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5-22 09: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1.1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1.2食品不安全 信息不对称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1.7: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8: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1.10: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1.11: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 中国经济时报 2003年8月7日 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2.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9.2:建复式预算体系 用制度管住干部
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潘承祥 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10.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10.3:分税制10年
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12.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1
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分析:本案例涉及到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经济学认为,市场要高效率的配臵资源必须是完全竞争的,每一个市场中都要有众多的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不可能有哪一方完全控制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价格,所有的买方和卖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臵的效率才是最高的,一旦某一个或少数厂商控制了价格或者需求,就会形成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源配臵的效率就会降低。垄断可以分为经济垄断和政府垄断,微软案例是典型的经济垄断,我国则存在较严重的政府垄断现象。
从理论上讲,当某一行业在产出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之后,存在着规模效益递增或成本递减的情况时,就可以形成经济垄断。经济垄断者一方面利用自身行业中的优势地位,为竞争者设臵进入壁垒,开展不合理竞争,如微软就利用高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封闭的视窗系统,试图垄断文本处理软件、浏览器等供应,甚至强迫用户对软件进行升级换代,导致竞争对手难以与之进行软件质素的公平竞争,影响技术进步;另一方面,经济垄断者在优势地位下,不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定价规则,通过产品高定价获取垄断利润,如微软正牌产品在中国的价格都很高,影响市场配臵资源的效率。
长期存在的广泛的行政性进入壁垒,导致了我国存在较严重的政府垄断现象。政府垄断导致了竞争的缺乏,也大大降低了教育、医疗、铁路、民航、电信、电力、煤炭等垄断行业的经济效率,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不同形式的经济性垄断也开始在我国部分产业领域中出现,并且开始出现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压制和扭曲竞争的行为,如价格联盟、产品市场垄断、外资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所形成的垄断以及自然垄断。
通常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措施补正经济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第一制定反垄断法在法律上限制垄断行为;第二在某些领域规定价格或收益率对垄断进行管制;第三通过公共生产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的角度而不是盈利角度提供部分准公共产品。判微软违法也正是建立在反垄断法之上。对这一判决现在也存在争论,对这一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微软的成功是竞争的结果,微软成功的实现了在规模扩大基础上的边际成本递减。使边际利益呈上升趋势。这本身就是社会资源的有效配臵。应当说微软早期
2
的竞争是成功的,这恰恰体现了竞争和市场的作用,没有市场和竞争就不会有现在的微软。第二,反垄断法也是必要的,无论是政府垄断还是经济垄断,都会降低市场货源配臵的效率,微软在形成垄断地位后也确实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作出了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这种损害消费者利益行为的出现与微软的垄断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的情况则较为复杂,首先必须放松管制,吸引各类资金进入垄断行业,减少行政性进入壁垒,避免政府垄断;此次,进一步政企分离、调整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垄断行业资源配臵的效率;最后,采取各种鼓励竞争的举措,颁布和执行反垄断法,避免和打破经济垄断现象。
(二)案例1.2:食品不安全 信息不对称 分析:市场失灵是指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社会资源的配臵的最佳状态,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而信息不充分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不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必将产生由于住处不充分而导致的市场失灵。信息拥有量较多的一方有可能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与对方的交易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使另一方受到损害。
本案例中食品生产者与食品消费者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作为商品交易的一方无法观测和得知商品交易另一方即食品生产者的相应信息,也不了解食品提供者为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不利于消费者的行为。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不仅影响市场配臵来源的效率,而且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选择和决策。
信息不充分导致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应当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涉。食品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也需要政府进行干涉。首先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制生产商对所提供的食品披露真实和全面的信息。例如近年来政府对转基因食品要求必须进行明示就是例证。第二组织必要的认证制度,按标准对特定食品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进行认证,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第三对利用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故意提供不安全食品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处。
(三)案例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3
分析:本案例是典型的负外部效应的案例。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主体的行为对其它主体产生影响,却不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或享受应得的权益。外部效应有正负两个方面。如果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获得了利益,而其他主体并不为这种利益支付代价则称为正的外部效应。而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受到了利益上的损失,而这种利益损失得不到补偿则称为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在本案例中,野生动物的保护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上海,首博新馆的建设对也小区居民带来了明显的负外部效应。从理论上讲,经济主体不太愿意从事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活动,如提供路灯照明,虽然自身受益,但其他主体跟着受益却须自己承担全部成本;经济主体更愿意从事具负外部效应的活动,如本案例修建漂亮建筑,而不顾及对其他经济主体的伤害。
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补正市场领域的外部效应。应当通过相关立法明确建立特定主体对其他主体形成的负外部效应的补偿机制,以避免出现特定主体的经济行为使其他主体利益受损而这种损失得不到补偿的现象,以限制和纠正市场经济中所形成的负外部效应。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很多负外部效应的界定和补偿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标准,这对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案例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分析:经济波动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经济的运行如同人类的呼吸,时而高涨、时而衰退,人类不能不呼吸,相应的,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市场经济存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就存在着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并不存在争论,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也不存在争论,真正争论的是如何看待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态势。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政策以抑制需求,反之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政策刺激需求,而包括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调整都要围绕着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而展开。因此可以说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相机抉择政策的使用,其关键在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
(五)案例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分析:收入分配社会不公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在比较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4
基本能够实现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劳动者、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够根据其贡献取得相应的收入分配。但市场本身难以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要使收入分配在社会公众能够忍受的差距范围内,则需要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再次分配。
本案例探讨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我国当前存在收入分配社会不公问题,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但我国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不完善,尤其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地位不平等,从而导致严重的收入分配初次不公,按劳分配未能充分实现,而总体工资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
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工会成为真正的劳动者组织,加强劳动者保护,提高劳动者在工资谈判中的地位;其次,进一步保障劳动者在国内外自由流动的权益,逐步废除劳动者身份限制,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臵;最后,完善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主导实现收入分配社会公平。
(六)案例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分析:“信用缺失”只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而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应当如何有效地干预和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毫无疑问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在高效配臵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失灵和失效。而政府也同样不是万能的,也存在政府的失灵。本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市场问题;其二是政府问题。
本案例的市场问题主要表现在“劣币趋逐良币”。经济学认为,当成色不足分明不定的劣币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与成色和分量良好的良币同样的商品时,人们都会运用劣币去购买商品而把良币储藏起来,这样市场上流通的都是劣币,而把良币从市场中趋逐出去,这一理论说明了如果不良行为如信用缺失可以得到与优良行为如信用良好同样的利益时,市场主体都会选择不良行为去获取相应的利益,因为这种行为的成本是最低的。
本案例的政府问题则在于政府应当通过什么手段使不良行为不能获得与优良行为相同的利益。从而加大不良行为的成本,使市场主体运用优良行为获取效益,形成整个社会“良币超逐劣币”的局面。这是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责。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使市场主体主动选择优良行为获取收益,进而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与氛围。在这里教育是必要的,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既然市场主体运用不良行为的目的是获取收
5
(一)案例10.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分析:这是有关日本财政体制的案例。虽然日本名义上实行了地方自治制度,但是中央政府的触角却几乎遍及地方政府活动的各个领域。由于收入集中于中央,支出大部分又落在地方,地方财政收入难以支撑其财政支出,而使地方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的转移支付。因此,日本地方自治范围内的大部分事务,名义上属于地方事务,实际上是一种中央地方“共同事务”。中央政府对地方事权范围的事务,可以通过提供经费进行干预,并引导、纠正、调控地方政府的支出活动,实现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标。从实际效果看,这一做法虽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财权事权统一”原则,但对确保某些领域全国行政水平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日本的这一事权与财权划分模式,也存在干预过多、管理过细、监督过频、成本过高等缺陷,对中国政府间事权与财权的划分有一定警示作用。
(二)案例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分析:这是有关美国财政体制的案例。由于事权划分清晰,使美国各级政府财权明晰化与各级财政的独立性具备了前提条件。美国的这种同源课税、财源分享的划分财政收入方式,在世界各国的财政体制中具有其独特性,对我国政府间财权的划分有很大启示。也就是说,我国政府间财权划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既要以事权划分的清晰为前提,又要以法制的健全、税制的完善为基础。
(一)案例10.3:分税制10年
分析:这是有关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案例。分税制改革是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使中央与地方财政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中央可以从财政收入的增量中适当多得一些。分税制改革实行10余年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该体制为种种条件所制约,仍带有过渡色彩,留下不少问题。一是财权与事权划分的不对称成为突出矛盾,影响了各级政府职能的发挥;二是政府层级过多,大大降低了收入划分的可行性,过多的政府层级使得中国不可能像国外那样实行彻底的按税种划分收入,而只能
16
加大共享收入的比例;三是我国某些统一的支出控制标准形似集中,实则紊乱,有些支出控制标准甚至带有随机性和相互攀比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方向,在适度简化政府层级的前提下,按照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的原则构造完整的分级财政,同时还要相应地改进和完善中央自上而下的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在减少政府层级方面,可考虑逐步把乡镇变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使市与县在财政体制上同级,进而可以实质性地建立三级分税制和分级财政,这样既能精简机构,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又能有效地规范和完善公共财政收入制度和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体系。
案例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分析:这是我国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的案例。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进行过不少探索,采取过多种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税制改革、预算制度和财政体制是最重要的三项改革。一是推进税制改革,包括增值税转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是完善增值税制度的方向;合并内、外资企业两套企业所得税制等,通过税制改革可以增进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二是预算制度改革,核心问题是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这项改革将大大增强预算的透明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有利于强化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三是加强转移支付的力度,实现地区间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一系列财政、税收方面的改革,加快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完善。
案例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分析:这是一个有关我国财政赤字计算的案例。
当前实际各国财政赤字和结余的计算公式是“经常性收入(不包括债务收入)-经常性支出(不包括债务本金支出,包括债务利息支出)”。我国计算财政赤字的经常性支出既不包括债务本金支出也不包括债务利息支出,也就是说少算了赤字。
财政赤字的计算口径应该尽快与国际接轨,一方面还财政赤字以本来面目,也可以客观对财政赤字以国际比较,从而控制我国的财政风险。
一般来讲,收支平衡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财政赤字的产生意味着政府部门收小于支,对应的就是私人部门收大于支,政府占用了私人部门的资金。和政府不一样,一
17
般来讲,私人部门的资金使用是会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对比的。另一方面,出现财政结余,则意味着部分资金未充分使用,存在浪费也不可取。
案例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分析:一般来讲,收支平衡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财政赤字的产生意味着政府部门收小于支,对应的就是私人部门收大于支,政府占用了私人部门的资金。和政府不一样,一般来讲,私人部门的资金使用是会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对比的。但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在经济运行的低潮,政府实行赤字政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本案例主要涉及美国财政赤字及其经济影响。近年来,由于美国社会保障和医疗开支的扩张,也因为伊拉克战争,美国的财政赤字剧增,这不仅对美国经济增长构成威胁,而且,因此美国通过设臵贸易障碍来解决问题,将导致全球经济灵活性下降并损害目前良好的世界经济前景。解决的思路主要应是逐步消减政府开支,尤其是政府用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等福利项目的开支,以减轻财政负担。
案例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分析:财政赤字的多寡可以反映出一国财政政策的趋向。
本案例主要涉及到了我国财政赤子乃至财政政策的变化情况,这主要有赖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1998年以来,一方面,连续的赤字财政政策,积累了大量的赤字,政府的债务规模已达到相当的程度。另一方面,经济环境已有大的变化,投资过热、物价涨幅较快。这样的背景下,要求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大幅减少政府财政赤字。 案例12.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分析:财政政策和制度安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政府的各项工作和任务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本案例主要涉及我国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的问题。传统财政体制下,财政主要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政府公共服务比较缺乏。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财政政策已经转向于支持解决“三农”问题、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以及解决高房价、教育高收费、医疗高收费等问题。
财政政策能否最终起作用,依赖于收入分配、货币供应量和价格等媒介体传导,因此,其最终目标的实现不易把握也不确定。
18
案例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1979-1988年总体上“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
分析:这一阶段的10年间,货币与财政政策组合的变动频繁,出现多次“双松-双紧-双松”的螺旋式循环,经济难以承受。这说明政府对两大政策的认识肤浅,驾驭能力不足,两者总体尚处各自为战阶段,仅有的配合也是“本能”和滞后的,效果也较差,甚至对经济波动推波助澜。这一时期的教训启示我们: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是必须的;两大政策的运用应相机抉择,但须相对稳定;政策的前瞻性和时效性非常重要。
1989-1997年总体上“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
分析:这一阶段在我国宏观调控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政府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取得巨大提高,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开始形成。这一时期财政政策的措施开始多样化,并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支农支出来调整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中的利率机制开始发挥作用,改变了以前主要依靠货币发行和控制贷款规模调节经济运行的简单模式;国债发行作为两大政策的结合点开始出现,使得两大政策的运作空间大大拓展。
1998-2002年积极财政与稳健趋松货币政策。
分析:这一阶段实行的积极财政与稳健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宏观调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政府运用两大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趋于成熟,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已基本形成。这一时期两大政策的实施,既有总量和结构调控措施上的协调,又有间接和直接调控手段上的组合搭配。在总量方面,两大政策同向松动;在结构方面,财政支出结构与税收对象结构的优化同信贷投入结构的调整并行不悖;在手段方面,政策性支出、信贷规模、外汇管制等直接调控工具与税收、利率、准备金率等间接调控工具互融互补。
2003-2004年“松财政紧货币”政策配合。
分析:之所以把这两年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不仅仅是因为我国政府主动采取了松紧搭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更重要的是在宏观调控中出现了两大政策冲突的现象:一是
19
以增发国债为主要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货币供应和银行贷款的过度增加;二是趋向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国债发行成本上升,影响了国债的发行;三是作为连接两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国债,在市场化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四是财政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的界限不清,影响了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这对形成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机制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2005-2006年“双稳健”政策配合。
分析:“双稳健”政策的提出和灵活运用,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协调机制已经形成,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明显提高,面对市场失灵的宏观调控艺术趋于成熟。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以及这一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互相配合,以实现总量调控的最佳效果,是对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
20
正在阅读:
财政学案例分析05-22
操作系统期末正式试卷A(08-09二)09-18
科技艺术制作介绍词12-13
公司股东合作协议书08-13
如何提高员工的服务理念和素质,做到更精致的物业服务,增强品牌的厚度05-16
业务多元化经营对银行的影响.docx05-16
2019中学生励志名言警句03-14
2016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英语对口单招测试版试题及答案12-23
结构化学试题库08-2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财政学
- 案例分析
- 换热器型号大全`
-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单元复习与测试 新人教版
- 英语写作大赛策划书
- 2013年信息技术基础模拟题及答案
- 潍坊市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管理办公室文件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一8单元测试题
-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及复习题全套教案
- 苏州市旅馆、商务办公楼、城市综合体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
- 高考达标检测(二十三) 等差数列的3考点 - 求项、求和及判定
- PPT专题理论复习
- 消防安全工作制度
- 2016年督学工作总结
- 第4章模电习题答案
- 临沂市开发区八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有答案)
- 商务楼、旅馆验收标准
-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 三级安全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
-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一中2015-2016学年八年级数学12月第解读
- 小学英语人教版四年级下册Unit 3 Travel Plans《Lesson 1》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