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地质学原理总结
更新时间:2024-01-12 15: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1. 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概括为:1地球的物质组成以及这些物质在自然
界中的存在状态和形式;2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的产物—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规律;4研究合理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地球环境以及保护地球的理论和方法。
2. 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分科有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等;
研究地球运动规律的分科有动力地质学、地球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区域地质学、板块构造学等;研究地球历史的分科有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同位素地质学等;研究地球资源和环境的分科有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探矿工程学、环境地质学等。 3. 将今论古:许多地质学家在研究现代正在进行的各种地质作用中得
出的某些基本规律,并用它去解释过去的地质现象,再造地球的历史。这种用现在解释过去的方法简称为将今论古原则。 4. 地质发展历史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
5. 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成为一天文单位。
6.太阳圈层由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黑子位于光球层;耀斑位于色球层。
7.八大行星中,明显的可分为差别较大两组:靠近太阳的四颗(水、金、地、火)为内圈星,其主要物理特征与地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远离太阳的四颗(木、土、天王、海王)为外圈星,又称类木行星。
8.月球上有死火山及由它喷出的熔岩、也有微弱的磁场,表明它过去曾有熔融的内核。
9.陨星:太阳系中除火星与木星之间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小行星带外,还有一些无固定外形和轨道飞行的固态块体称为陨星。它们有些会坠入各行星表面。
陨石是“天赐”的宇宙物质标本,具有真过的科学价值。可分为铁陨石、石陨石及过度类型的石铁陨石三类。
第一章10.地球表面某点的重力是该点所受地心引力和绕轴转动的离心惯性力的合力。 地心引力以赤道最小,两极最大。
11.重力异常:实测值进行校正计算出各测站相当于海平面的校正值,如果与标准值仍与差异,其差值称为重力异常。
12.地内温度分布状况分为外热层(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常温层和内热层(温度由地球内热提供, 随深度增大而增加)。
1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数值,又称地热增温率。 地温深度:温度每升高1℃所需增加的深度,也称地热增温级。 14.地球内部的热总是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从高温区向低温区方向流动。 地球内部的热量绝大部分用于造山作用和推动地壳的水平移动,而太阳的热能则用于推动大气圈运动,引起地表的风化、剥蚀等作用,以改造地表的山川面貌。
15.磁偏角: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有一个交角称为磁偏角。
古地磁:古代不同时期形成的岩石可将当时的磁性特征记录下来。
热剩磁:岩浆岩冷却过程中同时受到磁化而保存的磁性。
沉积剩磁:原已磁化的矿物沿磁场方向沉积而保存的磁性特征。 16.地震波分为横波(S)、纵波(P)及表面波(L)。
17.地球以地表为界分为内圈和外圈。内圈指固体地球部分,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圈则包括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
莫霍面以上称地壳,以下称地幔;古登堡面以下称地核(外核、过渡层和内核)。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两类。 大陆地壳分为1硅铝层(花岗岩质层),主要为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2硅镁层
(玄武岩质层),主要为基性岩浆岩。
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只有玄武岩质层。
18.地壳平衡:地壳内部各地密度不同而引起的自动调整(补偿)现象。 19.将地球近表层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圈。 岩石圈(A带):地下0-70km,实际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层,刚性,有强度。整个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软流圈(B带):70-250km,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和对流,岩石强度大大减小没覆盖在软流圈上面的岩石圈碎块可以容易地漂移。
20.大气圈分为对流层(温度主要来自地面,随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风雨、雷电、雨雪均在该层发生)、平流层(随高度上升温度升高,臭氧层位于此层)、中间层(电离层,反射地面发射出的无线电通讯短波)、热层和散逸层(阻挡太阳发出的高能电子流),热层和散逸层。
水圈的循环作用产生可三个结果:1源源不断的制造淡水供给陆地;2净化了空气和大自然;3通过河流将陆地表面的松散泥沙及溶解物质送入海洋。
第二章
21.大陆上最低点是西亚的死海(-392m),海洋最深点是西太平洋
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3m)。
22.陆地地形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分为山地(低山500,中山1000,高山3500)、丘陵(高低不平,连绵不断,相对高程在200m以下的低矮浑圆小山丘)、平原(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高原(相对面积较大,海拔一般在600m以上,地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盆地(四维是高原或山地,中央地平)和洼地(大陆内部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等类型。
23.海底地形分为大陆架(与陆地接壤的近海浅水平台,地势平坦)、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地形坡度较陡,两岸陡峭、高差大的海底峡谷位于此)、大陆基(大陆坡外缘与深海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区,由浊流和滑塌作用所带来的物质堆积而成)、海沟(巨形深海凹槽,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分界线,横剖面呈不对称V字,靠岛弧一侧坡度较陡)、岛弧(呈弧形延伸很长的火山列岛有较高的热流值和重力正异常)、海底山脉(遍及四大洋、线状延伸,可分为洋脊、洋隆和海岭)和深海盆地(位于海沟与海底山脉之间跨扩而又相对平坦的大洋底,主要包括深海丘陵、平原、海山)。
24.克拉克值:将化学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为丰度,又称
地壳元素的丰度。
25.矿物: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分为单质矿物和化合矿物。
固态矿物按其内部构造可分为结晶质矿物和非晶质矿物。 宇宙矿物:地球上还有少量来自天体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形态是指矿物的重要外表特征,与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以及生成环境有关。是鉴定矿物和研究矿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26.矿物集合体:同种矿物多个单晶聚集生长的整体外观,形态不固定。 27.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末颜色。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28.岩石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称岩浆岩,岩浆在地表冷凝形成喷出岩;在地下 冷凝形成侵入岩,侵入岩又进一步可以分出生成部位较深的深成岩,和 冷凝部位相对较浅的浅成岩。(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玄武岩)
岩浆岩的结构:按结晶程度结构分为:全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半晶质结构;按矿物颗粒大小分为: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
岩浆岩的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分为块状构造,气孔、杏仁状构造,流纹状构造。
29.沉积岩:在地表或近地常温常压条件下,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结构:指沉积岩的颗粒性质、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有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晶粒结构、生物结构。
沉积岩的构造:沉积物沉积过程中或沉积后由于无力、化学或生物作用使岩石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分布和排列状况。主要有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砾岩、角砾岩、砂岩、石灰岩、白云岩、泥岩、页岩)
30.变质岩:原先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反复的变质过程可将原岩进行多次改造。破坏原有岩石产生新的变质结构和构造,变质不彻底时原岩特征可不同程度地残留下来。
变质岩的结构:指矿物的结晶性质、形状、力度大小及其相互结合关系。主要有变晶结构、变余结构(残留结构)。
变质岩的构造:变质岩中矿物或可为集合体的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主要有块状构造、定向构造(板状结构、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板岩、千枚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矽卡岩)
31地质上时间计算的方法:相对年代、绝对年龄(同位素年龄)。
确定岩石相对新老的方法:1地层学方法;2古生物学方法;3构造地质学方法。 地层:与时间含义相联系的岩层。 地层层序律(地层叠置律):利用地层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古生物学方法(生物演化律):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建立地层层序和确定地质时代的方法。
标准化石:有些生物种属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所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 32.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 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
岩石地层按级别大小分为:群、组、断、层。
第三章33.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是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形成山脉、海沟等的基本原因。不但引起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还决定着地表地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方式和强度,控制着许多地貌形态的发育过程;同时还控制着外生矿床和内生矿床的形成及分布。 Before第三纪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古构造运动。 After第三纪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34.岩相:能反映沉积岩或沉积物生成环境的物质成分、构造、结构、生物化石等各种综合特征的术语。 35.P59.图3-1.海进,海退图。
36. 层理: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一般厚几厘米至几米,其横向延伸可以是几厘米至数千米。常见于大多数沉积岩和一些火山岩中,是研究地质构造变形及其历史的重要参考面。
37.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和不整合两种。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是连续的。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 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
形成过程是: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
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岩层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38.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角小于5°)、单斜构造(有一定夹角,称为倾斜岩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岩石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岩层的空间位置。 走向:岩层的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其交线称为走向线。表示岩层的水平延伸方向。倾向是指岩层向下倾斜的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与走向正交。倾角是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所夹的二面角,即最大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之间所夹的角。
39.褶皱:岩层受力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性塑性变形的表现。
褶皱的主要类型:按照轴面产状划分;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和平卧褶皱;按枢纽的产状划分:水平褶皱、倾伏褶皱。
枢纽向两端很快倾伏或扬起,形成长宽之比小于3:1的特殊背斜和向斜,分别
叫做穹窿(岩层向四周倾斜,储藏油气)和构造盆地。
40.断裂构造:岩层、岩层受力后发生变形,所受的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受到破坏,形成断裂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 节理: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面,在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原生节理(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次生节理(形成后)。节理的研究在找矿、找水及工程地质上都十分重要,它常常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也是矿液运移和沉淀的重要场所。
41.断层:岩层、岩体受力破裂后,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的组合形态:阶状断层(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倾向相同而又相互平行的正断层组成,其上盘依次下降呈阶梯状);地堑(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其中间断块相对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地垒(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成的,其中间断块相对上升,两侧断块相对下降);叠瓦构造(多条逆断层平行排列,倾向一致)。 42.构造运动按其运动的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叫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岩石圈的水平挤压或引张,引起岩层的褶皱和断裂,形成巨大的山脉或地堑、裂谷等。 地壳或岩石圈沿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叫升降运动,表现为地表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型的隆起和拗陷,产生海退和海进现象。
43.构造旋回:根据构造运动的演化特点,一般是初期表现为地壳下降,发生海侵;中期持续稳定一段时间,世界各地发生最广泛的海侵运动;后期上升。稳定地区表现为垂直上升和大规模海退。活动区表现为上升海退及褶皱成山,这种过程称为一个构造旋回。
44.地震: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是构造运动的一种激烈的表现形式。常在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即行停止。
分类: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陷落地震(由于地面塌陷引起的);构造地震(由岩石圈突然破裂引起的)。
地震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 地震烈度:指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
世界地震带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2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活动带,3洋脊地震活动带,4大陆裂谷地震带。
我国地震活动带:1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2华北地震带,3横贯中国的南北向地震带,4西藏—滇西地震带,5郯城—庐江地震带。
第四章45.岩浆作用: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成岩浆岩的地质过程。若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地质过程称为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大部分挥发组分逸散后的熔融体,称为熔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称为熔岩。岩浆在地表以下活动直至冷凝形成岩浆岩的地质过程成为侵入作用。 46.火山机构:火山锥(火山喷发的固态和液态物质常堆积成圆锥形),火山口(火山物质溢出地面的位置),火山喉管(火山物质从地下涌出地面的通道)。
破火山口:当火山再次猛烈喷发时可将原来的火山口炸毁,或者由于岩浆收缩塌陷等可形成更大的圆形或椭圆形洼地。
47.火山喷出物:分为气体、固体和液体。 根据熔浆中SIO2含量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和酸性熔浆四种。 随着SIO2含量增大,粘度逐渐增大,流动性递减。
48.侵入作用包括浅成侵入作用(以机械力为主挤入围岩)和深成侵入作用(以热力融化围岩为主)。
浅成侵入作用形成整合侵入体和不整合侵入体。
整合侵入体:当岩浆以巨大的机械力为主沿围岩层面、片理面挤入并占据一定空间冷凝形成与围岩产状协调一致的关系。常见的整合侵入体有:岩床、岩鞍、岩盘和岩盆。 不整合侵入体:岩浆沿断裂机械计入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形成于围岩产状不一致的侵入体。常见的有岩墙或岩脉。 深成侵入体主要有岩基和岩株。
49.岩浆的起源与演化(鲍温反应系列)(有大题)P89
原始岩浆有三种:一种是源于上地幔顶部岩石部分熔融的基性岩浆;第二种是大陆地壳硅铝质岩石部分熔融而成的酸性岩浆;第三种是源于大洋板块俯冲带下插洋壳以及上地幔物质部分熔融、混合、分异结晶等复杂过程而生成的中性岩浆。上述岩浆在岩浆源处或上升过程中经岩浆分异、同化混染等作用后形成不同成分的派生岩浆,然后在不同环境下冷凝形成多种类型的岩浆岩。
同化混染作用:高温的岩浆融化围岩使围岩消失于岩浆之中,对围岩而言谓之同化;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了成分谓之混染。
分异作用:岩浆在演化过程中,不同成分、相对密度以及结晶先后的矿物等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分化因而成为不同成分岩浆的进程。
分异作用分为熔离分异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鲍温反应系列)。
50.岩体与周围岩石的接触关系有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和断层接触。
51.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的地址环境中,在固态下改变其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原岩可以使沉积岩、岩浆岩或早先的变质岩。
岩石是否发生变质要看其有无重结晶现象或有无变质矿物出现。 52.引起岩石变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主导因素)、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以H2O,CO2为主)。
变质作用的基本方式有碎裂变形、重结晶和混合岩化三种。 P97.
53.混合岩化:当变质温度逐渐升高,在接近高温极限时,岩石产生部分重熔,使变质岩中出现数量不等的局部熔体。
54.变质作用的类型有: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通常认为接触变质属于高温低压变质作用,温度和活动性流体是主要因素。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在接触变质过程中有大量的挥发性组分参加,并且是由挥发
组分中带出的元素交代围岩形成新的变质矿物。
接触变质晕:接触变质作用的强度随着距离岩体而减弱,直至热力减小到一定限度而消失,结果以岩体为中心,在周围形成一个变质强度不同的环状带。 接触变质晕的规模与岩体大小、性质、埋藏深度以及围岩性质有关。
55.动力变质作用:由定向压力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在其变质过程中化学效应极微弱,主要为机械过程。
动力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断裂带或造山带中,其产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称碎裂岩,也称为断层角砾岩。第二类是破碎程度很细的岩石称为糜棱岩。按照动力变质带的性质可区分出断层破碎带和韧性剪切带,前者产物是碎裂岩,后者产物是糜棱岩。
动力地质作用中还有一个特别的领域:冲击变质作用,是陨石撞击地面时产生的高压、高温的效应,这种作用只发生在陨石坑中。
56.区域变质作用通常在大范围内发生,长达数百公里,宽数十至数百公里。化学活动性流体在区域变质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不是自然界中所有的岩石都必须遭受变质作用,更不是所有的岩石都要达到变质程度的高深阶段。
(P101)变质作用的程度可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种级别。表中反映出如下基本规律:1泥质岩类对变质作用最为敏感,不同级别的变质岩特征明显,基性—超基性岩次之;成分单一的石英砂岩和石灰岩只反映在重结晶的程度上。2复成分原岩的深变质产物都是片麻岩和麻粒岩,代表高温编制环境,温度再高时原岩会全部重熔,则由变质作用转入岩浆作用范围。片麻岩和麻粒岩的压力范围很宽,不可作为压力标志。
图5—7中反映出如下基本规律:1变质级别通常视重结晶程度而定,因而与温度关系密切,低级区的千枚岩、板岩中主要出现绿泥石;中级区的片岩中出现红柱石、蓝晶石、夕线石等;高级区出现重结晶完善、具花岗质结构、片麻状构造的片麻岩及麻粒岩。变质级别区的界限虽是弧线,但大体与压力轴线平行。2代表压力状况最有意义的是蓝闪石和榴辉岩,前者代表低温高压变质产物,后者代表高压中温以上变质产物。3当变质级别达到片麻岩和麻粒岩形成条件时,温度界限已经可使花岗质岩不发生部分重熔,故伴随着混合岩化的发生,这两种岩石是大陆地壳上保存下来的变质程度最深的岩石。
第六章57.风化作用是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没有一种岩石坚固到能够抵抗大自然的破坏。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58.物理分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成分的过程。
方式主要有:1岩石释重;2岩石、矿物的热胀冷缩;3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4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
59.化学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方式主要有:1氧化作用;2水溶液的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
铁帽:许多金属硫化物常伴生有黄铁矿,其露头经风化后常呈红褐色或黑褐色,主要由疏松的褐铁矿及其他混合物组成,覆盖在原生矿床之上,称为铁帽。是原生硫化物矿床的标志。
任何矿物都能溶解于水中,只是溶解度大小不同。 岩石中易溶矿物成分愈多,愈易化学风化。
60.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对岩石、矿物的破碎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化学的。
方式主要有1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2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61.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地形、地质和构造等。
岩浆岩中先晶出(结晶温度高)的矿物容易风化,后晶出(结晶温度低)的矿物不易风化。
断层或节理发育地段的岩石,易于地下水的活动,有利于风化作用的进行,所以沿着地表规模不等的断裂带常发育成沟谷或低地。
球状风化:随着风化作用的深入,岩块像卷心菜一样的呈圈层状脱落。
62.任何一个地区,总是以物理风化作用为先导,随着岩石、矿物的不断崩解、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参与并加强,当植物得以生长后,便有生物风化作用的叠加,风化成熟度越来越高。三种风化作用之间没有截然界限,总是相互重叠、相互促进,只是在某一特定空间或时间阶段可能以某种风化作用占据主导地位。 63.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
风化壳风化作用的程度由地面向下逐渐减弱,向深部逐渐过渡为未风化的岩石。风化壳下面的岩石称为基岩,出露地表的基岩称为露头。
风化壳若被后来的堆积物所覆盖,可形成埋藏风化壳,又称古风化壳。 64.土壤由“三项物资”(固相、液相、气相)和“五种成分”(矿物质{主要组成部分},有机质,微生物,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组成。
土壤一般划分为A、B、C三个层次:表土层(A层)是有机质的聚集和物质淋溶层,常呈黑、灰色,是耕植的对象;淀积层(B层)是从表土层淋滤下来的氧化铁、腐殖质、碳酸钙等发生沉淀的位置,其颜色较浅肥力较差;母质层(C层)是与土壤由直接联系但未受淋溶或淀积作用的层位,其下可逐渐过渡为未经风化的基岩。
第七章(重点116—135)65.河流:受降水、冰雪融水及地下水所
补给,沿地表狭长谷底经常或周期性流动的天然水流。
根据水文状况河流分为流水不断的常年性河流和水流断续的间歇性河流。干旱地区间歇河较多,而且可形成没有入海口的内流河,潮湿地区的大河都有入海口,称为外流河。
第八章
66.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地下水也
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是降水、冰雪融水和地面流水,次
要来源有大气的凝结水,埋藏水或岩浆水等。
67.岩石空隙包括孔隙、节理和洞穴。孔隙指松散堆积物和岩石颗粒之间的空间;洞穴则为出现于易溶岩石内大小、形状、方向均不规则的空洞。 空隙度是岩石内空隙的体积与总体积百分比。 透水层:空隙连通的岩层,地下水可在其中流动。 透水层如果被地下水所饱和就成为含水层。
68.当水膜增厚,受重力影响向下方流动时,称重力水。重力水向下运移受阻于第一个隔水层,并在其上的透水层中汇集起来填满空隙形成饱和水带,该带的水称潜水。潜水水层有一个自由表面称为潜水面。 69.地下河(暗河):含于石灰岩溶洞或地下管道中的地下水其运动则随通道断面的大小和联通情况而异,有些石灰岩溶洞水量集中,可能成为地下河或暗河。 70.地下水的温度接近或低于当地年平均温度,称为冷水,但深层地下水或因局部接近热源的潜水温度常高于当地年平均温度称为热水。地下水天然出露地表时,叫做泉。据温度分为冷泉和温泉。
71.地下水依靠自己特殊的运动和内在力量,它能破坏和带走可溶性岩石中的某些成分,促进广泛的岩石循环,同时也塑造出风格迥异的地貌景观,地下水这种作用主要通过溶蚀完成,我国统称岩溶作用,国际上称喀斯特地貌。
72.溶洞:大致沿水平方向渗流的潜水,同时也进行着水平方向的溶蚀作用。由于潜水速度以潜水面附近最大。溶蚀作用也最强,因此能在潜水面附近塑造出横向洞穴,称为溶洞。
溶洞发育程度视潜水面在固定高度上停留时间的长短而定。
地下水的搬运、沉积作用有机械、化学两种方式,但以化学搬运、沉积为主。 岩溶发育条件:1温暖潮湿的气候;2厚度大、质地纯的可溶性岩层;3半封闭式大面积盆地等良好的排水条件‘4近于水平的岩层产状;5阶段性地卖弄抬升和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等。
第九章73.冰川是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线叫雪线,雪线附近降雪量与消融量基本相等。 雪线高度总的趋势是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大陆冰川:数十至数百万年累积而成的巨厚冰层淹没整个起伏不平的地面,形成中心厚、边缘薄的巨大冰盖或冰盾,称为大陆冰川。
发育在山区的冰川统称山岳冰川。山岳冰川中沿山谷流动者称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分主冰川和支冰川,也有冰川的源头。在雪线附近雪窝中发育的冰川称冰斗冰川,冰川的前缘称冰前;在冰前冰体有的悬挂于陡坡和阶坎上,称悬冰川。 74.冰川终年流动着,但是冰前并非一定向前推进。若供冰量和消融量长时间保持平衡,冰前可固定在同一位置上;当供冰量大于消融量时,冰前前进;反之则后退。
75.冰川的剥蚀作用主要是移动的冰体及其所携带的石块对岩石的纯机械性破坏过程。
羊背石:在广阔的冰床上由于岩性软硬不同,受冰川剥蚀作用的程度也有差异,可形成起伏不平的地面,凸起的基岩部分经长时间磨蚀和剥蚀作用以后形成上坡
缓、下坡陡形若伏羊的形状,称为羊背石。
76.冰碛:冰川消融后,冰运物被弃留形成冰川堆积物称冰碛。 终碛:冰前稳定时期,冰川中处在任何部位的冰运物都堆积在冰前外缘,称终碛。 终碛在外观上围限冰前形成外凸的孤形垅岗,称终碛垅。
鼓丘:大陆冰川退走后,冰床可见有冰碛物堆积成的高为数米至数十米,长达数百米至千余米不等的底碛丘,其长轴平行于冰川流向。
第十章77.海洋地质作用是由海水的运动和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的。
海水的运动主要有海浪、潮汐、洋流三种。 海水质点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水平位移。
海浪的大小主要与风力、风的持续时间、海面的开阔程度有关。 海底大地震和火山爆发可引起非常大的巨浪,称为海啸。 海洋中沿固定方向流动的水体,称洋流。 洋流的作用沟通了全球海水,使其相互交换,增加自净能力,调节了全球的气温。 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的总量称为盐度。
78.海蚀凹槽:浪花中夹杂着卷起的沙砾石块随水不断击打岸边的岩石,或随沿岸流不断地摩擦海边断崖的根部,久而久之,可在陡崖基部的高低潮线之间蚀出一个凹槽,称为海蚀凹槽。
海水可沿着某些裂缝或软弱部分进一步冲磨扩大而形成各种海蚀洞穴或缝隙。 海蚀凹槽逐渐加深,上部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垮落,形成陡峭的海蚀崖。如此反复下去,海蚀崖不断后退,在潮间带高度上形成一个向海洋缓倾斜的还是平台,称波切台。在波切台上残留有未蚀尽的石柱,称为海蚀柱。 79.海洋是物质的最终沉积场所。
海洋沉积物的来源有陆源物质、火山物质、宇宙物质和生物质。 80.P169浅海带沉积作用
浅海的化学沉积中以碳酸盐沉积最为普遍和重要,而且其成因还并非纯化学沉淀一种。浅海生物沉积主要是由生物骨骼堆积形成的。
81.浊流:被悬浮物搅和并受重力驱使在海水中向下运动的密度流。
浊流有很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浊流具有阵发性,当浊流体进入深海盆地底部,沉积作用随之发生,形成扇形堆积体。扇形体的外观与冲积扇颇为相似,扇顶厚度大,堆积物粒度粗,扇缘厚度小,堆积物细。由于这种扇形体是在水介质中形成的,沉积物靠浮力沉落,造成了浊积物特殊的递变层理和韵律层序。 一个完整的浊积层标准层序,从下到上分A、B、C、D、E五段。
A段:粒度最粗,由砂、砾组成。颗粒下粗上细的递变特征十分明显,底部有清楚的界限;B段:由砂质组成,也略具递变层理特征,具有水平层理,与A段呈过渡的沉积叠加;C段:由粉砂及泥质组成,层理呈波状及包卷状,与B段过渡;D段:由粉砂质粘土组成,具平行层理,与C段过渡;E段:由泥质组成,极少含砂质,层理不明显。
浊积物的特点:1粗细碎屑岩的单调重复;2由陆源浅水物质,在其递变层理中,常夹有深海软泥,特别在第五段以上,是浊流的间歇时期的产物,常向深海沉积过渡;3完整的五段层序发育在扇顶,平均粒度粗,在扇缘通常缺失A、B两段,
由C段作为韵律层的开始,平均粒度很细;4具递变层理,包卷层理等滑动成因构造现象十分常见;5层间夹有浅水生物化石或碎屑。 浊流及浊积岩的研究是近代沉积学的重大进展之一,其意义在于它打破了过去那种认为深海中只有远洋软泥沉积的观念,还因为由粗而且在浊积物中埋藏有丰富的有机质可以形成为良好的油气层而且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第十一章82.湖泊为陆地上的积水洼地,包括湖盆和水体两部分。
世界上最大湖泊是黑海,最深的是贝加尔湖。
湖盆成因:一般均由内力地质作用所成,区域性地壳下降形成的湖盆;断层一盘或断块陷落形成的湖盆;火山活动形成湖盆;熔岩堰塞湖等。
83.湖水的动力也有波浪潮汐湖流和浊流等机械动力,以及化学动力和生物动力。 84.(湖泊的沉积作用及特征)湖水的机械沉积作用:湖泊中的水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沉积作用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湖水的机械沉积物主要来源是河流和冰水,次要来源于湖岸岩石的破碎产物和风的吹入物。湖泊从浅水区到深水区,由于静水阻滞,沉积物机械分异非常明显。从滨岸到湖心,沉积物由粗到细形成同心环带状分布,特别是在不泄湖更是如此,在泄水湖的河流入口一端,长行程河口三角洲,粗碎屑堆积物向湖心方向作舌状延伸,粒度的分异从入口端至出口端作半环带状分布。
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湖滨发育砾滩、沙滩、沙咀、沙坝等,潮湿气候区湖滨地带喜水植物及草类十分茂盛,湖心一般都为粉砂及湖泥沉积,在干旱区可有盐类夹层,在潮湿区有机质含量丰富,呈深色。湖泊沉积物主要发育水平及波状层理,并有对称波痕等层面构造,但在湖滨沉积中同样具有斜层理和不对称波痕、泥裂、足迹等层面构造。湖泊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干旱地区的湖泊常因过量蒸发而消亡,潮湿地区湖泊则是由于泥沙的过量淤塞而消失,入湖河流河口三角洲不断扩大,向湖心及两侧蔓延,形成湖积—三角洲平原,并可与邻河三角洲连接使湖水逐渐向中心收缩,逐渐演变为沼泽,最后可全部淤塞使湖泊消失。
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湖水的化学沉积作用深受气候的影响,不同气候区的湖泊具有不同的沉积类型。1潮湿气候区湖水的化学沉积作用:潮湿气候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盛行,矿物分解彻底,易溶的盐类和难溶的盐类(未完待续)
第十二章
85.风的流动基本是紊流。阻止风进行地质作用的劲敌是水和植
被。我国西部有欧亚大陆上著名的三大风口:阿拉山风口,达坂城风口,七角井风口。
86.吹蚀:风将地面上的碎屑及粉尘吹走的地质作用。 风的搬运方式有悬移、跃移及蠕移(推动与滚动)三种。
在沙漠区正常地面风条件下,搬运方式中以跃移为主,此为蠕移,再次为悬移。 87.风的沉积作用P190
第十三章88.地表的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触
发下产生运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过程称为负荷地质作用。 负荷物本身既是地质作用的动力,又是作用对象。
负荷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即物体本身的重量与外界的触发力。 89.根据负荷地质作用的运动特点划分为:崩落作用、潜移作用、滑动作用、流动作用。
崩落作用指的是岩块与基岩的脱离、崩落、沿山坡滚滑以及在坡脚堆积的整个作用过程,当岩块与基岩的联结力小于岩块自身重量时即发生崩落。 潜移作用是地表松散堆积物或岩层长期缓慢向坡下移动的过程。
陆上或水下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堆积物沿着一个或几个滑动面以一个或几个整体向下滑移的过程称为滑动作用。
流动作用是指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石块等,在水分的充分浸润饱和下,沿着斜坡像河流那样的流动过程。
90.泥石流: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形成条件: 地貌特点:
正在阅读:
动力地质学原理总结01-12
南京大学陈骏校长在在201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05-18
季度工作计划表最新3篇03-26
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表01-07
游迪士尼作文800字02-04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指导06-04
高三入党申请书范文1000字09-08
2017广外翻译硕士考研真题09-13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地质学
- 原理
- 动力
- 总结
- 行政管理-型考(管理学基础)答案
- 大学物理基础 磁 题集
- 招标文件 - 图文
- 矿产资源经济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入学试题真题
-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全套教案
- 史鉴篇讲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
- 焦化试题
- 无忧保—2016年河南省医疗保险缴费基数
- noip普及组初赛写运行结果+完善程序9(附答案)
- 石油大学2018继续教育题库-宪法学
-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单座调节阀
- 关于首钢公司的杜邦分析
- 超声光栅与透明液体中声速的测(333)
- 柴油发电机组招标文件
- 高三优秀作文:用勇气追逐梦想,用歌声放飞希望
- 简阳市发展和改革局2017年食品安全工作自评报告
- 2014-2015闵行区初三物理一模附答案
- 农田灌溉10种节水灌溉技术
- 校车学生上下学交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