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3-04-21 12: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 岚 山 中 心 小 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语文 学科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语文 学科教学进度表

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体会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从看似平常的事情中体会周总理社会“公仆”的崇高品质。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理清思路,分段,概括段意。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2、3、4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体会小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附:板书设计

一 夜 的 工 作

陈设 极其简单 多么简朴 审阅 极其认真 多么劳苦

穷 人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段。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利用工具书自学课文,查字词意思。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感知桑娜夫妇的美好心灵,理解课文的思路。 教学重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目标1、3

附:

板书设计: 等待渔夫

桑娜 探望西蒙 勤劳、善良

穷人 抱回孩子乐于助人

渔夫侥幸回来勇敢、坚强

能熬过来

白桦林的低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看林人的无限崇敬与热爱。 2、学习看林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3、采用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知课文的叙述风格。 2、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叙述思路。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体会看林人的崇高理想,感受看林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默默奉献、甘做牺牲的精神。

2、体会借景抒情和运用人物语言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白桦林的低语 看林人 坚守 岗位

无私奉献 默默 守候

杨震暮夜却金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故、谒见、故人、何”等词语的意思。 2、读顺课文,理解文意。

3、学习杨震为官清廉 、严以律己 、不贪不占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读通课文,体会杨震的高尚行为。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解决文中字词。 2 初步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说对杨震高尚行为的体会。

2、学习他为官清廉 、严以律己 、不贪不占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附:板书设计

杨震暮夜却金

时间:暮夜 人物:杨震、王密

事件:王密送金 杨震却金

人物品质:杨震(严于律己、不贪不占、光明磊落、清正廉明)

尊敬普通人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写一篇赞美普通人的文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应该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诚实的劳动者。 教学时数: 1课时

附:板书设计

一切善良的普通人

尊敬普通人

一切诚实的劳动者

语文天地一 出墙报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做事要有计划性。

2.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学会合作,培养学生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

3.通过活动,对高尚精神又明确的认识。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我、他,我们都是普通人。走进普通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可以发现许多普通人的高尚精神。让我们办一期板报,主题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采用读书、看报、咨询、上网等方法搜集资料,选择目的地。 二、检查预习:材料是否准备到位

1、采访父母单位敬老爱幼的叔叔、阿姨,写成稿子。 2、给班里的热心人拍张照片、配上简练的文字。 3、从报纸上剪下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的事迹。

三、合作学习:

(一)、整理版面

1.根据稿件内容、形式进行筛选。

2.做到体裁多样,内容精彩,版面图文并茂,书写整洁。 3.按要求进行缩写、改写。

(二)、设计版面

1.带领学生在黑板上做一个草图。 2.提示进行小组分工 四、评价 (一)、 出示标准:

1、内容范围是否广泛。 2、表达是否多样化 3、装饰排版是否合理 4、整体效果是否吸引人

5、书写是否整洁、及有突出的创意 (二)、评价:

1、组织学生观看 2、发评价表 3、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一个人。

教学目标:通过一两件事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把事情写清楚,内容要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重难点:同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起草作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的作文课,我们练习写一个人。咱们一起来看看习作要求。 二、审题

1.默读习作要求,想一想:

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明确目标: A、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

B、要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他高尚的原因; C、把内容写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2.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高尚精神?(不是只有伟人、名人才有高尚精神,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做出贡献,也体现了具有高尚精神) 3、你打算写谁,为什么要写他?(小组交流)。 三、合作探究:

1.你打算分哪几部来写?重点写什么?

2.如果现在要你动笔写,你有哪些困难?(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四、当堂训练:

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五、写完作文后,自己修改,在小组里互相修改。 六、布置作业:

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我身边高尚的人

典型事例 突出重点(高尚)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

丑 石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掌握阅读、鉴赏散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抑扬先抑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感悟作者的高尚情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和理解丑石的美丑表现,领会文章的意蕴,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形丑

陨石

无用 价值高 石

没人爱 精神伟大 托 物 言 志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读懂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美感,明确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课文。并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并能将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东施效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3、通过学习,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要努力做一个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人。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楚王好细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理解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 3、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目标1、2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东施效颦 楚王好细腰

(不切实际的模仿) (阿意奉迎危害无穷)

做一个最好的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把握文章中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体会文章亲切、自然的文字风格。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中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亲切、自然的文字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教学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7h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