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探析

更新时间:2023-05-21 14: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探析

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探析

刘 权

(暨南大学 华侨华人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美国华人基督教教会组织发展迅速,在对华人新移民群体的帮助,整合华人群体社会资源方面已经超越了传统华人社团。本文依据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研究,探索美国华人教会组织的多方面社会功能并强调研究华人教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国华人;基督教教会;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D634.0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7月至10月期间,我赴美国考察了华人社会,考察地点含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罗利市及达勒姆市、佛罗里达州塔拉哈西市,以及纽约、波士顿、西雅图、旧金山和洛杉矶市,除了与有关学者交流之外,重点访问了华人家庭、华人社团、华人餐馆和华人教会,参与了他们举办的活动。此次调研感受深切就是,美国华人基督教信仰群体庞大,华人教会在华人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值得关注。本文的完成基于宗教社会学理论、文献资料及直接访谈。

一、美国华人教会的发展与现状

美国华人教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与美国浓厚的基督教信仰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宗教在美国社会、文化中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已经与美国民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从政治到娱乐都有其痕迹。根据美国盖洛普民意测验公司2003年的调查报告,美国人口中85%是基督徒,其中51%是新教徒,26%是天主教徒,剩下的8%则是基督教中的其它教派,只有不到10%的美国人说自己不信宗教,61%的人承认宗教在自己的生活中非常重要,58%的人说每月至少会上一次教堂,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宗教可以解决当今几乎所有问题。[i]这样高的宗教信仰比例说明宗教在美国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美国采取政教分离政策,没有哪个宗教或教派享有垄断权,各宗教或教派不得不在自由竞争中赢得信众。罗德尼·斯达克及罗杰尔·芬克在其宗教社会学经典著作《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一书中,从宗教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由的宗教市场所释放出来的强大竞争力是美国宗教繁荣并全面超越欧洲的原因。[ii]

新的移民进入美国后的再社会化是他们对新的社会环境学习、适应的过程,这与儿童在初社会化阶段学习社会规范、习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过程有些类似。学术界习惯将移民的再社会化过程称为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中国移民进入美国后相应地改变了宗教信仰的结构,是他们接受美国主流文化的特征之一。美国华人教会是指基本上由华人基督徒组成的教会组织。华人教会不仅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当地华人进行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许多华人的婚礼、葬礼要到教堂举行,新生儿出生也要到教堂洗礼,青少年还会到教堂进行业余活动。华人新移民参加教会活动的初始原因各异,有的为了寻求教会帮助,有的为了免费学习英文,有的为了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也有的是追求信仰。

在美国华侨华人各种宗教信仰中,基督教占有明显的优势。美国的人口普查不问宗教问题,只能借助于抽样调查对华人宗教信仰的比例进行估计。1997年对于南加州华人所做的一项电话问卷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有26%的受访华人自称是基督教徒,6%自称是天主教徒,20%自称是佛教徒,44%的人声称没有宗教信仰。在美国其它大城市做的几个以华人为对象或包括华人的抽样调查的结果也类似。[iii]据《华盛顿邮报》2003年1月的一篇报道称,

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探析

美国的华人教会从50年前的66所,增加到1000多所。该报道引述美国普渡大学教授、研究华人基督徒的专家杨凤岗的话说,美国有约1/3的华人去基督教会,这意味着相当于有近百万华人是基督徒。[iv]另据华人教会的角声网站()资料,华人教会仅纽约各区就有100个以上,经常在华文报章联名刊登布道活动及团契聚会时间表的活跃华人基督教会,也有75个之多。

从中国大陆去的知识分子信教比例相当的高,而且其信仰的虔诚之心甚至超过已经信仰基督教多年的基督教徒。据北美华人教会统计,美国华人新教徒中多数人属于中上阶层,约有60%的人是专业人员、经理、商人,低收人家庭只占25%,这个比例与整个美国华人社会结构是不相称的。具有高级教育程度和科学素养的人对宗教有更大热情,并不是超乎常规的状况,在欧美国家也有相似的背景。英国著名科学史家约翰·H·布鲁克分析,科学与宗教之间除了存在着冲突之外也有和谐的一面,宗教给科学提供了预设、认可与研究动机,科学家被能够利用科学知识来确立上帝的存在而激励。牛顿被眼睛的晶状体和瞳孔“构造得如此精细、和景像符合得如此之好,以至没有哪位巧匠能对之增补”所折服,认为“一定有一位存在者,他曾经创造万物,并应当受到敬畏。”[v]卡内基委员会于1969年对美国60028位教授(约占美国大学教授的1/4)做了一次大型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证实,所属学科越具科学性,科学家就越具宗教性。数学、统计学、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等的教授,其宗教参与程度远高于社会科学领域。[vi]

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后赴美留学人员的专业结构中“硬”科学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据199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报告,1988-1995年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来自中国的学者的主要专业分布领域为:自然科学/7207名,数学和计算机/1532名,工程学/3576名,农学/419名,社会学/864名。[vii]在新的环境中,由于社会资本的匮乏,那些偏重客观评价的专业与行业的移民具有就业与生存的优势,包括访问学者滞留等专业移民中具有“硬”科学专业的比例同样较大。华人专业人士的工作圈子在美国主流社会中,他们信教比例与其美国同僚趋于一致也就在常理之中了。这些专业人士及其家属构成了美国华人新移民中一个活跃的群体。

华人教会的传教方式从传统教堂扩展到出版物。针对美国华人知识分子比例较高,华人新移民在美国社会求生存心理压力大,业余时间少的特点,教会开始重视文字布道工作。1982年成立的“基督教角声布道团”已在全世界产生影响力,他们主办的《号角》杂志发行达43万份。《中信》、《使者》、《海外校园》都是发行广泛的宗教刊物,这些用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逻辑、名人典故传播宗教信仰的中文杂志,在美国华人中广泛传阅。互联网上的华人宗教资源也有很多,吸引了不少华人青年。

本人在美国期间曾经寄住在一些朋友的家中,大多是基督教信仰者,随同他们参加了华人教会的一些主日礼拜和圣经学习活动,亲身感受到他们信仰的真诚。不少中青年知识分子的信仰选择是经过深入思考的,他们受洗成为基督徒以后,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写出了自己由一个无神论者到最终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心理历程,给人的感觉非常真实且具有“说服力”,在华人社会中产生很大的影响。杨小凯是被认为华裔经济学家中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他在信仰了基督教以后写下了《我的见证》、《基督教和宪政》等文章,文笔优美,分析深刻。杨小凯认为凡是基督教新教文明占优势的国家,它的宪政秩序、经济表现就好。[viii]这样的认识促使了他们信仰并传播基督教。

华人基督徒大部分属于新教福音派。基督教是公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总称,他们信仰的侧重点和活动形式都有一定的差别。福音派基督教会是全美成长最快、影响力最大的宗教团体,美国基督教信仰者中新教福音派占大多数。福音派在基本信仰上坚持保守传统,强调圣经学习,也积极参与社会教育、慈善、小区组织等工作,把这些工作当作其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在社会上的作用。这样的风格使得华人教会在华人各类社团组织中显现出

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探析

积极的特色。

二、华人教会的作用与功能

自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移民大量进入美国以后,以同乡会馆为主体的华人社团一直是新移民的帮助者。这些华人社团在新移民进入美国的过程中、初期找工作和生活方面提供了照顾,当然也收取一定的费用,对移民有自治管理和控制的作用。现今,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向外移民的群体中,新移民所受到的协助也是很大的,但这其中存在许多违规、违法行为,无法形成公开的有效运作模式。美国的华人教会排出了地域性的区别对待、新老移民的群体利益分歧,对新移民的帮助超越血亲与同乡关系,惠及需要帮助的同族人,甚至是异族人,成为对新移民帮助的重要力量。

华人教会给刚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提供了诸多帮助。包括接飞机,找住所,招待他们在教会吃饭,帮他们买菜,学车,放假的时候组织他们一起去旅游等等。许多教堂设有托儿所、儿童游艺室和教室,为成人和儿童接受双语教育的地方。其他类型的新移民刚进入美国时立足未稳时,华人教会也帮助他们寻找便宜的住所、介绍工作机会、星期日看顾小孩等等。接受了教会帮助新移民一部分成为基督徒,也有不少人在能够独立应对生存环境之后和教会之间不再来往了。我在访问过程中,与一位专业人士身份的基督徒谈到此问题。他认为:教会出于博爱,本来都在寻找需要帮助的人,这些新移民在需要帮助时找到了教会。此后,这些新移民需要帮助不是那么迫切的时候离开了教会,教会中人不会为此而怨恨。持续不断地帮助新移民及其宽容精神使华人教会具有了相当强的吸引力。

华人教会对信徒及其宗教活动参与者的道德引导是对移民帮助的内容之一。美国社会秩序除了依赖严谨的法律制度之外,也注重发挥道德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美国宗教机构通过每周的教堂礼拜、牧师的演讲与各种宗教仪式,潜移默化地将主流道德灌输于信徒。美国当代政治学家肯尼思·沃尔德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堂是公民道德的孵化器。”[ix]华人教会在主日崇拜和团契学习中请牧师举办专题讲座,结合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学经讲道。经常涉及的题目有:婚姻家庭生活幸福的秘诀;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与人交往中如何体现“爱人如己”的精神;怎样防止骄傲,保持谦虚的美德;积极进取而不要过分贪心等。美国华人在处理家庭关系、社群关系等方面面临新的社会氛围和道德框架,他们很多人受益于教会传播的伦理观念和教友之间的互相帮助。

对华人提供医疗帮助是华人教会重点关注的工作。在美国,政府和企业一般会给员工,甚至员工家庭提供医疗保险,但不少华人公司不提供员工医疗保险。21至64岁的人士一般也不能申请政府医疗补助,自购保险价格则十分高昂。由于经济条件、习惯等诸多原因,华侨华人的保险意识也比较弱。以美国南加州为例,31%的非公民、15%已入籍的亚裔没有医疗保险,0至17岁儿童中则有26%非公民亚裔没有医疗保险。[x]政府诊所和医院通常没有中文翻译服务,使得不少华人不敢去医院看病而延误医治。华人教会基督教角声布道团为洛杉矶华人社区开展了“全人关怀医疗中心”计划,筹集数百万美元建立一个医疗中心。医疗中心通过与众多私人医疗团体的协作提供医疗、检查、咨询及教育方面的低廉服务,并为重症病人建立导引系统,协助他们从社会资源得到帮助。此项计划的目标是扩展到全美各大城市,为华人社区提供遍及美国全国的医疗关怀网。

华侨华人在美国社会中面临的困难有多种多样,华人教会对他们提供的帮助涉及面也相当广泛。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主办了一项《华人教会现况报告书·教牧及教会概况问卷》中调查,此报告书将于2006年在澳门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华人福音会议”上发表。该调查问卷有关教会状况包含27个问题,其中相关社会服务与参与的问题有编号24以及编号为25、26中各自5个子项目中的2个。其中编号24的问题为:“近六年来,贵教会曾提供

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探析

那些社会服务?”可选择的项目有:没有;幼稚园或托儿所;儿童服务;图书馆或阅览室;青少年服务;老人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心理谘商/协谈;社区心灵讲座;婚姻家庭两性教育;急难救助/捐款;关怀单亲家庭;关怀弱势/特殊族群;语言班或技艺班;社区清洁;读

xi书会;新移民;其他。[]华人教会社会服务的广泛与细致可以由此略见一斑。

华人教会因教徒的奉献而在社会参与的资金上有所保障。依据基督教教义,教会一般要求基督徒每月奉献薪水的10%,信仰虔诚的基督徒能够心甘情愿地付出。华人基督徒将积极献身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看成是“对神的侍奉”。有些教堂组织教徒和青年到边远地区为当地教会盖房;组织“捐衣会”,让教徒们把旧衣服捐给穷人;遇到天灾人祸组织教徒捐款捐物并送到灾区。教会还在全国各地建立济贫机构、如儿童保育院、孤寡老人安老院以及残疾人学校、医院、公共娱乐设施等。据1984年的统计数据,北美华人基督徒平均每人向教会贡献287美元,每个家庭是861美元。[xii]其他类型的华人社团会员缴纳的会费数额一般较低。例如,佛罗里达州塔拉哈西市华人协会前几年的会费是每个家庭30美元,近期则以参加橄榄球赛售卖食品盈利充作活动经费(2005年9月本人参加过他们的一次售卖活动)。

华人教会不仅帮助基督徒和前来参加教会活动的人,他们还走进社区,为新移民在衣食住行、生活、工作、申请居留身分等方面提供帮助。不少新移民从中受益而感恩并确立了基督教信仰,这是华人教会近年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宗教信仰下,华人基督徒乐于提供义工和捐赠,也使得社会服务的资源充足,能够为新移民提供广泛的服务。

三、华人教会对美国华人社会的影响

华人基督徒占了华人群体一定的比例,并且以中产阶级、精英社群为主体,影响到华人的社会形象及其政治意见表达。教会本身是一个丰富的社会运动资源,教会为政治运动提供了领袖,同时拥有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宣传人员,这些人员能够带动一大批追随者,体现出民主政治的普遍参与性。

弱化地域分歧,整合华人移民群体。基督教内部教派林立,对圣经的解释各异,但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福音派运动是一个跨宗派运动,一个基督徒不管是属于循道会、播道会、浸信会、圣公会抑或宣道会,都可以同时是福音派的信徒,华人教会的宗派传统观念更为淡薄。中国移民在美国华人教会中建构了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以利于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些社会功能本是由传统华人社团提供的,但目前已经部分由华人教会所取代。美国的华人来源地广泛,不但有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两岸四地直接来的,也有从东南亚地区、以及欧洲、中、南美洲,非洲,澳洲等近50个国家再移民而来的。华人教会也表现出宽泛的容纳精神,稍具规模的华人教会在宗教活动时在分别的场所里使用三种语言,普通话、粤语和英语。随时间变迁,共同的宗教活动使华人在因来源地不同造成的语言、习俗和观念的差异趋于磨平,重新整合为族群整体,这是地缘性华人社团难以做到的。

对美国社会政治参与并表达华人声音。社会集团只有使自己的伦理主张在政治、法律和经济生活等方面得到推广,才能更有力有效地传达自己的呼声,而参政则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必要途径。宗教团体通常可以有多种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决定。例如:直接的政治行动,对政府部门的游说,与选举相关联的政治宣传,号召教徒以写信方式影响议员在立法中的态度。由于宗教信仰相同和教会的组织力量,华人基督徒能够表达出一致性的政见,力量不可忽视。在美国政党政治、争取华人权益、中美关系发展以及对中国两岸关系的态度上,华人教会的反应都值得关注。在最近几届美国总统选举中,美国华人基督教社团向信徒发布了多项建议和指引,呼吁他们为维护自己的信仰和道德观念而投票,通过行使民主权力来保护社会风气和自己的家庭。美国现任总统布什是福音派基督徒,他对同性婚姻和堕胎的反对立场赢得了

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探析

包括美国华人的基督教徒的支持。在200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布什与戈尔所得选票持平,但统计表明,在基督徒的选票中布什完全战胜戈尔。在每周都去教会做礼拜的选民中,布什以57%比40%胜出;而在那些从不去教会的选民中,戈尔以61%比32%战胜布什。[xiii]由此可见宗教团体的影响力。

影响华人下一代的世界观取向。基督教很注重培养下一代的工作,其中结合了教育与传教功能。美国华人教会充分利用了儿童主日学去吸引华人儿童。许多华人家庭夫妻都有工作,周末也要处理许多事物,因此乐于将孩子送到教会。华人教堂在周日举办的崇拜活动约1-2个小时,但提供儿童照顾时间有半天,家长们可以将孩子送去照管,教会则提供儿童照顾和儿童主日学。纽约的“Church of Grace congregation”就在周日开办3个儿童班,平均每个班有30-35个孩子。 [xiv]主日学的教材《主日学儿童游戏100个》一书将玩乐、识字和宗教知识传授密切结合,可以看出其吸引力和潜在作用。小孩子在教会辅导的环境中长大,宗教会潜移默化影响他们世界观取向。这样一来,即使第一代华人是因为方便将儿童放到教会照顾,但第二代真正信仰基督教的比例就会大大增长。杨凤岗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分析了美国大华盛顿地区华人昄依基督教的年龄,大陆港台的第一代移民在18岁以上的占62以上,而美国出生的华人在17岁以前的高达64%。[xv]由此可见教会活动对华人下一代世界观形成的影响。

四、启示与思考

相对于美国华人宗教信仰的丰富现实来说,我们已有的研究是不足的。在海外,展示和介绍美国文化的主要是传播业。其他国家的人主要是从报刊、广播、电视和电影中获得有关美国的知识的。美国人在周末上教堂的人数比观看体育比赛的人要多。但体育消息占据了每天报纸的4至6个版面,而有关宗教的报道每周一般只有1页。一项研究发现,1993-1996年,美国广播公司(ABC)、国家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及公共广播公司(PBS)的“新闻时间”栏目所播出的7.2万条晚间新闻中,宗教新闻只占1.3%。而在10.4万条早间新闻中,仅有0.8%涉及宗教。[xvi]华人宗教信仰较少进入媒体的视野,是我们对他们了解不足的原因之一。

我国的华侨华人研究长期关注传统社团与华人的行业、专业人士组织,这与美国华人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区别。许多传统华人社团的吸引力已经明显下降,那些铭刻巨大招牌的同乡会馆不过是一个个小小的熟人圈子,并不能代表名称上的范围内的华人群体,大多数同乡会馆已经成为老年人打麻将的场所。我在访问中询问过一些说粤语的,但不是基督徒的华侨华人,他们说他们对那些同乡会馆毫无兴趣,绝对不会参与其中的活动。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华人社团也取得了明显的改革与进步,但在经费筹措、组织者及参与者的投入精力方面无法与信仰虔诚的基督徒群体相比。

意识形态的差别也使我们较少接触宗教团体,低估了他们的实际影响力。在人文科学领域中,我们对美国的宪政思想,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研究都已经很透彻了,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华人教会也应该予以重视。通过对美国华人基督教徒和教会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我们将会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背景的群体接受西方宗教的机理与趋势。

[注释]

[i] 丁智勇:《美国大选中的宗教因素》,《中国宗教》,2005年第1期。

[ii] 见该书第九章。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解释

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探析

宗教之人的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iii] 杨凤岗:《北美华人宗教》,《中国宗教》,2001年第1期。

[iv] 《在美华人的信教:移民帮助重燃美国的基督教》,《华盛顿邮报》2003年1月11日。

[v] 约翰·H·布鲁克著,苏贤贵译:《科学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vi] 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67页。

[vii]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998年关于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调查。检索网址:http://www.nsf.gov/ sbe/srs/nsf00318/pdf/nsf00318.pdf。

[viii] 杨小凯:《基督教和宪政》,盛洪主编:《天则(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ix] 刘澎:《当代美国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14页。

[x] 《梦想起飞——角声为洛杉矶华人社区建立“全人关怀医疗中心”》,《基督新报》,2005年9月20日。

[xi] 《华人教会现况报告书 教牧及教会概况问卷》调查表格,见于“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网站”:/,资料下载时间,2005年12月20日。

[xii] Charles King-Wai Kwok: The Chinese church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0, UMI Number: 9977618, p71.

[xiii] 王铭铭:《美国政府外交决策中的宗教因素》,《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1-2期。

[xiv] Kenneth J. Guest: Walking on water: Fuzhounese immigrant religious communities in New York’s Chinatown, 1996, UMI Number: 9722636, p224.

[xv] Fenggang Yang: Religious Conversion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A Study of a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 UMI Number: 3024795, p122.

[xvi] 裴孝贤:《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

Research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merican Chinese Churches

Liu Quan

(Institute of Overseas Chines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Summary : The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se years. As for the function of helping new immigrants and integrating Chinese community, the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es have even exceed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ssociations. The thesis research new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e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ocuments studying, meanwhile, emphasizing the studying value.

Keyword : American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es; Social functions

收稿日期:2005-12-17

作者简介:刘权,男,吉林省怀德县人,历史学硕士,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em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