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资料

更新时间:2023-11-09 16:03: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雨巷诗人——戴望舒

①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现代诗人,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原名戴朝寀,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代表作:《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1929 年出版的诗集《 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在这期间他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编定的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1935年从法国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

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诗刊《顶点》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入狱,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他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49年回到内地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1950年因气喘病在北京去世。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

②戴望舒作品汇集

著作书目:

《我的记忆》(诗集)1929,水沫 《望舒草》(诗集)1933,现代 《望舒诗稿》1937(自费出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星群 《戴望舒诗选》1957,人文 《小说戏曲论集》1958,作家

《戴望舒诗集》1981,四川人民 翻译书目:

《少女之誓》(小说)法国沙多勃易盎著,1928,开明 《鹅妈妈的故事》(童话)法国沙.贝洛尔著,1928,开明 《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l928,亚细亚 《天女玉丽》法国保尔.穆杭著,1929、尚志 《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水沫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光华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伊可维支著,1930,水沫 《一周间》 苏联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水沫 《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金马 《青色鸟》法国陀尔诺夫人著,1933,开明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天马

《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梅里美著,1925、中华书局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 《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1936,商务 《比较文学论》法国提格亨著,1937,商务

《密友》意大利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三通 《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波德莱尔著,1947,怀正 《洛尔伽诗钞》西班牙洛尔伽著,1956,作家 《戴望舒译诗集》1983,湖南人民

③戴望舒其他生平资料(关于戴望舒的爱与诗)

心理学发现,在儿童生活的早期,就出现了“安全感”的需要,而一个人的早期经验中如果存在某种缺失:如失双亲之爱或身体有某种程度的欠缺,就会引起强烈的本体不安全感,容易导致循环式焦虑,产生自我无价值感。这就使得他的自我认同一开始就是不完整的,为了能像健康人那样活下去,他就必须另辟蹊径重建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感——“我是好的,值得爱的”等。这样,强烈的自我认同的叙事冲动就有可能导向创造性经验的获取。比如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活动。

戴望舒早年出过天花,留下不雅的麻子,这一身体欠缺,成了他命运的第一片阴影。这阴影一直紧紧缠绕在他生命的起跑线上,与失败的初恋,两次婚姻破裂纠结成45年坎坷曲折的血泪人生。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与施蛰存之妹施绛年之间长达八年却终于幻灭的爱情悲剧,却成就了一个优秀的诗人。

绛年比戴望舒小五岁,女中毕业,出落得亭亭玉立,开朗活泼,富有个性。望舒对她一往情深,可她却若即若离。除了双方性格上的差异,望舒外貌上的欠缺也使绛年感到不悦。(身体的缺陷再一次引发失败感!)两个人的感情磕磕绊绊,曲曲折折。其间望舒将自己出版的第一部诗集题献给绛年,但这样火一般浪漫的公开表白,并未被

绛年看重。这极大地伤害了望舒的自尊。因为在潜意识里戴望舒一直背负着由早年的身体欠缺造成的破碎的自我无价值感,对他来说,爱的被认可,无异于一次心理拯救。而爱情的被漠视,就无异于对他的人格和生命的又一次外显的直接的抛弃和践踏。他绝望地预备殉情。绛年终为望舒的赤诚和极端的行为所感动所震慑,勉强答应订婚。但不久,就提出要诗人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和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完婚。诗人又一次跌入感情的低谷。1932年10月18日,戴望舒应承难以兑现的爱情约言,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施蛰存主编的《现代》二卷一期的封底上,曾经刊登过一幅望舒与绛年的惜别照,从画面上看,施绛年着旗袍,坐在一藤椅上,容貌秀丽成熟,坐姿端庄矜持,与站立的望舒之间有一种冷冷的礼貌的距离,几乎看不出有依依不舍的神情。事实上,绛年一直另有所爱,但迫于情境无法公开,对望舒更多的是敬重,拒绝的言辞比较委婉,一再引起望舒的错觉,再加上他用情太深,难以自拔,因此常常敏感到爱的幻灭又不肯相信,总要苦苦争取,不惜以身殉情。所以整整五年间,望舒所受的情感的煎熬和折磨是非常人能忍受的。而在去国后不久,望舒就风闻绛年另有所爱,1935年5月归国后,难抑胸中的痛苦和怨怒,找到绛年父母论理,并当众打了绛年一个耳光,登报解除婚约,终于结束了长达八年的惨痛的初恋历史。可以说,这是一场刚刚开始就发现幻灭征兆,绝望中怀有希望,却竭尽全力也难以挽回的长期阵痛的爱情悲剧。 试想一下,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在这样一场漫长又苦难昏暗的情感悲剧里,又有谁能不被忧郁所陷落呢?何况望舒在幼年时期心灵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ac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