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第二章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3-05-02 03: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结)概念 涵义 根本性质 第一个阶段,初等教育,6—12岁儿童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 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 教育

古代

产生于殷周时代,《孟子.滕文公上》校序庠 近代 开端 1878,张焕纶 近代小学开端 基本特征: 1897,盛宣怀 最早公立小学堂 普通教育、义 1898,设(小)学堂 推行现代小学开始 务教育 6年,4—2学制 1904,设初等小学堂 1912,小学校(初小、高小)6岁4年 为培养合格公 民打基础 1919,小学校,6岁6年4+2 公立、私立 1986,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五年制、六年制并存 改革方法、提高质量、减轻负担

近现代 清末 中华 民国 建国 以后

1. 普及小学教育 2. 学制改革试验 3. 教学改革试验

义务教育(小结)意义 概念

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 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既标志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既 体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既可以保 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立法 依据 立法 宗旨 法律依据 现实依据 《宪法》,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展教育的现实条件

意义

法律 保证

1986《中 华人民共 和国义务 教育法》

发展基础教育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义 务教 育法》 的基 本内 容与 实施

指导思想 对象年限

贯彻方针提高质量,儿童少年,德智体,素质,四有,奠定基础 年满6/7周岁,9年

学制管理体制 办学条件

小学初中九年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办学经费,师资条件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结)普及性 初等教育 凡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受完九年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起点 具有最大的普及性 教育工作者对所有入学儿童负 责 小学和中学都是普 小学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通教育性质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 小学是基础教育 性地位不容忽视 依靠国家法律的强 法律保障 制力量

基础性

强制性

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小结)广义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全过程 (出发点 归宿) 导向 激励 评价

概念

狭义的

意义

小学教育的出发点 小学教育的归宿 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指明发展方向 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衡量评价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作用

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 意义

特定的社会政 不同的社会

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治、经济、文 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化背景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年龄特征,个别差异 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 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 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依据

人们的教育理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 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 论依据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传统教育 教育目的 升学、应试 素质教育 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培养目标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理论依据 学生观

知识型的人知识 “三死”:死扣书本、死记 硬背、死追分数;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选拔 少数尖子学生

创新型的人五育 “三发展”:全面发展、 全体发展、个性发展;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发展 全体学生

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述 (小结)建国以 来我国 教育目 的在表 述上的 变化 新中国 不同历 史时期 的教育 目的 1957年 教育方针 1982年 宪法 德育、智育、体育 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青年、少年、儿童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 四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 教育体制改革 两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社会主义事业 的决定 两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 1995年教育法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 我国的 教育目 的的基 本精神

1999《关于深 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化教育改革全 四有、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面推进素质教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的决定》 社会价值 身心素质 时代要求 建设者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 识、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体力和谐发展、 个性发展,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述(小结)德育 小学 全面 发展 教育 的 组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 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 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关系 密切 相互 促进

智育

体育

美育劳动技术 教育

相互 制约缺一 不可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民主理念,基本权利,

区别于应试教育

全面 推进 素质 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 培养创新精神 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 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80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