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咨询网

更新时间:2024-02-19 06:2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做孩子的心理咨询师

做孩子的心理咨询师(关注篇)

将心理活动中重要事件与主要表现混为一谈,这在新入行的咨询师中是一个常见现象。他们常常会被来访者口中一些令人惊叹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无意间忽视了那些看似与症状无关的“废话”,却不知这正是心理咨询的关键之处。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与这些咨询新手很是相似,他们总以为教育就是坐下很严肃认真地告诉孩子些什么,再不然就是很有计划地去做某一件事,比如让孩子参加各种名义下的培训。曾有位家长告诉我:她每周都会带孩子出游,目的是让孩子回归自然,保护好孩子的天性。

当然,这样的告诫、训练和活动都是亲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形式的教育是否能够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形成重大影响呢?我想,这应该是家长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反观现实生活,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在生活中并不缺少告诫和训练的孩子,其心理品质如独立性、自觉性、创造性等,却是难以让人感到乐观的。这样的生活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来讨论一下“帮助孩子成长的关键点究竟在何处”的问题。

我的“慧心父母成长班”上有一位妈妈分享了她和8岁的儿子的一个故事,也许这个故事能够帮助我们将这个讨论落在实处。

这位妈妈说:周二晚上,儿子上架子鼓的兴趣班,因为塞车耽误,回到家时离规定的20:30上床时间还有30分钟。她自己刚加班回家,一检查作业,结果儿子竟然还有30分钟钢琴没有弹和30分钟英语听力作业没有做(英语和钢琴的作业是儿子每天都有的功课)。而儿子还在求她要看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冰河世纪》。

这位妈妈感觉自己头都大了!便气恼地对儿子嚷道,还看什么电视?!钢琴没弹,英语没听!怎么办?现在的时间光这两件事都做不完!不许看电视!!

儿子眼睛含着泪抗议道,不!我非要看《冰河世纪》!无论如何都要看!!熬夜都要看!!

看到儿子眼里的泪花,她心里更是一团乱麻,怎么办?怎么办?如何安排时间,三件事都要做是不可能的,只能做两样事了,本来打算边听英语边洗脚,但是如果这样安排,儿子就无法看电视节目了。后来,她想明天早上起床可以边吃早饭边补英语听力作业,决定放弃英语。于是就对儿子说,好嘛,妈妈今天同意你看一会电视,但必须很认真弹一遍老师布置的5首曲子!可是考虑到洗脸洗脚就无法看电视,她就让儿子在客厅看电视时,自己给儿子洗脸洗脚。

临睡前,心满意足的儿子对她说:妈妈,你怎么有时那么好,有时又那么坏呢? 这位妈妈听了儿子这样说,觉得事情不能就此了结,得打个预防针,免得儿子以后都像今晚一样,就告诫孩子:你的意思是妈妈满足你的心意就好,不满足你的心意就坏?你知道今天为什么妈妈要帮助你在客厅洗脚看电视吗?是今天学架子鼓回来晚了,时间不够用,虽然这样做不对,但是妈妈愿意这样帮助你,让你快乐!但是记住,妈妈以后不会再帮你洗脚哦!

当这位妈妈讲完她的故事后,大家便开始了讨论。焦点主要集中在那30分钟到底应该怎么安排,但似乎讨论不出一个很理想的时间安排方案。

另一位妈妈提出:这样做有可能让儿子感觉到只要是自己在学习,其它一切事情就都可以交给妈妈操办。

这位妈妈分辨着:可是,时间确实不够用的嘛,我看到着急啊!

一个孩子在30分钟内要做完三件事,看来这的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这位妈妈的讲述中,我们不难看到她的内心冲突:既希望孩子按时休息,又希望儿子完成作业;既想满足儿子看电视的要求,又觉得自己不该帮孩子洗脚。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不断会有这样的心理冲突,身在其中我们会发现:总是一方满足,另一方就不可能得到满足。无奈之下,我们只得放弃一方,然后为此自责或内疚。 我们总是既希望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快乐成长,又希望孩子能够顶住压力考入重点学府,所以最后我们不得不得和孩子说:这不是我们逼你啊!我们也希望你能够快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啊。这样的做法当然会有好处,那就是将罪魁祸首推给现行的教育体制:都是体制的错!

这样的转嫁是可以缓冲亲子关系之间的冲突的,但转嫁策略并非常常是成功的。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除去学会这样的防御策略之外,内心并未获得任何真正的成长,他仍然不具备任何心理能力来应对自己内心的冲突:既想轻松快乐——又想实现理想。

矛盾最后还是会回归到家庭中来,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身边的那些赖在父母身边的啃老族就知道了——他们难道不想独立自主?不,他们是没有能力去应对困境,所以无法独立生活。

好的心理医生每当看见来访者愁眉苦脸地走进咨询室,他会暗自说声:恭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心理医生看到的是来访者的成长契机,而非仅仅只是痛苦的深渊。

而我们的父母们似乎很难看到这一点,他们总是在埋怨孩子没有自觉性的同时,放弃了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良机。当孩子面对内外的冲突时,他们就像那位妈妈一样从不会问一句:你觉得该怎么办?他们从头到尾好像就只是在做一件事:我来帮你安排。

当我将这个观点婉转地告知这位母亲后,她回应道:你分析得对,可是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会耽误更多的时间,让原本紧张的时间更少,三件事情最后还是无法完成啊。 于是,我不得不和她算了一笔账:培养一个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需要多少时间? 在孩子们面临这样的小麻烦、小挫折的时候,我们没有给他们5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去面对问题、处理问题,那么当他们长大却因不具备自觉性、独立性和责任心而难以应付各种压力和诱惑的时候,我们又需要花多少时间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难题?

最为要紧的是,如果放弃了这5分钟的培养,那么当孩子长大后以后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来补偿?

(转载自壹心理网)

篇二:儿童心理咨询技巧

儿童心理咨询技巧

一、儿童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

儿童心理咨询服务对象有两类,一是直接对象,主要是正常儿童和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儿童;二是间接对象,主要是孩子的家长、老师、同学、朋友及其他关心和从事儿童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儿童心理咨询遵循咨询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运用咨询心理学提供的各种方法和技能、结合儿童咨询的特点,完成儿童心理咨询的下列主要任务:

1、宣传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知识;

2、宣传正常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指导家长和老师优化儿童发育环境,实施科学教育;

3、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劝解、开导,使他们的不良认知得到纠正,不良教育方法得以改善,并指导家长和老师帮助处在生活应激事件或其他危机中的孩子;

4、对患儿家庭的其他成员和家庭的结构系统以及与家庭结构相关的其他方面进行指导和改造,为实施家庭计划创造条件;

5、与家长、老师和患儿进行诊断性会谈。了解患儿发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存在的诱发因素、环境和家庭支持情况以及患儿当前心理状况等,并建议患儿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验和其他有关诊断性检查,从而对儿童的一般心理问题和各种心理障碍做出心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6、与家长、老师一道对患儿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科学制定干预计划;

7、与家长、老师密切配合认真实施对患儿的“干预计划”,尤其是做好有心理问题孩子的家庭治疗和个别心理治疗;

8、与儿童会谈,给他们讲解有关健康和疾病的知识,解决他们的无知和疑虑,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增强他们自信心,并耐心教育、劝导患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孩子。认真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提高他们对诱发事件的认知水平,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指导他们合理使用平衡因素,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促进病理心理过程的转化,使自己早日康复;

9、对优生优育优教和其他与提高儿童身心素质密切相关的各类问题提供有关咨询服务。

二、儿童心理咨询的原则

儿童心理咨询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技术,为了实现咨询的预计效果和达到咨询的目的,有其必须遵循的操作原则。

(一)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心理咨询是针对人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进行这项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在心理咨询中,必须使儿童感到心理医生是可以信赖的、是诚恳的和有能力的,这样才能使他们主动进入心理咨询的角色中。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有赖于心理医生和儿童双方的努力。心理医生的努力,在于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工作能力、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自身的心理素质;儿童的努力,在于他们对心理医生的亲和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迫切愿望。在这两方面的因素中,心理医生的态度和素质起着主导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那么容易接近。在开始接触阶段,他们很可能对心理学,或者对某个心理医生半信半疑,因此,心理医生平等待人的态度和自身的感染力就非常重要。心理医生对来访者要有高度的爱心和同情心,但这种爱心和同情心的表达却要恰如其分,不能把儿童置于乞求怜悯的地位。

诚然,如果没有良好的咨询关系,会从根本上影响心理咨询工作的进行,但如果这种关系过分亲密,其破坏作用会更大。咨询双方关系过分亲密,所涉及的问题太多太细,就会使来访者产生依赖心理,妨碍了对自身能力的挖掘。更严重的后果可表现为,心理医生的任何意见都成了儿童的行动旨意,使他们的自身能力完全受到压抑。因此,良好的咨询关系必须把握好角色的限定性。这种限定的标志,就是既能顺利地进行工作,又不使来访者形成对自己的依赖。

(二)无程序原则

由于儿童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家庭的文化背景不同,在心理困扰方面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咨询过程中要坚持针对性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已取得的经验程序来进行。这是因为,即使在同一类型的问题上,由于个人的经历、个体心理特征和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在心理咨询中也不能采取完全一致的方法。例如,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是先与来访者谈话,然后进行能力测验、个性测验和情绪评定,根据上述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供来访者参考。从现象上看,这似乎是一套已形成的模式,许多初次从业心理医生的人也这样的照本宣科地进行。但对于行之有效和真正负责的心理医生来说,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这种形式上,而是要深入找出其中有特殊性的问题。就“能力”这一因素而言,心理医生不仅要知道儿童有哪些能力,而且还要去发现他们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有哪些特殊能力。比如,孩子会做游戏、走路、唱歌、上街买东西,等等,这些都是不需要特殊训练就可以具备的生活能力。然而,真正的能力往往是经过某种特殊的训练以后所能从事的活动。如果儿童是要求进行学习指导,那么这些经训练以后而具有的特殊能力的水平高低,就更有参考价值。如果心理医生不知道儿童在过去的学习或训练中所形成的特殊能力高低,而只根据一般能力测验的结果来进行学习指导,显然是不全面的。 同样,对于一个存在着心理障碍的儿童来说,如果没有掌握他在过去生活中所获得的特殊经验,而仅仅从一般的个性测验或情绪评定来拟订咨询方案,那是很不够的,也不会达到心理咨询的预期效果。

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不仅要了解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在这些问题中的特殊表现;不仅要了解他的一般心理特征,更要了解这些心理特征的特殊情况。这样,才能防止咨询工作的一般化,对不同的儿童选择和制订不同的咨询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咨询效果。

(三)中立性原则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在情感上应该处于中性,避免主观臆断或者受到家长的观念影响。心理医生和蔼可亲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这种态度可以使儿童感到温暖,并增强他们的信赖感。但要注意,心理医生的情感一定不要随儿童的情感而转移。例如,某个孩子出现家庭关系失调的儿童,他滔滔不绝地倾述自己的苦恼。从他的倾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他学习一般,合理安排学习和活动时间。然而,妈妈却总是以他的成绩不高,限制他的活动,每当学习时就很烦,学习一直上不去。如果此时是一个心理咨询的新手,他可能很快冒出两个念头:第一,这位儿童太令人同情了,他的处境太困难了;第二,他的妈妈真不明理,怎么这样不给孩子活动空间。在这些念头的影响下,心理医生很可能对他进行一些劝导,甚至可能以专业工作者的身份和他的妈妈交换意见。

但是,上述的咨询工作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心理医生已经出现了情感倾向性。针对儿童的倾述,可能存在着两个方面和问题:其一,由于儿童本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情感反应往往非常强烈,很有可能掩盖事实的真象;其二,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过于偏移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在分析来访者的情况时可能带上一些主观色彩。心理咨询要取得较好的效果,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和客观分析。因此,心理医生在咨询过程中情感上处于中立状态,使自己置身于来访者的心境之外,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严谨性原则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医生有时几句简短的话,可以改变儿童多年的认识,并且影响着他今后的发展。这是因为儿童对心理医生产生了高度的信任,倾诉了自己内心从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产生了一种依赖性的精神寄托。因此,心理医生在谈话时态度要严肃认真,言语要审慎,不要轻易下结论,切忌发表模棱两可的意见。如果心理医生所发表的意见自相矛盾,或者在咨询过程中多次推翻自己的意见,不但不能给予儿童应有的帮助,反而会使他产生犹豫、怀疑等种种心理压力,甚至会严重损害儿童对心理咨询的信任程度。

一些儿童由于对心理学抱着神秘的态度,在心理咨询中对心理医生的言行观察得特别仔细,或者盲目崇拜。这时,心理医生的态度更要严肃审慎。特别是心理咨询的新手,一定要倍加注意,宁可少说而不要多说,不清楚的地方不要牵强附会,以免给本人或心理咨询专业带来不良影响。

(五)社会性原则

儿童的心理困扰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相当密切。比如,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在同学间人际交往中造成的,那么他的社交因素就应加以控制。然而,很可能这些交往并不是孩子的主观原因造成,而是一些客观条件促成的,如居住条件、学习或工作环境等,使儿童不得不进行交往。类似这种客观条件的存在,并不能以他本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甚至心理医生也无能为力。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讨论这些问题时,必须注意社会性原则,采取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避免出现失落情绪。这样,才能把问题集中在未来如何发挥潜在能力这一方面。

在心理咨询过程,儿童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可能会违背社会价值观和认识观。如果心理医生从安慰儿童的角度出发,一味迁就这些意见,势必强化其逆反社会的观念。因此,心理医生也要随时注意把握好社会性的原则,使自己的谈话与社会规范相一致,建设性的意见与来访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

(六)发展性原则

个体从出后之后,始终处于发展的过程,这是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个人正是在发展过程中,才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才形成了相应的情感、意志、性格、能力、技能等各种心理特征。同样,一个人存在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也是通过发展的途径而逐步形成的。因此,心理咨询程序要在咨询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比如,一个孩子是因心情焦虑、考试紧张来要求咨询的,心理医生的初步印象是情绪障碍,随之而拟订了相应的咨询方案。随着咨询过程的不断深入,发现孩子的主要问题是家长给他确定每次考试的成绩底线所造成的,而情绪障碍只是一种现象,这就必须调整咨询方案。又如,另一位孩子是因学习困难要求咨询的,在设计了提高学习能力的咨询方案后,他的情况逐渐有所改善。但在咨询过程中,又发现了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问题,这样也必须调整咨询方案。总之,从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咨询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形成心理问题的种种阶段性影响,才能及时调整方案,提高咨询效果。

(七)整体性原则

迄今为止,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应用方法种类繁多,心理治疗技术更有几百种。一些咨询心理学家比较局限于某种理论和方法,而不愿采用其他方法。比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采用行为理论和行为矫正技术,不愿采用认知疗法、领悟疗法、患者中心疗法等。一个好的咨询心理学家,应该是将心理咨询的各种方法运用自如,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临床心理咨询中,一些儿童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有的单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还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这时,心理医生应综合应用理化及药物治疗,不要一味认为心理咨询是万能的。在心理咨询中掌握整体性原则,可以更好地提高咨询效果。

(八)保密性原则

尊重来访者的权利和隐私,是咨询心理学家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之一。由于孩子对心理学家的高度信任,常常把自己从不被人知道的隐私全部暴露出来。如果心理学家对孩子的隐私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议论,不但损害了自身的形象,还可能导致一些急性应激事件,使心理咨询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由于在社会环境中还存在着对心理咨询的内容和技术有一些歪曲的认识,强调保密原则也是对心理医生进行自身保护的一种必要措施。

三、儿童心理咨询的程序、形式与技巧

一、 心理咨询的程序

心理咨询尽管可以设计出若干种实施程序,但在咨询过程中,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一定非要拘于某种形式。一般而言,心理咨询的基本工作程序由以下3个方面组成:第一,收集资料;第二,分析讨论;第三,拟订咨询方案,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一)收集资料

心理医生在接待儿童咨询时,为了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首先必须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包括

他们的社会环境、身心状况、人际关系,等等。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来勾画儿童的情景,以便决定从何处入手去深入分析他们的问题。这个过程称为收集资料,是心理咨询的第一阶段工作。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需运用会谈、倾听等心理咨询的技巧,鼓励来访者倾诉内心的痛苦。这样,不但双方能够相互增进了解,心理医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来访者心理上的苦恼。收集的资料一般有以下内容:

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如果来访者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可以不强求,但一定要让他记住自己的咨询档案号。

2.来咨询的主要原因和对咨询服务的期望:主要是详细弄清儿童心理问题的性质,包括其发生、发展和转化的因素,出现心理问题的缓急,有无诱因,持续时间等等。儿童的期望目标一定要明确,不要用一些概念辞句来表达。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包括日常活动内容、活动场所、居住条件、近几个月以来生活发生变动的种类和次数,最近的变化等。

4.对家庭的看法:包括对父母、兄弟、姐妹及家庭中其他主要成员的看法,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本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5.早年回忆:对能记清的最早发生的事情以及周围情节的回忆,对早年印象最深的人的回忆。

6.出生和成长:包括会走路和会说话的时间,与其他多数儿童相比曾出现过什么问题,童年生活中的幸福和不幸方面等。

7.受教育情况:校内或业余学习的情况;特别感兴趣的科目以及所获得的成绩;感到学习困难的科目;接受过哪些职业后教育;其他文化上的有关问题等。

8.性发育的情况: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的年龄;对遗精或月经的心理生理反应;青年期前是否懂得性知识;最早获得性知识的年龄及途径;首次对异性产生性兴奋的年龄和情节;对手淫的看法;对青春期性体验的态度。

9.社会人际关系:社交的兴趣及交际网;喜欢与哪些人交往;哪些人能帮助自己;朋友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自己大社交中的角色;最不喜欢哪些人等。

10.兴趣及特长: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哪些事情使自己感到愉快;自己的长处及短处;想象力和创造力;价值观等。

二、分析与诊断

资料分析的目的是给来访者作出诊断和提出处理建议,所以,必须随时注意三个方面问题:其一,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握问题关键?其二,随时考虑到来访者与他所处的环境条件之间关系如何,某些措施的实行应从什么地方入手?其三,由于在评价过程中,每个阶段都要有相应的主观判断,所以要尽可能地验证这些判断的正确性。

心理医生在对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和归纳以后,就要对来访者的问题做出初步结论,这就是诊断。由于心理问题涉及的面较广,按下列步骤分析,可以得出比较明确的结论。

1、确定主要问题。根据临床心理咨询的范围确定儿童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例如:学习困难、自理能力障碍、焦虑状态、缺乏关爱的寂寞心理、社交障碍、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在描述时,亦可由一个主要问题和1~2个伴随问题所组成。例如学习困难伴记忆减退;社交恐怖伴焦虑抑郁。

2.分析问题的主要因素。分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还是以器质性因素为主。例如,一个学习困难伴记忆减退的来访者,可能是学习环境不适应(一般的心理困扰),也可能是神经衰弱(神经症),还可能是脑部轻度的占位性病变(器质性疾病)。又如,一个恋物癖者,可能是单纯的性变态,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重性精神病),还可能是颞叶癫痫(器质性疾病)。这些分析除了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外,有时还需借助于一些特殊检查。若发现来访者的问题是以器质性因素为主,应及时介绍到其他科室就诊。

3.分析心理问题的程度。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的心理困扰,另一类是临床心理障碍。一般的心理困扰是指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基本健康,只是在教育、社交、

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了心理上的不适应,通过一般的心理这些和心理行为指导就能解决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困难、适应挫折、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临床心理障碍是指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不健康,出现了这临床上被认定为“疾病”的心理问题,要通过专门的心理治疗或综合治疗才能解决。如神经症、心身疾病、儿童多动症等。由于上述两大类问题的处理措施不同,所以要认真进行鉴别诊断。

4.分析来访者有无求治动机。在心理这些中,一些这些心理学家或心理医生往往忽视了对儿童来诊动机的判定,因为出于职业的习惯,往往认为儿童的求治心理非常迫切,其实不然。有的儿童认为自己的行为表现是正常的,只是其他人不理解,他们想通过心理这些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有的儿童是家长押来进行心理咨询;有的来访者是迫于家庭的压力,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受到屈辱,对心理这些抱有敌视态度。这些动机,都会影响心理这些的效果。

在心理咨询中,如果求治动机不明显,咨询方案设计得再完整都无济于事。因此,心理医生对他们的动机要认真分析:无求治动机者,要进行引导;求治动机不强烈者,要进行强化。这是为下一步拟定咨询方案并进行实施的首要保证。

三、拟定咨询方案

在心理咨询中,少数儿童可能通过一次咨询就能解决问题,而大多数人需要进行多次,心理障碍的患者还要接受系统治疗。为了提高咨询效果,对每一个来访者都应拟订出咨询方案。

拟订心理咨询方案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通过心理咨询(含心理治疗),改变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拟订咨询方案的基本程序有:

1.列出与来访者所提出的咨询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①个体生理因素:个体生理状况、一般健康状况、主要临床症状;②心理因素:兴趣、爱好、动机、情绪、智力、个性特征;③社会因素:家庭、社会人际关系、受教育状况、个人成长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2.确定主要相关因素。在上述的若干因素中,确定哪些因素与要咨询的问题最为有关。在确定这些相关因素时,一定要尽可能详细地说明理由,以便使得判断准确。

3.相关因素的分类。把最有关的因素分面两类:一类是负性因素,即在咨询过程中应当控制、消除或转变的因素;一类是正性因素,即在咨询过程中应当加强、发扬或提高的因素。应当注意,在进行分类时,所采用的分类标准不是评价人的优缺点,也不是用好的或坏的标准去评价这些因素,而是从这些因素与所咨询的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入手,看一看哪些因素可以促进问题的改善,哪些因素可能阻碍问题的解决。

4.预测咨询后期和咨询结束时可能出现的局面在预测时,要从理想和不理想的局面两方面进行考虑。然后,才考虑要使一个理想的局面出现,哪些激励手段是必须的,哪些手段是不能使用的。预测时应阐明理论依据和以往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5.咨询方案的核心。整个咨询方案的核心,就是必须对来访者面临的情况作尽可能详细地说明。如:对目前进行的心理咨询,来该者可能做出什么反应?哪些现象正在转化和发展?来访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他来说存在着什么良好的机会,等等。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会根据自己的看法对心理学家产生某种评价,这种在开始阶段形成的评价,往往影响着后来的工作。所以,心理医生必须随时正确地了解来该者的看法,并针对出现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咨询对策。千万要注意防止心理咨询的一般化,防止在不同的人身上都只用一套固定的咨询模式。

三、心理咨询的技巧

心理医生只有掌握建立咨访间特殊的人际关系的方法,才能加深来访者的信任。因而,掌握建立咨访关系的技巧比掌握具体的心理治疗理论、方法更为重要。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参与观察”的态度:“参与观察”是指心理医生必须设身处地,竭力去体验来访者的感受。同时,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来访者左右的正确态度。接触来访者以后,要敏感地对不同事件进行反应。深切理解对方的认识和情感。可以用“要是我也会这样想……”,“我如果站在你这一边”等表达自己的感受。进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用心去听,就能很快获得来访者共鸣,产生

篇三:心理咨询师考试:常见儿童心理障碍

儿童心理障碍是指儿童心理发育偏离了正常范围。

这类孩子粗看起来都很正常,实质上与正常儿童相比存在着性格脾气、情绪行为、注意力等方面的这样那样的不同。儿童心理障碍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多动症占学龄儿童心理障碍的第一位,主要表现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或思想开小差,非但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课,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就是游戏时也有始无终,东闯西钻,扰乱别人,即使是看最有兴趣的卡通片,也是忙碌不停,不能专心看完。儿童多动症的患儿,形如顽皮儿童,但二者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顽皮儿童对自己感兴趣之事注意力非常集中,且行为有目的、自控能力很好。

学习技能障碍这是感知统合失调引起的。这些患儿形如多动症,但学习困难比多动症更为严重。因为他们的学习技能发生问题,除了多动症状外,还发生倒读、倒写,计算困难等症状,他们常将“P”写成“B”,将“E”写成“王”,还会把“月亮”叫成“亮月”,将“十”当作“一”运算,将“×”当作“+”运算。如此颠倒紊乱,学习困难势在必行。

抽动症儿童抽动症是不自主的、反复的,一小群肌肉快速抽动为主要症状的儿童心理障碍。表现为无目的地挤眉、眨眼、吸鼻、努嘴、点头、伸脖、踢脚、扭动手等动作,有人还不断发出怪声。这些怪现象入睡后消失,紧张时加剧。他们这种症状不是脑部疾病引起的,因为没有脑电图异常。这种症状是在胆小、多虑的性格基础上受了若干刺激以后所发生的。焦虑症是最多见的儿童情绪障碍。表现为焦虑不安、心神不安、坐立不停、心烦意乱、无心学习及作业、无心参加文体活动。除了这些焦虑的心情和不安宁的外表外,还见有心悸、气喘、出汗,甚至腹痛、恶心呕吐及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而且常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突出表现,为此而误认为是患有什么疾病,多次去儿科检查或急诊,最终因没有查出结果才来到心理医师处。儿童焦虑患儿常有认真仔细、胆小多疑的性格,在某些精神因素如亲人重病、意外事件或学业失败等诱发因素影响下而发病。

学校恐怖症患有学校恐怖症的患儿,平时往往是优秀学生,他们学习认真、主动、学习成绩优良。他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很严,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也很高。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一旦某次学业失败即会出现不敢去学校,不敢见老师与同学的情绪。于是每天上学之前会出现心神不宁,不断跑厕所去小便、大便,哭着要求不去学校。若勉强送去上学后,在教室里如临大敌一样难受,坐不宁,听不进,还会出现肚子痛、呕吐,最终不是逃离学校就是被老师送去急诊求医。奇怪的是这些孩子得到病休或在双休日就一切正常,故常被怀疑是学了坏样,想赖学,于是采用严厉手段令其上学,最后患者会因焦虑、恐怖得实难忍受而寻死觅活。

强迫症有的患儿会不停地洗手,多次检查门户是否关上,反复整理书包等。另有一些患儿却不断地想一些问题,如2+2=4对吗?会不会等3,为何一定等4而不是??这种多次重复想某个问题或做某些动作,称为强迫思想或强迫行为。患儿自知不对却无法控制,称为强迫症。

行为问题表现为说谎、打人、逃学、偷东西、逃夜等。

儿童心理障碍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全国22个城市24000名儿童青少年调查结果表明,与下列因素有关:在家庭中,如存在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家庭中的子女、父母教育方式中以打骂为主或任其自流、父母双方教育态度不一致等状况的,儿童心理障碍发生比例较高。在教育质量差的学校中儿童有心理障碍的较多。周围有较多打架、偷窃、赌博的影响者,有心理障碍的较多。另外,分娩时有脐带绕颈史或窒息史;有脑外伤或脑部疾病患者,易发生心理障碍,称生物因素。儿童心理障碍虽不像躯体疾患那样有形地损害人们的健康,却在无形中

侵蚀着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表现为文化落后,品德受损,容易违纪犯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6b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