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抽样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3-10-26 07: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抽样的运用

前言:本文根据CPA考试《审计》科目中的审计抽样原理,结合我2010-2012年期间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经历,对内部审计工作中怎样合理运用审计抽样的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审计抽样原理 (一)概念 1、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审计人员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

审计抽样方法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指审计人员运用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样本数量与分布,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计,并对所抽取的样本结果进行统计评价,最后以样本的审计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非统计抽样,指审计人员依据专业判断和审计经验有目的地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非统计抽样如果设计得当,同样可以得到统计抽样一样效果。

2、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如果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相同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的风险。

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反方向变动。样本规模越小,抽样风险越大。样本规模越大,抽样风险越小。无论是在控制测试中,还是在细节测试中,审计人员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如果对总体中的所有项目都实施检查,就不存在抽样风险,此时审计风险完全由非抽样风险产生。

(二)审计抽样三个阶段

审计抽样适用的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当控制的运行留下轨迹时,审计人员可以考虑使用审计抽样实施控制测试,验证与某一认定相关的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细节测试,审计人员可以使用审计抽样获取审计证据,以验证有关财务报表金额的一项或多项认定(如应收账款的存在性),或对某些金额作出独立估计(如固定资产的价值)。审计人员在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中使用审计抽样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样本设计阶段

(1)确定测试目标。控制测试的目标是获取关于某项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细节测试的目标是确定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是否正确,以获取与存在的错报有关的证据。

(2)定义总体。总体可以包括构成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所有项目,也可以只包括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

(3)定义抽样单元。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在控制测试中,抽样单元通常是能够提供控制运行证据的文件资料。在细节测试中,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项记录,甚至为每个货币单元。

(4)分层。分层是指将一个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的抽样单元组成。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提高审计效率。

(5)定义误差构成条件。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在细节测试中,误差是指错报。审计人员定义误差构成条件时,要考虑审计程序的目标。

2、选取样本阶段

(1)确定样本规模。样本规模是指从总体中选取样本项目的数量。审计人员应当确定足够的样本规模,以将抽样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但如果样本规模过大,则会增加审计工作量,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人力上的浪费,加大审计成本,降低审计效率,就会失去审计抽样的意义。

(2)选取样本。不管使用统计抽样或非统计抽样,在

选取样本项目时,审计人员都应使总体中的每个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选出有代表性的样本以避免偏向是很重要的。选取样本的基本方法,包括: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随机规则,在统计和非统计抽样中使用),系统选样(随机规则,在统计和非统计抽样中使用),随意选样(非随机规则,非统计抽样中使用)。

(3)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审计人员通常对每一样本项目实施适合于特定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

3、评价样本结果

(1)分析样本误差。审计人员应当调查识别出的所有偏差或错报的性质和原因,并评价其对审计程序的目的和审计的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2)推断总体误差。当实施控制测试时,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现的偏差率推断总体偏差率,并考虑这一结果对特定审计目标及审计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当实施细节测试时,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祥的错报金额,并考虑这一结果对特定审计目标及审计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3)形成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应评价样本结果,以确定对总体相关特征的评估是否得到证实或需要修正。两种情形。一种是,控制测试中的样本结果评价。在控制测试中,审计人员应当将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比较,但必须考虑抽样风险。另一种是,细节测试中的样本结果评价。当实

施细节测试时,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现的错报推断总体错报。

二、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抽样的运用

根据审计抽样原理,内部审计工作中在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审定财务报表金额时,可以运用审计抽样的方法,合理确定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得出恰当的结论。由于统计抽样方法主要适用于大型审计项目,我们目前开展的审计项目规模较小,较适宜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非统计抽样方法是指依据我们的专业判断和审计经验有目的地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

(一)运用审计抽样方法测试内部控制有效性 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时,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判断被审计单位应在哪些环节建立内部控制,然后运用审计抽样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下面以资金支付审批的合规性审查为例简要说明具体运用方法。

1、确定测试目标

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支付过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主要包括:付款凭证的审批签字是否齐全;大额对公付款是否使用支票、网银等支付方式;付款凭证是否存在收据代替发票的现象;付款凭证的会计科目使用是否规范。

2、确定总体与抽样单元

总体: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期间的所有现金、银行付款凭证。

抽样单元:每一张付款凭证。 3、分层

控制测试中通常无需对总体进行分层。 4、确定误差构成条件

付款凭证的审批签字不齐全;大额对公付款使用现金支付;付款凭证存在收据代替发票的现象;付款凭证的会计科目不规范。

5、确定样本规模

人工控制最低样本规模表:

控制执行频率 1次/年度 1次/季度 1次/月度 1次/每周 1次/每日 每日次数 控制发生总次数 1次 4次 12次 52次 250次 大于250次 最低样本数量 1 2 3 5 20 25 根据上表,审计期间的每个年度至少应抽取25个付款凭证进行审查。

6、选取样本

三种选样方法包括:随机数表、系统选样、随意选样。以系统选样方法为例:(1)计算选样间距(总体规模÷样本规模),(2)确定样本起点(在1到选样间距之间选择),(3)从样本编号列表选取相应样本。

7、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分析样本误差。

对所抽取的付款凭证依据规定的审批程序、公司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标准进行审查,记录测试结果,对审计发现的不合规凭证,分析其性质和产生的原因。

8、推断总体误差,形成审计结论。

如果抽取的样本中未发现不合规凭证,可以得出资金支付符合规定的结论。如果抽取的样本中发现了不合规凭证,则应扩大样本量,根据对新增加样本的审查结果,确定被审计单位在资金支付管理过程是否存在薄弱环节或是舞弊行为,分析不合规凭证的性质和产生原因,提出审计建议。

(二)运用审计抽样方法审定财务报表金额

审定财务报表金额时,应首先对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然后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运用审计抽样的方法对财务报表金额进行审定。下面以期末固定资产存在审定为例简要说明具体运用方法。

1、确定测试目标

审定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固定资产是存在的,假设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1000万元。

2、确定总体与抽样单元

总体: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清单。 抽样单元:清单中的每一项固定资产。 3、分层

将总体按账面金额进行分层,假设按固定资产原值大小共分为三层,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共7项,总金额500万元;金额在1-10万元的,共50项,总金额300万元;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共150项,总金额200万元。对金额10万元以上的,进行单独测试。金额10万元以下的,抽样测试,抽样总体为200项,总金额500万元。

4、确定误差构成条件

固定资产实际盘存数与清单不符;固定资产已毁损无法继续使用,但尚未执行报废程序。

5、确定样本规模

确定样本规模的模型如下:

样本规模=(总体账面金额/可容忍错报)*保证系数 可容忍错报:指设定的货币金额,审计人员试图对总体中的实际错报不超过该货币金额获取适当水平的保证。本例中确定的可容忍错报水平为10万元。

保证系数表:

评估的 重大错报其他实质性程序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风险 最高 高 中 低 风险 最高 高 中 低 3.0 2.7 2.3 2.0 2.7 2.4 2.1 1.6 2.3 2.0 1.6 1.2 2.0 1.6 1.2 1.0 假设保证系数为1.2

样本规模=(500/10)*1.2=60 6、选取样本

从金额在1-10万元的固定资产中随机选30项,从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中随机选30项。

7、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分析样本误差。

实际盘点固定资产,对账实不符和报废但未进行账务处理、闲臵不用的固定资产进行记录,分析原因。

8、推断总体误差,形成审计结论。

如果实际盘点的固定资产未发现账实不符和报废未处理的情况,可以确认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固定资产是存在的。如果实际盘点的固定资产存在账实不符和报废未处理的情况,则应扩大盘点规模,判断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是否存在薄弱环节或管理漏洞,提请被审计单位对固定资产账面金额进行调整,明确责任,加强管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5s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