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双案教学案例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04 07: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良中学新课标双案教学法(新授)

学 案

课题 知识要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 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 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1、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2、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林冲性格的转变。 学习过程 新授课 技能要求 方法要求 学习难点 学法流程 本 课 预 习 问 题 问题练习 1.按地点把课文分为几部分,同时注意体会林冲的心理变化。 2.在酒店里都曾发生过什么事情?事和事之间有什么联系?酒店起了什么作用? 3.请同学找找这一部分描写林冲的地方,看看他的性格是怎么样子的? 1.可以按地点分大致为三部分:酒店1~6,草料场7~10,山神庙11~12 2.林冲在街上偶遇了曾经救济的李小二,由此就走进了李小二的酒店,开始了在困境之中的常来常往,也算开始了感情的投资。而来谋害林冲的陆虞侯和富安也恰是来到了这个酒店来商议此事。而恰好李小二于林冲相好,特意留心了这好尴尬的人,让自己老婆偷听打探消息。可惜的是听得并不清楚,却好为下文打下了铺垫。陆走后林冲进来了,李传递消息。林冲辞别也是在酒店。正是机缘巧合,正应了那句古话“无巧不成书”。李小二的出现为传递消息做了铺垫,陆富的出现为放火做了铺垫,一步一步,徐徐铺开来。林冲得了消息,发怒寻仇人,但是没几天也就懈怠了。等到分配他去看守草料场时,虽有疑惑但是也很乐意的去了。后来到李小二的店来告别,此处李小二的职责已尽,该谢场了,酒店的作用也到此为止。在酒店里为各路英雄开辟了一个战场,你来我往,同时也是信息交通的所在。在这里每个人物都露了面,出了场,开始为后文的发展打了个前锋。此处可以列为故事的前奏,事事铺垫好,紧锣密鼓敲起来,好戏还在后头呢! 3.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仇人认识不清,复仇心理并不强烈 本文多次出现“雪”与“火”作用 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提前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疑惑与思考 前课作业 页数不够可添加

教 案

课题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1

新授课 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环节 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1.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2. 林冲性格的把握。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详细见学生学案 1、学法交流 (一) 导入: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作品及作者介绍: 作者 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 作品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本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而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故事的大致经过如下: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林教头

2

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二)检查预习: 1.按地点把课文分为几部分,同时注意体会林冲的心理变化。 2.在酒店里都曾发生过什么事情?事和事之间有什么联系?酒店起了什么作用? 3.请同学找找这一部分描写林冲的地方,看看他的性格是怎么样子的? (三)思考: 1.布局已然铺就,下面就要继续发展了。在草料场又有什么事情发生,又是什么推动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呢?首先我们看,林冲是怎样发现山神庙的? 去买酒的路上。英雄喜喝酒,况且天寒地冻。于是我们的林大侠就去买酒!大家找出有酒的地方!他们去草料场的路上,标明了“又没买酒吃处”,与老军说“你若买酒吃时有市井”,遥相呼应,使小说叙事周密,同时又为林冲出门买酒发现山神庙而躲过祸事打下铺垫。转眼差错之间,就可能不被烧死,这个酒可算推动故事向下发展的动力之一! 但是只是出门打酒就一定可以躲过祸事吗?不一定!他那破草屋不塌他就还是危险的!那么我们看看草屋是怎么塌的?因为风雪!大家找出对风雪的描写!在去往草料场的路上已然“彤云密布卷下一天大雪来”,天气的确不好!林冲去买酒时候已然是“那雪下得紧”,大家注意这个“紧”它特别形象的刻画出了当时的雪势。鲁迅曾评说“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花边文学大雪纷飞》)”。等到林冲买好酒,出小店时“到晚越下得紧了”,可见,这雪是越下越大,大到足以压倒草屋,所以草屋倒塌也不会很突兀,林冲因此而躲出借住,躲过祸事也就顺理成章!此雪亦是推动故事前进的动力之一!同时请同学想想这里的雪还营造出什么气氛?(烘托环境,渲染紧张气氛,催得情节也紧张起来!) 2.草料场起火,其中有林冲的过失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大家找找看,林冲是怎样处置火的!林冲出门时,特意“将火炭盖了”,当买酒归来看到倒塌的草厅,又特意查看“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

3

浸灭了”,可见失火并非林冲的过失!林冲纯粹是被陷害和冤枉的!体现他的被逼。那么此火亦可算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 3.在这一部分里面,我们看看到林冲的什么性格呢? (随遇而安,委曲求全) (四)小结: 在结构上是处处设伏,前后照应,可谓天衣无缝,拿金圣叹的话说就是“草蛇灰线”,一以贯之!情节上层层起伏,水到渠成!而在人物形象上,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怎么会有林冲的好日子过呢?本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被百般的陷害和破坏,最后导致家破人亡。“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终被逼得无家可归而走上梁山。 水浒的特色就在于对人物的描写上,刻画鲜明,性格各异!四大名著同为古典小说的典范,其特点是不同的,希望在阅读的时候要有体会! (五)板书: 酒 雪 火 酒店 草料场 古庙 (1~6) (7~9) (10~12) 信息交通 严势相逼 手刃仇敌 前奏 发展 高潮 逆来顺受 随遇而安 忍无可忍 委曲求全 心存幻想 彻底绝望 页数不够可添加

4

大良中学新课标双案教学法(新授)

学 案

课题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 方法要求 学习难点 学法流程 本 课 预 习 问 题 问题练习 《装在套子里的人》 提高自主分析小说的能力。 自主赏析、合作探究 分析并学习使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学习过程 1. 通过自渎课文,解决生僻字词问题。 2. 仔细阅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3. 小说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 1.字音:诃( )削( )丧气( )怂恿( ) 2.词语解释:祈祷、辖制、讥诮、怂恿、促狭、六神不安、战战兢兢、 安然无恙 3.小说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 4.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5.别里科夫这个人物有什么典型的社会意义? 1. 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2. 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新授课 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疑惑与思考 前课作业 通过自读课文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页数不够可添加

5

教 案

课题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环节 《装在套子里的人》 新授课 1.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通过探究阅读法对本文进行透彻赏析,提高自主赏析小说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 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学生展示预习情况。 梳理文章脉络,学生分组讨论给出各组答案。 具体赏析过程通过分组探究,教师点拨的方式解决。 学生小结 1、学法交流 一. 检查预习情况,校正字词。 二. 梳理探究 学生给出分组讨论的结果,教师点拨。 三. 具体赏析 1.小说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 明确:从两个角度来刻画的:?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衣、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社会影响等方面刻画他守旧愚蠢和对行将灭亡的旧制度的忠实拥护。?从爱情的角度:是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突出他“套子式的论调”的愚昧和反动。面对别里科夫在肖像、行动和思想上的“怪”这一特征的揭示,通贯全篇。 2.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结婚这个问题上,课文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从未透露过活人感情的灵魂。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的别里科夫,却怕结婚,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3.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明确: 性格特点:封闭、胆小、怀旧、多疑、乐于告密等 典型意义: (1) 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 (2) 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

6

物,既可恨有可悲,他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所以,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四、小结 五、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2.课外读一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页数不够可添加

7

大良中学新课标双案教学法(新授)

学 案

课题 知识要求 《边城》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自主阅读、分析结构、掌握小说脉络 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学习过程 1、 熟读课文,理清节选部分的脉络情节; 2、 体会文章开篇所描写的社会环境有何特点? 3、 翠翠和祖父的形象是什么? 新授课 技能要求 方法要求 学习难点 学法流程 本 课 预 习 问 题 问题练习 体会小说中所蕴涵的人性美与风情美。 疑惑与思考 1、小说中构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世界 2、小说中如何体现了湘西的人性美、风情美 1、 解决字词 2、 熟读课文 3、 把握文章主要情节 前课作业 页数不够可添加

8

教 案

课题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环节 、学法交流 《边城》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表现手法 新授课 1、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2、体会作者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引发的对人生的思索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详细见学生学案 1、 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

9

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字音 峒 泅 傩 踹 悖 阗 镂 榈 沅 怏 憩 睨 3、思考: ㈠体会文章开篇所描写的社会环境有何特点? ㈡翠翠和祖父的形象是什么? ㈢小说中构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世界? ㈣小说中如何体现了湘西的人性美、风情美?并分析。 4、小结: 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湘西地方的 “桃花源式”的乡村生活。通过翠翠的爱情悲剧尽情展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与风情美。 页数不够可添加

10

大良中学新课标双案教学法(新授)

学 案

课题 知识要求 《归去来兮辞》 新授课 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提高自主疏通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学习过程 翻译下列句子: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5.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6.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7.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8.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技能要求 方法要求 学习难点 学法流程 本 课 预 习 问 题 问题练习 1.疏通字词,翻译全文。 2.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3.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揣摩“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途”“昨非”等词语的含义,烁烁作者 辞官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 疑惑与思考 11 前课作业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问题。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页数不够可添加 相关链接:

一、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12

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教 案

课题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归去来兮辞》 掌握本课涉及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积累名句。 1.通过诵读法、自主赏析法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疏通;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分组探究诗人形象。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新授课 13

1、学法交流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朗读——自由朗读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3、三读-- 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一、朗读课文 听教师范读——自由朗读-——学生范读——教师指导 二、疏通字词 学生展示练习 三、学生合作探究学案上的问题。 四、学生总结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 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 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二、疏通字词(略) 三、探究问题 1.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2.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14

3.分析诗人形象。 四、总结 页数不够可添加

15

大良中学新课标双案教学法(新授)

学 案

课题 知识要求 《滕王阁序》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 .掌握 \故、尽、属、即\等文言实词和\且、矣\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新授课 技能要求 方法要求 学习难点 学法流程 本 课 预 习 问 题 问题练习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学习过程 1. 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2. 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3. 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4.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1.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2.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本文用典很多,体会每个典故的特殊意义 弄清字词,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疑惑与思考 前课作业 页数不够可添加

16

教 案

课题 知识与技能 《滕王阁序》 1.了解赋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 3.积累有关文化知识 新授课 2.掌握 \故、尽、属、即\等文言实词和\且、矣\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背诵部分段落。 2.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鉴赏文中铺叙的美丽秋景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由青年王勃敢于在名人云集的宴会赋诗写序的史实,培养我们养成敢作敢为,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2.背诵有关段落。 3.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环节 1、学法交流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详细见学生学案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17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检查预习: 1.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2.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3.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4.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五、思考: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5.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

18

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6. 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四、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 页数不够可添加

19

大良中学新课标双案教学法(新授)

学 案

课题 知识要求 《逍遥游》 新授课 1.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2.理清思路,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提高自主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探究。 庄子思想的理解 学习过程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找出文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字词的特殊用法等。 技能要求 方法要求 学习难点 学法流程 本 课 预 习 问 题 问题练习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翼()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蜩()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舂()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 三餐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 (3) 小大之辩()(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3..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疑惑与思考 1. 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2.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3. 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20

了哪些例子? 4. 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前课作业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页数不够可添加

教 案

课题 知识与 技能 《逍遥游》 新授课 1.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2.理清思路,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通过诵读法疏通课文,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21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1、学法交流 一.背景资料: 学习过程 一. 看大屏幕投影的背景资料。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二. 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思考,回答。 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 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2.教师做朗读提示。 3.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三.探究学习: 2. 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2.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3. 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4. 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四.小结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22

大良中学新课标双案教学法(新授)

学 案

课题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 方法要求 学习难点 学法流程 本 课 预 习 问 题 《陈情表》 1. 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 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善于总结、积累分析、自主阅读,思考联想 新授课 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学习过程 ①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②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③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④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1. 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2. 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问题练习 疑惑与思考 前课作业 页数不够可添加

23

教 案

课题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环节 、学法交流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熟度与背诵 体验作者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的文风。 作者是如何说服晋朝皇帝答应自己的要求的呢?注意言辞以及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1、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 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学习过程 详细见学生学案 新授课 4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页数不够可添加

24

大良中学新课标双案教学法(新授)

学 案

课题 知识要求 《咬文嚼字》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吻合”精神。 新授课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技能要求 方法要求 学习难点 学法流程 本 课 预 习 问 题 问题练习 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学习过程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2.明确:本文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3. 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疑惑与思考 前课作业 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提前阅读《咬文嚼字》,明确中心,分析中心论点,找出论据,明确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页数不够可添加 教 案

课题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咬文嚼字》 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会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新授课 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25

教学环节 1、学法交流 剖析。 教学过程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学习过程 详细见学生学案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

26

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页数不够可添加

27

大良中学新课标双案教学法(新授)

学 案

课题 知识要求 《说“木叶”》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吻合”精神。 新授课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技能要求 方法要求 学习难点 学法流程 本 课 预 习 问 题 问题练习 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学会知识迁移,注意文学语言同生活语言的异同点 学习过程 1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2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4. 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5. 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6. 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提前阅读《说“木叶”》,明确中心,分析中心论点,找出论据,明确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疑惑与思考 前课作业 页数不够可添加

教 案

课题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环节 《说“木叶”》 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会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新授课 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学习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索语言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28

1、学法交流 ㈠、导入: 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 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 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29

详细见学生学案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 黄色——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 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疏朗 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 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页数不够可添加

30

大良中学新课标双案教学法(新授)

学 案

课题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 方法要求 学习难点 学法流程 本 课 预 习 问 题 诗歌鉴赏 了解诗歌鉴赏的三大类型 了解诗歌三大类型的内容 了解诗歌鉴赏的方法 诗歌鉴赏中赏析的描述 学习过程 一、诗歌鉴赏的三大类型是什么? 1、 营造意境型 2、 炼字型、炼句型 3、 表现手法型、表现技巧型 二、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 (一)营造意境型 1、 通过景物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具体描绘) 2、 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3、 表达作者的情感 (二)炼字型、炼句型 1、 解释该字的意思 2、 结合诗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3、 运用修辞、表现手法的效果 4、 作者的情感 (三)表现手法型、表现技巧型 1、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 结合具体诗描述、说明 3、 作者的情感 如何明确答题步骤的核心点? 新授课 疑惑与思考 前课作业 自主阅读选修课本: 《蜀相》 杜甫 炼字型 第14页 《越中览古》 李白 营造意境型 第19页 《一剪梅》 李清照 炼字型 第20页 《虞美人》 李煜 表现手法型 第47页 页数不够可添加

31

教 案

课题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环节、学法交流 诗歌鉴赏 了解诗歌鉴赏三大类型及答题步骤 了解诗歌鉴赏的语言、表现手法及步骤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与热爱 诗歌鉴赏中对鉴赏内容的描述 教学过程 一、对诗歌鉴赏三大类型进行复习 (联系课本四首诗) 二、课外延伸 (一) 营造意境型 (二) 炼字炼句型 (三) 表现手法型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大良中学新课标双案教学法(新授)

学习过程 详见学生学案 新授课 学 案

课题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 方法要求 学习难点 学法流程 本 课 预 习 问 题 庖丁解牛 新授课 1、关于庄子常识 2、归纳“为、于、然”这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领会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理解文中庄子所说的道 学习过程 思考: 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3、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说你的体会。 32

疑惑与思考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1、熟读文章 2、归纳“为、于、然”这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翻译几个句子。 4、找出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 课前作业 页数不够可添加

教 案

课题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环节 庖丁解牛 1、 归纳“为、于、然”这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领会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理解文中庄子所说的道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新授课 33

1、学法交流 一、以介绍庄子: 二、检查预习: 三、检查课前预习 四、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3、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说你的体会。 详见学生学案 页数不够可添加

作文教案

作文教案(一)

让文采在寓言里飞翔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

34

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简析:

从形式上看,今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属于材料作文,然而,读透材料的寓意并结合写作要求来看,相对于以往的话题作文,它只不过是没给定“话题”的话题作文,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其寓意拟定出不少话题,写作时,只需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来写即可,这样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形式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却给了考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那么,可以设计出一些什么话题呢? 其关键是读懂材料中的寓意。细读这则寓言,就会发现其主旨就在于牧羊人父子俩的对话中(文中的老鹰只是作为陪衬出现的,不必深做探究),可有以下三点:① 牧羊人说那只乌鸦“是一只忘记

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很明显是在批评它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盲目追求、东施效颦、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违背客观规律……这样理解,自然是正确的;② 而从那个孩子“它也很可爱啊”的话中来理解,恐怕对有些考生来说,似乎有些难度:它又怎么会很可爱呀?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这不是跟牧羊人的话很矛盾吗?那么,这则寓言究竟对乌鸦所象征的对象是批评还是歌颂呢?其实,从孩子的角度去想就可以理解了,他所赞扬的自然是乌鸦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拼搏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激进意识,他是把乌鸦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来看待的,自然是可爱的;③同时,把牧羊人父子的话对比来看,还会从中发现两种心态:父亲保守、传统、经验主义;儿子激进、宽容、同情弱者(这里不妨把乌鸦抓羊理解成弱者的渴望某种美好的生活)、富有创新意识。明白了这些,再结合要求中的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来立意就很容易了。“全面理解”是指寓言含义与小孩子的话都要考虑到;“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指从牧羊人的话的角度写可以,从小孩子的话的角度写也可以(当然,全面把握也可以)。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这一条,是指脱离上述两方面内容的作文是不符合要求的。

立意示范:

①乌鸦的结局告诉我们:盲目模仿要不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有敢想敢做才会赢得成功。③关爱弱者,关注弱势群体的渴求。④对于同一事物(现象),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会看到不同的结果(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含意)。⑤失败的先驱,也会是后人心目中的英雄。⑥认识自我。??

1、牧羊人对乌鸦的认识——认清自我 2、孩子对乌鸦的评价——尝试、勇敢精神

认清自己,认清客观实际,不能盲目机械的模仿,缺乏对自己客观清醒的认识,为上等立意。单纯赞美乌鸦勇敢精神,属于理解不全面,内容放在一类下(16或17分)

从这些立意来看,同学们都并不陌生,恐怕还多属老生常谈,那么,此时,最好不要写成议论文,因为很难出新,所以就要在文体上下些功夫,比如可以写成议论式散文、小小说、剧本、日记、访谈、故事新编、童话、书信、网聊等形式,会给人一种新颖感,从而赢得青睐。

评改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项以“题意”、“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 1.深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5

3.有文采: 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⑿见解新颖 ⒀材料新鲜 ⒁构思新巧 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⒃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2007年高考开始每个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每用错3处标点扣1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附满分作文及评点:

“百家讲坛”论学习

河南一考生

高三(6)班的教室热热闹闹,人声鼎沸,整个校园都在共振,怎么回事呢?原来呀,读了?乌鸦学习老鹰抓小羊?的故事后,他们组织讨论呢,我不说了,他们开始活动了!(如此开篇,既设臵了悬念,又直接切入了材料,真真妙绝)

孔老师(班主任):?同学们,乌鸦学习老鹰抓小羊的故事虽然只是一个寓言,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此类的现象呢,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以此作为话题,也来个‘百家讲坛’,同学们畅所欲言啊!?(老师姓孔,是否有所指?且看下文)

?好!?看来同学们已等不及了,个个摩拳擦掌,子路已把袖子撸了起来,看样子是想大显身手喽!(一个“好”字,再加上“个个摩拳擦掌”,简洁的描写却烘托出了热烈的氛围,言简意赅,

作者实乃运笔高手;这里又冒出个子路,莫非老夫子在开什么研讨会?考生为何要安排此等人物?又一悬也)

孔老师:?好!那下面开始今天的话题,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 话音未落,子路同学忽地站了起来,打响了第一枪。(这两段似可略去,有重复之嫌) 子路:我认为,学习别人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条件。老鹰抓小羊,那动作是潇洒,那姿态是漂亮,关键是老鹰拥有强健的翅膀和锐利的爪子,一句话,条件具备,有能力。可你乌鸦就太不了解自己的情况啦,你有锐利的爪子吗?你有强健的翅膀吗?你多大?羊多大?一句话,不量力而行就会吃亏的!(抓住了寓意的一个侧面,阐明观点,简洁明了)

子路同学的话像止不住步的连珠炮排射出来,引来雷鸣般的掌声,掌声刚落,公西华同学就站了起来。(“子路同学的话像止不住步的连珠炮排射出来”,比喻形象,生动而有韵味。接着一笔荡开,巧妙地引出下文)

公西华:乌鸦的错误在于全盘吸取老鹰的经验,照搬照抄是要吃亏的。老鹰的经验乌鸦是可以学习的,但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学习。比如说,学习老鹰的飞行姿势,那样可以使自己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也能更适应环境变化嘛!(承接子路的话题,进行补充,增强了逻辑的严密性而又不失哲思,且能扣住发言者的特点,这是博学多思的结果)

呵!不愧为学习委员,环境问题也让他联系上啦,看来,这个问题还蛮是问题的,同学们都议论开了。(深入自然,点题精当)

冉有:对对,是需要,我还想到了世界上的政治形势。(啊!眼镜掉了!)乌鸦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给自己准确定位的问题。我看陈水扁、布什就不懂得这个道理,老是看不清自己的位臵,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 ……总之,弄清自己的能力是十万分十二万分地重要,好,完了。(由此及彼,联系当今国际风云,怎一个机智了得)

完了?男孩就是粗心,原因还没说出就完了,看来还是让我们的巾帼英雄们说说吧。(笔锋轻转,过渡自然)

这时,有?小别牛?之称的林黛玉站了出来。(好个“百家讲坛”!居然把林小姐也请来了,且美其名曰“小别牛”,绝!看来考生深得“红楼”三昧)

林黛玉:乌鸦虽然有些自不量力,可是他的学习精神实在可嘉,你们没见他那个刻苦劲儿,和香菱学诗没有二样,啧啧,我们如果有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学习精神,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不愧为“小别牛”,就是与众不同。这也正应了材料中的“可爱”,转入了寓意的另一侧面,言约意远)

36

底下有说有理的,有说片面的,还有几个凝眉思筹的,这时,李煜同学站出来了。(看似随意的插入,实则紧扣了标题,突出了“论”,而且观点的不同也是符合实际的)

李煜:本人无德无才,但今日诗兴大发,聊赋《虞美人》一首请大家听听:?你争我辩几时了/故事知多少/学习他人要思考/照搬照抄怎能学习好/拼搏精神应犹在/只是方法改/量力而行永不休/恰似滚滚长江万古流。?一词吟罢,叫好声不断。(“词中之帝”上场,怎可无词?果然,一阕《虞美人》吟尽玄机)

孔老师:我们的讨论就要结束了,我知道许多同学的话都是真心话。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的同学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李煜同学的词更是意味深长,很值得我们一思啊!好啦 ,今天的讨论就结束啦。(“老夫子”的总结,意味深长,耐人咀嚼)

同学们带着意犹未尽的样子,但每个人都说学到了很多,这一个多小时,值!(收束自然)

[点评]借用新词拟题,耐人寻味;以讨论会的形式构思成文,新颖有趣,且有利于把问题争论明白、全面,富有生活气息;古今人物,同台演戏,八百字中,横生情趣;如此美文,实非妙手不可得也。

两 封 信

河南一考生

(一)第一封

沧海一声笑:(妙哉,斯名。以歌名作人名,引人遐思。这就是精心设计开头的目的)

您好!我心里很难受,所以提笔和你聊天。窗外阴霾的天空和我的心情一样,灰暗而又不着边际。(简述原因,交待写信背景。说“窗外阴霾的天空和我的心情一样”,倒臵式比喻,令人耳目一新)

为什么失败的总是我?(轻轻一问,端倪初现)

我很勤奋,人人皆知。三更灯火五更眠,头悬梁锥刺股的日子伴随着我走过花季。我是如此地热爱着绘画,一张张白纸在我的手下着色、变化,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我的心血与汗水。可是?平庸、暗淡、苍白、平淡?这样的评价却一次次刺向我的心脏。难道我的生活里真的不该拥有绚烂的色彩?(咦——可叹。这么努力都不行,是因为自己不适合绘画吗?哦,怎么有

点和材料中的那只小乌鸦的状况很类似?原来考生是以此作比呀。这就抓住了寓意中的一个侧面,如此含蓄地破题,高!但也很玄,阅卷老师一不留神,怕会错过。慎之慎之)

我很执著,人人皆晓。二月杏花八月桂,顶星星戴月亮的岁月陪伴着我越过青春。我是那么地喜爱音乐,一个个音符从我的嗓中飞出、飘荡,每一次演唱都浸透了我的情感与理想。然而?单薄、乏味、呆板、杂乱?这样的评价却一回回让我走向绝望。难道我的生命里注定不该拥有曼妙的歌声?(承接上段,继续以比喻手法进一步深化文章,让人思考其因何在)

我的追求有错吗?我的努力有错吗?我的拼搏有错吗?(引人深思)

蓝天百声哭(与收信者名字形成对仗,且其含义切合自己时下的心理)

ⅹ年ⅹ月ⅹ日

(二)第二封

蓝天百声哭:

您好!收到您的来信,我的心情也不由得因为您而低沉了许多。那页薄薄的纸儿在我的书桌上沉寂了多日,可我的心灵却为此翻腾了许久。今天,在这样一个晴朗无云、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提笔给您回信。愿我的一叶飞鸿能驱散笼罩您心头的阴霾。(究竟会怎样解决好友的烦恼呢?)

我亲爱的朋友,我想说,你的追求没有错!你的努力没有错!你的拼搏更没有错!你的错在于你没有找到自己的位臵,你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实力,你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一语中的,因之了解朋友的具体情况。所谓“旁观者清”,此即是也)

37

我亲爱的朋友,并不是所有的鸟儿都能歌唱,并不是所有的花儿都能结出硕果,并不是所有的幼苗都能成为参天大树,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能适合作物生长,并不是所有的角色都适合你去扮演。画家固然令人向往,音乐家固然让人羡慕,可是,我的朋友,或许,这都不是属于你的职业。我知道,你有强健的体魄,你有顽强的毅力,你有敏锐的目光,你有冷静的头脑,所有这一切决定了你或许该成为一个军人、一个科学家、一个企业家。那才是你的位臵。(首句排比生动,富有哲理,有余音绕梁之妙,且有劝勉之意;后面结合对方特点,暗示对方要找

准“位臵”,正确认识自我。这不就是从牧羊人的角度看待那只乌鸦的观点吗?行文中,看似与材料中的内容毫无关联,实则处处都暗中扣着材料,真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我亲爱的朋友,请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你看,那只乌鸦不再盲目地想做翱翔的老鹰,它知道它的聪明才智更应该去运用到怎样获取瓶底的泉水。瞧,它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才是聪明的乌鸦啊!(轻轻点一下材料,且回应了小学时的一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了正确认识自我的意义)

希望看到一个崭新的你!(以祈愿收束,表达了良好的期盼,也体现了朋友的真情)

沧海一声笑 ⅹ年ⅹ月ⅹ日

[点评]本文以书信的形式写来,读来如话家常,显得亲切自然而又别有情致;两个富有个性的人物称呼亦很有新意,且较好地体现了人物性格、心理,不能不说是文中的一大亮点;那一问一答的话语,不仅含蓄地契合了材料的内涵,而且巧妙地烘托出了主题;新颖的比喻和陈述、疑问、感叹、排比等变化多端的句式,更使文章读来琅琅上口,余味无穷,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考场佳作。

它也很可爱啊! ——小男孩的辩白

河南一考生

我就是那个牧场上的小男孩,那只可敬的乌鸦现在已经成了我的好朋友。最近听了许多闲话,无一例外,都是批评乌鸦的:说什么乌鸦自不量力啦、乌鸦不知变通啦、乌鸦盲目学习啦……反正,都是乌鸦的不是。可是,我依然要说:?它也很可爱啊!?它可爱,不是因为漂亮的羽毛,而是因为它拥有执著拼搏的勇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干脆!把“我”引入故事,

作为线索,有利于直陈其事,亦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这也是抓住了寓意的“一个侧面”构思成文的)

勇气与执著,是人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申明观点,并道出其意义之所在。独立成段,有强调意味)

从小,爸爸就教导我要拼搏进取,要富有勇气。于是我在辽阔的草原上四处寻找着?勇气?,直到那一天,我从乌鸦的身上寻找到了这种最宝贵的东西。(表达了对乌鸦之爱绝非信口胡诌,而是有真正原因的)

我总觉得,大人们太过于强调客观因素,太过于注重外部条件,嘴上虽然喋喋不休地教导我们要如何如何拥有某种精神,可一到具体的事情上,就这样不行,那样不妥。岂不知,这样的做法使许多本有可能成功的机会无奈地离开了。(这不正是现实的生动写照吗?该考生的目

光真的很犀利而又独到,这正是一般考生所没有的。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也恰恰是这一点,成就了本篇文章。新颖的立意往往是使文章脱颖而出的首要条件)

就在昨天,我和乌鸦共同看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我们流泪了:(笔锋轻宕,过渡自然) 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因为小儿麻痹症,不要说像其他孩子那样欢快地跳跃奔跑,就是走一走都做不到。可是她偏偏拥有一个看似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别人一样在赛场上飞翔。(这不就是另一只那样“可爱”的“小乌鸦”吗?相信没谁会觉得她很可笑,相反,甚至会觉得很可敬。这也正是对上面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38

为了这个梦想,她开始了拼搏,无论多么艰难和痛苦,她都咬牙坚持着。有一点进步了,她又以更大的受苦姿态,来求更大进步。甚至在父母不在时,她自己扔开支架,试着走路。蜕变的痛苦是牵扯到筋骨的。她坚持着,她相信自己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行走,奔跑。她要行走,她要奔跑……(正是梦想,才锻铸了她忍受艰难痛苦的毅力;进一步展开故事,形成环环相扣之势)

11岁时,她终于扔掉支架,她又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努力着,她开始锻炼打篮球和田径运动。1960年罗马奥运会女子100米跑决赛,当她以11秒18第一个撞线后,掌声雷动,人们都站立起来为她喝彩,齐声欢呼着这个美国黑人的名字:威尔玛〃鲁道夫。(挑战命运,使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这也正是对那位牧羊人的话有力的回击,自然也是对自己观点的生动例证)

那一届奥运会上,威尔玛〃鲁道夫不仅成为当时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她共摘取了3枚金牌,也是第一个获得奥运女子百米冠军的黑人。勇气与执著帮助她得到了在别人眼里似乎是不可能获得的成功!(有梦想,就会有你的舞台。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读完这个故事的时候,乌鸦激动得大喊起来,它说:?其实我也可以成功的。?那一刻,我紧紧拥抱着乌鸦,我对它说:?你说的对,朋友,其实你也会成功的。因为你拥有无人可比的勇气和执著。?( 情态描写与语言描写并用,丰富了故事主角的形象性。处处照应观点,无一处闲笔,使得文章很精致)

那一刻,我的心开始飞翔,我知道从此我将拥有世界最锐利的武器——勇气。那么,我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明天,我将满怀信心地和我的朋友——乌鸦一同离开这里,去寻找属于我们的新天地!(升华主旨,回归现实;表达决心,力透纸背)

[点评]如果说把“我”揉进故事是该考生的聪明之处,那么把材料改写、生发成另外一个全新的故事则是其大智慧的表现了;再者该考生能独出心裁地从材料中小孩赞美乌鸦的话引出感悟,提出“勇气与执著,是人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的这一与众不同的也很符合该寓言内涵的不俗的立意,别具一格,自然使得该文在整个阅卷场上众多千篇一律谈“认识自我”的文章中脱颖而出;考生在写法上采用“小男孩辩白”的方式,形式也很别致;有了这么多创新之处,要想不使文章获取高分,恐怕也真不容易。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河南一考生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一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自己的归附。

老鹰雄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生性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己的优点与弱点。

物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用?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还是没有成功,然而它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此可见,只有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一名外国著名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

39

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最终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

社会在发展,可是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乌鸦敢于拼搏,乐于学习的精神固然值得赞赏,然而它不能认清自己的实力,不能量力而行,注定是要失败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

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名师点评] 这篇满分作文立意准确,事例典型,富有文化意蕴。

一、本文根据题目材料准确提炼出“认清自己,勇于拼搏”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议论。文中,为突出主旨,作者多次点题,确保了文章中心鲜明,体现了考场作文的根本要求。

二、事例典型,层次清晰。为论证主题,作者精心选择孔子、卓别林、比尔·盖茨等中外名人事例为论据,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论证,使得文章内容充实丰满。

三、文章根据材料中“乌鸦”意象展开联想,引出曹操名句,并由此再次联想,反复咏诵,由开头“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疑问引发思考,到最后的“绕树三匝,此枝可依”,做出有力的回答。诗句的巧妙引用、活用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亮点透析]

基础等级 内容充实 围绕“认清自己,勇于拼搏”,多方举例,论证有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结构完整 文章开篇结尾均以曹操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为中心,由问到回答,首尾照应,中间举三例进行论证,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发展等级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能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对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进行了全面的揭示,透过现象挖掘出了本质。

有 文 采 句式灵活,善于引用。文章语言简练,善用短句,对诗句的引用能做到灵活、变化,内蕴深厚。

当他逝去的时候

陕西一考生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情肃然;音乐的旋律戛然而止,高渐离悲壮的筑声从此打住。众人起立敬送,太子丹奉觞端酒为他饯行,临别之时,突然深深一拜,眼中满含着热泪,声音哽咽地说:?先生,燕国全靠你了……?荆轲接酒一饮而尽,上马扬鞭而去。

走在去秦国的路上,荆轲的思维极为烦乱,以往的事情仿佛历历在目,他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声,思绪一下子飞回到往日的时光中……

秦国雄师挥戈东向,他们一举扫灭了韩国、赵国、魏国,一时间,秦国的兵锋直指弱小的燕国。燕国地处塞北,兵弱民穷,难于抵御虎狼之师的秦军。一战之后,燕王率师仓皇而逃,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声泪俱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自那个时刻起,自己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救黎民免于兵戈之祸,而下决心苦练剑法,闭门谢客。每日练至晚上二更,闻鸡起舞,虽说技艺大进,但身赴险地,强弱悬殊,吉凶难料!田光先生曾劝阻我说,不要以卵击石,况且秦王武艺颇高,身犯险境,事情如果办不成,反而让人耻笑!但为了燕国的百姓,荆轲必须一搏,但愿天佑燕国!

想到这里,荆轲加快了步伐,急忙赶路。

秦王政在诸侯中以凶暴闻名于世,又自负先祖强大的基业,鲸吞六国。而他本人武艺精湛,根本就没有把天下的群雄放在眼里。他听说燕使带来了燕国降书、降表,于是他带长剑,盛气凌人地端坐于朝堂之上,等候着荆轲的到来。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b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