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政治下册(人教大纲版)《一课三练》

更新时间:2024-06-09 00: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 第一节 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1 第二节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6 第三节 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12 第六课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20 第一节 社会意识与价值观??????????????20 第二节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27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38 第一节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38 第二节 人生价值的实现???????????????45 第三节 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53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64 第一节 实践及其作用?????????????????64 第二节 在实践中锻炼成才???????????????71 期中试题????????????????????????82 期末试题????????????????????????88 参考答案????????????????????????94

(延教F)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延教F)第一节 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延教F)基础练习 一、(延教F)单项选择题

1.人是生活在地球上的高级动物,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 1.B A.人有神经系统,动物则没有 B.人有主观能动性,动物则没有

C.人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条件,动物则不能 D.人做事情前有目的,动物则没有

2.人们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 ) 2.C A.人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

B.在改造世界以前,人们就有预见性和前瞻性

C.在意识指导下,人们能努力实践,改造世界,达到目的 D.人们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最初表现为 ( ) 3.B A.在改造世界前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强的斗志

B.在实践基础上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能改变物质结构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D.人能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

4.发挥主观能动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其中主观条件是 ( ) 4.B A.利用条件、改善条件、创造条件 B.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C.认识规律,修改规律,改造规律 D.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5.人们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作用于客观,改造世界就能够 ( ) 5.D A.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B.推动事物的发展

C.按照人的愿望有效地改造世界 D.改变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6.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据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主要说明 ( ) 6.A

A.人们掌握了规律就可以预见事物 B.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C.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也是客观的 D.联系具有普遍性

7.门捷列夫对复杂多样的化学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了化学元素变化的规律;人们在亿 1

万次商品的交换中揭示出商品价值的属性。这表明 ( ) 7.A

A.人们可以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B.人们可以制造抽象的概念,建立理论体系 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特有的属性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8.“庖丁解牛”中的屠夫与“揠苗助长”中的农夫的不同做法导致两种完全相反的结果。这件事启示人们 ( ) 8.C A.认识规律才能尊重规律

B.主观能动性始终制约着客观规律性 C.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办好 D.积极思考,解放思想,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9.恿格斯在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指出:“人也反作用于自然,人要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这句话恩格斯强调了 ( ) 9.B

A.意识的反作用是巨大的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性的制约 D.人与自然是普遍联系的 10.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其原因是 ( ) 10.A A.客观规律会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C.没有客观规律性就不会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D.客观规律性决定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延教F)不定项选择题

11.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 ( ) 11.ABC A.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B.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C.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D.人的本能和活动

1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这是因为 ( ) 12.AD A.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B.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C.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互相作用、相互制约

D.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决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 13.人们之所以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因为 ( ) 13.CD A.改变规律、驾驭规律、创造规律的需要B.表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C.利用规律创造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 D.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需要

14.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随着人们的知识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增强的。这句话符合 ( ) 14.B A.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性的制约 B.主观能动性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2

C.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D.主观能动性受实践条件的制约

15.“多少年来,我们急于求成认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我们总想破除或限制商品生产及其价值规律的作用,认为加强统一的计划经济可以组织好国民经济。”上述内容反映的错误是 ( ) 15.ACD A.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物质决定作用,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以主观代替了客观 D.没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延教F)、简答题

16.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请说明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它有哪些表现?

16.(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在认识上表现为人能够通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人的认识具有预见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在改造世界方面,人可以在认识的指导下,利用规律性认识自觉地改造世界;在精神上,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为一种精神状态。 四(延教F)、辨析题

18.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17.(1)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事物的根本性质,认识规律需要人们思考和分析;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利用规律改造世

界也同样需要创造条件,可见,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认识和利用规律还必须尊重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视规律的客观性,主观能动性不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必将事与愿违。

(3)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只强调人的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是片面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延教F)综合练习 一、(延教F)单项选择题

1.IBM计算机公司曾经制造出一台取名为“深蓝”的计算机,它可以与人进行象棋比赛。没想到它在与世界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进行象棋比赛时竞取得了胜利。这一现象说明 ( ) 1.C A.经过努力,事物也可以具有能动性

B.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终究有一天计算机会代替人 C.在实践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D.计算机也是通过人脑制造出来的,也能代替人发挥能动性

2.新的学年开始了,每个人都要制定一个学习和发展的计划;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要有近期和长远的规划;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也要有计划地进行准备。以上都说明人的活动具有 ( ) 2.A A.目的性和超前性 B.前瞻性和功利性 C.可行性和论证性 D.操作性和计划性

3.“激情可以爆发出智能的火花,可以坚定意志,焕发出惊人的力量。”这表明( ) 3.A A.精神状态也是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 B.精神状态都可以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C.激情既是精神力量,也是物质力量 D.激情是一切生物体的重要的精神特征

4.“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俗语包含的哲理是 ( ) 4.C A.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难有作为 3

B.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客观规律性决定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无视客观规律的存在,蛮干必然劳而无功 D.按照纹路劈柴,就能事半功倍

5.“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明的哲理是 ( ) 5.C A.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B.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和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最佳效果 D.保证不做错事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先决条件

6.水稻、菱角生长在水里,大豆和棉花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就会死去。同是旱地的植物,山药喜旱,芋艿喜潮。这表明 ( ) 6.D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B.人们尊重规律就可以认识植物的属性 C.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不同物质形态,不同运动形式有不同运动规律,必须具体地把握规律

7.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等作用。从设计、施工方面说明了7.B A.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认识世界的能力中 B.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C.当今的科学技术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D.只要掌握了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一切人间奇迹

8.克隆羊的诞生说明科学的一个重要突破。人类掌握了这个技术,表明生命可以复制。生物工程学的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 ) 8.C

A.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所不能的 B.物质是可以创造的

C.经过实践,人们通过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规律性认识、改造世界 D.科学家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可以创造新的物质世界

9.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人们按照自然规律改变了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界也无法产生的东西。这说明 ( ) 9.D

A.自然界已完全打上了人的烙印 B.人的意志可以统治自然界

C.意识的活动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 D.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自觉性和创造性

10.在中国的古代就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制天命而用之”等,都是对人的精神的赞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阐述过“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些 4

都说明了 ( ) 10.C

A.有无意识是一般动物与人类的区别 B.人是具有思维的高级动物 C.人类具有自觉能动性

D.人脑是高级发达完备的物质,它是人类能够和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 二、(延教F)不定项选择题

11.诸葛亮在隆中十年耕读,借躬耕之际,静心刻苦读书研兵。在隐居中观察现实中纵横交错的矛盾变化。他积蓄力量,为后来施展才略做了大量的准备。这说明 ( ) 11.BC A.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有远大的志向 B.要改造世界就要认识事物的规律

C.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地积累并创造条件 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2.“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段话说明 ( ) 12.AC

A.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努力实践就会取得预期的结果 C.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和具体的统一 D.人们只能顺应自然,等待条件成熟后,再发挥主观能动性

13.近年来,我国南北方都有洪涝灾害发生,这与森林过度的开采、植被破坏、泥沙淤积、水流不畅有密切关系。为此国家采取措施,决定对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对树木乱砍滥伐。这一举措说明 ( ) 13.ABC A.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促使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 B.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限制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就可以变害为利 C.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从客观实际出发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 D.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4.实验表明,黑猩猩模仿人的动作,能够从水龙头取水灭火,但是当黑猩猩趟过一条河取水灭火时,它甚至不知道河水同水龙头的水是一样的,同样可以灭火。这表明 ( ) 14.BD A.黑猩猩有时有意识,有时没有意识

B.动物本能的活动与人类的能动性活动有根本区别

C.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还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其他动物则没有

15.“教育工作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必须尊重教育规律,注重质量,必须发挥地方、学校和全社会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 15.BD 5

A.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作用不同,相互制约

B.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C.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三、(延教F)简答题

16.简要分析说明“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的哲学道理。

16.(1)这句话说明要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的道理。(2)“要命令自然”是指人要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服从自然”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即人们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和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在这个前提下,老老实实按规律办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不尊重规律,主观蛮干,就会失败,无法改造世界。 四、(延教F)辨析题

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7.(1)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认为谋事在人,指出了人的能动作用,是正确的。世界是物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认为做事能否成功取决于天意,成事在天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3)题中没有摆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五、(延教F)论述题

18.材料一:石油是宝贵的能源,旧中国由于落后,外国专家说我国是贫油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专家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认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大陆沉积盆地之一,这里沉积岩厚,具有较好的生油、储油条件。

材料二:我国石油地质科学工作者不畏严寒,克服高原反映,在艰苦的条件下,抱以为祖国和人民多找石油、多出油的热情和奉献精神,终于在位于柴达木盆地海拔5 200米处冷科一号成功完钻。 结合所学哲学内容,阅读以上材料说明回答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道理?

18.(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从客观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的过程。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取得成就的过程。

(2)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上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2)①联系:认识和利用规律以及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状态是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认真的态度和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认识的任务是掌握规律,掌握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规律,指导实践。②启示:要把事情做好,首先,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其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认识规律;第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理论联系实际,推动事物的发展。

(延教F)第二节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延教F)基础练习 一、(延教F)单项选择题

1.关于现象和本质的正确说法有 ( ) 1.C

A.现象是事物个别片面的属性,本质是事物整体全面的属性 B.现象是变化的,本质是不变化的

C.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D.现象可以被感知,本质则不能被认识

2.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从哲学上讲 ( ) 2.C A.“声东”是假象,假象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B.“击西”是真象,是人脑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声东”和“击西”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D.“声东”是错觉,“击西”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表现 6

3.“万变不离其宗”的哲学含义是 ( ) 3.B A.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B.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现象的变化再多也要表现本质 C.现象与本质的存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D.现象是具体的、表面的,本质是抽象的、内在的

4.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迷信的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封建迷信 ( ) 4.C A.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片面的 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 C.与科学的认识是对立的

D.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5.“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为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这段话告诉我们 ( ) 5.B A.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是无法达到统一的 B.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必要的

C.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象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D.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事物的现象是多变的

6.“现象的根据就在于本质。”这一说法强调 ( ) 6.B A.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B.现象是本质的反映 C.本质不等于现象 D.本质离不开现象

7.锯刀锯木,其温度在升高;火炉烧水,水温在升高;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在这些热现象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即大量的实物粒子无规则地运动。这说明( ) 7.D A.不同的现象反映不同的本质 B.不同的本质表现不同的现象

C.本质决定现象,本质相同,现象也一定相同

D.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8.“固步自封,浅尝辄止”的错误在于 ( ) 8.B A.否认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否认了认识要不断地扩展、发展和推移 C.否认了感性认识要发展到理性认识 D.否认了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9.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任务是 ( ) 9.C

A.占有大量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B.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 C.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加以修正和完善 10.第二次飞跃是指 ( ) 10.C A.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7

C.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D.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的过程 二、(延教F)不定项选择题

11.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有 ( ) 11.BCD A.本质和规律比现象更正确和可靠

B.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内部联系 C.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和规律是相对稳定的

D.现象能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觉,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12.我们之所以把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认识的根本任务,这是因为 ( ) 12.Ac A.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B.认识了共性才能认识个性

C.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D.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

13.科学理论和真理之所以能够预示事物发展的方向,这是因为 ( ) 13.BC A.它们都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 B.它们都揭示了事物的内部矛盾和事物发展的动力 C.它们都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它们都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14.旅行者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城附近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在这里几乎所有的指南针都不再指向真正的南北。直到1923年在这个地区果然发现了非常丰富的磁铁矿。这件事告诉我们 ( ) 14.BC A.现象不一定都反映事物的本质 B.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一个过程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一定表现为现象 D.事物的本质相同,但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15.人们的感性认识应当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 ) 15.BD A.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感性认识具体、生动、形象;理性认识抽象、问接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 三、(延教F)简答题

16.认识的两次飞跃是什么?为什么说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16.(1)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2)认识

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是因为: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才能完成改造世界的认识目的,认识也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四、(延教F)辨析题

17.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所以,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17.(1)现象和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本质离不开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2)现象和本质又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片面的、多变的,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是相对稳定的东西,只能用理性思维把握。(3)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题中的观点只看到了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抹煞了两者的区别是不 科学的。 五、(延教F)论述题

18.“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到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8

(1)为什么要把现象作为人门的向导?

18.(1)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因此,认识事物只能从现象人手,只有以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积累十分丰富的和可靠的感性材料,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

(2)为什么“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第一,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片面的、多变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怎样才能做到“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3)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必须做到: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此外,还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延教F)综合练习 一、(延教F)单项选择题

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够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够深刻地感觉它。”这段话主要说明 ( ) 1.C A.感觉不能代替理解,理解可以代替感觉 B.感觉是认识的起点,理解才是认识的目的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

D.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2.“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 ) 2.B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和间接 D.本质是看不见的东西

3.“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潮水的涨落”等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东西——万有引力。这表明 ( ) 3.B A.同一现象只能表现不同的本质 B.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C.现象和本质都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D.现象和本质复杂多样不可琢磨

4.法国的笛卡尔和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学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则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他们主张只谈“一秒钟、一分钟、一立方米”,而不必承认“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这两个对立派别的共同错误是 ( ) 4.D

A.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否认了理性认识要依赖于感性认识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5.布鲁诺说:“感觉固然是完善的,也绝不会不含有某种混乱。”这说明 ( ) 5.A A.感性认识是具体的,可能是肤浅或零乱、不系统的,必须要加工制作 B.感性认识往往是错误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可靠的 C.没有理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不系统的,杂乱的,不正确的

D.在实际生活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经常交织在一起的 6.“许多感性认识之和就是理性认识。”这一观点 ( ) 6.D A.符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B.符合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9

C.符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D.违背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

7.法拉西斯·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取原料、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 ) 7.C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实践都有指导作用

C.理性认识的产生既要占有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8.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并不可能即刻就能把握它,作为规律性的东西往往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才能明确地被人认知。这就告诉我们 ( ) 8.D

A.认识了事物的不同侧面,就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B.现象是经常变化的,当现象相对稳定之时就可以把握它的本质 C.人的认识需要经过现象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现象到本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9.开普勒经过多年的精心研究和计算,先后否定了19种设想,终于发现了行星运 动的真实的轨迹不是绝对的圆而是椭圆。这一发现表明 ( ) 9.B A.他经过努力获得了丰富、准确和可靠的感性材料 B.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阶段 C.找到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D.他的实践活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0.“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那种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正确理解这段话我们应当 ( ) 10.C A.接触社会生活,广泛参加社会实践

B.促成认识的飞跃,认识事物规律,指导实践活动 C.发展认识,拓展认识,深化认识

D.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二、(延教F)不定项选择题

11.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到次年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以为是果树种植太多,超过了市场需求,但后来他们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从这一事实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 11.BCD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

B.认真认识和分析事物的现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10

D.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2.爱因斯坦说:“知识不能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比较中得出。”这说明 ( ) 12.ABC A.对感性材料加工和制作是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环节

B.实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和分析 C.事物的本质只能靠人的思维去把握

D.只要占有丰富、可靠和真实的感性材料,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3.一根筷子在空气中是直的,放在水里时它却是弯的。这说明 ( ) 13.BC A.实践出真知,一切现象在实践面前才是真实的 B.事物的本质可以有多种表现 C.矛盾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D.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对真象的歪曲反映

14.青年人总以自己有很强的记忆力而自豪,老年人总以自己有深刻的理解力和经验而骄傲。那么,关于记忆的多少和理解的深浅,谁优、谁劣的争议,你认为正确的理解有 ( ) 14.BCD A.记忆不重要,因为理解事物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记忆重要,理解更重要

C.记忆是理解的基本前提,理解也是记忆的发展和深化 D.记忆不等于理解,理解有利于记忆

15.费尔巴哈指出“如果猫看见了老鼠只是在它眼睛里存在,只是它视神经的感觉,为什么猫用爪子抓老鼠而不去用自己的眼睛呢?因为猫不想因为爱戴这些唯心主义者而去死于饥饿。”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 15.CD A.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直接反映客观事物 B.感觉是人特有的功能,感觉是人脑的产物 C.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第二性的 D.感觉的形式具有主观性,其内容是客观的 三、(延教F)简答题

16.古代有两个小儿辩日的故事:甲说,早晨太阳看起来大,所以,我们在早晨离太阳近。乙说,中午太阳晒得热,所以我们中午离太阳近。

有同学说,根据我们学习的地理知识,在一天中,我们离太阳的距离是一样的,可见两个小孩的感觉是不可靠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回答并说明理由。

16.(1)“感性认识不可靠”的结论是错误的。(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它们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3)太阳的“大”或者“热”,是人对各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现象所形成的感觉。如果因此就认为实际的太阳“大”或者“热”,据此得出“近”的结论,那么应该说,这样的感性结论是错误的。但是,不能由此就认为一切感硅认识都是不可靠的。(4)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第一步是获取大量真实的感性认识,第二步是经过思维的科学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认为“感性认识不可靠”,放弃获得感性认识,就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四、(延教F)辨析题

17.感觉越丰富,理解越深刻。

17.(1)感觉属于感性认识,理解属于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2)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感觉丰富是指掌握十分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但不是有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就一定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做到深刻理解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认为感觉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是片面的。 五、(延教F)论述题

18.据报道:过去,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竞争,更谈不上以科技为先导来发展企业,在世界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在国内企业竞争的实践中,青岛人深知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青岛企业都舍得在技术上投资,吸引 11

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立志跟踪、赶超国际尖端技术。他们盯住市场开发产品,真正做到研制一代、开发一代、生产一代。从1999年开始技术创新建设体系的“一二三推进计划”。2000年建立市级技术中心60家,龙头企业10家,骨干企业20家,优势企业30家,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为中心的技术主体。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青岛人观念的转变说明认识论中的什么道理?

18.(1)青岛市民的上述做法蕴涵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道理。由于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是变化发展的,所以,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2)从上述道理中分析说明企业发展、民族兴旺为什么要树立创新意识?

(2)第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命脉,把握住创新就把握住了知识经济的关键,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对企业来说,企业能否发展,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的技术竞争力。第二,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 望的。只有善于创新,才能够迅速发展和强大;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注定走向落后,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第三,我们青年学生要及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将来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延教F)第三节 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延教F)基础练习 一、(延教F)单项选择题

1.概念是 思维形式,是思维的 ( ) 1.C

A.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 基本单位 B.对事物特殊性质的断定 深化标志 C.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 高级形式 D.进行逻辑推理 基本单位

2.在思维过程中要做到概念明确的最基本要求是 ( ) 2.B A.对事物性质及其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断定

B.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后要保持一致 C.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两者统一 D.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 3.判断的基本要求是 ( ) 3.C

A.思维对事物要有所断定 B.深刻把握事物的内涵,使认识深化 C.判断要真实和准确,不能自相矛盾 D.必须和概念一起使用 4.在思维中进行推理的基本要求是 ( ) 4.A A.推理的前提必须正确 B.推理的前提必须丰富 C.推理必须获得新的知识 D.要遵守推理原则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 ( ) 5.A A.矛盾分析的方法 B.科学的分析方法 C.联系地看问题 D.发展地看问题

6.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的综合是指 ( ) 6.B A.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B.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12

C.调查研究,认识事物的现象

D.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7.进行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需要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 ( ) 7.D A.由认识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B.由认识的根本目的决定的 C.由人的思维决定的 D.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 8.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 ) 8.A A.概念、判断、推理 B.分析和综合

C.感觉、知觉、表象 D.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9.下列关于概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 ) 9.B A.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B.由于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只要掌握了概念就可以区别事物的现象 C.概念既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又是获得新知识的起点

D.在思维过程中要做到概念明确,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思维过程中的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前后要保持一致 10.以1只羊=2把斧子的公式,引出商品价值概念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属于 ( ) 10.A A.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C.由抽象到具体,由想象到现实 D.由客观到主观,由主观到客观 二、(延教F)不定项选择题

11.正确运用分析的方法,需要 ( ) 11.ABD A.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 B.分析构成整体的每一个要素

C.对事物从整体和全过程上进行综合把握 D.分析本质性的东西,从整体上把握各个要素

12.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思维形式在思维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的表现是 ( ) 12.ABCD A.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形式在获得理性认识的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B.运用正确的概念作出正确判断是认识深化的标志,同时没有概念也不会有推理. C.明确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D.判断是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尤其本质属性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

的思维形式,它们是有机联系着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dx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