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单元质量检测二 Word版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4-03-09 00: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单元质量检测二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训练(24分,1~6题每小题3分,第7题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愆.期(qiān) 渐.染(jiàn) 靡.费(mí) 河水汤.汤(shānɡ) B.罹.难(lí) 溘.

死(kè) 芰.荷(jì) 岌.

岌可危(jí) C.磐.石(pán) 公姥.(mǒu) 伶俜.(pīnɡ) 纨.

绔子弟(wán) D.樊.笼(fán) 阡.

陌(qiān) 羁.鸟(jī) 周公吐哺.

(pǔ) 解析:A项,?渐?读jiān;C项,?姥?读mǔ;D项,读bǔ。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莫.知我哀 莫:没有人 谢.家来贵门 谢:谢绝 B.渐.车帷裳 渐:渐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周:合 C.其黄而陨. 陨:落

同心..而离居 同心:感情深厚 D.对酒当.

歌 当:应当

?哺?

偭规矩而改错 .答案:C

偭:违背

解析:A项,谢:辞别;B项,渐:浸湿;D项,当:对着。

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芳菲菲其弥章 岁亦莫止 B.箱帘六七十 犹可说也 C.匪来贸丝 蒲苇纫如丝 D.屈心而抑志兮 登即相许和

解析:A项,?章?通?彰?,?莫?通?暮?;B项,?帘?通?奁?,?说?通?脱?;C项,?匪?通?非?,?纫?通?韧?。

答案:D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B.步余马于兰皋兮 . 因击沛公于坐 .C.君家妇难为 . 阿母为汝求 .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

解析:A项,代词,他的/代词,你;B项,均为介词,在;C项,动词,做/介词,替;D项,介词,用/助词,无义。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自名秦罗敷 B.鸷鸟之不群兮 ..

C.岂不日戒,狁孔棘 D.交广市鲑珍 ..

解析:A、B、D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C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

解析:A项,古义:直到;今义:另提一事。B项,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C项,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经济困难。D项,坏运气和好运气。

答案:D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____。(《诗经〃采薇》)

(2)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_________ 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答案:(1)雨雪霏霏 (2)哀民生之多艰 (3)虽九死其犹未悔 (4)羁鸟恋旧林 (5)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二、阅读能力训练(5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

(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摘编自《中国诗歌的自身调节功能》)

8.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答案:C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诗经》的时代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解析:《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答案:B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c3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