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更新时间:2023-08-05 21:11: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第6期(总第307期)

2009年6月

Research

财经问题研究

on

N。Illb。,6

fGeneds。rialNo.307)June,2009

FinancialandEconomicIssues

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谭小芳1,白

璐2

(1.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1;2.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农村金融制度缺陷导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即“双失灵”)同时存在,是造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先破解“双失灵”这一约束。开发性金融凭借重建市场、重建制度的特殊运行机制,通过发挥政策性引导、开发性扶持、引领整合不同融资方式等途径,促进农村金融市场依次开放,逐步建立有序竞争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实现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稳步提高。关键词:开发性金融;农村金融;双失灵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6-0062-05

一、引言势旧J。与此同时农村金融空洞化,由于四大国有银行县以下金融机构的加速撤并,以及对农村地下金融的打击和邮政储蓄的涌现,使得中国农村平均每年有800亿元左右的资金从农村向城市虹吸。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3亿

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已明显改善,但农村金融依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首先,金融机构数量减少,部分地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空白,农村信贷需求满足程度低。据统计,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

人口中有8亿左右生活在农村地区。“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长

期稳定,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制约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的症结是农村金融效率低下问题。历经多次改

811个,全国仍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

金融机构,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It]。在中国

1.2亿个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中,只有50%的农户

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大部分农户是通过民间渠道获取资金,这与农业的基础地位、农村对国民

革的农村金融效率依然低下的深层次原因是什

么?如何化解农村金融市场的低效率问题,从而使它摆脱农村发展的短板地位?这是关系到中国

经济的贡献极不相称。其次,农村资金缺口巨

大,农村资金大量通过金融渠道流向城市。我国

农村能否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命题。

二、研究综述

对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的深层次原

农业信贷资源总体缺乏,有关部门在分析投资者行为特征、预测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2001--2007年我国农业资

金缺口由373.29亿元上升到777.87亿元,缺口程度由4.74%上升到6.26%,并呈逐渐上升之

因,学者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

大多数学者基于爱德华 s.肖和罗纳德 I.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从市场失灵的角度研

收稿日期:2009-03-08

作者简介:谭小芳(1977一),女,河南漯河人,经济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中小企业投融资等方面研究。E.mail

txfzfy@163.corn

万方数据

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究我国农村金融效率问题,结合金融抑制理论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把我国农村金融

市场存在的金融抑制分为供给抑制、需求抑制、供给型和需求型抑制共存三种类型。何广文、宋立、谭秋成、冯兴元等主要集中于金融供给主体

和金融环境方面探讨金融供给约束,认为正规金

融机构支农弱化、长期压制非正规金融机构,金融环境残缺不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金融法律

环境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需求抑制论主要关注农业和农户的需求特征导致的金融抑制。高帆认为,农业较高的自然风险、农产品较

明显的市场风险、土地制度的制约、较低的农村市场化程度抑制了农户的生产性借贷资金需求-3j。马晓河、蓝海涛认为,农户的融资需求不足,一方面是农村商品化程度低,货币化程度低导致的自然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制度供给短缺导致的需求性金融抑制HJ。张杰等学者从供

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剖析农村金融市场。张杰从我

国农贷制度变迁的长期历史视角,指出中国的农

村信贷市场长期以来是一种非生产性市场。在正式信贷市场上受到约束的农户也就是那些在生产信贷市场上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农户,他们不能期

望在非正式信贷市场上得到满足。这种市场分割刻画了中国农贷供求结构的最主要特征。5J。田力认为农村地区受到了金融的供给约束和金融供给受到了农村经济的需求约束,以及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的双重制约帕』。殷本杰

对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的金融约束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选择性的、市场化的政府

干预理论r7|。张杰、尚长风对政府是否介入持

有谨慎的态度,认为政府干预要以农村经济现状与制度结构的现实需求为基础,否则政府的干预

与初衷将会背道而驰坤J。杜彪根据诺思的国家

与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扮演的角色。指出现有农村

金融制度安排主要是这两大利益主体博弈的产

物,而农户作为利益相关者却不能参与其中,这

种不完整的利益博弈机制必然导致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残缺一J。

笔者认为,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来看,农村

金融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农村金融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它体现为在农村信用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

灵并存。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市场失灵”

与“政府失灵”交错作用,尤其是政府对农村

万方数据

63

金融不恰当的干预不仅未能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相反还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结果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缺失,资金缺口扩大,农村金融效率日益低下。一些学者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周立认为,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四大基本问题: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乏、特质性成本与风险、非生产性借贷为主,使农村金融市场自然发育状态下出现“市场失灵”和“负外部性”,需要政府介入。但政府介入后,又往往以正式金融制度取代非正式金融制度,进一步恶化农村融资环境,又带来了“政府失灵”。两大“失灵”,使得农村资金的非农化成为常态¨0|。潘理权等指出由于市场机制的先天缺陷和政府干预的后天失调而导致农村金融受到抑制,从而不能有效发挥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11|。

三、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问题的原因分析1.农村信用社寡头垄断下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

农村信用社处于农村金融最基层,网点众多,这些都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垄断条件。1998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撤并了6万家左右县及县以下网点机构,分支机构总量减少的比例平均在39%左右,而县及县以下区域退出的分支机构的比例高达95%。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动撤退,自然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独占地位。没有经过任何博弈与竞争,农村信用社不劳而获取得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控制权。但是,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不是市场自然形成的,实质上更多是由于政府对农村金融的一种强

制性制度安排,主要体现为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

扶持与对民间金融的限制与压制。

在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同期,农村信用社由于本身制度缺失所带来的困境,已是危机重重,农村信用社亏损挂账已经远远超过其实际资产。在市场化改革的引导下,农村信用社仍留在农村金融市场显然并非它的本

意,而主要是政府对农村金融的一种制度性安排。道格拉斯 C.诺思在《经济史上的结构和

变革》中指出:政府在提供制度时,它不仅要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同时它还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均衡者H2|。如果政府控制下的所有金融机构撤离农村金融市场,政府就失去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控制,从而失去了获取垄断租金的来源。更重

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要的是,政府还失去与广大农户进行沟通的一条最为重要的桥梁,也就很难扮演利益集团均衡者的角色,这些不良影响不仅是经济上的,可能更多还是政治等诸多方面。显然,政府不可能放弃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控制,农村信用社便成为其控制农村金融市场理想的工具一J。针对农村信用社的绩效问题,中央政府连续推出的1996方案、2002方案、2003方案、2004方案等,都是以农

村信用社改革为中心,努力使之成为合作制金融

机构和支农主力军。

在扶持农村信用社的同时,政府对民间金融一直持歧视和打压的态度。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政府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理。在中国农村地区,农村合作基金会曾是与农村信用社有过竞争关系的惟一的农村金融组织。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非正规金融组织之一,农村合作基金会对农村经

济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表

明,1996年农村合作基金会45%的贷款提供给

了农户,24%的贷款提供给了乡镇企业。这不仅

大大超过了农业银行的相应贷款比例,而且超过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中投入农村经济的比例u

3|。

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不受货币当局的利率管制,

因此其贷款利率较农村信用合作社更为灵活,贷款的平均收益也更高u4I。为了消除来自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竞争对农村信用社经营所造成的冲

击,1997年政府做出了清理整顿、关闭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随后在1998--1999年,

包括村级基金会在内的整个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政府明令取缔。经过对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打压,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得以强化与维护。

戈德史密斯指出,金融机构的市场集中程度

能够反映出金融发展水平。高度垄断的金融市场

必然伴随竞争的无效率¨引。垄断地位诱使农村信用社产生了追求利润的冲动。目前央行规定农

信社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0.9-2.3倍范围

内浮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对除小

额贷款外的贷款大部分实行“一浮到顶”的信贷政策。据银监会统计,农村信用社在所有发放

贷款中,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

1.1—1.5倍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30.5%,上浮

1.5倍以上的占63%¨o。

2.正规金融机构实施信贷配给导致农村资

金需求满足率较低

万方数据

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6期总第307期

农村的信贷需求主体主要是农户和乡镇企业。由于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农户的经济活

动信息不能在市场上得到反映,农户的市场交易信息记录对外缺失。而乡镇企业大多属于小型甚

至微型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不规范,财务信息不够标准与透明。此外,受规模不经济的影响,外部评级机构一般不会对乡镇企业进行信用评级,金融机构也不可能通过外部评级机构获

取乡镇企业信息。所以金融机构难以掌握贷款申请人的真实资信状态,在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

称表现得更加突出。

在难以获得有效信息、信贷风险较大的情况

下,为了预防赖账损失,基于政策约束被迫留下

来的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通常坚持信贷合同要有抵押物。但农村可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农村的土地、房屋、劳动力以及农机具等,资金的

借贷双方对抵押物估价大相径庭,加上抵押物执行机制缺失,金融机构可能不愿意接受这些抵押物¨引。除了自有抵押资产之外,担保和保险都有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的功能。担保和保险是把

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贷款申请人向金融机构融资时信息

不对称、信贷风险较大与担保品不足的障碍,补

充受担保者信用的不足,改变资金供求双方的利

润流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结构,分散金融机构在农

村信贷市场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对于贷款申请人获得贷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支持因素。但是,信贷农户和乡镇企业信息不透明、信

贷风险较大、缺乏有效抵押物等内生性特征必然导致商业性质的担保和保险在农村市场的缺位。

上述农户和乡镇企业的自身特性所导致的市

场失灵将长期存在,解决农村信贷市场上信息不

对称问题,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根据国际惯例,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通过提供政策性金融、农业风险经济补偿制度和政策性担保来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遗憾的是,我国政府在应该提供服务的这些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并没有明显作为。

Stiglitz&Weiss模型研究了信贷市场上信息不透明对市场效率影响,提出逆向选择与道德风

险的存在会加大信贷市场风险,同时加大合约缔结成本。并指出为降低风险保证信贷市场的效

率,金融机构往往采用标准信贷合同,同时进行信贷配给,即使贷款申请人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

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也不能得到贷款n7|。而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缺位更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行为。据银监会统计,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余额为4.9万亿元,全部贷款余额为3.2万亿

元。2007年末,中国有农户约2.3亿户,有贷

款需求的农户约有1.2亿户,其中,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农户数7800万户,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3.2%¨J。而在获得贷款的农户中,所得贷款额也只能满足其一部分

资金需求。作为现阶段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农

村信用社的信贷供给能力并没有得到完全释放。

3.农村信用意识不足加大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信用是一种正相关关

系,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信用水平越好,反之

亦然。农村经济组织主体一般知识水平低下,再

加上收入水平较低,他们的投资与消费并不主要依赖于市场上的经济资源交换,因此他们往往缺

乏信用意识。此外,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不仅与

其自身的财产和发展潜能相联系,而且还取决于全社会的信用文化、道德水准和法律制度、信用

征集及网络传递等公共基础设施,取决于社会信

用环境的积累与共享程度。信用环境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有责任参与其中的生产与供给。但是,目前政府未能提供有效的制度来保障

农村金融良好发展的信用环境。

四、开发性金融:一个解决农村金融效率问题的制度设计

开发性金融是指具有政府赋权法定国家信用

的金融机构,以市场业绩为支柱,通过融资推动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以实现政府特定经济和社会

发展目标的资金融通方式。开发性金融是针对制

度落后和市场失灵,以市场干预有效性理论为基

础,为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增强竞争力而出现的一种金融形式,它不同于以单纯追逐盈利目标为主的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通过政府赋权

经营和催生市场机制,运用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意图从而将经济发展引入良性发展轨道。开

发性金融资产的管理方式也与国债不同,国债资金是用财政预算方式管理,没有金融的损益平衡

要求,而且不承担体制建设和市场建设的任务。

开发性金融的融资领域介于国债和商业金融之

间,需要通过市场建设、体制建设进行推动,以

政府协调强化金融资产管理的方式来实现优质资

万方数据

65

产,保证损益平衡和承受整体风险。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是基于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家开发银行依托国家信用,通过金融债券筹资实现了国家信用证券化,成功地将商业银行等机构的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集中大额资金,为三峡工程、京九铁路和南昆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领域的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经过10多年的发展,开发性金融形成了在没有市场(制度)的地方建立市场(制度)、在市场(制度)不完全的地方补

充市场(制度)的特殊机制设计。

1.通过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所及领域的制度及市场建设,在实现政府发展目标的同时建设制度、建设市场

在1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国家开发银行逐步总结出“二十字方针”,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运行的指导思想,即:“政府热点、雪中送炭、

规划先行、信用建设、融资推动”¨8|。其中,政

府热点,是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物质瓶颈、体制瓶颈)作为国家开发银行的工作重点;雪中送炭,是指国家开发银行用开发性金融打通融资渠道,支持政府实现发展目标;规划先行,是指在更高层次将国家开发银行业务优势和政府组织优势相结合,加强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包括制定制度、设计融资框架、规划区域产业比较优势、整合核心竞争力,

推动各地规划先行;信用建设,是指将信用建设

贯穿于项目开发、评审、贷款发放、本息回收等信贷全过程和业务所及领域,大力建设市场制度和信用结构,防范金融风险,确保资产质量,这是国家开发银行几年来成功实践的核心原则;融

资推动,是指通过逐笔贷款、逐个项目为载体进

行融资推动,是以优质资产质量和资金良性循环为基础,能实现比以往贷款更大规模和更高效率的融资服务支持。

2.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市场业绩为支柱,促进融资体制的完善和信用制度的发展

开发性金融依托国家信用,通过金融债券筹

资,实现了国家信用证券化,成功地将商业银行

通了与资本市场的连接,而且增强了我国资本市场分散长期风险的功能。在实践中,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金融合作协议、约定共

,等机构的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集中大额资金,贯

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建信用、贷款支持、承诺还款来源和方式等内

容,在其所进入的投融资领域初步形成了政府信

用、企业信用、市场信用相结合以及社会监督与

法律保障紧密联系的信用结构,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和投融资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信用缺损。开发性金融通过对政府增信原理的运用,实现国家法定信用和自身市场业绩的完整统一。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运用地方政府增信,可更好地贯彻和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先进的市场业

绩来体现和支撑政府信用,同时运用政府信用提

升市场业绩。

3.将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

政府推动市场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融资体制的基本特征。政府和市场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在当前具有较高效率。在合理地预测市场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国家开发银行与政府及相

关部门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对政府授信的

额度取决于政府在本地区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成效;同时,开发性金融实行“政府选择项目人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形成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由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发展规划确定项目,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开发性金融沿着政府目标以融资为杠杆,通过政府协调,对项目法人进行孵化、培育、完善、考核,推动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的建设,发育大小不一的市场主体。在运行过程中,国家开发银行并不直接进

入已经高度成熟的商业化领域,而是从不成熟的

市场做起。只要是市场缺损、法人等制度缺损,而又有光明市场前景的投融资领域,能够通过市

场建设可以整合体制资源取得盈利的,都是开发

性金融发挥作用的领域。

4.实行政府机构债券和金融资产管理方式相结合,保证自身损益平衡

在资金来源上,开发性金融享有在市场上发

行金融债券的特许权,属于政府机构债券,从而

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1)建立了市场化的筹资机制。开发性金融从1998年开始发行金融债券,2000年实现债券发行的完全市场化。(2)建立了承销团发债机制,形成了每周有规律进行债券发行的制度,确保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3)不断创新债券品种和发行方式,努力降低发行成本。开发性金融先后推出3个月至30年期的不同期限债券,推出了浮动利率债券、

万方数据

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6期总第307期

推出了通过两次招标确定利率和滚动发行的远期利率债券、选择权债券,并成功地发行境内美元债券。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DB/OL].

2008—09—19.

[2]

国家信息中心.CEI中国行业发展报告——农业

[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

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

[4]马晓河,蓝海涛.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J].中国金融,2003,(11).

[5]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田力.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的“路径依赖”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2004,(39).

[7]殷本杰.金融约束: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制度安排[J].中国农村经济,2006,(6).

[8]

张杰,尚长风.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制度的二元分离与融合:经济发展视角的一个解释[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

[9]杜彪.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思考——基

于诺思的国家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07,(10).

[10]周立.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J].

财贸经济,2007,(2).

[11]潘理权.农村金融体系与“三农”问题探讨[J].

技术经济,2005,(3).

[12]

道格拉斯 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3]章奇.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DB/OL].

http://jlin.ccer.edu.cn/article。2004—09一08.

[14]

BrandtLoren,Albert

Park,WangSangui.Are

China’S

FinancialReformsLeavingthePoor

Behind?[R].Paper

Presented

at

theConference

o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inChina.2001.11—13.

[15]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1994.

[16]Debraj

Ray.Development

Economics[M].New

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8.

[17]

Stiglitz,J.E.,WeissA.CreditRationinginMarkets

withImperfect

Information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

[18]国家开发银行网站:http://www.cdb.com.cn.

(责任编辑:孟耀)

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谭小芳, 白璐, TAN Xiao-fang, BAI Lu

谭小芳,TAN Xiao-fang(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1), 白璐,BAILu(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财经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2009,""(6)0次

参考文献(18条)

1.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 20082.国家信息中心 CEI中国行业发展报告--农业 2005

3.高帆 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 2002(12)4.马晓河.蓝海涛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期刊论文]-中国金融 2003(11)5.张杰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 2003

6.田力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的"路径依赖"特征[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参考 2004(39)7.殷本杰 金融约束: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制度安排[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 2006(06)

8.张杰.尚长风 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制度的二元分离与融合:经济发展视角的一个解释[期刊论文]-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05)

9.杜彪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思考--基于诺思的国家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期刊论文]-农业经济问题2007(10)

10.周立 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期刊论文]-财贸经济 2007(02)11.潘理权 农村金融体系与"三农"问题探讨[期刊论文]-技术经济 2005(03)12.道格拉斯·C·诺斯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199213.章奇 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 2004

14.Brandt Loren.Albert Park.Wang Sangui Are China'S Financial Reforms Leaving the Poor Behind? 200115.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199416.Debraj Ray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

17.Stiglitz J E.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l 1981(03)18.查看详情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姚会 开发性金融背景下的政策性银行的转型——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例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1)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粮、棉、油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体制改革与职能调整已势在必行.本文从开发性金融理论,着眼于支持农业、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2.学位论文 师海燕 中国农村金融抑制:成因与出路 2006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农村发展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致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创新不足和支农力度不够。探讨中国农村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对我国农村金融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农村金融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农村金融深化是摆脱农村金融抑制的必然选择。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交代了研究问题的背景;回顾和梳理了有关的文献资料;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本文构建的理论基础,即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接着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就金融抑制及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第三部分从中国农村金融现实情况入手,指出中国存在严重的农村金融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第四部分首先从供给型金融和需求型金融两个方面阐述并提出中国农村存在“二元金融抑制”的论断;并进一步考察指出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和对民间借贷行为的严格管制也是产生抑制的成因;最后选取了金融深化和金融中介相关指标对中国农村金融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五部分针对中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推动农村金融自由化改革、构建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改革等途

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径来达到金融深化。

3.会议论文 梅世文 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项重大任务.如何推动新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命题和热点话题。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以融资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首任,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并且有能力发挥融资发动机的作用,促进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4.会议论文 李明 农村金融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2007

我国目前的正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四家机构,它们分别承担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服务和农民的金融服务工作。而目前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的提高是农村商业性金融生存的基础。只有让农村金融资本市场利润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使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得以实现财务可持续,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问题。

必须发展社区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小型金融担保公司等多种类型的小型资本金融机构。采取措施切实改善民间借贷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牢牢占有一席之地。应进一步放开贷款利率,以促进小额信贷的发放。小额信贷的利率要能够覆盖风险成本。利率放开的同时,可以通过竞争,让一个地方有好儿个小额贷款机构来发放贷款,拉低实际利率。在放开准入的同时,也应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退出的机制。

必须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应该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增加农村技术推广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专项贷款等职能。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域经济”、“三农”和中小企业领域,加强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与基层政府的合作,更多地参与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安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乡村公路改造、农村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必须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5.学位论文 王金华 基于农业开发性金融支持天津市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发展对策研究 2006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今后五年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突出位置。天津市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根据直辖市的特点和优势,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高标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通过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如何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向农村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公共品,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但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不清晰、运行机制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支持范围局限在粮棉油领域,业务功能单一,服务手段落后,制约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影响了支农作用的发挥。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在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基础上,逐步提升农业开发性金融的功能,不断完善其弥补市场缺陷、开发农村市场、扶持弱势群体的功能是农业发展银行的现实选择。本文对农业发展银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国外利用政策性银行工具支持农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对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也进行了阐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多渠道筹集农业资金,进一步深化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加大政府扶持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力度,并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天津农业发展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战略因素分析,总结归纳了天津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天津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各方面因素,提出了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天津农业发展银行的使命业务的战略选择。指出天津农业发展银行要提升传统政策性金融功能,发挥政策性、开发性、制度创新、战略导向、引领合力的作用,促进天津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制定了天津农业发展银行实施开发性金融的运行模式。

6.期刊论文 辛耀.XIN Yao 实践科学发展观调整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思路与政策——以贵州为个案的研究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1)

农村金融的发展应与城乡和产业的综合发展相协调,重点发展开发性金融,增加公共支出以注入新的经济活力,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体制.合作金融要兼顾服务社员、贯彻惠农政策和商业化的目标,做大做强并取得规模经济性.此外要正视县际差异和县际竞争关系,维持县级独立法人为主、中心城市圈特殊处理的局面,同时也要有合理的农村金融产业组织政策以利于提高市场竞争性与绩效.

7.期刊论文 李志辉.张晓明.LI Zhi-hui.ZHANG Xiao-ming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开发性金融支持(DFS)研究——基于微观农户行为的分析 -当代经济科学2007,29(6)

农户的经济行为是研究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出发点,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低效在于对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经济行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农户的经济行为具有复杂性,表现为在各种外部约束条件下的经济理性,传统金融制度安排无法有效满足这种复杂的微观金融需求,而开发性金融才是适应中国农村微观基础的并能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一种可持续金融支持的有效形式.

8.学位论文 罗琴华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06

文章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一般理论出发,指出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存在并发展的必要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文章在对其发展历程和运营绩效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需求状况,并借鉴海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政策和金融机构运行的成功经验,提出在我国进入工业支持农业阶段和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农业开发性金融转型的主张。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一般理论,在指出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必要性的同时,对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业政策性金融要发挥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方向和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运作的普遍模式。第二部分是海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案例分析,主要分析海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组织结构、法律地位,经营模式,业务范围等。第三部分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对其经营特点、经营成果以及作用发挥进行了实证的分析,重点分析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状况:(1)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断深化;(3)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持续扩大;(4)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体制性缺陷;(5)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6)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迫切要求。第四部分根据前述分析,得出农业开发性金融是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更重要更迫切的需求的结论,提出农发行要向农业开发性金融转型的主张。并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设计:(1)确立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2)明确支持农业和农村长期发展能力的战略定位;(3)明确大农业范围内农发行的业务选择;(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确立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强有力的支持机制;(6)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严格分离,实现分账核算,分别管理;(7)加快农发行内部组织再造;(8)调整政策性银行的监管机构;(9)完善对政策性银行的监管方法。

本文从理论依据入手,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供给、需求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借鉴海外成熟经验,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农发行实践的分析,提出了业务限制对农发行持续发展带来的发展空间阻碍;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迫切需求;通过借鉴海外经验和农发行经营的经验,提出开发性金融是既可以促进农发行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投入,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唯一途径。

9.会议论文 刘克崮 改革创新,加大开发性金融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2005

农村资金的供求状况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农村的金融体系很不完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全国现在总的情况是资金供大于求,资金出不去,外汇也多,人民币也多,农村缺资金主要是农村金融体系制度弱,过不去。我们的金融体系像毛细管一样渗透到农村,反钱收过来,但主要是用到了别处,返回农村用的是少数。本文介绍了开发银行的情况,阐述了开发银行在三农方面已经开展的工作,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内容。

10.期刊论文 李智.王玉晨 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改革中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西部金融2007,""(10)

一、存在问题

(一)外部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在城市,随着中行、建行和工行股改完成,竞争力增强,给农行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在农村,农信社已成为当地农村金融的主

开发性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力军;农发行也正在转变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开发性金融的新路子;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也在拓展农村金融的业务;新成立的一些乡镇银行,贷款公司和信用合作组织,经营机制很灵活,没有历史负担,发展较快.农行在城市和农村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链接:http://www.77cn.com.cn/Periodical_cjwtyj200906011.aspx授权使用:湖南大学(hunandx),授权号:13f82343-93f2-40aa-93d7-9e0d013a1309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2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63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