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更新时间:2023-10-03 14: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学 生 姓 名 钱 淼

指 导 教 师 王 殿 元

专 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

学 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7年 6 月 18 日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Graduation Thesis

The Embarrassment of Grad Employment Problem Analysis and Counterplan

Investigation

Student Specialty School

2007-06-18

Qian Miao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College of Public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Supervisor Wang Dianyuan

毕业论文任务书

姓名:钱 淼 班级:2003级1 班 毕业论文题目: 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立题目的和意义: 随着近几年全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由此所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社会问题中的一大难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让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摆在高等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由此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帮助。解决好该问题,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技术要求与工作计划: 1.技术要求: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五个部分 第一、绪论。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介绍了就业和失业的相关概念,在联系大学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基础上进行了界定。 第三、阐述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对该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第四、分别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来探究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第五、针对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提出改善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建议性对策。 2.工作计划: 第一步:查找与整理资料、确定选题。 第二步:根据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初步形成论文写作提纲。 第三步:根据掌握的数据等资料,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与整理,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步: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查找有关统计数据,从中分析并整理写作思路。 第五步:论文写作提纲定稿,组织相关资料准备论文撰写。 第六步:进行论文写作,完成初稿工作。 第七步:根据导师所提意见和建议,经反复修改后定稿。 第八步:积极准备及参加论文答辩,并按答辩小组意见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定稿。 第九步:按规范要求进行打印、装订一式两份的毕业论文。 时间安排: 1 毕业设计准备 2006年11月11日-2006年11月21日 2 确定题目 2006年11月21日-2006年11月27日 3 开题(确定提纲、提交《开题报告书》和《毕业设计任务书》) 2006年11月28日-2006年12月05日 4 提交初稿 2006年12月16日-2007年04月20日 5 中期检查(基本定稿,准备答辩) 2007年04月21日-2007年06月18日 6 进行论文答辩 2007年06月20日-2007年06月21日 7 根据答辩委员会要求修改论文定稿 2007年06月22日-2007年06月23日 8 论文打印及装订 2007年06月23日-2007年06月30日 9 毕业论文工作总结、资料归档 2007年07月01日-2007年07月03日 指导教师要求: (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院长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审阅评语

一、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1 绪 论 ......................................................................................................................... 1

1.1 研究的背景 ...........................................................................................................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1.2.1 研究目的 ..................................................................................................... 1 1.2.2 研究意义 ..................................................................................................... 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2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4

2.关于失业和就业的基础理论 ............................................................................................ 5

2.1 失业和就业理论的含义 ....................................................................................... 5 2.2 失业类型 ............................................................................................................... 5

2.2.1 摩擦性失业 ................................................................................................. 5 2.2.2 结构性失业 ................................................................................................. 5 2.2.3 周期性失业 ................................................................................................. 6 2.2.4 季节性失业 ................................................................................................. 6

3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 ..................................................................................... 8

3.1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 8

3.1.1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概况 ................................................................. 8 3.1.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 ............................................... 10 3.2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统计分析 ............................................................................. 11

3.2.1 招生人数回归分析 ................................................................................... 11 3.2.2 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就业率统计 ............................................................... 13

4 大学生的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 15

4.1 客观原因 ............................................................................................................. 15

4.1.1 政策方面的原因 ....................................................................................... 15 4.1.2 高校方面的原因 ....................................................................................... 16 4.1.3 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 17 4.2 主观原因 ............................................................................................................. 17

4.2.1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 17 4.2.2 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 18 4.2.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 18 4.2.4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 18

5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探究 ........................................................................... 20

5.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 20

5.1.1 人事制度改革 ........................................................................................... 20 5.1.2 户籍制度改革 ........................................................................................... 20 5.1.3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21 5.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 21 5.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 22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5.4 转变用人机制与加强人才培养 ......................................................................... 23

5.4.1 转变用人机制 ........................................................................................... 23 5.4.2 加强人才储备 ........................................................................................... 23 5.5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 24

5.5.1 大学生知识面需不断拓宽 ....................................................................... 24 5.5.2 大学生的能力结构需不断加强 ............................................................... 24 5.5.3 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 26 5.5.4 大学生要做好就业思想观念上的准备 ................................................... 27

结 论 ............................................................................................................................. 29 参考文献 ............................................................................................................................. 30 致 谢 ............................................................................................................................. 31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1 绪 论

1.1 研究的背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己从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无穷的压力。大学生这一重要人才资源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配置到社会最重要和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为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促进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文章认为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状况看,当前和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都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工作将面临严峻挑战。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良性发展方面有:毕业生就业绝对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的地域流向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下基层或到西部地区发展;毕业生的单位流向越来越合理;毕业生的岗位流向越来越合理;参加考研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中的不良现象包括: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原因的失业人数增多;就业状况呈学科专业性差异;就业状况呈学历层次性差异;就业状况呈院校类型性差异;就业状况呈性别性差异;就业状况呈家庭背景性差异;毕业生流向呈地域性差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就业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的热点问题,尤其近年来,经济转型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两个置换”,高等院校的延续扩招等等,使我国一进入新世纪就再一次进入了失业高峰阶段,大规模失业群体的产生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的重要部分,其自身也必然要经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配置,在这种配置过程中,个人的知识、技能、素质、观念和就业目标,劳动力市场环境等无一不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因而毕业时总有一部分人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或不能立即就业,或找不到与之知识、水平、能力相匹配的理想工作等,有的逐渐成为失业大军的一部分,给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就是就业难现象。在我国从业人

1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员里面,低文化层次群体并不少见,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不是多了,而是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对于我国来讲仍然是稀缺人力资本。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上人才的缺乏形成这样一种相悖的局面呢?这肯定有其特殊的体制根源和社会根源,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1.2.2 研究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如何运用失业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借鉴西方失业理论,分析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并提出有效对策,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由于我国具有自己的现实国情,任何国外的失业理论都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研究这一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研究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一是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分析我国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同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的内在联系;二是有助于我们透视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及其对社会影响;三是有助于为我国就业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现实意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负面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

落,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影响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任其发展下去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缓解这一问题的压力事关民众的生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事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同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等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就业问题和失业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失业问题从古典经济学派代表萨伊开始,就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当代一个世界性难题。马克思、西方经济学各流派以及我国当代的一些理论工作者,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对失业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马克思从生产关系入手,在确立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作了深刻的分析。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由于资本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的本

2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性,必然创造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并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蓄水池”[1]。马克思失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失业理论的基石—劳动力商品理论,也提供了从生产关系入手的分析方法,但对社会主义失业问题阐述不多,并且理想化地否定社会主义失业现象的存在。

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提出了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失业理论,目前理论界仍然流行和借鉴的理论有:萨伊的“摩擦或自愿失业理论”、凯恩斯的“非自愿失业理论”、后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货币主义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理论”、庇古的“高工资失业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失业理论”、林德柏克和斯诺的“内部—外部人理论”、“效率工资失业理论”等等[2]。这些理论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失业的根源,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上的政策建议,但却普遍存在两种局限性。第一是时空局限性,每种理论的产生和存在都具有特定的时空条件,西方失业理论也不例外;第二是视野局限性,即只从经济学的某一个视野去探讨失业问题,而很少从生产关系入手,从经济制度本身入手去研究失业,把失业问题当作一个纯经济学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市场机制的完善,由于其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高度发展,大学毕业生失业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皮奥里(M \)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第一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和职业前景看好,第二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在第一市场求职的往往是出身于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由于二元市场分割就造成了一些自愿性失业[3];布拉格(Blaug,M.)认为,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存在是大学生不愿降低工资的结果;卡诺(Carnoy,C.)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归因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认为是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等。这些理论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银行John Simmons 主编的《教育的两难问题》中,作者Mark Blaug以发展中国家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为背景,对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提出和讨论了种种假设后,得出结论说:教育可以改善青年人的就业状况。在同一本书中,作者Martin Carnoy以“教育真能独立解决失业问题吗(Can Education Alone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为题分析了导致失业问题的社会、经济因素,发展中国家受过良好教育者的失业率不断增加的原因是由于各种技术的使用,使得社会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通过增加对教育的需求比增加生产对于解决失业问题具有更好的作用[4]。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就业问题最明显的国家是印度、菲律宾、南韩等,英国学者M. Bluag的研究报告《印度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揭示了印度毕业生失业的经济与社会原因。John, C. Weidinan和Namgi Yark对南韩的高等教育研究后指出,

3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对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的作用。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理论界,原来一直否认我国失业问题的存在,成为理论的禁区。转型初期,曾一度把无法回避的失业问题叫“待业”、“下岗”,到了90年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失业问题研究”,但绝大部分仍然回避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基本上是用西方失业理论来论述中国转型期的失业原因,并提出政策设想。理论界对大学生就业难系统分析研究还并不多见,有从需求角度分析这一问题的,也有从结构性矛盾角度、体制角度、择业观的角度去分析的,也有些同志提出了我国“知识失业”这一问题,北师大经济学院赖德胜教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也作过较深入的分析,但绝大部分是从大学生如何择业和就业的角度去分析,并提出相关就业对策。

北京大学文东茅的博士论文《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资源配置现状研究》通过调查揭示了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就业状况、学用结合状况和层次对应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毕业生资源配置的对策。蓝劲松的博士论文《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揭示了人才市场与高等教育的互动关系。

东北财经大学的范湘云在《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一文中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于:受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域、专业、层次三个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受全国总体就业形势的影响;受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的影响;受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范文预测大学生就业难将持续三年左右的时间,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对策。

朱国仁在《新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观念上的、制度上的,也有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自身的问题。其中主要是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将是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如何借鉴各种失业理论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角度去透视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体制根源、教育根源,还需要作大量的分析研究。

4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2 关于失业和就业的基础理论

2.1 失业和就业理论的含义

当前对就业与失业等相关概念的定义多种多样,本文以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概念定义为标准,结合文章的总体研究思路,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界定,以此作为理论研究基础和依据。

就业,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可以看出,就业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者从事的必须是社会劳动。如妇女从事家务劳动,学生在校学习等就不能算就业:其二,劳动者的劳动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其三,劳动者的劳动要有报酬或收入。

失业,是相对于就业而言的,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是指一定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在规定的调查时间范围内没有职业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有报酬的工作并已在就业机构做过登记的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有劳动能力;(2)愿意就业;(3)没有工作。

2.2 失业类型

2.2.1 摩擦性失业

在现代经济中,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正好相等,也会有人处于求职状态。这种因劳动力市场运转存在“摩擦”或“不完善”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不是由于缺乏需求而造成的,而是由于寻找工作,达成就业协议的时滞所引起的。摩擦性失业的水平取决于流入、流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以及失业者找到新工作的速度。针对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经济学家们认为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搜集传递速度并扩大其扩散范围,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就可以相应缩短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时间,使其尽快就业,从而降低摩擦性失业。

2.2.2 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失衡所引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劳动力在行业之间重新配

5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置。如果衰落部门的劳动力技术不能适合新兴行业的工作要求,或者现有的职位空缺同失业者不在同一地区,就会产生结构性失业,即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引起结构性失业最直接的原因是失业者短期内无法掌握新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或是失业者无力承担技能培训或居住地转移所需的费用,从而不能填补职位空缺。就一般情形而言,结构性失业的持续期长于摩擦性失业,并主要发生在那些缺乏劳动技能或者居住在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者身上。鉴于结构性失业形成的特殊原因,经济学家一般主张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组织转业培训,使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更新与科学技术发展同步,提高失业者的就业能力;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指导与介绍。

2.2.3 周期性失业

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需求不足、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被称为周期性失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不可避免:在经济繁荣时,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机会增多,失业率下降;当经济不景气时,劳动力需求减少,失业率就会上升。这样,失业率随着经济的周期性循环而周期性波动,出现了周期性失业。对于周期性失业,经济学家提出了政府进行反周期调整的治理思路,即在经济处于低谷、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应实施扩大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提高政府支出水平、减免税收、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

2.2.4 季节性失业

由于生产的季节性变化、导致就业岗位的定期性减少从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状况,就是季节性失业。造成季节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如农业、建筑业、旅游业、冷饮业等;第二、一些行业随季节的不同会产生购买高峰或低谷,如汽车业、服装业等,从而影响作为产品引致需求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性失业。为了减少季节性失业的影响,经济学家主张政府要加强季节性失业的预测工作,以利于季节性就业者及早做出就业淡季的工作安排。上述四种失业类型,是从引起失业的原因上探究的,除此之外,还可根据失业表现形式的不同,把失业区分为公开失业(显性失业)和非公开失业(隐性失业)两种类型。显性失业是指劳动力人口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但却得不到满足的情形,一般表现为劳动者没有工作。隐性失业又称潜在失业或在职失业。从形式上看,一方面,隐性失业者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单位或劳动岗位,被政府或企业视为就业者;另一方

6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面,他们的劳动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劳动愿望没有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经常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闲置状态。

7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3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

3.1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3.1.1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完成由国家统一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直到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制度的转变,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对毕业生的择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毕业生供需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单一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近几年,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又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改革的考验,更面临着管理体制和就业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任务。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逐步增加,使我国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随着各项社会改革措施的出台,使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目前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生就业各个方面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面对目前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需求不平衡现象,大学毕业生总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增幅达19.85%。与此同时,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往年未就业毕业生与新增毕业生叠加,造成实际就业人数更高。自2002年至今,高校就业一直处于高峰年,往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毕业生沉淀到下一年度竞争就业岗位,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教育部门预计,2007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会突破800万。

第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学历看,由于受经济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影响,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普遍情况是毕业生学历层次越低,初次就业率也越低,尤其是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呈现比较低迷的状态。据统计,截止2006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8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84%,高职(专科)生61%[5]。

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不足。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直接领导和参与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课题显示:在207所高等学校的一级学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中,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现出非常不平衡的特点。在10个一级学科中,低于平均初次就业率的有: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即使在同一学科的各专业之间,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如在财经类82个专业中,资产评估、物流管理、财政税收等专业均超过国家平均就业率,达到96%~100%,但有的专业初次就业率却只有30%左右。

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2005年的初次就业率为85%,比上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部门高校次之,初次就业率为76%,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地方院校较差,初次就业率约为59%,比上年下降约6个百分点[6]。

从地区看,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与高等学校所在地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专科层次的毕业生,由于大多是在学校所在地招生和就业,因此他们的就业情况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有更加直接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地区,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截止2004年10月,各省市的就业落实率分别为:北京75.6%、广东83.5%、广西58.6%、湖南69.6%、山东87.9% 、陕西83.4%、云南28.9%[7]。

第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缺乏相应的指导。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金蕾莅和樊富氓曾共同完成了“高校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实践的双向反馈”的调查,据调查表明,有56.3%的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但仍有56.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9.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而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调查表明,有40.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对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需求仍然显著;有些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很茫然,有时甚至发生心理问题。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更加务实。据调查显示,整体看来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务实。30%的求职者认为理想的工作就是在有前途的行业里谋职,15%的毕业生不要求高薪资,但强调公司要有激励员工的良好机制;要求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以及要求薪资、福利好的毕业分别有19%和17%;另有10%的毕业生要求在优秀的企业就职;9%的毕业生期望能在理想的城市工作,并能落户[8]。

第四,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发生变化。随着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近两三年

9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发生了变化,在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就业的人数相对减少,中小城市及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在逐步增加。据复旦大学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统计数字,2004年到外地工作的学生总数为289人,比上年增长了7%,去西部工作的人数首次达到了18人;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本科毕业生中有10%去了外地,比上年增长了8%;上海市教委透露,2005年有5%上海籍生源的毕业生到长江三角洲就业,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北京市教委公布,2006年西部生源到西部就业、毕业生到郊区县就业的人数与过去相比有明显增加[9]。

3.1.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

首先,考研和出国人数持续增加。随着扩招的继续,毕业生中考取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从1999年开始,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规模连年扩大,2003年考研人数是79.7万人,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报考的有38.4万人,占报考总数的48.2%,2004年考研人数为94.5万人,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约有47.4万人,占报考总数的50.2%,2005年考研人数为117.2万人,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的有60.5万人,占报考总数的51.6%。2007年考研人数为128万[10]。

同时申请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西南政法大学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计,该校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从2002年的12人增加至2007年的132人,增长10倍有余。

其次,大学毕业生“不就业”的现象呈上升趋势。随着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统计初次就业率前选择“不就业”。在这些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大多数并不是没有单位接收,其主要原因还是多数毕业生主观上在反复挑选单位以致延误了落实就业计划,实际上真正因本人条件困难而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占少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业观念已经开始转变。特别是越来多的毕业生到毕业时由于打算继续考研、出国或不满意现有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去自己不满意的单位而选择不参加就业。

再有,非正规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非正规就业”是指那些没有按照劳动力市场规范就业的方式而获取就业的途径。目前,一大批新型的非正规性就业方式正在不断涌现,如自由就业者、网站管理员、自由撰稿人、微型的公关公司、调查公司等。人们对非正规性就业的看法正在逐步改变,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开始加盟这个领域。今后的几年中,随着我国高校的继续扩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受阻,两种趋势相互结合,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非正规就业就会成为必然趋势。

10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3.2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统计分析

3.2.1 招生人数回归分析

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招生人数的增长,通过下面的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做到简单的了解。

表3-1 1998~2003年高校招生数及招生增长率

年 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招生数/万 108.4 159.7 220.6 268.3 320.5 382.2 招生增长率/% 47.4 47.3 38.1 21.6 19.5 19.3

图3-1 1998~2003年高校招生数

图3-2 1998~2003年高校招生增长率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招生规模(计划)。当前招生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几年以后毕业生的规模。某年招生规模(Zi)与全国的经济总量(Mi)及其增长率(k)有关,因为经济总量决定了社会就业岗位的总量;与当年上大学的适龄人口数量(Ri)有关,因为适龄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总体需求量;还与企业、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数量(Qi)有

11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关,因为用人单位的数量决定了社会对科技人员的需求量,这里,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函数模型:

Zi?F?Migk,Ri,Qi?

根据表1的数据,及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4年招生数:447.3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可以预测出2005~2010年的招生数。

y?a?bx

??2n?xi???xi?i?1?i?1?1nanb??yi??xi

ni?1ni?1

a?n?xiyi??xi?yii?1i?1i?1nn2nnn

n?7

?xyii?1n2ni?9189.6

x?4 y?272.43

?xi?140

i?1相关系数:r??xyii?1ni?1n?yi?6067 782ni?nxyn2??2??22??xi?nx???yi?ny??i?1??i?1??0.9991

??yi?1ni?i??y2n?2

b?=344.97

??xi?1nni?xyi?yi????xyini?nxy2??xi?1?x?2?i?1n

?xi?nx2i?1a?y?bx

a?49.343 b?55.771

则 y=49.343+55.771x

12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经计算,得出下表:

表3-2 2005—2010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预测

年 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招生数/万人 495.5 551.3 607.1 662.8 718.6 774.4

图3-3 2005~2010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预测趋势

3.2.2 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就业率统计

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现实。1998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迅速增长,1998年为108.4万比上年增长47.4%,1999年全国招生159.7万,2000年为220.6万,2001年为268.3万,接下来两年分别为320.5万和382.2万[11]。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长速度也很快。2000年以后,招生的增长率逐年降低趋于稳定,但招生的基数增大了,每年增长的绝对数仍很大。199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0万(104万),2000年为107万人,2001年为110.4万人,2002年为141.8万人,2003年是全国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各类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46.2%,2004年全国毕业生约为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78万人,2005年达到340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加7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增幅达19.85%[12]。今后几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还会继续上升,根据国家教育规划,到2010年,每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有500万左右。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却没有增长的这么快,我国近几年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像人们所预想的那样,在一系列利好的条件之下实现突破性增长。奥肯定律(经济增长同就业率呈正相关比例关系)在中国的作用被弱化,就业GOP(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重)的弹性系数在变小,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是高新技术,但它化解的就业量较小,它通过技术力量而不是人力提升经济增长。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数目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00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

13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生初次就业率为86.06%,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有34万人毕业时没有落实工作,2002年就业率为69%,未就业的大学生有45万人。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7.5%,毕业生没有落实工作的有65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0万人,2004年就业率和未就业大学生分别是68.8%和75万人,200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8%,有83.2万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找不到工作[13]。这部分毕业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进入二级毕业生就业市场,通常处于待业状态。

表3-3 2001~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

年 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毕业生人数/万 110.4 141.8 212.2 280 338 397 464 532 592 652 毕业生人数增长率/% 9.48 28.45 49.63 31.95 20.71 17.16 18.39 13.19 11.29 10.14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70 69 67.5 68.8 68 当年底毕业生就业率/% 70 80 83 84 85

图3-4 2001—2010年高校毕业生数

图3-5 2001—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长率

资料来源:(1)毕业生人数及毕业生就业率来自教育部公布数据;(2)2005~2008年毕业生人数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招生数推算,2009、2010年毕业生人数为根据国民经济增加趋势和前几年毕业生人数情况报告估算数值。

14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4 大学生的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4.1 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4.1.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04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同时,基层和西部地区急需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方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大中城市上学,又要交纳“借读费”。在大中城市,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较多,发展的空间较大,成功的概率也较高。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就没有获得贷款的担保条件。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从2005年就业工作的情况看,一些省市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尤其是高职、专科学生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另外,虽然国家政策规定大学生毕业二年内,可以由学校保留档案,但由于派遣指标在当年有效,过年就不再办理派遣证,使得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因为没有指标而不能够派遣,仍然处于不确定的状态。由于种种制度原因而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壁垒亟待治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亟待改革完善。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

15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一些大型毕业生招聘会的组织者以赢利为目的,发布虚假广告,对招聘单位审查不严,招聘会环境混乱,学生交钱买票参会,效率低、成效差。很多单位用人观念不切实际,盲目要求高学历、名牌大学的学生,要求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有的单位甚至拒绝接受非名牌大学生、专科生、女毕业生和应届生。还有的单位拒绝招收外地生等,这种种歧视性的规定,有失“三公”的就业原则。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4.1.2 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一些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局面。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进轻出”的现象。既然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那么高校必然是这个市场中“产品”的生产者,产品质量如何直接决定“销路”如何。

16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目前,部分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持续小学、中学的应试教育,甚至有些学生仍然以为进了大学校门等于进了保险箱,放松对自身的要求,继续高呼:“60分万岁,61分浪费,59分白费!”的课号。学校也对这种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部分高校中“重进轻出”的现象,同时必然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这让许多单位对这样的“产品”“不敢恭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致命的影响[14]。

4.1.3 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加之,当前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本科生数量急剧上升,研究生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许多研究生为了生存开始与本科生争起饭碗,而用人单位方面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有些单位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出高薪吸引高学历人士,似乎单位里有几位硕士、博士就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知名度。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正是加速“考研热”的催化剂。

4.2 主观原因

4.2.1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

17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4.2.2 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4.2.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4.2.4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就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概括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的矛盾心理。大学毕业生往往对未来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找到一份条件优越、福利待遇好、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工作,但实际择业过程中这种期望值却很难全部满足。不少毕业生不得不面临着诸如:是坚守还是放弃自己喜爱的专业,到基层单位去求发展还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求稳定等职业选

18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择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内心矛盾重重,有的为情况复杂、无从选择而困惑烦恼;有的为利弊相当,“举棋不定”而焦虑不安;有的为失去某些选择机会而追悔莫及;有的为找不到理想的职业岗位而惶恐不已。

第二,自卑导致的焦虑和失望心理。“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这使一些性格较内向、不善交际和言辞、学习成绩平平的大学生忧心忡忡、自惭形秽,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在职业选择中态度消极,不敢参与竞争,以致错失良机。表现为面对用人单位畏手畏脚,过于拘谨、语无伦次,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答不好影响择业;认为自己缺少竞争实力,因而即使遇到符合自己要求的用人单位,若有别人报名,自己就不敢再报;在“双向选择”中如果未能被用人单位录取,情绪就一落千丈、心灰意冷,认为前途黯然,对就业悲观失望。

第三,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意识的依赖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存在明显的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把就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总想等待学校和老师给自己推荐,等待用人单位上门,等待父母亲友为自己找工作;总以为毕业就可以就业,把自荐材料发出去就可以万事大吉,坐以待“毕”了。孰不知机会是等不来、靠不到的。当周围的同学一个个落实单位,而自己却没有着落时,他们便开始怨天尤人,埋怨学校没有名气,埋怨父母没有本事,埋怨自己生不逢时,以致陷入焦虑、紧张、烦躁不安之中。

第四,缺少主见、随大流的盲从心理。目前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景不明了,而个人又缺少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的能力,容易受他人的干扰,因此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从众心理。在招聘现场我们不难看到:在热门招聘单位的摊位前人头攒动,毕业生趋之若鹜,以至于有的招聘单位接收求职材料应接不暇。“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条件摆正位置,找准坐标,盲目从众随大流,将使自己错过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求职机会。

19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5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探究

5.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5.1.1 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是毕业生就业体制由计划就业体制向市场就业体制转变的最大障碍之一。人事制度改革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建立的前提。现在,用人制度上实行的自上而下分配“用人指标”、“定编指标”等做法越来越严重的阻碍着用人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而且,这一状况的改变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人事制度的改革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而要采取稳妥的、渐进的步骤。与此相关联的,是档案管理制度与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严重阻碍着用人市场机制的形成。因而,从人事政策环境要素方面考察,毕业生就业环境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5.1.2 户籍制度改革

过去我国劳动就业对不同户籍身份的劳动者采取有别的政策和措施。如今有所改进,但许多大城市仍设置了进入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大学生的流动。由于指标有限,许多大学生只得被迫放弃在上述城市的就业机会。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十分困难。虽然一些城市为了引进人才在户籍上有所松动,但户籍歧视依然存在。一些城市在院校、学历等方面设置进城的标准,如上海规定,进入上海的生源“一般为毕业研究生或上海高校,国务院各部、委、办、局划归地方的院校和列入‘211工程’建设的地方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户籍歧视阻碍了大学生的正常流动,剥夺了他们原先本已获得的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引导大城市的用人单位放宽对户籍方面的限制,给每一个大学生以公平的就业机会。

20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5.1.3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毕业生计划就业体制,即毕业生包分配就业体制,也就使得我国长期以来忽视了毕业生就业保障政策的建立与完善,从而导致了目前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缺乏的状况。近些年,在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形式以后,用人单位往往片面强调用人自主权,而普遍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权力保障,诸如性别歧视、健康状况歧视等现象越来越普遍。可见,没有相应毕业生就业保障政策是不行的。从这一角度加以考察,由于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缺乏,相应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障政策环境还基本未能形成,应引起高度重视,加以解决。另外,我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偏远贫穷地区就业,不轻易尝试自主创业,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我们不能要求现代的大学毕业生只凭一腔热血去无私奉献,为鼓励毕业生到人才严重缺乏的贫穷地区就业,就必须为其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使之失业有救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努力解决其后顾之忧。

5.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为此,高校应该拓宽专业课径,加深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表明,创造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主体的知识面宽窄及各类知识的综合水平。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形成创新能力,应设置综合化课程,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面,让他们有机会涉猎多种学科领域,了解各个领域的思维方式。同时,这种包含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综合课程有助于人们形成宽阔的视野,立体的思维和全面的智慧和方法。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指出“让人文和科学两种文化分道扬镳,这个世界的思考就会缺乏智慧。这种文化上的两极分化现象,无论在实际上、知识上、创造上都是社会的一项损失[16]。”而综合课程设置中人文教育部分必然有助于减少这种损失,使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和适应人才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人才流动与竞争,知识产品的全球性合作生产与竞争营销,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全球化交流合作,社会发展对人际交流和合作的要求等将大大增强,我们不能忽视国际化课程对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21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对高等学校而言,教育应当改变以前的传统的方式,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才教育的方式,一二年级主要注重其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到三四年级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需求来制定相关专业的培养课标。当然也要结合学生的自我选择的意愿。美国实行的方式为学士学位课程头两年通常为广泛的基础学科,包括一些必修课,如英语写作、外语、文学、社会科学和理科的某些学科。后两年主要攻读专业课程,学生要选择1门主修科目和2门副修科目。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着扎实的文理功底,从事任何行业都有一定的基础。这种方式也可以应对教育对于人才市场的变化的滞后反应。这样可以缩短滞后的时间效应。

5.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事实显示其效果不理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到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很多能力没有培养,感慨浪费了很多大学时间。因此就业指导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毕业生,而应该将非毕业班的学生也纳入就业指导的对象范畴,开展全程就业指导,把对毕业生的指导作为重点指导对象,使全程指导与重点指导相结合,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

22

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

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此外,还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法纪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为大学生顺利踏上工作岗位筑桥铺路。

5.4 转变用人机制与加强人才培养

5.4.1 转变用人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速和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

势,开发人力资源,构筑人才高地已经成为各类用人单位的共识。这需要用人单位首先转变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机制,打破传统的“身份制”局限,树立只求唯我所用,不求唯我所有的用人新观念。其次用人单位还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用人单位,特别是那些没有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的用人单位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加强与高校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供应渠道,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库,这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来说都是互利互惠的好事。

用人单位应主动参与人才的培养。第一,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这样将使高校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用人单位会更容易找到适用的人才,毕业生也更容易找到适用单位,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有效率;第二,与政府、高校合作,进行应届毕业生的职业培训,促使应届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尽早成才;第三,与政府、高校配合,建立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5.4.2 加强人才储备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许多用人单位存在人员过剩的情况,但是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特别是在我国企业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所以各类用人单位应该多吸收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以加强人才储备,优化单位人才结构。用人单位在对单位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定位,有计划地吸收各类人才。一般情况下,在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往往供大于求;在小城镇或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毕业生又供不应求。因此,在宏观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又蕴含着反向的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如果定位不准,采取非重点或名校毕业生不收的态度,往往难以如愿以偿而坐失良

2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ew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