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

更新时间:2024-06-23 03: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民生

---本文从四个视角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而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莫过于民生问题了。2011年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贾庆林主席也作了关于民生问题的重点讲话,提出了“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的重要观点。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处理得好,就能极大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观一些国家社会不稳,正与民生没有得到真正改善有关。2011年的今天困扰人们的民生问题有很多:通货膨胀,收入分配差距,消费,住房,中国股市,教育,就业,看病,社会保障,交通??

一、物价上涨的脚步能否慢下来?怎么防止明显通货膨胀?

当前,物价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2007年5月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CPI同比呈逐月上升的态势,特别是从2007年8月份起,CPI涨幅连续5个月达到6%以上,2008年以来涨幅又有所升高。在物价的持续上涨过程中,人们感到东西贵了,钞票缩水了,资产贬值了。物价问题牵动千家万户。近一年来的物价上涨给老百姓特别是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不小的压力。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控制物价上涨、遏制通货膨胀,尤其是遏制生活必须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就是最大的难题之一。食品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物价问题,多管齐下稳物价。一手抓增加有效供给,采取综合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一手抓抑制不合理的需求,主要是投资过快增长、货币投放过多,继续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以及抑制一些不合理的“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一头要抓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供应。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猪、油料、奶业、禽类生产的政策,正在落实。另一头要采取多种措施安排困难群众生活,缓解低收入群体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压力。中间的流通环节,就是抓市场监管。控制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十分艰巨、复杂,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财力、物资都比较雄厚,我们具备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有利条件。只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措施有力,我们完全有信心能够控制住物价过快上涨的局面,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房价还会上涨吗?

“房奴”不再是个陌生的话题,人们觉得房价越来越贵了,房子越来越买不起了。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如果说过去的一年留下了什么遗憾的话,楼市调控没有见到实质性成效,可能是最大的遗憾之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一次楼市调控,直到2010年的最后一天,也没见到房价下降的现象,也没看到开发商紧张的神态。到是开发商重拾炒地热情、重争“地王”的消息不断地传入公众的耳朵。在新的一年里,政府能够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行动吗?很显然,对普通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的力度远比单纯地控制房价来得重要。

坚持协调发展,缓解房价压力,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规律。邓小平同志说过:市场和计划,我们都可以用。其特性和规律同样要表现,要起作用。深刻了解房地产行业自身客观规律和发展周期性,利用市场这个开放机制与政府这个活力润滑剂,协调好各方面因素,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正确引导与调整;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利用房地产行业做违法勾当的力度,真真切切落实到实处。同时对人们的消费风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力宣传适度消费、不盲从跟风等对房地产行业发展有益的意识,使房地产行业从根本上走向健康向上的大道,树立良好的建筑行业之风,有益于解决这一民生问题大难之一。

三、收入差距会继续拉大吗?怎么保持社会公平?

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那就是中国人不患寡、只患不均。意思很清楚,就是中国人只讲平均、不讲效率。20多年后,社会财富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不患寡、只患不均”的观念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但是,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不均”变成了“不公”,“只患不均”也变成了“只患不公”。社会财富的“蛋糕”能否在新的一年里朝着有利于民生的方面分割呢?那些在社会财富分配中被边缘化的群体,能否不再被边缘化呢?这些,毫无疑问会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奋斗的历史过程。发展是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断解决,公平正义程度的不断提高,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积极改善民生。关键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城乡劳动者能够平等就业;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真正做到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体系,促进规则公平。社会公平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制度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制度化的关键是法制化,制度建设的重点是法制建设。要重点推进法制建设和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抓紧制定和完善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法律,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保护人民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能。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四、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怎么建设生态文明?

工业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是全力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坏境?还是坏境为主,牺牲经济发展的进步?怎么去抉择?需要我们正确去衡量。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必须重视广大农村、大江大河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污染企业从城市迁到了农村,许多污染小企业在城市停办了,又到农村开办了起来;沿海发达地区的污染企业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大型污染企业正向沿海、沿江、沿湖地区集聚。中华大地上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正面临严重危害,广大农民正面临严重危害。生活着占中国

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环境的恶化与全力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坏境有很大关系,政府必须加强保护环境的执法力度,对保护环境提供优厚支持,真正做到环境与经济,环境与人的和谐共处。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这首人们熟悉的优美歌曲,唱出了人们对海南优美环境的赞叹。从2000年9月开始,海南省推动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08年4月,共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33.4%。当地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增加,文明程度提高,琼岛处处盛开生态文明之花。海南省抓住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发展的突出优势和长期依托,坚持生态立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其成功范例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关于民生问题,孙中山先生也说过“民生就是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人民的生命。”在以往,不少人认为民生就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吃喝拉撒睡,就是衣食住行用,仅仅认为这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实际上民生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没有民生就没有一切。中国如何在经济连续三十多年的长足增长、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惠及更多百姓,切实解决好物价、医疗、住房、教育等重大民生问题,让普通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民生问题将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压倒性”的首要问题。

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目标赋予新使命。

我们期望一个民生得以更好改善和发展的美好未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6f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