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12-2013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30 09: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四中2012-2013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项。)

1.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B.社会性质发生变革 C.封建宗法制趋于瓦解 D.边疆诸侯争霸中原

2.下列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机遇和条件的是( )

A.贵族势力弱,变法阻力小 B.秦孝公参与诸侯争霸的欲望 C.秦国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D.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3.《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4.史书曾称颂北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均田制 B.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C.实行三长制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5.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崇尚佛教,敕封活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表述错误的是( )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 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D.严格“恩荫”制,防止垄断官位

7.史书记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宣慰司

8.历史学家钱穆以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北宋设立枢密院 ④明朝设置内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10.右图中数字代表了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捍卫国家主权而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其先后顺序应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1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井田制瓦解 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③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④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墨子》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者,何也?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 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 C.农民积极性大为提高 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

13.《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 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唐政府( ) A.对全国各城市实行统一规划 B.关注各种商品的质量 C.推行官买官卖的垄断政策 D.重视城市商业的管理

14.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经济方面表现出的特征是( ) A.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生产 D.使代役租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15.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润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此谕主要强调应( )

A.重视海外贸易 B.重视官吏选拔 C.减轻人民负担 D.改变抑商政策

16.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17.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品种繁多,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①珐琅彩 ②五彩瓷 ③青花瓷 ④白瓷 ⑤青瓷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③④⑤①② D.②③④⑤①

18.“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丝绸产品远销欧洲 B.唐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D.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19.读右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明朝的商业( ) 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②有明显的地域性专业生产分工 ③黄淮流域的商业比长江流域繁荣 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

一半流入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是(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21.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 )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等级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22.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各国的统治思想,是因为法家思想包含了( A.“兼爱”、“非攻”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认识 C.君主集权的理念 D.人定胜天的思想

23.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24.下列主张属于宋明理学思想中“认识论”范畴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格心” C.“成贤成圣” D.“齐家平天下”

25.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中最早反映了明清时期时代要求的是( )

A.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B.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6.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有(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在得民” 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人伦者,天理也”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 D.①②④

27.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

A.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D.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28.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因佛教而发展的艺术有( )

①话本 ②绘画 ③北方民歌 ④石窟造像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29.绘画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右图为宋代《货郎图》,此图可用于直接研究的主题是( )

A.活跃的商品经济 B.风俗画盛行 C.丰富多彩的民俗 D.生动的市井生活

30.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下列文学形式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楚辞与汉赋 B.汉赋与唐诗 C.唐诗与宋词 D.宋词与明清小说

31.以下与京剧的形成无关的是( ) A.乾隆末年,为给乾隆祝寿,徽戏班进京 B.道光年间,湖北的汉剧进京 C.同光年间,在京艺人的互相吸收借鉴 D.1905年,拍摄电影京剧《定军山》

32.我国的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下关于四大发明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促进了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兴起 ④有助于世界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 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已经产生“开眼看世界”的思想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 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34.在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 )

A.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B.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 C.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 D.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

35.《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每户足够食用以外的粮食归入国库,有婚娶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儿童读圣书,居民听教化等则在礼拜堂进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 ) A.开始向西方学习 B.追求平等的政治生活 C.主张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 D.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36.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 )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37.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 押借一笔款项。 (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完全沦为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已经转变为现代银行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38.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 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迈出工业近代化的步伐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9.郑观应在《公法》中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 ) A.平等交往 B.学习西方 C.依法治国 D.公平竞争

40.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一份公告,文中称:“ 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 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香港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九龙 C.甲午战争——台湾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

41.右图为19世纪法国《小巴黎人》杂志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状况促使( ) A.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B.近代化在艰难中起步 C.在京举人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变法开始

42.19世纪末,有人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 冲决君主之网罗 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该著作应是( )

A B C D

43.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论述能证明其观点的有( )

①开辟了向西方学习之路,促进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 ②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成为20世纪民主革命的开端 ③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近代中国的首次思想解放潮流,开创新时代风气 ⑤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符合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44.“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使西方国家得出以上认识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45.1902年6月创办于天津的《大公报》曾经登载了这样一则征婚启示:“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

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对以上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近代报刊的创办反映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B.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新妇女观逐渐被人们接受 C.时人都认识到应废除缠足、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 D.该报刊的发行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46.老北京的象征正阳门是内城九门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城门,俗称“大前门”。近代一首竹枝词这样描述:“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戊戌变法 B.八国联军占据北京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47.三峡博物馆保存有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内容为:“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民国时期的“发型”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20世纪初的剪辫子风潮首先从四川地区开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48.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造成B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

A.列强放松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B.政府的鼓励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 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 D.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49题18分,50题18分,51题16分,共计52分。) 49.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4分)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2分)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

点。请根据所学简要概括。(2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材料三: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 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 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10分)

50.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分)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6分)

材料三: “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现象的出现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四:甲午战争后, 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

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 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4分)

51.从中国古代到近代,“体用”范畴经历了从哲学概念到政治概念的转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朱熹以心的“未发”状态指心之体(或性),以心的“已发”状态指心之用(或情)。心是性、情的统一。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结合所学,指出宋明理学家关注“心之体用”的根本目的。(2分) 材料二: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则体为真体,用为实用。

——(明)李颙《答顾宁人先生》 (2)依据材料和所学,概述李颙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4分)

材料三:愚以为在今日又宜曰“鉴诸国”。 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且也通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我朝章、吏治、舆地、民情类能言之,而我都护以下之于彼国则瞢然无所知,相形之下,能无愧乎?

──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四: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 打出来的口号仍然是文化的口号,叫做“会通中西”。 他对“会通中西”主张,做过一种概括,叫做“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丁伟志《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启思》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比较冯桂芬、康有为看待中西文化态度的异同点。(6分) (4)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体用”范畴向政治概念转化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

解析:

1、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周室衰微,诸侯争霸,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反映的实质是宗法制趋于瓦解。

2、A、C、D三项是商鞅变法的机遇和条件,属于客观方面的;B项秦孝公参与诸侯争霸的欲望,这属于主观性质,不符合题意。

3、题干材料直译过来就是:墙壁外面,眼睛看不到;里门前面,耳朵听不到;但君主所掌管的,远的遍及天下,近的国境之内,不可不概略地知道一些。为了“略知”那些官吏,秦始皇设立了监察制度,以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群臣。 4、北魏官吏原来是没有俸禄的,地方官员任意搜刮百姓,造成吏治腐败。冯太后主持改革时,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严禁官员自筹资金,这些措施使得吏治有所好转,才出现题干材料描绘的情景。 5、唐太宗没有敕封活佛,排除④的选项。

6、“严格“恩荫”制,防止垄断官位”这是庆历新政内容,不要和王安石变法混淆了。庆历新政目的主要是以整顿吏治为主,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主。

7、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 8、九品中正制容易形成门阀政治,这正好与题干意思相反。

9、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下,不过三代,分封诸侯势力坐大,威胁中央,导致了七国之乱。这一政策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

10、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息;康熙二十二年,平定台湾;康熙二十七年,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康熙二十九年乌兰布通战役胜利、康熙三十五年昭莫多战役胜利,平定噶尔丹叛乱。 11、“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与史实不符,应该是王室衰微。

12、材料直译过来就是:农夫之所以早出晚归,增强种植庄稼的各种技艺,多多的收获粮食,为什么呢?回答说:他们以为(生产的技艺,能力)强,那么就会富有,不强,就会贫穷,强,就可以吃饱,不强,就会饥饿,所以他们不敢懈怠。这明显是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13、从材料设置市场官员及其管理职能,以及开市闭市时间限制,可以知道唐朝政府比较重视城市商业的管理。 14、抓住“经济方面”这一限制条件,即可排除A、C,B是二者共同点。

15、从材料可以看出,宋政府是比较重视海外贸易的,认为“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 16、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7、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18、商周时期还没有丝绸之路,丝绸产品如何远销欧洲?A错误。黄道婆是元代人,B错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民营手工业就超过官营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19、从南宋开始,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就转移到了南方,所以③选项的说法不正确,这从图上也能反映出来。 20、解题时抓住“内在的直接原因”。

21、“克己复礼”,恢复周礼,本质是崇尚等级秩序。

22、法家思想包含君主集权的理念,符合各国君主的要求,遂能够成为各国的统治思想。

2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所以能成为统治思想。

24、“存天理,灭人欲”是修养论,“格物”“格心”是认识论,“成贤成圣”是境界论,“齐家平天下”是功名论。

25、李贽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王夫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主张政治上要“趋时更新”;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是顾炎武;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这四个最早的是李贽,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26、儒家文化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强调“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政在得民”。③、④是我们要批判的。

27、纸上材料指的是文献记录,地下之新材料指的是甲骨文字。

28、因佛教而发展的艺术有绘画(佛教画),石窟造像(云冈石窟)。 29、注意“直接”这一限制词。

30、宋词和明清小说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31、1905年时,京剧已然形成。

32、火药传入欧洲,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运用远洋航行,促进了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33、龚自珍认为西洋诸国仍为清朝的藩属之一,说明他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 34、A项“完全”错误,C项材料没有描述,D项“彻底破坏”错误。 35、C项与材料描述吻合。

36、材料与B项符合,不存在难度。

37、内地(重庆)从上海进销洋货可以通过钱庄完成付款交易,故可得出钱庄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排除B项;A、C两项题干不能体现,排除;答案选D项。

38、材料没有“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的信息。

39、郑观应是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家,伴随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而出现,其主张为“君主立宪”与“商战”。由题干中“各国之权利 而他人不可侵夺”对应到A选项“平等交往”。 40、材料对应的历史事件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所以C符合题意。

41、法国《小巴黎人》杂志的彩色画片,题为“中国蛋糕”,以漫画的形式,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大蛋糕,将列强瓜分中国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画面反映的历史状况就促使维新变法开始。 42、“冲决君主之网罗”的是谭嗣同的《仁学》。

43、抓住“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就不会选到①②了。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张向西方

学习;洋务运动揭开中国近代化序幕。

44、中国地大物博,中国人民具有不屈的斗志,这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展露无遗,所以联军统帅瓦德西才说出了“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认为仍然要以华制华。

45、他的征婚条件正好说明不是人人都具有废除缠足、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的,否则这也不用列为条件。 46、从“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可以看出已经废除了帝制,这当然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47、《大汉四川军政府示》并非强迫人人剪辫子,强迫人人学习西方的衣着,这可以看出四川革命者的理性、宽容态度。当然,民国时期的“发型”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48、B段是1895-1912年,这一阶段处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为了筹措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正确答案是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49题18分、50题18分、51题16分,共52分)

49.(1)西周疆域辽阔,交通、通讯等技术条件落后;(2分)通过分封诸侯,建立藩屏拱卫王室,维护统治。(2分)

(2)历史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不休。(2分)

郡县制地方官员的任免、迁转权悉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自主权,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2分) (3)角度:康有为:地方自治是强国之道,立国之本。(2分) 梁启超:地方自治是伸张民权的基础。(2分)

留日学生:地方自治是发展民族工商实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2分)

背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严重;(1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分)主张变法强国,(1分)实业救国。(1分)

50.(1)贾谊观点:主张重农抑商;(1分)背景:秦末战乱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或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2分)

司马光观点:认为农业、工商业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富之源。(1分)背景:宋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大发展。(2分)

(2)原因:鸦片战争后,协定关税的规定使得外国人在华贸易有特权;受中国抑商政策的影响,清政府对中国商人征收重税。(4分)

影响:削弱了中国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冲击了中国传统落后的经济结构,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分)

(3)意义: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有利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4分,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

51.(1)规范社会道德,维护社会秩序。(2分)

(2)官场黑暗,人心道德沦丧;知识分子醉心四书五经,忽视社会现实问题。(4分)

(3)异:冯桂芬主张中学为主(本、体),西学为辅(末、用);康有为主张中西融会,无分上下。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6分)

(4)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是根本原因,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有所认识,经世致用学风的潜移默化。(4分,任意两点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77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