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3-09-16 07:08:02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医学心理学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况:
1.医学心理学定义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的分支,也是医学的分支。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几乎所有医学领域都有医学心理学研究内容。 3.医学心理学学科性质 既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4.相关学科 医学心理学是新型交叉学科,与国外一些学科有联系。
5.发展历史与现状 自1879年冯特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后,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处于飞速发展之中。 第二节 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1.医学模式 大致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2.西方医学与生物医学模式 由于长期受心身二元论和自然科学发展时期的分析还原论的影响,经典的西方医学主要的是生物医学模式。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⑴ 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⑵ 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吸烟、酗酒等行为危险因子有关。 ⑶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⑷ 研究证明,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⑸ 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
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5.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课程有助于促进我国医学模式转变。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1.重要性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很年轻的交叉学科,注意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特点 理论的多样性;心理定量的主观性;涉及多学科的基本方法。 3.心理行为变量的定量 描述;序量化;间接定量;直接定量。 4.基本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 调查法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测验法使用具有信度和效度保证的测验工具或各种量表。 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5.若干研究方式 介绍个案研究;临床实验研究;心理生物学研究;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1.动物进化的证据:在脊椎动物进化的早期阶段,主要的行为由较为简单的嗅脑和中脑控制。而到了鸟类,丘脑-纹状体系统变得特别发达,用于保证飞行的平衡。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动物已经可以很容易地建立条件反射,而且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已经可以形成个体特有的行为方式。
2.个体成熟的证据:从个体成熟的过程和心理成熟平衡的证据,证明心理的基础是成熟的大脑。
二、大脑皮层的三级功能区
一级区:投射区或初级区(初级运动区;初级感觉区)
二级区:投射-联合区(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视觉系统纹外区、听觉联合皮层、躯体感觉联合皮层)
三级区:重叠区或多通道联合区(前、后两部分) 三、脑的三个基本机能系统
1.调节张力和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 2.接受、加工、储存信息的系统: 3.计划调节和控制复杂心理活动的系统:
4.三个机能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三个机能系统并不是独立工作的。比如,视觉功能主要依赖于视觉皮层(属于第二个机能系统),但视觉皮层单独工作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视觉任务,而必须在三个系统的联合作用下才能正常
工作。第一机能系统保证必要的皮层张力和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第二机能系统实现对通过视神经进入大脑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而第三机能系统保证有目的探索,比如眼睛随注视目标的运动 等等。
第二节 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是客观现实(社会)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狼孩、猪孩的例子证明,人长期脱离社会环境,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正常心理。
2.人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并不是死板地、机械地反映客观事物。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每个人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人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还能积极能动地改造客观现实。
第三节 认知过程 一、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指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反映论将此过程视为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现代信息论视其为人脑对客观世界变化信息(刺激)的加工,因此对认知过程各种概念就有反映论与认知理论的不同表述。 二、感、知觉 1.概念
感觉(sensation)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perception)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征
① 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周围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人们在一定时间里,总是有选择地以某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使之从周围事物中区分出来,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周围的事物即是知觉的背景。对象和背景可互相转换。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凡与人的动机、需要、兴趣、情绪状态、经验有关的事物都会被优先选为知觉对象。客观因素:刺激物的性质包括变化、对比、位置、是否运动、是否反复出现等。
② 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就越深刻、越精确、越迅速。例如医生对病人的观察要比一般人全面和深刻。
③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的经验把它组织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有:接近、相似、闭合、好的连续、好的形态等 ④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以经验、知识、对比为基础。例如从不同角度、距离、光线条件下知觉事物时,尽管感觉信息发生改变,但如果是熟悉的事物,就仍可维持恒常的知觉映象。视知觉的恒常性最明显。 三、记忆
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表述,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记忆与学习密切相关。
2.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memorization):是个体获取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保持(retention):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也就是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脑子里。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再认与再现(recognition与reproduction):再认是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再现又称(回忆)是人们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重现的过程(回想起来)。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两者都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按信息论观点,记忆的形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三个阶段。一般认为,每一阶段都包括编码、贮存、提取(检索)等环节。 3.遗忘:
(1)遗忘及其规律:遗忘即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艾宾豪斯(Ebbinghaus H)对遗忘规律做了首创性系统研究,其所发现的遗忘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2)遗忘机制(假说):干扰说;衰减说;压抑说;线索依赖说 4.记忆的生理学基础
脑神经(解剖)功能研究;条件反射;电生理;分子生物学(神经化学) 四、思维
1.思维(thinking)是人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
2.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个别的部分或特征;综合,是把事物的多个部分或特征组合为整体;比较,是把事物加以对比,从而找出事物之间异同点;抽象是从事物许多特征中找出共同本质的特征;概括是根据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去认识同一类所有事物。概括又称概念形成。
3.想象(与创造思维、灵感):想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生活之前。但是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
第四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概念
1.定义: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包括内心的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变化。情感(feeling)则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2.两者的区别:情绪与生理性需要是否满足有关,具有较明显的情景性,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则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有关,不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冲动性,外部表现也不明显。 二、情绪的内容
1.体验: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按照对立的性质配合成对,形成两极状态。具体表现有:肯定-否定、强-弱、简单-复杂、积极-消极等体验。 2.表情:表情可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
3.生理反应:情绪的生理反应几乎涉及所有的系统、器官和组织。这使得情绪
成为医学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概念。 三、情绪状态
1.心境:心境(mood)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基础情绪状态。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指的就是心境。
2.激情:激情(excitement)是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例如,暴怒时拍案大叫,暴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等。
3.应激:应激(stress)是机体受到出乎意料的巨大精神或躯体压力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例如人们在遇到巨大自然灾害时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概念差异较大,详细的描述参见第三章) 四、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由环境激起的内脏活动导致情绪。强调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 W)和丹麦生理学家朗格(Lange C)先后提出
2.坎农-巴德理论:外界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反馈至大脑皮层,产生情绪体验;向下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坎农(Cannon WB)提出的这一理论曾被称作丘脑学说、首要应急理论或神经生理理论。1934年巴德(Bard PA)扩展了坎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3.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变化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过去经验和认知因素起标签作用。代表人物如阿诺德(Arnold MB)、拉扎勒斯(Lazarus RS)等。
4.情绪的认知生理理论:是认知、生理唤起和环境三因素说。沙赫特(Schachter S)1972年提出。
五、情绪生物学
1.情绪的中枢生物学研究(脑机制的有关理论) (1)坎农的丘脑学说
(2)网状结构为核心的情绪激活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林斯利(Lindsley DB)提出,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接受着来自外周和内脏的各种感觉冲动,经过下丘脑的整合之后,再弥漫投射到大脑,激活大脑皮层,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
(3)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帕佩兹环(Papez circuit)(图)和麦克林(Maclean)的有关情绪行为更为扩大的脑模型。认为边缘系统与情绪的植物神经系统反应和情体验关系密切。
(4)大脑皮层对情绪也起重要的认知调控作用; (5)多种神经递质与情绪有关。 2.情绪的外周生理变化
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代谢、泌尿生殖、皮肤、血液、骨骼肌系统、内分泌、皮肤电位。
情绪的生理反应往往是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躯体功能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似乎缺乏特异性。
情绪生理反应的记录指标。皮肤电位、脑电位、心率、血压、血管的扩张与收缩、呼吸深浅和次数等生理反应相应实验记录指标(测谎仪原理)。 六、情绪与人的行为和健康
1.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个体生长成熟因素和后天学习因素共同决定情绪的分化和发展。
2.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适当的紧张情绪状态往往可以维持人们对任务的兴趣和警觉,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见下图)
3.情绪与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表情是重要的非语词信息。许多社会功能障碍患者,实际上情绪问题是其问题的核心。
4.情绪与人类适应和健康:人类的许多表情行为和生理反应是曾有适应意义的或有用动作的残留物(即动物的“战”或“逃”)。但是进化到人类阶段,这种“残留物”有可能会成为影响身体和心理功能的有害因素。情绪与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密切相关。 5.情绪的调节
第五节 意志过程 一、意志概述
1.概念:意志(will)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一是发动,二是制止。意志与认知、情感和个性密切相关。 2.意志过程的基本特征:
① 自觉性: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与动物不同,人能够自觉地确立行为的目的。
②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目的的确立与实现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战胜和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的过程,也就是意志行动的过程。
③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随意运动是受主观意识调节的、具有一定目的方向性的运动。它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学习获得的动作,是意志行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随意运动是指不由自主的活动,如非条件反射运动,自动化的习惯性动作等)
第六节 个性 一、个性概述
1.定义:个性(personality)或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特征
(1)稳定性:指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经常稳定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个性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变性。
(2) 独特性:指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是极端个别化的。但个性中还存在着共性。
(3) 系统。
(4) 社会性:指个性的社会属性,包括相应的世界观、价值观、兴趣和性格等,如果只有人的生物属性而脱离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形成人的个性。
整体性:个性是由许多心理特征组成的,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
3.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行为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2)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3) 自我意识:在认识方面包括有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观念和自
我评价等;在情感方面包括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豪等内容;在意志行动方面包括有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等。三方面紧密联系,构成自我调节系统
二、需 要
1.概念: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需要的根本特征是它的动力性,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2.分类:可以分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物质的需要与精神的需要等。 3.需要层次学说: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探索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是在人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三、动机与挫折
1.动机概念:动机(motivation)是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动力,具有激发、调节与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即有始发、指引和激励三种功能。 2.动机冲突:
⑴ 双趋冲突:两个目标对个人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并引起相同强度的动机。迫于情势,二者必选其一,即造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状态。例如有的病人既想住院治病,同时又放不下手中的工作。
⑵ 双避冲突:即两个事物同时对个人会造成威胁或厌恶,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即“前怕狼,后怕虎”的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处境造成的心理紧张状态。
⑶ 趋避冲突:对单一的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是好而趋之,一方面又恶
而避之。例如一些术前病人既想通过手术解除病痛,又担心手术可能影响机体某些功能。
3.挫折(frustration)
概念: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即为挫折。
产生挫折的原因: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种因素。
影响挫折程度的因素:包括动机是否重要、个体的抱负水平(期望值)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因素。 四、能 力
1.定义: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2.智力::即一般能力或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等。 五、气 质
1.概念:气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指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2.传统的气质类型: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按人的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的多寡来区分和命名气质,提出多血质(血液占优势)、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粘液占优势)、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四种气质类型。近代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证实了上述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六、性 格
1.定义:性格(character)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鲜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 2.性格的特征
态度特征:指人在对待事物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包括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例如同情心。
意志特征:指人对自己意志活动的自觉调节和调节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例如在行为目标方面,有独立性、盲目性、易受暗示等。
情绪特征:指人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和持久性以及情绪的积极性等方面的性格特征。例如在情绪的强度方面,有的人情绪表现强烈,难以控制
理智特征:指人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例如有的人感知敏锐。
3.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较之气质,性格较多地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分;性格可塑性稍大。联系:气质可渲染性格特征;性格在一定的程度上可掩盖和改造着气质。 七、个性特质理论和人格分类
1.特质定义(补充):对个体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一般的、现实焦点的个性基本单元。
2.卡特尔的个性特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ttell RB))认为,个性是由个性特质构成的。个性特质可以作为个性分析和个性测量的单元。在卡特尔人格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关于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概念。其中根源特质是隐蔽在
表面特质深处并制约着表面特质的特质,是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卡特尔和他的同事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了以下16种根源特质(亦称人格因素):A乐群性,B聪慧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激进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据此还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3.艾森克个性维度理论:艾森克(Eysenck HJ)通过精神医学诊断、问卷、客观动作测验、身体差异研究等手段收集资料,并进行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外向-内向和情绪的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来反映个性的理论,并绘制出图解(见图)。他将性格分成四种类型:稳定-内向型、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外向型和不稳定-内向型,每一种类型包括八种特质。据此还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这就是次级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 (三)、“认知应激理论”的核心因素
目前来看,至少是生活事件与应激反应的关键中间因素之一。(图)
八 应对方式 (一)、应对概念
1.应对(coping)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应对又称应付,被认为是影响应激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 2.应对的涵义很广,应对是多维度的:例如从应对与应激过程的关系看,应对活动涉及应激作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图)
(二)、应对方式的分类 (由于应对是多维的,应从多角度进行分类)
1. 根据应对的指向分类
针对问题的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 针对情绪的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2. 根据应对的过程分类
过程应对(process-oriented coping) 特质应对(trait-oriented coping)
3. 根据应对主体
心理活动应对:如再评价、幻想、自责等 行为操作应对:如回避、服药、倾述等 躯体变化的应对:如放松等
4. 根据应激系统中的因素与环节
针对生活事件:计划、回避、面对、分散注意、升华等 针对认知评价:自责、幻想、淡化等。 针对社会支持:如求助、倾述、隔离等。
5. 根据特定事件对象的应对
医学应对问卷(MCMQ) 心肌梗塞病人的“否认”问卷 (三)、应对研究
1. 2. 3.
在应激和病因学中的意义 量化研究 应对指导(干预)
(四)、心理防御机制
1. 概念: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属于精神分析理
论的概念。当个体潜意识中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发生矛盾而造成潜
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就会出现焦虑反应,而心理防御机制则起到减轻焦虑的作用。
2.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否认(denial)、退化(regression)、
幻想(fantasy )、转移(displacement)、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反向(reaction)、升华(sublimation)、幽默(humor)、压抑(repression)又称潜抑等。
九 社会支持 (一)、 概 念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又称社会网络,是指个体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二)、社会支持的种类
社会支持的数量、获得的支持的满意程度 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它人支持 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个人利用等。 (三)、社会支持研究
1.与应激过程和健康保持的关系
2.健康保护作用的机制(1) 缓冲作用假说 (2) 独立作用假说。
第一节 概述 一、心理评估概念
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对个体的心理品质水平作出鉴定,对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常采用观察,晤谈、调查、问卷、评定量表和心理测验等方法。 二、评估者条件 三、观察和晤谈技术 1.观察法
心理评估中,离不开对被试者的观察,是评估者常用的手段。 2.晤谈技术
在心理评估中有重要作用。在心理评估中,为了得到被试的“第一印象”,建立起协调的合作关系及收集其它方法难以获得的信息,均要通过晤谈来达到目的。 四、心理测验概念 1.定义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s):是根据客观的标准化了的程序来测量个体的某种行为,以判定个别差异的工具。 2.含义
行为样本(behavior sample):任何一种心理测验都不可能测查反映某项心理活动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征,而只测查其某部分有代表性的行为,即行为样本。
标准情景:测验的实施条件、程序、记分方法和判断结果标准要统一。 结果描述:描述方法很多,通常分为数量化和划分范畴两类。
测验工具:包括测验材料和使用手册。 五、常用心理测验分类 1. 按测验目的分类
⑴ 能力测验:包括智力测验、发展量表和特殊能力测验如记忆测验、言语测验、注意力测验等。
⑵ 人格测验:如内外向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艾森克人格测验和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等。
⑶ 症状评定量表:其目的多是评定有关心身症状。如90项症状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⑷ 诊断测验:用于临床辅助诊断方法。如HR成套神经心理测验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等。
⑸ 应激测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测量和评定应激有关因素的方法,如各种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或防御量表等。 2.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 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3.按测验方法分类 问卷法、作业法、投射法 4. 按测验方式分类 个体测验、集体测验 六.心理测验的条件
1.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工具:应具备常模、信度和效度等基本特征(见后) 2.对测试环境的要求是不新异,无第三者
正在阅读:
医学心理学09-16
试题样式模板三年级05-14
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10-11
私自离队07-06
2017--2018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03-01
投标文件商务标 doc05-29
实验6 路由器基本配置03-25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10-19
基金会管理条例03-08
2018年新教师入职培训方案02-27
- 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日产车型与VIN代号对照表
- 第2章服装原型及原型制作
-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及四项制度
- 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试题2
- 传感器综合题答案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硕招生人数及学费
- 初三新编英语教材下册
- 公司庆中秋、迎国庆联欢会客串词
- 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材料
- 2006年GCT英语模拟试题(三)及答案解析
- 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 我爱做家务课堂教学设计
- 学校安全工作月报表、消防安全排查表、消防隐患排查台账
-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
-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 2018年天津市高考文科试题与答案汇总(Word版) - 图文
- 铁路论文
- 2017年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时间及地点
- 1.111--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起爆点主图 注意买入 拉升 逃顶源码指标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
- 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1)
- 上柴D6114-A喷油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工艺+设备选型+财务概算+厂区规划)方案设计
- 3、低压成套技术负责人培训考试题库-问答
- 新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立方根》优质教案
- 严控人口三十年,北京上海会变成什么样
-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复习
- 河海机械设计基础复习(1~8章)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设计与反思
- 黄山市基本情况
- 小学教师岗位职责要求
- 奥巴马2013年1月5日演讲译文
- 核心素养从思辨走向教与学
- 推荐总结-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七篇
- 安规考试题A卷
- 学前管理学 复习纲要
- 社交礼仪
- 做一名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 燕山大学工程流体力学三级项目
- 衡水市市区供水管理办法
- 医疗质控中心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