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30 18: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荆轲刺秦王

【课文分析】

司马迁撰写《史记 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目标】 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②疏通文意,体会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

③学习本文用词精当,塑造人物简练传神的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

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易水送别》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

附:赏析

[注释](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 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 结交名人勇士。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 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 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xū),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手握兵权的弟弟掩余、烛庸和儿子庆忌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h? lǘ]。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公子光刺杀了自己的堂弟吴王僚,篡位自立,史称吴王阖闾。但是在吴国发生政变,一片混乱的时候,吴国的另一位有万夫之勇的公子庆忌却逃亡国外。他招纳死士,训练士卒,准备伐吴为前吴王僚报仇雪恨。为此吴王阖闾寝食难安,必欲除庆忌而后快。此时伍子胥再次帮助了阖闾,他物色了一名勇士,名叫要离。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陆游:

?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 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 王士禛: ?千金匕首土花斑,儿女恩仇事等闲。 他日与君论剑术,要离冢畔买青山。?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àn)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一说因悲伤过度,暴死于聂政尸前)。

荆柯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

荆柯的朋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杀。

电视剧《神话》高渐离

选文: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旁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始皇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 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为什么? 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

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二、解题: 1、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比较下第二单元三篇选文体裁的同与异 总结: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明、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因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并称?春秋三传?。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250多年的史事。 《战国策》

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年间下至秦二世元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分为?八书? 、?十表? 、?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它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穷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 1、疏通字词。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虏赵王(lǔ) 樊於期(wū) 拊心(fǔ) 戮没(lù mò) 骨髓(suǐ) 刎(wěn) 揕其胸(zhan) 变徵(zhǐ) 濡缕(rú) 偏袒扼腕(tǎn a wàn) 惶急(huáng) 箕踞(jī)

被八创(bai chuāng)夏无且(jū)

2、梳理内容 围绕课文标题,梳理概括情节

荆轲刺秦王 第一部分——开端(从1、2):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3-9):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10-17):行刺经过 第四部分——结局(18):行刺结果 按故事情节分为三部分。 1、准备(1--6) 2、诀别(7--9) 3、刺秦(10--18)

(1)简介背景。(1-2)(2)准备“信物”。(3-4)(3)准备武器。(5) (4)配备助手。(6) (1)、怒叱太子(7--8)(2)、易水悲歌。(9)一、准备。(1--6) 二、诀别。(7--9) 三、刺秦。(10--18)(1)、计见秦王。(10--11)(2)、勇刺秦王。(12--17)(3)、壮志未酬。(18) 3、根据课文下的注解,学习古文的方法。

①借助注释,逐句理解古文。 ②借助译文,整体把握古文。

③结合理解,读准读通古文划出重点字词,标出疑难句 四、作业:

预习1-9段,熟读课文,翻译并归纳整理字词句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6准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1、字词要点:词类活用北略 2、思考: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课文写形势,连用6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写出秦所向披靡燕危如累卵,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1、 字词要点:

旦暮、信、亲、穷困、伤(辜负)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词:

句式: ⑴岂可得哉? 岂:如何,怎么 可:能够、可能 练一练: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 ①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② 罢:通?疲?. ① 天又雨,公将焉之?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天又在下雨,您将去哪里呢? 译:虽然现在很开心,但是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

⑵有以(1.犹有因。有道理;有规律。?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2.犹有为。有所作为。《老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3.犹有何。有什么。《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无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⑶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判断下面的句式: A、金千斤 邑万家 马之千里

B、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C、购之(以)金千斤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

答案:A、定语后置 B、省略句 C、状语后置句

2、思考: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之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zhan)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tǎn)扼(a)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fǔ)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字词要点:

句式:

⑴ 何如 为之奈何? ⑵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⑶此臣之日夜切齿拊(fǔ)心也 ⑷岂有意乎?( ?牵犬东门,岂可得乎??)

2、思考: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激之以智。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樊将军热肚直肠,义勇刚烈。荆轲长于辞令,老于心计。俩人肝胆相照。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收盛(ch?ng)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cuì)之。以试人,血濡(rú)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即秦舞阳,在《史记》中为?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wǔ)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1、字词要点:

句式: 人无不立死者 例如: 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译文:

人马冻死者相望。——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 楚人有涉江者。——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规律一: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种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有时,在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插上?之?(或?而?,或?有?)字。

附:定语后置规律。 、 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四种类型:①数量词定语后置;②楚辞句式的定语后置;③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④?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不管哪种类型,其特点都是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是规律。 我们把握住这一点,只要在句中(或偏正短语中)找出哪是中心词哪是定语,看看定语是否置于中心词后,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的,便是定语后置。翻译时应改为前置。

具体如下:

1、 数量词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 如:

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 ——十二卷军书上,每一卷上都有爷的名字。

(?军书?是中心词,?十二卷?是数量词修饰?军书?的,作定语,后置了,翻译时改作前置。下列诸句同。)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肴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十二?是数词)

2.楚辞句式。?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其定语往往后置。 如:

①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佩带着光闪闪的长剑,戴着高耸耸的切云冠。后代也有用这种句式的。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种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有时,在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插上?之?(或?而?,或?有?)字。 如:

① 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 ——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 ②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并且用它对读这本书的国人(进行)勉励。

③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④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句子定语被中心词切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前置,一部分后置。 如:

⑤ 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前往自己的封国(楚国)……召来曾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那个青年人,叫他担任楚国中尉。

说明:这第三种类型的定语后置,有很多人赞成,也有很多人反对。作为句法分析可以进一步讨论。我个人是赞成的,因为承认定语后置说较有利,译出的句子也较简洁;再者,就是现代汉语中,也有定语后置的句式。如:?党员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标准,经多次教育帮助仍无转变的,劝其退党,不予登记。?(《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式,有突出中心词的作用。

4.?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如:

①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出山沟一样……(?怨愤?是中心词,?所积?——?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翻译时前置。)

注意与?所?字结构作定语前置的区别。 ②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人。

(?所得?的对象是?表众?,作?表众?的定语,前置与例①不同。)

2、思考: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四、小结:

这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7—9诀别):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chì)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1、 字词要点: 句式:

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练一练: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 例句: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夫晋,何厌之有

判断句 、被动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⑵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练一练: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是( ) 例句: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A.秦王购之金千斤 B.敢以烦执事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省略句:

欲与 ( 之 ) 俱

A、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B、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C、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状语后置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⑶荆轲有所待 想一想:所待与?所见?、?所闻?、?所感?有什么共同特点?

所字结构:?所?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例:译一译:

①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安:有?养?的意思。奉养,安身。) (所闻:指所听到的;所知道的。) (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2、思考: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文中荆轲与太子丹有多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 击筑,荆轲和(ha)而歌,为变徵(zhǐ)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 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 (chēn)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 字词要点: 白衣冠、既祖、上指冠、 终已不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句式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思考: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

写什么内容?(什么事,哪些人?还有什么?) 怎么写?(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⑴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⑵ 写荆轲的同时为什么写太子、宾客、高渐离及士,特别是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有什么作用? ⑶有没景物描写,找出来,说说它的特点和作用。 ⑷找出音乐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⑸人物的活动安什么顺序来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怎样描写易水诀别

①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点面结合:重点写荆轲,又写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特别是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运造悲壮慷慨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③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④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⑤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欣赏名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乃永垂于千古。

汉 无名氏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 谢灵运的《岁暮》?朔风劲且哀?这里都写到风。?风萧萧兮易水寒?,?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萧瑟肃杀之意。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凛然有壮士的胸怀。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

易水送别(环境描写) 白衣冠送之

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凄凉悲绝、同仇敌忾 (易水送别烘托荆轲之悲)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祖: 古时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出就要上路敲着和着节拍唱歌发出悲凉的声音行先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祭名作动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路神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称祖又发出古:声调激愤的睁大眼睛名作状,向上坐古:离开,终已不顾。亦称始终没有/不回头看一眼祖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道已经到了拿着价值千金的钱财礼物优厚地赠送给官名人名。“”定语后置名作动,穿上白衣戴上白帽祭路神币: 礼品,古今异义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替(他) 事先向……进言确实惧怕威势出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抵抗比(于)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全做秦国的大臣排在行列里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能侍奉守住祖先的宗庙(喻指国土)自己来陈述恭谨地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名作状介词结构后置使使以闻大王。派(动词)使者(名词)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唯大王命之。”希望(听凭)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名作动,穿起上朝的礼服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捧着按次序殿前台阶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之)谢曰:脸色“震”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上前替(他) 谢罪“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北方边远地区的粗鄙人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介宾后置“震”起来取来稍微古:宽容,原谅拿的使(之)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xiàn)。因左手把秦王已经献给秦王打开古:穷尽,全部打开“现”趁机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刺扯断握住剑鞘当时又怕又急自己挣着站起插得紧立即拔出绝袖。(秦王)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环”,绕着跑(古义)“猝”,突然发生尽失其度。而(按)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常态按照侍立在(定语后置)能带一点兵器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不得上。各宫廷侍卫(古义)排列殿下的侍卫因此上殿方急时,正在危急时刻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群臣) 卒而乃以手共搏之。就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惶急无以(之)击轲,“猝”,仓促间惊慌失措没有用来……的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正在“环”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怎么办古:近臣就把剑背在背上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王复击轲,被八创。大腿残废了举起投击(古义)受了创伤随从医官这用自己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古义)去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成功靠名作状……的原因像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乃欲以生劫之,就是活生生地劫持你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得到来回报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古:近臣名作动,上前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wa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sh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fā)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cù)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jū)以其所奉药囊提(dǐ )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chuāng)。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jī)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怎样描写?有何作用?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 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庭搏击(15—17自然段) 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离世(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怎样描写?有何作用? a.通过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奉——发——把——持——逐 ——引——倚——笑——踞——骂 秦王:惊——起——绝——拔——操——走 ——拔——击——复击——目眩

荆轲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写秦王?恐急?,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探究思考在你眼中,荆轲是怎样一个人?你认为荆轲应该刺秦王吗?“刺秦”是进步还是落后?如何看待“刺秦”这一事件呢?请以“我眼中的荆轲”为题,写一篇短文。 四、课后思考: 哪个人物的形象最鲜明?

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文中找依据。(勾画,批注) 荆轲? 太子丹? 秦王?

秦武阳? 樊於期?其他?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其他表现手法?

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赴汤蹈火

临危受命(语言描写) 荆轲: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言出必行) ?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智勇双全) 太子丹:?恐惧?…… (急躁)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软弱)

怒叱太子(语言描写) 太子: ?迟之??疑??乃复请之??先遣秦武阳?

(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 ?怒??叱??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刚直不阿,秉性刚烈)

太子丹反衬荆轲

易水送别(环境描写) 白衣冠送之

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凄凉悲绝、同仇敌忾 (易水送别烘托荆轲之悲)

廷刺秦王(动作、语言描写)

秦武阳:色变振恐

荆轲:顾——笑——前——谢

荆轲:取——奉——发——把——持——逐 ——引——倚——笑——踞——骂 秦王:惊——起——绝——拔——操——走 ——拔——击——复击——目眩 群臣惊愕、左右惊呼——?尽失其度?

(沉着机智、英雄虎胆、视死如归……)

秦王--正衬--荆轲

历史对荆轲刺秦的评议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潜 ?江湖侠骨?——龚自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荆轲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吗? 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

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第 三 课 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a,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

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

傧,旧读bìn。 迎宾赞礼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 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 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

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

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

金:

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4、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穿

帽 (15)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闻,禀告(16)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 5、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6、文言固定结构: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你/您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今】现在,这才 乃今得闻教 【顷之】不久 顷之未发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所?+动词】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宾语。

【岂……乎】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 【岂……哉】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7、 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附:定语后置规律。 、 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四种类型:①数量词定语后置;②楚辞句式的定语后置;③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④?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不管哪种类型,其特点都是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是规律。 我们把握住这一点,只要在句中(或偏正短语中)找出哪是中心词哪是定语,看看定语是否置于中心词后,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的,便是定语后置。翻译时应改为前置。

操作示例: 2、 数量词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 如:

③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 ——十二卷军书上,每一卷上都有爷的名字。

(?军书?是中心词,?十二卷?是数量词修饰?军书?的,作定语,后置了,翻译时改作前置。下列诸句同。) ④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肴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十二?是数词)

2.楚辞句式。?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其定语往往后置。 如:

①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佩带着光闪闪的长剑,戴着高耸耸的切云冠。后代也有用这种句式的。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种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有时,在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插上?之?(或?而?,或?有?)字。 如:

⑥ 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 ——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 ⑦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并且用它对读这本书的国人(进行)勉励。

⑧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⑨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句子定语被中心词切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前置,一部分后置。 如:

⑩ 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前往自己的封国(楚国)……召来曾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那个青年人,叫他担任楚国中尉。

说明:这第三种类型的定语后置,有很多人赞成,也有很多人反对。作为句法分析可以进一步讨论。我个人是赞成的,因为承认定语后置说较有利,译出的句子也较简洁;再者,就是现代汉语中,也有定语后置的句式。如:?党员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标准,经多次教育帮助仍无转变的,劝其退党,不予登记。?(《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式,有突出中心词的作用。 4.?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如:

③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出山沟一样……(?怨愤?是中心词,?所积?——?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翻译时前置。)

注意与?所?字结构作定语前置的区别。 ④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人。

(?所得?的对象是?表众?,作?表众?的定语,前置与例①不同。)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全部占领名作状,向北掠夺南部边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对人的尊称名作状,早晚间,形容时间短,马上经常侍奉岂可得哉? ”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又怎么能假如没有请求拜见凭信之物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 金千斤,邑万家。形作动, 亲近,接近介宾后置即千斤金万家之邑(定语后置)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秦王必说见臣,果真给一定“悦”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有以: 有所以,有用来……的走投无路,古今异义归丹,归附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为了私事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另外对策辜负了古:品德高尚之人心意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驾车前往(事)已至此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收起来装好封之。首级名作状,用匣子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在这时预先寻求锋利工匠人名定语后置买到准备行装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他)正眼看忤: 逆,相对。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等待一个朋友和(他)一起去形作名,远方因而留下来等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过了些时候意动,以……为迟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已”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发怒,斥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拿着不可预料去了不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返”)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往)。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停留下来的原因意动请允许我辞别“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5m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