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3-06-12 05: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修4哲学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复习提纲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复习提纲

农历二〇一一年七月初九

哲学的学习,关键在于对原理和方法论的熟记和理解。该复习提纲涵盖了《生活与哲学》主要的39个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主要知识点,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内在逻辑性很强,是复习《生活与哲学》的一份珍贵的资料,请妥善保管、仔细研读、认真领会、熟练掌握,达到滚瓜烂熟,顺手拈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包括四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

答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答题要层次清楚,以后无论在作业还是在考试中,讲不同层意思的请用(1)……(2)……(3)……(4)……区分开来。讲同一层意思不要分成几点,要善于合并同类项。如果要你运用唯物论分析材料,你首先要清楚唯物论有哪些哲学原理,然后按照前后顺序一个一个在头脑里过一下,看材料适用其中的哪些原理。答题时不应急于下笔,想清楚我答题要用几个原理,形成几层意思,然后着笔用(1)……(2)……(3)……

(4)……区分开来分层表述。在答哲学题目时,应该最先呈现哲学原理,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这是解答哲学题普遍适用的方法。特别要重视第一部分即哲学原理的表述,该部分在一道题目的分数中占大头。下面给出一道典型的哲学试题,请以后答题以此为典范。

某乡政府根据县有关部门的意见,要将该乡各村的部分跟耕地和果园挖成养殖水产的鱼塘,以增加水产养殖,但大多数村的农民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该乡离市区近,蔬菜、柑桔销路好,又有种植蔬菜和柑桔的经验。乡政府通过进一步论证后,决定根据该乡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农民培育蔬菜的技术指导,并指导农民对橘园进行“三荒一改”,从而使农民种菜植橘经济效益可观。问:上述材料包含了唯物论的什么哲理?(10分)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包含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最先呈现哲学原理)(2分)这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2分)该乡政府具体分析了该乡的实际情况,即离市区近,蔬菜、柑橘销路好,又有种植经验,对农民加强种植技术指导和服务,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1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最先呈现哲学原理)(3分)这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1分)【新教材未出现者不用写】该乡正确决策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民种菜植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指导作用。(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1分)

学习哲学生活的基本知识

§1.1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1)从本质上看,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P1)

必修4哲学总结

(2)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P4)

(3)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P5)

(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哲学也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6)

(5)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6) §1.2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1.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和联系P6-7)

§1.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和联系P7)

§1.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注: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区别和联系P7)

§1.6哲学的作用(P4、P5、P25)

§2.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P9)

(1)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可不是辩证关系】

(2)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10)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或谁决定谁)的问题展开的。

§2.4什么是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世界上先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必修4哲学总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1)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扩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所理解的“物质”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前进了一步,但它仍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它具有三大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

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①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子)。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

【扩展】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也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经典观点有: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5什么是唯心主义(或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必修4哲学总结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2.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与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P14)

※1、判断 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唯物主义?哪些属于唯心主义?为什么?

(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

(2)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王充)

必修4哲学总结

(3)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范缜)

(5)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

(6)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王充)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9)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10)世界统一于“元气”。

(11)原子是“宇宙之砖”。

(12)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

(13)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14)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陆九渊)

(15)“拍脑袋决策”。

(16)疑邻偷斧。

(17)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18)我在故我思。

(1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夏)

(20)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

(21)理生万物,理在事先,理主动静,未有这事,已有此理。(朱熹)

(22)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23)“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4)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和派生物。

2、辨析:追求物质满足就是唯物主义,追求精神满足就是唯心主义。

3、辨析:凡是唯物主义的,都要全盘肯定;凡是唯心主义的,都要全盘否定。

4、辨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哲学派别,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并列,二者毫不相干”。【市编学案P137】

必修4哲学总结

§3.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P15-17)

§3.2真正的哲学的含义。(P16)

§3.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表现在哪两方面?(P16-17)

§3.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有哪些?【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注意选择题:三大自然科学理论和理论来源)(P18-19)

§3.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三个统一)(P20)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③以往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④以往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改造世界,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知道人类解放的科学。

§3.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P20)

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21)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P2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主题(是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P23)

必修4哲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辨析: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应该把握这样一些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请你自查你有没有掌握这些概念和范畴。)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论(包括5个哲学原理)

⒈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世界统一于物质,先有物质世界然后才产生人的意识。),反对二元论和唯心主义。

复习注意:

⑴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别:①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而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性。②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③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联系: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

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⑴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或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⑶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必修4哲学总结

※※注意比较: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提示分析:前者反映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后者的说法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事物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就会导致不可知论。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分别是:

⑵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⑷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走向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

※※注意比较1:(P32)

⑴克拉底鲁说:

⑵惠施说:

⑶僧肇说:

⑷芝诺提出:

※※注意分析课本P32页欧布里德的案例: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⑵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⑶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复习注意:⑴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存在和万古不变的,规律会随着事物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⑵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本身。因此人们利用规律并不是改变或创造规律,而是改变或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必修4哲学总结

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复习注意:

⑴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但这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物质现象,没有意识现象。物质现象相对于意识现象具有本原性、独立性;意识现象相对于物质现象具有派生性、依赖性。意识现象依赖于物质现象,意识现象是对物质现象的反映,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现象,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是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⑵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但不能用它直接改造客观事物。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地告诉人们,应该去做什么,怎样去做。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或者说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⑶关于意识的问题,需要把握:

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有了人才有意识。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注意把握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其中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③从内容、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不管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的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还要注意: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能够帮助人们做许多事情,如电脑刻字、电脑操作机器、电脑模拟核试验,甚至围棋的人机大战等等。人们开始担心有一天电脑将会取代人脑,你认为这种担心有无必要?(电脑即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功能部分的近似的模拟。正因为电脑与人的思维具有相似性,所以电脑可以部分取代和提升人的思维的某些功能。但电脑不是人脑思维本身,更不会超过人脑甚至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类。电脑与人脑思维有着本质区别。电脑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它只是执行指令,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没有创造性,撇开了意识的社会性。)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是什么:

必修4哲学总结

⑵为什么:

⑶如何做:①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⑷注意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原理

两者相互区别: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就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解放思想( P51)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 P51)就是使我们全部的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两者相互联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包括5个哲学原理)

1、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基本形式

⑴含义(P42):

⑵特点(P42-43):

⑶基本形式(P43):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观)

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复习注意把握:

(1)分清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他们都是实践的产物。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⑴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准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⑵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必修4哲学总结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⑴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⑵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⑶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这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⑴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⑶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对上面2-5的真理问题可作简要总结: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真理观)

⑴从真理本身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⑵从人们认识的发展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的认识经历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的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追求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复习时注意:

(1)真理是客观的。因为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必修4哲学总结

(3)真理与认识的关系:区别——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联系——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也是一个发展过程。真理和认识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真理和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三部分 唯物辩证法(包括17个哲学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可变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⑴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⑵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外部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内部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⑶联系是客观的。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通过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注意的问题:①“彗星是扫把星”、“喜鹊报喜,乌鸦叫丧”等这些所谓的“联系”离开事物真实的联系,抓住事物表面相似之处。这些所谓的联系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②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尽管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因此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⑷联系是多样的。事物的直接联系、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事物的间接联系、外部联系、非本质联系、偶然联系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着不用的作用。这要求我们注意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不能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⑸具体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复习注意:

⑴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但是,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因此,判断下列两题:

⑵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 ⑶世界上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

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必修4哲学总结

两者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略);②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③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两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⑴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系统具有整体性。 ②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系统具有有序性。

③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4、发展的实质原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复习注意:

⑴分清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

运动 变化 发展

含宇宙中一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状态或性质新事物的产

义不事物的变化和过的改变 生,旧事物的灭亡

同 程 区

别 特作为物质的侧重于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指明事物中上

点不存在方式,是一般既有上升、向前、进步的,也有下升的、向前的、进

同 的变化。 降、向后、退步的。 步的变化。

必修4哲学总结

联系: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不变的;运动引起变化,发展

是运动、是变化,但只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爱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同时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6、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形式、状态)

两者相互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含义。(略) 两者相互联系: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复习时注意:量变、质变、变化、发展的关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发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可见,任何发展都是变化,但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量变质变是事物的发展状态,发展要以量变为基础,最终通过质变来实现。但并非任何质变都是发展。发展必须是向前的上升的质变,那些倒退的质变不是发展。如历史中的“复辟”现象虽然是质变却不是历史的发展,而是倒退。可见,发展是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

7、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原因)

(1)含义: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㈢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坚持矛盾分析法就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里的“二”、“两”包括丰富的内容。既要看到一对矛盾中矛盾着的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着的另一方;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也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既要看到矛盾普遍存在,也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在复杂事物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同一矛盾中,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这样矛盾着的双方。)

必修4哲学总结

8、矛盾的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要求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9、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⑴两者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本身包含的两个基本属性。

①对立属性即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②统一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

⑵两者相互联系: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能够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把同一的事物区分开来。

10、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一原理要求我们⑴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⑵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⑴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⑵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①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⑶这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1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两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类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具体事物的个性,因此二者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两者相互联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I。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II。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必修4哲学总结

两者相互区别: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表现的是诸多矛盾之间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关系,它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情形之一。)

两者相互联系: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4、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两者相互区别: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②矛盾的次要方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存在的条件是在同一矛盾中。矛盾的主、次方面表现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关系,它也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情形之一。)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两者相互联系: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与支流。

复习注意:

⑵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方面。因此,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而不是不分主次的均衡论,认为两点论是均衡论是错误的。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各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双方的主要方面。因此,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论,而不是离开两点的一点论,认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是错误的。

⑶矛盾观点与矛盾分析方法

① 矛盾观点:A.矛盾的含义;B.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C.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D.矛盾普遍性与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E.主次矛盾关系原理方法论,F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G.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H.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② A.矛盾分析的方法的含义: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B.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⑷区别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重点、难点、易混点——切记!!!):

1.知识:

必修4哲学总结

(1)深刻理解含义:

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强调的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许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强调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方法:

(1)把握关键性词语(关键词法):

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核心、主导、牛蛇马贼刀,荷花好汉篱笆琴。

[注意]:牛蛇马贼刀是指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荷花好汉篱笆琴是指荷花好看还须绿叶扶持、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根桩、谈钢琴的工作方法(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要忽视次要矛盾)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性质、本质、主流、主体、方向、大局、优劣、九个指头、分析人和形势。

(2)明确命题旨意(意会法):

a.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做、办事情”,改造世界、解决问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怎样集中力量找出问题的关键,抓住重点,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想、看问题”,认识事物(世界)。在事物存在的利与弊、优与劣、功与过、长处和短处等方面,针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评价与判断,强调对这个事物当前状况的认识。

15、辩证的否定观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汲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注意: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否定就是否定一切,是不包含肯定的 否定。

16、辩证法的精神实质——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

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方面的理解。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辩证法的这种精神实质要求我们树立创

必修4哲学总结

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7、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⑴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角度)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

⑵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角度)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文化角度)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⑷结论: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是对实践的推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12个哲学原理)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P88)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P89)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90)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必修4哲学总结

注意: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91)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论(图示):

人类 实践 (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推动)社会发展。

5、群众观(P93--9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复习时注意: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内容的区别,不要混淆。

6、人的价值(P96)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2)人的价值的另一方面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7、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P96)

(1)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3)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总--分)(P97)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复习时注意:不同性质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也即价值观的双重性)

必修4哲学总结

9、如何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P99)

(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要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人民群众是一个整体,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具有差异性,所以要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10、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P102)

(1)

(2)

(3)

(4)

11、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12、崇高理想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eb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