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学》题库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28 02: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临床检验学》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核左移: 2.核右移: 3. MCH: 4. MCV: 5. MCHC: 6. 止血: 7. Ret:

8. 表观粘度: 9.抗凝: 10. HCT: 11. 脾池化: 12. Hb: 13. ESR:

14. 瑞氏染液:

15.再生性核左移: 16.退行性核左移: 17.毒性颗粒: 18.异型淋巴细胞: 19.粒细胞缺乏症: 20.正定型: 21.反定型:

22.出血时间(BT): 23.凝血酶原时间(PT): 24. 血液凝固: 25.血型系统: 二、填空题

1.血液标本的采集分为 、 、 。

2.实验室常用抗凝剂有 、 、 、 。 3.瑞氏染料是由 和 组成的复合染料。 4.血液是由 和 组成。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是 。血液加抗凝剂分离出的淡黄色液体是 。 5. 血液pH值相对恒定,健康人血液pH值是 。 6. 血红蛋白测定法目前常用的是___ 和___ 。

7. 红细胞起源于___ _、在_ ___作用下,使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红系统定向干细胞分化为___ _。

8.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___ _和___ _结合组成。 9. 氰化血红蛋白最大吸收峰__ __,最小吸收波谷__ __。 10.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中,目前被推荐为首选的方法是__ __,本法由___ _推荐,并经_ ___确认为标准方法。

11. 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用__ __染色后,以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的__ __

表示。

12. 大红细胞见于__ __和__ __贫血。巨红细胞常见于____ 和___ _所致贫血。

13. 粒细胞起源于___ _,在造血诱导微循环影响 下,多能干细胞分化为_ ___细胞。

14. 根据细胞分布和细胞动力学特点,粒细胞可分 为___ _池、__ __池、___ _池、 __ __池和__ __池五个部分。

15. 单核细胞与粒细胞起源于共同的_ ___细胞,在骨髓内经_ ___、__ __发育成为成熟单核细胞,释入血流。

16. 淋巴细胞约为白细胞1/4为人体__ __细胞。

17. T细胞被抗原致敏后,可产生多种__ __物质, 参与___ _免疫。 18. 细胞的染色既有___ _作用,又有___ _作用。

19. 红斑性狼疮患者血液和其他体液中,存在着狼疮因子,它属于__ __抗体。 20.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评价指标是 、 、 、 、 、 。 21. 电阻式血液分析仪常用的主要试剂有 、 、 。 22. 止血过程涉及___ _、___ _、__ __及其活性等。

23. 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平时都处于__ __状态,只有被活化后才具有__ __ 。

24. 健康人红细胞呈悬浮稳定性主要因为红细胞膜表面的__ __带有_ __ 。 25. 凝血过程可分为___ _、_ ___和__ __阶段。

26.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为最重要的抗凝系统,它对保持__ _____、___ ____、___ ____等均有重要作用。

27. 血液完全凝固后,由于____ __作用,使__ ____发生收缩,血清析出,血块缩小, 有利于生理止血。

28.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____ __、___ ___的水平,本试验属于_____ _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

29.在血浆中直接加入_____ _溶液,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时间。 3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出血性综合症。发病早期凝血系统功能处于____ __状态,其消耗大量凝血因子继发为____ __。 31. 白细胞上除有与红细胞相同的抗原外,还有特有的抗原即__ __。 32. ABO血型是由第____ __ 对染色体上ABO三复等位基因进行遗传的。 33. 血型抗原物质,由多糖和多肽组成,一般而言____ __部分决定ABO血型抗原性, _____ _部分决定其特异性。

34. 大多数Rh不合的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都是由于_____ _引起的。 35. Rh抗体多为_____ _型和____ __抗体。

36. 输血反应一般包括_____ _、___ ___、____ __、____ __和大量输血所致负反应。 三、选择题

1.成人静脉采血,采血的部位通常是

A.手背静脉B.肘部静脉C.颈外静脉D.内踝静脉E.股静脉 2.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是

A.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E.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3.关于耳垂采血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获得较多血量B.痛感较轻C.检查结果恒定D.与静脉血差异小E.适合婴幼儿 4.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

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B. 阻止血小板聚集C. 除去球蛋白 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E. 除去纤维蛋白原 5.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首选的抗凝剂是

A.EDTA-K2 B.EDTA-Na2的其他盐类 C.双草酸抗凝剂 D.肝素 E.枸橼酸钠 6.血沉检查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是

A.1∶2 B.1∶4 C.1∶6 D.1∶8 E.1∶9 7.全血抗凝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

A.血浆B.血清C.全血D.浓缩血细胞 E.血清因子 8.可用于输血保养液的是

A.EDTA-K2 B.枸橼酸钠C.草酸钠D.双草酸盐E.草酸钾 9.属于酸性染料的是

A.美蓝 B.天青 C.硫堇 D.伊红 E.苏木素 10.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是

A.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B.中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C.细胞核蛋白为碱性物质 D.Hb为碱性物质 E.淋巴细胞浆为嗜酸性物质 11.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是

A.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B.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C.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 D.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 E.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

12.在Hayemy液中,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黏附的是

A.氯化钠 B.结晶硫酸钠 C.氯化高汞 D.氯化钾 E.结晶硫酸钾 13.红细胞计数的单位是

126912

A.×g/L B.×10/L C.×10/L D.×10/L E.×10/ml 14.用改良牛鲍板计数红细胞的实验中,计数面积为

33

A.25个中方格 B.16个中方格 C.5个中方格 D.0.1m E.0.2m 15.属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是

A.肺气肿 B.矽肺 C.库欣病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6.应考虑输血的红细胞的医学决定水平是小于

1212121212

A.1.5×10/L B.1.6×10/L C.1.4×10/L D.3.5×10/L E.2.5×10/L 17.不与红细胞的生理性变化有关的是

A.性别 B.年龄 C.精神因素 D.红细胞寿命缩短 E.感情冲动 18.红细胞的平均寿命大约是

A.3个月 B.120d C.72h D.48h E.5个月 19.CBC的全称是

A.循环血细胞 B.克隆血细胞 C.循环池 D.全血细胞计数 E.柱状上皮细胞 20.不影响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的因素的是

A.稀释不准确 B.反复充液 C.有气泡出现 D.计数池不干净 E.充液后盖片移动 21.关于血细胞计数中固有误差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固有误差也称计数域误差 B. 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完全相同所造成的

C. 这种误差可以减小 D. 属于偶然误差的一种 E. 与计数域内细胞计数总和成正比 22.关于血细胞计数技术误差来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器材不符合要求 B.稀释倍数不准 C.充液不当 D.吸管误差 E.混合不均 23.关于血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显微镜计数法设备简单B. 显微镜计数法可校正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C. 血液分析仪计数法操作简便 D. 血液分析仪计数法精密度高 E. 准确性以血液分析仪计数法为高 24.手工法红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为

A. EDTA-K2溶液 B.枸橼酸盐液 C.Hayemy稀释液 D.瑞氏溶液 E.冰乙酸稀释液 25.Hb的四级空间结构有利于结合

A.O2和CO2 B.血红素 C.珠蛋白 D.Fe2+ E.原卟啉 26.关于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普通光镜法要求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所见的网织红细胞数 B.普通光镜法用活体染色显示红细胞内网状结构 C.WHO推荐煌焦油蓝染液

D.网织红细胞计数仪法用荧光染色RNA E.ICSH推荐方法是流式细胞仪法 27.嗜碱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含有

A. DNA B. 核糖体 C. 变性颗粒 D. 变性RNA E. 变性脂蛋白 28.在正常情况下,HB主要的存在形式

A. HBred B. HBCO C. HBO2 D. MHB E.SHB 29.有关HiCN法的废物处理,不正确的是

A.以水1∶1稀释废液 B.每升稀释废液加35ml次氯酸钠液

2-4+

C.混匀后封闭置15h D.CN-氧化为N2和CO2 E.CN-水解为CO和NH 30.为消除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对HiCN法的干扰,试剂中应加入

- A.Na2SO4 B.NaCl C.H2CO3 D.CaCl2 E.HCl 31.嗜碱点彩红细胞增高不见于

A.铅 B.铋 C.白血病 D.食物中毒 E.溶血性贫血 32.HiCN法最小吸收波长为

A.540nm B.520nm C.504nm D.510nm E.550nm 33.有关SDS-HB法,错误的是

A.稳定 B.试剂无毒性 C.消光系数已确定 D.SDS质量差异性大 E.不适用于同时进行WBC计数的自动化分析 34.应考虑输血的Hb含量应小于

A. 60g/L B. 50g/L C. 30g/L D. 45g/L E. 25g/L 35.ICSH推荐血沉测定的参考方法是

A. 潘氏法 B. 魏氏法 C. 温氏法 D. ζ血沉率 E. 自动血沉仪法 36.SLS-HB的最大吸收峰位于

A.490nm B.504nm C.538nm D.544nm E.450nm 37.溶血标本不会影响检查的

A.红细胞计数 B.白细胞计数 C.血细胞比容 D.血清钾浓度 E.转氨酶 38.正常男性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为

A.100~120g/L B.110~150g/L C.120~160g/L D.140~160g/L E.160~180g/L 39.正常女性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为

A.100~130g/L B.100~150g/L C.120~160g/L D.110~150g/L E.160~180g/L 40.HiCN测定法中不能被高铁氰化钾氧化的是

A.HBO2 B.HBCO C.HBF D.SHB E.Hi 41.SLS-HB法测定血红蛋白的最大优点是

A.操作简便 B.试剂价廉 C.呈色稳定 D.没有公害 E.方法准确 42.对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描述不准确的是

A.双凹圆盘状,大小相似 B.平均直径7.2μm

C.瑞氏染色后呈淡粉红色,中央约1/3为生理淡染区 D.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E.胞核呈圆形,无核仁 43.对小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直径小于6μm B.正常人偶见 C.多为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 D.可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可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44.对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血涂片多见球形红细胞 B.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C.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尤为明显 E.与骨髓滥造红细胞有关 45.对巨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直径大于15μm B.胞核小而圆

C.由于幼稚红细胞内DNA合成不足导致红细胞不能按时分裂 D.多为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 E.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46.有关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红细胞着色深浅取决于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

B.正常色素性红细胞可见于正常人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C.多色性红细胞可见于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D.红细胞着色不一多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E.正常人外周血中不会出现嗜多色性红细胞 47.关于血沉,不正确的是

A.组织损伤可致血沉加快B.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可见血沉加快

C.血浆中磷脂酰胆碱增多可致血沉加快 D.恶性肿瘤病人可见血沉加快 E.血浆中胆固醇增多可致血沉加快 48.不会引起血沉加快的是

A.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 B.血浆球蛋白增多 C.血浆白蛋白增多 D.严重贫血 E.红细胞直径增大

49.有关红细胞形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镰形红细胞主要是因为含有异常血红蛋白C

B. 棘形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脂蛋白缺乏症 C. 靶形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约仅为正常红细胞的一半或更短 D. 椭圆形红细胞只在成熟后才会出现椭圆形 E. 有核红细胞如见于外周血涂片即为病理现象 50.与红细胞膜异常有关的是

A.靶形红细胞 B.椭圆形红细胞 C.镰形红细胞 D.泪滴形细胞 E.缗钱状红细胞 51.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异常有关的是

A. 椭圆形红细胞B.口形红细胞 C. 球形红细胞 D. 镰形红细胞 E. 缗钱状红细胞 52.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的是

A.剧烈运动 B.肝脏疾病 C.大叶性肺炎 D.溶血性贫血 E.大手术后

53.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多为

A.高色素性红细胞 B.正常色素性红细胞 C.低色素性红细胞 D.大红细胞 E.靶形红细胞

12

54.红细胞计数为4.0×10 /L,HCT为0.45,MCHC为340g/L,则MCV为 A.98fl B.112.5fl C.88.8fl D.85fl E.132fl

12

55.红细胞计数为3.50×10 /L,HCT为0.45,HB为120g/L,则MCH为 A.128.6pg B.37.5 pg C.34.2pg D.85 pg E.132 pg

12

56.红细胞计数为3.50×10 /L,HCT为0.36,HB为120g/L,则MCHC为 A.342g/L B.111g/L C.333g/L D.300g/L E.232 g/L 57.某贫血患者的MCV、MCH、MCHC的降低,属于

A.大细胞性贫血 B.正常细胞性贫血 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小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58.某贫血患者MCV 70fl, MCH 25pg, MCHC 330g/L,属于

A.正常红细胞性贫血 B.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单纯小红细胞性贫血 D.大红细胞性贫血 E.大红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59.可出现血沉加快的是

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心绞痛 C.多发性骨髓瘤 D.良性肿瘤 E.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60.全血离心后分5层,依次是

A. 血浆、白细胞、血小板、还原红细胞、携氧红细胞层 B. 血浆、血小板、白细胞、还原红细胞、携氧红细胞层 C. 血浆、血小板、还原红细胞、白细胞、携氧红细胞层 D. 血浆、白细胞、还原红细胞、血小板、携氧红细胞层 E. 以上都错

61.ICSH推荐HCT检测参考方法是

A.放射性核素法 B.电阻抗法 C.温氏法 D.比重计法 E.折射仪法 62.魏氏法测定血沉时不正确的是

A.病人检查前不需控制饮食 B.血液标本不能有凝血、溶血或混有气泡 C.血沉管清洁干燥,管径的不均匀误差≤0.02mm D.室温过高要进行血沉校正 E.血沉管放置要垂直 63.有关HCT,错误的是

A.与血流变学联合应用,可用于监测血栓前状态 B.球形红细胞可使红细胞间残余血浆量增加 C.可作为计算MCV、MCHC计算的基础 D.抗凝剂用量过大可使红细胞胀大 E.可采用肝素或EDTA盐抗凝

64.关于血细胞比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于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的要素之一 B.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及大小有关 C.影响全血黏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D.贫血时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平行减低 E.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细胞比容增高

65.关于血沉测定的方法学评价,说法错误的是

A.魏氏法操作简便,但只反映血沉终点的变化,缺乏特异性 B.潘氏法测定毛细血管血,较适用于儿童,临床应用广泛

C.温氏法克服了贫血对结果的影响 D.自动血沉仪可反映血沉不同阶段的差异

E.ζ血沉率测定要使用专用的离心机

66.魏氏法血沉测定的成年男性参考值为

A.0~10 mm/h B.0~15 mm/h C.2~10 mm/h D.3~15 mm/h E.0~12 mm/h 67.网织红细胞网状结构是

A.脂肪 B.糖蛋白 C.核糖核酸 D.核膜残余物 E.嗜碱性蛋白质 68.外周血最常见的网织红细胞是 A.O B.Ⅰ C.Ⅱ D.Ⅲ E.Ⅳ

69.不用于网织红细胞活体染色的是

A.灿烂甲酚蓝 B.新亚甲蓝 C.中性红 D.伊红 E.美蓝 70.关于血沉影响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因素 B.温度因素 C.红细胞形态 D.白细胞数量 E.红细胞数量 71.可作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辅助诊断的Ret为

9999

A.<5×10/L B.≤8×10/L C.≤10×10/L D.<0.003 E.<12×10/L 72.关于血沉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直径越大越薄,血沉越快 B.球形红细胞使血沉加快

C.红细胞增多症血沉加快 D.镰形红细胞血沉加快 E.贫血对血沉无影响 73.监测放疗化疗最有效的指标是

A. HFR 和 LFR B. HFR 和 MFR C. Ret D. MCHr E. RDWr 74.网织红细胞胞质中网状结构含有

A. 中毒颗粒 B. 脂蛋白 C. 线粒体 D. RNA E. DNA 75.关于网织红细胞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比外周血中的幼稚 B.通常网织红细胞比成熟红细胞体积大 C.计数网织红细胞可用煌焦油蓝染色 D. 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四型 E.网织结构越多细胞越成熟

76.关于网织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红细胞 B.经固定染色后可见到连成线状或网状的结构 C.胞浆中含有RNA、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D.Ⅰ型最幼稚,Ⅳ型最成熟 E.可判断骨髓的造血功能 77.网织红细胞即是瑞氏染色血涂片中的

A.嗜多色性红细胞 B.晚幼红细胞 C.有核红细胞 D.点彩红细胞 E.靶形红细胞 78.不使血沉增快的是

A.急性时相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球蛋白 D.磷脂酰胆碱 E.胆固醇 79.外周血中最易见到的网织红细胞是

A. Ⅰ~Ⅱ型 B. Ⅱ~Ⅲ型 C. Ⅲ~Ⅳ型 D. Ⅳ型 E.Ⅰ型 80.网织红细胞计数采用的染色方法是

A.碱性亚甲蓝染色 B.煌焦油蓝染色 C.吉姆萨染色 D.H-E染色 E.瑞氏染色 81.目前临床上血沉测定常用的抗凝剂是 A.肝素 B.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比例1∶4

C.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比例1∶9 D.EDTA-K2 E.草酸盐 81.能使血沉减慢的是

A.纤维蛋白原 B.三酰甘油 C.胆固醇 D.清蛋白 E.球蛋白 83.影响血沉的最主要因素为

A.血浆中清/球蛋白比例倒置 B.抗凝剂的种类与用量

C.血沉管的内径 D.室温 E.时间 84.成人外周血白细胞为

999

A.(5~10)×10/L B.(3~8)×10/L C.(2~8)×10/L

99

D.(4~10)×10/L E.(15~20)×10/L 85.不影响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的是

A.样本稀释不准确 B.反复充液 C.有气泡出现 D.计数池不干净E.充液后盖片移动 86.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占

A.0.1~0.3 B.0.2~0.3 C.0.3~0.4 D.0.5~0.7 E.0.7~0.8 87.白细胞计数仅反映的白细胞数量是

A.分裂池 B.成熟池 C.边缘池 D.循环池 E.贮存池 88.关于粒细胞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粒细胞的发育阶段划分 B.可划分为分裂池、成熟池等5个池 C.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是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数

D.总血液粒细胞池包括循环池和边缘池 E.边缘池及循环池的粒细胞保持着动态平衡 89.关于不同年龄白细胞生理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9

A.新生儿一般在15.0×10/L左右 B.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0.70 C.4~5岁儿童的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基本相等

9

D.初生儿外周血主要为淋巴细胞 E.6个月至2岁一般在(11~12)×10/L 90.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胞核

A.染色致密程度 B.是否处于分裂状态 C.分叶情况 D.位置 E.与胞质比例 91.关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正确的是

9

A.成人>0.8×10/L B.儿童为5% C.妊娠时,与中性粒细胞变化相反 D.常见于急性感染期 E.出生2周的婴儿有生理性单核细胞减少 92.严重感染时,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并伴有明显核左移,说明 A.感染严重,机体反应性较差 B.感染严重,机体反应性良好 C.感染极重,机体反应性很差 D.感染局限,机体反应性良好 E.感染局限,机体反应性较差

93.正常外周血涂片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占

A.20%~40% B.2%~4% C.5%~10% D.0%~5% E.0.5%~5% 94.关于瑞氏染色后单核细胞形态,错误的是

A.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 B.细胞核大,呈不规则圆形、肾形或马蹄形 C.胞质内有细小尘土样嗜天青颗粒 D.染色质粗糙致密,排列均匀 E.胞质量多染灰蓝色或淡粉红色

95.关于白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错误的是

A.适当用力,快速振荡30s可充分混匀稀释液 B.应采用“推式”法向计数板加盖玻片 C.首选手指血作为检验标本 D.稀释液应过滤 E.针刺深度应2~3mm,采血速度要快 96.关于杜勒小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肪变性引起 B.胞核残留物 C.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 D.裸核 E.胞质局部不成熟 97.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指数是指

A.毒性颗粒的数量 B.毒性颗粒的分布 C.毒性颗粒的着色程度

D.含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细胞数之比 E.每升血液中含毒性颗粒的细胞数 98.与遗传性疾病无关的是

A.椭圆形细胞 B.镰形细胞 C.棘形细胞

D.Pelger-Hüet畸形 E.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99.异型淋巴细胞按其形态学特征分为

A.空泡型,浆细胞型,幼稚型 B.空泡型,浆细胞型,单核细胞型 C.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 D.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幼稚型 E.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

100.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大于

99999

A.10.0×10/L B.4.0×10/L C.7.0×10/L D.15.0×10/L E.12.0×10/L 101.不属于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的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骨髓转移癌 C.非白血性白血病 D.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102.通常情况下,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基本一致的是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红细胞 103.不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生理变化的是

A.新生儿 B.急性中毒 C.运动、情绪的影响 D.妊娠期 E.吸烟 104.关于中性粒细胞生理性日间变化,错误的是

A.在安静和休息时,WBC数较低 B.活动和进食后较高

C.早晨较高 D.下午较高 E.一日之内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 105.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常见于

A.急性髓性白血病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

106.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比值为 A.1:14 B.1:13 C.1:12 D.1:11 E.1:10 107.核右移是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叶以上者超过 A.2% B.3% C.4% D.5% E.6%

108.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出现的特征性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109.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不包括

A.大小不均 B.空泡 C.毒性颗粒 D.卡波环 E.退行性变 110.可了解病情进展情况、估计预后的指标是

A.大小不均 B.毒性颗粒 C.空泡 D.毒性指数 E.退行性变 112.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棒状小体即可考虑为

A.急性白血病 B.慢性白血病 C.类白血病反应 D.各类贫血 E.细菌感染性疾病 11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常见于

A.伤寒或副伤寒 B.肝癌 C.大面积烧伤 D.铅中毒 E.急性溶血 114.不会引起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的是

A.急性胰腺炎 B.支气管哮喘 C.寄生虫病 D.荨麻疹 E.湿疹 115.分类计数白细胞时应选择血涂片的

A.尾部 B.头部 C.体尾交界处 D.体部 E.头体交界处 116.白细胞显微镜法计数时,白细胞稀释液通常加

A.0.40ml B.0.38ml C.0.39ml D.0.36ml E.2.00ml 117.显微镜法计数白细胞,通常加血标本

A.40μl B.30μl C.20μl D.10μl E.50μl 118.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时,血标本被稀释的倍数是 A.10 B.20 C.40 D.100 E.200

119.对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方法学评价,错误的是

A.简单易行,不需昂贵仪器 B.是白细胞计数的常用方法 C.在严格规范的条件下可用于血液分析仪校准 D.重复性和准确性均较好 E.适合基层单位选用 120.白细胞计数时发现有核红细胞,白细胞校正值为 A.100×校正前白细胞数/(100+有核红细胞) B.(100+有核红细胞)×校正前白细胞数 C.100×校正前白细胞数/(1+有核红细胞) D.(100/有核红细胞)×校正前白细胞数

E.100×校正前白细胞数/(100-有核红细胞)

121.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若每高倍镜视野平均白细胞数为4~6个,则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约为

999

A.(4~7)×10/L B.(7~9)×10/L C.(10~12)×10/L

99

D.(12~14)×10/L E.(13~15)×10/L 12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见于

A.风疹感染期 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期

C.百日咳感染期 D.猩红热感染期 E.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期 123.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是

A.钩虫病,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B.急性失血,肺癌

C.荨麻疹,心肌梗死 D.支气管哮喘,猩红热 E.严重外伤,肝吸虫病 124.为判断肾上腺皮质功能,可采用注射ACTH前后进行

A.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B.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C.淋巴细胞计数 D.中性粒细胞计数 E.单核细胞计数

125.肾移植手术后排异反应前期,外周血绝对值增高的是

A.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126.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

A.化脓性胆囊炎 B.急性胰腺炎 C.阑尾炎 D.心肌梗死 E.各种病毒感染 127.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常见于

A.病毒性感冒 B.病毒性肝炎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缺铁性贫血 E.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128.剧烈运动引起中性粒细胞暂时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白细胞破坏减少 B.血管收缩 C.骨髓刺激 D.体内白细胞重新分布 E.白细胞生成增多 129.粒细胞缺乏症是指中性粒细胞数量为

999

A.0 B.偶见 C.小于0.1×10/L D.小于0.3×10/L E.小于0.5×10/L 130.关于核左移,正确的是

A.很多细胞核偏于左侧的粒细胞 B.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 C.外周血出现核浆发育不平衡的细胞

D.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核以上阶段细胞增多 E.外周血分类5叶核粒细胞增多 131.关于核左移,错误的是

A.再生性左移的白细胞总数增高 B.退行性左移的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 C.外周血涂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计数<10%

D.外周血涂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可出现幼稚细胞

E.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左移,中度左移和重度左移 132.关于再生性核左移意义,错误的是

A.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B.常伴有毒性变化 C.仅有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表示感染轻、抵抗力强

D.类白血病反应时核左移不明显 E.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134.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A.乙醇,叠氮钠 B.伊红,丙酮 C.石棉红,亚硝基铁氰化钠 D.乙醇,亚硝基铁氰化钠 E.乙醇,丙酮 135.关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99

A.成人(0.05~0.5)×10/L B.小于5岁(0~0.8)×10/L

9

C.5~15岁(0~0.5)×10/L D.休息时低,活动后增高 E.宜在早晨8时测定 136.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是

A.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 B.空泡变性 C.卡波环 D.毒性颗粒 E.核固缩 137.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是

A.Russell小体 B.毒性颗粒 C.空泡 D.杜勒小体 E.退行性变 138.关于中性粒细胞毒性颗粒,不正确的是

A.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 B.染色呈黑色或黑紫色 C.可盖于细胞核上

D.不易与嗜酸性颗粒混淆 E.可能为细胞摄取细菌或血浆蛋白后发生变性造成 139.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是

A.大小不均 B.豪焦小体 C.杜勒小体 D.空泡 E.退行性变 140.与白细胞形态异常无关的是

A.毒性颗粒 B.卵磷脂小体 C.杜勒小体 D.棒状小体 E.Russell小体 142.毒性颗粒可见于

A.淋巴细胞 B.异形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红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143.关于中性粒细胞毒性颗粒,错误的是

A.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 B.为2~3个嗜天青颗粒的融合 C.不易与嗜碱性颗粒混淆 D.可能为摄取细菌发生变性 E.可能为自噬体 144.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中表现为核质发育不平衡的是

A.毒性颗粒 B.杜勒小体 C.空泡 D.退行性变 E.染色质小体 145.与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无关的是

A.胞体肿大 B.核固缩 C.核棘突 D.核溶解 E.结构模糊 146.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的是

A.伤寒 B.疟疾 C.心肌梗死 D.过敏性休克 E.副伤寒 147.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是

A.急性感染或炎症 B.大面积烧伤 C.急性溶血 D.急性中毒 E.恶性肿瘤 148.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是

A.伤寒 B.副伤寒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急性链球菌感染 E.系统性红斑狼疮 149.关于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错误的是

A.机体对各种病因的应激反应 B.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

C.动员边缘池粒细胞进入循环池 D.增多的粒细胞主要是原始或幼稚细胞 E.急性溶血所致的增高属于反应性增多 150.不会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多的是

A.粒细胞白血病 B.化脓性感染 C.病毒性感染 D.急性溶血 E.急性失血 151.不会引起白细胞数量增高的是

A.粒细胞白血病 B.化脓性感染 C.急性心肌梗死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急性溶血 152.关于中性粒细胞数量降低,错误的是

99

A.粒细胞减低是指中性粒细胞<1.5×10/L B.粒细胞缺乏是指中性粒细胞<0.5×10/L

99

C.伤寒如无并发症时,白细胞<2×10/L D.非白血性白血病,白细胞<1×10/L E.急性中毒常引起白细胞减低

153.不会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减低的是

A.流感 B.非白血性白血病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糖尿病的酮症酸中毒 E.SLE 154.不会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的是

A.脾功能亢进 B.尿毒 C.急性链球菌感染 D.急性溶血 E.肺吸虫病 155.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的是

A.病毒感染 B.寄生虫感染 C.化脓菌感染 D.放射病 E.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156.不会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的是

A.结核 B.婴幼儿、流行性腮腺炎 C.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D.风疹、结核 E.百日咳、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157.不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是

A.支气管哮喘 B.猩红热 C.伤寒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肠寄生虫 158.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高的是

A.钩虫病、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B.钩虫病

C.荨麻疹 D.支气管哮喘、肝吸虫病 E.严重外伤、肝吸虫病 159.关于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稀释20倍 B.取血20μl C.计数五个中方格内的细胞数

9

D.报告方式为白细胞 X.X×10/L E.低倍镜下计数 160.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错误的是

A.涂片尾部的中性粒细胞多 B.涂片尾部的淋巴细胞少 C.幼稚细胞多分布于血涂片中部

D.采用“城墙”式移动涂片进行分类有助于弥补分布差异 E.涂片越薄细胞分布越差

161.关于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外周血时注意不要过度挤压 B.计数池内各方格间的细胞数相差不超过20% C.白细胞数量过多时可加大稀释倍数 D.白细胞数量过少时可扩大计数域 E.充池后静止2~3min进行计数

162.关于显微镜法白细胞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涂片制备厚薄适中,头体尾分明 B.分类时要有秩序地连续进行

C.低倍镜下选择分类区域,高倍镜下分类 D.分类时幼红细胞不计入白细胞总数 E.染色不良会导致错误结果

163.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9

A.总数超过20×10/L时,一般应计数200个白细胞 B.当发现幼稚红细胞时,应列入分类总数中并报告百分率 C.快速染色法无法确定的细胞,应用瑞-吉染色复查

9

D.要避免重复计数 E.总数低于3×10/L时可用2张血片分类50~100个白细胞 164.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的是

A.正常红细胞 B.畸形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E.氧合红细胞 165.关于中性粒细胞核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 B.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C.核象变化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D.正常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以分2叶的居多 E.杆状核与分叶核之比约为1∶13

166.在疾病进展期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现象,常提示

A.预后不良 B.预后良好 C.机体抵抗力强 D.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E.白细胞总数增高 167.关于中性细胞核右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右移指核分叶5叶以上>5% B.核右移时白细胞总数常增高

C.疾病进行时突然出现核右移:预后好 D.常因造血物质缺乏DNA减低所致 E.炎症恢复期出现一过性核右移,为异常现象 168.关于嗜碱粒细胞增多的叙述,正确的是

9

A.指外周血嗜碱粒细胞>0.08×10/L B.炎症性疾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C.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D.支气管肺炎 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69.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乙二醇:保护嗜酸性粒细胞 B.伊红:着染嗜酸性粒细胞 C.丙酮:破坏其他物质 D.煌焦油蓝:着染其他白细胞 E.蒸馏水:溶液 170.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稀释20倍 B.高倍镜下计数4个大方格 C.最好在染色1h内完成 D.目前使用较多的试剂是伊红-丙酮稀释液

E.最好在固定时间内进行,以排除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171.关于嗜酸粒性细胞计数临床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精神刺激、运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B.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C.猩红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D.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E.伤寒: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72.关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临床应用,错误的是

A.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B.观察手术病人预后 C.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 D.协助诊断变态反应性疾病 E.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 173.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最常见于

A.严重传染病、痤疮 B.普通感冒、皮肤疖肿 C.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 D.钩虫病、大面积烧伤 E.铅中毒、痤疮

174.人工法血细胞计数的技术性误差来源,错误的是

A.细胞沉淀时间不够 B.稀释倍数不准 C.充液不当 D.计数域误差 E.混合不均 175.严重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减低,但有明显的核左移及毒性改变,说明 A.感染严重,机体反应性较差 B.感染严重,机体反应性良好 C.感染极重,机体反应性很差 D.感染局限,机体反应性良好 E.感染局限,机体反应性较差 176.白细胞计数稀释液的作用不包括

A.将血液稀释20倍 B.固定白细胞 C.破坏正常红细胞 D.破坏网织红细胞 E.破坏有核红细胞 177.关于白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错误的是

A.显微镜计数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血液分析仪法低 B.血液分析仪法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

C.血液分析仪法在严格和规范的操作条件下可用于校准显微镜计数法 D.血液分析仪法适用于大规模健康人群普查 E.2种方法的白细胞计数均受有核红细胞的干扰

178.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错误的是

A.血涂片制备及染色应符合要求 B.应注意分类涂片边缘的细胞以免遗漏 C.类计数的白细胞数量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越大,误差越小 D.当白细胞总数>15×109/L时应分类200个白细胞 E.一般选择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进行分类 179.关于白细胞的分类计数,错误的是

A.血涂片的染色质量及细胞分布情况应采用低倍镜观察 B.应观察成熟红细胞及血小板的情况

C.发现异常或幼稚的白细胞应逐个分类并报告 D.发现幼稚红细胞应逐个分类并报告所占的百分比

E.应采用低倍镜观察涂片边缘及尾部有无巨大的异常细胞或寄生虫 180.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错误的是

A.乙醇-伊红稀释液试剂稳定,效果好,含甘油,不易混匀 B.溴甲酚紫稀释液含碳酸钾、草酸铵,破坏其他细胞完全 C.伊红-丙酮稀释液试剂简单,简便易行,最好每周配制 D.皂素-甘油稀释液细胞着色鲜明,含甘油,试剂较稳定 E.固绿稀释液含丙酮、乙醇2种保护剂

181.计数前应充分混匀的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是

A.乙醇-伊红稀释液 B.伊红-丙酮稀释液 C.皂素-甘油稀释液 D.固绿稀释液 E.溴甲酚紫稀释液 18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是指

A.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 B.核分叶能力减退

C.浆内出现嗜碱性区域 D.浆内出现包含体 E.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 183.中性粒细胞不能反映感染性疾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是:

A.毒性颗粒 B.空泡变性 C.核左移 D.核右移 E.D?hle 小体 184.与中性粒细胞无关的是:

A.nuclear shift B.D?hle body C.toxic granulation D.Pelger-huet abnomaly E.Howell-Jolly body 185.关于嗜碱粒细胞,不正确的是

A.过敏性疾病是嗜碱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 B.有较强的吞噬功能 C.其轻度增高可作为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个早期征象

D.慢粒时突然增高>20%,预示病情恶化 E.来源于嗜碱粒细胞的祖细胞 186.关于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较为确切的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核左移 B.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称核左移

C.未成熟的粒细胞出现在外周血中称核左移

D.分类中发现许多细胞核偏于左侧的粒细胞称核左移 E.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退行性核左移 187.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是:

A.细胞脂肪性变 B.糖原颗粒变性 C.染色不佳 D.胞浆溶解 E.内质网变性 188.与遗传因素无关的改变是:

A.Pelger-Hüet abnomaly B.Chediak-Higashi abnomaly C.Alder-Reilly abnomaly D.May-Hegglin abnomaly E.dual-nuclei granulocyte

189.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核右移常表示: A.预后不良 B.预后良好 C.机体抵抗力增强 D.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E.病情趋于好转 190.关于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错误的是:

A.核右移严重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是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

B.5叶核以上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超过3%为核右移 C.炎症恢复期可见一过性核右移 D.核象左移是机体的一种反应性改变 E.药物不会引起核左移 191.观察血涂片上细胞形态的最佳区域是

A.头部 B.体部 C.尾部 D.体尾交界处 E.血涂片两侧 192.血小板计数的适应证不包括

A.不明原因的出血B.排除血友病 C.监测病人的化疗和放疗过程 D.疑为骨髓增生 E.疑为血小板破坏增加 193.血小板计数首选的稀释液是

A.高铁氰化钾 B.复方碘 C.草酸铵 D.复方尿素 E.稀盐酸 194.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为

A.普通光学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B.普通光学显微镜间接计数法 C.免疫法 D.血细胞分析仪法 E.相差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95.血小板计数的稀释液必须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A.能有效抑制血液凝固 B.能防止血小板形态变化 C.能完全破坏红细胞 D.组成复杂并易于保存 E.不利于细菌生长 196.可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是

A.巨大血小板 B.小红细胞 C.红细胞碎片 D.淋巴细胞核碎片 E.细胞质碎片 197.可导致血小板假性增多的是

A.卫星现象 B.红细胞碎片 C.巨大血小板 D.异常蛋白血症 E.血小板聚集或凝集 198.血小板计数规范化操作不包括

A.充液前必须轻轻摇动血小板悬液2min B.显微镜下观察光线要亮

C.器材必须洁净、干燥D.灌入计数池后静置15min再计数 E.采血1h后完成计数 199.血小板计数生理性变化正确的是

A.午后低,早晨高 B.春季低,冬季高 C.月经后低,月经前高 D.静脉血低,毛细血管血高 E.妊娠中晚期低,分娩后高 200.可引起自发性出血的血小板计数小于

99999

A.400×10/L B.200×10/L C.100×10/L D.60×10/L E.10×10/L 201.常有血栓形成危险的血小板计数大于

99999

A.1000×10/L B.400×10/L C.300×10/L D.100×10/L E.60×10/L 202.血小板增多常见于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脾功能亢进 D.急性白血病 E.放射性损伤 203.血小板反应性增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C.急性化脓性感染 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E.脾切除 204.不能导致血小板生成障碍的是

A.急性白血病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E.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205.导致血小板消耗过多的是

19. ①IgG型抗核

20. ①精密度、②总重复性、③携带污染率、④线性范围、⑤可比性、⑥准确性 21. ①稀释液、②清洗液、③溶血剂

22. ①血管壁结构与功能②血小板量和质③凝血因子含量 23. ①无活性②凝血活性 24. ①唾液酸根②负电菏

25. ①内源性凝血系统②外源性凝血系统③共同途径

26. ①血管壁正常通透性②维持血液呈流动状态③修复损伤组织 27. ①血小板血栓收缩蛋白②纤维蛋白网

28. ①凝血酶原②纤维蛋白原③Ⅴ、Ⅶ、Ⅹ因子④外源性 29. 凝血酶

30. ①高凝②纤溶亢进 31.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32. 9

33. ①多肽②多糖 34. 抗D

35. ①IgG②不完全

36. ①发热反应②溶血反应③过敏反应④细菌污染反应 三、选择题

1.B 2.D 3.B 4.D 5.A 6.B 7.A 8.B 9.D 10.D 11.D 12.A 13.B 14.C 15.E 16.A 17.D 18.B 19.D 20.A 21.E 22.D 23.E 24.C 25.A 26.C 27.D 28.C 29.C 30.B 31.D 32.C 33.C 34.D 35.B 36.C 37.B 38.C 39.D 40.D 41.D 42.E 43.C 44.A 45.B 46.E 47.C 48.C 49.A 50.B 51.D 52.D 53.C 54.B 55.C 56.C 57.E 58.C 59.C 60.B 61.A 62.A 63.B 64.D 65.B 66.C 67.C 68.E 69.D 70.D 71.A 72.A 73.B 74.D 75.E 76.B 77.A 78.D 79.D 80.B 81.B 82.D 83.A 84.D 85.A 86.D 87.D 88.C 89.D 90.C 91.A 92.B 93.E 94.D 95.C 96.E 97.D 98.E 99.D 100.C 101.C 102.D 103.B 104.C 105.E 106.B 107.B 108.E 109.D 110.D 111.A 112.A 113.A 114.C 115.B 116.C 117.B 118.D 119.A 120.B 121.D 122.D 123.A 124.D 125.E 126.C 127.D 128.E 129.D 130.C 131.D 132.E 134.D 135.C 136.A 137.C 138.B 139.B 140.C 141.C 142.B 143.C 144.C 145.A 146.D 147.D 148.C 149.D 150.E 151.D 152.A 153.A 154.E 155.C 156.D 157.C 160.C 161.B 162.C 163.B 164.D 165.D 166.A 167.D 168.C 169.D 170.B 171.A 172.E 173.C 174.D 175.C 176.E 177.C 178.B 179.D 180.B 181.A 182.A 183.D 184.E 185.B 186.A 187.A 188.E 189.A 190.E 191.D 192.B 193.C 194.E 195.D 196.A 197.B 198.B 199.B 200.E 201.A 202.A 203.C 204.B 205.E 206.D 207.C 208.B 209.C 210.E 211.A 212.B 213.C 214.A 215.B 216.B 217.D 218.A 219.A 220.A 221.C 222.B 223.E 224.A 225.A 226.E 227. B 228.C 229.E 230.C 231.C 232.A 233.A 234.D 235.D 236.E 237.C 238.B 239.B 240.D 241.E 242.A 243.D 244.E 245.A 246.B 247.C 248.A 249.C 250.B 251.E 252.C 四、简答题

1.简述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①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

②压脉带捆扎太紧、时间太长。 ③穿刺不顺利产生的损伤。 ④抽血速度太快。

⑤未取下针头直接将血液注入容器、抗凝用力振荡等。

2. 简述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答:①红细胞计数

②红细胞比容降低

③红细胞内成分外溢,影响钾、镁、转氨酶、胆红素等多项指标升高或降低。

3.简述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时,如何消除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的影响?

答: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在某些疾病如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中可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它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因此,当血液中出现较多有核红细胞时,必须将其扣除。校正公式如下:

校正后白细胞数/L?校正前白细胞数?

4. 简述目前仪器法白细胞分类主要有那些方法?

答:①电阻法,

②容量.电导.光散射法, ③阻抗与射频技术法,

④光散射与细胞化学技术法, ⑤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技术法

5.简述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有什么意义?

答:(1)绝对增多:①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疾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②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也可见;③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增多明显,且可导致白细胞总数增高。

(2)相对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因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以致淋

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

6.简述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有何临床意义?

答:①超敏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等。

②寄生虫病:尤其是蛔虫、钩虫、绦虫等。 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疱疹样皮炎等。 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⑤某些恶性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肺癌、宫颈癌、鼻咽癌等。

⑥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均减少。惟独猩红热除外,反而增

高。

⑦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脑垂体功能低下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7.简述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①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感染的恢复期等。

②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

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③某些感染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8.简述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有哪些?

答:(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常见于病程长的化脓性感染。

100100?有核红细胞数

(2)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不均匀、随机分布

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见于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时。

(3)空泡: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核上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常见于严重感染。 (4)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

形或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2μm,常见于严重感染。

(5)细胞退行性变和核变性: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

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现象。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固缩、溶解及碎裂现象。 9.简述根据细胞分布和动力学特点。粒细胞可分为几个部分?

答:(1)分裂池:从原粒细胞→晚幼粒细胞;

(2)成熟池:包括晚幼粒和杆状核 粒细胞; (3)贮存池:包括分叶核和部分杆状核细胞; (4)循环池:包括半数成熟细胞循环入血; (5〕边缘池:附着血管壁可与循环池互换。

10.简述粒细胞的成熟过程。

答:粒细胞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细胞→分叶核细胞。 11.简述血小板计数的稀释液必备的条件有那些?

答:①能有效抑制凝血;

②迅速固定血小板,防止血小板聚集和形态变化; ③溶血性稀释液要能完全破坏红细胞; ④组成简单并易于保存; ⑤不利于细菌生长。

12.简述为什么PT、APTT和PLT可以作为出血倾向的筛选试验。 答:(1)PT能较敏感地检出外源性凝血途径异常引起的出血。

(2)APTT反应内源性凝因子是否异常。 (3)PLT则反应血小板数量的变化。

13. 临简述床血液流变学主要包括哪三个层次? 答:(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质;

(2)血细胞流动性质;

(3)生物化学成分(包括凝血有关因子)。

14.简述ABO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

答:①是实施输血保证输血安全的首要步骤。

②是重要的移植抗原,ABO血型不合可引起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失败。 ③是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15.简述交叉配血的临床意义。

答:①验证血型。

②发现ABO血型系统亚型及不规则抗体。

③当存在ABO血型以外的配血不合或其他血型抗体时,即使末进行稀有血型鉴定,

通过交叉配血也能发现血型不合或免疫性抗体。 16. 简述形成LE因子的形成条件?

答:⑴病人血清中存在LE因子,为首要条件。

⑵存在受损和退变的细胞核,即被LE因子作用的核。 ⑶具有吞噬活性的白细胞。

17.实验室常见的抗凝剂有几种?

答:(1)枸橼酸盐;(2)草酸盐和双草酸盐;(3)肝素;(4)乙二胺四乙酸。 五、论述或病例分析

一) 病例:患者,女性,34岁,已婚。因面部苍白、头晕、乏力1年余,近2个月病情加重伴心悸来就诊。

主诉:近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1年余,近2个月病情加重伴心悸曾到本院门诊部检查,并给予铁剂口服治疗1周。患者进食正常,无挑食习惯。睡眠好,体重无明显变化。尿色无异常,无便血和黑便,无鼻出血和齿龈出血。

既往史:身体健康,无胃病史,无药物过敏史。结婚8年,月经初潮13岁,7天/28天,末次月经2周前,近2年月经量增多,近1年来更加明显。

查体:T 36.5℃,P 106次/分,R 20次/分,Bp124/72mmHg,一般状态好,口唇苍白,贫血貌,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视乳头正常,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

12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Hb 64g/L,RBC 3.6×10/L,MCV 78fl,MCH 18pg, MCHC 229g/L,HCT

9

28%,RDW 18%,外周血涂片红细胞以小红细胞为主;WBC 5.6×10/L,分类:Nsg 68%,L 25%,

9

M 2%,PLT 240×10/L,Reti 2.0%。尿蛋白(—),镜检无异常,大便隐血(-),血清铁9.5umol/L(9-27umol/L)

1. 根据以上资料,请做出初步诊断并简述其诊断依据? 2.为明确诊断,应进一步做哪些检查?

答:1. (1) 根据以上资料,该患者初步诊断为:①缺铁性贫血?②月经过多原因待查?

(2) 诊断依据:①月经过多:近2年月经量增多,近1年来更加明显增多;②实验

12

室检查:Hb 64g/L,RBC 3.6×10/L,MCV 78fl,MCH 18pg,MCHC 229g/L,HCT 28%,RDW 18%,外周血涂片红细胞以小红细胞为主,应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③血清铁降低。

2. ①为鉴别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应进一步做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测

定,必要时还可做骨髓检查和铁染色;②为明确诊断病因,应进一步做妇科检查:包括B超、激素水平等检查。

二)引起显微镜血细胞计数的误差有哪些?简要说明其原因及排除方法。

答:(1)技术误差:①取血部位不当; ②稀释倍数不准; ③血液凝固;

④充液不当;⑤混合不均, ⑥误认; ⑦仪器误差;

(2)固有误差(允许误差):计数域误差,吸管误差,计数池误差。

排除方法: ①提高技术水平和人员索质的培养; ②搞好质量考核和评价

三)论述嗜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核左移:外周血中中性杆状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更幼稚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的粒细胞常伴有中毒颗粒、 空泡变性、核变性等形态异常,常见于各种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白血病,也可见于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

核右移:正常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则称核右移。

核右移为造血功能衰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抗代谢药物应用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为预后不良之兆。但在疾病恢复期亦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四)试述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①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以化脓性球菌引起的感染最为明显。如急性阑尾炎、化脓性扁桃体炎。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的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

③急性溶血: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

④急性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时,WBC常明显升高

且出现于Hb降低之前,可能与应激状态,一过性缺氧有关。

⑤急性中毒:如化学药物(安眠药、敌敌畏)、生物毒素(蛇毒)、代谢性中度(糖

尿病酮症酸中毒)。

⑥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WBC增高的机制与促粒细胞生成素的生成、

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被破坏、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引起贮备池的粒细胞释放等有关。

五)试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

答:①某些感染:见于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如流感、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如无并发症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②某些血液病: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秉、恶性组织病。

③慢性理化损伤: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肿瘤

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自身免疫性核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⑤脾功能亢进:肿大的脾脏吞噬破坏过多的白细胞以及分泌过多的脾素灭活了促进

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c6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