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1
更新时间:2023-05-17 22: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
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a教育学萌芽阶段,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首推《论语》和《学记》。(大约写于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述)
b教育学的独立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这是近代最早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c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d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
【中学教育学】就是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
【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在学习与研究中,必须实事求是,按照教育的本来面目加以理解,不主
观臆断,以准确地把握教育的事实、本质和规律。
【系统性原则】指必须运用系统的、整体的观念来学习和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
【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教育概述
【教育的内涵】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第一,从活动的本质来看,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是出于本能的需要,因此是一种本能的活动。
第二,从活动的内容看,由于没有语言,也不具备明确的意识,动物不能够将自己的经验积累起来像同类传授,也不能将个体经验类化,变成共享的经验财富。
第三,从“教育”结果上看,动物的“教育”结果不过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独立生存并维持生命。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指在教育过程中施教的人。
【受教育者】指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人。
【教育措施】指在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向教育者学习的内容及其方法。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2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3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教育的产生(起源)】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利托尔诺在代表作是《人类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2心理起源说,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来的。
3劳动起源说 常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原始形态教育
(1)教育目的的单一性
(2)没有专门的教育制度
(3)教育内容的贫乏性
(4)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
(5)教育方法的单一性。
2古代教育
(1)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
(2)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育
(5)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
3现代教育
(1)教育目的多样化
(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
(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
(4)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
(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a教育手段不断变化
b教育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发展到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人性化
a教育目的人性化
b要求从教育内容到方法乃至教育制度都要体现以人为本德精神
(二)教育终身化
(三)教育现代化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手段现代化
(四)教育国际化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2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3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4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员的权力和机会
5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教育促进政治发展的理由(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
2社会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作用
a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
b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c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层次结构
d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决定了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作用
4经济对教育人员的制约作用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制约。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
三节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文化影响教育制度的制定
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结构
4文化影响着教育人员
5文化影响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选择、整合的功能
3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
【人口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制约着教育目的
2人口制约着教育制度
3人口制约着教育内容
4人口制约着教育人员
5人口制约着教育途径
【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a教育与性别年龄结构
b教育与人口的行业和职业结构
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自然环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自然环境制约教育目的2自然环境制约教育机构3自然环境制约教育内容4自然环境制约教育人员5自然环境制约教育途径
【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1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2开展环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a教育落后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b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条件下也可能产生某些新的思想)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形成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心里发展对生理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有规律的变化。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意向(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性格、能力等个性心里特征的形成。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特点的出现
2阶段性:指人的身心发展经历不同阶段
3不均衡性:a人的发展的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必然不均衡。b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必然不均衡显示出一定的关键年龄或最佳时期
4差异性同一阶段的儿童在发展上必然存在着个别差异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水平,个性倾向性别等很多方面
5互补性: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主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两个层次三个方面:一层个体身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的互补。二层一方面是机体各器官的互补另一方面是心理个机能的互补)
【中学生发展的特点】
(一)生理特征【体态骤变。机能增强(脑和神经系统逐步完善。心血管系统工能稳定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性发育成熟】
(二)心理特征【认识能力。情感,意志。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时代发展的特点】
1生理成熟期提前
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里问题增多(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生理心里困扰,人生发展中的烦恼)
【怎样维护中学生的心里健康】了解研究学生的心里特点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及时化解心
里矛盾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也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对人的发展作用】
1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2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1.为什么说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年龄特征有影响作用。
d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只是人发展的可能性,并不是现成的思想、才能、知识,它不能决定人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
(二)人的遗传素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三)人的个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的因素】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a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总的条件和背景制约这人的发展方向
b微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c正确的认识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期主导作用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自身的职能和特点所决定。(学校教育特点目的性 ﹑计划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
(2)由受教育者的角色心理所决定
(3)由时代发展的特点所决定
(二)实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1)教育的自身状况
a教育的物质条件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b教育管理水平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教育管理的九个基本要素:目标,机构,职位,人员,财物,时空,信息,文化,法律等。
c教师素质高低制约着教育的水平
(2)家庭环境因素
a家庭经济状况
b家庭的人际氛围
c父母的文化水平
(3)【社会发展状况
a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育人功能
b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
c政治制度开明程度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取向
4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从教育目的内部结构来看个层次
(1)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方面的要求做出规定
(2)指明受教育者要实现的社会价值主要指明其应符合的社会要求和要体现的阶级利益 从教育目的外部结构来看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
(3)教师的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的意义(价值):
(一)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二)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调控作用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评价作用
3怎样确立教育目的:
(一)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
a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矿制约着教育的目的的确立
b受教育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三)确立教育目的还需重视借鉴前人及国外的思想成果
个体本位论:强调教育要为实现个人价值服务,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应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为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服务,主张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基本点如下: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三)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四)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五)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
(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现阶段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2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其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
中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奠定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3在现代化的建设当,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而基础教育侧是基础的基础
4中学生阶段的培养目标;
(一)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意义】学校教育制度对整个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完备的教育制度不仅对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的的实现乃至对整个教育业的发展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保障,保证了学校教育的连续性,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一)双轨学制【指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彼此平行分头进行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单轨学制【是指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为统一的直线系统上下衔接形成由下而上的连续阶梯学制】
(三)分支型学制【是指介于单轨制和双轨制之间的一种学制】
【怎样建立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一)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社会依据
a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b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c社会人口状况
(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借鉴其他国家学制的经验
【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
1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
2壬子癸丑学制—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3壬戌学制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1学前教育(托儿所和幼儿园)
2初等教育(学制期限六年)
3中等教育(初高中各三年)
4高等教育
5继续教育或终生教育制度(可分为在职平时学习和脱产集中学习)
中学教师和中学学生
1英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 ·培根把教师称为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关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从以下入手】
1教师是一种职业人员
2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人员。
【中学教师可界定为】履行中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中等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使命。
【中学教师职业的价值】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乌申斯基对教师职业的评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1中学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2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
【教师权利】
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b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学校活动中从分发挥个人意见
c指导学生的学习发展
d俺是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
d对学校管理工作提出意见
e参加培训或进修。【教师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关心爱护学生防止有害或侵犯学生合法利益的行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中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好学生,或把学生教好。基本任务:教好功课。
【中学教师应具有以下素养】
1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a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终成教育事业献身教育是职业道德的核心)
b对待学生态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依据)
c对待自己的态度(要严于律己,要勤于进取)
d对待同事的态度(处理好教师与教师个人之间教师与教师集体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过程的必需)
e对待家长的态度(尊重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家长是教师尽职尽责的表现)
f对待领导的态度(服从组织尊重领导顾全大局是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应具备那些业务素养】
a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
b广博的文化知识
c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d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素养
(教师具备的能力素养有那些:
a组织管理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自我调控能力
d教育科研能力)】
【中学生】
1中学生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
2中学生是未成熟的人
3中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中学生的权利】
1生存权
2受教育权
3发展的权利
4受尊重权
【中学生的义务】
1养成良好品德的义务
2接受教育完成学习与发展任务的义务
【中学生的教育与原则】
1全面教育原则
2发展教育原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的特点】
1教育关系
2心里关系
3道德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作用】教育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1)初级阶段;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年好的第一映象,师生之间的广泛交往
(2)深化阶段;要使师生关系不断深化教师运用多种交往方式有正式又有非正式的交往
(3)巩固发展阶段
中学课程
【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等总和
【课程与教学】
a课程强调每一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
b教学强调师生的行为
c课程与教学肯定存在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这种交叉关系不仅是平面的交叉的
e课程与教学虽可以分开研究和分析但不能再想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行二者是整合一致的
【三种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中学课程文本形式的基本表现】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材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类型】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具有某一相同属性或共同特证的课程所形成的汇集或种类。
【课程结构】是指课的各组成成分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
【隐性课程的特点】
a具有弥漫性和普遍性
b影响具有持久性
c教育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显性课程的特点】
a强调的是学术性知识
b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识参与的成分大
c通过课程教学传递进行
【显性课程类型】
a学科课程(特点.1按照科学们类组织起来的教材2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知识含量大,科学性强)
b活动课程(特点.1实际性2开放性3创造性4自主性)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设置选修课的主要依据】
a社会需求b地区差异c个性差异
【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必须遵守的原则】
a保持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平衡b保持工具性必修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平衡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题划分.课程可分为】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a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b课程功能的改革
c课程结构的改革(核心)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结构类型
2构成均衡的科目结构
3完善和优化结构内容)
d课程标准改革e课程实施与评价改革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
a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重视学生个性养成
b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
c突出创兴精神实践能力
d强调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关注学生的环境意识
e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实现课程功能转变需做好以下工作】
a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特征确定那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同时界定新时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b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c学习知识的过程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的特征】
a课程价值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b课程目标上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c在课程内容和要求上突破学科中心
d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e课程评价突出学生发展功能评价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f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板块构成
【高中课程内容遵循的基本原则】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课程实施与评价】
1合理有序的安排课程
2建立选课的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第八章 中学素质教育
【理解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几点】
1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2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中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内容】
1思想教育2政治教育3道德教育4中学德育应遵循的规律和要求
【中学德育应遵循的规律和要求(德育过程是什么的过程)】
1从品德心理结构来看,德育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应使知行的培养统一(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即思想道德、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2从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应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
3从教育方法的角度看,德育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应使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
4从教育作用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智育要求】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2记忆与思考相结合3教会学生学会学习4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相结合
【体育要求】
1坚持体育锻炼的全面性
2坚持体育锻炼的经常性
3坚持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性
4适应学生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
5教学方法多样灵活能够体现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有发展
【美育的内容】
1自然美2社会美3艺术美4科学美
【素质教育对课程的基本要求】1素质教育的目标化2课程目标结构化3课程结构系列化4课程能容结构化
【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念
2素质教育的目标理念
3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终生教育理念
5创新教育理念
5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理念
6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理念
7爱国思想与世界意识相结合的理念
8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的理念
【构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依据】
1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2素质教育的目标3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构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加强整体性兼顾灵活性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突出基础与反映时代先进水平相结合
4增强实用性强调实践性
第九章 中学教学(一)
【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在教学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是以智育为中心内容和基础,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作为学习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理解教学的概念需要明确】
1教学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基础,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的价值】
1对社会发展的价值2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
【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简答)
(一)使学生系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其他教学任务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a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b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2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1教师2学生3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规律】(论述)
1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
2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辩证统一规律(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相结合的辩证统一)
3教学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具体地表现为】
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
【学生怎样获得直接知识】
1可以通过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习性活动
【教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性表现为】
1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
2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教学中必须正确地处理两者关系,把握两者联系,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把教学和发展统一起来,既要使学生高质量的掌握知识,又促使学生获得最理想的发展。)
【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客观必然是因为】
1教学的教育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决定的
2由教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3教学的教育性也受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可分为】
1引起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教学效果测评。
【中学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育目的2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3实践依据
【中学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创造性的学以致用原则4因材施教原则
【为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做到】
1建立起明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教师关系
2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
3让学习者在“做”中进行教学
【为了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应做到】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重视师生的反思活动
【为了使学生做到创造性的学以用教师应做到】
1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
2精心创设问题情景
3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应做到】
1实行班额小型化或分组教学
2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解决教师在时间和人员上的不足
第十章 中学教育(二)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整体策划的过程。(就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规划,并形成操作方案)。
【教学设计的依据】
1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a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b系统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2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a教学的实际需要b学生的需要和特点c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特点】
【教学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3创造性原则。
【中学教学设计的程序】
1目标分析 2内容研究(是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基础的基础) 3教学方法的选择
【中学生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三类】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2以直观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种课型教学实际】
1中学新授课教学设计
2中学讨论课教学设计
3中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4中学综合课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的构成】
1教学思想2教学目的3教学程序4作用方式5教学策略6教学环境
【教学模式的功能】
1实践方面的功能具体包括指导,预见系统化和改进四方面
2教学模式的理论功能
【教学模式的选择,及研究】
1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2教学模式的运用
3教学模式要有创新
第十一章 中学教育(三)
【教学技术的功能】
1掌握教学技术是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技能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学基本技术】教学语言技术,教学体态语言技术,板书技术,导入技术,讲解技术,演示技术,提问技术,强化技术,结束技术,教学组织技术
【教学语言技术的作用】
1传递教育信息
2启发学生思维
3提高语言水平
【教学语言技术的要求】
1导入课题的语言要求
2课堂讲解的语言要求
3归纳,总结的语言要求
【教学体态语言技术作用】
1教育作用2激励作用3启发作用4强化作用
【板书的作用】
1增强教学效果
2揭示知识的结构体系和内在联系
3突出教学重点帮记记忆
4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5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的要求】
1语言准确有科学性
2重点突出有计划性
3书写规范有示范性
4层次分明有条理性
5布局合理有艺术性
【导入的基本要求】
1导入要有针对性
2导入要有趣味性
3导入要有启发性
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导入的作用】
1集中注意力激发激情
2建立学习框架和参考基点
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4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愿望
【讲解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标
2明确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的内涵
3明确教学方法
【讲解的作用】
1通过语言直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揭示事物的联系,本质及规律
3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思维
4传递思想,情感
5在短时间内使学生活得较多知识
【提问的作用】
1检查和巩固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2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4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
5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提问要求】1清晰连贯2停顿与语速3指导与分配4提示语探寻
【低级认知提问应注意】1回议提问2理解提问3运用提问
【理解提问四种】
1转化或翻译
2解释说明
3让学生讲述中心思想了解学生是否抓住实质
4对事实,事件进行对比了解学生是否能区别本质的不同
【高级认知提问应注意】1分析提问2综合提问3评价提问
【评价提问要求学生的表现】
1要求学生给出对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2要求学生判定思维价值
3要求学生判定各种解决问题方法的长处
4要求学生判断艺术品及文学作品等优缺点和价值
【结束课堂时要经过几个阶段】1简单回忆2提示要点3巩固应用4拓展延伸
【结束的要求】1及时2简要3全面4深化
【结束的作用】
1对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印象,强调重点和关键
2前后联系形成系统,是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
3拓展延伸促进思维发展4获得反馈掌握思维进程
【教学组织技术的类型】1管理性组织2诱导性组织
【教学组织技术的作用】
1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2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组织技术的要求】
1明确目的教书育人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3重视集体形成风气
4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5不急不躁沉着冷静
6要求合理发扬民主
2012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讲解章节汇总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2.教育具有原始性;
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学校的产生
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三)现代教育形态
1.现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教育终身化。
第二,教育社会化。
第三,教育生产化。
第四,教育民主化。
第五,教育国际化。
第六,教育现代化。
第七,教育多元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二)普通教育学的任务
1.教育学的理论建设;
2.教育学的实践运用。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汇集了他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墨翟(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67)以“兼爱”和“非攻”为教,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认为“亲知”“闻知”和“说知”是获得知识理解的三种主要途径,强调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道家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加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寻求确定知识来建立价值标准,他肯定人人都有自求真知的能力,因此,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问答法的步骤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他以“理念说”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包含形而上学、价值论及知识论的哲学系统。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
古罗马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anus 35~96)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在1632年写成、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杜威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不但提出了一系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
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
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主编的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56年以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1913~)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J.S.Bruner,1915~)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
1970年,法国的保尔 朗格朗(P.Lengrand,1910年)写成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针对学历社会)的概念。
自1972年以来,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把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创造性地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中加以具体化。
1975年,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详细阐述了他的实
验教学论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介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在对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
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1)类比方法、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2)比较方法与分类方法;
(3)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4)系统方法;
(5)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2.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2)文献法;(3)调查法;(4)实验法;(5)比较法;(6)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具体说来,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领导权的:(1)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2)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3)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1.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的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三)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三、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界说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三)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5)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教育学上所指的个体的发展,主要指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一)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要有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遗传的概念
(二)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成熟的概念
(二)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
(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正在阅读:
中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105-17
看图写话两只小老鼠摘苹果400字06-23
包车客运合同书01-17
江苏省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预案(试行)01-12
雨天的美景作文400字07-01
福龙阁可行性报告 - 图文05-16
2012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培训05-26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复习资料
- 教育学
- 心理学
- 中学
- 直升飞机的飞行原理
- 手机维修培训-第九章:手机无发射故障的维修
- 2011-2012学年度中继教个人学习计划
- 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与分析_王宇
-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试行)
- 莆田民间节日的奇特习俗
- 2015-2020年中国自动柜员机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牛津版 初一英语 上(7年级A} Chapter 5 重难点
- oracle游标使用方法全解
- 第四讲 勾股定理的运用2012-3-10
- 2011年第一届合唱节暨庆元旦歌咏比赛方案
- 五年级语文上册1,2,3单元基础测试卷
- XX乡卫生院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
- 中国社会史研究期望本土化
- 数字逻辑习题和答案1
- 浅议如何开展好消防基层部队警营文化建设
- 律师事务所律师进行刑事辩护工作细则
- 高中英语会考必会短语
- 酒店餐饮处理突发事件条例
- 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考研经验参考书复习资料-育明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