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年初中语文内蒙古初三同步测试测试试题【3】含答案考点

更新时间:2023-04-06 15: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2019年初中语文内蒙古初三同步测试测试试题【3】含

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名著《骆驼祥子》《水浒》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3分)【】【】A.到北平后,祥子做过各种苦力,后来决定以拉车为业来改变自己一无所有的命运。他拼

命努力了三年,终于拉上了属于自己的新车,可不到半年就被乱兵掳去,直到和虎妞成婚后才又拉上了虎妞为他买的一辆二手车。

B.《骆驼祥子》中,虎妞因难产而死。虎妞的死让祥子彻底丧失了生活的信心,他开始堕落,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甚至还出卖了他的恩人,最后靠帮人送殡行尸走肉般地活着。C.祥子曾经先后到杨家、曹家、夏家做过包月。杨家人多事多,待人苛刻;曹家虽然工钱不多,但主人和气;夏家只有两个人,可十分肮脏卑鄙。

D.《水浒》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宋江的神机妙算、吴用的领袖才能、鲁智深的忠勇仗义、李逵的骁勇善战、燕青的伶俐机灵、林冲的粗鲁莽撞等,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E.林冲是“逼上梁山”的典型人物。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高俅蓄意陷害,他都忍让了。直至高俅派人放火烧草料场欲置他于死地,林冲才杀死陆谦等人,奔向梁山。

【答案】B D

【解析】

试题分析:做此题时需要对以上名著内容及人物熟悉,选项B中真正摧毁祥子意志的是小福子的死,不是虎妞的死;祥子出卖的是阮明,不是他的恩人。选项D中应为“宋江的领袖才能、吴用的神机妙算、李逵的粗鲁莽撞、林冲的骁勇善战”。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

A.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雁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中“惟”应该是“唯”;B中“雁”应该为“燕”;D中的“荫”应为“阴”,因此答案为C。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领域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有志于此的科学家去破解。B.今年3月1日,在昆明火车站发生了石破天惊的暴力恐怖事件。

C.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碌碌无为。

D.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MH370飞机“失联”事件发生后,关于失联飞机的真相扑朔迷离,专家和媒体对此也莫衷一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中“叹为观止”充当句子的谓语部分,不能作定语;B中“石破天惊” 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与语境不符;C中“碌碌无为” 平平庸庸,无所作为。这里与语境不符。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只要我们好好珍惜生命的给予,并不断用心去打造,就能拥有生命的芬芳。

①只因上帝特别喜爱某些人的芬芳②所以才对他咬得特别重

③生活给予每个人的都不会太少④上帝给了他残缺的肢体

⑤却让他拥有了一个芳香的心灵⑥霍金就是这样一只苹果

A.⑥④⑤①②③B.③①②⑥④

C.①②③⑥④

D.①②⑥④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做句子衔接题时,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明确解题思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合理、正确排列顺序,符合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等关系。3、保持情境(语境)统一、和谐,列举

对应,句式协调。4、保持叙述角度一致、词语照应。这道题要从表述的先后顺序考虑,这

里的先后顺序应该是逻辑顺序。先确定段落的观点,然后举例子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因此

首先确定了相关联的:①只因上帝特别喜爱某些人的芬芳,②所以才对他咬得特别重。举

霍金的事例佐证,得出“③生活给予每个人的都不会太少”,选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它的作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B.《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王勃的绝句《终南别业》。

D.鲁迅先生的小说《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主人公是“我”与“阿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A、《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它的是西汉末年的刘向编写的。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的绝句《终南别业》。

D、鲁迅先生的小说《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主人公是“阿长”。

二、现代文阅读

亲近泥土(15分)

① 游子归来,原都是为着寻觅,有所追怀的,更何况在这冷露清秋时节,在这忽而霏霏、忽而潇潇、忽而滂沱的秋雨里。此情此境,无疑是触发忆念与遐思的一种酵母剂。带着深沉的凉意,荒疏的逸趣,它使望见的一切都变得有情有意了。

②“人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我忆起了“弃我去者不可留”的悠悠岁月,忆起了童年,忆起母亲,默诵着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③爱得深沉的土地,闪烁着绚烂的妖冶。

④《庄子·在宥》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我的恋土情结的形成,却并非来自于书本,而是自小由母亲灌输的。母亲郑而重之地告诉我,人是用泥土制造出来的。这个胎里带来的根基,使得人一辈子都要和泥土打交道,土里刨食,土里找水,土里扎根。最后,到了脚尖朝上,辫子翘起的那一天,又复归于泥土之中。母亲说,不亲近泥土,人是长不大的。许是为了让我快快长大吧,从出生那天起,母亲就叫我亲近泥土——不是用布块来包裹,而是把我直接摊放在滚热、铺满细沙的土炕上,身上随便搭一块干净的布片。到了能够在地上跑了跳了,我就成了地地道道的泥孩。

⑤泥土伴着童年,连着童心,滋润着摇曳多姿的生命。可以说,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泥土中摔打过来的。

⑥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也就割断了同滚烫的泥土相依相偎的脐带,成了虽有固定居所却安顿不了心灵的形而上的飘泊者。整天生活在高楼狭巷之中,目光为霓虹灯之类的奇光异彩所眩惑,身心被十丈埃尘和无所不在的噪声污染着,生命在远离自然的自我异化中逐渐地萎缩。真是从心底里渴望着接近原生状态,从大自然身上获取一种性灵的滋养,使眼睛和心灵得到一番净化。

⑦从格致意义上来说,泥土对我有另外的含义。也许,泥土是人类最后据守的一个魂萦梦绕的故乡了。纵使没有条件长期厮守在她的身边,也应在有生之年,把这一方胜境好好珍藏,埋在心灵深处;并经常跟这个记忆中的“故乡”作倾心、惬意的情感交流:从多重意义、多个视角上对她作深入的品味与体察。通过搜寻,打捞那些业已梦幻般模糊的痕迹;并发挥审美创造的潜能,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审美意义的回应:把被遮蔽的东西豁然敞开,把那本已模糊的旧日情怀,以生动鲜活的“图示化外观”展现出来,烙印在心灵的屏幕之上。

⑧泥土饱藏着开拓和创造的无穷潜力。当东风吹拂大地时,泥土便睁开矇昽的睡眼,充满着柔情蜜意,慢慢地舒展腰肢,以一种天生的母性亲和力,为人们奉献出源源不竭的财富。我

想,只要在泥土里久久地凝神伫立,大自然便会把那无限的潜力,聚集到我们的脚下,然后

像气流一样,通过经络慢慢地升腾到人们的胸间、发际、遍布全身。

6.第①段划线句中“凉意”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7.第②段“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一句中的“熟悉”“陌生”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4分)答:

8.第⑥段中说“生命在远离自然的自我异化中逐渐地萎缩”,从本段看,作者说自己生命萎缩

的理由是什么?(2分)

答:

9.在作者看来“没有条件长期厮守”在泥土身边的人,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家乡?结合第⑦段内

容分条作答。(4分)

答:

10.从全文看,作者提出“亲近泥土”的理由有哪些?(3分)

答:

【答案】

6.(2分)一是指冷落清秋节感到天气很凉,二是指游子回乡时一种断肠的心境。(或:一

是自然节令的凉,二是对故乡心理感受的凉意。答对一点给1分)

7.(4分)不矛盾。“熟悉”是因为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2分)而“陌生”是指自己久

离家乡,不仅对家乡的面貌渐趋模糊,而且在心理上也有了“陌生”之感。(2分)

8.(2分)答:一是作者离开家乡后脐带被割断,没有了养料;二是心灵受到污染。(答对

一点给1分,意思大致对酌情给分)

9.(4分)答:(1)要把泥土珍藏在心灵深处。(2)要经常跟泥土做倾心、惬意的情感交流。(3)要搜寻、打捞那些业已模糊的内容。(4)要发挥审美创造的潜能。

10.(3分)(1)泥土是胎里带来的根基,人一辈子要和泥土打交道;(2)泥土是人类最后据守的一个魂牵梦绕的故乡;(3)泥土饱藏着开拓和创造的无穷潜力。

【解析】

6.试题分析:从游子归乡的时节“冷露清秋时节,在这忽而霏霏、忽而潇潇、忽而滂沱的秋雨里”得出:“凉意”指冷落清秋节感到天气很凉;“人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可得出:“凉意”

又指游子回乡时一种断肠的心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境意的理解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答题时要不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乃至文章的中心主旨分析问题,才能正确理

解词语的含义。答题思路一般是:分辨清楚所选词语的表面含义,瞻前顾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联系上下文作答,考虑词语和文章中心的关系;联系文章结构以及文章的中心、作者的

思想感情分析词语的意思。

7.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表态:不矛盾;然后根据“我”——多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时的感受去分析“熟悉”和“陌生”在文章中各指什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

点评: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将最关键的核

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这类题目可遵循:找依据→细分析→得结论的思路答题。

8.试题分析:这道题题干虽然要求针对第⑥段中分析“作者说自己生命萎缩的理由是什么?”,但分析试题时,一定要结合前文4—6小节的内容去分析。小时候母亲曾说过“人是用泥土制

造出来的”“不亲近泥土,人是长不大的”,于是“泥土伴着童年,连着童心,滋润着摇曳多姿

的生命”“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泥土中摔打过来的。”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泥土,也就像“割断了同滚烫的泥土相依相偎的脐带,成了虽有固定居所却安顿不了心灵的形而上的飘泊者”;由于长期远离家乡,远离泥土,“目光为霓虹灯之类的奇光异彩所眩惑,身心被十

丈埃尘和无所不在的噪声污染着”,于是“生命在远离自然的自我异化中逐渐地萎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将最关键的核

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学生归纳出来的答案只要符合情理就行。

9.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示可以从第⑦段内容中归纳出来。“纵使……也应”是让步假设,表明

后文叙述的内容就是:没条件长期厮守在泥土身边的人,只要做到以下这几点(①要把泥土

珍藏在心灵深处。②要经常跟泥土做倾心、惬意的情感交流。③要搜寻、打捞那些业已模

糊的内容。④要发挥审美创造的潜能。)也能说明他(她)热爱家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可以通过分析关键词语来回答问题,如本题只要抓住“纵使……也应”来分析,

就能很快归纳出答案。

10.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我”与“泥土”间的特殊感情中归纳。①亲近泥土使我我忆起了“弃

我去者不可留”的悠悠岁月,忆起了童年,忆起母亲,泥土勾起我对故乡、童年生活和母亲的怀念,泥土在作者心中就意味着、美好的童年和母亲。②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泥土成了

净化我眼睛和心灵的寄托。③泥土是我据守的一个魂牵梦绕的故乡,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④泥土饱藏着开拓和创造的无穷潜力,我要永远亲近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文本字里行间流淌的作者对泥土的特殊情感,然后从亲近泥土和

远离泥土的情形去分析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共10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52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