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 - 对卡辛斯基与新卢德主义的反思1

更新时间:2024-01-19 08: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对卡辛斯基与新卢德主义的反思

第一节 对反科学思潮的甄别

一、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科学主义思潮主要流行于英美国家,其共同特征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哲学的任务是为科学提供方法论,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一)科学主义思潮是西方哲学理性传统的延续 1、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希腊理性

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斯宣布“水是万物的本原”时,泰勒斯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来分析和判断问题,“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个判断无疑是一个理性判断。因为在这个判断中,不仅包涵了一个抽象的能够作为哲学范畴的概念——“本原”,而且涵盖着一种认识论基础和秩序:即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的物体和事物,这些物体和事物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世界,这个整体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它统一的基础便是“水”,“水”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与产生一切事物的本源。 2、理性的异变和复归——中世纪的理性神学与启蒙时代的理性 亚里斯多德哲学把希腊理性发展到了顶峰,在他的哲学中,人类的理性与世界的本质到达了形而上学划一整合的相通,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理性主义使真、善、美融合为一,理性不仅肩负着解释宇宙的意义,也负载着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意义。

随着古代社会的衰落、奴隶制日益腐朽、社会激剧动荡的现实使人们对同一个世界和同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不同的根本相反的看法,许多人对传统哲学产生了怀疑,对理性的作用和功能产生了动摇,于是,在古希腊的晚期和罗马时代怀疑主义哲学、神秘主义哲学应运而生。这些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与在罗马帝国晚期崛起的宗教意识合流,造成了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希腊理性的异变。宗教哲学家歪曲亚里多斯德哲学关于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的论证。人类的理性被上帝剥夺,异变成了上帝的理性,上帝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和宇宙的本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十四、五世纪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生长和发展起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人类理性必然向宗教信仰宣战,人类必然要从上帝那里夺回属于自己的理性。16世纪初,德国爆发了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严重地打击和动摇了作为封建势力基础的天主教统治。这次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公开反叛。马丁·路德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德文,并主张教徒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圣经。这样就使普通人的理性获得了解释圣经的权利,反对盲目的信仰,使理性成为一切宗教论争的最高裁夺者。

如果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揭开了理性向信仰反击的序幕,那么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开始到18世纪法国哲学则把这场理性反击信仰的斗争推到了高潮。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的重大特征,即首先把矛头指向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提倡科学,大胆思索,鼓励人们对宗教经典和神学教条大胆怀疑。

但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局限性的烙印:一是他们把反映自身生活的时代理性加以绝对化,鼓吹一种超时代、

1

超民族、超文化的抽象理性,把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理性僵化;二是启蒙思想家宏扬人的理性是为了反对神恩和天启,但为了抗衡宗教的禁欲主义,又要伸张人的感性,抬高人的原欲。这样,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必然造成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便孕育着理性自身的内在分裂。

3、理性的内部分裂———经验理性与天赋理性

与启蒙理性形成的同时,理性在哲学世界观上又萌生和发展着一种内部分裂,这就是经验理性与天赋理性的对立。

随着生产力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对理性的来源和基础的研究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开辟了认识研究的新方向。于是,随着关于认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和体系,这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主要产生于英国,这不仅因为英国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祥地,而且在哲学上它又有唯名论的历史传统。英国经验论在本质上是一种经验理性,这就是说,它企图用经验来界定理性的范围,把理性的涵蕴封闭在经验的范围之内,洛克有一句名言:“凡是在理智中的,无一不是经验中”。洛克的这句话成为经验主义的旗帜和口号。

英国经验论从培根、霍布斯经洛克、贝克莱到休谟的历史发展,深入地论证了感觉经验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从一个方面大大拓展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内涵。但是由于经验论固守经验的壁障,无法解决人类认识的普遍必然性、科学有效性和逻辑确定性的问题,经验理性论又必然是一种片面的理性论。

经验理性论所遗留的理论空间由大陆唯理论所填补。大陆唯理论由笛卡尔揭开序幕,经由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形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认为,感觉经验所提供的知识是个别的,只具有或然性,感觉经验无法提供普遍的必然的知识,无法确保知识的逻辑确定性,因此,感性知识不能称为科学知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逻辑确定性不能在感性中寻求,只能在理性中寻求,只有理性才能提供科学知识的逻辑确定性、普遍必然性和科学有效性。因为理性的功能是发现统一性,只有把人类的所有知识放在理性的尺度上重新校正才能形成真理的体系。 但是,理性如何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逻辑确定性呢?唯理论者认为理性这种能力不能来自感觉经验,而只能是一种天赋能力。笛卡尔认为,理性的这种天赋能力在观念系统中产生一种“天赋观念”,这是一种最重要的观念。斯宾诺莎认为,理性的天赋能力自然获得与外部对象必然相结合的“真观念”;莱布尼茨则认为,“天赋观念”早就潜藏于人的理性之中。因此,我们可以把唯理论者所揭示的与经验理性相对立的“理性”称为天赋理性。

“天赋理性”论着重考察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逻辑成分,从另一个面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特征。但是,“天赋理性”论由于轻视感觉经验的作用,无法确保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和拓展知识的新领域,它同样是一种片面的理性观。

“经验理性”论着重归纳法,主张认识必须从感性经验上升到普遍原则;而“天赋理性”论则重视演绎法,主张认识必须从普遍原则出发下降到经验世界。

“经验理性”论和“天赋理性”论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上长期争斗与角逐,但由于双方所固有的片面性,在历史上必然走向绝境。 4、批判理性———康德的理性观

康德高举批判理性的大旗,把“经验理性”和“天赋理性”融合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全面探索科学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的条件,他说:“哲学的对象,乃是

2

寻求理性用来获得关于事物的真正知识的种种原理。”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定从经验开始,但不能从经验中发生,形成科学知识还有赖于人类思维主体的先天条件,这就是构成一切知识的先天形式。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三部分,全面细致地探索了人类认识的先天形式,在西方古典理性主义面临绝之时,发动了一场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式的哲学革命,喊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口号,进一步弘扬了人类理性的伟大功能。

但康德哲学又是一个矛盾体,他的“批判理性”论在考察、研究、分析人类认识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综合了“经验理性”论和“天赋理性”论关于人类认识与探索的优秀成果,在人类认识史上建构了一座以理性为中心的主体论认识大厦。但另一方面他的“理性怀疑”论最终动摇了人类理性的至上性与绝对性,否证了理性的无条件的认识能力,为信仰非理性主义洞开了哲学之门。

5、思辩理性——黑格尔的理性观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批判理性之所以使理性重新陷入困境,原因在于康德割裂了理性与现实的关系,使理性与现实处于不可调和的冲突与分裂之中。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只能认识和把握存在的现象,而不能认识和把握存在的本质,这就把现象和本质对立起来,将认识论和本体论对立起来,造成理性和现实的冲突,思维不能达到自在之物的彼岸,自在之物对人说来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谜,不可知的黑洞。

黑格尔认为,康德之所以产生这种哲学的错误,在于他没有深刻地发掘人类思维功能的内在统一性,只留在思维的较低阶段———知性领域,没有上升到把握全部现实的思辨理性。只有思辨理性才能立足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 ,使思维把握全部现实,从而克服了康德哲学中“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克服现象与本质的分裂,使它们在对立统一中得到理解,是黑格尔批判康德的突破口,可以说,黑格尔在批判康德的所有形而上学命题时都发挥了深刻的思辨精神,阐明了他的辩证法。辩证法使黑格尔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思维的能动性和它内在的统一功能,这种统一功能将各种知识吸收入理性的形式之中,使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庞大的思辨理性体系。这个思辨理性体系以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为轴心,把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结合起来,达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同一。

但是,黑格尔这一切理性思维都是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之上的,他在批判康德时,一方面宏扬了理性思维的辩证功能,另一方面又把理性思维的能力片面地加以夸大,抬高到包罗一切的绝对境地。在他的思辨理性体系中,他企图把历史上一切哲学派别唯心主义化,化成完全脱离物质的观念。甚至有感性肉体的人,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也变成了纯粹精神的东西。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的思辨理性是一种“无人身的理性”。这种思辨理性体系虽然一方面宣称把全部现实包溶于自身之内,但在最终意义上却远离了现实,却变成了一种空中楼阁与虚无飘渺的烟云。虽然黑格尔哲学完成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大综合,但由于它那不食人间烟火的醉熏熏的思辨,又必然敲响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晚钟。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一般讲,哲学是由黑格尔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的哲学体系是集以往的哲学全部发展之大成;另一方面,因为他本人————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切实认识世界的途径。”

黑格尔的思辨理性最终完成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演绎。在黑格尔之

3

后,西方哲学沿着两条道路继续发展:一是以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唯意志论为代表的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非理性主义思潮抓住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漠视,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欲望、意志、情感等问题,攻击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宣扬反理性主义思想,他们认为“事物的无理性正是事物存在的条件”。非理性主义思潮反对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理性观念,认为事物的规律性和真理是无法把握的。显然,非理性主义思潮具有反对社会进步和辩证法的本质特征。而只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才全面地批判和继承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积极成果,把科学精神、辩证法思想和真善美的追求溶合在自身的体系之中。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科学地继承西方古典性主义的理性精神,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二)现代科学主义思潮是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现实的反映

现代西方科学主义思潮,是指由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到批判理性主义所组成和延续下的思潮。从它的源头来讲,这些哲学流派以研究科学方法论为共同特征,标榜自己是\科学哲学\。

1、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等提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实证主义形成的标志。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来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一个半世纪都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2、马赫主义

马赫主义,又称“经验批判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德国、奥地利以及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以其创始人马赫(奥地利哲学家)而得名。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作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从这一立场出发,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假说,它们只有方便与否之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别。马赫主义曾吸引了不少哲学家和科学家,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并在当时的工人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马赫主义又称“经验批判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它在奥地利、德国产生以后,迅速在西方各国流行,为不少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接受,很快取代了早期实证主义哲学的地位。马赫主义形成的时期,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古典物理学正向现代物理学过渡,新发现的X射线、电子、放射性元素——镭等,使人们对物质结构有了新的认识。被人们奉为绝对真理的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物理学的新发现,以牛顿力学为自然科学基础的哲学也走到了尽头。用什么样的哲学来概括、解释自然科学的新变化,马赫等人的经验批判主义就是一种尝试。

4

马赫是奥地利一位博学的自然科学家和卓越的科学史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哲学教授。他一生最大的兴趣,就是观察和探索自然界,在光学、声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中都作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他曾系统地批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从而为相对论的创立提供了思想基础。马赫的学术生涯是从物理学开始的,经过科学史,然后到达哲学。他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各门科学统一的基础。他关于哲学研究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1883)、《感觉的分析》(1885)、《我的自然科学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和同时代人对它的态度》(1901)、《认识和谬误》(1905)等。 3、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以克拉夫特的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4、批判理性主义

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他把“猜测与反驳”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研究,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没有规律,因此,社会的未来不可预测,而且历史学不是一种理论科学,其理论假设完全是有选择地取自其他学科,它自身不能独创关于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他在本体论的研究中,认为宇宙的发展变化是一突现的进化过程,并把宇宙的进化分为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客观知识世界三大层次,进而提出突现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其主要著作有《历史决定论的贫乏》、《猜测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 》、《客观知识》、《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

二、现代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及思考 (一)反科学与反科学主义

反科学,就是站在科学的反面,主张丢弃科学,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应用等方面,用一套新的言论来代替科学。

早在18世纪,卢梭就从人性发展的角度质疑“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认为科学和艺术并不必然为人类带来幸福,相反却使人失去本性。

反科学主义,就是主张克服由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人类整体的异化,恢复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二)现代西方的反科学主义思潮 1、生态主义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类将生态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书中,她引用大量事实,科学地论证了DDT等农药对空气、土壤、河流、海洋、动植物和人的污染,以此警告人们要全面权衡和评价使用农药的利弊,要正视由于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而导致的严重后果。

蕾切尔·卡逊提出的问题对当代生态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生态运动

5

少废品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7. 少买不必要的衣服。 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的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 2.5 千克 标准煤,相应可减排6.4 千克二氧化碳 。如果全国每年有 2500 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能约 6.25 万吨标准煤,减排16 万吨二氧化碳 。

8.尽量不坐飞机。飞机从停机坪上升到空中所排出的二氧化碳等于3600台汽车的排放量。

9.用节能灯替换40-60瓦的灯泡;少开汽车,改骑自行车或步行。 10.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尽量少些。 11.尽量少看电视。建议多看书,既节电,又可以增长知识。

12.用剩的小块肥皂和香皂,将其收集起来装在不能穿的小丝袜中,可以接着使用。

13.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食品之间留10毫米以上的空隙,这样可以节约电能。

14.旅游时,自带清洁用品和牙具。因为一次性的洗刷用品都要经历回收、再造的过程,它产生的废物及废料,地球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将其氧化掉。

15.少用塑料物品。因为将塑料废物运到垃圾处理厂或掩埋区,一般需要20~30年才能被土壤稀释及完全氧化。

讨 论 题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开展低碳生活?试举例说明。

第四节 卡辛斯基并不代表进步与正义

一、希尔多·卡辛斯基简介

希尔多·卡辛斯基,16岁就读哈佛的神童,曾经的伯克利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蒙大拿州的隐士。他还有另外三重身份,17年连环爆炸案的主谋,恐怖份子,反科技“斗士”。1978年他自制的第一颗炸弹被西北大学的一位保安引爆,多年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向大学中高科技领域的研究者寄送炸弹,因为讨厌飞机,他也不忘给航空公司送去两颗自制的蹩脚货。

希尔多·卡辛斯基自称,在20岁那年,完成了自我对世界观的塑造。当时他正在哈佛大学数学系读大四,他意识到“人类对机器的依赖,使人类失去了自治的能力,剥夺了人类的自由。”于是渐渐生出了对科技—工业体制的幻灭感。由于性格本身的孤僻加上对工业文明社会的幻灭,卡辛斯基在30岁时远离人群,成了一名隐士。隐居之前,他是伯克利大学一名数学系助理教授。

1972年,他在蒙大拿州林肯镇买下了一块地,自己动手搭建了一个木头房子。屋子里没有电灯、电话、自来水。平时,他吃自己种的菜、猎的食,晚上点蜡烛看书,砍柴做饭取暖。在他隐居的第一个10年,他学会了成为一个原始人所必备的各种生存技巧。

如果工业文明的触角没有延伸到卡辛斯基所居住的小屋周围的话,大概他一

11

辈子都会安静地这么过下去。但是在卡辛斯基隐居的第11个年头,游客们来到他小屋周围,彻底打破了他的宁静,“我非常地失望。从这时候开始,我决定回归(工业文明 )社会。我要报仇。”于是,卡辛斯基回到了人群中,着手制作炸弹,并不断寄往美国的各个地方。20年间共有3人死于他自制的炸弹,29人被炸成伤残。

1998年5月,卡辛斯基被判终身监禁。在狱中,有人问他,是否担心囚徒生活会让他变得癫狂,卡辛斯基却说: “不会。我担心的是我会适应这个环境而不再憎恨它。我害怕我会忘记,忘记那些山,那些树,忘记与自然接触的感觉。但我并不怕这些人会损毁我的心灵。”

作为一个新卢德主义分子,卡辛斯基捍卫价值观的手段是如此极端。然而,当人们回过头来再看他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之宣言时,却不得不被他的洞察力所折服。美国阳光微系统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比利乔伊在《连线》杂志上发表《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一文,并大量援引卡辛斯基“宣言”中的段落,以此说明科学技术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虽然他的老朋友——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大卫·加勒特被卡辛斯基的炸弹炸成重伤,但他却承认,卡辛斯基的推断并不无道理,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未来也许真的险恶重重。

思 考 题

为什么卡辛斯基不代表进步和正义?

二、卢德运动与卢德主义 1、卢德运动

卢德运动,是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19世纪初,英国工人不满日益贫困的现状,错误地认为机器工业是贫困的原因,于是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捣毁工厂、破坏机器的运动。这场运动由一位名叫卢德的工人发起,故称“卢德运动”。不久这场捣毁机器的运动被英国政府镇压。 2、卢德主义

卢德主义,是指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一种盲目的冲动和反抗。

卢德主义出现于工业革命初期,那时候的工人对于大机器生产的出现认识不足,盲目地认为是大机器的出现使自己丧失了就业,于是憎恨大机器,开始破坏这些新出现的机器设备,以换取就业。

工业革命初期产生的卢德主义,它没有认清历史的合理性和历史进步的方向,它不是去摧毁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去砸毁机器。它是被压迫和被剥夺的工人阶级一种自发的反抗,而不是一种自觉的、真正有组织的、能够持续和最终取胜的斗争。卢德主义既是对资本主义的抗议,但同时这种反抗又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因此,它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三、新卢德主义评析 1、新卢德主义的诞生

在20世纪中期,卢德派和卢德主义一般是作为贬义词,用于批评那些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人们。到20世纪后期,计算机革命引起巨烈的社会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美国出现了批评技术的思潮,卢德派和卢德主义再次成为热点。 1990年3月,美国新墨西哥州心理学家C·格兰蒂宁发表《新卢德宣言阐释》一文,新卢德主义的名称从此正式确立。其代表人物以作家、记者、政治学家、历

12

史学家等知识分子为主。近十年来,批评诸如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的新卢德主义思潮在全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新卢德主义的基本观点 (1)新卢德主义的思想纲领

新卢德主义号召人们像早期的卢德派一样反对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此,他们提出了三个原则:其一,反对产生于旧的世界观的技术;其二,要认识到所有的技术都带有政治性,远不是被用来为善或作恶的中立的工具;其三,为对技术提出批评大造舆论。

美国新卢德主义代言人K·Sale总结历史上卢德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七点建议,被认为是新卢德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

第一,技术从来都不是中立的,有些技术是有害的。

第二,工业主义始终是一个剧烈变化的过程,它摧毁过去,使现实动荡不安,使未来不可预测。

第三,只有当人与自然保持伙伴关系时,人才能被托付给机器。

第四,国家与工业主义紧密结合,互相帮助,共同防御,使反抗失败,变革无效。

第五,基于对某些原则和道德巨变的认识,反抗工业系统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第六,从政治上讲,反抗工业主义要使得机器问题和工业社会的存在都进入公众的讨论之中。

第七,从哲学上看,反抗工业主义必须体现在一种意识形态的分析中,这种意识形态可以从道德角度来认识,但应严格加以系统化,并被广大公众所认同和接受。

3、新卢德主义对技术的批评

(1)从机器与人的关系,批评技术对人的负面影响 卡辛斯基所写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是新卢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作。该书认为技术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控制人类社会,侵犯人的自由;工业社会通过消费文化所产生的各种活动,使人失去了现实感;人对娱乐越来越依赖,人一旦屈从于这种文化,也就意味着于技术统治;技术制造一致性,使人失去了对休闲方式、兴趣等的自由选择;技术与自由不可能妥协。同时,技术的发明不是基于人的需要,而是引导人的需要;而计算机化的后果必然是自动化,这种任务的简单化和定常化,也必然导致人失去技能、类同化和非人性化。因此,必须反对工业系统和技术社会。为此,他们对当代技术发展可能导致技术的失控,甚至导致人种可能灭绝的境地表示担忧,主张回到原始自然的状态。

(2)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批评技术对 人与环境的负面影响

新卢德主义者认为,作为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技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疏远,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技术所塑造和控制。如今,大多数人依赖电视和媒体获取信息,人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屏幕上,以为自己获取了大量自然的知识。殊不知,其结果却使人越来越远离真实的自然,获得的知识也并非真实自然的知识。相反,人们忘记了自然能教会人而电视不能教会人的许多东西;过去作为人所拥有的许多必需的生存能力,今天的人没有。可见,当现代人享受电视和媒体所带来快乐的时候,正好是技术(电视、媒体)塑造人和控制人的时候。

(3)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批评技术对政治的负面影响

13

新卢德主义者认为,技术的应用不是有利于政治,而是破坏民主。他们举出四个理由: 其一,电视限制了人类对经验和知识的获取,剥夺人类获取经验和知识的其他渠道,使人类在生理上不断适应其控制。

其二,电视不可避免地被当权者当成扩张其权利的工具。 其三,电视被媒体控制者用来达到其目的。 其四,电视不能充分体现民众的民主倾向,而是在非常狭窄的领域里选择内容,这无疑限制了人的思想自由。

新卢德主义者认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过度地沉迷于网络,把自己投入电子世界,认为网上的一切就是世界本身,这无疑是人思想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近些年来,网络犯罪现象的增多,就是网络虚拟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教训。

4、新卢德主义评析

(1)关于技术的本质问题

新卢德主义是把汽车、电视机、计算机、机器(包括机器人)等作为技术来批评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把机器看做技术,技术到底是知识,还是物。

在这里,新卢德主义者混淆了物和技术的概念,把物当成技术来进行批评,这无疑是错误的。

(2)关于技术的价值问题

新卢德主义者认为,技术是非价值中立的,因此,必须将技术与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考虑,技术发展的过程从来都伴随伦理和政治的后果,故不能只看技术本身,这是他们进行技术批评的前提。我们知道,同一技术可以为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可以有不同的伦理后果。可见,他们认为技术是非价值中立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3)关于技术的连锁效应问题

新卢德主义者认为,技术的连锁效应不可避免地使人受控于技术,乃至丧失人性。问题在于,我们虽然肯定技术是人创造的,是为人服务而创造的,而技术又确有自身发展的逻辑,人们只能生活于既成的技术世界,服从技术的规则,却无法阻止技术的进步。可见,他们将技术的威力无限扩大,无视了人在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主观能动作用。

14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9o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