的程序 第九次:练习比较复杂的输入输出和文件的存取,熟悉C++流类 第十次:熟悉Visual C++的类库,练习界面的设计和简单的绘图

第十一、十二次:完成一个大作业,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并在Visual C++环境下实现(利用Visual C++的类库)。

八.软件工程

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实验1:结构化分析—大学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6学时) 实验内容:

要求学生开发一个B/S和C/S混合模式的大学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 实验要求:

(1)要求用系统流程图给出物理模型。 (2)要求用数据流程图实现逻辑模型。 (3)细化数据流程图。 (4)给出系统的数据字典。

(5)用IPO图描述系统的处理过程。 (6)画出系统的E-R图。 (7)画出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8)编写验收测试用例。

实验2:结构化设计——大学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6学时) 实验内容:

对实验1的结果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实验要求:

(1)在实验1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结构设计。将数据流程图转化成软件结构图。 (2)根据软件设计原则对软件结构图进行优化。 (3)对系统进行数据库设计。 (4)进行过程设计。

实验3:基于UML的大学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6学时) 实验内容:

要求学生使用UML图,实现一个B/S和C/S混合模式的大学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

实验要求:

(1)给出系统的用例模型,包括:系统的角色、用例、用例图。 (2)对每个用例用活动图描述其业务处理流程。

8

(3)画出本系统的高层类图。 (4)编写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

实验4:基于UML的大学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8学时) 实验内容:

对实验3的面向对象分析结果进行设计。 实验要求:

(1)用UML配置图实现本系统的的物理结构设计。 (2)用UML包图和类图实现本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 (3)用UML类图和时序图实现本系统的详细设计。 (4)用UML的组件图设计本系统的组件关系。 (5)编写出系统设计规格说明书。

九.数据结构

一、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 72学时,4学分,其中讲授学时48,实验24 教 学 内 容 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一、数据结构基本概念及算法分析 3学时 2学时 二、数组 3学时 2学时 三、链表 3学时 3学时 四、栈和队列 3学时 2学时 五、递归 3学时 2学时 六、树与森林 9学时 4学时 七、集合与搜索 5学时 2学时 八、图 7学时 4学时 九、排序 7学时 3学时 十、索引与散列结构 5学时

十.数据库系统概论

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实验1:线性表(6学时) 实验内容:

1.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 某项比赛中,评委们给某参赛者的评分信息存储在一个带头结点的单向链表中,编写程序:

(1)显示在评分中给出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评委的有关信息(姓名、年龄、所给分数等) (2)在链表中删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结点

(3)计算该参赛者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 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用顺序表A记录学生的信息,编写程序:

(1)将A表分解成两个顺序表B和C,使C表中含原A表中性别为男性的学生,B表中含原表中性别为女性的学生,要求学生的次序与原A表中相同。 (2)分别求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年龄 实验要求:

1.掌握线性表的存储结构及相关的操作;

2.能根据问题要求,设计数据结构和相应算法; 3.用C语言编制程序,程序中写出详细注释;

9

4.给出测试结果,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实验2:栈、队列、递归程序设计(3学时) 实验内容:

1.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

编写一个算法,输出指定栈中的栈底元素,并使得原栈中的元素倒置。 2.递归程序设计

(1)从低位到高位逐次输出各位数字 (2)从高位到低位逐次输出各位数字 实验要求:

1.掌握栈、队列的访问特点和基本操作;

2.掌握在简单应用中不同存取结构的栈和队列的程序设计技术; 3.通过简单递归程序设计了解栈的应用;

4.对上述实验内容要求完成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设计,并用C语言设计程序,用算法测试,并验证程序正确。 实验3:二叉树(6学时) 实验内容:

1.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设一棵完全二叉树用顺序存储方法存储于数组tree中,编写程序:(1)根据数组tree,建立与该二叉树对应的链式存储结构,(2)对该二叉树采用中序遍历法显示遍历结果。 2.二叉树的遍历

设一棵二叉树采用链式方式存储,编写一个前序遍历该二叉树的非递归算法。 实验要求:

1.掌握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2.掌握链式存储二叉树的访问方式和相关程序设计技术; 3.掌握二叉树的不同遍历方式和实现技术; 4.进一步熟悉并掌握递归程序设计技术。 实验4:图的存储方式和应用(3学时) 实验内容:

1.建立图的邻接矩阵

根据图中顶点和边的信息编制程序建立图的邻接矩阵。 2.图的邻接表(选作)

根据已知图的信息建立图的邻接表,并输出邻接表。 3.求图的最短路径(选作)

参考相关资料、阅读利用广度优先搜索求图的最短路径的相关程序。 实验要求:

1.掌握图的存储结构,了解它的应用;

2.理解图的“最短路径”计算方法,了解相关的程序设计技术。 实验5:查找(3学时) 实验内容:

1.折半查找

某班学生成绩信息表中,每个学生的记录已按平均成绩由高到低排好序,后来发现某个学生的成绩没有登记到信息表中,使用折半查找法把该同学的记录插入到信息表中,使信息表中的记录仍按平均成绩有序。 2.二叉排序树的建立

10

参阅相关资料,阅读建立二叉排序树的程序。 实验要求:

1.掌握折半查找的算法步骤和实现方法; 2.掌握二叉排序树的性质、构造方法;

3.按实验内容完成相关程序,并用实例进行测试,验证其正确性。 实验6:排序(3学时) 实验内容:

1.冒泡法排序的改进算法

某班学生成绩信息表中每个学生的记录包含各门功课的成绩和平均成绩,以及按平均成绩的排名等信息,要求从键盘输入每个学生各门功课的成绩,计算出平均成绩,按平均成绩由高到低对信息表的记录重新排序,并定出每位同学的名次,打印排序后的信息表。 2.堆排序

阅读筛选和建堆的程序,针对某一个待排序的序列,通过人工跟踪程序的执行,完成排序的全过程。 实验要求:

1.掌握有关排序算法的原理、步骤和编程技术;

2.对上述实验内容要求以实例进行测试,验证正确性; 3.在程序中作出详细注释。

十一.数据库应用技术

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实验1:SQL Server数据库基本操作(4学时)

实验目的:了解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实验内容:

启动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熟悉服务管理器、企业管理器、查询分析器的操作方法和主要功能。 实验要求:

在初步熟悉服务管理器、企业管理器、查询分析器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配合第1章的理论讲解,理解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实验2:查询检索(4学时)

实验目的:练习各种SELECT语句的操作方法。 实验内容:

以SQL Server自带的Pubs数据库,或实验指导教师事先创新好的数据库为操作对象,采用SELECT语句,完成查询检索实验,包括不带条件的单表查询;带一个条件的单表查询;带两个及以上条件的单表查询;两个表的联合查询;嵌套查询。 实验要求:

1.所有实验均在SQL Server查询分析器中完成; 2.将查询过程以屏幕抓图的方式拷贝,形成实验文档

实验3:表记录的插入、删除、修改(4学时)

实验目的:练习Inert、Delete、Update语句的操作方法 实验内容:

以SQL Server自带的Pubs数据库,或实验指导教师事先创新好的数据库为操作对象,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样本数据,完成表记录的插入、删除、修改操作。

11

实验要求:

1.所有操作必须通过SQL Server查询分析器完成;

2.每执行一种插入、删除或修改语句后,均要求通过企业管理器查看表记录的变化情况;

3.将操作过程以屏幕抓图的方式拷贝,形成实验文档。

实验4:数据库设计(6学时)

实验目的:练习数据库规范化及数据库设计理论 实验内容:

参照第4章的数据库设计实例,由实验指导教师给出同难度数据库设计背景资料,由学生完成数据库设计,提交设计文档并进行物理实施。 实验要求:

1.所涉及的数据库及其表、索引、视图等对象全部采用SQL语言进行定义; 2.利用SQL Server查询分析器运行相关SQL语句,生成数据库及表、索引、视图等相关对象;

3.利用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查看数据库创建结果;

4.在硬盘中查找数据库所对应文件的物理存储位置及文件名; 5.将上述实验结果形成文档。

实验5:数据库管理(4学时)

实验目的:练习权限管理及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方法 实验内容:

1.数据库备份与恢复:首先对实验4所创建的数据库进行备份,然后随意插入或删除数据表中的记录,最后进行数据库恢复。

2.数据库完全性:定义一个角色,验证表、记录、字段三级安全管理的操作方法。 实验要求:

1.所有操作均在企业管理器中完成;

2.将操作过程以屏幕抓图的方式拷贝,形成实验文档。

实验6: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14学时) 实验内容:

在上述所有实验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开发工具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可以是B/S模式,也可以是C/S模式。 实验说明:

原则上,实验部分与理论部分各章对应,总计36学时。理论部分一般不涉及具体的数据库产品,而实验部分则以SQL Server为平台,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其中实验1、2、3、5主要为验证型实验,实验4、6为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 实验要求:

1.所开发的程序至少包括:连接数据库、对表的更新操作(插入、删除、修改)和查询操作。

2.实验文档至少包括以下内容:系统概述、功能结构图、主要功能界面,以及数据库连接、更新操作和查询操作等相关操作的源代码。

十二.数据库系统概论

12

该课程4学分,72学 时,其中录像10学时,实验24学 时 。 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三.信号处理原理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4学分,其中课内学时54,实验18学时

十四.微机接口技术

【实验内容】

一.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12学时) 1.实验目的: 掌握基本指令的编程方法

2.实验内容: 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两个数相乘、BCD码相乘、字符匹配等。 3.实验设备: IBM PC或兼容机。

二. 定时器8253与中断控制器8258A实验 (4学时)

1.实验目的: 掌握8253与8259A的编程方法、波形产生、中断处理程序设计。 2.实验内容: 8253不同模式下的波形产生、8253作为中断源的中断处理过程。 3.实验设备: IBM PC或兼容机, TCP-1实验系统。 三. 并行接口8255A实验 (4学时)

1.实验目的: 掌握8255A的使用方法。

2.实验内容: 用8255A作为交通信号灯控制接口, 模拟交通信号灯的工作。 3.实验设备: IBM PC或兼容机, TPC-1实验系统。 四. 串行接口8251实验 (4学时)

1.实验目的: 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知识和8251A的工作原理。 2.实验内容: 主机经实验系统中8251A与另一终端进行数据传输。

3.实验设备: IBM PC或兼容机, TPC-1实验系统, 字符终端 (或另一PC机)。 五. A/D转换实验 (4学时)

1.实验目的: 掌握A/D转换的基本原理及A/D转换芯片的使用方法。 2.实验内容: 把不同直流电压转换为相应的数字量并将其存储及显示。 3.实验设备: IBM PC或兼容机, TPC-1实验系统。 专用实验设备: TCP-1型十六位微机实验培训系统。 通用实验设备: IBM PC或兼容微机。

13

教 学 内 容 数据库系统概述 数据库建模 关系模型和关系运算 关系数据库语言SQL 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 查询优化与并发控制 数据库设计 SQL系统环境 面向对象查询语言

课内学时 3 6 6 7 4 5 7 3 4

录像 1 1 1 1 1 1 2 1 1

实验 8 12 4

十五.微计算机技术

【实验内容】

一.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12学时) 1. 实验目的: 掌握基本指令的编程方法

2. 实验内容: 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两个数相乘、BCD码相乘、字符匹配等。 3. 实验设备: IBM PC或兼容机。

二. 定时器8253与中断控制器8258A实验 (4学时)

1. 实验目的: 掌握8253与8259A的编程方法、波形产生、中断处理程序设计。 2. 实验内容: 8253不同模式下的波形产生、8253作为中断源的中断处理过程。 3. 实验设备: IBM PC或兼容机, TCP-1实验系统。 三. 并行接口8255A实验 (4学时)

1. 实验目的: 掌握8255A的使用方法。

2. 实验内容: 用8255A作为交通信号灯控制接口, 模拟交通信号灯的工作。 3. 实验设备: IBM PC或兼容机, TPC-1实验系统。 四. 串行接口8251实验 (4学时)

1. 实验目的: 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知识和8251A的工作原理。 2. 实验内容: 主机经实验系统中8251A与另一终端进行数据传输。

3. 实验设备: IBM PC或兼容机, TPC-1实验系统, 字符终端 (或另一PC机)。 五. A/D转换实验 (4学时)

1. 实验目的: 掌握A/D转换的基本原理及A/D转换芯片的使用方法。 2. 实验内容: 把不同直流电压转换为相应的数字量并将其存储及显示。 3. 实验设备: IBM PC或兼容机, TPC-1实验系统。 专用实验设备: TCP-1型十六位微机实验培训系统。 通用实验设备: IBM PC或兼容微机。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gi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