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艺术-2

更新时间:2024-04-15 08: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二章 课堂教学艺术

第一节 备课艺术

一、备课概述

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完成教学任务形成教学能力所作的一切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意义上的处理,选择合适的教法方法和规划教学活动。在既定的教师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内容的条件下,教师是否备好课,是能否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是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

(一)备课的类型

1.学期备课。学期开始前,在钻研课程标准和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全学期的教学计划。完成学期备课任务的主要途径是通读教材。

2.单元备课。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或课题)所组成。教师拟出学期教学计划之后,在单元教学之前,还要认真做好单元备课。

3.课时备课。根据单元备课所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及其相应教学方法,再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解决单元备课各项计划的具体落实。课时备课一般要写出课时计划(教案),有时,在单元备课时已经比较详细地写出具体教案,教师也可以不再另写新教案,在课前备课中,再做适当的充实。

4.课前备课。课前备课是指教案写成后,教师在上课前,熟悉教案讲稿,经过深思熟虑,使教学的课时计划得以充分落实的过程。

5.课后备课。即课后反思。指教师在上完课之后,对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总结,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为在其它班级或下一学期再教此课做好准备。

很多优秀教师还有常年性备课的习惯。主要是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学艺术的修养,教学对象的考察与研究。常年性备课已经逐渐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备课的程序来看,我们一般将教师课时备课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整合信息——教学设计——编写教(学)案。第一阶段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翻阅教学参考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努力从方方面面搜集吸纳备课信息。教师备课信息吸纳的愈多,愈有助于对备课内容和方法的理性认识,愈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第二阶段是对备课信息进行构思加工,设计教学方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以便以简驾繁,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第三阶段是编写教(学)案。教案编写应详略得当,言简意赅有操作性。一份好教案总是反复修改得以完善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少学校针对学生学习,还设计出学生的学案。当然,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意义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尤其是在编写教案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对教学方案的修正和优化。不过,教师按三个阶段来考虑备课将会更有效提高备课的层次和质量。

(二)备课的特点

为了保证备课的科学性和高质量,在坚持基本程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把握好备课的以下特点:

1.教学目的的决定性。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决定教什么,不教什么,以及怎样教法。凡是与教学目的无关的或不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勇于舍弃。

2.备课的发展性。教师在讲授同一内容时,原教案决不能原封不动的拿起来再用,而必须根据知识的发展、教法的改革、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修改、补充。

3.教材、课标的规定性。在实际教学中,允许对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充实,而且更提倡教师将教材体系融会贯通,有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但一切调整和补充,都要以教材和课标所规定的内容为基本内容,其它各种材料都应作为辅助材料,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4.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备课不仅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学会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科学发展的观点,才能自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5.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备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对象,考虑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研究如何创造条件,使一些难点、重点的内容变不易接受为容易接受,使学生听懂、学会。

6.备课的反复性。教案的形成要经过不断的反复过程,即教师初次接触教材形成粗略脑案,其后依据新知识特点和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实际情况,经综合分析形成书面教案,再后经想象课堂试讲复案,再次形成比较成熟的脑案,最后到课堂上转化为语言表述教案。

7.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备课中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能否适应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需要,能否适于学生的水平,能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不能离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盲目地照搬他人的教学方法。

8.备课的权变性。从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探究、培养良好个性角度讲,教师不能也不可能设计出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一定要设想多种可能性并留有余地,灵活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现象,以便师生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机智和才华。

二、备课艺术的手段与技巧

(一)整合备课信息的手段与技巧

1.备教材

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研读教材,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编写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纵向关系及广度深度。特别是每一科教材都体现着该学科特有的思想和方法,教材的编排从整体框架到具体内容也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学科知识结构的体现,这是整体把握教材的关键。

弄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知识的关节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着纽带作用。它具有基础性、规律性、全局性的特点。教学难点多数处在教学重点之中,但有时也处于教学重点之外。教学重点容易被确定,而教学难点不易被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重点与难点混淆起来。同时,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学生会有哪些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地方,以便释疑解惑。

不同的教材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偏重于数量关系的分析;有的内容偏重于演算;有的内容则偏重于联系实际等;语文教材中,对记叙文的分析,要从人物事件入手,挖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散文则要抓住境和意的血缘文脉,洞察作者心头的感情;而议论文则要抓住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作者的论点及其论证方法。教材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法的选择。

2.备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是千百倍重要。教师备课必须去了解学生。

要了解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要了解班级的学生构成、特点、风气、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以及多数学生对自己教学所持的态度,班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班级中各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的构成;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优中差生的比例、对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知识储备、兴趣以及可能的困难和障碍;要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哪些方法适应,哪些方法不适应,喜欢什么样的方法,不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等。

要了解学生的个性情况。教师应尽量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师生关系、家庭教育环境等;教师还要尽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等个性品质差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教师不仅要从静态上了解学生,还要从动态上了解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例如学习情绪、组织纪律、兴趣爱好、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的变化;遇到批评表扬、同学纠纷吵架、家里叱责打骂、考试成绩下降后的情绪变化等。这些变化往往体现教师智慧的切入点。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强化引导,使之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产生巩固成绩的力量和继续前进的愿望。

3.备教学资源

他山之石可攻玉,教学参考书的恰当利用,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吸收,生活经验的观察积累,可以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立足做—个学识渊博的人,博览精选,厚积薄发。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同时对教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识都略知一些。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学习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料不能机械照搬照抄,更不能喧宾夺主,重在消化吸收,贵在创新运用;凡引入教学内的资料中的观点和事例必须科学可靠,避免错误;引入教学的资料应尽可能新颖有特点,避免陈旧俗套。

4.备教学方法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一方面要熟悉掌握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应重点学习掌握教学改革中优秀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创造出来的新的综合方法和模式。综合方法是把教学原则、教学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等都包括在内,又能有完整地反映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等。另外,教师还应看一看国外的一些教法研究资料,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等。

5.备学习方法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爱学”“会学”,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要通过渗透、讲授、交流、点拨、示范等手段,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常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等方法)。要特别注重以各科教学特点为内容的学习方法和以学生个性特点为依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手段和技巧

1.优化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尤其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更要学好理论。在具体设计操作中要体现下面几种思想。

以设疑激趣为先导,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教学要首先创设学生认知需要与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矛盾,使其想知道可又一下子弄不懂,想表达可又一下子说不清,在高涨的学习情绪和对知识渴求的状况下,把学生引进一个想学、爱学的天地。

以揭示规律为重点,紧紧抓住教材中的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知识和关键环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要在揭示教材规律的同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学生“观其大略,抓住实质”,防止拘泥于细节、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忽略理解而偏重记忆的做法。

从具体到抽象创造认知条件。学生学习新知识,往往依赖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尤其学习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法则等,必须要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然后再引导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一般要经过根据材料提出思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适当运用变式、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概念、认识规律等环节。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总是要看他是否有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中,关键在一个“寓”字。寓思维训练于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在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的教学内容。

以精讲精练为策略。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著名语文教师宁鸿彬老师提出的“三精两适”很有参考价值。即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炼,讲练难易要适度、适量。

以学生主动参与为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好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在学生多种感官活动上下一番功夫。

以整体教学为目标。教学设计即要从整体出发,全面构思,又要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优化整体,最后取得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即要做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学生发展的整体优化。

2.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优化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某种浓缩、调整、选择的艺术处理过程,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应做好下面几件事。

编制教学目标。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总体原则,即知识与技能——包括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基本的学习方式和具体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它们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三个目标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共同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总要求,具体教学目标编制应以教学内容实际出发,不可机械的求全,也不可随意放弃。

在第一阶段已经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的基础上,确定关键点,抓住突破口,抓主要矛盾。然后拓清思路,设计好层次。从揭示课题,展现新知开始,到得到结论,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干什么,学生干什么,教师要先搞清楚。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有三条思路。一是教材的思路,即知识的内在关系和它的系统性、整体性。二是学生的学习思路,即学生认识、理解、把握教材的思路过程。三是教师的教学思路,即教师怎样处理教材,怎样组织一节课,它是教材思路与学生思路的中介,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依据教材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

3.优化课堂结构设计

课堂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设计也就是把教学的有关因素组织在一起,按最优化的原则排列组合,从整体上设计一节课。 历史上,曾经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式,如夸美纽斯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结构模式、赫尔巴特及其学生的“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五阶段论、杜威的“情境—问题—观察—解决问题—检验”的五步教学法、凯洛夫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四阶段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材料一建立假说、推测答案一验证一做出结论”等。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此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黎世法的“异步教学(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模式、洋思中学的“定标自学、测标反馈、补标点拨、当堂应用”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结构模式。教学改革的真谛就在于对旧教学结构模式的改造和对新教学结构模式的探索。

4.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长处和短处,都有各自特点和适用范围,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的特点和条件而相应变化的。适合就是好方法。

要科学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确有许多弊病和消极因素必须要改革,但对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一概加以否定的做法同样也是不正确的。如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注意以旧引新、注意系统传授、运用边讲边问、精心组织等特点仍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要注意面向实际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能脱离教材另搞一套,教学方法只有抓住了教学内容特点,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要针对千差万别的不同的教学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还在立足教师自身不同的教学经历、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性格特点。选择那些能够或容易发挥自己特长施展自己才华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师在复杂的教学活动中特别讲究教学方法的艺术性,要在多样化的教法上下功夫,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突破相同的内容。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而集中体现在一个“活”字上。

科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但是我们应特别注意,任何方法手段都是为了教学目的服务的,任何画蛇添足甚至是哗众取宠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

(三)编写教(学)案的手段和技巧

教案,又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在备课中所考虑的多种教学活动设计,经过进一步的推敲,使之条理化、科学化、明确地体现于教案文字之中。这是使教师的备课更加系统、准确和深刻的重要一步。写成教案,又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备忘材料。

教案一般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标明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课题名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具或教学媒体等。第二部分写教学进程,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教学时间的分配等,这是教案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课后小结,记录教师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以及对教案、教材和教学的改进意见。

教学进程部分是教案的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编写必须做到步骤、纲要和教法相结合,使教学不仅能指导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就是别人(甚至外行)亦能通过阅读教案而了解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情况,亦能大体上了解本堂课讲授的内容要点、教学进程的安排,甚至对本堂课每个问题的讲述,一般也包括三个部分:

1.引言。用以导入问题,如政治和语文课,可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理化可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工艺课可通过实习见闻等,并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运用形象化教具的启示,以导入新课。

2.阐述、分析、推导问题。这是关键的、核心的部分,既要写出教材内容的要点,又要写明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逻辑推理过程、生动的叙述情况、细致而必要的演算步骤,又要有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答疑、探究的活动,还要有意想不得到的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处置措施,以及应当特别强调的问题等等。特别是课堂教学结构,要表述清楚,写出纲要。在内容要点的前后,还可用适当的标记或文字注明。教法的反映和提示性的文字应写得醒目或用红色笔标注。现在有的老师在页面横向的三分之二处画一条竖线,将内容要点写在竖线左边,教法写在右边,较为醒目,值得提倡。

以上无论是内容要点还是教法,都要求写得简明扼要,避免臃肿繁琐。而与书上相同的叙述性文字、画图、表格或例题等,则不必要在教案上照抄、照画出来,以节约时间,并可

培养学生看书、用书的习惯。教案的详略应因人而异,新教师可写得详细些,但也无需抄书;老教师可写简单的提纲式的,但标题不能代替提纲。提纲是老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认真地分析、归纳后所得出的精华。

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案内容也要注意增加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教学知识补充拓展等内容。

要将板书设计标示于教案的适当位置上,一方面可使教案的内容一目了然,同时也是教师不断创造、不断积累的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3.总结。主要是本节课的要点归纳,可复述要点或强调某些问题,有的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如在一章节末了,还应进行综合性的总结,这些都应在教案上有所反映。

教案内容的表达方式,一般有四种:(1)文字表达法:主要用文字形式将备课的结果表达出来,这是教案的基本表达形式。(2)列一览表法: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一张“教案一览表”。言简意赅、一目了然,有利于教师熟记教学内容。还可将其印发给学生,作为学生提纲,则可以腾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3)图示表达法:将教案中常见的内容,如重点、难点、过程、结构等归纳为不同的图示和符号,在教案中标示,即可突出教案的结构性,也可使教案形象美观。(4)卡片提示法。将教案纲要、重点、难点和易忘记的内容以及需要补充的内容写在卡片上,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提示自己。

教师经过编写教案,熟悉教案和教具,使自己形成现实的教学能力,最后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准备工作。写出教案后,还要熟悉教案,不仅要熟悉所写的内容,还要使教案所反映的内容在自己的脑子里过过“电影”, 把自己带入实际课堂的意境之中,使教案中的内容,融化在自己的脑子里,做到讲课不离教案,但基本上不看教案。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学案,教学重心也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编写学案要各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编写还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教学中的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提出明确、具体的三维学习目标,通过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2)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和切入点。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3)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4)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学案最后还要对引导学生自查巩固,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

三、备课艺术的禁忌

由于教学管理者的误导,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一些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不少教师在备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应注意一下“禁忌”。

一忌脱离教材、舍本求末。教材是备课的蓝本,教师应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来确定讲授的重点。那种把社会流传的各种《复习资料》、《习题解答》之类的参考材料,当做教材大量倾注给学生,是不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

二忌只重教材、不管学生。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有的教师备课时只注重钻研教材,忽略了了解学生,关门备课。或者忽略了选用恰当的教法和学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教无所成,学无所得。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考虑学生的知识底细和接受能力,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

三忌全抄照搬、按图索骥。有些教师或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或是自己江郎才尽,或是懒于动脑,对通过教参、报刊杂志、优秀教案选登、网络等途径获得的优秀教案,全抄照搬。有些出自名家和行家的东西,确实有可取之处,但要因人而异。必须要联系实际,将这些资料加进自己的思想和独到见解,做到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四忌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对备课意义认识不足,或教案三言两语,提纲式备课;或分段突击,教案成了课后的笔记;或备而不用等等。备课简明扼要可以,但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都必须一目了然。写教案的过程是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教路,对问题再加工的过程,不管教师年龄大小,记忆力好坏,都不能流于形式。

五忌面面俱到、缺乏重点。教学重点是教学的主要目标,突出重点即抓住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向。教师备课必须要突出重点,以带动整个课堂教学获得成功。一课时内容一般只有一个重点和一至两个次重点,设计的教学过程如果对教学内容面面俱到,重点内容不能重点处理;或者对重点内容涉及的问题研究不够,精力平均分配,都是备不出好课的。有的青年教师还经常会出现“背课”、“录课”的现象,上课成了演课,教案成了课堂实录。

六忌千人一面、缺乏新意。为了加强教育规范化管理,不少地方对教师教案的撰写做了详细的标准化要求,过分强调统一,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处理教材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为了达到统一标准准,甚至出现了“一人写教案,大家抄教案”的现象。另外还有的教师只是注意到自身经验的利用和他人教学经验的学习,不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缺乏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备课是过去教案的重复,缺乏新意。

七忌以写代备、本末倒置。教案应在钻研课标、教材,了解学生,选用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写成,可是学校在检查备课时只检查教师的教案节数、项目填写是否齐全。这样一来,在教案书写中出现了以写代备的错误倾向。既然检查教案成了检查备课的惟一手段,那么,写教案也就成了备课的惟一内容,于是写教案代替了备课的全过程。

八忌只备知识、不重发展。三维目标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备课不仅要备知识点,而且要备渗透点。只备教材的知识内容,不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很难做到教书育人的统一。备课时,要研究如何将这此隐性状态的内容转化为显性状态,把自己对教材认识、感受的观点备出来。

第二节 课堂教学管理艺术

课堂教学管理(后称“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有效地利用时间和创造愉快的、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为了减少不良行为问题而采取的合理组织课堂活动、教学活动和利用自然环境因素等的工作方法1。它的目标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

课堂管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课堂管理内容包括常规事物的安排、课堂环境的建设、课堂秩序的维持、课堂活动的推进、自我修养与状况的管理工作。 1

任阳梅 司彩兰,课堂管理的有效策略,山西教育, 2002年 15期

1.课堂常规的管理。课堂教学常规是被广大的教师实践证明合乎课堂教学规律的行为规矩,课堂常规管理是保证正常秩序的基本条件。例如课前准备工作、听课的要求、发言的要求、分组讨论的要求、作业的要求、演板的要求、擦板、改错的要求、师生、生生对话的要求等等。

2.课堂环境的管理。课堂环境包括时间环境、空间环境和心理环境。每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任务是明确的,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教师计划,导课、授课、重难点突破、检查授课效果、归纳总结、作业等环节的时间进行周密的安排和调控。空间环境主要包括课堂座位排定、通风条件、光线、亮度、桌椅摆放、课堂内的整洁及教室内外的绿化与美化、活动区域、学生作品展示区、公布栏的设计等等。心理环境,指师生、生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意交流所建构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心理氛围才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

3.课堂秩序的管理。课堂秩序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影响秩序的因素又是多元的。违犯课堂秩序的行为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违犯课堂常规、课堂行为问题(个别学生或多个学生严重扰乱课堂秩序)和课堂冲突(师生或生生之间发生口舌、肢体冲突)。造成课堂秩序的违规的因素有很多,是教师、学生、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4.课堂活动的管理。课堂是由一个又一个教学活动组成的,上课前的课前准备活动,上课时的相互问好的活动,提出本节课的任务与要求,导课活动,授课活动,学生质疑活动,师生对话活动,分组讨论活动,巩固复习活动,演板活动,作业活动等,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必须精心组织、细致要求、耐心引导、及时评价。

5.教师自我管理。要做好课堂管理工作,教师首先就要管理好自己。教师要提高自身思想业务修养,自觉遵守课堂常规。同时,要特别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和情绪、态度的控制,不可出现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甚至冲动等不良情绪反应。教师应在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中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才能实现课堂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类型

1.放任型管理。强调学生个人自由和个人选择,完全凭学生自己发展、学生自信,让学生自己做出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使得课堂上缺乏明确目标,课堂混乱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学习无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很差。

2.独断型管理。整个管理由教师负责,教师负有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的全部责任。控制学生行为也常是通过建立和强化课堂规则和有关规定来实现的。这种管理教师高高在上,以指令的方式管理学生,学生无法自主参与。容易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兴趣不大、容易疲劳。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抗拒和攻击行为,教学效果降低。

3.民主型管理。教师注重管理内容的普遍化,方式方法适中化,既不严惩,也不严管,又不放任自流。关键在于师生双方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商讨教学中的问题、疑难、进度等。民主型的管理课堂教学效率高,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创造能力的提高。

4.情感型管理。教师讲课情绪饱满,把对科学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教学时语音和表情亲切,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受到激发。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管理的显著特征就是师生之间自始至终洋溢着那种温暖、亲切、喜爱、融洽的感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

5.理智型管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具体,对每一教学过程都安排得科学、严谨、有条不紊,并能采用相宜的教学方法同时,善于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反馈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并掌握好教学进程。这种管理体现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高超的技能技巧,以及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在教师的把握之中,认真专注地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并敬佩自己的老师,课堂气氛显得较为庄重、严肃。

6.兴趣型管理。这是指教师善于运用高超的艺术化教学,以激发学生高涨的兴趣并通过美感陶冶来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开始上课时,往往采用新颖、别致而富有吸引力的“导语”“故事”“例子”等来展开教学,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觉得有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而且表现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节奏感的教学语言,从而完全把学生吸引住,达到课堂管理的目的。

7.行为型管理。基于行为心理原理,认为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都是习得的。多次反复某种行为的刺激与强化便会习得某种行为,从而成为习惯。教师善于通过表扬、奖励、批评、轻微惩罚对学生行为进行正强化与负强化,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和小小的奖励性的刺激物实现对课堂的有效管理。

8.群体型管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积极的课堂群体,让每个学生都有班集体的归属感,都做集体所认可的事。或在群体组织中采取分层管理,发挥班干部和学生骨干的作用;或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小组内部友善的接纳每个学生,公开的交流沟通,并启发小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形成团队力量,最终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

三、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因素——教师控制能力

课堂教学管理的效果受各种因素制约,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 1.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满足被管理者的合理需要,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所有管理激励活动的核心目标,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学生受家庭、文化、同伴交往和学习内容、方式的影响,对课堂教学活动会有不同的动机和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各种因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采用特别适合学生个人需要、发展需要、文化需要的教学方法,课堂管理问题将显著减少。同样,反映在行为上,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行为习惯规范,主体自律管理强,课堂管理自然就规范。反之,则会产生课堂管理混乱。

2.学校管理与学校文化

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学校管理的制约。学校管理的理念、方法、手段和水平都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管理。从更高的层次上讲,学校文化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个性特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以及学校人际关系,学校一切规章制度、教风、学风、领导风格乃至学校传统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师生的思想意识、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方式,从而影响课堂管理的效果。

3.教师个人素质和管理能力

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等教育观念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基础,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也是构成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基础。教师的通识水平和层次、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技能、教师的个人经历、管理经验、性格特质、人格魅力等则更为直接的影响课堂管理效率。其中,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课堂控制能力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即强制性因素、亲和性因素和操作性因素2。

强制性因素是指很规章制度、教师地位、奖惩手段、考试考查等权威性的影响。它能产生一种威慑力,强使学生服从教师的指导,对教师的指示不敢违抗。强制性因素是外在的,是教师控制力的基本保障。

亲和性因素是教师课堂控制能力的根本方面,由教师的崇高威信、良好人格、高超才能、真挚情感等组成的它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向往、敬爱、佩服、亲近等感觉,使学生自觉自愿 2

陈东.《课堂控制艺术与课堂控制能力》[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一期

地按教师指引的方向去努力,心甘情愿地服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处置。亲和性因素是教师本身所内蕴的,它是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教学态度的综合反映。 操作性因素即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而灵活巧妙地改变教法、处理教材、恰当地解决突发问题。课堂教学的控制艺术往往集中体现在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机智上。操作性因素的产生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和虚心学习的结果,跟教师是否做“有心人”,是否注意总结和积累经验有关。

强制性、亲和性、操作性三种构成因素,每一种因素都有其特定的内客和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因素具有互补性,而且往往会揉和在一起发挥着共同的控制作用,对同一教室里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着各自的影响。

四、课堂问题行为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技巧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课堂突发事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一些事先不曾预料的特殊问题。问题行为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是一件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创造性活动,但是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做出处理,的确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

总体来讲,一般采用“热加工”和“冷处理”两大类的方法。所谓“热加工”,是指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教师抓住机会,马上给予处理,趁热打铁,取得教育效果。所谓“冷处理”是指教师对突发事件给予暂时冻结,仍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等到下课后或其他时间再来处理这一事件。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或突发事件,一般有以下具体方法:

1.因势利导。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突发事件不足为奇,处理恰当,不但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且有时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有些突发事件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于原定的教学内容十分困难。这时,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改变原定计划,因势利导地进行了教育或教学活动。

2.直接指令。有时可以直接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提出问题,来提醒学生自觉纠正不当行为,专心学习;有时教师通过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实现对课堂教学主动控制,如“请注意黑板”“请注意这句话”“不要随便讲话”等。

3.间接暗示法。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并不中断教学活动,而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悄悄提醒当事人,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使教学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教师通过运用比较隐蔽的表达方式,传达课堂管理意图,让学生在某种暗示情景中,自觉遵守课堂管理要求。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必须洞察课堂情景,特别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准确而巧妙,淡化管理“痕迹”。

4.恰当评价。教师依据课堂管理的现状,及时做出恰当的或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内在进取热情的方法。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的注意程度、遵守纪律的状况,也可以是学生作业的优劣情况。但要慎用否定性评价,以免挫伤学生自尊心形成师生隔阂。

5.体语控制。教师通过运用动作、表情、姿态等体态语言,传达课堂管理信息,调控课堂秩序或气氛。如收住话题、短暂沉默,注视学生、微笑蹙眉,适当移动、走近学生、变换音量、调整节奏等都是常用的体语控制方法。

6.幽默带过。有些突发事件让教师处于窘境,要进行查处会拖延上课时间,还可能伤害很多学生的感情;如果不予理睬又会损害教师的威信,甚至让事态进一步发展。教师需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幽默的技巧,即表达了教师对此事的知晓,控制事态,又不会伤害师生感情,影响教学进程。

7.有意忽视。对于某些不当行为中暗藏着赢得他人注意愿望的学生,教师对他的不当

行为要保持泰然自若,不用言语方式关照他,使其自讨没趣后改变这种行为。若教师采取言语反应,可能正好迎合其正在寻求的目的。

8.适当悬挂。课堂教学时,学生可能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一时回答不了;或者仓促回答,可能表达不得当。遇到这种情况,可把问题暂时悬置起来,鼓励学生课后去寻找答案,目的是使学生继续学习,防止他们因此分散注意力。但课后要查找有关资料,尽快给学生以正确的答复。

9.及时刹车。课堂教学中,看学生对某个问题十分感兴趣,纷纷举手要求发言,这时让他们一一回答下去,会影响教学进程。对此,教师要当机立断,及时刹车,以防止课堂教学前松后紧或完不成任务。刹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10.培养助手。教师通过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维护课堂秩序的方法。这样做,学生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者,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让学习骨干、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检查小组作业等,就属于这种方法。

第三节 课堂教学组织艺术

教学活动是有组织、有目的的进行的,它有独特的组织形式、方法和策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可以分为: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物的因素(教室内、教室外校园内、校园外社区内)、时空因素和人物时空的不同联结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就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所进行的安排、组合或者联结。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一)师生规模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各种因素横向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一般说,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班级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种形态。

纵观国内外的教育发展史,人们曾就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过反复的探索。古代世界各国学校普遍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我国古代的私塾、书院就属于这种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组织形成也发生了变革,先后出现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17世纪中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并对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做了理论上的阐述,是为世界教育史上教学组织形式的重大突破。从此,班级授课制即班级集体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推广。

班级集体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是世界范围内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但容易限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产生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分组的依据来看,主要的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能力分组是依据相同的课程、不同的学习年限,以适应儿童的能力。作业分组是按照规定的学习年限,使儿童依不同的能力,学习不同的课程。从分组的形式来看,又可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类。外部分组就是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班,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对于分组教学的评价各说不一,一般认为优点在于它能照顾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差异,适应他们不同的情况和要求,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也有人认为,分组教学会给各类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往往使优等生在学习上骄傲自满,差等生自暴自弃。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其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

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个别教学是中国和欧洲古代学校采用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讲授,教学效果好,质量高,但是教学效率很低,不易普遍采用和推广,后被班级教学所取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班级教学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于是有些教育家又主张用个别教学代替班级教学,于是又提出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道尔顿制是比较有影响的个别教学形式。它废除一般学校的上课和日课表,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作业室,陈列有关学科的参考用书、仪器、标本和其他设备,学生学习的每一门学科都各有按日、按周、按月的作业指定。每室有一或二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并考核他们学习的结果。每一个学生完成第一个月的作业指定,才得进行下个月的作业。

巴达维亚法也是一种将同步的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组字形式。在由50名以上学生组成的班级中,将学生分为两个团体,设两名教师,其中一名专门从事个别教学,另一名负责同步教学。这种形式类似于我们的实验课上,任课教师和实验员的分工。

特朗普制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大班课把两个或几个平行班结合在一起,讲课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由优秀教师主讲。大班课后上小班课(15—20人),最后由学生个人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美国心理学家依据行为主义学习原理首创的凯勒计划和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也都属于具有个别化教学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体系。

“开放教室”,“开放学校”,“开放教育”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一种教育方式。它缘于当时进步主义者的教育主张,当时多用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70年代传到美国并在小学得到采纳。其特点是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在开放教室内没有固定排列的课桌和讲台,而是将教室的空间分成几个兴趣区、活动区,也有的叫角,如阅读角,科学角,音乐角等。区、角之间往往用幕布或板具隔开。在每个区角里都准备了大量的可供儿童活动的材料,供儿童阅读、使用、操作。对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人们仍褒贬不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对班级教学的实施起重要推动作用的导生制。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其组织形式是: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完全是教师的助手。有了导生的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了,因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导生制对于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仍然既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二)师生空间组织形式

在课堂上,教师讲桌安放的位置,学生课桌的摆放形式,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外在体现。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座位安排一般有三种设计形式:基本的课堂

3

座位设计、特殊的课堂座位设计和暂时性的课堂座位设计。

基本的课堂座位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的活动主要在教室的前面,学生只与教师进行目光接触和交流,也就是所有的学生都面向教师,因此学生的座位是以纵横排列的秧田形安排的(如图12-1)。

3

http://www.pep.com.cn/xgjy/xlyj/xlshuku/xlsk1/etfz/200806/t20080616_473558.htm

图12-1 基本课堂座位设计模式

这种设计模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如讲解和演示等。教师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学生,有利于学生的注意集中于教师,适合于进行提问、回答和课堂作业。学生能更多地与教师进行接触和交流。

特殊的课堂座位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的一种座位排列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才采用。学生和教师一样面对其他人,也就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样的座位排列的方式有矩形、环形和马蹄形(如图12-2)。

图12-2 特殊课堂座位设计模式

这种座位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联系,允许学生之间谈话、相互帮助等。但对全班讲解和控制要困难一些,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采取这种形式,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会减少。如果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则往往容易出现不当行为,所以这种座位安排形式在高年级采用得较多。

暂时性的课堂座位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临时性的需要将座位进行暂时性调整,以有利于教学活动。如教师要进行演示,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于是可以临时采用堆式,学生坐在一起靠近注意中心,后面的学生可以站着看。如果要进行全班性的辩论或看录像等,可以采取椭圆马蹄形。如果要求学生按兴趣进行合作学习,可采取兴趣站的方式安排座位。如图12-3:

图12-3 暂时性的课堂座位设计模式

二、课堂教学的类型与结构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将课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又称混合课)两大类。单一课是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教学单元过程某一特定阶段的任务,通常的分类及名称有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课、检查知识课。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单元过程两个或两个以上或全部教学阶段任务。这种划分主要依据教学单元过程教学阶段的任务。还可以根据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划分为观察课、讲授课、问答课、讨论课、阅读指导课、实验课、参观见习课、实习课、欣赏课、自学辅导课和综合课(几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等。

课堂组织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性质和功能,只有当教学处于合理的课堂结构之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在课的纵横结构上有着不同的选择,这主要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创新精神。

从建国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教师基本上采用了苏联凯洛夫的五个环节课堂结构,即:组织上课,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检查、复习,为接受新知识做准备;讲授新教材,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巩固新教材,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布置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课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学任务、学科性质、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等作相应的变动。即使同一类型的课,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面对不同的学生,其结构也应有所区别。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课的结构的突破和创新,比如人们归纳总结出: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清感——陶冶式、示范——模仿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和基本程序,都体现出着力于发展学生能力的新课型。在此,我们简单介绍几种比较有典型意义的新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

1.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在吸收、借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和实验研究而创立出来的。它的原则是“教师指导辅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分为“启、读、练、知、结”五步,即(1)启发:教师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阅读:学生学习自己的课本;(3)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4)知道:及时反馈,让学生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5)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当天学习的内容。五步要求在一堂课内完成。这种方法使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以及学习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在全国许多地方推广,对我国教育方法改革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2.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模式”

即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总结提出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模式,“读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读教科书,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议议”是指

在课堂的学习间的议论,是这个教学方法的关键。“练练”也称为应用,包括做习题、口头回答、书面练习、开卷小结和实验等等。“讲讲”在课堂教学里是贯穿始终的。读时有讲,练时也少不了讲。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读、议、练中产生的问题作有的放矢、画龙点睛地讲。“读、议、讲、练”之间的关系是: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贯穿始终。“读、议、练、讲”在课堂教学中相互渗透,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在运用上也有所差别,其次序也不是不可改变的。该模式的基本精神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3.黎世法的“异步教学”

由湖北大学心理学教授黎世法提出。“异步教学”分为六个步骤:(1)提出问题:教师从学生现有的一般学习水平出发,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向学生提出(或呈现)本节课应解决的主要学习问题;(2)指示方法:教师针对所提出的学习问题,结合所创设的解决学习问题的教学环境,向学生指示解决学习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解决学习问题;(3)学生学习:学生运用独学和合作学习形式,进行以独学为基础的自主“六步学习(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条件,逐个解决教师提出的学习问题;(4)明了学情:在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要迅速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巡回察看学生的学习情况;(5)研讨学习:这一段体现了教师异步指导过程。教师在明了学情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指导;(6)强化小结:经过上述五段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这时,师生要用少量的时间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肯定这节课的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功的感受。异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用“五步指导法(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指导学生进行“六步学习”的过程。其中学生学习、明了学情和研讨学习三段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是课的主体,占了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异步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过程。

4.魏书生的“六步教学”

这一教学模式是全国特级劳动模范、辽宁省盘山三中语文教师魏书生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操作方式是:(1)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2)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3)讨论: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疑阶段解决;(4)答疑:立足于由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5)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约需十分钟完成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6)自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得到及时强化。 这六步程序,可以依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形成若干变式,如浅近的文章,以学生自学解决为主,其它两步可以省略;若自测效果好,自结则可略。这一教学模式同时辅之以课外活动,扩大学生吸取知识信息的范围,使之学用结合。

5.邱学华的“尝试教学”

由江苏常州小学数学教师邱学华提出。该结构模式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基本原则,其教学程序分七步:(1)准备练习: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引导出尝试题;(2)出示尝试题: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中。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3)自学课本: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

(4)尝试练习:尝试练习根据学科特点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学之间也可互相帮助;(5)学生讨论: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讨论;(6)教师讲解: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讲解不是什么都要从头讲起,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之处重点讲解即可;(7)第二次尝试练习:在第一次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之后,得到了反馈矫正,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以上七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学生完整的尝试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可控的教学系统。中间五步是主题,第一步是准备阶段,第七步是引伸阶段。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际教学情况的复杂多变,七步可做灵活调整。

6.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江苏省洋思中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顺序,一般分为五个阶段:(1)揭示教学目标阶段(辅助环节):上课一开始,教师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口述或小黑板出示,要学生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能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性学习;(2)自学前的指导阶段(辅助环节):揭示目标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达到四个明确: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方法、自学的时间、自学的要求(即自学后如何检测);(3)先学阶段:该阶段包括学生看书自学和检测自学效果两个环节。学生自学是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认真地阅读课本,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紧张地看书,代替老师传授课本知识。检测自学效果则是采用提问、板演、书面练习等手段检测,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4)后教阶段:通过学生更正、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帮助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是“补差”,同时,尖子生通过帮助差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5)当堂训练阶段:当堂完成课堂作业,练习的内容是完成课本中的练习和习题,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练习的形式则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以上五个阶段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不能截然分开。

7.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用了8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持升学率,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的教学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这种模式被称为“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具体是指:(1)三个特点: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2)三大模块:预习――明确目标、生成本课重、难点,初步达成目标。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3)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也颇有特点,无任何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室的前后及背光面三面都是大黑板;教室中间使用课桌纵向排成的三排课桌,学生分组排位,对面而坐;教室前面的讲台没有了,师生同在一方空间,同处于一个平面。在展示环节中,几乎全部学生都有板演的机会(展示学习内容、互评互改等);教室内的黑板不够,连地板、走廊都利

用起来。分组交流讨论确有实效;说唱演等形式无所不有。概言之,杜郎口模式就是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

三、组织课堂教学的途径——交流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多主体间的交流过程,通过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是说,组织课堂教学的途径是交流。从交流的渠道来看,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交流、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课堂交流的越充分,越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越好,效益越佳。

(一)有效的课堂交流基本特征4:

1.交流内容丰富。有效的课堂交流要整合新课程三维目标,不仅要体现知识的传递和信息的沟通,还要体现人际关系的沟通以及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价值观的建构等深层次方面的沟通,不能将交流狭隘地限制在认知的单维目标上,否则难免造成交流的低效。

2.交流方式灵话。有效交流倡导灵活的交流方式,是一个纵横交叉的立体式的网络。从表现方式上看,既有活动,也有观察;既有表达、交谈、讨论、反驳与申辩,也有倾听、思考、理解、探究、体验与感悟,是动觉的、视觉的、听觉的、智力的、情感的有机综合。

3.交流过程和谐。和谐的交流过程是课堂生话的本质要求。对外,它体现为三种形态,即尊重交流主体地位与促进互动的统一、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统一、高参与度与合理监控的统一;对内,它能够激荡起和谐的心理体验,形成张弛自在、乐在苦中的愉悦感,曲高和寡的困惑感,豁然开朗、怡然共鸣的成就感以及心灵安全与自由的归属感。

4.交流结果深刻。有效交流的结果要达成预期的交流任务,不能停留在获取符号知识的层次上,而要深入到师生、生生心理各个层面。它不仅要涉及认知信息的传递和互通,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要涉及积极情感体验的深化,品德观念的获取、内化、提升以及观念向行为的转化等方面。有效的交流要真正能够在交流主体之间架设起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情感交融、观念沟通的桥梁作用。

(二)提高交流有效性的策略

1.建设民主公平的课堂运行环境。民主和公平能够造就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能让师生、生生真诚沟通。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变被动为主动,确立课堂交流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建构、自我发展。当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民主、公平、开放的系统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会确立,交往便会得到扩展,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的碰撞、思维的开阔以及学业信念、自我价值感和创造性增强。

2.奉持新型的教师权威。在传统的课堂交流中,教师借助制度性资源以及“师道尊严”的社会传统获得权力,决定课堂交流的主题、拟定课堂交流的内容、指派发言的学生、评定学生的课堂行为。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我们应该反对传统教师权威,即以权力为基础导致权力乱用、控制型的权威。我们需要建构新型的教师权威,即以合理行使教师权力为基础,以教师的知识、人格魅力以及“教育爱”为保障的权威。它是保证课堂交流有效运行不可或缺的。

3.赋予学生课堂交流权力。有效的课堂交流在保障教师权威的同时,不能损害学生在课堂中的权力。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要有意识地做好课堂的监控,提供适当机会为满足学生的交流愿望创造条件,满足他们对交流权力的基本需要。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表达、交流、争论,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情感的升华。同时,也使得教师更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

4.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自自己对他们的期望。教师应当提供机会,利用多种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教师期待他们做些什么,从而提高他们对教师行为的预见性。其次,提升学生对课堂交流逻辑结构的元认知能力,使他们在交流进程中能 4

叶瑞烽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交流探析[J] 教学与管理 2008(2)3-5

够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再次,教师要提高学生对课堂交流有约束作用的规则方面的认识,挖掘学生以健康和负责在的态度进行课堂交流的能力,提升课堂交流在预设中不断生成有效成果的潜力。

5.反思教师教学。为了促进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开展如下反思:一是反思教学理念,是否真正理解了有效交流的作用和思想,是否出现过理解的肤浅与偏颇以及教学行为的形式化和偏激化。二是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情境创设、交流任务预设、交流方法选择、交流过程监控、交流结果反馈等教学行为与先进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三是反思教学设想与学生实际的获得之间的差距。有效课堂交流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建构起学生的理性生话、道德生话和审美生话,让学生体验并学会什么是真、善、美。在一个教育阶段结束时,教师要思考学生是否达到了这样的目标,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这样的反思对学生是有益的,对教师更是有益的,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四、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的环节 如前文所述,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外各国在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上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课堂教学的环节也就没有一种固定的格式。但将每节课作为一个固定的教学单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来分析,都要包含着开始、结尾和中间过程三个环节。

组织好课的开始与结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组织课的开头是唤起学生注意的关键,教师应注重动静结合巧于入题、新颖有趣、多样灵活。教师可以以静导入,以情导入,以典故导入等方式开始新课;课的结束处理得好可以巩固学生新学的知识,能让学生回味无穷,欲罢不能的感受长久不衰。这是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气氛的最佳结合。话语虽短,画龙点睛,突破时空这是最佳结课艺术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教学过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与学生要环环紧扣、循序渐进地共同前进。要利用反馈组织教学,利用提问组织学生思考,利用学生的兴趣集中其注意力,利用轻松的游戏活动进行调节,利用生动形象有讲解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神往。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教师应把握以上特点在实践性的教学中运用掌握。

掌握教学机智,处理好偶发事件。本章第二节已有所表述,在此不在赘述。 (二)合理选择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从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中灵活选择,还是大胆创新,都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教学组织形式的艺术创造应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设计和选择其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容易培养学生个性,班级教学易于形成学生的集体观念。学生的对象不同,组织形式也应不同。低年级宜合班教学,高年级则不一定,因而真正艺术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目标、内容、对象三者高度的和谐整合。

教学组织形式的艺术还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变化的系统;固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艺术。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开放而不封闭、变化创新而不呆板才能够达到组织形式的艺术水准。

(三)灵活运用教学组织的“两极”

磁场的两极对立产生了相对的吸引力,人的注意力也同样具有如此原理。一张一弛,一开一合的两极走向活动同样引起人的注意。因而课堂组织教学也应遵循此原理。集中与分散统一。集中有利于统一安排、共同讨论,集体观念的形成;分散有利于独立思考,个别辅导。满足学生静的方面,还应让学生参与,或间或性游戏等这些动的方面,动与静的结合,学生既容易注意,又学得轻松活泼、快慢结合。教学组织中常见的毛病是平铺直叙。语言、速度要有快有慢、注意起伏、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

(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策略

1.设计教学主线,明确思路,组织教学。任何一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线,学生思路才畅通,教学主线明确,教师也容易组织教学。比如教师在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设计了一个主线:贪→贪→贪→贪→贪 结果。这个主线是围绕着贪展开,并且贪心一次比一次大,结果呢?还是一个破木盆的结局。教师围绕主线组织教学,组织学生围绕关键思路学习,这堂课的组织教学将是十分成功的。

2.理清结构、明确节奏、组织教学。结构在学生与老师之间是有共识的,布鲁纳力求用结构去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编排教材者也可以结构勾勒理论框架。总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师生之间认识的桥梁。课堂上的结构是动态的,复杂的,因而教师理清结构使之趋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才有利于组织教学,抓住学生的认知走向、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3.造成“空白”艺术,引发思考,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空白”是组织教学的艺术手段之一,它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造成“空白”艺术的方式有:保留教学内容,造成“空白”,留有思考余地;协调课堂结构,造成“空白”,加强纪律管理;利用提问激疑,造成“空白”,引发学生创造思维;设计精巧板书,造成“空白”,突出教学重、难点。借助语言技巧,造成“空白”,活跃课堂气氛。如教师有时要象机关枪一样“哒哒哒??”有时要象石英钟“咔——咔咔??”这样讲解学生容易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空白”的艺术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认真领会、掌握。

4.组织高潮、唤起共鸣、组织教学。组织教学艺术的最高峰是教学高潮的出现。并不是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师都能组织教学高潮,甚至有的教师终身没有成功地组织一次教学高潮。一般来讲,组织教学高潮要有如下几个环节因素:师生双方的兴趣,教师的鼓动感召力,教学中出现沸腾的情境氛围,新颖独特的活动。这样的因素具备后很容易燃起教学高潮的火焰。教学高潮的出现很容易唤起共鸣,更有利于组织教学,推波助澜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四节 课堂板书教学艺术

一、板书艺术的作用和特点

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用具(一般指黑板)上以书面语言或符号语言进行的表情达意,教书育人的活动。

从板书的表达方式来看,一般分为三种形式:板书、板演和板画。板书是各门课程教学经常用到的形式;板演是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例题演算、公式推导、书写方程等;板画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需要的图形及表格。当然,三种板书并无严格的划分,有时常常结合使用。

从所表达的内容以及呈现过程来看,板书又可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两种:主板书又称中心板书、要目板书或基本板书。它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健问题等,主板书是课堂板书的基本骨架,一般保留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副板书也称附属板书、注释板书和辅助板书,主要在黑板一侧写出的零散的分析与演释过程,或单个的字词句等,起到提示知识的作用。副板书是对主板书的补充和辅助说明,所以一般随教学进程随时擦掉或择要保存。

(一)板书艺术的作用

板书艺术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手段。

1.板书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板书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和整理,科学和艺术地加工而提炼出来的教学内容的精华。教师利用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表现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教师也通过板书理清教学内容的层次和各种复杂的关系,把教学内容简明扼要,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也通过板书,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2.板书综合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精湛的板书艺术是教师劳动创造的结晶,它渗透着教师的学识、智慧和教学艺术,融入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审美素养,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通过板书可以弥补课堂语言的不足,在视觉上给学生以补充,丰富课堂教学

信息传播的渠道。教师的板书艺术也向学生展示教师多方面的才华,如处理教材的能力,文字书写的能力等,这有利于教师威信的确立。教师板书艺术也可以起到调整教学节奏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紧密配合,张弛有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3.板书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板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板书,可以掌握教学内容的思路、基本结构,了解重点、难点。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强化学生的感知和记忆,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学生也可以通过板书,通过教师的示范,学会如何抓住重点和要点,学会归纳总结说明等学习方法,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通过板书,学生发展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感知认知等因素,而且也影响他们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板书艺术的特点

板书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和独特作用,源于它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直观性。直观形象是板书最核心的特点,它通过简练的文字、线条、图形等完整而精练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师并非简单的向学生复制教材内容,而是有意识的用简洁、形象的词句连缀出课文的关键脉络,使学生摆脱教材抽象语言的束缚,形成直接生动的感知。

2.趣味性。趣味性是板书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新颖别致,巧妙生趣的板书不但可以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调节学生情绪,保持兴奋状态,同时可以减少因为密密麻麻的文字造成的视觉疲劳。

3.逻辑性。每一章节的教材都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它按照一定的逻辑方式把知识点连接成一个整体,板书是教师对教材的线索、脉络、信息结构重建过程的具体表现。条理性强的板书,反映了教师思维的流畅和严密,能有逻辑性条理性的将教学内容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纲要和结构体系,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巨大。

4.启发性。板书绝不可能是教学内容的翻版,受黑板板面的制约,它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教学内容。教师设计时要精练、巧妙,富含启发性,让学生思维活跃。板书不能对教材做一览无余的交代,要注意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学生积极思考,能够从呈现的板书中,找到未写的意蕴。

5.示范性。板书具有示范性,无论是什么样的板书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学生来说,设计精湛的板书是艺术熏陶。特别是严谨规范的板书呈现的过程以及该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更是促进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最佳示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而不良的板书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板书教学的基本要求

1.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是指板书要用最凝炼的文字或简洁明了的图形、符号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是指板书要准确反映教学的难点、重点,反映文章的内容、层次和逻辑结构等,不要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设计板书时,应该以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围绕教学目的,结合学生态度,考虑各种因素,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板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

2.语言科学、准确规范。板书语言科学是指用以表达教学内容的板书语言信息符号是恰如其分的。这就要求板书要用词恰当、概括准确、图表规范、线条整齐。板书语言要准确规范,即要简约,更要合乎逻辑,合乎语法规则,避免语病。

3.条理清晰、布局合理。条理清晰是指板书的脉络、层次明了,各层次之间通过特殊的板书语言等句而形成一个整体。布局合理是指板书布局匀称、得体、规范,板书的标题、内容的先后次序与详略,各部分板书的空间排列,主、副板书的空间位置等要仔细的考虑。对要书写的文字、图表等做周到的安排,充分利用黑板的有限空间,使整个板书紧凑、匀称、协调、美观大方,给人以美感。

4.配合讲解,适时呈现。教学时必须考虑板书内容呈现的次序和时间,要与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课堂教学节奏和学生的思维过程相吻合。板书呈现得太早或太晚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当学生需要的时候呈现,板书才能受到好的效果。

5.形式多样、启发思维。板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同一个教学内容因教学主旨、教学风格、教学对象等不同也会有区别。但形式并不是为了装饰课堂,衡量板书形式好与不好的主要标准是看它能否在揭示教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思维。由于板书伴随教学进程逐步展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提前设计板书,又要随机应变,根据教学需要,修改、补充和调整板书设计,使其更加完善。

6.书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规范是指粉笔字字体工整、笔顺正确、结构匀称、大小适宜、美观大方,板书的行间疏密、字画搭配平衡,板面清洁整齐。书写流畅是指书写的速度应略快,与口头语言基本一致,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密度与节奏感。由于板书的布局、语言和写画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所以,只有合乎规范性的要求,才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影响。

三、板书设计类型

(一)以表现形式和手法为依据

从表现形式和手法角度来看,板书可分为五种类型:

1.词语式板书。语词式是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或总结出关键性的词语构成的板书。这些关键性的词语能反映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易于引起学生的思考,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它要求教师要深入领会教学内容的精髓,具有概括和总结能力,巧妙地选择精练的语词,揭示教学事理的本质。如:

这一板书以本框内容的基本知识为主线,抓住了关键词,同时实现了哲学生活中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基本知识。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荷塘 二、1、荷塘:

荷叶 亭亭(美) 田田(多) 零星点缀、白(色)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荷香:缕缕—仿佛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2、月色:

流水 脉脉(态) 静态美 月光 如流水—流动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和影的和谐 树 重重、阴阴(沉郁) 3、四周: 远山 隐隐约约

灯光 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蝉鸣、蛙叫

三、联想:江南采莲——渴望自由

(毛明才设计) 2.表格式板书。此类板书是将板书内容统一列成表格,并在表格中设置合理的空白,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或归纳出相关词句填入空白处。这样分类清楚,条理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读书欲,对于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能起到较大的示范作用。如化学课中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

金刚石和石墨性质

一、性质

金刚石 (纯)无色透明 正八面体固体 无光泽(加工后璀灿夺目) 最硬 不导电 熔点高 石墨 深灰色不透明 鳞片状固体 有金属光泽 质软滑腻 良导体 熔点高

北师大株洲附属学校 韩凯设计

这则板书,不但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词句填入表格,而且要求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悟出道理填入表格。学生如果能完整地填好这一表格,也就读懂了课文。

3.连线式板书。这类板书是将选定的板书要点用线条或箭头连缀而成,它或是把握课文的情节线索,或是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或是把握事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以连线推进形式展现给学生。再如,《螳螂捕蝉》一课,也可以这样来预设板书:

螳 螂 捕 蝉

露水 赵国 不 想

顾 着 蝉 吴王 身 眼

后 前

诸侯国 隐 利 螳螂 患 益

黄雀

弹弓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 李龙庚设计

这种“之“字形连线板书,箭头指向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指明了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体悟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4.图解式板书。为了显示某些内容的联系规律,或者情节的发展顺序,或者是揭示事物的内部关系,采用图解式板书能更形象、更直观的反映其教学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如巴金散文《灯》的板书设计:

巴金散文《灯》富于象征的意味,板书设计上,一方面再现行文思路,另一方面挖掘深层内涵。

5.综合式板书。随着教师教学艺术的不断提高,板书也可以借助一定的形象(动物、植物、山水、文字)直观地再现课堂内容、教学重点,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这种板书,是教师用一些简笔画,结合简要的文字说明方式出示的。在美学上的突出作用是其他板书方式难以达到的,但使用时必须注意,不能只注重板书外形的美而忽视了板书的实际作用。如《庐山的云雾》一课:

庐 山 的 云 雾

又多又美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笼罩 缠绕 弥漫 遮挡

李龙庚设计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由于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因而难以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妙变化。教师借助图文并茂式板书,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再根据图画示意指导朗读课文,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 (二)以内容和设计思路为依据

从板书的内容和设计思路来看,可以有十种类型。

1.要点式板书。也称提纲式、逻辑要点式或系统性板书,它是教师按讲授的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概括出要点,依次排列而构成的板书。要点式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为简便的板书样式。要点式板书的长处是: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因此,它几乎使用所有的学科。

2.提纲式板书。这类板书最常用,它是以课文的结构提纲或内容提要为主的板书,能比较完整地反映文章的结构层次或内容要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脉络和写作特点。 提纲式板书的理论依据,就是把“整篇课文概括成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写作特点,而且有利于学生仿写作文提纲。

在东京(第1—2节) 见藤野之前 往仙台(第3—4节) 到仙台(第5节)

相识(第6—10节)

与藤野相识 添改讲义(第11—12节) 对藤野的怀念与崇敬 藤野先生 受藤野教益 指正解剖图(第13—14节) 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关心解剖实习(第15—17节)

匿名信(第18—21节) 与藤野告别 看电影(第22—24节)

惜 别(第25—31节)

3.线索式板书。线索式板书是以教学内容的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为逻辑线索构成的板书。这类板书可以把教材的梗概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对它的全貌有所了解,思路清晰,线条晴朗。因此它常可收到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效果。如《变色龙》一课:

这种板书的特征是能够显示出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突出文章线索或作者思路,展示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够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能使学生明晰直观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4.情节式板书。按照课文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顺序安排板书。如“祝福”一课:

故 乡

——鲁 迅

20年前 20年后

闰 土 (小英雄) (木偶人)

(劳苦民众)

人 物 变

故事情节 杨二嫂 (豆腐西施) (圆规) (小市民)

环 境

对比手法

北师大株洲附属学校 朱玮设计

5.结构式板书。这是专门显示文章结构形式的板书,它往往采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手段,形象的显示文章的结构特点。如《黄河颂》:

黄河

课文结构:

序曲 主体 尾声 (伟大坚强) 养 保 哺 育 卫 育

朱玮设计

这个板书,显示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三件事并列,表达出我们的战士的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

6.对称式板书。此类板书,最能说明课文中人物之间、事物之间、人物与事物之间平等、和谐、互利、互助等关系。如《大作家与小老师》记叙了英国的大作家萧伯纳与一个苏联小姑娘的谈话,说明了“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的道理。我们可以预设以下的板书:

大 作 家 与 小 老 师

平等相待

萧伯纳 娜塔沙

永远谦虚

(大文豪) (小姑娘)

李龙庚设计

板书清晰地反映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揭示了课文的深刻内涵。凡描写人物之间互相帮助、密切交往的文章都可以预设这种板书。

7.对比式板书。此类板书是把课文中同一类的事物归纳起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辨别异同,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蒲公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通过几颗蒲公英种子的不同选择导致不同的命运的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预设以下板书:

蒲 公 英

沙漠 湖泊 泥土

金光闪闪 银花朵朵 黑黝黝 (富翁) (欢乐) (生根长叶)

死 茁壮成长

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李龙庚设计

这一板书,采用对比形式,揭示了种子不同选择后的不同命运,从而也利于学生从中悟出寓言的寓意。

8.辐射式板书。此类板书是文字和线条相合,围绕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式的。这类板书如果设计得好,对学生把握课文中心,理解课文内容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赶海》写了“我”童年赶海时的趣事,表达了“我”的欢乐心情,突出了一个“趣”字。我们可以这样预设板书:

赶 海

浪花回头 追浪花

趣 抓螃蟹

捉、捞、捡 追浪花

李龙庚设计

这一板书采用两边对称形式设计,中间突出课文中心,两边概况课文内容,既能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板书形式也比较美观。

9.多式合用式板书。 此类板书是将几种形式的板书综合在一起使用的板书,它具有一定的创意,艺术形象性强,感染力强,需要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操作。如,《小镇的早晨》一课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围绕“小镇的早晨多美呀”这一中心展开,先分写后总结,分写部分又都用中心句开头,层次分明,语言优美,可以预设这种板书。

小镇的早晨

人多 农副产品多 船多 小摊多

小河 热闹 小桥 人们

恬静 紧张 阳光

老人 声音

李龙庚设计

这一板书融图、字、线、圈为一体,形象地展现了文章的中心和写作方法。从整体看,板书形式美观,好似一棵大树。这棵大树的支撑点就是全文的中心——赞美小镇早晨的美丽。它是这棵大书维系的根,是全文的魂。从局部看,圆圈里出示的词语是每个中心句的中心词,而三个中心词又以“热闹”为重点,圆圈外出示的词,则是围绕中心词具体写的各个不同方面。这样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10.总分式板书。总分式板书是根据教学白内容,设计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如《海滨小城》一课的板书:

海滨小城

机帆船、 军舰、 海鸥

海上

云朵、 渔船、 战士

海滨

贝壳、 船队

海边 美丽整洁 海滨小城 鱼虾、 蟹螺

庭院: 树木

小城 花园: 榕树、石凳

街道: 路面、干净

选自东北师范大学网络课程:课程与教学论

海滨小城采用的就是总分式的板书设计,通过这样的板书使学生总体上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掌握课文的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五节 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又是一门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功效。通过教学中灵活有效的提问,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拓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堂提问的艺术功能

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

对教学提问艺术功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教学提问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教学提问艺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兴趣 启发思维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让学生成为问题

的探索者,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产生出较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前精心设计,在讲课中穿插适量的提问,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方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特别是在讲授新课时,提问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中形成新知识。

2.突出重难点 巩固强化

在重难点之处设问,留给学生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铺路搭桥的作用,有助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为了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老师在讲解前后或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就某一知识或技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必然引起学生对所提问题的特别注意,通过思考、回答,就能较好地巩固强化了对所提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3.复习总结 检查评价

一部分或一堂课即将结束,教师通过总结性提问,不仅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总结性提问,让学生准确把握知识要点、理清知识脉咯。通过课堂提问,还能准确、具体、及时、简洁地接收到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从而随机调整教学进程,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4.促进交流 活跃气氛

通过提问,师生可直接进行语言、情感的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发现成功的

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有时由于教学内容过难,或教学内容过于平淡,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课堂沉闷。这时巧设几个提问,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丛浪”的效果,把学生重新吸引到活泼、高效的学习轨道上来。

5.集中注意 培养能力 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应当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课堂教学中利用提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了他们的心灵的门户,就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和动力,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给学生提供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张扬个性的契机。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达到发扬优点,纠正缺点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外,及时提问还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行为的警告和学生活动的督促作用。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教学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这样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教学提问艺术的丰富性、体会教学提问艺术的特征、正确把握教学提问的艺术。

(一)根据提问的具体方式分类 1.直问和曲问

这是根据教学提问的意向维度划分的。直问即教师在教学中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学生对此类提问可以直接做出回答,而不必拐弯抹角。曲问即教师的本意是要解决甲问题,却偏不直接问,而是绕个弯提出乙问题,乙问题的解决又以甲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所以只要学生解答了乙问题,甲问题便等于是“不答而解”。 直问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曲问曲径通幽, 发人深思。直中有曲, 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直截了当的提问,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有时虚提一问,无须正面回答,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但释疑之后又能引发更深的疑问。 2.正问和逆问

这是根据教学提问的方式的视角维度划分的。正问即正面提问,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正面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逆问,又称倒问。教师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从正面提问,而从相反的方向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一般的问题总是这样问: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提出假设:不这样写行不行?这样的问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

3.单问与复问

这是根据教学提问的方式的对象范围维度划分的。单问,又称常规性提问。这种提问的对象是一个学生,要求让其站起口答或到讲台上板书回答问题。这是在中小学的课堂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提问方式。复问,又称并行提问。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提问几个学生。具体做法是教师一次提问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有的去黑板上作图解、板演、画图解答,有的在座位上进行口答,然后逐个总结评定。这样会增加回答问题的学生的人数,能使更多的学生收到锻炼,但是这要求教师有较好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否则会事半功倍的,影响教学效果。 4.快问与慢问

这是根据教学提问方式的时间速率维度划分的。快问是教师发出快速急问,促使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慢问是教师为了深化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周密的思考组织语言,以对问题做出圆满的解答。这种提问适合于教材中较难的内容和高年级的学生。

(二)根据教学活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1.低级认知提问

所谓低级认知提问, 是指针对记忆方面的知识水平的提问, 具体包括:(1)知识提问。即要求回答是与否的提问, 或称二择一的提问。稍微复杂一些的则是要求学生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 诸如记忆资料、分类、概念等。(2)理解提问。即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进行描述, 讲述中心思想, 区别事物的异同等提问。这类提问一般以“是什么”、“怎样”、“哪些”的题型出现。(3)应用提问。应用提问是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 以及回忆过去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2.高级认知提问

所谓高级认知提问, 是指以知识水平为基础的智能与技能、以对教材或问题进行组织的思维过程相联系的提问。所有高级认知提问不具有现成的答案, 这要求学生进行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提问包括:(1)分析提问。要求学生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 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综合提问。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思考回答。(3)评价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 须先设定标准和价值观念, 据此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判断并说明理由的题目便属此类。

(三)根据教学提问的内部结构分类

1.总分式提问,又称牵引式提问。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这些小问题之间互不直接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吻合。回答了诸多小问题,在综合探索大问题。其特点是以“以大领小,从小到大。”

2.台阶式提问,又称层次性或递进式提问。是指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就像攀登台阶一样,步步升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3.连环式提问,又称追问。是指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提问。有时则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另外一个问题,首尾相连,一追到底。

4.插入式提问,又称曲式提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提问思路的主线,而插入一个与之相关的内容,在叙述完有关的内容之后再提出问题的方式。

三、提问的语言与环境

提问的语言是教学语言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条件。有效的教学提问不仅需要技巧手段而且还需要适当的语言环境。所以,提问的语言的效果好与坏、髙与深与所创设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课堂提问的语言要新颖, 有趣味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新颖,即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 出乎学生的意料, 才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 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激动、振奋, 为探索与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

2.课堂提问的语言要明白、简练,有条理性。在问话上,要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所谓明白,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语言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会分散学生的思维,使课堂陷入难以顺利开展的僵局。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语言繁琐会使学生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自然难以回答。

3.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生动,有感染力。在保证明白准确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用生动、丰富的词汇,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提问要配合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境,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必要时,要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且富有幽默感和诙谐性,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创设良好的情感情境。

5.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评价性语言的作用。对学生的回答区别情况给予及时、准确的评

价:全对的,要肯定成绩,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全错时,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并设计好纠错的方法,及时更正,还要鼓励他以后争取机会,加强训练;错中有对的,既要肯定其答案中的合理性与思考收获,又要使之明确尚未了解的是什么,促使他奋发向上;对回答不全面的,应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思考得全面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评价性的语言对学生是一种激励的作用,这样针对不同的情况教师给与评价,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6.创设、把握、利用课堂提问的环境。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进行之中实施的,师生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影响提问的质量。首先是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宽松等,研究表明:活跃、宽松、热烈的课堂气氛有助于问题的提出。反之,严肃、呆板、冷静的课堂气氛不易于课堂提问。其次是学习风气,班集体是一个小社会。良好的学风一旦形成,它促使每个学生从众于集体的学风,而集体的学风鞭策每个学生要在课堂上善思巧答。

四、课堂提问的艺术手段与技巧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要有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能达到艺术的享受,所以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提问的技巧,这样可以增强教学提问的艺术性,使教学提问更有成效。

1.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

教师经过精心构思, 选择新颖巧妙的角度,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将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应注意一下方面:问题的趣味性:提问最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问题的目的性:教师设计问题时, 应服从教学的目标,考虑使学生学到什么, 思考什么, 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问题的科学性:提问不能有知识性错误, 要符合逻辑。为保证课堂提问的科学性, 提问要做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范围适中、语言规范、概念准确;问题的启发性:回答启发性的问题不仅需要记忆力, 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问题的针对性: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的难易要适度, 如果脱离学生实际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问要到位, 不复述, 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

2.设计恰当的问题难度与坡度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所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逐级而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讲究以下的技巧:

设梯度,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要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学习目标,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降难度,增强学习信心。要求教师的问题难易要适中,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出来,因此有时可将一个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简单的问题,有时可将几个过于简单的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

挖深度,探索学习规律。有些问题看似浅显, 往往被学生忽视, 教师在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探索学习的规律。

抓广度,促进整体发展。课堂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可把问题的解答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 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

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为使学生能顺利的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内容,也给教师和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天地。

4.积极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引导学生对“深奥”之处的理解,对知识的挖掘,所以提问要突出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巧克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题途径,从而深入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除了要引导学生以外,还应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五、控制好发问的时机

在整个教学教程中,教师随时可以发问,但只有在最佳时机的发问效果最好。那么什么时候是教师最佳发问时机呢?就是当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愤悱”状态的时候发问,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教师的发问往往能入耳入脑、取得良效。最佳发问的时机既要求老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要求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有机不发或无机而发,都会给教学带来损失。

提问的时间在整节课中的分配也不是均衡的,提问的频率也因时间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是:教学的起始,中间段,结尾时提问较多5。 见下图。

课堂提问频率曲线 提问的频率教学过程

教学开始问得多,是因为教师采用启发、思考的方式引入新课,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弄清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在中间段提问较多是教学高潮或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需要提问来加以激励,渲染课堂气氛,产生强烈的认知情景。结尾时提问较为有效的时间区域,诚然不是绝对的。每一教师在提问的时间的把握上,能抓住最佳时机提问是妙不可言的。它 5

张武升:《教学艺术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始 中 结尾 能给课堂带来意外的收获。

6.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提问的影响

教师的体态、仪表,点头等非言语行为能给课堂提问提供有效的期待和影响,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期待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对提问的思考。有时学生对问题一时答不上来,但教师用期待的目光并说:“再想想,我相信你会答对的。”学生冷静思考后就能够回答正确。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还有人际关系,空间距离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会使课堂提问进行顺利;空间距离适中使学生心情宽松,能冷静思考问题,回答提问,巧用眼睛,有助于课堂提问的艺术造诣增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常论“神在眉宇之间”,“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传其神,必用其心”,教师在课堂上要恰当运用眼神,知晓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学生的眼神裱花和面神表情“理解”其无声语言。当提问时,教师眼神充满着信任,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回答,同时,教师也观其学生眼神:若学生坦言的对视教师,说明学生回答此问题有把握;若学生目光是回避的,则说明提问有难度,教师此时应该调节其适度为止。教师要通宵非言语行为的技能才能把握住教学的主动权。

7.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肯定他们不迷信名家、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的大胆质疑的精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当然,有时面对学生自己提出的挑战性的质疑提问,确需教师具备博大的胸怀和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aq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