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2 18: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西方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摘要:建筑既是一种结构的、实用的,也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此,建筑不仅仅有其实用性,还或多或少地承载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西方文明的时间维度虽比不上东方久长,但因其惯以石头为建筑材料的特点,留下了许多年代久远的建筑,我们得以直观地发现期间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变化。承载了时代文化的建筑,从其风格的改变中可以看出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西方建筑与其意识形态有何联系,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着西方建筑的,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神权意识 宗教氛围 功能主义 保持传统

建筑令我们进入,环绕着我们,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保护着我们,有时候甚至会使我们产生震慑感。它既是一种结构的、实用的,也是一种视觉的艺术,或多或少地承载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主导了它那个时代的精神。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头为材料,因此留下了许多年代久远的建筑,它们在打动我们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西方历史文化的变迁踪迹。

接下来将从古希腊时期到当代顺着时间维度铺展开来,解析西方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变化。

一、希腊的神话传说及它的多神教

希腊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它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而其中的希腊神话与传说构成了希腊人的宗教。当时的希腊人并不是仅有唯一的神,而是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希腊宗教十分重要,为了进行宗教崇拜,希腊人建了大量神庙。希腊的圣地建筑是具有雕塑性形体的建筑,希腊人将“人的一面”视为出发点,使横梁式结构显现出承载与被承载的活的力量。因此,希腊神庙好像是肌肉强健的躯体,是真正有机的形式,它把生命物化成为一种空间和时间的表演。希腊的三种基本柱式多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都分别体现了男人的阳刚之美、女性的优雅之美、和结合了男女的特点之美。

作为一个雕塑性的形体,神庙和其他建筑以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好比说它是从内部生长出来的,它表达了一种个体的内在特征。希腊建筑体现了它对人类社会作为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的象征。在这里,人类理解了自身却又对所居住的土地不失敬畏;正是因为深刻理解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人类开始了解了自己。雅典卫城中的帕提农神庙(如图1.1)更是堪称一绝,他们进行的视觉矫正是为了使这一建筑体的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完美和谐均衡,体现了希腊人对艺术的高度追求,也体现了诸神在希腊人心中高尚完美的地位。

图表1.1 帕提农神庙

二、中世纪神权对人权的主宰

3世纪的罗马是一个政治动荡、经济衰退、内战频仍的时期,由于传统宗教无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和痛苦的时代带来多少慰藉,且唯物主义在罗马帝国的发展发展到惊人可怕的地步,他们的“肉身是如此肆无忌惮”,因此需要思想上的牵制。为了弥补这一精神上的空白,给予精神上的慰藉,产生了早期的基督教。很多个世纪以来,欧洲建筑一直是以基督教的教堂为主要建筑任务的。中世纪的建筑风格也分好几个阶段:

2.1 拜占庭式建筑

拜占庭式建筑(如图2.1)的特点是屋顶的圆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它又吸收了叙利亚、两河流域、波斯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对于拜占庭教堂的图像学研究表明,建筑试图成为一种宇宙的图像,穹顶代表天堂,神圣的光芒从天堂般的穹顶之中散发出来,冰洒在下方的集中性空间中。已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上帝的崇拜。

图表2.1 拜占庭式建筑

2.2 罗马风建筑

罗马风建筑的特点是多采用古罗马时期的劵、拱结构,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风格有很大影响。早期基督教的建筑代表了人们向内心世界寻找上帝,而相反,罗马风建筑的创造,是人们要将上帝带向全世界。罗马风建筑将厚重的围合感与显著的竖向性结合起来,其在空间上的积极形式,显然与体量感和围合感的强烈期望背道而驰。然而后面的几种属性可以看做是表达一种担保和庇护的需要,所以罗马风教堂既是一个要塞,又是一个通往天国的大门。可以看出神权在这一时期的扩大。

2.3 哥特式建筑

在早期基督教建筑的室外是一个连续的围合的外壳,而罗马风教堂是一个堡垒,相反,在哥特式教堂(如图2.2)中,视觉上和象征上的非物质化代以墙体的真正分解,它变得透明,并与环境相互影响。一般意义上,我们说,哥特时代将上帝之城的概念扩展到了整个的城市环境。哥特建筑最重要的部分还在于其内部(如图2.3),教堂内部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内部的哥特教堂神秘幽暗,高耸的屋顶让人仰望时无不感到上帝的伟大和自身的卑微,这种把自身渺小化的行为体现了神权意识极大程度上主宰了人们的意识形态。

图表2.2 米兰大教堂为哥特式知名建筑 图表2.3 从教堂内部所看的玫瑰窗

三、文艺复兴时期

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神权的压迫之后,一些人认识到了神与人的距离过于遥远,人们变得普遍伪善,因此希望回到过去古希腊时代的人与神的生活化关系,重新复兴古典文明的道德、政治和美学价值。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新的科学主义理性体系,与一种新的形式语言相结合,并被一个人,即菲利波·伯鲁乃列斯基(Filippo Bunelleschi),应用到了建筑实践当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不是通过在神的国度里取得自己的位置而获得存在的安全感,而是用数字的语言构想了一个宇宙。他们的作品同时具有宇宙性和人性。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他们对中世纪竖向发展的厌恶之情。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不再是上帝之城概念的体现,而是精确组织的宇宙的具体表现,它受一个独裁者的控制,而这个统治者的住所又成为了新的意义中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堂失去了它最初的重要位置,只是人在这个时期被发现,建筑风格也更趋于人文。

四、巴洛克

在天主教的欧洲,巴洛克反映了反新教运动胜利而产生的乐观主义。巴洛克原意是奇异古怪,被古典主义者认为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艺术,巴洛克建筑(如图4.1)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最求动态,喜好福利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图表4.1 巴洛克建筑的代表:圣地亚哥大教堂

五、现代建筑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建筑状况几乎完全被国际主义风格主宰者,由于现代主义在全世界的影响范围之大,现代主义又可称其为国际主义。这一情形也预示着,19世纪建筑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外观上的混杂,正让位于一种统一的、更易于识别的设计方法。此时的“现代”建筑(如图5.1、图5.2、图5.3)可以用这几个特征来描述:它们往往由简单的几何体组成,看上去都是由薄且轻盈的玻璃或塑性材料包裹的统一体量;并且都表现出一种缺乏材料质感和表达性细部的清教徒主义。现代主义建筑主张要摆脱传统建筑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表明了人民顺应时代潮流的安逸意识形态。

图表5.1 包豪斯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

图表5.2 中国的现代建筑

图表5.3 功能主义的现代建筑

六、后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往往不拘一格,在看惯了方正的现代建筑后再来看后现代建筑,你会讶异于它形式的多变稀有。后现代建筑正是反对或背离现代主义的实践,它批判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主义中的遗失,主张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创新。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后现代建筑虽也遭到了许多质疑之声,但是它的意义随着时间流逝往往都会逐渐显现出来。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现已成为巴黎地标性建筑;悉尼歌剧院丰富了当地的视觉符号,使悉尼闻名于世;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场地鸟巢是借用仿生学的后现代建筑。这些建筑虽然遭到非议不断,而如今我们也看到了它们的成功。

曾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就如同一个脚踏实地的垦荒者,小心谨慎地循着经验性的伦理规范向前摸索;西方传统文化则如同一个好高骛远的幻想家,躁动不安地飞向天边展现的那一片海市蜃楼。从建筑中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方文化是有多大的差异,西方文化从远古到现今经过了几番演变。古代西方的重心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是落在人神关系上,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都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而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对神的概念有所减弱,西方的建筑风格才逐渐偏离了对神的崇拜的方向发展。西方建筑风格的变迁与所处时期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在了解到这些后,未来的建筑风格将会变成怎样呢?或者说人们的意识形态将会变得怎样呢?这将是不为人知也为人期待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美)特拉亨伯格,(美)海曼.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 [2] [挪]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3] 赵林.西方宗教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 [4] 沈之兴,张幼香.西方文化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b6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