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杰出名人

更新时间:2023-11-08 13: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涂长望

(1906—1962),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知名教育家,中国科协和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创建人、杰出领导人和中国近代长期天气预报的开拓者。1906年10月28日出生在湖北武汉。

竺可桢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同时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造者。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赵九章

赵九章:浙江吴兴人,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他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陈联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气科学家,1934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舟山定,1950年毕业于定海县立初级中学(后与舟山中学合并), 1952年上海市立格致中学高中毕业,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央气象台工作。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西太平洋台风概论》,填补国内空白,引起亚太经社理事会 (ESCAP)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美国和我国港台等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和重视。

郭晓岚

郭晓岚 (Hsiao-Lan Kuo,1912年-2006年), 美籍华人,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大气动力学的一代宗师。是地球物理学、大气及海洋动力学的权威,其率先研发的数学工具可以描述大气的复合环流型 (complex circulation patterns) 和飓风的威力,因其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而深受同僚及学生们的敬重,曾发表120余篇论文。1970年更荣获美国气象协会(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简称AMS) 最高荣誉奖之Carl-Gustaf Rossby 研究奖章,并获选为AMS院士,1988年获选为本院数理

科学组院士。

吕炯

吕炯(1902—1985),气象学家、海洋气象与农业气象专家、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前开创了我国海洋气象学的研究,发表了《海水温度与水旱问题》和《海面水温与旱涝关系》,是我国海洋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先驱。以后转向农业气象学的研究,他联系实际,把农业气象和作物栽培、植物生理生化、农业生态及地形地貌联系起来研究,从而对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雷雨顺

雷雨顺(1935—1983),主持研究成功我国独创的“能量天气学分析预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气象台(站)对暴雨、冰雹预测的准确率。此项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荣获国家农委和国家科委的“农业科技推广奖”。他还完成《气象与军事》、《英汉气象学词汇》(修订本)的编辑和《大气环流》一书的翻译等工作。1983年1月5

日,国家气象局党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l月21日,国家气象局党组做出决定,号召全国气象系统的职工向雷雨顺同志学习。

洪钟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37年生,浙江省天台县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专业为大气物理。兼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大气化学与大气污染气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影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

院环境委员会委员。曾主要从事云和降水物理、复杂地形大气边界层结构与大气环境方面的仪器研制、野外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70年代,领导开展了山区大气扩散综合试验,多次圆满完成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大项目中的大气环境保护科研任务。。曾出访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瑞士、前苏联以及香港,进行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

柯本

德国气象学家 1846年9月25日生于俄国圣彼得堡,1940年6月22日卒于奥地利格拉茨。1864年进入彼得堡大学学习,1870年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874年起任职于德国汉堡海洋气象台达50年。著有《气候学》第一卷《普通气候学》,《地质时代的气候》(与A.L.韦格纳合著),《气候学手册》5卷(与R.盖格尔合编)等。著有《世界气候》(1923年)一书,1931年再版,改名为《气候学大纲》。自1930年起编著《气候学大全》,共26卷,实际就是根据他的分类法论述世界各地的气候志。

爱德华·诺顿·罗伦兹

爱德华·诺顿·罗伦兹(Edward Norton Lorenz,1917— 2008) 美国气象学家,混沌理论之父,蝴蝶效应的发现者。他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从事气象学领域研究。1963年获美国气象学会迈辛格奖,同年提出“混沌理论”(Chaos Theory)。 1967年出版的《大气环流的性质和理论》一书中,罗伦兹精辟地阐述了大气环流研究工作的历史发展、现状和展望。

罗斯比

罗斯比(Rossby,Carl-Gustaf Arvid 1898~1957) 瑞典裔美国气象学家。1898年12月28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957年8月19日卒于同地。1918年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1925年获博士学位。。1937年首先提出主要是气压场向风场适应的观点;开辟了研究大气运动适应问题的新分支;1939年提出了大气长波理论,后又提出位涡度守恒定律;1941年对大气的三圈经圈环流模式作了精辟的论述。1926

年移居美国。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气象学会理事长、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名誉会员。并获得西蒙斯纪念金质奖章、国际气象组织奖。

伯杰龙

伯杰龙Tor Harold Percival Bergeron(1891~1977) 瑞典气象学家。1891年8月15日生于英国伦敦附近戈德斯通,1977年6月13日卒于瑞典乌普萨拉。1916年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1928 年获奥斯陆大学博士学位 。他是瑞典、挪威科学院院士。曾获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西蒙斯纪念金质奖章,1966年获国际气象组织奖。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1947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地理学家,研究员。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08年9月连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2008年6月获得第五十三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他系统研究了南极冰盖雪层的“变质”过程,从定量分析入手,总结出了雪到冰川冰演化过程的地域分异规律;他对南极冰盖表层雪内的物理、化学过程与气候环境记录之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关降水

卡尔-古斯塔夫·阿尔维德·罗斯贝(Car-Gustaf Arvid Rossby, 1898-1957年)1898年12月28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中产家庭。当他在家乡的斯德哥尔摩大学进行数学和物理专业的学习时,参加了由当时刚刚获得气象预报理论突破的皮叶克尼斯主讲的一次关于大气运动非连续性问题讲座,由此他就被气象学问题深深吸引。1919-1920年他进入著名的卑尔根气象学校,加入了由皮叶克尼斯率领的气旋理论研究和天气预报团队。

吴国雄

吴国雄在国际上首创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部分结果作为美国学术刊物《海洋和大气动力学》的特邀文章,被专家认定为重要贡献。他于1992

年以参加项目“中期数值天气预报”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了首次由我国承办的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科学大会,并于2007年7月当选该协会主席。他是IAMAS首位来自亚洲的主席。 他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的首席科学家。

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

在6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

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如何利

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的研究。2003年,他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同年,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世界气象组织前秘书长米歇尔·法罗称赞叶笃正是一位广受尊敬、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叶笃正在国际科学前沿的研究工作,并不是跟在外国人后面的所谓“同国际接轨”,而是作出了一系列的原始创新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这就是叶先生常说的,“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2006年1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在叶老办公室,记者发现,与2006年叶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相比,他依然精神矍铄,只是听力有些下降,和他交谈时,需要把声音放大一些。 陪同采访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浦一芬介绍,已经93岁高龄的叶老仍然坚持每周一、三、五上午到办公室上班。叶老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平静”。现在,他谢绝一切会议,只是安静地搞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4u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