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本科:行政决策学考试2010

更新时间:2024-03-10 00: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决策:指个人或群体,针对特定问题并为达到某种目标,从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有关未来事件设想中所作出的一种抉择或决定。2、问题:所谓问题,乃是理想目标与工作现状,或应该做到的事与实际做到的事之间的差距。

3、公共行政问题:所谓公共行政问题乃是政府在管理国家、社会工作中发生的行政目标、法制要求、社会协调,与政府工作现状、法制建设现状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4、行动计划:是指人们为了实施最终决策方案而对未来行动过程所做的一种安排部署。

5、公共行政决策:所谓公共行政决策(以下简称行政决策)乃是专指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在履行行政职务时做出的处理公共事务的决定。

6、政府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政策、工作目标、行政效率,领导人人格、能力、仪表,公务人员行为水准乃至政府建筑物等诸多凶象的总和。

7、行政决策最高通用原则的基本特点:具有最广泛的时间性,其内容普遍适用于历史决策、现实决策和未来决策,不受时间界定的制约;在政府工作范围内具有最广泛的空间性,其内容普遍适用于国务院、省、直辖市、自治区、县乡镇村、国家部委办及各种行业,不受行政区域、行政级差和行业部门界定的制约;在国家公务人员内具有最广泛的主体性,不受决策者行政职务、工作资历、年龄、性别、民族、党派等界定的制约。8、假设:所谓假设就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一定的事实材料,对未知事物的普遍规律性、因果性或未知事实出现的可能性所作出的假定性解释。 判断题 1. 行政决策是一个逻辑过程而不是一个公共过程。(X) 2. 风险性决策是指决策带有风险的决策。(X)

3. 决策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家公务人员。(X) 4. 假设等于想象、幻想和联想。(X) 5. 决策就是拍板。(X) 6. 问题是一种差距。(X)

7. 最终决策方案的形成意味着行政决策过程的结束。(X) 8. 行政决策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 9.

行政决策即是一个逻辑过程又是一个公共过程。(√)

10. 拟定行动计划是行政决策过程的终点。(√) 11. 行政决策不需要非逻辑思维活动。(X) 12. 差距即问题。(X)

13. 以决策者为标准,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X)

14. 行政决策的哲学原则包括全面具体性准则、公平与效力制衡的准则、对立互补性准则和以动实践性准则。(X) 15. 问题是一种差距,但差距不一定是问题。(√) 16. 以决策结果所呈现的状态标准,决策可划分为突破型决策和追踪型决策。(X)

17. 非逻辑思考活动在建立假设中的作用是启发、桥梁、扩展作用。(√)

18. 复合问题可分为并列式、链条式和网络式复合问题。(√)19. 信息的特征包括有限性。(X)

20. 最终决策设想向最终决策转化的基本形式有逐步淘汰式和综合互补式。(√)

21. 从形式上分问题可以分为单一问题和复杂问题。(X)

1. 为什么说发现问题是逻辑论证的起点?答:我国管理的研

究和实践证明,领导者制定现的思维过程,是从发现和研究问题开始的。问题是促使领导者制定决策的根本原因,问题制约着决策过程中的其他环节。问题决定了制定决策过程所涉及的范围及其基本性质。由于上述这些原因,领导者在制定决策时,首先要从发现和研究问题开始。发现和研究问题,搜集、整理材料获取信息资料,提出初始决策设想对初始决策设想进行逻辑论证,对经逻辑论证后的决策设想进行验证,使初始决策设想发巨爵为最终决策,制定实施最终决策的行动计划,在这个程序中,问题后面的其他各道程序,都是以承认问题的存在作为前提并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所以说发现问题是逻辑论证的起点。 2.

简述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三个环节。答:1、政府筛选问题和确定决策议题需要社会公众参与。由于问题及其解决是促使政府制定决策的根本原因,问题制约着制定决策过程的其他环节,决定着制定决策所涉及的范围及其基本性质,使公共行政问题的发现、筛选及考察,成为政府制定决策过程的逻辑起点。2、社会公众深入参与政府筛选问题、确立决策议题是历史的必然趋向。政府的重大决策议题应当让公众知道,政府应当负责为社会公众知政提供渠疲乏等。3、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筛选问题、确立决策议题工作的推进任重而道远。只有认识到社会公众知政、参政工作的改善是长期的、复杂的、才能深知今天为使社会公众在政府筛选问题、确立决策议题上发挥作用所做的点滴努力,不仅是在开拓决策的公共过程,而且极具战略价值。 3.

简述假设的基本特征。答:假设与无知妄说、定律、神话及联想、幻想、想象等不同,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1、假设要以已有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假设总是以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所提供的某些事实材料为基础。2、假设具有猜测的性质。假设的重要作用在于对未知的客观现象和规律提出科学的预测。3、假设有可检验的性质。依据假设人们常可引申出若干新的结论,而这些结论的可靠性,在实践中又往往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获得验证。4、假设是人的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假设不断修正、补充或充实,会更多地更正确地反映客观对象。5、假设不同于想象、幻想、联想,但却需借助它们来确定自身。如果没有想象、幻想、联想等非逻辑思维活动,应当可能获得普遍性的认识,就没有科学理论的创立。 4.

为什么说逻辑论证是验证行政决策设想的重要环节。答:逻辑论证是验证最初决策设想可告性的有效手段之一。有关逻辑论证的必要性,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决策设想只是人们以一些情况为依据,通过思维中的逻辑推理和一些想象、猜想,对未来情况进行的一种大致的勾画。2、人们最初提出的决策设想往往并非一个,而是可以同时提出好几个。对众多决策设想进行筛选,为最终的择优汰劣提供依据就必须加以论证。3、或因信息资料占有的不够全面,或因某些情况尚未暴露,即使一般说来是一个可能一满意度较高(或曰具有较大可行价值)的瘊策设想,也可能存在某些错误或欠缺,为使有希望成为最终决策方案的决现设想尽早地完善起来也必须加以论证。

5. 简述方案选优时易于发生的失误。答:在众多决策设想向最终决策方案转化的过程中,围绕选优的原则、选优形式、选优方法和选优的条件等诸方面都易于发生一些失训。1、违反提出众多设想的穷尽性原则,易于发生遗漏方案的失误。2、违反提出众多决策策设想的独立性原则,易于发生方案雷同的失误。3、违反决策设想的可验证性原则,易于发生无所主张的失误。4、违反决策设想的价值要求,易于发生选择的失误。5、违反决策设想的真实可靠方面的要求,易于发生判断的失误。 6.

什么是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答:确定型决策:是指事件在正常状态下发展,人们依据对相应因素及其运行规律的完全掌握所作的决策。这个有关未来事件的决策所依据的自然状态,都是肯定明确的,所以这个决策属于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又称统计型决策,这是人们虽无法准确预定未来事件的自然状态是否发生,但却可以根据统计资料取得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就是在人们不仅无法准确确定未来事件的自然状态是否发生,而且也无法了解到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决策。不少重大的战略决策,或是目前尚无法运用定量方支处理的决策,都是属于这类决策。 7.

为什么说信息资料是制定行政决策的基础?答:1、搜集信息是发现公共行政问题的前提。问题是决策过程的起点,而作为起点的问题是理想目标与现实状况,或者应该做到的事实与实际做到的事之间的矛盾。2、搜集信息为形成决策设想提供事实依据。问题是制定决策的逻辑起点,没有问题,当然不会产生出为解决问题而出现的制定决策的过程。3、搜集信息为论证决策设想并作为最终决策创造了必要条件。决策设想,是人们为解决问题而提出来的一种带狂测性质的假定方案上。4、搜集信息是使计划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最终决策形成并通过以后,为实现最终决策的价值,收到应有的工作效果,就要不失时机地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 8.

简述行政决策与非行政决策的区别?答:1、决策的主体不同,行政决策的主体(即行政决策的制定者)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家公务人员。非国家公务人员的公民个人或非公民个人、非政府组织、企业法人或董事会及经理、行政官员仅以个人身份,在处理工作矛盾时所制定的决策不能被称作为行政决策。2、决策的内容不同。行政决策内容涉及的只能是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家庭为自身事务所作的决策不属于行政决策范畴,即令政府机关和国家公务人员个人,对于纯属个人事务或小团体事务所作的决策也不属于行政决策的范畴。3、决策所反映的意志和利益不同。行政决策反映的只能是国家、人民的意志和利益。4、行政决策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在其所辖范围内具有最普遍的约束力。 9.

简述决策的基本特征?答:决策皆有如下共同基本特征:1、针对性,即决策活动都是针对问题并力争其解决而展开的。2、目标性,即决策活动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于追逐并实现一定的目标。3、选择性,即决策都表现为在多个方案之间的选择。4、优化性,即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有现为对诸多解决问题方案的优选和劣汰。5、预测性,即决策不是历史的回顾或现实的描述,而是对未来情况的预见和把握。6、实施性,即决策非纸上谈兵,必定且必须以实践为归宿。前者的归宿是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后者是忠实地执行既定决策。

10. 简述决策设想必须遵循的逻辑原则?答:人们针对同一个问题提出多个决策设想的过程,并不是随便怎样进行都可以的,合理地提出多个决策设想,其过程必须遵守以下三项要求:1、坚持决策设想的穷尽性。经常思考一下是否满足了决策设想的穷尽性要求,是作出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2、坚持决策设想的独立性。凡能够有资格展开相互竞争的决策设想,必须是具有独立性的决策设想。3、坚持决策设想的可验证性。只有符合这一逻辑要求,即经行起实践检验的决策设想,才是有实际意义的。

11. 简述逻辑论证在指导思想方面易犯的错误?答: 1、霍布林选择的谬误。预房霍布森式选择错误发生的有效方法是两条:一条是加强对科学决策理论的学习,一条是自觉为科学的逻辑论证创造必要的民主气氛。2、诉诸权威的谬误,就是无条件地把某个权威所说的话、所做的事看作是真实可行的,并且以此为论据来证明某个决策设想的真实性。3、诉诸信任的谬误,就是以某人的资历、品德以及别人对他的信任作为论据来证明某个决策设想的真实性。4、诉诸无知的谬误,就是以自己不了解或不懂的某种情况作为论据,去证明某个决策设想的不能成立。5、因人废言的谬误,就是以某人曾失过足、犯过错误或某种缺点为理由,否定某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直到所提出的每一个决策设想。

12. 简述行政决策最高通用原则对决策执行者的要求?答:1、国家公务员在认识任何一个行政对象时,始终要着眼于行政对象在总体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质或整体效果,要时刻把追求最佳整体效益,最大限度降你要因实现目标所引起的副作用,作为制定行政决策的目标。2、国家公务人员无论从事何种具体工作以及运筹何种行政目标的实现,都要尽可能精确地计算投资代价,切忌感情用事,无端付出;好大喜功,不计成本;被目标利诱,贪欲膨胀,所付的代价过于昂贵。3、国家公务人员在制定行政决策时,必须明确规定行政目标实现的周期,切忌只计划需要完成的任务量,不计划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或者是只注意目标的实现,不计划所用时间的长短。 13. 简述行政计划与最终决策方案的区别?答:第一,从产生的时间上看,确定最终决策方案在前,拟出行动计划在后。第二,从工作的要求上看,确定最终决策方案要求深谋远虑、科学可靠、获益多且迅速;拟订行动计划则要求细致、准确、简便、可行。第三,从构成的内容上看,最终决策方案主要包括对工作目示、行动时机、努力方向、所付代价、工作原则、工作周期、实施途径、达到效果等,作出概括性的原则规定;而行动计划所括对止标一指标体系的建立、人财物力的配置、时间上先后缓急及实施的措施等作出具体的规定。第四,从发挥的作用上看,最终决策方案是对人们的整体行动范围、运动方向作出大致规定,发挥原则的指导性能;行动计划是对财物的运转作出严格规定,对人的具体行为作出详细的规范,发挥管理职能。当然,我们强调“最终解决方案”与“行动计划”的区别并不是要将二者彻底割裂,而是要人们在制定决策的时候,能以对二者的明确的思想界分为前提,妥善处理好二者的联系,避免因把它们混为一谈而招致工作混乱。

1. 决策体制性环境对我国决策者的影响。答:仅以决策体制为对象所作的比较研究表明,现实的决策体制性环境在我国高层级政府与中低层级政府、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居多地区的政府与加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居多地区的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都是以近似的基础,经种类、强度不同的外力作用经久造成的。1、国内各地区、各层级政府的决策体制性环境在改革开放前是近似的。在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各地区近似的经济基础和相同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各地区政府具有大致相同的行政决策体制,近似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决定了不同地区、层级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发生着大致相同的变化。而大致相同的行政决策体制及其变化,形成大致相同的决策体制性环境。造成这样一种状况的历史原因在于,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下所形成的决策体制,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保持了高度集权的家长制。新中国成立以后,行政决策已是按人民的意志为人民服务的手段。但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高度集权的产品经济体制下,行政决现体制仍带有高度集权的特点。其时代原因是:第一,由于革命战争年代是长期的分散割据,胜利后建立全国政权,为加强全国的统一团结,必须强调集中,以便反对山头主义和分散主义;第二,过渡时期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复杂,没有高度的集中统一,就无法应付国内阶级敌人的捣乱和破坏,无法对付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经济封锁;第三,建国初期面临财政困难,不得不实行国家对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直接指挥的集权管理;第四,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封建专制余毒仍然广泛存在,同时又受到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高度集权行政体制的影响。由于上述种种主、客观原因,新中国的行政决策体制很自然地留有集权的特征。2、经济发展幅度、力度的差别导致政府间决策体制性环境,在改革开放之后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改革开放事业在我国自东向西,自南向北,自沿海向内地的依次展开,首先导致了东南地区与西北地区、沿海地无与内陆地区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别。其次,在东南沿海地区,政府的决策本制及官员的思维方式,随着经济的发达,科技的进步,逐步发生了变革。在“三资”企业和国家大中型项目的密集地区内,为适应三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保证国家大中型项目的稳步实施和顺利进行,政府必须改变旧有体制、行政方式甚至思想观念。而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因缺少现代压力或外部压力相应较小,自身改革的进度就要缓慢的多。同样,中央及省市层级的政府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因较县乡政府受到更多的来自国外的、无进的决策体制、管理方式的压力,也就总会先一步改造旧有决策体制并创建新的决策体制。这样,便在原本大致相同的基础上,于上下层级政府和穷富地区政府之间,制造出了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决策体制性环境。看到某些决策体制性环境得到改善固然可喜,而看到列多的不良决策体制环境依然在严重地危害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及至政治更为重要。

2. 公众参与政府确定决策议题的重要性。答:发现、筛选问题与考察、确立决策议题,是争取解决问题并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公众在这一环节上的地位、作用等,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察。一、政府筛选问题和确定决策议题需要社会公众参与。由于问题及其解决是促使政府制定决策的根本原因,问题制约着制定决策过程的其他环节,决定着制定决策所涉及的范围及其基本性质,使公共行政问题的发现、筛选及考察,成为政府制定决策过程的逻辑起点。在这一点上,政府根据什么标准、选用何种方式对一定时期、范围内的诸多问题加以区别,从中筛选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作为决策议题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政府既可以依据社会热点、战略需要、公众呼声、中央部团等来筛选问题,确立决策议题,也可依照首脑的好恶、熟人的压力、速取晋升之资的诱惑、亲善者的建议等筛选和确立决策议题。政府决策议题的确立从来是以政府内部运作为主的这一基本事实,足以提醒我们严肃的研究政府因决策议题择定失当而招致失误的问题。为了帮助政府克服确定性决策议题时的某些麻木性、盲目性,力戒偶然性、迎合性,促使政府决策者对社会热点敏锐反应,对潜在社会需求、战略需求的深入考量,必须重视决策过程中公共程序的建设、完备及运用,即给社会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工作作出硬性规定。二、社会公众深入参与政府筛选问题、确立决策议题是历史的必然趋向。作为我国基本国策的开放政策,不仅表现在经济技术上,而且相应表现在政治文化法律信息等方面,这为公众知政、议政创造了适宜的条件。政府的重大决策议题应当让公众知道,政府应当负责为社会公众知政提供渠疲乏等。政府重大决策议题应当让公众知道,政府应当负责为社会公众知政提供渠道等,已成为今日文明国家的共识。随着历史的进步,即制度的文明演进、政府管理职能的加强、经济的市场化及全球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配套推进、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事业的发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社会公众主张,排除国防、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必须保密的内容外,政府决策的开放程度和透明程度应该逐步提高。作为开放政策相适应的体制建设已作了一此配套调整,创造了某些组织形式和制度,为社会公众知政并参与决策议题的确立提供了某些方便和保证。作为社会公众知政、参政合作者的政府及其官员,其政务公开化、言行公开化的程度明显提高,从而有力推动了政府决策公共过程的展开和贯策彻在实现社会公众知政、参政的过程中,政务公开、政府官员言行公开的程度,与社会公众议政的自由程度是相辅相成的。三、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筛选问题、确立决策议题工作的推进任重而道远。只有认识到社会公众知政、参政工作的改善是长期的、复杂的、才能深知今天为使社会公众在政府筛选问题、确立决策议题上发挥作用所做的点滴努力,不仅是在开拓决策的公共过程,而且极具战略价值。

3. 方案选优易于发生失误。答:在众多决策设想向最终决策方案转化的过程中,围绕选优的原则、选优形式、选优方法和选优的条件等诸方面都易于发生一些失训。1、违反提出众多设想的穷尽性原则,易于发生遗漏方案的失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思想的比较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要么全盘肯定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否定美国的教育方法;要么全盘推崇美国的教育方法,而否定中国传统教育主法,因为找不到或没有意识到第三种可能,使对我国传统教育主法的扬长避短和吸收外国有益的经验成为空谈。在进行方案选优之前,坚持提出众多决策设想的穷尽性原则,努力防止“遗漏方案”失误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2、违反提出众多决策策设想的独立性原则,易于发生方案雷同的失误。设想雷同的情况若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即所有方案形相远而意相近,方案选优实际上就会失掉选择的基础。而决策方案一旦失掉了选择的基础,无法作优劣的比较,决策工作就会遭到错误方案的袭扰,招致不应有的损失。3、违反决策设想的可验证性原则,易于发生无所主张的失误。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决策设想的提出,都意味着方案的提出者对某种情况作出了断定,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然而,在工作中,总有人提出那种看起来不担风险,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什么也没主张,什么也没反对,什么问题也不想解决,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的所谓永远正确的决策设想。这种所谓的决策设想,是不需要验证的,因为它们常有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提出所谓决策设想更可握的事情是,有那么一些人不以提出所谓的决策设想为耻,反而十分欣赏这种本领。这实在是我们进行科学决策的一大障碍。4、违反决策设想的价值要求,易于发生选择的失误。在不确定性决策中,如果对多个决策设想的经较结果是,在某种状态下甲方案为最佳方案,那么决策者应当选择它。在不确定性决策中,如果对多个决策设想比较的结果是,在某一状态下甲方案是唯一满意的方案,那么,决策者应选择它。在风险性决策中,如果从对多个决策设想的结果加以比较中发现,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最高价值的结果只有一个,那么,决策者应该选择那个与最高价值的结果相联系的方案。在求稳性决策中,如果从对多个决策设想的结果加以比较中发现,某方案虽然具有最你要价值,却有最大安全系数,那么,决策者应该选择它。5、违反决策设想的真实可靠方面的要求,易于发生判断的失误。确定决策设想和客观事实这间相符合的程度,是制定决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某个决策设想百分之百地被证明为真,或百分之百地被彻底反驳掉的情况,是很少可能出现的。一般来说,某个决策设想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证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反驳,决策者的任务在于,根据相互竞争的各个决策设想被证被反驳的程度来作出取舍。能够为最终决策方案的决策设想,总是在多个决策设想的竞争中,能够得到强有力的证明而不易被反驳的决策设想。有意识的去考察某一决策设想中可以被反驳、被否证的方面,能够使人保持头脑清醒,在顺利中看到困难,在前进中看到曲折,在把握之中看到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有条件转化为最终决策方案的决策设想,只能是那些显露于竞争之中,并能够得到最多证明,又最少受到否证的决策设想。

4. 公众参与对政府制定和选择决策方案的重要性。答:决病方案的制定和选择,是争取问题解决并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对于政府决策方案,无论专家还是社会公众,都习惯于从对于不对,好与不好两个方面加以评判 。政府要想制定出一个既正确又优质的方案十分不易。困难集中在需要决策者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对中央部署,形势趋向,民众意愿的准确判断,对相应信息及时全面准确的把握,对不正当集团干扰的有效排除或适度处理。事实表明,完全做到上述五点常令任何一位政府的决策者深感头痛。既然政府决策者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倍感力不从心,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便成为了一种战略的需要。关键在于,政府是否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公众参与政务活动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主动欢迎社会公众参政义政,还是迫不及待的加以应付。从理论上分析,社会公众参与政府制定和选择决策方案共有如下几点益处:1、益于政府择定可行方案,避免理可行但实际不可行,政治上可行但经济上不可行,政治经济上可行但法律上不可行,政治经济法律上可行查民意不可行等具有明显片面性的方案出台。这是因为,社会公众中具有理论、实践或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专家,具有商学农工各种身份及老中青不同年龄的人,大家会从不同层面解度深度提出相差很大甚至完全对立的见解,这都有助于政府对决策方案作出正确的判定,筛选或完善,从而达到真正可行。2、有助于政府降低决策总成本或实现多样成本的合理配置,避免财政开支的无端扩大,浪费和只注重目标实现而不计成本大小的盲动错误的发生。政府决策的最终目标无疑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但人民利益在任何一处,任何时期内,都是通过多种形式在事物的复杂联系中体现的,其中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此种利益与彼种利益之间的矛盾是最为常见的利益冲突。社会公众参与政府制定选择决策方案,因能够保证决策者依据客同条件,科学地经济地进行思考,从而会有效降低决策成本。此外,当合理的决策成本设计遇到有财政力是不是不足而难以操作时,社会公众有可能通过民间渠道筹集到足够额度的经费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3、有助于使政府制定和选择的决策方案适合社情民意,树立政府及官员的良好菜象,避免政府依靠政治权利的简单操作与民意趋向错位,守望会影响力大于政治影响力酿就的政府管理然机等事件的发生。社会公众的主流意愿,无论在何民族、国家守望会社区中,都是导致政府决策成败的一个重要砝码。总之,政府鼓励大家讲真话,兼听各种不同的意见;分析反映群众情绪的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社会脉膊,对社会公众的议论,择其善而从之,择其疑者而释之,择其误者而导之,能使政府在与社会公众充分的双向的交流中获得许多益处。政府可以真实地得到来自公众的信息,了解公众的要求,并将其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这样做,不仅使政府能够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水平,而且能够使政府各种决策方案更加适合社情民意,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拥护。4、在政府探索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道路,创新型企业模式的过程中,社会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方案的制定和选择,有助于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的衔接,前期政策与后期政策的协调,避免工作起落幅度过大,次数过于频繁现象的发生。政府必须认识并承认社会公众在决策方案制定和选择过程中的角色特征:他们是决策方案直接涉及的利益群体,未来决策方案的直接实施者,决策方案成败的见证人和评判者;解惑排难的合作者及政府发展的战略伙伴。从我国政府

现实工作的体验和发达国家的行政经验看,没有守望会公众对决策方案制定和选持的充份参与,随着法制的完善和市场机制的进一步确立,政府工作的开展将寸步难行。在社会公众的各类成员中,社会咨询机构以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看法尤有价值。这部分人专业知识雄厚,自主性强,能够对方案作出较为客观的分析,而且特别能洞察趋势性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有了社会咨询机构和专家学者对政府决策方案的协助把关,决策方案才会在真实可靠基础上变得更加科学。同时随着决策方案制定和选择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加强,政府还会获得另外两种收获,即增进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密切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以政府决策的正确和美誉度的提高为基础增大权威。 5. 决策设想必须遵循的逻辑原则。答:人们针对同一个问题提出多个决策设想的过程,并不是随便怎样进行都可以的,合理地提出多个决策设想,其过程必须遵守以下三项要求:1、坚持决策设想的穷尽性。经常思考一下是否满足了决策设想的穷尽性要求,是作出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联系到制定行政决策,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如果人们不考虑到一切可能,就很可能把应该采取的、最理想的决策设想遗漏掉了。这对于科学的决策来说,当然十分不利。所以,任何一位决策者,要使行政决策具有科学性,就应该或者自己新自考虑,是否忆经把一切可能的决策设想都提出来了,或者是发动其他人献计献策,广开思路,推测出一切可供采用的决策设想。大亘事例集中证明了一点,经常思考一下是否满足了决策设想的穷尽性要求,是作出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2、坚持决策设想的独立性。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的各种设想,可以完全用另一个决策设想代替,或者完全包含于另一个决策设想之中,在实际上仅为另一个决策设想之一部分,那么,这个决策设想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它就应被取消,或者被归并到其他决策设想之中去。凡能够有资格展开相互竞争的决策设想,必须是具有独立性的决策设想。3、坚持决策设想的可验证性。任何一个合理的决策设想,都是通过假定性推测而提出来的,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主张。在这种主张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是旗帜鲜明的。因而,它或是需要并且可以证明的,或是需要并且可以反驳的。尤其是具有一般性的决策设想,从中应该可以推演出一些关于个别性事实的预见。这些预见的结果,将通过和实验的结果相对照,被确定为符合事实的或不符合事实的。只有符合这一逻辑要求,即经行起实践检验的决策设想,才是有实际意义的。在满足了上述三个逻辑性的要求之后,众多决策设想间应展开竞争。为保证冲了争的正常和有益,决策者应该有意识地造成一种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局面,鼓励、促进并领导人们在不同决策设想之间开展辩论。每一决策设想的提出者,都应该,也可以把自己所提出的决策设想作为正方,运用事实和理论,从各个方面去证明其正胡性;把别人的决策设想作为的方,运用事实和理论,从各方面对其进行反驳,同进,在平等的说理的竞争过程中,也允许每一个决策设想的提出者,对自己所提出的决策设想进行修正补充。通过这种单键和辩论,有些决策设想将陆续被淘汰。一个有条件发巨爵为最终决策方案的决策设想,则将在这种竞争中显露出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ey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