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传统文化与森林关系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29 03: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怒江傈僳族传统文化与森林关系探析 引言

傈僳族主要居住于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的高山峡谷中,生产方式以山区耕牧经济为主,采集和狩猎为辅[1]。傈僳族在与大自然斗争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积累了一套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具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山就有林,有林就有少数民族村寨,傈僳族与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与森林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从森林中获取自己生产、生活资料,他们崇拜自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傈僳族人民对森林情有独钟,在他们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了多种与森林有关的各种文化习俗,神山、神林和神树就是最好的代表,这些文化习俗在森林资源的保护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基于上述傈僳族民族传统文化与森林资源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怒江州的傈僳族为例对该民族传统文化与森林相关的部分进行了探析。

2傈僳族传统文化与森林关系概述 2.1姓氏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人姓氏来源于森林,大多是以动物或植物的名称来做姓氏取名的,就如有一句傈僳族谚语所说:打鱼人是鱼氏族,找蜂人是蜂氏族,这句话准确无误地道出了傈僳族的姓氏是以他本人从事专门经营的劳动对象来决定的。所以从其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就可以看出这种传统文化与森林的密切关系,典型的是福贡县架科底村的木氏族,对树木很崇敬。每一年的年底最后一天下午,为了要过新年,家家户户必须用栗树枝头把房屋内外都打扫干净,认为可以消灾除邪害可以带来吉祥平安。在木氏族的传统习俗中,年轻人是不许砍倒大树和古树的。认为年轻人砍大树和古树就不吉利,只有年纪大的人才准砍大树和老树,但砍倒之后必须在树桩上支放一个石头,否则就不吉利。凡是木氏家族居住的村子里,不准砍风景树、不准砍水源林、不准砍水池和桥边的树、不准砍路旁歇脚休息处的乘凉树。木氏族人发生纠纷,由头人把当事人带到村边的大树旁,让大树做见证调解。同时,逢年过节时还要对树进行各种祭祀活动。这些传统习俗习惯都对森林植被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节日、娱乐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是一个有着众多传统节日的民族,诸如阔时节、刀杆节、新米节等等。每个节日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是傈僳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保存下来的庆典活动,因此,每逢节日来临,傈僳族群众大都载歌载舞,吟诗颂词地用不同的娱乐形式欢度不同的节日。傈僳族又是一个相信万物有灵的民族,所以本民族的节日也围绕信仰进行娱乐活动。傈僳族认为狗给人类带来了粮种,所以新米节期间,第一顿新米饭要先喂给狗吃,以报答狗的辛劳[3]。同时在新米节期间还要祭祀谷神、玉米神等,请它们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收成丰盈。阔时节的时候,傈僳人将第一块舂米粑粑放少许在桃、梨等果树上,以求来年丰收。在新年岁首,在门口按家里人数插青松枝,并在堂屋正中铺松毛,以示清除疾病、吉祥如意。大部分傈僳族地区的节日禁忌,一般为尊老爱幼,不准用脚踩三脚、踩门槛、在火塘边吐唾沫、使劲关门、砍树等。这些传统节日和活动都对增强森林保护意识起到一定宣传作用。

2.3生产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居住地区大都在海拔1000m左右的河谷地带和1500m的坡地,适宜农耕。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采集、狩猎、渔事等原始农业作为辅助的手段迄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傈僳族的生产文化是在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如花鸟历比较科学地规定了农作物耕作的节令,在指导傈僳族生产劳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傈僳族大多居住在半山腰一带,牛耕方式相当普遍,所以傈僳族人对牛非常喜爱,有昵牛习俗,体现了傈僳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善良愿望。由于一些山地坡度太大无法牛耕而发明了棍棒点种法,这种方法虽然原始,但是不失

为一种防止水土流失的绝妙方法。同时傈僳族对采集、狩猎、捕鱼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有共耕的习俗和平均分配猎物的习俗,体现了傈僳族传统的美德,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4饮食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一般居住在高山峡谷地带,大部分地区地多田少无法满足基本的吃饭需求,所以每年都会有一定时间去森林里采摘野菜、野果、菌类或打猎来补贴食物,对森林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生活用具也是非常简陋,很多是来源于森林资源,比如木水桶、竹竿桶、木勺、木碗筷、蒿枝筷等。傈僳族除信仰基督教外男女老少都喜欢喝酒、吸草烟,酒体现了傈僳族豪爽好客的民族性格,烟不仅能排遣烦闷还能祛蚊虫,所以傈僳族人在饮食文化里对森林也很崇敬,认为森林是衣食父母。 2.5居住、交通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人一般把房屋建在能躲避山洪和泥石流的山凹台地的向阳面偏坡上,因地制宜主要建筑类型有干栏式竹木楼、木楞房和土墙房。傈僳族人建造房屋需要大量的木材,同时每年使用的薪柴也是很可观的消耗,所以傈僳人会有意地保留一些长得比较好的树木用来作为房屋建造材料。

傈僳族大多居住在山势陡峭、交通不便的山区和半山区,傈僳族人民为了战胜和征服自然,凭着勤劳、勇敢和智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了各种简陋独特的交通工具,如溜索、溜渡、槽船、竹筏以及简易的木桥或竹桥。交通如竹筏、简易的竹桥或木桥都是从森林里获得材料,傈僳族人会有意地保护可以作为住房、交通建造材料的树木树种。 2.6婚俗和生育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忠贞的爱情,因此傈僳族的婚姻最初是以自由恋爱为主的;到了封建社会,随着傈僳族社会经济不同程度地发展,婚俗文化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包办婚姻成为主要形式,傈僳族著名叙事长诗《逃婚调》叙述的就是对这种不合理的制度的反抗。傈僳族是一个粗犷、豪爽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民族。解放后,包办婚姻等旧俗已杜绝,傈僳族男女青年恋爱以自由恋爱为基础,婚姻大都比较稳定,离婚率很低。傈僳族的生育习俗经历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解放后,傈僳族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和全社会的关注。傈僳族青年在恋爱时采用树叶信和打草结来传递交往信息,体现了傈僳族人传统的婚恋方式与森林的密切关系,傈僳人生小孩后脐带要埋在大树下,以示小孩长大后可以长得高大无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9n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