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1-16 20: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a单选题

1、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害怕,从而发出呼救信号,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这体现了情绪的(D ) 功能。 A. 动机 B. 组织 C. 信号 D.适应

2、( B )被认为有支配愤怒和恐惧的中枢。 A.中枢B.下丘脑C.海马区D.扣带回 3、(A)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

A.需要 B.心境 C.情操 D.下丘脑 4、在情绪的生理机制中,大脑皮质的功能不包括(B) A.情绪认知 B.情绪行为 C.情绪体验 D.情绪控制

5、下列诗句表现的是愉快的情感的是(B) A.“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B.“呼儿抢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D.“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下列有关情绪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A.“愉快表示处境良好”表现了情绪的信号功能。

B.“人在缺氧的情况下会产生补充氧气的生理需要”表现了情绪的动机功能。

C.“当人们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下,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甚至产生攻击行为”体现了情绪的组织功能。 D.“用点头表示默认”体现了情绪的信号功能。

7、 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

们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这说明情绪有什么功能?(B)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 C.组织功能 D.信号功能 8、下列哪一项与情绪的发生无关(D) A、大脑皮质 B、下丘脑 C、副交感神经系统 D、肾上腺 9、许多动机和情绪的中枢在哪里( A ) A下丘脑 B海马体 C杏仁核 D小脑

10、人们在处于积极,乐观情绪状态时,更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这是情绪的(C)。

A.动机功能 B.适应功能 C.组织功能 D.信号功能

11、一个人非常生气,但碍于台面,不好发作,虽然说话语速控制平稳,但他嘴唇紧闭,手指关节明显用力,呼吸急促,这是由(D)支配的。

A.边缘系统 B.大脑皮质 C.杏仁核 D.自主神经系统

12、下列不是情绪包含的成分的是?(C)

A.生理成分 B.体验成分 C.遗传成分 D.行为成分

13、 下列对情绪定义正确的是(D ) A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 B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现象的笼统称谓 C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

D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 情绪唤醒对情绪刺激等复杂成分

14、“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属于情绪的什么功能(D)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 C.组织功能 D.信号功能

15、在冯特提出的情绪三维理论中,下面哪一个维度不包含在其中(C)

A.愉快—不愉快 B.激动一平静 C.注意一拒绝 D.紧张一松弛

16、以下哪些是情绪体验的性质(D) ①强度②快感度③刺激度④紧张度⑤放松度⑥复杂度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⑥

17、科学家,包括心理学家,始终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与人类相关的每一人体功能的细节,试图弄清人体的运行原理。我们作为心理学的学生暨继承者,应该记住这些为我们探明了一些盲径的先驱们。那么,

下列心理学家中,提出情绪分类的环状模式的人是(A) A.罗素 B 施洛伯格 C.普拉切克 D.冯特

18、克雷奇认为基本情绪为(A) A.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B.爱,喜悦,惊奇,愤怒,悲伤,恐惧 C.喜,怒,哀,乐 D.

快乐,兴趣,厌恶,恐惧,痛苦,愤怒

19、下列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文献中未包括对基本情绪种类的划分的是(C)

A.《素问》 B.《礼记·礼运》 C.《本草纲目》 D.《三国志》

20、 下列与自我评价相关的情绪和情感的是(B) A.厌恶 B.害羞 C.恐惧 D.兴趣

21、外国人见面多喜欢亲吻脸颊来问好,而在中国类似行为会引起害羞、恶心等情绪。这是(C)。

A.由文化不同所造成的 B.基本情绪 C.次级情绪 D.神经过敏

22、有关情绪的维度,错误的是( D )

A由冯特提出的维度 B 施洛伯格认为愉快-不愉快 ,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 C 罗素提出情绪分类环状模式

D 普拉切克主张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两个维度 23、 下列说明情绪具有先天性的是(D)

A中国人以吐舌头表示惊奇 B 日本人以微笑表示抱歉 C西欧人以亲吻表示亲切 D美国人在受伤时表示哭泣 24、 挫折如果是由于不合理的原因或被人恶意造成时,最容易产生

的情绪是(A)

A.愤怒 B.悲哀 C.厌恶 D.恐惧

25、下列哪一种基本情绪的先前事件是错误的(B) A.悲伤是对悲伤事件的评价 B.厌恶是对目标受阻的评价 C.幸福是实现目标的作用 D.害怕是对威胁的评价

C.自我规则 D.情绪规则

54、下列选项中,对情绪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D ) A.女生更为情绪化 B.女生更容易表达移情

C.男女对特定情境有不同的情绪感受 D.我们不能通过从表情中发现性别的不同

55、下列选项中,对“侧目而视”所表含义错误的是( B ) A.敬畏 B.藐视 C.嫉视 D.怒视

56、“在解读人的情绪线索时女人一般优于男人”是由( A )指出的。 A.霍尔 B.冯特 C.艾克曼 D.弗里节

57、在情绪的认知理论中强调对刺激情景的评估作用的理论是 (C) A.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 B.沙赫特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C.阿诺德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D.伊扎德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58、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里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经过课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下列 选项不属于情绪的构成(B) A.情绪唤醒 B.情感表现 C.生理唤醒 D.情绪认知

59、 关于人的情绪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有许多理论和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情绪既来自生理反应的反馈,也来自对导致这;生理唤醒本来是一种未分化的模式,正是认知

过程才将它标记为一种特定的情绪。这种观点是由谁提出的呢?(A) A.沙赫特 B.坎农-巴德 C.詹姆斯-兰格 D.阿诺德-拉扎鲁斯

60、下列有关情绪的主要理论正确的是(C) A.詹姆斯—兰格的丘脑情绪理论 B.坎农—巴德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C.沙赫特—辛格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D.阿诺德—拉扎鲁斯的外周情绪理论

61、下列谁认为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与此同时各

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B) A. 詹姆斯 B.兰格 C.冯特 D.华生

62、在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中,注射了肾上腺素的错误告知组,在欣快气氛下,行为反应受到了(C)

A、几乎不受影响 B、一定程度上受影响 C、高度受影响 D、未研究 63、下列哪一项符合外周情绪理论的描述(C) A、失恋了,所以哭得很伤心

B、我被那只狗吓到了,然后我就跑掉了 C、害怕是因为发抖

D、 害怕与看到熊而发抖是同时发生的两码事 64、强调丘脑在情绪中有重要作用旳是(B )

A.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B.坎农—巴德情绪理论 C.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D.阿德诺的情绪理论 65、在情绪研究中,研究者长期以来争论的主要问题是( C ) A.情绪的产生是否与心理活动有关 B.情绪是否具有动机功能 C.情绪和认知是否相互独立 D.基本面部表情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66、 下列关于情绪理论错误的是( B ) A 詹姆斯,兰格提出的外周情绪论

B 坎龙—巴德情绪理论认为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有助于情绪的发生

C 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情绪归因论

D 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中的作用 67、“我们难过,是因为我们哭泣”反映了(A) A詹姆斯—兰格的外因情绪理论 B坎浓—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 C沙赫特—辛格的激活归因 D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

68、主张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两极性观点的是(D) A冯特 B 施洛伯格 C 罗素 D普拉切克

69、如果下列情况属实,哪一项是支持外周情绪理论的?(C) A.人们在控制面部肌肉做出笑容时并不能体会到使人发笑的情绪 B.大脑皮质某特殊位置受损的病人不能体验到情绪 C.每一种情绪都有不同的生理唤醒模式

D.在同样的生理唤醒状态下,不同文化的人会体验到不同的情绪 70、根据坎农-巴德情绪学说,情绪的中心位于(D) A.内脏

B.外周神经系统 C.杏仁核 D.丘脑 二、多选题

1、情绪和情感的功能有(ACDF )

A.适应功能 B.掩饰功能 C.动机功能

D.信号功能 E.调节功能 F.组织功能 2、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包括( ABD) A 情绪体验 B情绪行为 C 情绪表现 D情绪刺激 3、参与情绪的生理活动的有:(BCEF) A.躯体神经系统 B.下丘脑 C.自主神经系统 D.脊神经 E.中枢神经系统 F.周围神经系统

4、关于基本情绪的定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F) A.基本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 B.基本情绪不存在情绪维度

C.基本情绪会随着个体认知的成熟而逐渐发展 D.基本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E.基本情绪随着文化的不同而变化

F.基本情绪必须有特点的生理模式与表情表示(ADF) 5、关于情绪体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情绪发生时,有的内部体验不是情绪

B. 任一具体的情绪体验在主观感受上也相对并不稳定 C.在任何地方,悲伤都与丧失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知觉相关

D.在心理学界,对于哪些情绪属于基本情绪这一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的

争议

E.罗素认为情绪可以划分为四个维度: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

F.冯特最早提出情绪维度这一概念

6、有关情绪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F) A.克雷奇提出了区分基本情绪的9种特征

B.情绪的功能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C.快乐是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后继之而来的情绪体验,快乐比其他任何情绪更具有感染性

D.孟昭兰提出四种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E.根据外周情绪理论,对情绪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生理反应而是主观体验,是对周围情境的认知

F.冯特、施洛伯格、普拉切克都认为情绪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而伊扎德则认为情绪维度有四维

7、下列不符合心境的选项是(ABC)

A. 具有特定的对象性 B. 是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C. 往往伴随感觉而产生 D. 与生物节律有密切关系 E. 心境可以影响健康状况

F. “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一种心境 G. 具有个体性、外显性等特点

8、多种多样的情绪状态才能让我们的心里反应有适当的反馈和表达,

请浏览下列选项。下列属于情绪状态,把它们选出 (ACGH) A.情调 B. 刺激 C.应激 D.心情 E.需要 F.冲动 G.心境 H.激情 9、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ABCDE ) A.情境性 B.激动性 C.暂时性 D.表浅性 E.外显性 10、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BD) A.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

B.出生不久的婴儿面部表情丰富表现的是表情的先天遗传性 C.北美人“竖起大拇指”在某些特定的文化中表示侮辱表现的是表情的先天遗传性

D.正常成年人的情绪表现是可以随意调节的 11、惊恐时声高,皱眉,咬紧牙关体现的是(AB) A.面部表情 B.言语表情 C.身段表情 D.手势表情 12、情绪识别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括(ABCDEF) A. B. C. D. E. F.

观察 分析 判断 暗示 经验 推理

13、下列描述符合坎农-巴德的观点的有(ABCD)

A.我们无法依据内部器官的反馈区分所体验到的多种情绪。 B.在非常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相同的内脏变化。 C.认为地引起强烈情绪的内脏变化并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 D.内脏完全脱离中枢神经系统并不改变情绪行为。

14、下列生活情景符合“唤醒及其情绪,认知引导情绪”的有(ABD) A.进行完激烈的篮球比赛后发生球迷冲突。 B.情敌之间的冲突容易走向极端。 C.当我们高兴的时候一切是美好的。 D.生活中,大怒和大喜之间的转换转换。

15、以下心理学研究生与其理论匹配正确的有(ACD) A.詹姆斯,兰格——外周情绪理论。

B.鲍尔——心境与认知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提出了启动模型。 C.伊扎德——情绪对个体整合起机动作用。 D.阿诺德,拉扎普斯——情绪认知评价理论。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对象:正常成年人 领域:个人 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 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 (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 (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 科学性的标准 ㈠ 可复制性 ㈡ 可证伪性 ㈢ 系统性

三 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 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

1.基础: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

2.应用:人格、发展、比较、社会、变态、教育、咨询、管理、工业或组织、消费、医学、司法、运动、军事、健康心理学)

第三节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6、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 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

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

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7、机能主义:有目的的心理 代表人物:[美]詹姆斯等人

基本观点:主张以心理活动和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意识是个人的、变化

的、连续的、具有选择功能的。

8、行为主义:理解和控制行为 代表人物:[美]华生(斯金纳)

基本观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以为他人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内隐的心理

与意识活动。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观察刺激—反应的公式,环境刺激是行为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因素,而遗传的影响可以不必理会。

9、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的心理 代表人物:[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基本观点:主张人的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

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0、精神分析:心理活动的动力

代表人物:[奥]弗洛伊德(1896年创立)

基本观点:潜意识、生本能与死本能、力比多;人格发展五时期(口腔、肛门、性器、

潜伏、生殖)、恋父(母)情结;本我、自我、超我、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

11、人本主义:潜能的发展 代表人物:[美]马斯洛、罗杰斯

基本观点:强调心理学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人是最重要的,其本性是善良的,并蕴

藏着巨大、无限的潜力。

12、认知心理学:多水平、多层次的信息加工 代表人物:[瑞士]皮亚杰、[苏联]维果斯基

基本观点:1967年,[美]奈瑟《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正式建立

当代心理学的主要范式,以人的认知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把人视为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系统,努力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和过程。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神经元

14、神经元的基本组成部分:细胞体、轴突、树突。 15、人脑中约有100亿到1000亿个神经元。

16、神经元基本功能:兴奋(以神经冲动为方式)和传导。 *17、神经元的种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18、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的三种接触形式:轴突与细胞体、轴突与轴突和轴突与树突。

第二节 神经系统

19、神经系统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和脑)

躯体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神经系统 (感觉运动神经、随意)

交感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应对环境、激活)

(脊髓和脑以外的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体内系统,非随意)

副交感神经系统

(维护身体内环境、恢复)

20、人脑的结构分为:后脑、中脑和前脑(最先进)。

后脑包括脑桥(受损可能使睡眠失常)、小脑(控制身体运动与平衡,受损就会丧失身体自由活动能力)和延髓;中脑是前脑和后脑的连接部分,是视觉和听觉的反应中枢,和后脑的脑桥、延髓和在一起称为脑干(生命中枢);前脑包括大脑皮质、边缘系统(海马回--学习、记忆 杏仁核--动机、情绪)、丘脑(受损使感觉扭曲)、下丘脑(受损影响饮食习惯和排泄功能)、脑垂体。

21、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器官。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区域有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和联合区。大脑皮层的四个脑区: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顶叶(感觉、运动中枢)、额叶(言语中枢)。

22、 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

负责言语表达:说不出来 言语视觉——角回

阅读性障碍:看不懂 海马回受损

奇特失忆症患者

第三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

第一节 环境的内容

1.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2.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具备的两个基础是生物基础和环境基础。 3.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主要有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

4.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声,需要具备三个维度:强度、可判断性和可控性。 5.高温条件下人们提高了对愤怒和敌意的感知,增加了攻击和暴力行为。 6.空气污染导致头疼、疲劳、失眠、消沉、烦躁等。

7.噪声会降低学习能力和挫折容忍力,不愿帮助他人,扭曲对他人的影响。

8.社会密度太大会出现电脑皮质调节功能紊乱、情绪高度紧张、焦虑不安与心态失衡等。 9.自然灾害使人意志消沉,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焦虑、孤独等。

第二节 文化影响

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东西。

亚文化:当在社会的某一群体中形成一种既包括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

他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文化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类文化与人性。人类文化是形成人的心理和行为即人性的决定性条件。 2.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亚文化对亚群体的影响是形成亚文化群的心理特征。

3.阶级地位和阶级心理。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处于相同的经济地位、具有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一个阶级的共同心理特征。

第三节 社会影响

1.社会影响: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的方向上改变他人的观念和行为的过程。 2.从众: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3.服从: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4.团体影响:

(1)社会促进:个体因他人在场而提高活动效果的现象。

(2)社会懈怠: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视为一个总体时所产生的个体努力水平的下降现象。

(3)去个性化:个体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融入群体情境的现象。

第四章 需要、动机与价值观

a)

需要

157、需要:需要是指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

状态,体现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事物与条件的依赖性,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158、需要的种类:生物性需要(进食、饮水、睡眠和觉醒、性需要)和社会需要(成就、

交往、权力)、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成就需要:阿特金森—希望成功和恐惧失败 麦克里兰—尽力避免失败和与此有关的消极

情绪

交往需要:沙赫特—在高焦虑的情况下,个体将会增强与他人亲近的心理需要。

权力需要:麦克里兰—凡是支配欲强、希望影响他人并对社会事务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人,均 有强烈的权力需要 159、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需要(匮乏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发展性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b) 动机概述

154、一级概念:动机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155、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155、动机产生的条件:必须具有内在条件(需要)和外在条件(正负诱因)共同作用。 156、动机的分类:

(1)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 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2)根据动机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长短: 长远的概括动机、暂时的具体动机 (3)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 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4)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 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5)根据动机的意识性: 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6)根据动机产生过程中需要和诱因作用的权重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内驱力: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2.诱因:是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

161、成就动机:个体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

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观点:成就动机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点:(期望价值观、成就动机和回避失败动机)

动机水平依赖一个人对目标的评价,以及对达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 公式:Ts=Ms×Ps×Is

(Ts目标倾向、Ms成功动机、Ps成功可能性、Is成功的诱因值)

c) 动机理论

1、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弗洛伊德—人有两大本能(生的本能、死的本能) 2、内驱力降低理论:赫尔—有机体的活动在于降低或消除内驱力。内驱力降低的同时,活动受到强化,因而是促进提高学习概率的基本条件。

3、期望理论:托尔曼和勒温—行为的动机是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或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期望理论必须解决动机的两个问题:期望什么,即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目的的价值如何?

弗洛姆:—用效价、期望和里来解释动机作用。个人想要进行某种行为的动力是一切结果的效价。

效价:是指个人对特定结果的情绪指向,即对特定结果的爱好强度。

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叶可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增强,工作效率就越佳;动机过强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反而限制了正常活动,从而使工作效率降低。

第四节 价值观

1、价值观:是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它不但引导着人们追寻自己的理想,还决定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选择。

2,、价值观主要特征:(1)主观性。(2)选择性。(3)稳定性。(4)社会历史性。 3、价值观表现形式: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可发展为内在动机。②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③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第五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62、感觉: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63、感觉的特征:直接性、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64、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和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以把感觉分为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

临床上把感觉分为: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 65、感觉现象包括感觉阈限、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视觉后效。

第二节 感觉的基本规律

一、感觉阈限

66、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即认得感觉器官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阈限:人的感觉器官接受某种刺激时,刚能够引起其反应或刚能停止其反应的刺激

强度,即对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心理学家通常把有5000的次数被观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68、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即E=1/R(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

对感觉阈限)。

69、费希纳定律:刺激强度与感觉刺激强度之间成对数关系。

公式:S=KlogR (S为感觉,K为常数,R为刺激强度) 70、韦伯定律:在一定范围内,每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种相对的常数。

用数学公式表示即为: ΔR/R=K (R表示最初的刺激强度,以R/ΔR表示刚刚觉察出 有变化的刺激强度,K为常数)

71、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感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

S=B*I (S是感觉大小; I是刺激强度)

72、感觉测量方法:

(1)传统: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异法

(2)信号检测论:提供了能够同时评价个体的感觉过程和决策过程的方法。

73、信号检测实验的反应(判断)模式有四种可能结果:击中、漏报、虚报、正确拒斥 二、感觉适应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适应的意义:感觉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集中注意于

对我们更有意义的信息。 3、视觉适应

①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量分解,对强光刺

激的感受性很高。

②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疼痛,睁不开眼,

同样看不清物体。

视杆细胞:是夜视细胞,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对波长较短的光有最大感受性

视锥细胞:是昼视细胞,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对光谱的中央部分最敏感 三、感觉后效

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

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正后象和负后象) 四、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 比和先后对比)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第三节 视觉

75、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可见光范围是380纳米至780纳米。 76、光谱三维特点:波长(色调)、强度(明度)和纯度(饱和度)

76、在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胞(对明亮刺激敏感)而无视杆细胞(对黑暗刺激敏感),是视

觉最敏锐的区域。

77、视敏度: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

77、感受野:能够引起某一个神经元或神经纤维反应的感觉细胞群所分布的可见区域。 78、三色说:(扬—赫姆霍兹)人的视网膜上有三种感受器分别含有与红、绿、蓝波长相应

的感光色素。

无法解释色盲、负后象和颜色对比现象。 79、四色说:(黑林的拮抗过程说)人的视网膜上有三对互相颉颃的视素:红-绿、黄-蓝、

白-黑。

80、视觉现象有:颜色混合(补色律、间色律、代替律)、视觉适应(暗适应、明适应)、视

敏度(即视力)、视觉后象(正后象、负后象)。

81、颜色混合:

色光三原色:红、绿、蓝 (朱红、翠绿、蓝紫) 颜料三原色:红、黄、兰 (品红、柠檬黄、湖底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色光的三间色

加法原则:红+绿=黄 绿+蓝=青 蓝+红=品红 红+绿+蓝=白

减法原则:白—红—绿=蓝 白—蓝=黄 白—红—绿—蓝=0(黑色)

第四节 听觉

81、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

82、声音的心理维度(听觉的基本特性):响度(振幅)、音高(频率)、音色(波形) 82、听觉理论: 地点说

共鸣:也叫位置理论,赫姆霍兹提出,基底膜的横纤维是感音的共鸣要素。

行波:贝克西提出,基底膜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分析,决定于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 频率说

频率: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拉瑟福德提出来的。声音的频率是由听神经中 枢神经元发方的速率来编码的。 齐射说:温弗尔提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频率对应 的,当声音频率提高,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第五节 其他感觉

83、其他感觉还包括嗅觉、味觉(酸、甜、苦、咸)、触觉(狭义触觉、压觉、自动觉)、平

衡觉(又称静觉)、动觉(又称运动觉)、痛觉 84、皮肤感觉

肤觉:刺激作用于皮肤而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 肤觉的基本形态: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触压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种类: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皮肤明显变形)

温度觉: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 痛觉: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 动觉:身体运动的信息,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

平衡觉: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其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第六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概述

84、知觉: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85、知觉的特点:(1)知觉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知觉的形成离不开过去知识经验的参与。 (3)语言在知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知觉受到诸多心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84、知觉中的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对感觉到的刺激物特征进行组织、整理,从 而形成知觉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利用已有经验、期望、动机对刺激信息进行 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 86、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相同点:① 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② 两者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 两者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2)区别: ①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② 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③ 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3)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87、知觉组织过程:图形与背景(最简单的知觉组织形式)、封闭与主观轮廓

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或相邻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原则、同域原则、 好图形原则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88、知觉的基本特性包括:知觉理解性(已有经验、言语影响)、知觉对象性、知觉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派)、知觉恒常性(大小、形状、方向、明度、颜色)

86、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或相邻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原则、同域原则、

好图形原则(知觉整体性) 89、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

90、知觉恒常性分类: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91、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第三节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93、视空间知觉:包括双眼知觉线索和单眼知觉线索。

双眼知觉线索:包括双眼会聚或视轴辐合、双眼视差(最主要)。

单眼知觉线索:包括线条透视、遮挡、质地梯度、空气透视、明亮与阴影、对象的相对

大小、运动视差与眼睛的调节。

97、 听空间知觉:包括单耳知觉线索和双眼知觉线索 双耳线索:双耳间时间差、双耳间强度差、位相差

89、时间知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90、时间知觉的依据:自然界的周期现象、生理节律、周期性的社会活动

88、时间知觉的形式:①对顺序的分辨;②对时间的确认;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④对时间的预测。 91、时间知觉的特征:

(1)时间知觉对时间间隔判断的精确性受感觉通道性质的影响。 (2)时间知觉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个体差异。

(3)时间知觉受特定时间内发生的事件的数量与性质的影响。 (4)时间知觉受人的情绪、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78、知觉到的现在:

(1)知觉到的现在的限度(弗雷斯认为知觉到现在可持续3—5秒;波佩尔提出这 个时限的内涵就是意识的限度)

(2)顺序知觉和持续知觉(弗雷斯建立的时间知觉研究框架,从瞬时体验过渡到 持续体验的延续性组织和从同时体验过渡到相继体验的顺序性组织) (3)时距知觉的加工机制:刺激的物理性质、内部变量(梯度期望理论)、认知因 素(注意闸门模式) 66、时间知觉和空间事件

时间和空间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彼此很难分割。 时间对空间产生影响的经典例子是Tau效应。 时间知觉受空间事件的影响称为Kappa效应。(科恩)

76、运动知觉:也就是对客体或客体的部分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变化速度的知觉 92、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56、似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

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动景运动 即?现象、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89、?现象(动景运动) 格式塔心理学家魏特默发现,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

间距离相继呈现时,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90、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而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91、运动后效 在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 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92、自主运动 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由于人的眼睛总是不随意地运动着,即使在注 视时仍有微弱的颤动;这些眼动信息的输入反而使人觉得亮点在运动。另 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视野中缺乏参照物之故,因为一旦视野里有某 个参照物,自主运动随即消失。

第四节 错觉

1、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4、错觉种类:(一)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 (二)垂直—水平错觉 (三)对比

错觉 (四)平行错觉 (五)弯曲错觉 (六) 颜色错觉 七、立体错觉 黑林错觉(平行线中间部分凸起) 弗雷泽错觉(同心圆错觉) 冯特错觉(平行线中间部分凹陷) 2、错觉产生的原因:1,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

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2,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等因素有关。3, 错觉也可能是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3、当代认知心理学提出模式识别理论模型或假说,分别是模板匹配理论、原型匹配理论、 特征匹配理论和结构优势描述理论。

第七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

39、意识: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 关系的觉知状态。 40、意识的基本特征:(1)主观性 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人们可以

直接觉知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心境,却只能通过观察和聆听间接地理解他人的意识经验。(2)统一性 人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为一个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3)流动性 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4)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人们觉知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人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②意识把人们的过去(记忆)与现在(感知)联系起来,使人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③人们依据觉知到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系起来,控制并计划人们的行动以达到未来的预期目标。

41、意识水平:(一)焦点意识: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二)下意识: 没 有被有意注意而加工的信息(三)前意识:前意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是介于意识和潜意 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四)潜意识:梦、非理性行为、怪癖、口误等

42、意识的类别

对周围事物的意识 有意识

自我意识

意识 梦

下意识动作与行为 无意识

对生理、心理过程的非意识性

43、意识的三种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的意识状态 *44、意识的功能:觉知、计划、选择与监控

*45、意识的脑神经机制理论:脑机能定位说、整体说、系统说、模块说

第二节 睡眠与梦

46、睡眠阶段:

第一阶段:昏昏欲睡。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约1010分钟。

第二阶段:浅睡阶段。偶尔会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 的脑电波)和“K结”(低频、很大波幅脑波)。约2020分钟。

第三阶段:沉睡初期。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出现睡眠 锭。约40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以大多数△波出现为标志。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 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眼球移动,伴随梦境。

47、睡眠过程呈现两种做梦状态:快速眼动阶段(梦境主要发生阶段)和非快速眼动阶段 48、根据失眠状况,将失眠分为:起始性失眠、维持性失眠、终止性失眠 49、根据失眠原因,将失眠分为: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良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 性失眠 45、应对失眠的策略

①安排好作息时间表,每天按时睡眠;

②睡前要充分放松,阅读一些轻松愉快的书籍; ③睡前洗个热水澡或做按摩;

④每天规律性地运动,但不要在夜晚(最好在下午)进行;

⑤不吸烟,下午以后不喝咖啡或茶,睡前可以喝一杯牛奶(因为牛奶能生成一种加速睡眠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

⑥偶尔失眠,不要担心。几乎每个人都会有入睡困难的经历。如果没有持续多日失眠,不要对它过分关注。

50、梦游:睡眠中自行下床行动,而后再回床继续睡眠,睡醒后对自己夜间的行动一无所知 的怪异现象。

55、梦魇:一种发生在REM睡眠期、黎明即将到来时的一些内容吓人的梦,也称噩梦。噩 梦中醒来的人对梦中的可怕内容通常都能回忆出来,思维有条理、冷静。 夜惊:是一种极度惊恐的梦,夜惊者会有坐起、哭喊或跑等躯体剧烈运动

56、梦:睡眠中的一种奇异现象,其主要特点是无意性、被动性及梦境的离奇与怪诞。梦的 实验心理学研究始于美国心理学家阿赛斯基和柯立特曼 57、梦的特征:(1)一般人在每夜都会做4-6个梦,但往往醒后不能回忆起曾做过梦,或

者只记得极少数的梦。(2)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出现在入睡后的约90分钟, 梦境的持续时间约为5-15分钟。(3)大多数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 大致可分为八类:各类人物、各类动物、人际交往、幸遇与悲遇、成败经 验、户内或户外活动、空间与物体和情绪反应。

第三节 催眠

50、催眠:在人为诱导下引起的意识改变状态。 51、催眠感受性:个体接受暗示的难易程度

53、易受催眠者特征:①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②想象力丰富;③容易沉浸于眼前或 想象中的场景; ④依赖性强;⑤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⑥有经验分离的经历。 *51、催眠的状态:主动性反映减低;注意狭窄化;旧的记忆还原;出现错觉与 幻觉;暗示接受性增高;角色扮演;催眠中经验失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ff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