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的归因及管理策略

更新时间:2023-03-18 19:44: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堂问题的归因及管理策略

有些教师感慨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这除了教学本身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外,另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处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孩子心理和行为特点变化较大,教师越发不易掌控。许多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处理课堂秩序和纪律问题的策略和方式,因此,就课堂问题作一番分析和建言是有必要的。

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在老师眼里,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就是课堂问题,维持秩序和纪律成了教学的目标本身。为了维持课堂纪律,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怎样坐都有严格的行为标准,违背这些标准在教师眼里就是问题行为。试问,这样的学校和教师对教育本身有多少思考,是否思考过他们要求的纪律标准在多大程度上容纳了孩子的个性,是否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呢?

什么是课堂纪律,教师和孩子的看法是有差别的,一名学生曾对笔者说起过他心目中的课堂纪律:我觉得比起课堂纪律来说,课堂氛围显得更为重要。在开心的环境里,我会觉得学习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一定能提高。相反,如果,我觉得这个教室很威严,我心情就会受到压抑,纪律再好也不会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觉得课堂纪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十分宽松和谐的环境。 这里讲这些并不是提倡无政府主义,并不是对课堂纪律问题视而不见,而是认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哪些学生行为属于课堂纪律问题作个缜密的思考。实际上,课堂纪律问题行为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确确实实地存在着,例如有学生总是迟到或缺课、对同学或教师的侵犯、课堂吵闹、拉帮结派、破坏学校财物、恶作剧、自暴自弃等。我们要处理这些课堂纪律问题,就必须对这些行为加以归因。

一、课堂纪律问题行为的归因

课堂中出现的纪律问题行为是由许多原因促成的,但我们在这里只分析两种动态性的问题根源。

(一)问题的根源之一:学生

归因于学生并不是想说孩子一定是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有些看似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例如学习的任务不适合他的能力或兴趣等。

1、渴望获得别人关注引起的问题行为

作为一个人,我们都能体会到,如果周围的人一直无视我们的存在,那是最令人伤心的。处在学校里的学生都是成长中的儿童,他们自然也希望获得学校的认可、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天性的社会需求。但是,令人沮丧的是,学校文化并不是为每一个人的,尤其在我国的教育国情下,学校的主流文化是学习成绩和对学校和班组规范的服从。这种主流文化自然就把学生进行了分等:有些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在学校这种环境下如鱼得水,或者学习对他们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或者他们天性开朗、友好,能够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喜欢和关怀,或者他们认识到希望获得他人支持性的关注就必须遵循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的基础就是相互尊重、彼此容忍、相互理解。但是,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情况却不是这样,或者他他们在入学前生活的环境让他们认识到只有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权益。等进入了学校之后,他们还是采取这种策略来应对学校的生活,但学校生活却有一套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的规范。当他们的策略与学校的规范不一致时,他们在学校中受到的不是友好的态度,或者是教师的谴责,或者是学生的排斥和敬畏。这时,他们的瓜可能并不

对规范的合理性进行思考,而是把规范和教师的谴责当成侵犯,采取更加对抗的态度;或者学生的排斥和敬畏刺激了他,让他更加采取侵略性的手段,因为不管怎样,这样做毕竟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另外的情况是,他们无法跟上学校的任务和要求,在学习成绩上无法获得教师的称赞和关注,只好采取其他的吸引别人的策略来获得关注,把不良行为和获得别人关注的程度对等起来。结果渐渐养成了一种和学校教育的行为标准、价值观念背道而驰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在教师眼里就是问题行为。

2、孩子的认知水平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矛盾造成的问题行为

教师的课堂教学最头痛的总问题就是全班那么多学生,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可能还停留在具体运算阶段,有些孩子却能够做一些高深的抽象的问题了,早已达到了形式运算的阶段。面对这些不同进度的孩子,教师难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材料,不知道该怎样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的目光只盯在那些认知水平较高的孩子身上,这些孩子从教学中获得了满足,一般不会犯纪律性的问题。但是,迁就这些孩子就让那些进度慢的学生感到无法跟上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艰深难懂,这样这些学生自然就开始违反课堂纪律了。相反,如果教师顾全那些认知水平低的孩子,那些认知水平高的孩子会感到学习内容不具有挑战性,这些孩子同样可能违反课堂纪律。因此,许多教师只好照顾中等认知层次的学生,这样就可能两头的孩子得不到满足,这些孩子都有可能犯纪律问题。

3、个性因素造成的问题行为

学生的个性因素同样会影响到课堂。我们这里按照普遍的内向型和外向型对学生进行划分,看看这些孩子在课堂里会发生什么问题。

我们可以粗略地把孩子分成三种:一种是外向型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都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和别人交往,乐于追求新鲜的生活体验,喜欢富于各种活动和外界刺激的环境。一种是内向型的孩子,他们倾向于自我的内在状态,喜欢宁静祥和的环境,喜欢集中精力做一件或几件事情,如果外界的刺激过于强烈,他们就会感到压力很大,心神疲惫。当然,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处于两种极端性格之间的,但是,多数人心中总是某一极端性格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一主导性格将影响他们对事物的态度。一般来讲,青春期开始后人们的性格会明显表现出内向化的倾向。

一般来讲,外向性格的孩子在课堂里往往喜欢和同学进行交流,喜欢讨论,对热烈的气氛不会觉得是干扰。如果课堂环境秩序井然,结构清晰,教师严格控制课堂要保持寂静无声,那么这些学生不久就会感到厌倦无聊了。而内向型的孩子则截然相反,他们喜欢在安静的环境里学习,热烈的课堂气氛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干扰,他们会认为这样的学习环境扰乱思维,对学习毫无帮助,往往要求课堂能够保证个人学习,让他们能全神贯注地做事。

因此,教师无法提供适合每种类型的学生的环境,而只会提供自己偏爱的环境,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教师都要求这种环境要安静。但是,外向型的孩子会因为学习环境宁静感到不自在,就很可能做出小动作甚至是捣乱的举动来,他们渴望在学习过程中有多种多样的变化。

(二)问题的根源之二:教师

教师的个性因素与学生的行为过失也会为一些相关,例如教师在学生面前暴露出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如缺乏自信、羞涩、犹豫不决,或者对待学生冷傲、粗暴、缺乏耐心、反复无常等。除了这些个性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使得教师在

学生面前丧失了威信,例如教师知识水平低,教学能力有限,教学态度不认真,上课拖拖拉拉,对待学生奖惩不公正,强词夺理,不承认错误,以及外在形象差等。尤其是那些不守规矩的学生就会向老师发出挑战,甚至以挑战老师为乐。 另外也属于教师个性因素的情况是,外向型的教师往往不太喜欢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喜欢把课堂气氛调节得热热闹闹,他们在吵闹不休的环境里会感到宾至如归;而内向型的教师可能更青睐宁静、稳定的场所。有些教师欢迎课上学生不断地插话提问题,但有些教师却感觉学生不断地打岔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就会想方设法把提问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管理那些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身上,大量关注那些出现行为过失的儿童,反而对那些行为良好的儿童并没有施加关注,或者那些经常出现行为过失的儿童在做出一些良好行为的时候没有抓住机会加以关注和表扬,就会让孩子觉得只有做出不良行为才能获得老师的关注,这就是教师的行为强化了孩子的行为过失。

二、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前面我们讲到了教师的影响因素,谈到了教师的一些个性因素和非个性因素。列举这些因素是想说教师要管理好课堂,首先要加强对自我因素的管理,有些个性因素是可能有意识地改正的,非个性因素更是在经验的范畴之内。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一些不良个性因素,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学生交往要热情积极。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管理策略是教师必须注意的。

(一)课堂规范的建立和巩固

有效的课堂管理必定需要规范的约束,但规范怎样建立并让其发挥合理的作用呢?如果教师对学生有一些要求,就应该考虑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规范,但是规范不能只体现教师的意志,而应该考虑学生的意见,因此规范的制定应该是一个民主化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教师应该时不时把学生召集起来讨论规范是不是继续适合新的情况,如果不适合就可以去掉,建立起新的规范。另外,规范必定是防止课堂行为问题发生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教师不必把规范绝对化,而要考虑问题行为发生的情境,然后再考虑规范的执行。

(二)运用正面引导的管理语言

课堂管理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反思一下我们的管理语言,我们通常都是习惯性地运用一些消极的语言,这些语言注重的是监督、批评、训斥和体罚。新课堂的管理要求我们教师多运用一些积极的语言,这些语言重在塑造。以下列举一些积极性的引导语言和消极性的引导语言的对比。

积极性的引导语言与消极性的引导语言

积极性的语言 消极性的语言

关门要轻一点。 不要“砰”地一声关门!

自己多想方法试着做。 不许抄袭同学的来骗人!

看谁坐得好。 不要没精打采地坐在椅子上。

如果你能回答问题就举手。 怎么不举手?

你尽最大的努力就能进步。 你怎么老是这样不争气!

你完全可以考得更好些。 你怎么这么笨!

如果你能把东西收拾整齐该多好啊! 为什么总是乱丢东西!

(三)奖励和惩罚的运用

谈到奖励和惩罚,人们通常的看法就是奖励就是表扬,是奖赏,而惩罚就是

尖刻、严厉的批评,就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体罚。实际上,这些奖励和惩罚都是过激的手段,我们生命中许多最重要的奖励都是些平常的东西,例如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友爱的动作、社会的承认、鼓励和外人比较看好自己等,而惩罚就是拒绝给予这些东西。

奖励和惩罚的运用也属于必不可少的范畴。在多数教师看来,要管理好课堂,奖励和惩罚是必不可少的常用手段。在这里,我们认为要有效地管理课堂,奖励当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奖励会让奖励者有一种被认可和正面关注的积极情感,这样的情感会有助于课堂气氛的建设。

惩罚就是给学生带来不快的东西,当一个教师运用惩罚这种手段的时候,只能意味着他没有能力处理好问题。我们的许多教师严重领带惩罚这种手段,并没有深入思考惩罚的效用和带来的后果,实际上惩罚对课堂管理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一是惩罚往往只会取得暂的成功,受到惩处的行为只会在短期内受到控制,其代价则是长期的关系紧张和冲突,教师在场时学生由于害怕会服从他们,一旦他们不在场不良行为就会继续出现。二是惩罚的后果往往只不过是孩子们开始彩更加微妙的回避技巧来对付惩罚,他们学会了用撒谎、找借口的方式来推脱责任。三是惩罚激起孩子内心的消极情感,使得学生厌恶甚至逃离处罚的环境,包括教师、相关同学甚至相关学科。教师可能希望建立一种友好的课堂氛围,但一旦运用了惩罚手段,很可能就粉碎了各种良好的关系。四是孩子尤其是那些非常在乎教师评价的孩子唯恐受到惩罚,就会处处留心,步步小心,这势必削弱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我们认为惩罚是下策,教师只要能有别的方法就一定不要用惩罚的手段。教师的注意力应该多关注良好行为,给予良好行为合适的赞扬和奖励。研究证明,多关注良好行为比注意不良行为更有教育意义。有些时候惩罚可能不得已而为之,尤其对那些反复出现的不良行为,但教师必须意识到惩罚能遏制过失行为,却不能教会学生受人欢迎的行为。因此,教师在需要惩罚时要表现出对学生的深切关心和爱护以及对其行为的不解或者遗憾,帮助孩子认清错误,帮助他们找到改善的方法。另外,奖罚一定要公正客观,让学生认清惩罚不是无中生有的,不要让学生觉得这种惩罚纯粹是教师在报复自己。另外,我们经常运用一些不恰当的惩罚措施,例如体罚、侮辱性的言语攻击、额外作业以及找家长训话等,这些惩罚绝对不会带来好的管理效果,一定要废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ef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