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你缺了什么Microsoft Word 文档

更新时间:2023-11-18 05: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2013-08-03 16: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前,梁晓声思想随笔集《中国人,你缺了什么》由中华书局出版。在这部书里,人们看到的是一位“有良知,有担当,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思想者梁晓声。

梁晓声在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时,还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带着《今夜有暴风雪》的残酷和梦想撰述知青生活。事实上,他还有一串长长的履历: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回城之后,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辑、编剧;1988年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学,在人文学院任教。这本随笔集,集中了他近年来对于“家国天下”的思考和责任。 如,在《中国档案制度质疑》中他说,自己也曾给别人做过“政治结论”,现在应该还存留在别人的档案里——“那是一个正直青年梁晓声曾经的作为”。《少年初识悔滋味》中,梁晓声回忆自己曾是一位被撤职的班长,因为纵容一位战士私底下养鸡而被举报。《纸篓该由谁来倒》中,他回忆自己作为一位普通教师的生活。《低消费,也潇洒》中,他又还原为一位喜欢去早市买便宜货而被老婆批评的底层市民。他在《关于张澜》、《三份提案》又成为一位敢于说话的政协委员。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

在他的身上,可见“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三十年的爱恨纠结”。梁晓声一直倾注心血关注中国文化、社会和民生,积极创作与时代、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文学作品。

在《中国人,你缺了什么》图书发布现场,梁晓声一个人坐在讲台前,一讲就是两个小时,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瘦削的面庞时常显得很严肃,现场不时传出掌声。

“我在法国乘公交车,因为不懂规矩从前门上车,司机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把我一顿骂,我又听不懂,不知该怎么办。陪同的法国朋友对司机说了几句话之后,司机忽然变得客气起来,和蔼地请我从后门上车。我问他,你说啥了?对方说,‘我说你是日本人。初来法国,日本人在法国很受尊重,因此可以被原谅。’”这样的解释让梁晓声非常愤怒又陷入沉思。 他说:“红灯停,绿灯行,大家都知道。但如果没有车的时候,你会不会闯红灯呢?这种事我做过。但在国外,和我同行的外国朋友却坚定地站立在红灯前死等它变成绿灯。我好奇问了一句原因。他说,也许对面的窗户里会有孩子在看着我们。”这样的回答又震撼了他的心灵。

“阳光底下,农村人,城市人,应该是平等的。但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在《中国人,你缺了什么》一书中,梁晓声将内容分为“公民的底线”、“人性的质地”、“被撕裂的中国”三部分。他以朴素的情感、动情的笔触,勾勒出变革时代的中国的某些制度的缺失、群体的焦虑、人性的凉薄及个体尊严的失落。他从精神构建、社会制度、物质追求等多种层面,透视当代国人的困境。他变身为不同的身份、身处不同的层面,对时代发声,他的思想随笔集充满了血性和知性。

在回答“为何重视非虚构写作文体”时,梁晓声说:“在十八、十九世纪,无论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诗人、哲学家,都曾对国家、社会以时评的方式发声。雨果、托尔斯泰、萧伯纳、海涅、拜伦、雪莱无一例外。我不认为作家就只是写小说。作家应该像那些经典作家一样,发表对社会、时代的看法。”

因为如此,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写下《龙年一九八八》、《九三断想》、《凝视九七》、《思考毛泽东》等思想随笔,后来有写作《二十一世纪的证明》、《郁闷的中国人》等杂文。“我把自己定位为时代的书记员。”

在梁晓声看来,当下时代光怪陆离的现实,远远超过作家的想象。“我认为,当下,如果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尚有一定的力量,电影、电视剧就太不够了。我们几乎很少从影视中看到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非虚构’确实是一种好的方式。”

梁晓声承认以前也很在乎别人对他作品的看法和评价。“我相当敏感。总是希望甚至巴望着听到好评。但到了45岁、尤其50岁以后,我会想,中国少我一个小说家又会怎样?”“我相信,中国需要更多的人对现实发出自己的声音。”

2013年,梁晓声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了三份提案:一是,呼吁“有效惩处贪污腐败”;二是,谈“城镇化该往何处去,值得研究”;三是,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重视”。出版此书,他最开心的是“编者把这三份提案也收了进去”。 原标题 [梁晓声: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阅读不需追星 想知道的都能从文字中得到 2013-08-02 14:1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并不鼓励大家追星。尤其是文学,你不需要真的去面对你的作者,有一些作者可能文字比他的人更耐看。我那时候真的是因为年轻,如果再大上20岁的话我想我不一定会追星的。随着年龄大了,你就会知道阅读文本就够了,你需要知道的,需要学到的,都可以从文字中间得到。 ——李黎 去大陆寻找文学之根

台湾五六十年代也是很封闭的,有一个文学断层,就是我读不到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作品。国民党的检查制度很严格,留在“匪区”的人的作品是不允许出现在台湾书店里的。真正读到鲁迅,读到茅盾、巴金、丁玲等人都是在美国,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一个隔层都是中文书,是三四十年代的作品。我心里就在想这些人他们还在吗?那是70年代初期,中国还在“文化大革命”,有一些传闻,某某人已经死了,某某人被批斗了,某某人在牛棚里生死未卜。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够见到他们是何等的幸运。

后来我去参加海外的保钓运动,结果我们就被国民党政府挂上了一个“保钓”的标签,我就不敢回台湾了。不是自己吓自己,确实是有一些上了黑名单的学生回去之后被盘问,有坐牢的,甚至还有一位死在大学校园里面。我不能回台湾怎么办?我非常想家,这时候我想到回大陆,我去寻根,寻我的文学之根。

我很幸运认识了范用先生。他看到了我的小说。1979年范用先生在北京作协替我安排了一场演讲,讲港台和海外文学。我还想看看中国作家住的地方,就去了刘心武先生的家。 茅盾先生题字

范用先生让北京青年出版社出了我的第一本小说集《西江月》,茅盾先生题字。1980年冬天我去北京茅盾先生的家,见到了他,这个四合院现在变成了茅盾先生的故居、纪念馆,我没有再回去过。

那时候先生的身体已经不大好了,看出来有点衰弱,可是他还是跟我谈了很多。而且先生眼睛也不大好,题字的时候说眼睛刚开过刀,之后四个月先生就过世了。先生题的字,到现在还挂在我家的墙上。 顽强的丁玲

《西江月》的序是丁玲写的。我对丁玲很有兴趣,我觉得她是一个“五四”女子,在那个时候非常新派,她的作品在当时非常的大胆。

“文革”后,她还在写。最初她连家都没有,刚回到北京住在友谊宾馆,背痛到没有办法写作,怎么办?她的丈夫做了一个板子,上面钻两个洞,靠墙站着写。我真是觉得太感动,太佩服了。

言无不尽的巴金先生

1979年我到巴金先生的家,我带了录音机。我完全没有想到,巴金先生会那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然我问的问题也相当尖锐,我也是有备而去的。之前在香港,朋友听说我要见巴金先生非常兴奋,说你要问这个问那个,我也都问了,巴金先生都答,我真的是相当感动。

巴金先生生命的最后若干年是在医院里面度过的,那个时候我已经不忍去看他了。去年巴金故居变成纪念馆,我回去看了,里面没有很大的改变,我又有很多感触。纪念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箱子,“文革”的时候抄家,很多东西就放在这个箱子里,贴着封条。当然一切过去之后这个箱子还给了他,可是封条还留在上边。 迟到12年的信

我去北京三里河南沙沟看钱锺书和杨绛先生,一直到现在杨绛先生还住在这里,陈设没有改变,也没有新的家具。

我只见到钱锺书先生一次。那时候见了他们夫妇,照了照片,回去之后就把洗出来的照片和信寄过去。他们写了回信,那时候刚好董秀玉大姐去看他们,钱先生顺手交给了她,因为知道范先生经常跟我们通信,就让她交给范用先生,一起寄过来。信里面有非常漂亮的钱先生的毛笔字,写了一些俏皮话,杨绛先生也加了小字,信里最重要的是欢迎你以后来北京找我们。

董大姐把信给了范用先生,范用先生的书房是很大的,跟图书馆一样,一直到12年后他要搬家了,才发现有这样一封信。刚好1992年秋天我到北京去,范先生交给我一个大的牛皮袋,也不多说。我中间去玩了,再回到北京,才把牛皮袋打开,看到了信。我一看不得了,就给范先生打电话,他说不好意思,把封信当做宝贝收起来了到现在才给你。 后来,经过钱、杨两位先生的同意,我就这样一封迟到多年的信写了文章发表。 原标题 [李黎:阅读不需追星 想知道的都能从文字中得到] 人文阅读是一种德性的体现

2013-05-29 10:25 来源:人民政协网 复旦校长杨玉良:

在近日举行的复旦大学读书节开幕活动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发表了“人文·读书”的主题演讲,他提倡通过深阅读的方式进行人文阅读,同时也指出,“当下人文阅读的衰微”要引起人们的警觉。杨玉良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氛围。“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认为气首先是一种德性,这种德性主要是张扬人性善的一面和有灵气的一面。” 阅读如生命 无量又无边

2013-05-15 11:02:43 来源:新华日报 吴清友:

吴清友,诚品集团董事长,1950年出生于台湾;1972年毕业于台北工专机械科(今台北科技大学)。1989年创办诚品书店,以人文、艺术、创意、生活为核心理念,透过独特创新的营运模式,如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连锁不复制的复合式经营等,打造出独树一帜的诚品文化,彻底改变并影响了台湾民众的阅读与生活模式,创造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 核心提示

● 大自然是上天最伟大的创作,但是人类最伟大的创作全部都在书本里面。

● 书本和阅读的确是跟生命一样的,无量又无边。对我来说,选择书店这个行业,对生命的探讨其

实是远大于对事业的经营和金钱的追逐。

●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他生命的存折,这不光是银行里的,亲情、友情、资质、智慧都是财富。

● 医院跟书店是两个很独特的场所。人到医院其实都特别感恩,因为你还活着,还见到阳光;人

在书店里面也会特别谦虚,因为你知道无论你怎么有钱,无论你有多大的权力,你仍是很渺小的。

● 生命的精进比才华重要,艺术的坚韧比灵感珍贵。 书店实现事业与生命的结合

大家下午好!今天登上这个讲台,我心里其实有点紧张。因为我既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何德何能站在这个地方?但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时空机缘跟生命遭遇。我今天很诚恳地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生命过程中的某些点滴,还有一些观点。

我相信每个生命都在寻找自己跟家乡、跟土地、跟亲情的连接。我生长在台湾西南沿海一个小的渔村。那个年代,我们是靠土地喂养出来的。诚品书店原本是我生命里的偶然,但现在它却成了我生命里的必修,或者说是我的最爱。

创办诚品的那个年代,我正面临所谓的中年生命转折。一方面,我很幸运我得到了很多的财富。另一方面,我不想要的上天也给了我——1988年的冬天,我面临着自己的第一次手术。当年我39岁。我开始去思考,假使我还能重见阳光,假使我还有未来,我可以有自由的选择吗?

从那个时刻开始,自己回头看才猛然觉得,30多年好像几乎都白过了。以前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一定有明天,我一定有未来,我这一生至少能活到70岁、80岁。但天有不测风云,生命是无常的!那次大手术,大概就是上天要让我作一次生命的检讨和反省。我开始阅读一些哲学、宗教、心理学方面的书。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未来该做什么?我的未来在何方?我要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我当时就想,有没有可能有足够的幸运把事业和生命做一个结合。我自己先理出一个生命里面什么是我最在意的。最后我选择了人文关怀的爱、艺术的美和人类文明社会不断的精进和创意。我相信这三个元素能融合在我们的生活里面。这也就成了诚品的宗旨:人文、艺术、创意。对我自己内心而言,经营诚品书店其实就是在经营一个生命。我当时的想法是,希望能够把这个价值观透过书店的经营展现出来。

德国文学家赫曼赫塞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大自然是上天最伟大的创作,但是人类最伟大的创作全部都在书本里面”。用佛家的说法,书本涵盖生命的所有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今天人类触及的所有议题,我们几乎都可以在不同的书本里面看到、读到、学到。书本和阅读的确是跟生命一样的,无量又无边。对我来说,选择书店这个行业,对生命的探讨其实远大于对事业的经营和金钱的追逐。

诚品的这个“诚”字是家父亲笔写的。小时候,这个“诚”就贴在我卧室的墙壁上、书房书桌上。这个“诚”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这是家父对我们兄弟一个最大的要求。那就是,“财物有时而尽,唯有一个诚字终生受用不尽”。“诚”,就是一份诚恳的心意,一份执着的关怀;“品”,就是一份专业的素养,一份严谨的选择。取名“诚品”是我们对美好社会的一种实践理想。

空间可以堆砌出文化

我们没有把书店当成是一个纯粹买卖的交易空间,而是希望把它当成是一个心灵可以停泊、心灵可以得到慰藉的场所。所以我们不是把每一位来的顾客当成是消费者,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人。一个人,他是有心灵的,然后他的心灵在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心情和心境。我们更把书店当成是一个场所来经营,而不是用一个店的方式来看待。

“利”这个字其实对诚品是有两个不同的意义。第一个利,我们希望利益读者、利益社会。它不是可以计算的、经济的、金钱的、商业的利,而是一个哲学的、精神的、心灵的、利他的“利”。当然也因为诚品抱着这个理想,再加上我个人能力的不足,诚品走过赔钱的15年。但是,我们始终没有放弃。诚品跟很多传统的书店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在诚品书店的场所空间里面,举办了很多文学、艺术、建筑甚至于生活、旅游、烹调等各种活动。我们希望诚品能成为一个平台,让创作者和欣赏者,或者是顾客能够热情地参与,积极地互动。我们都知道全球的零售产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纯粹就是去购物,买卖,Shopping。第二种阶段开始谈到有体验。诚品则进入第三个阶段,不但是购物、不但是体验,更期待我们的顾客、读者能够共同参与。不管是诚品的一场展览、活动,是静态的、动态的,

是文学的、艺术的,是你听别人讲、或者是别人听你表述,都可以参与进来。

我们认为,文化的形成有三个重要的元素。一个是空间,另外一个是人,第三个就是活动。我们把空间、活动的内容、读者三个元素融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它会堆砌出一种文化。比如说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我们在教堂祈祷,我们在图书馆阅读,都是有三个元素。因为诚品是这样一个普通大众共同参与的空间,所以我们把它称作“一个市民的集体创作”。 诚品非常强调空间。我们希望诚品的空间是城市印象的,是生活美学的,是文化创意的,是人文友善的,是喜悦相逢的,是精神心灵的,是普通市民大众乐于参与,乐于光临的,这是我们对诚品空间的期待。当然我们更期待诚品的终极关怀,其实是三件事情——人、生命、阅读。所以我们希望将来苏州的市民可以在苏州的诚品书店,发现独具一格的苏州人文风景。它有可爱的表情,亲切的眼神,温暖的关怀,优雅的风情,从容的心情,友善的祝福。我希望经由大家共同的努力,很多美好的事情可以在未来苏州的诚品中更精彩地呈现出来。 病痛是我的上师

我这一辈子最长的假期是在ICU(加护病房)里面度过的,这是我在病房里写的,我不希望你们有这个机会。但是对我而言,生一场病,其实现在都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对待它。有时候我在想,假使没有病痛,可能我这一生的生命存折是空的。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他生命的存折,这不光是银行里的,亲情、友情、资质、智慧都是财富。每个人喜欢的存折不一样,我没有学问但是我喜欢思考、喜欢探索。因为病痛让我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在。生命其实是孤单的,病痛带给我很多的感恩和喜悦,比方我在医院里面,我们书店的一位同仁,他是哲学系毕业的,他给我一张慰问卡,他说“吴先生,上天因为要你服一帖药所以才让你生一场病”。这句话是逆思考,但是它是真理,尤其是让我自己反省,像我这么固执的人假使上天不赐给我一个大病,说不定我这一辈子不认识和看不清自己,说不定还有更多的骄傲和自以为是。所以病痛的确是我的上师。

医院跟书店这两个很独特的场所,与我这一生特别有缘。人到医院其实都特别感恩,因为你还活着,还见到阳光;人在书店里面也会特别谦虚,因为你知道无论你怎么有钱,无论你有多大的权力,你仍是很渺小的,无边无境无量的智慧在每个书店、图书馆里面。所以我后来把病痛当成是生命里面很幸运的机缘。人的痛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你失恋、失去工作,有的时候你失去至亲。我的意思是说,要能够通过这些每个人生命中都会碰到的无常,观自己的心,转一个念,把它转成正面的发展。

在生命和事业的发展过程里面,困境也是你的转机。我一直相信人的信念是有能量的。所以,一个人的信念会影响决策,决策会影响行动,行动会影响命运。回想我自己,一个乡下小孩,长在贫困的家庭,还不是一个好学生。高中的暑假,我会跑去做坏事情。学校会和警察局组成一个联合小队,专门抓坏学生,我就是他们追捕的坏学生之一。但我又喜欢利用寒暑假到台湾不同的寺庙小住。我曾经说我是一个魔鬼,但是我自信是一个善良的人。我的父亲不相信,我的教官也不相信,不过现在他们相信了。 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的人,所有的困难今天都转化为我美好的回忆。当然我依稀记得在诚品赔钱的15年当中,不光是赔钱,还让我非常得忧心,有的时候真的是喘不过气来了。但是反过来,我后来找到我自己的加油站,我的加油站之一是在诚品敦南店二楼对面的诚品咖啡馆。咖啡馆有一排座位,我可以面对来去诚品书店的人,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喜欢跑到咖啡馆,看到喜悦的读者面容,我发现我就心满意足了。所以我称它为“我的幸福加油站”!

生命的精进比才华重要

尽管我们诚品书店不赚钱,但我们每一年都得到台湾的图书业的最佳服务品牌。跟所有台湾大的企业比,每年诚品都被排在第三到第五名,是台湾年轻人最喜欢加入的企业之一,连我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后来我们的同事归纳,要成为诚品书店的诚品人,必须具备几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7v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