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2:1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知识网络

二.核心梳理

1.政治制度的演变

(1)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实行王位世袭制的王朝。

(2)商朝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加强王权。 (3)西周三种政治制度: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宗法制,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礼乐制,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如商朝。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族关系深刻影响当时的政治关系。

(3)最高统治集团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自主性都比较强。

三.思维点拨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是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存在思维误区。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

1

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王族、功臣与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四、难点突破 特 点 分封制 1、 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2、 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3、 分封对象的多元化 4、 层层分封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 消极影响:血缘关系难以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 在中国的姓氏中,有很多姓就源于古代的封国。中国很多地名的简称也源于西周时诸侯国国名。 宗法制 1、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 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3、 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影 对 响 当 时 1、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 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巩固了分封制,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 后 世 1、 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2、 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亲和的社会公德。 3、 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等 4、 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的等级观念以及自律盲从的处事习惯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考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知识网络

二.核心梳理

2

1.中央官制的演变

2.地方机构的演变

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制?元明清行省制度

三.思维点拨

——从四个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三种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

四.难点突破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直接由皇帝任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2)汉朝中朝制度、刺史制度和推恩令:在中央,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限制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北宋“强干弱枝”: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3

(6)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增设军机处,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有名无实,六部只是执行皇帝的诏令。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认识

(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两对最基本的矛盾。

(2)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

(3)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

(4)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削除地主割据的物质基础等。

考点三:选官制度

一.知识网络

二.核心梳理 时间 选官制度 选官办法 夏朝到春秋 世官制 依靠血缘关系世袭 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体现,官员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汉朝 察举制 察举、征召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依据门第等级 隋唐宋元明清 科举制 依据儒学经义和才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择优录取,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选官特点 从考察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了封闭性的特点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士族世袭政治特权,民意无从体现

4

三.思维点拨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有利于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二者选官标准的不同,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科举制重视考试“分数”,从客观性来讲,科举制有利于社会一般民众通过科举获取功名。

四.难点突破

1.选官制度: (1)演变

(2)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②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③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④用人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 2.监察制度:

(1)演变: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建设。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必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生效。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3.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 时期 经济 政治 中国 春秋战国 西方 希腊文明 农耕经济相对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工商业相对发达,对外贸易兴盛,由单位的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相对落后。 于土地贫瘠,农业相对落后。 分封制逐渐崩溃,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制雅典逐渐建立了直接民主制度,国家度,国家权力不断上移,形成了高度集中权力不断下移,促进了雅典经济和文的政治体制。 化的繁荣。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法家思想尤为兴盛,强调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希腊文化的主流,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解放 文化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bg.html

微信扫码分享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