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药性表2012整理

更新时间:2023-04-11 17:3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药学药性表

第一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药名

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性能特点

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特性配伍比较使用注意药理

麻黄辛、

苦,

膀胱

①发汗解表

②宣肺平喘

③利水消肿

①用于风寒表实无

汗证,

②用于咳喘实证,

③用于水肿兼表证

者,

解表生

用,平喘

宜蜜炙用

或生用。

1.5

10g

本品辛散质轻,苦泄

温通,入肺与膀胱经,

重在宣肺,药力较强。

外能开腠理,透毛窍,

散风寒,以发汗解表;

内能开宣肺气,通畅

气机,以平喘。此外

通过宣肺,又能通调

水道而利水消肿。

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

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

功著。

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

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

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

者尤佳。

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

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

效佳。

本品发汗力

较强,故表

虚自汗、阴

虚盗汗及肾

虚咳喘者忌

用。

本品有促

进发汗、

解热、镇

痛、抗炎、

抗菌、抗

病毒、抗

过敏、镇

咳、祛痰、

平喘、利

尿、强心、

升高血压

及中枢兴

奋等作

用。

1

桂枝辛、

甘,

肺、

心膀

①发汗解肌

②温经通脉

③通阳化气

①风寒表虚有汗,风

寒表实无汗。

②风寒湿痹,经寒血

滞之月经不调、痛

经、经闭及癥瘕。

③阳虚水肿、痰饮

证。

④胸痹作痛,阳虚心

悸。

⑤虚寒腹痛。

3~

10g

本品辛温发散,甘温

助阳,入心、肺、膀

胱经,既走表,又走

里。发汗力虽不如麻

黄,但长于助阳、温

通经脉。治风寒感冒

无论表实表虚皆宜,

疗阳虚经寒血滞所致

诸证可投。

桂枝配白芍:两药相合,

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

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

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

用。

本品辛温助

热,易伤阴

动血,故温

热病、阴虚

阳盛及血热

妄行诸出血

证忌用,孕

妇及月经过

多者慎用。

本品有促

进发汗、

解热、扩

张皮肤血

管、抗菌、

抗病毒、

镇静、抗

惊厥、抗

炎、抗过

敏、增加

冠脉流

量、强心、

利尿、健

胃、促进

胃肠蠕动

及抑制肿

瘤等作

用。

紫苏辛,

肺脾①发表散寒

②行气宽中

③安胎

④解鱼蟹毒

①风寒感冒,咳嗽胸

闷。

②脾胃气滞证。

③气滞胎动证。

④食鱼蟹中毒引起

的腹痛吐泻。

不宜久

煎。叶长

于发表散

寒,梗长

于理气宽

中、安胎、

解毒。

5~

10g

本品辛温发散,入肺、

脾经。既散肺经风寒,

又理脾胃气滞,兼安

胎、解鱼蟹毒。为治

风寒感冒常用药,兼

气滞胀满者尤佳。

本品辛温耗

气,故气虚

和表虚者慎

用。

2

生姜辛,

微温

肺脾①发汗解表

②温中止呕

③温肺止咳

④解毒

①风寒表证。

②胃寒呕吐。

③风寒客肺的咳嗽。

④解鱼蟹、半夏及天

南星毒。

煎服或捣

汁冲服。

3~

10g

本品味辛发散,微温

散寒。入肺经,散风

寒而发汗解表,温肺

寒而化痰止咳,为治

风寒感冒与咳嗽所常

用。入脾经善温中止

呕,素有“呕家圣药”

之称,并兼解鱼蟹毒。

本品辛温,

故阴虚内热

及热盛者忌

用。

荆芥辛,

微温

肺肝①祛风解表

②透疹止痒

③止血

①风寒表证,风热表

证。

②麻疹透发不畅,风

疹瘙痒。

③疮疡初起有表证

者。

④(荆芥炭)衄血,吐

血,便血,崩漏等证。

不宜久

煎。荆芥

穗发汗力

强。发表

透疹消疮

宜生用;

止血须炒

炭用。

3~

10g

本品辛香,微温不烈,

药力平和,功在肺肝。

生用长于发散,善散

风发表、透疹止痒,

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治表证及疹痒无论风

寒风热皆可。炒炭性

变收敛,善止血,治

各种出血可选。

荆芥、防风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两药均能解表散

风、祛风止痒,用于风寒

感冒、风疹瘙痒等。同

中之异:其中荆芥发汗解

表之力大于防风,风寒与

风热之邪俱可发散,可用

于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不同点:荆芥质轻,善透

善散,又可疏散血分风

热,透邪外出,具有透疹

与疗疮之功,治疗麻疹外

出不畅、疮疡初期等;炒

炭能止血,治疗产后血晕

等,是防风所不备。防风

为治风通用药,外风可

祛,内风可息,又能止痉、

胜湿止痛,治疗破伤风、

风寒湿痹痛等,为荆芥所

不具。

防风辛甘

温,

膀胱

肝脾

①祛风解表

②胜湿

③止痛

④解痉

①风寒表证,风热表

证,表证夹湿。

②风寒湿痹,风湿疹

痒。

③破伤风,小儿惊

风。

入煎剂、

酒剂或丸

散。

3~

10g

本品辛散微温,甘缓

不峻,既走膀胱,又

入肝脾,功善祛风胜

湿而发表、止痛

、止痒、解痉,为治

风通用药,无论外风

内风或兼否寒热皆可

投用。

本品味辛微

温,伤阴血

而助火,故

血虚发痉及

阴虚火旺者

慎用。

3

羌活辛苦

膀胱

①解表散寒

②祛风胜湿

③止痛

①风寒表证,表证夹

湿,风寒头痛。

②风寒湿痹。

内服煎汤

或入丸散

3~

10g

本品辛温苦燥,升浮

发散,主归膀胱,兼

归肾,药力较强。作

用偏上偏表,主散肌

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

关节止痛,尤善治太

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

痹痛。

羌活、藁本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两药均能解表

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身

痛、风湿痹证等。同中

之异:①发散表邪,羌活

之力大于藁本;②治疗头

痛,羌活长于治疗外感风

寒之头项强痛,藁本长于

治疗外感风寒之颠顶头

痛;③除湿止痛,羌活优

于藁本且善治上半身风

湿痹痛,以此为异。

本品气味浓

烈,用量过

多,易致呕

吐,故脾胃

虚弱者不宜

服;又辛温

燥烈,伤阴

耗血,故血

虚痹痛、阴

虚头痛者慎

用。

藁本辛温膀胱

①发表散寒

②祛风胜湿

③止痛

①风寒表证,表证夹

湿,颠顶头痛。

②风寒湿痹。

内服煎汤

或入丸

散;外用

捣敷或煎

汤洗

3~

10

既能发表散寒,治风

寒表证与表证夹湿;

又能祛风胜湿、通痹

止痛,治风寒湿痹与

头风头痛。功似羌活,

尤宜颠顶头痛。

本品辛温发

散,故血虚

头痛及热证

忌用。

细辛辛温

有小

毒,

肺肾

①祛风散寒

②通窍

③止痛

④温肺化饮

①风寒表证(尤宜鼻

塞、头痛、肢体疼痛

较甚者),阳虚外感。

②鼻渊头痛。

③头风头痛,牙痛,

风寒湿痹痛。

④寒饮咳喘。

内服;外

用适量,

可研末吹

鼻、塞耳、

敷脐或调

涂。亦可

煎汤含漱

1-3g

粉末

0.5~

1g。

本品辛温走窜,芳香

气浓,入心、肺、肾

经。既善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为治感受

风寒、风湿之多种痛

证及鼻渊鼻塞头痛之

良药;又能温散肺寒、

化痰饮,为治寒饮伏

肺之要药。

细辛配干姜、五味子:细

辛辛温,祛风散寒,温肺

化饮;干姜辛热,温中散

寒,温肺化饮;五味子酸

温,敛肺气,滋肾阴。三

药相合,温燥中有敛润,

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

气伤阴,治寒饮喘咳日久

者效佳。

本品辛香温

散,故气虚

多汗、阴虚

阳亢头痛、

阴虚或肺热

咳嗽者忌

用。又有小

毒,故用量

不宜过大,

尤其是研末

服更须谨

慎。反藜芦。

本品有解

热、镇痛、

镇静、抗

炎、抑菌、

抗组织

胺、抗变

态反应、

松弛支气

管平滑肌

等作用。

4

白芷辛,

肺胃①发散风寒,

②通窍止痛,

③燥湿止带,

④消肿排脓。

①外感风寒或表证

夹湿兼见头痛鼻塞

者。

②阳明头痛,眉棱骨

痛,鼻渊头痛,牙痛。

③风寒湿痹,寒湿带

下。

④疮疡肿毒。

内服煎汤

或入丸

散;外用

适量研磨

掺末或调

3—

10g。

本品辛温燥散,芳香

走窜,善除肺胃经之

邪。外散风寒而解表,

上通鼻窍而止痛。入

阳明能燥湿散寒而止

带,走肌肤能消肿排

脓止痒而疗疮疹。最

善治阳明头痛。

本品辛香温

燥,故阴虚

血热者忌

服。

香薷辛,

微温

肺胃

①发汗解表,

②和中化湿,

③利水消肿。

①夏季乘凉饮冷、阳

气被阴邪所遏之阴

暑证。

②水肿,小便不利。

利水退肿

须浓煎。

3~

10g。

既能发汗解表,又能

化湿和中而解暑,还

能开宣肺气而利水消

肿,功似麻黄,药力

亦强,治阴寒闭暑及

风水水肿最宜,素有

“夏月麻黄”之称。

本品发汗力

较强,故表

虚有汗者忌

用。

苍耳子辛苦

温;

有小

肺①散风寒,

②通鼻窍,

③除湿止痛,

④止痒。

①鼻渊头痛,风寒头

痛,表证夹湿。

②风湿痹痛,风湿疹

痒,疥癣。

煎服,或

人丸散

3~

10g。

本品辛温有

毒,过量服

用易致中

毒,引起呕

吐、腹痛、

腹泻等,故

用量不宜过

大,血虚头

痛者不宜

服。

辛夷辛温肺胃①散风寒

②通鼻窍

①风寒头痛鼻塞,

②鼻渊头痛。

内服煎汤

或入丸

散;外用

适量捣敷

或煎汤熏

3~

10g。

本品有毛,刺激咽喉,

内服宜用纱布包煎。

外用适量。

本品辛温香

燥,故阴虚

火旺者忌

服。

5

西河柳辛温肺胃

①发表透疹,

②祛风除湿。

①麻疹透发不畅,风

疹瘙痒;

②风寒湿痹。

内服;外

用适量。

3~

10g

本品辛温发

散,用量过

大令人心

烦,故内服

不宜过量,

麻疹已透及

体虚汗多者

忌服。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药名

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性能特点

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特性配伍比较使用注意药理

薄荷辛凉肺肝①宣散风热,

②清利头目,

③利咽,

④透疹,

⑤疏肝。

①风热感冒,温病初

起。

②风热上攻所致的头

痛、目赤、咽喉肿痛

等证。

③麻疹不透,风疹瘙

痒。

④肝气郁滞,胸闷胁

胀。

不宜久

煎。其叶

长于发

汗,梗偏

于理气。

2~10g本品辛凉,气味芳香,

质轻上浮,入肺、肝

经,疏泄清利,既善

散上焦风热而清利头

目与咽喉,又能透发

疹毒和疏肝。

本品发汗耗

气,故表虚

自汗者不宜

用。

牛蒡子辛,

苦,

寒;

肺胃①疏散风热,

②宣肺利咽,

③解毒透疹,

④消肿疗疮。

①风热感冒,温病初

起。

②风热或肺热咳嗽、

咯痰不畅,咽喉肿痛。

③麻疹不透,风热疹

痒。

④热毒疮肿,痄腮。

煎服或

入散剂。

入煎剂

宜打碎,

3~

10g

本品辛苦性寒,疏散

清宣滑利。外散风热

而解表透疹,内热毒

而消肿,上宣肺气,

下利二便,虽发汗不

如薄荷,但长于清解

热毒与滑利二便。

本品能滑

肠,故脾虚

便溏者忌

服。

6

蝉蜕甘寒肺肝①疏散风热,

②透疹止痒,

③明目退翳,

④息风止痉。

①风热感冒,温病初

起,音哑咽痛。

②麻疹不透,风疹瘙

痒。

③风热或肝热目赤翳

障。

④小儿惊哭夜啼,破

伤风。

煎服或

作丸散

服。止痉

宜大量

用。

3~

10g

本品甘寒质轻,疏散

清透解痉,功在肺、

肝二经。发汗不如薄

荷,清热不如牛蒡,

长于祛风解痉与明目

开音。

蝉蜕配胖大海:蝉蜕甘寒

质轻,疏散风热,宣肺疗

哑;胖大海甘寒,清宣肺

气,利咽开音。两药相合,

清宣肺气,利咽开音力

强,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

痛音哑。

孕妇慎服。

桑叶甘苦

寒;

肺肝①疏散风热,

②清肺润燥,

③平肝明目,

④凉血止血。

①风热感冒或温病初

起之咳嗽头痛。

②肺热燥咳。

③肝阳眩晕,目赤肿

痛,视物昏花。

④血热吐衄轻证。

煎服或

入丸散。

外用煎

水洗眼。

润肺止

咳宜蜜

炙用。

5~

10g

本品质轻疏散,苦寒

清泄,味甘兼润,入

肺能疏散清润,入肝

能清火益阴,并兼凉

血止血。

桑叶配黑芝麻:桑叶平肝

益阴明目,黑芝麻补精血

润肠,二药合用,补肝

肾明目力强,治肝肾亏虚

视物昏花效佳,兼肠燥便

秘者尤宜。

桑叶配菊花:桑叶苦甘

寒,菊花辛甘苦微寒,二

药均能疏散风热、平肝明

目,合用后药力更强,

善治风热感冒、温病初

起、风热或肝热目赤、肝

阳眩晕及肝肾亏虚目暗

不明。

菊花配枸杞子:菊花辛甘

微寒,清肝明目,益阴平

肝;枸杞子甘平,滋补肝

肾明目。二药合用,补

肝肾明目力强,肝肾亏虚

之视物昏花用之效佳。

菊花辛,

甘,

苦,

微寒

肺肝①疏散风热,

②平肝明目,

③清热解毒。

①风热感冒或温病初

起之发热头痛。

②肝经风热或肝火上

攻所致的目赤肿痛。

③肝阴虚的眼目昏花

证。

④肝风头痛及肝阳上

亢头痛、眩晕证。

⑤热毒疮肿。

煎服或

入丸散。

疏散风

热多用

黄菊花,

平肝明

目多用

白菊花。

10—

15g

本品辛香轻散,苦寒

清解,味甘略兼益阴,

疏散清降并能。入肺

经,善疏散风热而清

利头目;入肝经,善

泻热益阴而平肝明

目;兼清解热毒而治

疮肿。

7

葛根甘辛

凉,

脾胃①解肌退热,

②透疹,

③生津,

④升阳止泻。

①外感表证,项背强

痛。

②麻疹初起透发不

畅。

③热病烦渴,消渴证。

④湿热泻痢初起,脾

虚泄泻。

煎服或

入丸散。

止泻宜

煨用,退

热生津

宜生用。

10~

20g

本品辛甘而凉,性善

升散,功在脾胃。既

长于疏散肌腠经络之

邪气而解肌发表退

热,为治项背强痛之

要药;又善鼓舞脾胃

清阳之气上行,具生

津止渴、升阳止泻及

透发疹毒之功。

生葛根配黄芩、黄连:生

葛根甘辛性凉,解肌退

热,升阳止泻;黄芩、黄

连苦寒,善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三药合用,既

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

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

初起。

本品有解

热、扩张皮

肤血管、镇

静、抗过敏、

扩张冠状动

脉、改善心

脏功能、改

善脑循环、

抗缺氧及降

血压等作

用。

柴胡苦辛

微寒

肝胆①解表退热,

②疏肝解郁,

③升举阳气。

①邪在少阳寒热往

来,感冒高热。

②肝郁气结,胁肋疼

痛,月经不调,痛经。

③气虚下陷之久泻脱

肛、子宫脱垂、胃下

垂等。

解表退

热宜生

用,疏肝

解郁宜

醋炙用。

3~

10g

本品苦辛微寒,芳香

疏泄升散,主入肝胆

经。功善和解退热、

疏肝解郁及升举阳气

,既为治肝胆疾患之

要药,又为治气虚下

陷所常用。

柴胡配黄芩:柴胡苦辛微

寒,善疏散退热;黄芩苦

寒,善清热泻火。二药合

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

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

著。

本品性能

升发,故真

阴亏损、肝

阳上升之

证忌用。

本品有解

热、镇静、

镇痛、镇咳、

抗炎、抗菌、

抗病毒、保

肝利胆、降

血脂及抗消

化道溃疡等

作用。

升麻辛、

微甘

微寒

肺脾

胃大

①发表透疹,

②清热解毒,

③升举阳气

①风热头痛,麻疹透

发不畅。

②热毒疮肿,丹毒,

痄腮,咽喉肿痛,口

舌生疮,温毒发斑。

③气虚下陷之久泻脱

肛、崩漏下血及胃下

垂、子宫脱垂等。

内服煎

汤,用于

升阳,蜜

炙。用于

发表透

疹、清热

解毒,可

用15g,

宜生用;

或入丸

散。

3~6g本品具升

浮之性,凡

阴虚阳浮、

气逆不降

及麻疹已

透者,均当

忌用。

8

蔓荆子辛苦

微寒

膀胱

肝胃

①疏散风热,

②清利头目,

③祛风止痛。

①风热头痛头昏,牙

痛。

②风热目赤肿痛或目

昏多泪。

③风湿痹痛,肢体挛

急。

煎服或

浸酒,或

入丸散。

外用适

量或煎

汤熏洗

6~

12g

本品辛苦

微寒,故血

虚有火之

头痛目眩

及胃虚者

慎服。

淡豆豉辛甘

微苦

凉,

肺胃①解表,

②除烦

①风热表证。

②热郁胸中之烦闷不

眠。

煎汤或

入丸散

9~

15g

浮萍辛寒肺膀

①发汗解表,

②透疹止痒,

③利水消肿

①风热表证。

②麻疹透发不畅,风

疹瘙痒。

③水肿,小便不利。

煎汤,或

入丸散,

或捣汁

3~10g

,鲜品

15~30

g。

本品发汗

力较强,故

体虚多汗

者慎服。

木贼甘,

微寒

肺肝①疏散风热,

②明目退翳,

③止血。

①风热目赤,翳障。

②血热下血。

内服:煎

汤,或入

丸散。

3~

10g

本品疏散

清泄,故气

血亏虚者

慎服。

小结:

【辛温解表药】

1、麻黄、桂枝:均性温而能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

不同1: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咸宜。

不同2:麻黄善宣肺平喘,治肺气不宣之喘咳;还能利水退肿,治水肿兼表。桂枝又善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治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胸痹冷痛,阳虚水肿,痰饮眩悸及虚寒腹痛等。

2、紫苏、生姜:均能发汗解表而治风寒感冒,又均能解鱼蟹毒。

不同1:紫苏性温,发汗力强,又兼理气,风寒感冒无汗或兼脾胃气滞者多用;生姜性温,发汗力弱,风寒感冒轻者多用;

不同2:紫苏又能理气宽中、安胎治脾胃气滞、胸闷不舒、气滞胎动。生姜又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治胃寒呕吐、风寒咳嗽;并解半夏、南星之毒。

3、荆芥、防风:均能发汗解表而治风寒感冒。且药力较麻、桂平和,即善治风寒表证,又治风热表证。

不同1:是荆芥生用长于散风,为发表散风通用药,发汗力较强;防风微温而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品,发汗力较弱。

不同2:荆芥生用又能透疹疗疮止痒,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及风疹瘙痒;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防风又能胜湿止痛,治表证夹湿,风寒湿痹、头风头痛;祛风解痉,治破伤风、小儿惊风。

4、羌活、藁本:均源于伞形科而为辛温发散之品,均善发散风寒、胜湿止痛,治风寒感冒、表证夹湿、风寒湿痹及头风头痛等。

不同:羌活主散太阳经风寒湿,善治太阳头项强痛、上半身风寒湿痹特别是肩背肢节痛;藁本虽也主散太阳经风寒湿,但又兼归肝经而直上巅顶,善治巅顶头痛,兼治寒滞肝脉之脘腹痛。

9

5、细辛、白芷、辛夷、苍耳子:均为辛温发散、宣通鼻窍之品。均善散风寒、通鼻窍、止疼痛,为治风寒感冒或鼻渊之鼻塞头痛的要药。

不同:细辛入肺肾,芳香气烈,散寒止痛力强,闭塞头痛重症每用,又兼治阳虚外感、风寒湿痹痛、头风头痛、牙痛;还能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喘。白芷主入阳明胃经,芳香味浓,药力较强,又兼治眉棱骨痛、牙痛;还能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治风寒湿痹痛、寒湿带下、疮痒肿毒及风湿痒疹。辛夷主入肺经,芳香而力弱,专治风寒头痛鼻塞。苍耳子有小毒,主入肺经,又能除湿止痒,治表症夹湿、风寒湿痹、风湿痒疹及疥癣瘙痒等。

6、香薷、麻黄:均能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其中,香薷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善治暑天感寒饮冷、阳气被遏之头痛、形寒、发热无汗及腹痛吐泻;麻黄性温,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无汗。此外,麻黄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等。

7、西河柳,性微温,功能发表透疹、祛风除湿,治麻疹、风疹、风湿痹证可投。

【辛凉解表药】

1、薄荷、牛蒡子、蝉蜕:均能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及风疹瘙痒。

不同1:薄荷辛凉,芳香轻清,主散上焦风热,发汗力强,无汗者用之;牛蒡子辛苦性寒,宣透清降,发汗力较薄荷弱,但长于清泄热邪,兼利二便,热度较重者或兼有二便不利者用之;蝉蜕甘寒质轻,发汗不如薄荷,清热不如牛蒡子,但长于祛风解痉止痒,感冒和麻疹高热抽搐、风疹瘙痒者用之。不同2:薄荷善清利头目、利咽,治疗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兼疏肝解郁,治疗肝郁气滞胸闷胁胀。牛蒡子宣肺利咽,治风热咳嗽咳痰及咽喉肿痛;解毒消肿,治热毒疮肿痄腮。蝉蜕宣肺疗哑,治喑哑咽痛;明目退翳,治风热上攻之目赤、翳障;祛风止痉,治小儿惊风夜啼及破伤风。2、桑叶、菊花:均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

不同1:桑叶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作用偏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

不同2:桑叶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还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菊花又善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

3、柴胡、升麻、葛根:均为解表升阳之品。

不同1:虽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感冒高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与脾胃经,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风热头痛而少用;葛根甘辛性凉,主入脾胃经,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不同2:虽均能升阳,柴胡、升麻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黄芪、人参等相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葛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多用治泻痢,属脾气虚者常配参、术,属热痢初起,常配芩、连。

不同3:升麻、葛根均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不同4、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又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葛根又能生津止渴,治热病伤津及内热消渴。

4、蔓荆子:性微寒,质轻上行,主散头面风热。功善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治风热头痛头昏、牙痛、风热目赤肿痛或目昏多泪。兼能祛风止痛,治风湿痹痛、肢体挛急。

5、浮萍,与麻黄、香薷一样,均能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表证无汗、

水肿及小便不利。不同的是:浮萍性寒,善治风热感冒无汗,又能透疹止痒,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6、淡豆豉既发散解表,又宣散郁热而除烦。

7、木贼:善疏散风热而明目退翳,兼能止血。

10

第二章清热药

概论

【含义】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性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适应范围】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

【分类】按其性能及临床应用之别,习惯将本章药物分为五类。

清热药的分类及其特点

分类性味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药苦甘寒或咸寒清泄实热郁火外感热病气分高热证,以及肺热、胃火、肝火、心火等脏腑火热证等。

清热燥湿药苦寒清热燥湿,兼以清热泻火外感或内伤之湿热火毒诸证,如湿温、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泻痢、黄疸、

带下、淋痛、疮疹,以及诸脏腑火热证。

清热凉血药苦甘寒或咸寒多入心、肝经清热凉血,兼以滋润、活血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谵语,以及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诸证

清热解毒药苦寒或辛寒、甘寒清解热毒主治外感或内生实热火毒诸证,如痈疮肿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肺痈、

肠痈、热毒泻痢、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等

清虚热药苦咸甘寒,多入肝、肾经退虚热、除疳热,兼凉血热病后期之阴伤发热、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

【配伍方法】

1、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2、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

3、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

4、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

5、里热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

【使用注意】

1、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易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

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尤须明辨,不可妄投;

4、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药名

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性能特点

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特性配伍比较使用注意药理

11

石膏辛甘

大寒

肺胃①清热泻火,

②除烦止渴;

③收湿敛疮,

④生肌止血。

①温病气分高热。

②肺热咳喘。

③胃火上炎所致的

头痛、牙龈肿痛、口

舌生疮。

④疮疡不敛,湿疹,

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内服宜生

用,入汤

剂打碎先

煎。

外用须经

火煅研细

末。

15—

60g

生用辛甘大寒,入肺

胃经,主以清泄,兼

以透解,既善清泄气

分实热和肺胃实火,

又兼解肌透热,热去

则津生渴止,为治气

分高热和肺胃实火

之要药。煅后味涩性

凉,外用能收敛生肌,

兼清热,为可治疮疡

不敛及湿疹所常用。

石膏配知母:石膏生用辛

甘大寒,功能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知母苦甘而

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

润燥。两药相合,清热泻

火、滋阴生津力更强,既

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

肺胃火热伤津证。

大寒伤胃,

故脾胃虚寒

及阴虚内热

者忌用

知母苦甘

肺胃

①清热泻火,

②滋阴润燥

①热病壮热烦渴。

②肺热咳嗽,燥热咳

嗽,阴虚劳嗽。

③阴虚火旺,潮热盗

汗。

④内热消渴,阴虚肠

燥便秘。

清热泻火

宜生用,

滋阴降火

宜盐水炒

用。

6—

12g

本品苦寒清泄,甘寒

滋润,清热之力稍逊

石膏,擅长滋阴润燥。

善清上、中、下三焦

之热而滋润。上能清

肺润燥,中能清胃生

津,下能滋阴降火。

有良好的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之功。

知母配黄柏:知母性甘苦

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

润燥;黄柏苦寒,功能清

热泻火。两药合用,清热

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

佳。

知母配川贝母:知母性甘

苦寒,功能清热泻火、滋

阴润燥;川贝母辛苦微

寒,功能清热化痰、润肺

止咳。两药合用,既滋阴

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

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性寒质滑,

脾胃虚寒、

大便溏溏者

忌服。

本品具有

解热、抗

菌、抗炎、

镇静、抗肿

瘤、降血

糖、抑制

Na+,

K+-ATP

酶、降低交

感-肾上腺

系统机能、

抑制血小

板聚集等

作用

12

天花粉苦、

微甘

肺胃①清热生津,

②清肺润燥,

③消肿排脓。

①热病伤津口渴,内

热消渴。

②肺热咳嗽,燥咳痰

黏,咳痰带血。

③痈肿疮疡,跌打肿

痛。

(注射液又能引产)

煎服或

入丸散。

外用研

末,水或

醋调敷,

注射剂需

作皮试

9~

15g。

苦寒清泄,微甘而润,

并兼行散,入肺、胃

经,为清润消肿排脓

之品。既善清肺胃之

热,生津液,润肺燥;

又能消肿痛,排疮脓

而疗疮治伤。

本品性寒二

润,故脾胃

虚寒、大便

滑泄者忌

服,孕妇忌

服。反乌头,

不宜与乌

头、草乌、

附子同用。

栀子苦寒心、

肺、

胃、

三焦

①泻火除烦,

②清热利尿,

③凉血解毒,

④消肿止痛。

①热病心烦、郁闷、

躁扰不宁。

②湿热黄疸,热淋,

血淋。

③血热吐血、衄血、

尿血。

④热毒疮肿,跌打肿

痛。

生用走气

分泻火

炒黑入血

分止血

姜汁炒除

烦止呕;

栀子仁

(种子)

善清热除

烦,栀子

皮(果壳)

兼清表热

3-9g 苦寒降泄清利,善清

心、肺、三焦之火,

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

出。入气分泻火除烦,

入血分凉血解毒而止

血疗疮,入三焦能清

利湿热而利尿退黄。

此外,外用还具消肿

止痛之功。

栀子配淡豆豉:栀子苦

寒,善清热泻火除烦;豆

豉辛甘微苦性寒,善宣散

郁热而除烦。两药相合,

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温

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

不眠效佳。

栀子配茵陈:栀子苦寒,

功能泻火除烦、利湿退

黄;茵陈苦微寒,功能清

热利湿退黄。两药合用,

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

热黄疸效佳。

苦寒滑肠,

故脾虚便溏

者忌用。

本品具有

解热、抗

菌、抗炎、

镇静、镇

痛、抑制中

枢、降血

压、保肝利

胆、促进胰

腺分泌、利

尿、减少胃

液分泌、泻

下、止血及

防治动脉

粥样硬化

等作用。

夏枯草苦辛

肝胆①清肝明目,

②散郁消肿

①肝阳或肝火上升

之头目眩晕。

②目赤肿痛,目珠夜

痛。

③痰火郁结之瘰疬、

瘿瘤。

煎汤或熬

膏服

9-15

g

苦辛而寒,专入肝胆,

主清泻散郁,略益血

养肝。既善清肝火而

明目,又善散郁结而

消肿,为治肝阳眩

晕、目珠夜痛及瘰疬

肿结之要药。

性寒清泄,

脾胃虚寒慎

13

芦根甘寒肺胃①清热生津,

②除烦止呕

③利尿

①热病烦渴,舌燥少

津。

②胃热呕哕。

③肺热或外感风热

咳嗽,肺痈吐脓。

④小便短赤,热淋涩

痛。

鲜品可加

倍或更大

剂量,并

可捣汁

服。鲜用

或捣汁

饮,清热

生津力佳

10-3

0g。

脾胃虚寒慎

竹叶甘辛

心肺

①清热除烦

②生津,

③利尿

①热病烦渴,心火上

炎之口舌生疮。

②热淋,小便不利。

③热入心包之神昏

谵语。

煎汤或入

丸散

6~15

g

竹叶与淡竹叶异同:

相同点:二药同能清热除

烦生津、利尿通淋,用于

热病烦渴、热淋尿痛等。

不同点:

①清热除烦以竹叶为优,

为治疗心火上炎之口糜

的常用药;

②淡竹叶以利尿通淋为

优,长于治疗心火下移小

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

涩等。

脾胃虚寒及

阴虚火旺者

不宜服

淡竹叶甘淡

心胃

小肠

①清热除烦,

②利尿

①热病烦渴。

②心火上炎并移热

于肠之口疮尿赤。

③水肿,热淋,湿热

黄疸。

煎汤或入

丸散

9-1

5g

脾胃虚寒及

阴虚火旺者

不宜服

决明子甘苦

微寒

肝肾

大肠

①清肝明目,

②润肠通便

①肝热或肝经风热

之目赤肿痛、羞明多

泪。

②热结肠燥便秘。

打碎煎汤

研末;

降血脂可

用至30g

生用清肝

明目力

强。炒用

药力略

减,临床

也常用

10-1

5g,

3_6g

本品清润缓

泻,故脾虚

便溏者慎用

14

密蒙花甘、

微寒

肝胆①清热养肝,

②明目退

①肝热目赤、羞明流

泪,眼生翳膜,肝虚

目暗,视物昏花

煎汤或入

丸散

6—

10g

专入肝经,清泄与滋

养并具,即善清泄肝

热,又养肝润燥,故

而善明目退翳,为目

疾专用,凡目疾无论

虚实,皆可酌用。

谷精草、青葙子与密蒙花

比较:

相同点:三药同能明目

退翳,治疗肝热目生翳

障,视物昏花等。

同中之异:①青葙子苦

寒,清肝火力强,长于治

疗肝经实热目疾。

②密蒙花味甘微寒,功兼

滋养,治疗目疾,肝虚、

肝实皆宜。

③谷精草味辛能散,性凉

清热,内生火邪、外感风

热之目疾俱效。

不同点:①谷精草能疏散

风热,治疗风热头痛等;

②密蒙花养肝血以除虚

热,治小儿疳热害目等。

③青葙子又能平肝阳、降

血压。

谷精草辛甘

肝胃①疏散风热,

②明目退翳

①风热目赤,肿痛羞

明,目生翳膜。

②风热头痛

煎汤或入

丸散,外

用适量,

煎汤洗

6—

15g

本品疏散力

强,故血虚

目疾慎用

青葙子苦,

微寒

肝①清泻肝火

②明目退翳

煎汤或入

丸散

6—

15g

本品微寒,

故脾胃虚寒

者慎用;又

有扩瞳作

用,故瞳孔

散大者忌服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药名

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性能特点

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特性配伍比较使用注意药理

15

黄芩苦、

肺、

胆、

胃、

大肠

①清热燥湿,

②泻火解毒

③止血,

④安胎。

①湿温,暑湿,湿热

胸闷、黄疸、泻痢、

淋痛,湿热疮疹。

②热病烦渴,肺热咳

喘,少阳寒热,咽痛,

目赤,火毒痈肿。

③血热吐血、咳血、

衄血、便血、崩漏。

④胎热胎动不安。

生用清热燥

湿、泻火解

毒作用较

强,湿热、

热毒诸证宜

用。炒黄芩

苦寒之性略

减,胎热胎

动不安宜

用。酒炒黄

芩能上行,

清上焦热宜

用。炒炭凉

血止血力较

强,血热出

血宜用。传

统认为,条

芩善清大肠

火,枯芩善

清肺火。

3-10

g。

本品苦寒清泄燥

湿,主入肺与大肠,

兼入胃与肝胆,作

用偏于上焦肺及大

肠,善清肺与大肠

之火,除上中焦湿

热。兼入血分,能

凉血而止血,清热

而安胎。

黄芩、黄连、黄柏异同:

相同点:清热燥湿、泻火

解毒,用于湿热引起的黄

疸、泻痢、淋证、湿疹湿

疮,三焦热盛引起的高

热、烦躁、痈肿疮毒等。

同中之异:黄芩善清上焦

热,黄连善清心经热和中

焦热,黄柏善清下焦热。

不同点:黄连与黄芩又同

能凉血,治疗血热妄行

证,其中黄芩尚可安胎,

治疗热扰胎元之胎动不

安;黄柏又能泻

火除蒸,治疗肾阴虚、相

火妄动之遗精、骨蒸发

热、盗汗等。

本品苦寒燥

泄,能生划

生发之气,

脾胃虚寒

食、少便溏

者忌用

本品有解

毒、抗菌、

抗病毒、抗

炎、促进细

胞免疫、抗

过敏、降血

脂、护肝、

利胆、利

尿、镇静、

降血压、抗

凝血、抗血

栓形成、抗

氧化抗肿

瘤等作用。

16

黄连苦寒心、

肝、

胃、

大肠

①清热燥湿,

②泻火解毒

①湿热痞满呕吐、泻

痢、黄疸。

②热病高热烦躁神

昏,内热心烦不寐,

胃火牙痛,口舌生

疮。

③肝火犯胃呕吐吞

酸。

④血热妄行吐衄,痈

疽肿毒,目赤肿痛,

耳道疖肿,湿热疮

疹。

生用长于泻

火解毒燥

湿、,清心与

大肠之火。

酒炒引药上

行并可缓和

苦寒之性。

姜汁或吴茱

萸煎汁拌炒

则苦泻辛

开,缓和其

苦寒害胃之

性,并增强

降逆止呕作

用。吴茱萸

制又治肝郁

化火证。

2-10

g。

本品大苦大寒,清

泄燥湿,药力颇

强,主入心胃经,

兼入肝与大肠经,

作用偏于心及中

焦,善清心胃之

火,除中焦湿热,

为治湿热火郁之要

药。

黄连配木香:黄连苦寒,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

毒;木香辛苦性温,功能

理肠胃气滞而止痛。两药

相合,既清热燥湿解毒,

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

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黄连配吴茱萸:黄连苦

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

吴茱萸辛苦而热,功能燥

湿疏肝下气。两药相合,

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

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

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连配半夏、瓜蒌:黄连

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

火;半夏辛苦温,功能燥

湿化痰、消痞散结;瓜蒌

甘寒,功能清热化痰、利

气宽胸。三药合用,既泻

火化痰,有消痞散结,治

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本品大苦大

寒,过量或

久服易伤脾

胃,过内服

用量不宜过

大,也不宜

常量久服,

胃寒呕吐或

脾虚泄泻者

忌服。

本品有解

毒、抗菌、

抗病毒、抗

原虫、抗

炎、抗过

敏、促进免

疫功能、抗

肿瘤、抗心

律失常和

心肌缺血、

降血压、抑

制胃肠平

滑肌、抗溃

疡、利胆、

降血糖、抑

制血小板

聚集及抑

制中枢等

作用。

黄柏苦寒肾、

膀胱

大肠

①清热燥湿,

②泻火解毒,

③退虚热,

①湿热下注之带下、

淋浊、脚气、足膝红

肿。

②湿热黄疸,湿热泻

痢,湿疹,湿疮。

③热毒疮肿,口舌生

疮,血热出血。

④阴虚盗汗遗精,骨

蒸潮热。

清热解毒宜

生用,清相

火退虚热宜

盐水炒用,

止血宜炒

炭。

3-10

g。

本品苦寒,清泄燥

湿,主入肾与膀胱,

兼入大肠经,作用

偏于下焦。善清相

火,退虚热,除下焦

湿热。药力虽不及

黄连,但以退虚热

为长。

黄柏配苍术:黄柏苦寒,

功能清热燥湿,作用偏于

下焦;苍术辛苦性温,功

能燥湿健脾,兼祛风湿。

两药相合,既清热又燥

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

证,特别是下焦湿热证有

效。

本品苦寒,

易伤胃气,

故脾胃虚寒

者忌服。

17

龙胆草苦寒肝胆

①清热燥湿,

②泻肝胆火,

①湿热下注之阴肿

阴痒、带下、阴囊湿

疹,湿热黄疸。

②肝火上炎之头痛

目赤、耳聋胁痛等。

③高热抽搐,小儿急

惊,带状疱疹。

煎服或入丸

散。外用适

量。

3-6g本品大苦大寒,清

泄燥湿,药力较强,

主归肝胆,兼归膀

胱。既善清下焦湿

热,又善泻肝胆实

火,为治肝经湿热、

实火之要药

本品大苦大

寒,极易伤

胃,故用量

不宜过大,

脾胃寒者忌

服。

苦参苦寒心肝

胃、

大肠

膀胱

①清热燥湿,

②杀虫止痒,

③利尿,

①湿疮,湿疹,疥癣,

麻风,阴痒,带下。

②湿热黄疸、泻痢、

便血。

③湿热淋痛,小便不

利。

煎服或入丸

散。外用适

3-10

g

本品苦寒清燥,沉

降下行。既善清热

燥湿,又能利尿导

湿热之邪从小便

出,为治湿热之疮

疹、带下、黄疸、

泻痢、便血及淋痛

等所常用。

本品苦寒,

故脾胃虚寒

者忌服。反

藜芦,故不

宜与藜芦同

用。

第三节清热凉血药

药名

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性能特点

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特性配伍比较使用注意药理

生地黄甘苦

心、

肝、

肾、

①清热凉血,

②养阴生津,

③润肠。

①温病热入营血证。

②血热吐血、衄血、

尿血、崩漏下血。

③热病后期伤阴,阴

虚发热,内热消渴。

④阴虚肠燥便秘。

煎服或以鲜

品捣汁服。

鲜地黄长于

清热凉血,

干地黄长于

滋阴;炒炭

多用于止

血。

10--

30g。

苦寒清泄,味甘质

润,入心肝肾经,

为清滋润滑之品。

既善清解营血分之

热,又善滋阴清热

而生津,还能润燥

滑肠。鲜地黄长于

清热凉血;干地黄

长于滋阴凉血。

寒滑腻滞,

故脾虚食少

便溏及湿滞

中满者忌

用。

本品有镇

静、抗菌、

抗炎、促进

免疫功能、

降血糖、抑

制钠泵、利

尿、降低耗

氧量、抗

凝、止血、

降血压、抑

制心脏、抗

皮肤真菌

等作用。

18

玄参苦、

甘、

咸寒

肺、

胃、

①清热凉血,

②滋阴降火,

③解毒散结,

④润肠。

①温病热入营血,温

毒发斑。

②热病伤阴心烦不

眠,阴虚火旺骨蒸潮

热。

③咽喉肿痛,痈肿疮

毒,瘰疬痰核,阳毒

脱疽。

④阴虚肠燥便秘。

煎服或入丸

散。

10---

15g。

苦甘咸,质润性寒,

入肺、胃、肾经,

为清凉滋润解散之

品。既能清热凉血、

养阴护营,又能滋

阴降火、润燥滑肠,

还善清解火毒、消

散肿结。

寒滑腻滞,

故脾胃虚

寒、胸闷食

少便溏者忌

用。反藜芦

牡丹皮苦、

辛、

微寒

心、

肝、

①清热凉血,

②活血散瘀,

③退虚热。

①温病热入血分而

发斑疹,血热吐血

等。

②温病后期阴虚发

热,久病伤阴无汗骨

蒸。

③血滞经闭、痛经,

产后瘀阻,跌打伤

肿。

④痈肿疮毒,肠痈腹

痛。

清热凉血

宜生用,活

血化瘀宜酒

炒用,止血

宜炒炭用。

6~

12g。

为清泄行散之品,

既善清热凉血,又

善活血化瘀,还兼退

虚热、透阴分伏热,

有凉血而不留瘀、

活血而不动血之特

点。

血虚有寒、

孕妇及月经

过多者不宜

用。

赤芍苦、

微寒

肝①清热凉血,

②散瘀止痛,

③清肝火

①温病热入营血之

斑疹吐衄,火热内伤

之血热吐衄,皮下出

血。

②血滞经闭、痛经,

产后瘀阻,癥瘕,跌

打肿痛。

③痈肿疮毒,目赤肿

痛,肝郁化火胁痛。

煎汤或入丸

6~

15g。

专入肝经,为清泄

行散之品。既善清

肝火除血分郁热而

凉血,又善活血化

瘀而止痛。

本品苦而微

寒,故经闭、

痛经证属虚

寒者忌用,

反藜芦。

19

紫草甘,

咸、

心、

①凉血活血,

②解毒透疹

①温病血热毒盛之

斑疹紫黑,麻疹。

②疮疡,湿疹,阴痒,

水火烫伤。

煎服或作散

剂。外用可

油浸用或熬

膏。

3~

10g。

本品甘寒清解,咸

入心肝血分,并具

滑利之性。既善清

热凉血活血、解毒

透疹,使热毒从内

而解;又兼利尿滑

肠,导热从二便出。

凡斑、痘、疹属血

热毒盛均宜,尤以

斑疹紫黑兼二便不

利者用之为佳。

本品有轻泻

作用,故脾

虚便溏者忌

水牛角苦、

咸,

寒。

心、

肝、

脾、

①清热凉血,

②泻火解毒

③定惊。

高热神昏斑疹,血热

出血证。

锉碎先煎,

或锉末冲

服。

6~

15g。

本品性寒,

脾胃虚寒不

宜。

第四节清热解毒药

药名

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性能特点

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特性配伍比较使用注意药理

金银花甘,

肺,

胃,

大肠

①清热解毒,

②疏散风热

①外感热病,风热表

证。

②痈疮疖肿,肠痈,

肺痈,乳痈。

③热毒泻痢。

内服煎汤或

入丸散;治

血痢及便血

多碳用。外

用适量,鲜

品捣敷。也

可煎汤含

漱。

10~2

0 g

甘寒质轻,芳香疏

透,清解疏散之品,

既善清解热毒,又

能疏散风热。

金银花与连翘异同:

相同点:清热解毒、散风

热,用于热毒疮痈、风热

感冒、温病初期等。

同中之异:金银花凉散风

热优于连翘,连翘解毒消

痈优于金银花,素有“疮

家圣药”之称。

不同点:金银花又入血

分,能凉血止痢,治疗热

毒血痢;连翘又入心经,

脾胃虚寒及

气虚疮疡脓

清者不宜用

本品有抗

菌。抗炎、

抗病毒、看

内毒素、解

热、降血

脂、利胆、

保肝、兴奋

子宫、抗早

孕、抗艾滋

病毒、抗肿

瘤等作用。

20

连翘苦微

肺,

心,

①清热解毒,

②疏散风热,

③消痈散结,

④利尿

①外感热病,风热表

证。

②痈肿疮毒,乳痈,

肺痈,瘰疬痰核。

③热淋涩痛。为治热

入心包证所常用。

长于清心

火。

6~

15g

质轻浮散,善清解

热毒,又疏透消散,

还兼利尿。既素有

“疮家圣药”之称,

又为治热入心包证

所常用。

能清心开窍,治疗温病热

陷心包之高热神昏,尚

可散结、利尿,治疗瘰疬、

痰核以及热淋尿少等。

脾胃虚寒及

气虚疮疡脓

清者不宜用

蒲公英苦,

甘,

肝、

胃、

①清热解毒,

②消痈散结,

③利湿通淋。

①乳痈,痈肿疮毒,

各种内痈。

②咽喉肿痛,目赤肿

痛,毒蛇咬伤。

③湿热黄疸,热淋涩

痛。

内服煎汤或

入丸散,鲜

品酌加。外

用适量鲜品

捣敷。

10~2

0g

既能清解热毒而消

痈肿,又能利湿与

通乳。虽善治各种

疮痈,但以治乳痈

最佳,并治火毒咽

痛、目赤及湿热黄

疸、淋痛等。

本品用量过

大,可致缓

泻,故脾虚

便溏者慎

服。

大青叶苦、

大寒

心、

肺、

胃、

①清热解毒,

②凉血消斑,

③利咽消肿。

①温病热入血分之

高热、神昏、发斑。

②丹毒,咽喉肿痛,

口疮,痄腮,痈肿疮

毒。

10~

15g

清泄解毒力强,既

善清热解毒,又善

凉血消斑,还善利

咽消肿,为治血热

毒盛所致诸证之要

药。

脾虚胃寒者

慎服。

本品有抗

菌、抗炎、

抗病毒、解

热、促进免

疫功能、抑

制血小板

聚集、扩张

血管及抑

制心肌收

缩等作用。

板蓝根苦、

寒、

心、

胃、

①清热解毒,

②凉血,

③利咽。

①温病发热头痛或

发斑疹。

②咽喉肿痛,痄腮,

痈肿疮毒,丹毒,大

头瘟疫。

9~

15 g

功与大青叶相似,

尤善凉血利咽。

脾虚胃寒者

慎服。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cg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