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糖行业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21 01: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集团业务动态

第67期

建设银行集团客户部

〔按〕作为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制糖业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其制成品——食糖既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及下游产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制糖业与糖料种植紧密相关。我国的糖料种植又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省区,糖料种植及食糖生产加工业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制糖业的平稳快速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维护区域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受国际贸易、期货市场及产能因素影响,制糖业不确定因素增加,累积风险增大。面对新形势,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 1 —

为准确把握制糖业运行现状,探求符合我行信贷政策的行业对策,进一步深化与制糖企业的合作,总行组织人员研究并撰写了《制糖业行业现状及我行经营分析报告》。现将报告予以印发,供各分行参考。

制糖业行业现状及我行经营分析报告

一、制糖业行业概况 (一)制糖业行业简介

制糖业(国标行业代码:C1340),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作成品糖,以及以原糖或砂糖为原料精炼加工各种精制糖的生产活动。产品包括:白砂糖、绵白糖、赤砂糖(红糖)、冰糖等,统称食糖;不包括:以淀粉为原料生产的麦芽糖、葡萄糖、果糖、高果糖、葡萄糖浆及糖果制造等。本文所指原糖,又称粗糖或二号糖,是指以甘蔗、甜菜榨糖取汁,经过简单的过滤、澄清,通过沸腾浓缩、煮炼结晶、离心分蜜,制成的不供直接食用,作为精炼糖厂再加工用的原料糖。原糖只作为食糖精加工的原料使用,不可直接添加到食品中或直接食用。

我国常见的食糖生产流程是,糖料经提汁、提纯、一次结晶,产出食糖,也称为一步法制糖。这种方法生产的最终制成品是可供直接食用的食糖。另一种制糖方法称为二步法制糖,即是先将糖料生产为原糖,再回溶、提纯后重新结晶生产食糖。在制糖过程中,由于原糖在储存、运输方面的优势,便于组建大型化的工

— 2 —

厂。目前国际间贸易主要采用原糖。而采用一步制糖法,受原材料种植面积及经济运输距离等因素的制约,制糖企业只能在靠近原材料产区的地方组织生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

制糖业属于资源性产业,基础原材料分布的地域性及生长周期性局限了制糖业的发展,使制糖业呈现以下特点:

1.制糖企业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集中性。制糖企业主要分布在原材料资源丰富的国家、地区。全球看,主要是巴西、印度、泰国、古巴等国家。在我国,甘蔗分布南至海南岛,北至北纬33°的陕西汉中地区,地跨纬度15°;东至台湾东部,西至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跨越经度达30°,包括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等南方11个省区;甜菜分布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北方省区。与原材料产区分布一致,我国制糖企业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新疆等省区。

2.制糖企业的生产呈现明显阶段性和季节性。制糖企业存在季节生产,全年销售的特点。一般说,我国食糖生产从l1月到次年4月,开榨时间由南向北各不相同。甜菜糖榨季从每年的9月底或10月初月开榨,到次年的2月结束;甘蔗糖榨季从l1月中或12月初开榨,到次年的4月结束。而食糖销售则在全年持续进行。

3.制糖企业的产量具有一定周期性和波动性。一是糖料作物具有自然的周期性生长规律。如甘蔗种植一次,宿根可以生长3年;二是周期性出现的自然灾害也导致糖料生产呈强周期性;三

— 3 —

是糖料大幅度增产或减产,导致糖料价格的大幅涨跌,影响次年的播种面积。

(二)全球制糖业现状 1.世界食糖生产情况

目前,世界共有产糖国家和地区102个(欧盟作为一个地区统计),64个国家和地区只产甘蔗糖,30个国家和地区只产甜菜糖。我国是世界上8个既产甘蔗糖又产甜菜糖的国家之一。产甘蔗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大洋洲、亚洲、非洲的热带、亚热气候类型带国家;产甜菜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等温带气候类型国家。其中,产糖量在500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巴西、印度、欧盟、中国、泰国、美国、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上述8个国家加上巴基斯坦、俄罗斯,构成食糖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这些国家(地区)的食糖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左右。

2009/10 年制糖期,全世界食糖产量为15716 万吨,其中甜菜糖产量为3413万吨,占总产量的21.7%,甘蔗糖产量为12303万吨,占总产量的78.3%。巴西作为最大的产糖国,年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20%左右。

制糖期 世界总产量 其中:甘蔗糖 甜菜糖 欧洲总产量 欧盟(27国) 美洲总产量 巴西 墨西哥 美国 — 4 —

全球近五个制糖期食糖产量 2005/06 2006/07 2007/08 14856 16769 17062 11063 13100 13571 3793 3669 3491 3005 2778 2640 2162 1794 1767 5560 6042 6105 2883 3217 3352 574 578 600 651 746 721 2008/09 15110 11880 3230 2487 1534 6124 3364 539 666 单位:万吨 2009/10 15716 12303 3413 - - - - - - 亚洲总产量 中国(含台湾) 印度 泰国 澳大利亚产量 4649 966 2109 522 542 6392 1310 3076 737 497 6754 1630 2859 835 483 4930 1357 1598 764 461 - - - - - 2.世界食糖消费情况

世界食糖消费呈缓慢增长态势。自1999/00年至2009/10年10年间,食糖消费量增加了3645万吨,达到16658万吨,年均增长率达2.6%。按照地区划分,亚洲是食糖消费量增长贡献最大的地区,其次是非洲和南美洲。

在产糖大国中,巴西、欧盟、泰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食糖产量大于消费量,是长期的食糖净出口国;在消费大国中,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埃及等国的食糖消费量大于产量,是长期的食糖净进口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产量与消费量相对平衡。

综合分析全球食糖生产消费情况,世界食糖近五年平均产量为15903万吨,基本能满足全球食糖消费的需要,但行业生产周期及过于集中的产区导致食糖在部分时间,部分地区出现结构性紧缺。

3.世界食糖贸易情况

世界食糖贸易以原糖为主,2009/10年制糖期全球贸易总量基本维持在5000万吨左右,约占食糖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

(1)进口贸易:世界前10个主要食糖进口国的进口量合计为2148万吨,占世界食糖进口总量的45%。

(2)出口贸易:目前世界前10个国家的出口量为4415万

— 5 —

吨,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91%,其中巴西作为世界最大食糖出口国家,年出口量约为2592万吨,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4%。

二、我国制糖业发展现状

制糖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食糖产区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区。从产品分布看,我国的糖业生产主要有南方的甘蔗糖和北方的甜菜糖,其中以甘蔗糖为主。近年来,由于原料供应、生产成本、市场变化等原因,一些不宜发展糖料生产的地区逐步退出制糖行业,如宁夏、吉林、陕西、山西、甘肃、湖北等省区;一些规模小、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资产负债率高、污染严重的糖厂实施了关闭破产。全行业初步完成了东糖西移的战略调整,食糖生产逐步向优势地区转移。经过调整,我国制糖业产区由21个减少到15个,基本形成了广西、云南、广东湛江和新疆四大产糖基地。主产糖区广西、云南、广东、海南、黑龙江、新疆六省区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7%-98%,以上地区成为区域经济与制糖业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区。

2009/10年制糖期,全国共有制糖生产企业(集团)49家,开工糖厂276间,其中:甘蔗糖生产企业(集团)44家,糖厂240间;甜菜糖生产企业(集团)5家,糖厂36间。形成一批跨区域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产糖量超过30万吨的企业集团年已经发展到12家,其产量约占全国的68%。

2010/11年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1001万吨,累计销糖率95.75%,较上一制糖期下降1.3%。其中,销售甘蔗糖922.72

— 6 —

万吨,销糖率95.52%,较上一制糖期下降1.41%;销售甜菜糖78.28万吨,销糖率98.61%,较上一制糖期下降0.51%。

近4个制糖期全国食糖产销进度表2007/08制糖期省 区产糖量全国合计甘蔗糖小计甜菜糖小计销糖量销糖率产糖量销糖量销糖率产糖量销糖量销糖率产糖量销糖量销糖率2008/09制糖期2009/10制糖期单位:万吨2010/11制糖期1484133089.6043120697.0374104297.0545100195.7568122789.6953112197.181498397?692395.52610388.59?8695.02`5999y7898.61%

观察近四个制糖期产销率情况,除2007/08年制糖期受三聚氰胺事件(据有关人士分析,减少食糖消费30万吨)及食糖价格走低,企业惜售严重造成销售下滑外,近三个制糖期销糖率都保持较高水平,说明食糖现实需求充足,库存较少,产品质量符合社会需要。

(一)我国食糖生产及消费情况 1.生产情况

自2007/08年制糖期以来,全国产糖量持续下降,累计下降幅度达30%。截至2010/11年制糖期我国食糖产量1045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甘蔗糖总产量达966万吨,占食糖总产量的92%;甜菜糖产量为79万吨,占食糖总产量中的8%。

— 7 —

我国近七个制糖期主产区食糖产量制糖期全国合计甘蔗糖小计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甜菜糖小计新疆黑龙江内蒙古2004/059178575321591123960351372005/068828015381419218814418132006/0711991075709183128381247124202007/0814841368937216145521166131182008/09124311537632231064690412916单位:万吨2009/1010741014710177863260381072010/111045966672176872279184311 我国食糖生产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食糖生产的周期性特点显著,全国食糖产量波动较大。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食糖生产大致上以5-6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基本上是2-3年连续增产,接下来的2-3年连续减产;第二,受种植面积下降影响,北方甜菜糖产量呈继续下滑的趋势,近些年甜菜糖产量仅占全国产糖量的7%左右;第三,广西蔗糖产量长期稳居全国第一位,甘蔗糖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新疆作为全国主要的甜菜糖产区,约占甜菜糖总产量50%左右。

2.消费情况

食糖广泛应用于食品、餐饮、医药等行业。统计表明,65%左右的食糖被用于食品工业,其中:果汁饮料、碳酸饮料、乳制品、糕点、糖果、冷冻食品等行业消耗食糖较多。受消费结构升级影响,上述行业快速发展,带动食糖消费量持续上升。自

— 8 —

2002/03年制糖期全国食糖消费量首次跃上1000万吨台阶之后,连续四个制糖期消费水平保持在1050±30万吨区间,2006/07年制糖期,全国食糖消费又跨上了新台阶,消费量达到了1257万吨。截至2010/11年制糖期,我国食糖消费量达1358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目前世界人均食糖消费水平为24.5公斤,亚洲各国人均食糖消费水平为18.23公斤,我国人均食糖消费水平为10.6公斤,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亚洲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我国食糖潜在市场巨大。

(二)食糖进出口情况 1.进口方面

我国加入WTO之后,按照承诺对食糖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从1999年起发放160万吨进口食糖关税配额,5年内配额数量每年增加5%。在配额内,进口原糖关税起点为30%,配额外进口关税为76%,每年递减3%,到2004年进口配额增长到194.5万吨,配额内关税降为15%,配额外最惠国税率为50%,其他国家为125%。自2004以来,我国食糖进口配额始终保持在194.5万吨。此外,依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相关约定,2015年我国与东盟的食糖关税将降到10%。

我国食糖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直靠进口来弥补缺口,主要进口国家包括:古巴、巴西、泰国、印度等国家。我国进口糖主要以原糖为主,进口原糖中一部分为政府间贸易(我国与古巴签订具有对外援助政治意义的长期进口原糖协议,每年进

— 9 —

口40多万吨古巴糖)。另一部分为一般贸易进口糖(含原糖和部分成品糖)。自2007年以来,我国食糖进口基本保持在100万吨以上,2010/2011年制糖期我国食糖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207万吨,跃升为全球第一食糖进口国。进口量快速上升,一方面由于我国食糖市场供给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存在一定的缺口;另一方面,国家在2009年至2010年连续投放储备糖,食糖储备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大量进口弥补供应短缺,从而刺激进口量的增长。

分析进口白糖的价格组成:进口白糖成本价=离岸价+升贴水+保险费+海运费+外贸代理费+银行手续费+利息+劳务+关税+增值税+加工费+损耗。进口白糖成本价格主要受国际原糖价格、关税、海运费及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影响。其中原糖价格、海运费及汇率因素变动较大。综合计算,进口食糖价格优势并不明显。以7月份我国食糖进口价格为例,7月份我国食糖进口价格约为648.29美元/吨,折算后成本约为6663.86元/吨,加工完税后的利润空间约为551.53元/吨,而同期国内糖厂的利润空间保持在1000元/吨以上。

目前,我国食糖对外依存度约为13%左右,国内食糖市场受国际食糖市场影响较小。但可以肯定的是,伴随进口食糖量的增加,受价格传导因素影响,我国食糖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 10 —

2007-2011我国原糖进出口明细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07年进口44,61952,38772,29460,000189,70070,526199,162136,134145,43287,65489,32144,481出口10,28612,22619,09210,6786,26521,7919,3815,6683,7003,2194,8163,4072008年进口22,97137,87275,286136,461112,611141,14721,910106,37344,27613,91114,91952,22578万吨出口7,6314,2013,8654,2862,8274,5405,9383,7054,5634,8408,1777,8172009年进口55,107157,161101,619184,114141,45790,800132,98245,81243,42656,88234,80220,320出口3,0613,5493,1086,7319,5824,5648,0535,6354,5583,5405,5765,9292010年进口8,5656,13774,26716,736116,525186,313305,781298,597352,299252,88223,034124,988出口6,8318,11819,04213,4295,6684,0734,9254,7394,8086,19411,1105,413单位:吨2011年进口14,36719,65145,387157,508172,842110,799256,474423,794出口7,1462,8525,0107,1255,9027,6444,5013,861合计119.2万吨11.05万吨6.24万吨106.5万吨6.39万吨176.6万吨9.43万吨 2.出口方面

我国食糖出口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主要出口省市是广东、福建等省区,出口目的地以香港为主。2010/11年制糖期我国累计出口食糖约7万吨。

近些年,我国食糖出口规模一直较小,主要因为:第一,我国食糖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可供出口食糖较少;第二,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白糖实行高关税保护,我国出口食糖价格优势不明显;第三,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生产的大部分食糖属于B级,与A级糖的质量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符合进口国标准;第四,我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有限,不具与国际产糖国竞争的资源禀赋,食糖生产成本较高。

鉴于短期内以上因素难有较大改观,制糖成本也难有大幅度降低,国糖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预计在一段时间内,国糖出口数量仍将维持较低水平。

— 11 —

(三)替代糖与食糖的关系

我国的甜味剂消费结构主要以食糖为主,淀粉糖、化学甜味剂等替代品为辅。目前我国淀粉糖的生产区域主要集中于北方,特别是主要的玉米产区。2009年,我国82.4%的玉米淀粉产自山东(占51%)、吉林(31%)、河北(占18%)三省。

淀粉糖、化学甜味剂等替代糖和食糖的关系就像跷跷板的两端,此消彼长。化学甜味剂,淀粉糖等替代糖的替代性主要视含糖食品品种而定,除对口感和物理性质有特别要求的食品外,基本可以形成替代关系。例如碳酸饮料,基本上半数用糖都可以用果葡糖浆等替代糖替代,并无明显的不可替代界限。成本是决定替代糖与食糖关系的主要因素。

根据中国糖业协会的研究,淀粉糖和食糖的替代关系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两者的替代关系是:当食糖价格低于3600 元/吨时,食品行业多数使用食糖;当食糖价格在3600-4000 元/吨,是食糖与淀粉糖相互替代的平衡点;当食糖价格高于4200 元/吨,淀粉糖的替代量就相对增加。目前果葡糖浆报价在4300 元-4600元/吨之间,较食糖有近3000 元价格优势,令用糖量较大的行业如食品饮料行业普遍减少食糖采购量,转而增加价格更有优势的替代糖产品。但是,国家对玉米深加工项目的政策限制,限制了替代糖产业的新增产能。

(四)制糖业主要政策 1.食糖储备政策

我国储备糖制度建立于1991年,制度规定,国家储备糖(系

— 12 —

指中央储备)总规模160万吨,合理的国家储备应该最低维持在两个月的消费水平(220-260万吨),基于安全战略考虑,国储糖库存一般不能低于100万吨警戒线。国家储备糖的来源:第一,糖价较低时,保护农民利益收购而来;第二,国家通过进口而储备,主要来源于古巴。

国家储备的职责就是起到蓄水池的作用,通过政府的运作,直接传达政府对白糖的调控政策。而这些政策的背后目的就是响应国家整体经济政策,理顺市场价格,缓解甘蔗的三年丰产和三年减产的过激波动,指导市场预期,提高蔗农的收入。以2010/11制糖期为例,我国食糖总产量1045万吨,消费量达1358万吨,生产消费缺口达313万吨。通过186万吨国储糖的投放,有效缓解了食糖紧缺的局面,熨平了食糖价格曲线。

2. 糖料价格与食糖价格联动机制

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下发《关于完善糖料收购价格政策的通知》要求:广西、广东、云南、海南和新疆五个糖料主产区实行糖料收购价由各省区政府统一定价,并且纳入地方政府定价目录。非主产区的糖料收购价格可继续实行市场调节。主产区价格主管部门应兼顾糖农成本收益、当地主要农产品比价及食糖供求状况、市场价格、制糖企业成本收益等因素,合理制定糖料收购价格。另外相邻产区政府要相互协调,保持收购价格水平适当衔接。主产区要全面建立糖料收购价格与食糖销售价格挂钩联动、糖料款二次结算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统筹考虑糖农与制糖企业的双方利益。例如,普通糖料蔗收购首次结算价每吨420元与

— 13 —

一级白砂糖平均含税销售价格每吨7000元挂钩联动,联动系数为5%,如果当季标准糖价为7500元/吨,则对应的最终甘蔗收购价应为420元+(500元*5%)=445元/吨。

(五)食糖价格走势

影响我国食糖价格的因素包括:原材料种植面积及产量、自然灾害、期货市场、国际市场食糖价格、进出口贸易、消费需求、国储糖收储及投放等。各因素影响叠加,导致食糖市场价格呈周期性陡升陡降。观察近十年糖价走势,自2001年4月糖价达到阶段性高点4466元/吨后,一路下行至2003年9月的2388元/吨,直至2006年2月重新达到5340元/的历史高点,然后糖价继续深度下行至2879元/吨。糖价在波峰波谷间的运行,规律的呈现3年左右的时间跨度。

就国内市场而言,近些年我国食糖生产总量基本维持在1000至1400万吨之间,进口维持在100至200万吨之间,通过国储糖投放调节,我国市场上流通的食糖总量未见较大波动。我国食糖消费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消费量维持在1350至1400

— 14 —

万吨之间。生产消费匹配,消费量略大于生产量,未现产能过剩情况。

受自2007/08榨季以来连续三年减产的影响,食糖供应减少,2010/11年制糖期全国食糖销售均价为7102元/吨。加之国内糖价受到生产成本的支持,据有关人员预测,近期糖价将维持高位震荡走势。

三、我行制糖业信贷业务发展现况 (一)全行概述

制糖业为我行信贷政策中的传统优势行业,该行业客户在授信产品、授信规模等方面均享受倾斜化的支持政策。经过多年发展,我行制糖业信贷业务呈现出以下特点:

1.贷款余额较少,增速平稳,质量趋优。截至2010年12月,我行制糖业贷款余额316527万元,占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的0.08%,占比较少。

2010年12月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全行公司类贷款 其中:制糖业贷款 占比 贷款余额 397,686,500 316,527 0.08% 不良贷款余额 5,609,000 1,670 0.03% 单位:万元

不良贷款率 1.41% 0.53% 制糖业信贷业务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10年底,我行制糖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37%,低于全行贷款增速12.3%。

2008

2008-2010年全行制糖业信贷业务统计表

单位:万元

不良率 0.70% 信贷余额 289,427 贷款余额 256,333 不良贷款余额 1,792 — 1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d5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