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奈达翻译原理functional equivalence如何理解和翻译

更新时间:2024-04-10 10: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编辑同志,您好!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奈达的翻译理论被介绍到中国以来,该理论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奈达的理论被误读、误译、误解和误传,引起了译论界长达20余年至今还在进行的激烈论争,给中国译学学科建设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拙文指出和分析我国译论界对奈达理论的误读、错译、误解和误传,呼吁译界重新审视所谓的等值、等效原则。现寄来拙文,请审阅,并恳请在贵刊发表。

祝编安! 李田心 2010.10.12 附言:

凡对引文作者引起负面影响的引文在拙文中未注明引文出处,目的是保护作者的名誉。它们都出自理论专著和专业期刊。

附件4份:《1》作者简介《2》 作者信息,《3》 奈达翻译理论创始人尤金.奈达肯定广东学者(李田心)对奈达翻译理论的研究,《4》科研成果附表。 《1》作者简介

李田心(Li Tian Xin),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授,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翻译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语法。重点研究领域是奈达翻译理论,是中国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最早发现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被严重地误读、误译,最早系统地撰文指出并分析在中国被严重地误读、误译和曲解了的假奈达翻译理论中的错误的学者。研究成果得到奈达理论创始人尤金.奈达的肯定。曾在《中国翻译》、《外语学刊》、《外语研究》、《外国文学》、《上海翻译》、《上海科技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福建外语》、《外语与翻译》中国外语类权威刊物和《韩山师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大学教龄30年,国外任首席翻译3年。有译著六部出版。译文代表作《瓦尔特·米蒂的梦》,发表在王佐良主编《外国文学》,1988年第3期。

除教学工作之外,还在国内和国外从事了多年的专业翻译工作,多次主持、担任公司重大商贸、科技谈判翻译,多次为所在国的总统和高官任口译,翻译和阅审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2》 作者信息:李田心1948年5月1日生湖南衡阳人,翻译学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重点研究方向——奈达翻译理论。通讯地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联系电话:15916073189 邮箱:chen881001@21cn.com

《3》 奈达翻译理论创始人尤金.奈达肯定广东学者(李田心)对奈达翻译理论的研究

著名翻译理论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张经浩多次与奈达通信讨论并求教奈达翻译理论,以便证实李田心的研究是否正确。下面

是张教授与奈达的通信中的一封。

2004年3月奈达与张经浩教授通信判断equivalent的词义是“相当”不是“对等”,证明李田心的研究完全正确。 张教授的信的内容是: --------Message d’origine-------

De:zij[maito:zjhchcssktt@online.sh.cn] Envoye:mar.27 avril 2004 15:18 A:Eugene Nida

Objet:Re: from Shanghai Dear Dr. Nida,

A scholar in Guangdong province has recently written to me to the effect that he has found your definition of translating was put into Chinese by Tan Zaixi and quite a few others in such a way as would mislead the Chinese to think that you stand for literal translation. The key problem was the expression for the English word equivalent. Therefore I am writing this letter to you so that I may know whether this scholar is right. Your definition runs as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I understand you as meaning that the translated version should be so close to the source version and read so naturally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at both of them can function equivalently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You don’t think that there ar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expressions that can be considered as counterparts of thos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when a translator is translating a text.. Am I right? Best regards.

Sincerely yours Zhang jing-hao

奈达的回信肯定了张教授对equivalent的正确理解。他说: -----Original Message----- From:Eugene Nida To:zjh Sent:Thursday, April 29,2004 4:20 AM Subject:RE: from shanghai

You are entirely right about your interpretation of equivalence. Thank you for calling this to my attention.

Kind regards, Eugene Nida

下面的的译文由笔者翻译: 尊敬的奈达博士:

广东一学者最近给我写信说,他发现由谭载喜和其他一些人翻译的、您的翻译定义的译文误导了中国人,使他们错误地认为您主张字面翻译。主要是英语单词“equivalent”的表述问题。因此我给您写信,想知道该学者是否正确。 您的定义说: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翻译以意义为先,风格为次,用接收语再现原语信息最相当的自然流畅的信息。) 我理解您的意思是:译文应与原文贴近,用接收语读起来自然流畅,二者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功能相当。您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在接收语中找不到与源语词语对等的词语。 我的理解对吗? 祝万事如意!

张经浩 2004.3.27

张教授:

您对“equivalent”的解释完全正确。谢谢您提醒我注意此事。 此颂 文祺!

尤金·奈达 2004.4.29

《4》科研成果附表 近年发表的论文:

1.不存在所谓的翻译(科)学,2000年10月,中国翻译(权威)ISSN1000-873XCN11-13541H,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2.语言规律、规则和翻译(科)学,2001年5月,外语与外语教学(核心)ISSN1004-6038CN21-1060/H,大连外国语学院

3.再读《必须建立翻译学》有感,2001年2月,福建外语ISSN1009-2706N35-1029/H,福建师范大学(发文时此刊物为核心刊物)

4.瓦尔特.米帝的梦,1988年5月,1988年5月外国文学(权威)CN23-107114-24,北京外国语大学。

5.不能用“等效”原则解读奈达的翻译理论,2005年3月,外语学刊(权威)CN23-107114-24黑龙江大学(权威)

6.奈达翻译定义之我见,2004年12月,外语研究(权威),ISSN1005-7242CN32-100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7.对Functional Equivalence被误译成“功能对等”并造成负面影响的审视,2005年8月,上海翻译(核心)。

8.谈奈达翻译理论中几个基本概念词的误读和误译,2004年第4期,上海翻译(核心)。

9.关于奈达翻译标准的涵义及翻译,外语与翻译,2006年第4期,中南大学。

10.简评《新编英语教程》的语言失误,外语与外语教学(核心),1997年总第99期。

11.模糊语言引起论研究中的是是非非,2001年2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12.钱钟书为翻译学定位,2002年1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1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2003年1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14.“三优论”——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中国翻译》编辑部论文集,2002年。

15.学术创新与学术打假,语言文学辨伪集,2004年。 16. 论风格与神韵的翻译,语言与文学研究,2003年10月。 17. 模糊语言学: -------翻译学的又一理论基础,2003年4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18. 2010年7月在中国翻译协会网站发表《对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的重新审视----从奈达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谈起》。

19.还有15篇论文发表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等省级刊物上。 出版的译著

1.现代艺术的美学奥蕴(译著),14.6万字(该书作为优秀出版物参加建国四十周年全国书展),湖南美术出版社

2.立体构成原理(译著),8.0万字(该书被重版,用作大专院校教材),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同时出版。 3.演讲的艺术(译著),16.5万字,三联书店出版社 4.狮子、妖巫和大立柜(译著),6.6万字,浙江少儿出版社 5.服装和装束使女人获得成功,10.7万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发表的译文

1.《美和宏壮》、《悲剧和崇高》等多篇美学译文发表在《美术译丛》等刊物上

2.《生命在于运动》等多篇译文发表在公开刊物上。

奈达翻译原理functional equivalence如何理解和翻译

英文题目: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ng of Nida’s Translational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内容提要:

文章首先用大量篇幅解析和解读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译原理,接着指出functional equivalence应该翻译为“功能相当”或“功能对当”,不能翻译为“功能对等”,同时指出奈达用来解析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理的一段英语文字应该翻译为:“最好说‘功能相当’是适当范围的“In general it is best to speak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a range of adequacy, since no translation is ever completely equivalent. A number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can in fact represent varying degrees of equivalence. This means that ‘equivalence’ cannot be understood in its mathematical meaning of identity, but only in terms of proximity, i.e. on the basis of degrees of closeness to functional identity.”功能相当’,因为从来没有完全‘相当’的译文。实际上有几种不同的译文就会呈现出‘相当’的不同程度。这就是说‘相当’不能理解为identity的数学意义——相等,而只能理解为近似,即理解为与功能相等接近的各种程度的近似。”然而盛行于翻译界的译文是“一般地说,最好还是用‘功能对等’来讨论译文的适切程度,因为从来就没有完全对等的译文。各种不同译文实际上可代表不同程度的对等。这就是说,‘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理解为近似,即以接近功能等同的不同程度为依据的近似。” 后面的译文错误百出,矛盾百出,因为译者在翻译“equivalence”cannot be understood in its mathematical meaning of identity, but only in terms of proximity时偷换了概念,将英语“equivalence”偷换成了汉语“对等”。

关键词:奈达,功能相当,功能对当,功能对等,译者, 偷换,概念

Abstract: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first decodes and introduces Nida’s translational principle of”functional equivalence”.Then he points out the mistakes of the wrong translation of Nida’s translational principle of this.

Key words: Nida’, translational principl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wrong translation

奈达翻译原理functional equivalence如何理解和翻译

奈达在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中提出了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理。他在该书的前言中说:

This book is not a text on how to transform active sentences into passive ones, how to foreground or background a phrase, or how to mark irony in written conversation, since there are plenty of handbooks which treat such matters. This volume aims at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as highlighted by the structures of language and of society. Accordingly, the principal emphases of this treatment of translating ar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tween languages, the indeterminacy of language as a parallax of reality, and translating as communication event rather than as a system for matching the features of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译文:

本书宗旨不是讨论怎样将主动句转换成被动句、如何解释词语的意义及来龙去脉,或怎样表达书面对话中的反语,因为已经有许多书讨论这类问题。本书旨在扩展由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来阐明的语际信息交流问题的理解。因此,重中之重是讨论翻译中的语言间的功能相当和处理翻译中未能精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语言的差异性。另一个重点是将翻译作为信息交流事件来讨论,而不是将翻译当作寻找两种不同特征的语言——源语和目的语的匹配方法来讨论。

奈达认为以前对翻译问题的讨论基于纯语言层面,而他的理论基于语际信息交流,因此讨论的重点是与信息交流相关连的语言的相关功能和语言的相关问题。Functional Equivalence(功能相当)是在这一背景中提出的。

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中,奈达对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理进行了解释,他说: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general it is best to speak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a range of adequacy, since no translation is ever completely equivalent. A number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can in fact represent varying degrees of equivalence. This means that “equivalence” cannot be understood in its mathematical meaning of identity, but only in terms of proximity, i.e. on the basis of degrees of closeness to functional identity. 译文: 功能相当

总之,最好说“功能相当”是适当范围的“功能相当”,因为从来没有完全“相当”的译文。实际上有几种不同的译文就会呈现出“相当”的不同程度。这就是说“相当”不能理解为identity的数学意义——相等,而只能理解为近似,即理解为与功能相等接近的各种程度的近似。

奈达这儿讲的“功能”指的是信息的功能或语言的功能,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说:

It would be wrong to think, however, that the response of the receptors in the second language is merely in terms of comprehension of the information, for communication is not merely informative. It must also be expressive and imperative if it is to serve the principal purposes of communications such as those found in the Bible. That is to say, a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must not only provide information which people can understand but must present the message in such a way that people can feel its relevance ( the expressive element in communication) and can then respond to it in action ( the imperative function). 译文:

然而认为译语信息接收者的反应仅仅是对信息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信息不仅仅起告知作用。如果信息如同《圣经》一样,主要用于交流,它还必须达意和具备祈使作用。也就是说,《圣经》译文不但必须提供人们能够理解的信息,而且提供的信息必须使人能感觉到它的关联(交流中的达意因素),然后以行动对信息作出反应(祈使功能)。 “功能相当”是什么功能相当呢?

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奈达所指的功能是“communication”(信息)或“message”(信息)的功能。他认为信息有三种功能:in formative function(告知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达意功能)和imperative function (祈使功能)。然而在紧接下来的对三种功能的解释性文字中,他说:The informative function in language can only be served by a translation which is thoroughly understandable,其中的informative function in language是“语言的告知功能”。在解释informative function时,他说language is not restricted to mere informative and expressive functions, it must also be clearly imperative. 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功能”指的是“语言功能”。

奈达的翻译原则Functional Equivalence被严重误译,在译界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长达二十几年的无休无止的激烈争论,给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带来不小的损伤。

让我们先看奈达的原文: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general it is best to speak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in terms of a range of adequacy, since no translation is ever completely equivalent. A number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can in fact represent varying degrees of equivalence. This means that “equivalence” cannot be understood in its mathematical meaning of identity, but only in terms of proximity, i.e. on

the basis of degrees of closeness to functional identity. 中国翻译理论界盛行的、这段文字的中文译文是: 功能对等

一般地说,最好还是用“功能对等”来讨论译文的适切程度,因为从来就没有完全对等的译文。各种不同译文实际上可代表不同程度的对等。这就是说,“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理解为近似,即以接近功能等同的不同程度为依据的近似。

上面的译文错误百出,矛盾百出,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能读懂。 要理解这段文字,必须充分理解Equivalence和identity。

奈达在上面的文字中,在对Functional Equivalence 原则做定义时,特别对equivalence这个术语进行了解释,他将equivalence和identity放在一起进行词义上的对比。

他说:“equivalence” cannot be understood in its mathematical meaning

of identity, only in terms of proximity。

此句的意义是:“equivalence”不能理解为identity的数学意义——相等,

只能理解为贴近(笔者译)。因为identity一词有“同一”、“相同”、“相等”等意义,其中“相等”是identity一词的数学意义。请注意英语its mathematical meaning of identity—identity的数学意义。

可是,有译论家将“equivalence” cannot be understood in its mathematical meaning of identity, but only in terms of proximity”译成:“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理解为近似(某译论家译)。

这一翻译理论家在翻译equivalence cannot be understood in its mathematical meaning of identity, but only in terms of proximity时偷换了概念。他把equivalence偷换成了“对等”。这种偷换相当于下面的概念偷换:“2加3”不能理解为对于6,其中的“2 加3”偷换成“3 加3”以后,句子变成3加3不能理解为对于6。

某译论家的译文“‘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与笔者的译文“‘equivalence’这个词不能理解为identity的数学意义——相等”在意义上有天大的差别。

前者(某译论家)已经将equivalence翻译成了“对等”, 将英语equivalence偷换成了汉语的“对等”,这样就把汉语的“对等”的词义变为了“不是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后者(笔者)是在对英语equivalence做解析,下定义。前者把汉语的“对等”定义为了“不是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后者把英语equivalence解析和定义为“不是 identity的数学意义——相等。”

前者(某译论家)是译者先将equivalence肯定为“对等”之后再用奈达

的话来对汉语“对等”进行解释,而不是对英语equivalence进行解释。因此“‘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不是奈达的解释,是译者利用奈达的话对汉语“对等”的解释。

后者(笔者)才是奈达对英语equivalence的解释。

前者(某译论家)的翻译已经事先将equivalence肯定和翻译为了“对等”,奈达就equivalence的解释对正确理解equivalence就失去作用,相反对理解equivalence起负面作用——误解。前者不但误解了在此语境中的equivalence词义,而且曲解了汉语“对等”一词的词义:将“对等”错误地解释为不是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对等”即大体相等。

后者(笔者)的翻译是奈达对自己理论中的一个术语equivalence的定义和解释:“equivalence”不能理解为identity的数学意义——相等。他为什么要这样解释;因为无论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还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一碰到equivalence的第一反应就认为它的意义是identity的数学意义。实际上equivalence还有第二个词义,即贴近。贴近不是identity 的数学意义。“贴近”即“相当”。

前者(某译论家)的翻译产生出一种与原文不符的言外之意:“对等”不是数学意义上的等同,数学意义上的等同是严格的对等,但可以理解为人文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等同(翻译是人文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等同不是严格的对等,而是大体对等。我国译论界的实际情况正是如此,许许多多的人被这句话的译文的言外之意所误导。他们认为Functional equivalence被译成“功能对等”是正确的,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对等”即“大体对等”,这儿的“功能对等”,即功能大体对等。笔者对这些译论家的思维逻辑不明白,因此反问一句:既然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对等”是“大体对等”,为什么不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译成“功能大体对等”呢?因为这样翻译肯定不会引起误解和争论,同时意义又没有改变(对等=大体对等)。为什么非得要将它译成“功能对等”而引起误解和争论呢?可是汉语词典中“对等”不管是在数学意义上还是人文科学意义上都是“相等”而不是“大体对等”呀!

需要注意的是,人文领域中有些东西确实不能对等,这是实实在在的真理。然而语言学中有一条基本原理,即理解文字意义必须按照文字本身的意义去理解,不能按文字所指事物的实际去理解。比如说“对等条约”,这条约在签订时签字人一定认为是对等的,尽管它实际上可能不100%对等,但是其概念是对等的。读者读到此都是这样理解的。使用此词语的人也是这样理解才使用的。否则这条约就得改为“非对等条约”。文字只产生意义,文字不等于实际事物。比如说,汉语句子“他们是好人”中的“好”的词义就是“好”。但好人也有坏的一面,我们不能因此而将“好”的词义改变成“好中有坏”。

汉英两种语言中,“对等”、“完全对等”、“绝对对等”的本质意义是一样的,即“对等”,用上“完全”、“绝对”只是加强了语气而已。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精确词和模糊词之前都可以用上completely或exact(完全)这种顶级副词和形容词去修饰它们。精确词之前用上顶级副词或形容词之后,其意义不变,精确词仍然为精确词,只是语气加强了而已。然而模糊词之前加上顶级副词或形容词之后,其意义发生了质变,模糊词变成了精确词。请看下面例子:

completely unitary完全统一,entirely correct完全对,absolutely right绝对正确,exactly the same,完全相同,completely equivalent完全对等。完全统一依然是统一,完全对还是对,绝对正确仍然是正确,完全相同依旧是相同,完全对等仍然是对等。

可是:exactly alike→完全像→相同,exact resemblance——完全像→相同,completely equivalent→完全相当——相等或对等。

终上所述,Functional Equivalence不能理解和翻译为“功能对等”, 只能理解和翻译成“功能相当”或”“功能对当”。 参考文献:

[1] Eugene A.Nid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69.

[2] Eugene A.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 上海外育教育出版社,2001。

[3] Eugene A. Nid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 上海外育教育出版社,2001. [4] Catford,.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4] 耿龙明等编. 翻译论丛[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 《中国翻译》编辑部主编. 文化丝路织思[C].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 [6] 黄振定. 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 孙迎春. 英汉双向翻译学语林[M].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8] 商务印书馆研究中心. 应用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2002.

[9] 商务印书馆研究中心. 应用汉语字典(大字本)[Z].商务印书馆,2002.

[10] 《韦氏新大学词典》(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Z]. by G&C Merriam C o.Ltd,1973.

[11] 《柯灵斯英语词典》(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William Collins Sons &Co. Ltd. 1979.

[12] 《牛津当代大词典》(The New Oxford Illustrate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Z].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13] 《韦氏新世界学生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Student’s Dictionary) [Z].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4] 《新英汉词典》[Z].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15] 《剑桥国际英语词典》(英汉双解)——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6] 《新华大词典》(大字本)[Z].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7] 《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79.

[18] 李田心. 不存在所谓的翻译(科)学[J]. 中国翻译,2000(5). [19] 李田心. 语言规律、规则和翻译科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 [20] 李田心. 再读《必须建立翻译学》有感[J]. 福建外语2001(1). [21] 李田心. 奈达翻译定义之我见[J]. 外语研究2004(6).

[22] 李田心. 不能用“等效”原则解读奈达翻译理论[J]. 外语学刊2005(2).

[23] 李田心. 谈奈达翻译理论中几个基础概念词的误读和误译[J]. 上海科技翻译2004(4). [24] 李田心. 谈译名“功能对等”并由此造成负面影响的审视[J]. 上海翻译2005(3). [25] 李田心. 解碼奈达翻译理论—评译论界盛行的几个错误观点[J]. 韩山师范学报2005(3). [16] 李田心. 不存在所谓的翻译(科)学[J]. 中国翻译,2000(5). [17] 李田心. 语言规律、规则和翻译科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

[18] 李田心. 再读《必须建立翻译学》有感[J]. 福建外语2001(1). [19] 李田心,奈达翻译定义之我见[J]. 外语研究2004年第6期。 [20] 李田心.不能用“等效”原则解读奈达翻译理论[J]. 外语学刊2005(2).

[21] 李田心.谈奈达翻译理论中几个基础概念词的误读和误译[J]. 上海科技翻译2004(4). [22] 李田心.谈译名“功能对等”并由此造成负面影响的审视[J]. 上海翻译2005(3). [23] 李田心.解碼奈达翻译理论—评译论界盛行的几个错误观点[J]. 韩山师范学报2005(3). [24] 周流溪. 也谈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认识[J]. 外语与翻译2005(3). [25] 孙迎春.英汉双向翻译学语林[M].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26] 周流溪. 也谈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认识[J]. 外语与翻译2005(3).

[27] 伍铁平. 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 [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5月。 [28] 杜兴梅. 学术论文写作[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9]贝克. 翻译研究百科全书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TRANSLATION STUDIES[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0] 李田心. 对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的重新审视——从奈达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谈起[J]. [中国翻译协会网站,2010.

[31] 玛丽·斯内尔-霍比( Mary Snell-Hornby).翻译研究—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M.]. 上海外育教育出版社,200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a3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