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更新时间:2023-07-26 20:4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的具体方案 2.15

一、一轮复习结束后的学情 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了基本知识的细化和深化。但是当题目是切入一定的历史阶段,涉及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时,普遍出现了存在答题不全、思路放不开的现象,从而影响得分不全。还表现下列问题:

1.基础知识概念,内涵掌握不到位,制约了学科能力的提高。

2. 审题做题技巧不熟练,做题能力有待提高。对复杂材料的的解读这一关依然薄弱。 从平时测试来看,部分学生不适应综合测试的题量,掌握不好答题节奏。忙于做题,不求质量,审题不够深入,答题不够全面,书写不太规范,这些现象要通过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才能胜任高考。

二、二轮复习的目标

1、总体目标: 把握历史主干知识进行体系构建与能力培养。对历史这门学科而言,知识体系构建与学科能力培养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体系构建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能力培养是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互动的。

2、知识目标: 第二轮复习中把握历史主干知识,主要着眼于知识重组,而不仅是简单分项复习。就必须要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或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以适应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 3、能力培养:

①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结构,包括学科的方法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具体说就是考试说明中的四个能力层次。

②特别注意学会从材料的情景、问题中去联系历史结论和观点。能根据题目所给的材料,找到和主干知识的结合点。然后用规范的学科术语表达。

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解决各类题目的技术。如主干知识如何形成体系,解题思路,包括对有效信息的提取、解题所需的方法和技术、对事实材料的分析和判断及对结论的评价和反思等。最终达到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的目的。

我们把二轮复习的意图概括成四个词,知识升华,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解决问题。 指导思想:研究体会13高考说明,考纲和考题的精神。 三、时间安排的原则

不能前松后紧。中国古代史稍快,近代放缓。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放慢,易于理解的加快。大体安排11周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11级高三二轮复习计划表

四、复习专题的选择和构建

实现学生思维的准确,完整,灵活离不开对主干知识的多维整合,认知和训练。 思路:专题选择 抓主干,重整合,结构联系( 横向纵向整合 注意联系与发散) 举例:

古代史是较为传统的专题模式,但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古代史的发展规律,在复习了三大块1、古代政治制度史、2、古代经济、3、古代思想、文艺与科技之后,我们又对先秦着重春秋战国,秦汉隋唐 宋代 明清的阶段特征联系相关重要史实进行断代史通史体例整合,力图展示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比如对近代史部分,在学生实现了对相关知识的基本梳理后,从两种观点出发,主要从文明史角度,也就是近代化角度,19世纪中期的社会变迁,19世纪60年代的起步,19世纪末的觉醒,20世纪初的沧桑巨变,新民主主义道路的曲折选择和实现,对相关的史实进行整合。

为了不流于形式,注意课标相关具体课本知识的准确掌握。在设计新情景不过分求全求新,在教材上要有所依托。

五、复习环节 由教材知识到规律认识

总共划分为八个大专题,按时段分: 古代 近代 现代 ,角度按: 政治 经济 思想 。 每一大专题又划分为几个小专题,每一小专题以三节课左右为宜:第一节课放给学生重温、掌握基础知识;第二节课由教师引导,拉起本专题之框架,梳理线索,点拨重难要点;第三节课训练,教师精选设计本专题之练习,对手中的资料大胆取舍。以巩固落实本专题之内容。具体说:

1.体会复习目标 在每一专题复习开始之时,我们首先把去年的高考题展示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以“实战状态”进行自测,然后公布答案,讲评典型答卷,分析考纲考点,使学生明确自己当前的基础水平,明确该专题的复习目标和方向。

2.课本的准备 每个专题在复习前先将考点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要求按历史发展阶段,落实到教材的具体内容上。掌握关键词,记忆历史基础知识。要求做一个简单的提纲。

3. 引导梳理 抓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知识复习,要善于抓大放小,紧扣《考试说明》上的知识点,不纠缠细碎知识。形成史实特征和联系,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线索,形成通史结构的基本框架。

4. 理解深化重要问题 对重要的概念结论线索做到 分解,体会,记忆。 每个专题都要几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一般要求学生根据认识角度用关键词写出认识的提纲,体会思维的导向。对一些实质性说明和较强实用的表述,则要求学生适当的记忆。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近代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形成和探索,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认识。

5.运用理论 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注意多角度,大量使用材料题,使用新题, 加强对经典题的读题和精练。 (2)课堂的限时小专项训练 在课堂上完成较重要的专题练习或试卷,尽可能不要都留到课后完成。让学生在指定的限定时间内完成题目。经常做做小材料题,类型题,这样更利于形成审题能力。对大量的模拟卷老师本人要做后精选,然后让学生精练。

(3)课下及时巩固和利用大周末进行综合训练。 练习的要求

A.简洁性:在准确、科学、概括的基础上,简洁、明了、通顺地答题,并注意行文的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

B.完整性:建议先列出答题的提纲,以避免答题随意性,导致偏题或漏点。 C.发散性:敢于突发奇想,大胆思维做答。 D.综合性:要史论结合,有史有论。

E.拓展性:视野要开阔,要左顾右盼,注意古今中外知识的联系。 F.规范性:卷面要整洁,字迹要清楚。

(4)练习讲评 引导学生总结归类该专题的考查方式,思维角度,还有做题规范性的错误。尽可能的全批全改。掌握情况,提高讲解的针对性。

6. 师生建立“一句话错题本”,将学生常犯错误、错题集中起来,以供三轮复习时有的放矢的使用。把复杂的问题分析出实质。用一句表达出来。

7.教师要少讲、精讲,应把主要精力放到设计学生复习程序和对学生的督促、检查、分析、指导上来。

六.其他

1.对选修争取分类复习。

2.注意各地经验和好做法 细致,新颖,深度等,取长补短。 补充:

201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的“变”与“不变”

“变”: 1、试卷结构和分值稳中有变; 2、新材料情景减少,回归教材; 3、41题评论题改为说明题; 4、客观题中出现选修试题;

“不变”: 1、考查主干知识; 2、关注社会热点; 3、注重多元史观;

高频考点

必修一:西周政治制度、古代君主专制、侵华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西方代议制;

必修二:古代土地问题、经济政策、商品经济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罗斯福新政、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必修三:宋明理学、市民文化、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近代自然科学; 近两年全国卷未出现的考点—必修一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新中国外交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三、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近两年全国卷未出现的考点—必修二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近两年全国卷未出现的考点—必修三

一、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启蒙运动;

三、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成就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高考历史“不变之一”

一、所谓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就文综高考考查的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而言,是指能形成一个系统并能说明一个问题的知识体系。具体包括: 1、重要的历史概念、重要的历史史实

2、重要的历史结论、主要的阶段特征 3、重要的历史发展线索 二、如何复习主干知识

1、明确各模块各单元的主干知识 ;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内外朝、三省六部、二府三司等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的演变;明清加强君主专制:内阁、军机处 2、抓准每个主干知识的构成元素;

宗法制:

①含义②目的③内容④进步性⑤局限性 ⑥与分封制的关系

血缘、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四等级、互为表里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解体、 近代工业、外资、民族工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 主义)、资产阶级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新经济、第三产业

新航路开辟:资萌、商业危机、寻金、传教、西葡、 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3、形成纵向和横向的知识联系;明清时期:

必修一:废相、设内阁、军机处;清朝的民族政策(改土归流) 必修二: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商帮、会馆、工商业市镇、“海禁”、资萌缓慢发展 必须三: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等人)、小说、京剧 古代土地制度演变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井田制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私有(主要) 农民私有 封建国家所有

4、在联系现实中运用主干知识; 民生问题

诸子百家的主张:老子的“无为而治”;孔子的“仁”、“德”、“礼”;孟子的“民贵君轻”;墨子的“兼爱”、“非攻”。 休养生息政策:汉初、唐初、 近现代史上:《天朝田亩制度》、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等主干知识。

高考历史“不变之二”、关注社会热点

1、从高考角度确定时政热点的标准

一是既能体现当今社会战略性价值,又能符合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命运的热点问题;

(高考命题的前瞻性特点)

二是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能关系到老百姓民生的大事和热点问题;(高考命题的现实性特点)

三是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文知识和体现学科素养的知识点;(高考命题的人文性特点) 四是与现实热点问题相联系的隐性知识点;(高考命题隐性介入的特点) 2、十大长效热点

1. 倡导三农问题,强化立国之路;

2. 倡导社会改革,关注社会转型; 3. 倡导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化; 4. 倡导思想解放,彰显社会进步;

5. 倡导生态文明,立足持续发展; 6. 倡导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7. 倡导关注民生,实现社会和谐; 8. 倡导和平与发展,尊重多元文明; 9. 倡导民主政治,建立有效政府; 10. 倡导建立公平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

3、关注学术热点 周代政治文化 世俗文化 儒学的发展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看城市化 明清政治史 抗日战争史

4、关注周年热点

2014年高考备考的周年热点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兴中会成立120周年;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95周年;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开始90周年; 1934年工农红军长征80周年;

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北平和平解放、政协第一次会议、新中国成立)65周年;

1954年第一届人大、第一部宪法颁布60周年;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55周年;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

1979年中美建交和《告台湾同胞书》35周年; 1984年《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城市体制改革、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30周年;

5、历史复习备考中如何融入“热点”

①、拓展知识点的现实意义;

古代赋税制度— 人身依附关系 三农问题 人口增长 环境保护 国家免征农业税

个人收入所得税改革 ②、总结规律性认识;

民主法治—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途径来看;

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容来看; 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作用来看;

③、热点问题专题化;党的建设—明确党的历次大会 历次大会的议题、主要内容、地位;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经济建设 党的生命力 ④、总结成功题目。

2012年全国课标卷40题—城市信号灯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40题—海洋利用 2013年上海卷38题—同文馆之争 2013年江苏卷23题—罗斯福新政

2013年海南卷25题—城乡商品市场活跃 2013年浙江卷39题—对比近代东西方文明 2013年山东卷29题—美国杜邦公司

高考历史“不变之三”—注重多元史观

如:用多元史观评价“中体西用”

1、革命史: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现代化:对中国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全球史: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文明史: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如:用多元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角度: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角度: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角度: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f1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