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清朝后年及民国初年

更新时间:2024-04-02 02: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八课 清朝后年及民国初年(全盛期)基督教的发展与反教浪潮

从马礼逊来华开始,基督教在中国经历了一百年的努力,才看见广泛的果效。由十九世纪末,至廿世纪初的时期也是教会的全盛期,那时中国人开始对西方的文明,产生态度上的转变,对基督教的态度亦由歧视变为好奇,福音阻碍少了,宣教工作进行更顺利。由1895年至1927年,信徒的数目由三万增至四十五万左右,增长了十五倍,中国教会的实力很明显地坚固起来。有关信徒增长的情况︰

1890年,信徒人数︰三万七千多人 1910年,信徒人数︰十六万七千多人 1920年,信徒人数︰三十六万六千多人 1928年,信徒人数︰四十四万六千多人

在这几十年内,中国教会稳定的生长,福音大大兴旺,得救人数不断增添。教会中其他方面的表现,也非常积极和健康。因此由1895年至1927年,可说是教会的“全盛期”。 在全盛期中,中国信徒担起了教会的责任,教会在质和量方面增长了。全盛期以后,信徒增长率开始缓慢,甚至停滞了。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冲击、政府的动荡,加上战争,教会饱受挫折和摧残,受到严重破坏。

一. 全盛期教会的特点和概况

在1895年至1927年这三十二年之间,中国的教会是一个全盛期,有以下的现象: 1.1. 教会的布道事工是非常鼎盛和兴旺,布道聚会频密,福音种籽撒得多且远,所以得救

的人数不断直线上升。全盛期最著名的中国布道家有丁立美,他在全国各地,远至云南地区传福音,结果累累。教会对布道工作不遗余力,鼎盛的情况延续了廿至卅年。 1.2. 各地区开放。通过一些不平等条约的容许下,传教士可到内地传福音,而且传遍全国

各地区。东北、黑龙江、西北内蒙古和西藏,西南达贵州、云南,传福音的门大大开放。

1.3. 中国人开始改变对基督教的看法。传教士在中国生活多年,周围的人开始认识他们和

他们所传的福音。中国人对西洋的学说和科技渐感兴趣,并开始有人去外国留学、追求外国的文明,传教士也因此受欢迎了。中国因为战败而被迫缴付的赔款,有大部份是用在中国本土上,例如︰兴建大学,中国人对基督教的看法因而转变了。在教会兴旺的同时,中国政治和社会都经历到极大的变化。1894年至1895年爆发中日甲午之战︰1900年,庚子之乱,八国联军入侵和辛酉条约;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新的国家体系。在这卅年的动荡中,教会也急剧的生长。

1.4. 教会经历了「自立运动」。中国教会已经长大到自己来承担工作和经费,人力方面,

也出现不少有恩赐的中国牧师和传道人,信徒也已成熟,能担任教会执事等事工。全盛期中,有许多自立教会,与西方的差会完全脱离了关系,实行自养自治。

1.5. 教会与教会之间开始寻求“合一”和“合作”的途径。教会之间彼此配搭,不在已有

教会的地区,再做开荒的工作。此外,圣经的翻译也需彼此合作才能完成。许多教会渴望,有“合一”的教会,希望能够破除宗派的观念,一同合并。这正是全盛期的“合作和合一”运动。

为了详细地了解中国教会的“全盛期”,我们把“全盛期”再仔细分为前、中、后三期。 前期︰1895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之前。

中期︰1911年到1919年,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日子,这是教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基于满清政府下台,基督教在新的国家制度下得到合法的地位,教会事工更加兴旺。

后期︰1919年至1927年为止,教会面对思想的冲击,布道事工开始减少,但信徒人数仍在增加。

二. 全盛期的前期(1895-1911)

2.1. 科举制度的废除

科举制度在中国维持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以前的知识分子,必需寒窗十年,读经论,写八股文章,接着上京赴考,若考中状元,便会一举成名。其实这种旧的教育制度不能叫中国教育事业得到提升,八股文章实际上已是非常落后的文字作风,现代人对科举考试已无好感。这科举制度终于在1905年9月被废除了,这反映了时代的重要转变。传教士在过去几十年含辛茹苦建立起来的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已经证实它的价值,可以取代古老私塾学校的地位。科举制度的废除,也反映出当时有很多关心国家前途的人在不断地“求变”,他们想改变腐败和过时的制度,追求现代的制度,北方朝廷出现一些有志之士,提出“变法”建议,形成一场戊戍维新运动。

2.2. 这段时期的历史事件

一. 甲午战争︰战争发生于1894至1895年,爆发原因是日本向中国要求要属国“朝鲜”,这迫使原来向中国亲善和进贡的朝鲜,转而屈服于日本。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惨败,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带来了羞辱的“马关条约”,中国不但割地赔款,并且失去了朝鲜。自1860年的“自强运动”,到这时更是原形毕露,中国因此更迫切要求改革。可惜“戊戌维新”运动没有成功,变法失败后,光绪王帝被幽禁,新派人物死的死,逃的逃,一切又恢复原状。

二. 庚子之乱︰事件发生在1900年,当时中国爆发了一场流血的大浩劫,就是义和团

之乱。义和团乃民间秘密组织,有迷信和行邪术的习惯,与白莲会同出一源。义和团将教堂焚烧,杀害信徒。死去的传教士上千人,中国教徒则至少有二万多人死亡,北京陷在义和团的暴动中,外国使馆被围攻,满清朝廷已无法控制局面。庚子之乱的结果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杀人无数,无所不为,惨祸不亚于义和团,接着清朝签定辛酉条约,严厉惩罚庚子事变中“首祸诸臣” 如辅国公载澜、庄王载勋、大学士徐桐、吏部尚书刚毅、刑部尚书赵舒、礼部尚书启秀、山西巡抚毓贤等人处以斩刑或流放。「临时约法」也肯定了公民信仰自由。第五款条文: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族种、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七款条文都有: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一场浩劫才告平定。庚子之乱带给教会的严重后果是史无前例的,教会蒙受极大的痛苦和损失。可是八国联军的报复行动,更惨不忍睹,这绝对不是基督徒所愿意看到的结局。在劫难中损失最惨重的是内地会的教会,但戴德生仍主张将中国赔偿款项用在中国上,作为办教育的经费和留学生基金。中国文人“胡适”就是用这些基金去留学的。由于庚子之乱,慈禧及老臣子们不得不进行一些变法措施,于是在1905年兴起了一场立宪运动。

2.3. 全盛期前期的教会兴旺情况

从1895年至1911年,教会经历了最大的浩劫,同时也经历了最突破性的长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信徒增加三倍半,教堂聚会点增加四倍,中国信徒出来担当传道职事的也成倍增加。在这十多年内,教会经历了空前浩劫,同时又经历了空前的兴旺。这实在是神大能的作为。让我们赞美不息。从1901年庚子之乱后,教会进入了“黄金时期”,原因可分教会以内和教会以外两方面来分析。

一. 教会以外的原因(环境因素)︰这时中国人开始面对现实,知道仇外和排外不是办

法,有识人士都研究西方的文明。中国人对教会的全盛期西方的学问有了转变,这

对教会的传道工作很有帮助。当时也有许多知识分子信仰基督教,如国父孙中山就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大多数人都由仇外转变为媚外,教案减少,环境安定,对教会事工很有帮助。此外,传教士亦担当了推介西方文化的工作,林乐知和李提摩太等人在这方面都有贡献。

二. 教会内的动力︰教会探讨彼此间的联合,使教会事工更事半功倍。教会透过彼此

合作,无须在同一地方做重复的工作,福音可传得更广、更远。由外国来的传福音力量有所增加,一大群差来的传教士,灵活广泛地把福音传至全国各地。

2.4. 基督教青年会的成立及其发展

基督教青年会的口号是「在我们这一代将福音传遍天下」。 当时,在美国的“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中,有大批学生到中国传教。从1886年到1918年,美国通过此运动派往海外的传教士共8000多名,其中2500名被派到中国,占三分一人数。这些青年宣教士到中国以后,也在中国成立中国青年会。1885年,美国传教士在福州的英华书院发起「学校青年会」组织。「基督教学塾幼徒」于天津成立。1890年女青年会于杭州泓道女校成立。

青年会的发展可分成两个时期:第一发展时期(1902-1912年)。1896年,北美协会领导人穆德来华,组织和推动了青年会的发展,3月之中组织了27个青年会,并于上海成立全国性组织「基督教学塾幼徒会」。1902年成立「中韩港基督教青年会总委办」。1906年组织了「中华基督教留日青年会」。1909年组织了「留美青年会」。1912年10月,于北京成立「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到1912年,全国有市会25处,会员1300多人,校会105处,会员3876人,外籍干事87人,国籍干事95人。第二发展时期(1912-1922年)。总干事余日章提出“人格救国”。1913年,美国布道家艾迪应青年会邀请到中国布道。青年会开展较多社会工作,例如:推行平民教育,开办体育健身场所,农村服务实验场等。

到1922年,基督教青年会市会增至40处,校会增至200处,市会会员总数为53820人,校会会员总为数为24135人,分别比十年前增长四倍和五倍。华人干事有550人,外籍干事103人,比十年前增二倍多。

三. 民国建立时期(1911-1920)的中国教会

这时一般有学问的人士,已开始看出传统的偶像崇拜和基督教的信仰,是如何的不相同。人们开始了解,偶像崇拜是带有迷信的色彩,但基督教却是有根有据的,其真理是令人心服,并且可以将一生委托的。虽然现在许多人已可区别出基督并不是一般迷信的宗教,但当时有这样认识的人却是很少。随着知识的进步,相信会有更多同胞能认识基督教的真正内容,以致慢慢改观对其看法。基督徒也应该对国家的进步付上贡献,因为圣经提供了一种追求真理、进步的精神。当时有不少基督徒就加入了革命的行列,以身报国。

3.1. 孙中山先生简介

孙中山先生为广东人,有兄长侨居国外,少年时期在美国檀香山念书。因着这个机会,他不但接触了西方的思想,也有机会接触到基督教的道理。当他回家乡后,看到乡民信奉北帝,他便把神像手臂拔下,教育乡民们说︰“偶像连自己也不能保护!如何能保护你呢?”由于当时乡民兴师问罪,十八岁的孙中山被迫到香港求学,继续深造。1883年,孙中山在香港“网纪慎”会堂受洗,一同受洗的还有陆皓东。在革命前,孙中山经常协助教会工作。至于他末后的信仰,据文献记载,他仍然恳切祈祷,仰望神的帮助和扶持。事实上,当时参与革命事业的基督徒很多,他们热爱和献身国家。

3.2. 教会教育事工

十九世纪开了很多教授英语和科学的学校,并成立了“中华教育协进会”,目的是要推进中国的教育。后来科举制度废除,中国各省各府都效法教会所办的新式学校。而基督教学校已经向大学的程度进发,开始筹备中国最初的几间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等等,都是中国历史最早的大学,这些大学均由基督教人士所创办。

一. 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据统计,到1915年,教会学校,小学5000所,中学师范2000

多所,大学36所,传道学校143所,工艺学校90多所,学生总数438927名。当时设立学校共有57267所,学生总数约1630000。

二. 1918年以后,教会大学的入学学生比例下降。下降原因有三:政府收回教育权运动

的影响、民族主义思想和运动日益高涨、学校办学方针趋向世俗化。

3.3. 教会的医疗卫生事工

宣教士中有很多是医生,他们一边传道,一边治病,并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医院,例如︰广州的“博济医院”,“惠爱医院”,北京的“协和医院”。各地医疗人员更组织了一个“中国医学会”,以研究中西医学、出版医疗方面的杂志、开办医学院栽培人才,与及建议设立公共卫生部。

一. 兴办医院。据1919年统计,教会医院几乎遍布全国,西藏以外的所有地区。安徽省

七所,浙江省十六所,直棣省二十所,福建省三十六所,海南省十二所,湖南省十六所,湖北省十八所,甘肃省二所,江西省五所,江苏省二十三所,广西省四所,广东省三十所,贵州省二所,山西省八所,山东省二十二所,陕西省二所,四川省二十三所,云南省二所,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二十二所,新疆省三所。 二. 卫生教育工作。成立推广卫生教育工作的中心机构,在汉口成立中华基督教博医

会的中心机构。1915年成立全国药学会,同年也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1916年组成中华公共卫生教育联合会(1920年改名为教育协进会)。设立医学科或医学院,如圣约翰大学医学校,湘稚医学专门学校,济南共和医道学堂,华西协和大学医科,夏葛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等。

3.4. 教会的文字出版事业

广学会是基督教最大的出版机构。李提摩太辞职以后,由加拿大传教士季理斐(1862-1931年)接任督办。季理斐在出版方针上,改变了李提摩太扩大世俗读物的方法,专以宗教性读物为主,并反复强调广学会的出版宗旨是“专出基督教书籍,以为播道之用\,且反复声明广学会是一个“文字布道”机构,不过问政治。但为了回应社会的急剧变化,1924年非基运动时出版了一些小册子,如《辟基督抹杀论》、《质疑答问》、《基督教合理论》、《基督教利吾国乎》、《信仰自由》、教会学校与文化侵略》等等,后又出版时事政治文章,如《中国的革命》、《平等的意义》、《共产之研究》等。

宣教士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历史上最早的华英字典、英汉字典等,都是传教士的著作。他们还设立了中国最早的印刷所,间接推动了中国的印刷事业,后来又创办报纸,栽培技术人员和报业人才。

3.5. 社会服务

1895年至1911年,中国教会对社会的贡献是很大的。当时教会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线上,教会里有许多社会的精英,他们在神的带领下做了众人的仆人,为人服务,教会一直耐心地,谦卑地带动着社会向前进步。当民国建立时,基督徒在新政府的组织上,担当了一些职务。民国初期,国会里有六十个成员是基督徒。这些基督徒关心国家大事,在革命中贡献自己。他们本身已有足够的知识和装备,现在便出来帮助国家建设。

民国的建立,把中国教会的历史带进一个新阶段。基督徒有了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正

式承认基督教、佛教、道教和回教等为合法的宗教,而且所有宗教平等。以前被贬低的基督徒,现在得到了保障,公民的地位亦得到确定。基督徒可以进入政府的领导阶层,参与国家的决策。从各个层面去贡献基督徒的力量。

1913年4月27日,基督徒们推动全国教会一同为国家祈祷,是“为国祈祷日”。1914年10月18日,又为欧洲和平而祈祷,是“欧战和平祈祷日”。

三. 民国建立期教会布道情况

3.1. 民国建立以前的布道工作

教会当时面对的是一个对福音感到非常陌生的环境。由于人民对福音一知半解,难免出现对教会有不接纳的情况。教会传福音,实在是非常困难,加上教会本身的中国信徒数目不多,信仰知识和生活的见证亦不够强,而传福音的人才和实力都很有限。当时传教士的布道方式是︰

一. 用口传福音。1856年以后,宣教士每到一地方,就跟当地人讲道,派发单张,小

册子等等,有时还沿街布道。由于传教士和老百姓的关系并没有建立好,所以常遭到他们的耻笑,甚至侮辱,故收效不大。

二. 建立布道的机构和基地。设立礼拜堂、医院、学校等等,成为一个可以立足的布道

中心,这方法确实成功地带领了一些人归主。医院和学校的服务,也代表基督教对人民的贡献,也为国家的进步带来帮助。时间久了,基督教便在众人的心目中逐渐树立起好感和榜样。

3.2. 民国初期的布道情况

民国初期的公开布道方式虽还是以前那两个,但却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例如︰1913年时,美国著名的布道家来中国旅行布道,到达十四个不同城市。据统计显示共有十三万七千多人听道,次年布道家再来中国,在十二个大城市讲道,听道者有十二万一千多人,平均每个城市都有万人去布道会。这个反应与全盛期以前的情况比较,真是有天壤之别。

学校方面,发生了悔改归主的运动,一些学校,有几十人愿意相信耶稣。中国教会在1900年以后确实进入了一个鼎盛的布道期。1900年庚子事件,是布道鼎盛的“序幕”,这一年带给中国人民很多的教训和启发。鼎盛期的布道共维持了廿年。

“宣教工作”的开始。1918年由中国人发动的第一个宣教差会成立了,为“中华国内布道会”。差会差派传道人到云南布道,开展边疆的布道工作。

3.3. 布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一. 庚子之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苦难和祝福。这事件使教会伤亡惨重,中国也深受苦难,

带来了刻骨铭心的教训。在教会方面,传教士们再也不相信信徒在纠纷中一定是对的,于是便不再参加信徒的诉讼案。他们明白到信徒的素质不够高,因而需要注重栽培和教导。对于新加入的信徒,也谨慎得多了,信者需要先经过慕道栽培后,才能受洗归入教会。经过庚子之乱的教训后,教会更成熟和圣洁了。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这实在是一个祝福。

在庚子之乱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人的见证,使不信主的人,开始对基督教刮目

相看。基督徒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殉道精神,使亲友和邻居都大为惊奇,因而在他们心中撒下了福音的种子。这又是苦难的一个祝福。

庚子之乱也带来其他一些祝福。例如︰教会以外的人,经过这次事件后,对基督教的态度比较开放了。庚子赔款用在中国的教育经费上,使一些人能到海外去进修学习,这个安排使不少人明白到传教士的好意,于是对基督教的成见也逐渐减少了。

二. 中国的进步,民国的成立。十年的改建使教会声望提高了,中国人对基督教的看法

也开放了。教会的教育、医院、文化和社会服务,在当时社会中有很显著的影响。因此民国政府,便顺理成章接纳基督教为合法的宗教。1911年民国成立后,教会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布道的鼎盛情况也进入新的高潮。教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接纳,可以到各处布道。当时慕道者非常多,查经班,基督教刊物,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革命领袖孙中山也公开讲道,听道人很多。当时,在国内巡回布道的中国布道家有丁立美,余日章,饶伯森等,他们都是大有能力的布道家。具体来说,民国成立对教会布道工作的帮助有︰基督教被承认为合法宗教、国家的改变和进步。

感谢神!神实在爱我们,爱中国教会,爱中国同胞,神为教会预备了苦难的管教,也安排蓬勃传福音的机会。

也开放了。教会的教育、医院、文化和社会服务,在当时社会中有很显著的影响。因此民国政府,便顺理成章接纳基督教为合法的宗教。1911年民国成立后,教会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布道的鼎盛情况也进入新的高潮。教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接纳,可以到各处布道。当时慕道者非常多,查经班,基督教刊物,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革命领袖孙中山也公开讲道,听道人很多。当时,在国内巡回布道的中国布道家有丁立美,余日章,饶伯森等,他们都是大有能力的布道家。具体来说,民国成立对教会布道工作的帮助有︰基督教被承认为合法宗教、国家的改变和进步。

感谢神!神实在爱我们,爱中国教会,爱中国同胞,神为教会预备了苦难的管教,也安排蓬勃传福音的机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7i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