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浙科版二轮复习实验专题

更新时间:2024-06-12 05: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验※

一、考点解读

1、考点盘点 内容 (1)教材中有关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 (2)教材实验的外延和拓展,运用所学方法技能设计简单实验 (3)设计实验 考察实验思路,实验设计的合理程序及其严密性。 培养以及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说明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区分学生成绩的方法,实验,尤其是实验设计是很多学生的软肋。 2、考点解读:

生物实验一是高考每年的必考内容,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题型变化来看,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考察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理综测试题中,生物实验部分有比较固定的模式:一般第二卷有一道大的实验题,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等形式。第一卷叶占有一定的分值。与实验有关的试题一般在30分左右。

针对高考形式和近几年的情况,我们应该:

⑴对于教材要求完成实验中的有些内容尤其是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等,要求学生准确记住,比如颜色反应,叶绿体中色素分离和提取的试剂等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有丝分裂林时装片的制作等实验。

⑵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还应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说出设计原理和方法,评价自己的实验。也就是说,考生要能从所学的实验中提炼、归纳可以应用到生活的知识。,如建立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等,并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运用其解决问题。这类要求不但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实验的思想,比如要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如果只是会实验方法,可以设计实验,而不懂得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那么设计出来也不会太完美,这类实验往往依托于教材已知的实验,是课本实验的拓展和外延,

⑶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一般步骤包括作出观察现象→作出假设→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交流的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考生往往在这部分失分较多,这部分内容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设计方案,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考察比较广泛,在平时应该多注意培养。

1

二、知识网络

(主要实验)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显微镜的使用

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必修二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必修一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观察细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 关系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必修三

三、本单元分课时复习方案

基础过关

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遇甲基绿呈绿色,RNA可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实验步骤 步骤 器材与试剂 作用与原理 ①将牙签刮下的口腔上皮细胞置于1 0.9%的NaCl溶液防止细胞破裂,(1)制片 载玻片上0.9%的NaCl溶液滴 2 维持细胞形态。 ②载玻片烘干 3 烘干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8%HCl中30℃保温5分钟 (2)水解 (3)冲洗 用蒸馏水缓流冲洗10分钟 (4)染色 2滴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 (5)观察 显微镜下观察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甲基绿使DNA染上绿色 吡罗红使RNA染上红色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可溶性糖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的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还原性糖: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

现配现用。

2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

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三、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观察→收放。

(1)低倍镜使用:(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且标本应透明) (2)高倍镜使用:

先使用低倍镜确定目标→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调焦(转动细准焦螺旋)(视野较暗,可调反光镜或光圈)

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步骤 (1)取材 操作方法 ①新鲜的藓类的叶 ②菠菜叶下表皮略带一些叶肉 目的与作用 ①藓类叶为单层细胞 ②下表皮容易撕取,要略带些叶肉 (2)制片 (3)观察 (1)取材 (2)染色 (3)观察 问题 注意叶片不能太干了,保持有水的状态 以免影响细胞活性 叶绿体呈椭圆形,可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最大面积(长轴)转向光源,在强光下以最小面积(短轴)转向光源。 漱口,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 将口腔细胞放在健那绿液滴上 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1、为什么不用植物细胞来观察线粒体? 植物线粒体相对较少,叶绿体颜色易掩盖线粒体被染成的蓝绿色。 2、如果观察发现染色不足,如何补色?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健那绿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 五、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

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1、材料: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2、步骤: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步骤 1 2 3 4 5 项目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5分钟 加入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 滴入碘液 观察结果 试管1 2mL 0℃ 1mL 2滴 变蓝 试管2 2mL 100℃ 1mL 2滴 变蓝 试管3 2mL 60℃ 1mL 2滴 不变蓝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三支试管的条件,除温度外均相同。3号试管处在60℃的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大,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滴入碘液后不会变蓝。2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100℃, 这样高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1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O℃,低温抑制淀粉酶的活性。所以2号和1号试管中的淀粉都没有被分解,滴上碘液后都会变蓝,此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酶的活性。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1 过氧化氢(H2O2)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氧气,可以放入带火星的木条,看能否复燃来检测是否有氧气产生。 步骤 1 2 3 4 5 6 7[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项目 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加入蒸馏水 加入盐酸溶液 加入NaOH溶液 滴加肝脏研磨液 37℃水浴 检验 放入带火星的木条 试管内气泡产生量 试管1 2mL 1mL — — 2滴 5min 复燃[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试管2 2mL — 1mL — 2滴 5min 不复燃[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试管3 2mL — — 1mL 2滴 5min 不复燃[来源:Zxxk.Com]:Z.xx.k.Com] 没有气泡 产生 [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有气泡产生 没有气泡 产生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过低或过高pH环境中,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不能使过氧化氢分解,没有氧气产生而1号试管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过氧化氢酶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使木条复燃。

实验2

原理: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步骤 1 2 项目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加入蒸馏水 试管1 2mL 1mL 试管2 2mL — 试管3 2mL — 4

3 4 5 6 7 8 9 加入盐酸溶液 加入NaOH溶液 加入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 60℃水浴 加入斐林试剂 50℃-60℃水浴 观察结果 — — 2滴 5min 2mL 2min 有砖红色沉淀 1mL — 2滴 5min 2mL 2min 无 — 1mL 2滴 5min 2mL 2min 无

实验现象记录如下: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2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3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这样的pH环境中,淀粉酶失去活性,不能使淀粉分解,所以试管中加人斐林试剂后并无砖红色沉淀生成。1号试管内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这样的pH适于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所以淀粉被分解并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pH偏低或偏高都能影响酶的活性 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一)质壁分离

原理:①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②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伸缩能力不同。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

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側滴蔗糖溶液,另一側

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側滴清水, 另一側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1.原理:成熟(有明显液泡)的植物细胞能够与外界溶液组成一个渗透系统,通过渗透作用的方式吸水或失水。

2.应用:(1)可以用于测定细胞液的浓度 (2)可以用于判断细胞的死活

3.注意问题:

(1)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隙充满的是0.3mg/mL蔗糖溶液。 (2)动物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但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注意事项:

1.选材:选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其细胞液为紫色,在显微镜下与无色透明的细胞壁容易区分,观察到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效果明显。

另外,取新鲜水绵、黑藻叶、南瓜表皮也可以做这个实验。

2.试剂:选用0.3g/ml 蔗糖糖溶液。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虽然很快,但不久就会将细胞杀死,细胞不能进行质壁分离复原;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

5

另外,8% 食盐溶液、5%的硝酸钾溶液、一定浓度的尿素、甘油??也可使用,但后面三者在引起质壁分离后可自动复原。

3.时间的控制:做好质壁分离的实验后,不久就要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避免使质壁分离的细胞长时间处于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细胞过度失水而导致死亡。从而观察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七、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或丙酮)中,所以用无水乙醇可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2)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色素分离。

2、步骤:

3、结果分析:①从色素带的宽度可知色素含量的多少依次为: 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黄素>胡萝卜素; ②从色素带的位置可 知色素在层析夜中溶解度大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 >叶绿素 b ; ③在滤纸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 与叶绿素b ,距离最远的两条色素带是胡萝卜素与叶黄素。 4、实验创新:在本实验中在圆形滤纸中央点上叶绿体色素的 提取液进行层析,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个色素环,由内到外依次 是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 八、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装置: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分析

甲:有氧呼吸装置 乙:无氧呼吸装置

6

A瓶加入的试剂是NaOH,其目的是: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瓶和E瓶加入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其作用是 : 检测CO2的产生

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E瓶,其原因是: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E瓶,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CO2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 3、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九、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时间: 3~5min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3min.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

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十、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原理: 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当与琼脂相遇时,其中酚酞变成紫红色,因此,从颜色上的变化就知道NaOH 扩散得有多远。在一定时间内,NaOH在琼脂块的每一侧扩散的距离大致相同。

步骤: 将含酚酞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 放入烧杯内,加入

NaOH溶液,10min后取出,用纸巾吸干,用塑料刀将琼脂块切成两半.观察切面,测量每一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

分析: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NaOH扩散的

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也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结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限

制了细胞的长大。

1.细胞为什么要分裂?或细胞为什么这么小?

7

(1)增大细胞膜表面积与体积比,有利于物质的运输(营养吸收与废物排出)以保证细胞正常生命代谢需要。

(2)保证适宜的核质关系,使细胞质能在细胞核的控制范围内。

2.卵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因为它含有许多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卵黄,而使细胞体积增大了许多倍。但卵细胞一般与外界交换物质少,故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特殊。 十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①模拟原理 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又会随机结合成合子。因此,杂合子杂交后发育成的个体,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②模拟程序 两种颜色小球各10个,分别置于两桶内→分别从两桶随机抓小球,记录→放回、再抓→重复50 ~ 100次→统计→DD、Dd、dd的数量→计算数量比。 十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实验原理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算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即取样调查法。实际操作时往往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实习方法 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十三、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

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

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

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十四、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

态, 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制片方法一样)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十五、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必

1.要求:(1)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2)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3)如果调查某病的遗传方式,则要对患病的家族群体进行调查统计。

2.方法: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

步骤: 组织问题调查小组→ 确定课题→ 分头调查研究→ 撰写调查报告→ 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发病人数/调查人数 × 100%

4.讨论: 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 分析原因.

8

十六、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实验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密切关系。

2.实习方法 设计实验→制作小生态瓶→每天观察→记录 注意:(1)生态瓶必须密封、透明

(2)生态瓶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核心考点整合 待鉴定物 淀粉 还原糖 脂肪 使用试剂 碘 斐林试剂(班氏) 苏丹Ⅲ 苏丹Ⅳ 双缩脲 健那绿 颜色反应 蓝色 砖红色沉淀 橘黄色 红色 紫色 蓝绿色 待鉴定物 使用试剂 甲基绿 DNA RNA CO2 吡罗红 澄清Ca(OH)2 溴麝香草汾蓝水溶液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碱性染料 颜色反应 绿色 红色 变浑浊 蓝变绿再变黄 灰绿色 深色 1.颜色反应总结 蛋白质 线粒体 酒精 染色体 2.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成像特点:放大倒立的虚像。 (2)放大倍数计算: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 (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 高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 (5)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 (6)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

目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物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

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

(7)显微镜的有关性能参数。最重要的性能参数是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数。 1.高倍镜的使用时注意

(1)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 (2)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试验有关事项

(1)色素分离和提取的原理经常考察,易混淆。

(2)在研磨时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加入二氧化硅的作用是有助于研磨。

过滤时用的是单层尼龙布。 (3)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4)研磨要迅速、充分。 a.因为丙酮容易挥发; b.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

提取较多的色素; c.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被破坏。 (5)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

便于观察实验结

9

(6)放置滤纸时,滤液细线必须在层析液上面。

总结提升 1.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由溶液和溶液组成,但二者有如下三点不同: (1)溶液浓度不同

斐林试剂中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其浓度为溶液称为斐林试剂乙,其浓度为;双缩脲试剂中溶液(双缩脲试剂A)的浓度为,溶液(双缩脲试剂B)的浓度为。

(2)使用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溶液,它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发生的是双缩脲反应。双缩脲反应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的紫色反应。而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所以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存在。

(3)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使用时,先反溶液和溶液混合(将滴溶液滴入溶液中),而后立即使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入溶液(2mL),振荡摇匀,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然后再加入3~4滴溶液,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

2.影响酶活性的几个相关曲线。

①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它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它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下图①所示。

②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度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如下图②所示。

③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④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① ② ③ ④

总结:酶的催化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过酸过碱,高温能够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从而使酶失活。 重难点拨 10

设计实验

1、实验设计概述:

实验题按能力要求可划分为四大题型:(1)实验分析题型——根据提供的实验方案,分析其中的步骤、现象、结果,作出解答。(2)实验方案的纠错或完善题型——对实验方案中的错误或不完善处,进行改正、补充,使实验方案趋于完善。(3)实验设计题型(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4)实验有关的综合类题型——以实验为背景,主要涉及代谢、遗传和生态相关知识。

所有实验设计的主要问题就是“六依托”,即细心审题、原理分析、材料分析、变量分析、结果分析和正确表达。

不管哪种类型的实验都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对照原则,这要求遵循:

(1)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因子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因子对应观察一个反应因子。

(2)设立对照原则,通过设立对照可消除无关因子对结果的影响,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在实验过程中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亦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对照类型:

(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假如用两个试管,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了说服力。

(2)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3)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激素与向光性向重力性实验”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2.实验设计的具体方法

实验设计往往是解答实验题的难点,但只要理清思路,找准方法和突破口,也能化难为易。实验的设计可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进行。

(1)首先确定实验目的,并对其去粗取精,提炼要点,确定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11

(2)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并要做到对原理理解透彻-----是实验设计的依据 理解实验原理对实验设计的重要作用,每一个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确定、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的安排都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而是有其实验原理作为依据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预期也是依据实验原理而作出的。

(3)根据实验原理,对照实验目的,通过初步分析,在头脑中搜寻教材上或曾做过的实验模型,初步形成大致方案,实验设计大多与单因子变量和对照实验有关。

(4)结合实验所给的条件,选取适当的方法(简便性原则),开始草拟具体步骤方案,设计具体步骤后,要顺藤摸瓜,通过实验结果(现象)的判断,分析综合得出实验结论。 (5) 回归检验。

看看自己设的实验是否存在科学性原则,紧扣实验原理来进行分析;是否有遗漏的地方;是否还有其它可能性存在,即检验实验的严密性、科学性问题。实验设计的检验过程最终应该对照实验原理,回归实验目的。

(6)实验设计中反应变量的确定和控制

生物实验设计中,反应变量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一个科学实验的结论都是从反应变量所表现出的数量、质量或状态的事实中推导或分析出来的。生物实验中很多反应变量就是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时,应该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确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反应变量。

同时,对其他无关变量或非研究变量应进行控制。对变量的控制所要遵循的原则是对照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反应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过对照的建立,达到对变量的控制,这是生物实验设计的灵魂。

名师点睛 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

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作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再给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所以本题应该选A。

2.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 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 ( ) A.糖脂 答案C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必修一第二章三大物质鉴定,较易。“用非酶法处理”,给出信息:不考虑外加物质(蛋白质)影响;双缩脲试剂颜色反应检测蛋白质,斐林(或班氏)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糖选出糖蛋白。

12

3.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

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 )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答案 B

解析:为了排除本来空气中的氧气的干扰,所以要求整个装置是无氧状态,这样才可以以好养细菌的聚居地来确定叶绿体是否放出氧气;叶绿体在进行光和作用的时候才能够放出氧气,故需要设置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照和以CO2做原料,故答案是B.

4.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绿体时,可见叶绿体 A.具有双层膜 B.呈绿色带状 C.内部有许多基粒 D.呈绿色椭球形

答案 D

解析:黑藻叶绿体呈绿色椭球形;水绵叶绿体呈绿色带状。

5.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B.用低倍镜观察不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C.观察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D.甲基绿染色可使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绿色

答案 B

解析:通过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来分离各种色素故A项正确。C项,在观察叶绿体时,先低倍镜发现观察对象,然后再还高倍镜,D项甲基绿使DNA呈绿色,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所以D项正确。用低倍镜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6.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图A中I、II两

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请回答:

( )

( )

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B

(1)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后,a管呈蓝色,与a管相比c管的颜色更

___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图A中标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

(2)在b、d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煮沸后,b管呈砖红色,与b管相比d管的

颜色更___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

13

(3)已知乙烯利能增加细胞内乙烯的含量。如果在第X天喷施乙烯利,从第X天开始,

曲线I将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快、减慢)下降的趋势,曲线II将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快、减慢)上升的趋势。

答案(1)浅、淀粉、I;(2)深、还原糖、II;(3)加快、加快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还原糖及淀粉的颜色反应及植物的激素调节的内容。题干指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香蕉逐渐变甜”因此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淀粉类物质转化成了还原糖,因此在(1)、(2)两问中可以很容易的作答。而(3)问中考察了乙烯的作用:促进果实成熟,即可以加快淀粉转化成还原糖的过程,从而也可以很容易作答。 7.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

实验过程:

①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mL蒸馏水,测定其pH。

②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min)、中等运动(步行2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min)后,立即分别想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

运动状态 实验前pH 实验后pH 请回答:

(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 。 (2)该实验的原理是 。 (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越大, 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得

出结论: ,从而验证以上假设。 (4)人体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分解三大营养物质是 ,人体细胞糖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的细胞器是 。 答案(1)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呼吸作用加强,产生 CO2 的量增加,所以呼出CO2 的浓度增加。

(2)CO2 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 pH 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 CO2 不同,溶

于水后也会导致 pH 不同,通过测定水 pH 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 CO2 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 pH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 CO2浓度增加 (4)糖类 脂肪和蛋白质 线粒体

解析: 实验假设的正确与否并不影响实验过程和结果,但实验假设的提出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某种现象所提出的一种解释,所以还是需要一定科学依据的。 要注意实验原理中知识的相关性。如运动状态不同,呼吸强度不同,产生的 CO2浓度不同,最终导致水中的 pH的不同。 人体通常情况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可通过无氧呼吸来弥补供能的不足。但人体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而没有 CO2,且题目中强调的是产生 CO2 的细胞器。

8.在完成了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2份资料。

资料一:一份“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一)解离:剪取洋葱根尖5cm,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

酒精混合液(体积比为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二)染色:把根尖放在盛有0.01g/mL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cm。 (三)漂洗: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14

安静 6.1 5.9 中度运动 6.1 5.6 剧烈运动 6.1 5.3 (四)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载坡片??

资料二:全班20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汇总表(注:各小组计数50个细胞,实验条件与观察计数方法相同)

细胞周期 实验小组1计数细胞个数 实验小组2计数细胞个数 ?? 全班计数细胞个数 计数细胞总数 各时期细胞数的百分比 间 期 43 44 ?? 880 88.0 分 裂 期 前期 中期 后期和末期 4 3 67 1 0 18 2 3 ?? 85 3.5 ?? ?? 1 000 6.7 1.8 (1)请改正“资料一”中的3处错误。__________ (2)若已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为12.0h,请根据“资料二”,在答题卡上

的饼状图中表示出间期、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和末期所占的时间(单位:h,精确

到小数点后一位)。 (3)有些因素会影响细胞周期各时期的长短,实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误差。因而对整

个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有___________。

①取材时间 ②根尖培养温度 ③解离时间长短 ④载玻片厚度 ⑤计数的细胞是否属于分生区细胞 ⑥细胞周期各时期区分是否准确 答案及其解析:(1)将“5cm”改成“2~3mm”;实验操作步骤应改为先漂洗后染色;将“盖上载玻片”改成“盖上盖玻片后,再加一片载玻片” (2)见下图 (3)①②③⑤⑥

4、单元测试题目

一、选择题

1.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 ①③ 待测物质 DNA 脂肪 淀粉 蛋白质 B.② ③ 检测试剂 甲基绿 苏丹Ⅲ 斐林试剂 双缩脲试剂 C.①④ 红色 橘黄色 蓝色 紫色 D.②④ ( ) 预期显色结果 2.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的组合中,视野目镜测微尺每小格

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 ( )

①目镜10× ② 物镜10× A.①② B.①④

③目镜16×

C.②③

15

④物镜40× D.③④

3.下列有关实验及显色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有 A.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B.沸水浴条件下,脱氧核苷酸与二苯胺发生作用呈现蓝色

C.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D.常温条件下,核糖核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

4.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将斐林试剂直接加入还原糖溶液中,即可产生砖红色沉淀

( )

( )

B.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视野中有的细胞清晰,有的细胞模糊,其原因最可能是

切片厚薄不均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为了杀死细胞 D.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时,需将提取的DNA丝状物溶于酒精

5.用班氏试剂鉴别健康人的下列四种液体,出现红黄色沉淀的是 ( )

A.血清 B.唾液 C.胃液 D.尿液 6.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正确的结论是 ( )

A.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固定不动的 B.叶绿体在细胞是均匀分布的

C.叶绿体的存在是叶片呈绿色的原因 D.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不含线粒体 7.下列是生物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研究细胞器结构和种类,可采用差速离心法和显微观察法 B.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可采用研磨过滤法和纸层析法

C.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目测估算法和记名计数法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可采用活体染色法和连续的显微观察法 8.对于以下三个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②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③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A.三个实验均要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B.三个实验都需要进行染色 C.三个实验均必须设置对照实验 D.三个实验过程中细胞均需保持活性

9.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

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钠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 10.取某种植物生长状态一致的新鲜叶片,用打孔器打出若干

圆片,圆片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各置于一个密

闭装置内,并分别给予a、b、c三种不同强度的光照,其 他条件一致。照光相同时间后,测得各装置内氧气的增加 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装置内增加的氧气来自于水 B.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停止

C.丙组装置内的CO2含量照光后比照光前低 D.该图反映了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11.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

16

( )

A.在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B.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

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C.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 D.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

12.下列实验中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摩尔根通过对果蝇性状的研究,发现了基因分离规律

葱分生区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

C.艾弗里在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基础上通过研究,首先证明了DNA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

D.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扩散速度最快和溶解度最小

的分别是胡萝卜素和叶绿素b

13.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的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力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14.某学生将葡萄糖和酵母菌溶液放入一个真空瓶中,

并用带有两个孔的塞子封口,如图所示,关于该

实验装置用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橡胶管 A.测定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的生长曲线 B.探究氧分压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C.确定酵母菌发酵时能否释放热量 D.探索酵母菌初级代谢产物的类型

指示计

温度计

( )

B.在利用洋葱根尖做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洋

( )

酵母菌葡 萄糖溶液 真空瓶

15.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基本步骤包括:①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转换高倍

镜;③把分裂中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④将洋葱根尖永久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①

16.有1位同学做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 图像如图所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 ①取材位置不合适

②取材时间不合适

③制片时压片力量不合适

④解离时间不合适⑤视野选择不合适 A.②③ C.①②⑤

B.②⑤ D.①③④

( )

17.右图为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照片,该时期

A.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B.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中期 C.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 D.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

17

18.下列关于实验及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设置了对照实验

B.调查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地域表层土样 C.欲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应使用纸层析法

D.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19.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叶绿体中提取色素的原理是叶绿体色素能溶解在丙酮酸中,且不同色素溶解度不同

2+

B.用班氏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原理是Cu在碱性环境下能与肽键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好氧细菌的作用是检测水绵细胞内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 D.萨克斯的半叶法实验中须先将叶片摘下置于暗处,以消耗掉叶片中原来的各种有机物 20.有关“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可能出现三倍体细胞

B.多倍体细胞形成的比例常达100%

C.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

D.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

21.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22.在“探索萘乙酸促进月季生根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关于无关变量的控制,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 A.各组枝条的幼叶数目保持相同 B.各组枝条的生长年龄保持相同

C.将实验场所的空气湿度控制到最小

D.浸泡各组枝条时萘乙酸溶液的温度保持相同

2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

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I 10 10 Ⅱ 5 5 Ⅲ 10 5 Ⅳ 5 10 ( ) (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24.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

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 )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18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25.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

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 X 50cm X 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物种 个体 物种 个体 物种 个体 物种 ,个体 物种 个体 数 总数 数 总数 数 总数 数 总数 数 总数 裸露泥滩 米草群落 5 3 18 12 1 2 14 9 2 0 12 0 1 1 10 10 2 0 14 0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26.现有与某种植物种子萌发有关的4组实验处理如下表 实验组 Ⅰ Ⅱ Ⅲ 处理 种皮完整,25℃蒸馏水浸泡24h 机械破损种皮,25℃蒸馏水浸泡24h 下列组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Ⅳ 种皮完整,机械破损种皮,0.05%赤霉素水0.05%赤霉素水溶液25℃浸泡24h 溶液25℃浸泡24h ( ) A.仅做Ⅰ组与Ⅱ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B.仅做Ⅰ组与Ⅲ组实验,可探究种皮完整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C.仅做Ⅱ组与Ⅲ组实验,可探究赤霉素或机械破损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D.仅做Ⅱ组与Ⅳ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27.某同学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并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把胚具活性且大小相同的豌豆种

子各15粒放在棉花上。实验过程与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装置 甲 乙 丙 丁 场所 日光 日光 黑暗 黑暗 温度 23℃ 23℃ 23℃ 23℃ 棉花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数日后的现象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A.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光照、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温度和水分,因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

C.该实验选用胚具活性且大小相同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属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D.该实验的结论是:种子萌发只与光照和水分有关

28.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改变土壤水分状况和矿质元素含量。为探

究有关生态因子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有人用同一环境中生长的两种植物,在温度、光照和水分等适宜条件下做了模拟试验,测得数据如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19

项 目 物 种 355?mol·mol-1的CO2 不施磷肥 539?mol·mol-1的CO2 施磷肥 不施磷肥 施磷肥 -2-1/20 kg·hm·a /20 kg·hm-2·a-1 3.74 3.62 5.81 净光合速度 /?mol·m·s-2-1 欧州蕨 石 楠 2.18 1.37 1.40 6.76 2.37 5.43 2.22 15.62 3.86 蒸腾比率 /?mol·mol -1欧洲蕨 石 楠 0.25 0.66 0.71 2.10 *蒸腾比率:植物消耗1摩尔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微摩尔数。 A.CO2浓度升高和施磷肥都能促进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施磷肥的效果更明显 B.两种CO2浓度下,施磷肥对石楠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都大于欧洲蕨 C.试验结果可推测,干旱对欧洲蕨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石楠 D.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CO2浓度都高于355 ?mol·mol-1

29.某小组为研究氧气对酵母菌在培养初期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甲、乙2组实验,实验装

置如右图所示,除图中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内产生CO2总量的

变化趋势是

( )

30.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某些植物必须经过春化作用才能开花结

实,高温、缺氧和缺水等均可以解除春化,一般植物在种子萌发后到植物营养生长的苗期感受低温而完成春化。下表是对冬小麦进行相关实验的研究结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处理方式 未经低温处理 冬小麦幼苗 经低温处理 先低温处理后高温处理 出现某些特殊蛋白检测结果 没有某些特殊蛋白质 有某些特殊蛋白质 质,高温处理后这些蛋白质消失 现象 不能抽穗开花 抽穗开花 不能抽穗开花 ( ) A.影响冬小麦抽穗开花的环境因素有温度、氧浓度、水分等

20

B.春化产生的特定蛋白质是由突变基因引起

C.春化使植物某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稳定性差异,即出现了细

胞分化

D.春化产生的特定蛋白质是春化作用(低温处理)激活了某些基因进行表达产物 二、非选择题

1.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

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试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37℃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

(1)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

这些符号完成下表实验设计(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相应的表格中)。 试 管 甲 × × × (2)实验步骤:

①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

(3)结果预测: (4)结论:

(5)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仅将37℃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砖红色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时浅,其原因

是 。

2.回答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实验问题。

(1)下列4项实验中,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 (填序号)。

①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

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DNA的分布 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④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2)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

步骤二: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

步骤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中A、B处的颜色分别是 。 ②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 滴入的是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 色染料)的0.3g/mL的蔗糖溶液, 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B处颜色分别是 。

21

溶 液 蔗糖溶液 + × × × 淀粉溶液 — × × × 蔗糖酶溶液 + × × × 唾液淀粉酶溶液 — × × × ③如果将上述实验步骤二中浸润在0.3g/mL 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的装片,放在80℃条 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藓类小叶保持在 0.3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清晰地 观察到细胞结构后,为更准确地判断A处颜色,

对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是 、 。如果A处呈绿色,可能的原因是 。

3.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

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得变化(如下图)。请

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 ,尿素含

量 。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 的产物。 (2)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其主要作用是 ;被吸收的葡萄糖主要

通过 作用,为细胞提供 。 (3)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

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 。 (4)由(1)和(3)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 的特性。 4.(25分)

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湿桶内温度变化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以

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材料用具:保温 桶(500mL)、温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0.1g/mL的葡萄糖 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 放出热量更多。

(1)取A、B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内容: 装置 A B 方法步骤一 加入240ml的葡萄糖溶液 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方法步骤二 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② 方法步骤三 ①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2)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 ,这是控制实验的 变量。 (3)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请写出装置

C的实验步骤:

22

装置 C 方法步骤一 ③ 方法步骤二 ④ 方法步骤三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 (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5.(18分)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

题: (3)小鼠常被用作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请填充观察小鼠细胞减少分裂的实验步

骤:

供选材料及试剂:小鼠的肾脏、睾丸、肝脏,苏丹Ⅲ染液、醋酸洋红染液、詹纳斯绿B(健那绿)染液,解离固定液。 取材:用____________作实验材料

制片:①取少量组织低渗处理后,放在____________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轻轻漂洗。

②将漂洗后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____________。 ③一定时间后加盖玻片,____________。

观察:①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几种不同特征的分裂中 期细胞。若它们正常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___ _________。

②右图是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进入(A1 和A2)的配对情况 若A1正常,A2发生的改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黄瓜幼苗期喷洒一次乙烯利溶液(100~200mg· L),可

促进多开雌花,提高黄瓜产量。但乙烯利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请设计实验,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

材料用具:2~3片真叶的盆栽黄瓜幼苗若干、乙烯利溶液(300mg·L-1)、蒸馏水、喷壶?? 方法步骤:

(1)将黄瓜幼苗平均分成A、B、C、D四组。 (2) 。 (3) 。 (4)连续观察6周,记录并统计 。

实验结果预测:(请在图中将预测的结果以 折线的形式表示)

7.下图表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以同一双子叶植物的叶为材料,用打孔器制成叶圆

片并放人瓶中,通过气泵抽出叶中气体直至叶圆片降至瓶底。然后将等量叶圆片转移到

含有不同浓度NaHCO3溶液的培养皿中,所有培养皿都置于相同的光强下,测量每一个培养皿中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以计算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气泵 光 广口瓶 培养皿

-1

水 23 叶圆片 浓NaHCO3溶液

(1)叶圆片转移到NaHCO3溶液前,为什么必须抽出气体让其下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叶片在NaHCO3溶液浓度为0时不能上浮?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用等量的叶圆片重复实验,提出两种能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坐标作图,画出表示光合速率与NaHCO3浓度关系的曲线。(4分)

NaHCO3溶液浓度 0 0.10 0.20 0.30 0.40 0.50 叶片升至表面的时间(s) 不能上浮 135 90 105 83 83 光合作用速度以1/T(s-1)表示 0 7.4×10-3 9.5×10-3 11.1×10 12.0×10 12.0×10-3 -3-3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DNA遇甲基绿呈现绿色,斐林试剂是鉴定还原糖的,淀粉不属于还原糖,而且斐林试剂遇还原糖水浴热后呈现砖红色沉淀。所以选D项。 2.答案:D

解析: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越小。 3.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大纲要求基本实验的现象考查。A选项能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发生作用

24

生成砖红色沉淀的糖是还原性糖,有果糖、麦芽糖、葡萄糖。蔗糖不是;B选项沸水浴条件下,DNA与二苯胺发生作用呈现蓝色;D选项常温条件下,DNA(脱氧核糖核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 4.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斐林试剂加入还原糖溶液后,还需要沸水浴加热,

才可产生砖红色沉淀。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视野中有的细胞清晰,有的细胞模糊,其原因最可能是切片厚薄不均。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为了使细胞分散开。DNA不溶于酒精。 5.答案:A

解析:班氏试剂与还原性糖水浴共热才会生成红黄色沉淀,正常健康人体中血清含有葡萄糖为还原性糖;唾液中主要是唾液淀粉酶等消化酶,胃液也主要是消化酶,是蛋白质类不具有还原性;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6.答案:C

解析:活细胞内细胞质是流动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内,所以叶绿体不是固定不动的,叶

绿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受光的影响,是不均匀的,黑藻是真核生物,细胞中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色素,所以叶绿体的存在是叶片呈绿色的原因。 7.答案:D

解析:观察有丝分裂的图像时。所观察到的细胞是细胞,需要在不同的细胞观察不同的时期,不能采用连续观察的方法。 8.答案:A

解析:三组实验均需在显微镜下观察A项正确,其中观察质壁分离不需要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不需要设置对照,也不需要保持细胞活性。 9.答案:B

解析:质壁分离实验中不需要酒精灯加热,若加热会使细胞死亡,实验失败;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壁具有保护作用,所以植物不可能无限制吸水导致破裂。若用很高

浓度的KNO3溶液处理植物细胞,可导致细胞失水过多死亡,导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说明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细胞死亡。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相关实验的知识。氧气来自光反应水的光解,光照强度为a时,有氧气释放,所以光合作用没有停止, CO2含量照光后光合作用吸收比照光前低。 11.答案:C

解析: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以后,才可以

用于观察;对酵母菌计数时,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到载物台上镜检;因为在叶绿体中的色素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在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应用50~65℃水浴加热2min,再观察颜色变化。所以C正确。 12.答案:D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是孟德尔发现的;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用显微镜看到的是固定的死细胞,不可能观察到连续有丝分裂的图像。艾弗里的实验不能证明DNA是生物界所有的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13.答案:B

解析:由于在细胞中期中,间期占了大部分时间,所以间期的细胞数目要多于中期的细

25

胞数目;C项的赤道板是不存在的,因为观察不到,D项中,因为观察的细胞是已固定的死细胞,不可以观察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因为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B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从整个试验装置看,酵母菌的生长无法定量,所以A项错误,整个装置是在无

氧条件下进行的,所以B项错, D项初级代谢产物的类型,无法从装置中得出。而装置中带有温度计,可以测量是否放出热量,所以答案是C

15.答案:D

解析: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基本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先将洋葱

根尖永久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裂中的细胞,再移至视野中央,转换成高倍镜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看到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 16.答案:C

解析:由图观察,细胞多处于未分裂状态,故可能取材时间不合适,细胞分裂不旺盛;且视野中有一些细胞为长形,可能取自伸长区细胞,为取材位置不合适,应取分生区细胞;也有可能是视野选择不当,没有找到合适视野观察;由图知细胞均分散开,故不可能为③④所述原因。

17.AC

解析:据图可看到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所以为减数分裂前期,前期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联会就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18.答案:C

解析:解析: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研磨过滤法,而分裂色素用纸层析法

19.答案C

解析:A提取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剂中;B项班氏试剂鉴定的是还原性糖,而非蛋白质。D项中,萨克斯的半页实验,不能将叶片摘下,是在非离体的情形下进行的。 20.答案C

解析: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诱导株为四倍体,不能使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

都加倍,根尖细胞的分裂为有丝分裂,而非同源染色体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增加重组机会。多倍体细胞形成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细胞的分裂,所以细胞周期是不完整的。

21.答案:D

解析: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值变

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不对。

2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的特征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的

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B中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有毒物质积累,最先开始下降。

26

24.C

解析:设计制作小生态瓶,瓶口应密封,从而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5.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从表中可以看出裸露泥滩的物种数为11种,米草群落物种6种,所以A选项正确;从表中看出除泥螺外,其它生物的密度都是裸露泥滩高。

所以B错;只要是常规底泥采样器采取的结果都会得出正确结论,所以C错;不同的生物都会有不同的活动时间,比如说蟹类多会晚间活动,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所以D正确。 2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种子萌发的生理反应、对照实验。实验设计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仅做Ⅱ组与Ⅲ组实验的变量是赤霉素,所以只能探究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27.答案:C

解析:因为实验设计中,温度是相同的,故温度不是此实验中的自变量(B项错误),也不能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A项错),此实验不能证明其他条件是否影响种子萌发,故D项错,C项中所述可以看做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28.答案:C

解析:本题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实验的设计思路和相关的实验数据,要求学生能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本实验在温度、光照和水分等适宜条件下做了模拟试

验,所以根本没有说明干旱因素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所以C选项明显错误。其他的选项均可由表格分析直接得出。

2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在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试验刚开始注射器中乙组有氧气所以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甲组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少。总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数量不断增加,所以呈曲线C所示。 30.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描述,温度、氧浓度和水分能够影响春化,因为能够影响小麦抽穗开花。低温引起春化,春化作用是由于低温激活了某些基因,使细胞分化造成的,而并未引起基因突变。 二、非选择题 1.答案: (1) 试 管 甲 乙 丙 丁 + — + — — + — + + — — + — + + — 溶 液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2)②混匀,37℃恒温水浴一段时间

③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匀,沸水水浴一段时间 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含有蔗糖和蔗糖酶溶液的试管,以及含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其他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27

(4)酶的催化作用有专一性

(5)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解析:(选择解析):该题是要验证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因此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1)因此表格中所填内容如上表(答案中) (3)应该在只有含蔗糖和蔗糖酶溶液的甲试管以及含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乙试管出现砖 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不应该出现砖红色沉淀。

(5)如果将37℃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由于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的活性

会下降,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所以出现砖红色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时的浅。 2.答案: (1)①③

(2)①无色、绿色 ②红色、绿色③改变光圈大小调节反光镜(电光源亮度)高温下

细胞膜、叶绿体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等色素进入A处

解析:本题考查大纲要求的实验是相关知识。(1)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①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2)由于发生质壁分离,A处为蔗糖溶液,为无色。B处为细胞质有叶绿体显绿色。③要看的更清晰需要改变光圈大小调节反光镜(电光源亮度),高温下使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等色素进入A处。 3.答案:

(1)降低 增加 细胞代谢(代谢)

(2)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 呼吸(分解) 能量(ATP)

(3)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裂解) (4)选择透过(选择通透)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等知识点,由图可看出培养液中氨基酸和葡萄糖下降,尿素是细胞中脱氨基作用后的产物,通过细胞代谢生成,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细胞后,主要作用分别为合成蛋白质和呼吸供能,因为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不会排到细胞外,一旦在细胞外检测到,必然是膜受损,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4.答案:(1)①不加入石蜡油 ②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2)去除氧气 自

(3)③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

(4)A>B>C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探究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的情况。

分析表中相关内容,考虑到实验要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这几个原则,因此①处应填:不加入石蜡油,②处应填:加入10g活性干酵母。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氧气,这样来控制实验的自变量。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因此应设计成空白对照,即:③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因为有氧条件下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多,因此,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A>B>C。 5.答案:

(3)(小鼠)睾丸 解离固定液 醋酸洋红染液 压片 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精原细胞 缺失 解析:

28

(3)本题考察了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比较贴近课本。

首先学生要对课本上关于有丝分裂实验中的系列步骤要熟知,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然后将知识迁移到减数分裂实验观察中 6.答案: (2)用蒸馏水稀释乙烯利溶液,配置成4种浓度(要求在0~100mg·L-1、100~200mg·L-1、200~300mg·L三个区间各至少取一种浓度)。

(3)取等量上述各浓度乙烯利溶液,用喷壶分别喷洒各组黄瓜幼苗一次。 (4)各组雌花数(或各组每株平均雌花数)

-1

实验结果预测:如配置的浓度为0、50、150、250mg·L,折线图为

-1

(要求在横坐标上注明上述(2)配置的浓度)

7.答案:(1)除去叶圆片中原有的气体(包括O2),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2分).

(2)无CO2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没O2产生,叶圆片不能上浮。(2分)

(3)适当提高温度和提高光照强度。(2分,答对一种给1分。) (4)如右图(4分)

2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5p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