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5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11月第二期):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更新时间:2023-08-14 18:30: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 -

- 10 -

- 14 -

- 25 -

错误!未定义书签。

R1维新变法思想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

(201410)】17、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

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 诚非所宜。”此段材

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知识点】R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

国宽衣博带”说明康有为提出了“断发易服”的主张,改变中国的落后习俗,以

便与时代接轨。

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201411)】25.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

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

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

学会的创办人

A.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知识点】R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

【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

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信息说明当时

中国学堂创办人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故本题选择A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洋务思想思想的理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201411)】24.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

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 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

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近代中国最早倡导这一观点的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知识点】R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维新思想

【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

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表明倡导者主张权力来自人民,既民主政治。符合维新派

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

(201411)】C2 C4 E1 K1 R1 R3 R4 14、对于历史的发展,研究者力图从不同的角度

解释历史,启迪未来。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

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

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

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

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

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

究》

(1)根据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1910年前中国思想解放的历

程。(6分)

材料二 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

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

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

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

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

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

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

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2分)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4分)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

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

“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

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

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

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

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

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

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英“沉沦”与“上升”诸

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过渡期”在政治、经济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

“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4分)思想领域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

义?(4分)

(4)根据材料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

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6分)

【知识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

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

【答案】第一问,近代历史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的历程,经历了从林则徐魏源迈出第一步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到康

梁的维新思想再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第二问,依据所学及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模

式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而西方则是精神到制度再到器物,相同点从近代化

角度即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角度分析,手段上的是相同点则是都采用了改

革和革命两种方式。第三问,政治准备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和五四运动揭开新民

主主义革命开端分析,经济准备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级力量壮大角度分析回

答。第三小问则是回答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第四问,依据所学围绕五四运动

的初步胜利、中共成立积极意义、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的影响等

方面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提

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程度加深,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倡导“中体西用”,以挽救统治危机;甲午战争

后使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建

立君主立宪等维新思想,以救亡图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三民主义”以推翻清王朝,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任意3点6分,挑战1分,应对1分)

(2)西方模式:思想(精神)——制度——器物;(1分)

中国模式:器物——制度——思想(精神)。(1分)

相同点:①本质上:都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1分)经济上的工业化;(1

分)

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1分)②手段上: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1

分)

(3)政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

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

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任1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为中国

革命积蓄了力量。(2分,言之有理即可)新文化运动(1分);动摇了封建正统思

想的统治地位,各种思潮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

发展提供了新模式。(3分)

(4)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

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

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

向;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

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任意3点6分)

【思路点拨】近代中国的“走路”问题——维新变法:走日本人的路,主张君主

立宪制。辛亥革命:走美国人的路,主张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后:走俄国人的

路,宣传十月革命。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走自己的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

(201411)】7、郭斌铄教授曾这样评价一位中国近代思想家:“先生于中西治术

学理,实能究极源委,有以探其异同得失之所在 其翻译西书,志在补偏救弊,有目的、有分寸,与盲从西人,一往不返者大异。”这位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严复 C.康有为 D.谭嗣同

【知识点】R1维新变法思想·严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

力。严复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西学之第一人。材料信息“实能究极源委”,说明对

西学之来龙去脉都能探个究竟,那就是对西学有了一个系统的把握了。综合材料

表述,可知,此思想家不仅对西学理解深刻,掌握系统,还结合时弊,救亡图存,结合所学知识,此思想家就是严复,故,正确答案选B;ACD三项均不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实能

究极源委”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201411)】A1 H1 R1 R4 4.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追求的

目标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栽,最长久”。

——《三字经》

“ 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康王即位,遍告

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

年不用”。

——《史记》

(1)据材料文字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段时期经历了“有序——

无序——有序”的历史趋势。(12分)

材料二 梁启超建议,仿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以此为楷模,建立资本主

义“六法”体系,以取代中国封建主义的诸法合体的中华法系。 实行法治

必须立“善法”、“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

“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 强调法的严肃

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

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

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他说: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

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 “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

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

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提出的法治主张及历史背景,(10分)

指出为此进行的主要实践活动。(2分)

材料三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

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为改变近代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民族备受欺凌,军

阀混战不已,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中共作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最终重

建新的稳定的社会秩序。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民主革命期间是如何实践恩格斯的观

点的?(2分)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诸侯争霸·维

新思想及实践·毛泽东思想

【答案】第一问,材料一中文字信息“武王伐纣”等信息及“兴正礼乐,度制於

是改,康王即位,遍告诸侯”等表明西周实施分封制、宗法制,巩固了统治;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进入混乱无序状态;图片材料中“王者天下”及统一文字可得出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重建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第二问,由

材料信息可直接概括出以西方法系为楷模,制定资本主义“六法”体系;为民立

法,立法应以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为宗旨;实行法治必须做到“法立而必

施,令出而必行”; 立法权应归多数之国民,由专门独立的立法机构行使;司法

独立。背景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回答。第三问,根据恩格斯“它提供的

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结合所学

知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等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1)趋势:①有序: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建立了

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

②无序:春秋战国由于铁农具、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

出现诸侯争霸,社会陷入混乱无序局面;

③有序: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货币、度

量衡等,重建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每点4分,共12分)

(2)法治主张:以西方法系为楷模,制定资本主义“六法”体系;为民立法,立

法应以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为宗旨;实行法治必须做到“法立而必施,令

出而必行”; 立法权应归多数之国民,由专门独立的立法机构行使;司法独立。(任

答三点,6分)

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

伍壮大;西方民权思想的影响。(任答两点,4分)

主要实践活动:戊戌变法。(2分)

(3)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化,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2分)

【思路点拨】考点宗法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建立等在高考中有多省命题涉及,

备考应关注;近代资产阶级寻求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实践表明在半

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

来源:全,品 中&高*考*网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A1 A3 R1R2 P242、(32分)人类文明在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

路。

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差异很大。西周时期出现的“国”是在分封制

度下,由周人驻防各地,凝聚而成。诸侯之下,又有卿大夫,每一层级均从上级

授民授土取得权力,而每一级的主权都不完整。完整的主权只有周天子拥有,尊

王是诸侯国政权合法性的依据。而希腊的城邦则是在一个地区内,若干村落聚合

而为政治与经济的共同体。城邦是自卫的单位,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城邦居民侍

奉同一保护神,以建立同群的认同。共同体的领袖大抵是雄杰之士,以个人的勇

略、智谋、品德取得众人的信服。他们尽管被称为君王,但仍须耕作渔猎。

(1)结合所学,试从形成途径、主权状态、首领产生标准和文化认同四个方面来

比较古代希腊城邦和西周诸侯国两种发展模式的不同。(8分)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种种严重的问题,出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维新派

号召全国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同文学美术,而组织一完全无

缺之国家”,断言“世界由是而文明,欧美由是而进者也”。

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认为个人的人权和科学才是欧洲“优越于他族”的原

因。胡适更是大声疾呼:“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

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2)分别概括材料中所体现出来的两种救国主张;(4分)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导

致这两种主张的原因。(8分)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3)阅读上表,分阶段概括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各个

阶段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12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 古代世界 近代中国 近代世界·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启蒙运动

【答案】 答案:

自由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权利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2分)

民族主义的原因:①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才能谋求民族

独立;(2分)②维新派认为近代欧美因民族主义而强大。(2分)

自由主义的原因: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有名无实;②陈独秀和胡适等人认为专

制制度和专制思想是中国落后的主因;③陈独秀和胡适等人认为民主、自由导致

西方的繁荣发达。(1点2分,2点即可。4分)

(3)第一种划分:6-13世纪、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17世纪晚期-18

世纪,

第二中划分:6-13世纪、14-18世纪,或6-13世纪、17世纪-18世纪。

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东罗马帝国为加

强对域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法律。(2分)

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2分)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

人及人生活的世界。(2分)

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2

分)

17世纪-18世纪: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

人及人生活的世界。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

一步解放。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希腊城邦是自然村落组成的,而分封制下的诸侯则

是自上而下的分封形成的;主权状态上诸侯隶属于周天子,没有完整的主权,而

城邦则相对独立有自己的主权;希腊城邦首领是依据才干选举产生,而分封制下

的诸侯则是世袭的;分封制下各诸侯都需要遵从周礼。(2)依据材料“维新派号

召全国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同文学美术,而组织一完全无

缺之国家”维新派主张建一个完全无缺的国家,即是从民族主义的立场来探讨救

国方法;由“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

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新文化运动领导人

则侧重于人的自由,主张自由主义,结合当时的国内外情况加以回答。可以得出

各自原因。(3)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阶段:6-13世纪:自然法

是上帝意志的体现;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

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17-18世纪(或14-18世纪):

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第二小问。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表格材料和考试要求,理

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选做题部分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

11、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

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

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知识点】R1近代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

新变法思想

【答案】B萧功秦认为,由于民族危机而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明末清

初的“工商皆本”意识与题目中的民族危机无关,故排除A项。B、C、D三项都

与民族危机有关,魏源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出现于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

动的“中体西用”主张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

想出现在1915年以后,B项符合“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故选:B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科学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

R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

20.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

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

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

败 ”。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

建统治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

相结合

【知识点】R2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的

信息说明新文化运动主要想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本题选择C项;

A是洋务运动;B是辛亥革命;D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均不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思想的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201411)】16. 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我们中国人贪惰成

性,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做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到了 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种贪惰

的民族立足之地呢?”他的意图是

A.提高民族素质,迎接社会主义

B.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的流毒

C.表达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态度

D.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提上日程

【知识点】R2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新文化运动与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种

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的信息说明作者明显是批判中国封建统治,以提高中个民

族素质。故本题选择A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A1 A3 R1R2 P242、(32分)人类文明在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

路。

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差异很大。西周时期出现的“国”是在分封制

度下,由周人驻防各地,凝聚而成。诸侯之下,又有卿大夫,每一层级均从上级

授民授土取得权力,而每一级的主权都不完整。完整的主权只有周天子拥有,尊

王是诸侯国政权合法性的依据。而希腊的城邦则是在一个地区内,若干村落聚合

而为政治与经济的共同体。城邦是自卫的单位,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城邦居民侍

奉同一保护神,以建立同群的认同。共同体的领袖大抵是雄杰之士,以个人的勇

略、智谋、品德取得众人的信服。他们尽管被称为君王,但仍须耕作渔猎。

(1)结合所学,试从形成途径、主权状态、首领产生标准和文化认同四个方面来

比较古代希腊城邦和西周诸侯国两种发展模式的不同。(8分)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种种严重的问题,出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维新派

号召全国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同文学美术,而组织一完全无

缺之国家”,断言“世界由是而文明,欧美由是而进者也”。

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认为个人的人权和科学才是欧洲“优越于他族”的原

因。胡适更是大声疾呼:“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

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2)分别概括材料中所体现出来的两种救国主张;(4分)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导

致这两种主张的原因。(8分)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3)阅读上表,分阶段概括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各个

阶段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12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 古代世界 近代中国 近代世界·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启蒙运动

【答案】 答案:

自由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权利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2分)

民族主义的原因:①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才能谋求民族

独立;(2分)②维新派认为近代欧美因民族主义而强大。(2分)

自由主义的原因: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有名无实;②陈独秀和胡适等人认为专

制制度和专制思想是中国落后的主因;③陈独秀和胡适等人认为民主、自由导致

西方的繁荣发达。(1点2分,2点即可。4分)

(3)第一种划分:6-13世纪、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17世纪晚期-18

世纪,

第二中划分:6-13世纪、14-18世纪,或6-13世纪、17世纪-18世纪。

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东罗马帝国为加

强对域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法律。(2分)

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2分)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

人及人生活的世界。(2分)

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2

分)

17世纪-18世纪: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

人及人生活的世界。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

一步解放。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希腊城邦是自然村落组成的,而分封制下的诸侯则

是自上而下的分封形成的;主权状态上诸侯隶属于周天子,没有完整的主权,而

城邦则相对独立有自己的主权;希腊城邦首领是依据才干选举产生,而分封制下

的诸侯则是世袭的;分封制下各诸侯都需要遵从周礼。(2)依据材料“维新派号

召全国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同文学美术,而组织一完全无

缺之国家”维新派主张建一个完全无缺的国家,即是从民族主义的立场来探讨救

国方法;由“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

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新文化运动领导人

则侧重于人的自由,主张自由主义,结合当时的国内外情况加以回答。可以得出

各自原因。(3)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阶段:6-13世纪:自然法

是上帝意志的体现;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

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17-18世纪(或14-18世纪):

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第二小问。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表格材料和考试要求,理

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选做题部分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

17、依据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内容归纳出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汉阳铁厂 京师同文馆

武昌起义 《新青年》

A. 表现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B. 说明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C. 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D. 找到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知识点】C2 R2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 新文化

运动

【答案】C汉阳铁厂和京师同文馆分别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企业和新式学

校;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对统治;《新青年》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

标志。四幅图片都是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故选:C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R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B1R342. (13分)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都在不断的探索适

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

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制订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

的权利,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

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丽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

阶级纲领性文件,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9年法国

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

权和特权。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材料二 英国具有议会传统。自13世纪开始,议会在王权集中及发展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职权,独立

性也不断增强。……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

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

实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霍布斯提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不然的话,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战”,这正符合英国革命局势的发展。

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

须的。同时,一个贤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这种尊崇王室的心

态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后来君主登上皇位的原因

密切相关。

——摘编自叶〃阿〃科斯明斯基主编《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

材料三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

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

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

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 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

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

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

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

界定》

材料四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

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

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

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

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

便是大错。”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

飞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主要因素。(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

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3分)

(4)材料四中,孙中山是怎样反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失败的?(2分)

【知识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

主义

【答案】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英国议会制订的《权利法案》,1776年北美大

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的信息从立法和民主思想原则的角度思考作答。

第(2)问中依据材料二中“英国具有议会传统,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

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霍布斯提出,这正符

合英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

的权力是合法的。”的信息分层次进行概括作答。

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

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等信

息并结合所学美国中央集权措施来回答。

第(4)问依据材料四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不管

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

进来,那便是大错。”等信息从民主政治基础以及国情认识的角度思考作答。

参考答案:

(1)特点: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议会拥有立法权并逐步健全议会民主制度,

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原则。(任选两点2分)

(2)主要因素:历史传统的影响;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君主某种程度上利益的一

致性;启蒙思想提供的理论依据;英国民族的心理需求;“光荣革命”的推

动等。(任选三点可得6分)

(3)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

机制。(3分)

(4)反思:缺乏共和政治的社会基础;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等。(2分)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是围绕中西民主

政治关键知识进行概括。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201411)】M3 O1 R3 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

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

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

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

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流汗行业”工

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

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

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

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

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权益。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

史》

材料四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

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

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

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五 “新加坡经验”的缔造者李光耀曾留学英国,所谓“新加坡经验”的源头

在英国。李光耀从英国学到了三样东西。他对这些西方经验做了东方式的改造。

第一,法治精神。李光耀在英国学习法律,接受了西方的法治思想。他的严刑峻法的社会管理模式使新加坡长期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廉洁。与众多发展中

国家的涣散和“失败”相比,新加坡是相当安定和安逸的。当然,这种模式中也存在

一些有争议的因素,大至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小至颇具特色的新加坡鞭刑。第二,费边主义。费边主义弃革命而取渐进式变革道路,英国是一个300多年没有发生

革命的国冢。李光耀赞同平和的改良,曾经对新加坡主张“革命”的“左派”采取了严

厉的压制政策。第三,社会主义理想。李光耀信仰“老式的社会主义”,即给予公民

平等的机会来显示他们的才能和为自己获得财富。为实现这个目标,李光耀在新

加坡推行强政府施政模式和集体主义的“亚洲价值观”。在一些西方学者眼中,新加

坡展现的是一种“非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

——《新京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

域内所采取的措施。(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各

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4分)

(3)结合材料二、四,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2分) 孙中山最信的“定

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分)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 (3分)

(4)根据材料五并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加坡经验”值得肯定的施政措施的

看法。(4分)

【知识点】儒家思想·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新加坡经

【答案】第一问,根据题干信息“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王如施仁

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可以得出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即分配土地

给人民;实行轻徭薄赋,省减刑罚。

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从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益(如颁布一系列法案);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如颁布保险法);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如确立最低工资)

等角度回答。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其有利影响。

第三问,抓关键词,“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可知看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

首位;“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 可知主

张政府要与民众一起大力发展经济以解决民众的食、衣、住、行等四大问题,“土

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

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

夫种种公共之需。”可知是主张政府要通过调节土地等社会财富来解决民生问题。

第四问,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注意紧扣材料五及相关所学

知识来回答,切忌答案离题,语言假大空。

参考答案:

(1)思想:保护人民利益或以民为本,施行仁政。(2分)

措施:省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薄税敛(减轻农民负担);制民之产(保

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时(保证农民劳动时间)(4分)(考生任答两点

即得4分)

(2)措施: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益(如颁布一系列法案);建立社会保障体

系(如颁布保险法);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如确立最低工资)(4分)

(注:若只有具体史实的罗列而没有概括,如确定最低工资、提供就业信息、确

定工作时间、保障免费医疗等,最多得2分)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良

好的政治环境,加之工人经济待遇的改善,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4分)

(3)原因: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的现象。(2分)含义:核定全国地

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3分)(注:若只答“平均地权”最多得2分)。评价:“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一

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也体现了孙中山对农民的同情;(2分)

它是一个改良主义措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

底的土地纲领。(1分)

(4)建立廉洁有效的政府,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根据国情调整发展战略(或“渐

进式变革”)既适应时代的变化,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优良的公民素质和“新儒

学”道德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4分)(考生任答两点即得4分)

【思路点拨】历史材料题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文字表达注意条

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材料处理和知识迁移

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材料和已学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最后

解决问题。我们要首先对所设问题进一步审清、审准。然后,结合从材料中提取

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对题目所设问题进行解答。要求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上,也要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体现答案的逻辑性

和要点化。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浙江省温州十校(温州中学等)高三上学期期

中联考(201411)】24.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

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 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 夺富人之田为己

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

的法。”这表明当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A.夺取地主土地 B.收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 D.国家核定地价

【知识点】R3近代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

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A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要是承认地主占有土地,核定地价,逐步收归国

有,而不是夺取地主土地。从“民生主义是 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

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可知选A

故选: A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

的阐释。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

(201411)】C2 C4 E1 K1 R1 R3 R4 14、对于历史的发展,研究者力图从不同的角度

解释历史,启迪未来。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

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

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

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

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

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

究》

(1)根据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1910年前中国思想解放的历

程。(6分)

材料二 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

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

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

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

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

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

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

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2分)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4分)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

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

“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

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

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

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

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

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

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英“沉沦”与“上升”诸

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过渡期”在政治、经济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

“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4分)思想领域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

义?(4分)

(4)根据材料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

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6分)

【知识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

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

【答案】第一问,近代历史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的历程,经历了从林则徐魏源迈出第一步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到康

梁的维新思想再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第二问,依据所学及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模

式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而西方则是精神到制度再到器物,相同点从近代化

角度即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角度分析,手段上的是相同点则是都采用了改

革和革命两种方式。第三问,政治准备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和五四运动揭开新民

主主义革命开端分析,经济准备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级力量壮大角度分析回

答。第三小问则是回答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第四问,依据所学围绕五四运动

的初步胜利、中共成立积极意义、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的影响等

方面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提

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程度加深,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倡导“中体西用”,以挽救统治危机;甲午战争

后使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建

立君主立宪等维新思想,以救亡图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三民主义”以推翻清王朝,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任意3点6分,挑战1分,应对1分)

(2)西方模式:思想(精神)——制度——器物;(1分)

中国模式:器物——制度——思想(精神)。(1分)

相同点:①本质上:都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1分)经济上的工业化;(1

分)

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1分)②手段上: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1

分)

(3)政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

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

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任1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为中国

革命积蓄了力量。(2分,言之有理即可)新文化运动(1分);动摇了封建正统思

想的统治地位,各种思潮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

发展提供了新模式。(3分)

(4)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

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

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

向;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

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任意3点6分)

【思路点拨】近代中国的“走路”问题——维新变法:走日本人的路,主张君主

立宪制。辛亥革命:走美国人的路,主张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后:走俄国人的

路,宣传十月革命。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走自己的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bt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