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

更新时间:2023-11-29 00: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 城市总体规划及其编制

重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成果、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1、城市总体规划: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

排和实施管理。 2、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编制、规划行政。 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

3、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成果:

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

总体规划图纸包括: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

图纸比例: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1/10000。

4、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点: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着共同的规划对象,都是针对一定时期、一定行政区内范围内的

土地使用或利用进行的规划。

不同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制定的土地用途的规划和部署。

总体规划则是从城市功能与结构完善的角度对土地使用做出的安排。

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宏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对土地用途的控制保证城市的发展空间。

第三讲 城市性质

重点: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类、城市性质、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城市性质的

检验

1、战略目标(名词):指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拟定的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应选择的方向

和预期到达的指标。

四个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城市建设指标、环境保护指标 2、战略重点(名词):指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的问题。

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市发展中的优势领域;2、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建设;3、城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4、城市空间结构的拓展方向

3、城市职能(名词):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分工 城市职能三要素: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

4、城市职能分类:1、以各级行政中心职能划分;2、以经济职能划分; 3、以其他特殊职能划分的城市

5、城市性质(名词):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

担的主要职能。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在

确定城市性质时,一定要先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1、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之恩能够;城市性

质一般是代表城市规划预期的目标或方向。

2、城市职能可能有多个,而城市性质是其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

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则带有明显的规划意向。

3、城市性质相对稳定,而城市职能是多变的。

6、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依据: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2、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3、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城市性质的确定往往会在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基础上,进行对应的具体表达。 方法:一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7、城市性质的检验

1、城市性质是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对该城市的任务与要求 2、城市性质的制定与城市本身所拥有的条件是否相符 3、要研究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对城市性质的影响 4、检验城市性质中主导部门的确定依据

5、城市性质要充分考虑发展变化的因素,预测其发展前景 6、主导城市性质要反映城市的特点

7、确定城市性质要根据城市实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第四讲 城市规模

重点:城镇人口统计、城市人口构成、城市人口变化、城市人口预测方法及选用

1、城镇人口统计:指城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由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一年

以上的暂住人口组成。

统计城镇人口注意问题:1、统计范围的一致;2、暂住人口的确定;3、加强人口结构的研究

2、城市人口构成:人口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家庭构成、劳动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构成

3、城市人口变化

城市人口增长: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

变动现象。(不一定考)

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 自然增长率= ————————————————— 年平均人口*1000‰

自然增长: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机械增长: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的净差值

4、城市人口预测方法及选用

方法:增长率法、相关分析法、资源环境承载法、基础设施承载法

综合增长率法:Pt=Po(1+r)n(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Po: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 选用:1、预测方法的选取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2、增长率法和相关分析法是两类必选方法,每次预测应分别运用每类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方法。 3、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和基础设施承载力预测法可作为备选方法,但当城市面临下列情况时,应

选取相应的方法进行预测

4、没有列入本规程的其他预测方法,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选用。

第五讲 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

难点:城市用地分类、城市用地构成、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用地平衡表、城市用地评价和用地选择 1、城市用地分类: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

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共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

2、城市用地构成:?

3、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R):R1一类居住用地,R2二类居住用地,R3三类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9个中类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B):B1商业设施用地,B2商务设施用地,B3娱乐康体设施用地, B4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5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M):3个中类 物流仓储用地(W):W1一类物流仓储用地,W2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W3三类物流仓储用地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5个中类 公用设施用地(U):U1供应设施用地,U2环境设施用地,U3安全设施用地, U4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与广场用地(G):3个中类

4、城市用地平衡表

具体作用:1、用数量表明城市用地现状,2、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科学合理, 3、初步评价城市环境质量,4、作为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5、城市用地评价和用地选择

概念: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需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求,进行土地使用功能和工程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用地评价的要求:1、城市用地评价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主要是为城市总体规划服务

2、城市用地评价需要超越狭隘的建设视野,转变为全球的人居视野 3、用地评价不应只是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和,而是要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它们相互的作用及其后果,综合地鉴定其利弊

4、要注意用地所在地区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5、用地评定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特性,抓住主导环境条件对之分析评价,并对与之相关的其他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此生的、后发的、联动的影响作出评价。

用地评价的分类:中心城区规划应划定禁止建成区,限制建成区,适宜建设区,已建设区

城乡用地评定分为不可建设用地、不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

用地评价的成果:图纸和文字说明

用地选择影响因素:1、建设现状和使用,2、重大基础设施,3、区域关系,4、市政设施配套,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6、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7、文化遗存,8、社会问题,

第六讲 城市工业用地

重点:工业区的组织原则、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城市工业的布置形式、城市原有工业布局调整 1、工业区的组织原则:1、按生产专业化原则组织,2、按资源的综合利用组织,3、共同建设

4、生产工艺上有密切协作的企业组成工业区,5、按对环境污染的类似程度进行组织

2、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平行布置、垂直布置、混合布置

3、城市工业的布置形式:1、工业用地分散在城市四周,2、工业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交叉布置, 3、有机组合的组团模式,4、群体组合式

4、城市原有工业布局调整:一般措施:1、保留:允许保留,就地改建、扩建

2、改造:改变生产性质;改革生产工业和技术 3、合并:按专业化协作要求合并车间或工厂 4、分离:减轻老企业压力,择地分建新厂 5、搬迁:迁出原址新建

第七讲 城市物流仓储用地

重点:仓库分类,仓库用地布局原则,仓库用地布局规律,物流用地的选址 1、仓库分类:1、按储藏物资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类:(1)一般性综合仓库、(2)特种仓库

2、按仓库职能分:(1)储备仓库、(2)转运仓库、(3)供应仓库、(4)收购仓库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分类:(1)一类物流仓储用地,(2)二类……,(3)三…… 4、按建筑规模:(1)大型仓库、(2)中型仓库、(3)小型仓库

2、仓库用地布局原则:1、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2、应能方便、快捷地进入区域和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3、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仓库宜分别布置在不同地段,同类仓库宜集中布置

4、沿河布置仓库时,应考虑河岸的稳固性和土壤的耐压力;应与城市生活岸线相分离 5、大中型储备,中型仓库应具备可靠地水源和电源保障 6、仓库区应注意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及符合消防标准。 7、仓库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卫生防护带应满足规定

8、各类仓库到重要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设施与机构保持一定距离

9、下列地段不应选作库址:居民密集的居住区,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矿企业,附近有易对商品有腐蚀和污染影响的工矿企业

3、仓库用地布局规律:1、小城市宜设置独立的地区,来布置各种性质的仓库

2、大中城市仓储区的布置,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注意:随着大型超市、批发市场的出现,原来部分仓储功能与他们结合,或由业户自己

寻找地方储存货物,使得仓储功能空间布局分散化,并且不易区分

4、物流用地的选址:1、物流基地位于城市中心区边缘地带,一般在城市道路网的外环线附近

2、位于内外交通枢纽中心区域,靠近货物转运枢纽 3、位于城市物流的节点附近,特别是紧邻大型工商企业 4、仅靠交通主干道出入口,对外交通便利 5、考虑物流通道网络的影响因素 6、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

7、位于土地开发资源较好的地区,用地充足,成本较低

8、考虑绿地、生态环境等因素,尽可能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干扰 9、物流基地周围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为工商企业发展留有余地

第八讲 城市公用设施用地

重点:城市公共设施分类,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指标与布局原则,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布局 1、城市公共设施分类:1、按用地性质分——公共管理与公用服务设施与商业服务设施

2、按公共属性分——公益性公共设施和经营性公共设施 3、按服务范围分——地方性和非地方性公共设施

2、公共设施布局原则:1、要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2、综合考虑城市性质、规模、行政级别以及社会经济、气候、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及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要讲城市现状的绿地植被、公园、河湖水域、地形地貌、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与城市公共设施融为一体,统一规划布局

3、要适应市民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环境、卫生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的公用设施环境

4、要为老年人、残疾人、无家儿童的生活、学习、工作及活动,提供方便条件

5、要为城市环境与空间景观多样化创造条件;要考虑独立性建筑和群体性建筑的整体性要求,提出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具体规划要求 6、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3、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布局:(1)非地方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往往有其自身的服务区位要求。

(2)不同功能类型的公共设施具有不同的布局特点。 (3)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用地布局较为多样。

(4)大型体育设施一般应均匀布里在城市中心区外围或边缘,需要有良好的交通疏解条件。

(5)医疗卫生设施根据不同的级别和服务范围,均匀布置在城区。

(6)城市公共设施的系统布置与组合形态,是城市布局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和形态表现。

(7)城市公共设施的分布与城市布局的结构形态存在着对应的组构关系。

第九讲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重点:铁路中间站、客运站、货运站的选址,公路站场选择,公路线路与城市的连接,长途汽车站位置选择, 航空港选址要求,航空港与城市的交通联系 1、铁路中间站、客运站、货运站的选址:

中间站的选址:A、中间站、货运站在城市同侧布置,B、货运站在城市对侧布置,货运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C、铁路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客运站的选址:1、要考虑客运站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关系,2、要反映城市门户面貌 货运站的选址:1、快速装卸速度,缩短运输距离,2、要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2、公路线路与城市的连接:A、公路线路从城镇周边切过,B、公路线路远离城镇绕行,

C、公路线路连接城市交通干道,D、公路线路连接城市环路, E、公路线路从城市组团中间穿过

3、长途汽车站位置选择:1、使用方便,2、不影响城市生产生活,

3、要与铁路车站、港区码头有较好的联系,便于组织联运

4、航空港选址要求:考虑净空要求、噪音干扰和与城市的联系

5、航空港与城市的交通联系:?

第十讲 城市空间形态

重点:城市空间扩展方式、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动力、城市空间形态模式

1、城市空间扩展方式:1、连片扩展,2、轴向扩展,3、飞地式扩展,4、融合式扩展

2、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动力:1、历史发展,2、地理因素,3、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4、社会文化因素,5、

城市职能、城市规模与城市结构,6、交通技术发展

3、城市空间形态模式:1、集中型城市空间形态:①团块状城市空间形态,②带状城市空间形态,③星状城市

空间形态

2、组群型城市空间形态:①双城城市空间形态,②组团状城市空间形态(分带状组团

与块状组团)

第十一讲 城市总体布局

重点: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城市布局的主要内容,以及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比较

1、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3、远近结合,弹性增长

2、城市布局的主要内容:1、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少占用耕地农田,保护自然和历

史资源,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提供条件

2、布局城市主要功能要素——城市居住与生活系统的布局,城市工业生产用地的布局,城市公共设施系统布局,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布局,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布局 3、控制城市整体结构——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结合,城市分区与组合关系,城市中心体系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各类保护地区与城市布局的关系,空间资源配置的时序关系

3、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比较:1、多角度,多场景的方案比较(掌握城市内部和外部发展条件,

城市发展的内部条件:城市自身资源、自然条件与限制条件。

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外部的环境与因素)

2、方案比较内容:①自然条件与环境的适应性,②工程条件的可行性,③城市

布局的合理性,④经济上的可行性与社会成本的比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dm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