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4-04-23 05: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铜川市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2011年~2015年)时期,是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时期;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强势推进“5523”工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加快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铜川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铜川的经济实力,形成支撑和带动全市乃至渭北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建设新区,带动铜川,引领渭北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招商引资的新格局,推动铜川经济振兴;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与西安关中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铜川经济的协调发展。
根据《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制定铜川市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明确未来五年新区管委会的重点工作,更好地促进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新区管委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5523”发展战略,把发展经济作为促进全区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出了成效,推动了我区又好又快的发展,使我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培育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平台。
1、经济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2006年至2010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4%,2010年达到18.1亿元,占全市的1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9%,2010年达到0.869亿元,占全市的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3000元左右,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2、招商引资取得实质性突破。“十一五”以来,铜川新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招商引资为中心,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签订工业投资合同协议23个,涉及投资20.80亿元;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工业项目19个,总投资29.70亿元。到2010年底,入区企业已达50余家。我区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全市国民经济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6年至201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2亿元,年均增长43%,相继建成玉皇阁大桥、道路二期、排水二期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区内综合交通设施日趋完善,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铜川吸引外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
4、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增势强劲,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绩,“十一五”期间,我区依托旺旺集团、陕西重汽集团、西安建大等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重点扩大产业配套能力,扩大产能,形成了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与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等三大产业板块。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30218万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7.65%。商贸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增速明显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5、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472元/年,与2005年相比增长2.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94元/年,与2005年相比增长2.4倍;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6、就业安臵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区大量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进驻,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力地缓解了全市就业压力,周边大批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我区成为产业工人。“十一五”期间,从业人数达到5864人,我区已成为全市接纳农村剩余
劳动力,安臵下岗职工,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阵地。对缓解“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 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我区是1993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我区位于陕西中部,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带,210国道、西铜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南距省会西安70公里,北距盛产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延安270公里、榆林620公里,是关中通往陕北的重要交通要道,陇海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是铜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未来西部发达城市群和铜川产业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是铜川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2、发展基础良好。铜川市新区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区内南部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建设,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2010年,累计投资达1.1亿元,建成道路7.2公里,新铺设自来水管道2.7公里,天然气管线10公里。南部工业园区已成为铜川地理位臵最优越,基础配套最完善的工业园区,是吸引外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
3、铜川工业化进程早,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区已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新型材料制造三大产业,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为我区“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节 发展机遇
1、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实施市委、市政府“5523”发展战略以来,我区经济社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为全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战略,必将为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2、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我区紧邻人口密集、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大的西安及关中—天水经济区,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吸引国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我区的集聚和重组。
3、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机遇。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呈现出工业化重心向内地与西部转移的强劲趋势。铜川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地近西安,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煤炭开采、水泥制造、汽车零配件和电工电气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电力生产等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具有承接东部地区和西安等地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4、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
11 12 13 14 15 16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污水处理率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城市绿化覆盖率 赵氏河流域水质 元 元 (%) (%) (%) (%) 级
22472.00 5594.00 65.10 56.00 44.52 41.60 Ⅲ 38400.00 12.00 8285.59 9.50 97.89 8.50 98.69 12.00 59.58 50.61 Ⅱ 6.00 4.00 第三章 产业发展
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南部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努力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型材料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逐步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型、为大工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新格局。到2015年,形成主体多元化、产业集群化、布局合理、辐射周边的大产业园区的格局和特色产业基地。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
紧紧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全面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区的优势产业。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
1、重点发展以汽车车桥成套设备和零部件为主导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大型成套煤炭综采综掘设备为主导的煤炭专用设备制造业;以水污染处理设备为主导的环保节能专用设备制造业。
2、大力发展电工电器、新型陶瓷、卡箍式柔性管拉头、太阳能光伏、胶带输送机、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EBJ系列掘进机等机电产品制造业。
3、加快实施陕汽新区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陕煤化集团胶带输送机、陕煤建司管件设备厂迁建扩容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4、进一步加快南部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业板块园的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推进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入园发展,发挥装备制造业集群效应,走扩大内需创新发展之路。
第二节 食品加工业
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和果产品加工,以旺旺集团铜川瑞麦食品公司为龙头,依托祥云实业、佰度食品、金荞食品、亲亲乐食品、李华葡萄酒厂等食品和果蔬汁加工制造企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膨化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和特色食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打造2~3个国家级著名品牌,使食品加工业成为我区的优势产业。到2015年,食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工业增加值7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12%左右。
第三节 新型材料制造业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材料研发基地为龙头,重点发展复合金属材料,耐磨、耐热、耐腐蚀等高分子复合材料制造业和PVC材料加工制造业。充分发挥铜川电解铝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铝铂、铝型材等深加工铝产品,拉长铝产品产业链,壮大新型配料制造业。
第四节 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等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重点建设电子商务结算中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结算业务;发展新型能源、太阳能光伏、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等。全面提升我区的产业水平。
第五节 医药制造业
充分利用“孙思邈”、“药王”、“药王山”等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品牌优势这一无形资产,通过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扩大孙思邈制药厂规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药王山中草药进行生物提纯加工,大力开发保健养生及通管丸等新兴中成药产品;加快千金方药材公司中草药加工项目、兰州伟慈制药有限公司超氧化物歧化酶生产线项目,年产3000吨多肽营养液“唐可肽”生产项目的建设进度,壮大我区以中草药为主导的医药制造业,使我区医药加工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大的突破。
第六节 现代服务
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为突破口,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服务业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公共文化体育、旅游、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调整服务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促进服务业的跨跃式发展。
1、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对餐饮酒店、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进行升级改造。重点建设一批高档酒店、宾馆等服务设施和大型批发零售市场,优化整合形成一批餐饮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地方品牌;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和以便民店、专业店、连锁店等为主的社区服务业。
2、积极发展物流配送、仓储式购物、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业;培育和发展果品、陶瓷、建材等产地型产品的大型专业市场;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配送、零售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工业品批发市场等物流体系。重点建设仓储购物中心、华荣建材市场、太阳商城、新时代广场等一批品位高、规模大的商贸物流企业。到2015年,初步形成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辐射周边的商贸物流大格局。
3、建立和完善金融资信评估、信用担保、金融咨询、保险评估等中介机构,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商务、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加快会计、法律、管理
咨询、信息咨询、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培育中介服务知名品牌,提升执业水平。
4、积极稳妥地推进商品住宅建设,大力开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加大商业用房的开发力度,改善商务用房结构,规范发展装修装饰业,加强房产中介和物业管理,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5、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十二五”期间,全面开通新区至西安的公交线路,重点建设西安至新区的城际轻轨交通;合理配臵和建设公路货运、客运周转场站,加快发展客运服务业,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
6、以都市生态游为重点,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扩大和完善牡丹园、植物园建设项目,加快玉皇阁湿地公园、赵氏河流域延昌寺和千亩荷塘农业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孙思邈主体公园、柳公权主体公园、大唐养生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开发苹果、樱桃、莲藕等采摘观光游、农家休闲游等特色旅游;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城市中心广场、社区公园和旅游宾馆、旅游接待中心,把我区建设成为特色旅游区和休闲旅游胜地。
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农业生产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全面实施粮食单产提高、果业提质增效、设施蔬菜建设和畜牧业倍增四大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农业由生产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0.83万吨,肉类总产达到0.2万吨,蛋产总量达到0.12万吨;全区林果面积保持在2.4万亩,村镇植树17万株。农林牧渔总产值突破18600万元,年均增长8%。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引进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稳定粮食生产,推进测土配肥,实现小麦、玉米良种全覆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
2、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大力建设与完善规范养殖小区,重点扶持奶牛、生猪发展,实现小区饲养集约化管理。
3、大力实施生态林抓巩固,经济林抓提高的发展战略。以赵氏河流域及高速公路两侧为重点,实施大规模绿化美化工程;加快经济林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苹果等品种的结构调整和大樱桃特色基地建设;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培育绿色无公害产品;推广和应用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经济林的科技含量;扶持和发展果品加工、储藏、保鲜等林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林果业产业化发展。
第二节 水利建设
加强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节水浇灌溉,保护和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步伐;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解困工程,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积极实施赵氏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完善防汛抗旱信息采集、通报和情况反映系统。到2015年,全区30个行政村的饮水全部并入城市管网,实现城乡饮水一体化,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9%;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建立健全防汛抗旱信息系统。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
以产业一体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和管理企业化为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实施一村一品工程,重点发展果蔬、奶制品等深加工业;积极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竞争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业由生产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1、扶持、壮大一批以大樱桃、苹果等为主导的果品种植、包装、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龙头加工企业,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以农工商贸一体化推动农业产业化。
2、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引进一批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推
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及农民利用土地、产品、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辐射和带动农民以较低成本进入市场,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3、扶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导,连接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运作灵活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载体。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培训基地作用,以种植、养殖、加工大户和生产经营能手、科技示范户、回乡农民工为重点,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
4、加大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项目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建立包括利益分配、合同约束、矛盾协调、风险共担、企业组织等在内的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5、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挥供销合作社组织服务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以村镇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专业经济技术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并引导农业服务向实体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第四节 农业服务
建设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疫情疫病防治体系、农业信息化体系三大体系建设。
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疫情疫病防治体系、农业信息化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动植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能力;构建农业信息发布、职业培训、劳务输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向非农产业部门和城镇有序转移。
2、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办好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3、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加强农村市场开拓与发展,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工程。
第五章 城市化建设
按照强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耀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城市布局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全面实施城市拓展工程,加强以南部产业园区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16万,把新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特色鲜明、城市功能完善、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力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区域性中
心城市。
第一节 基础建设
以基础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城市拓展工程,扩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框架。
1、加强供热、供气、供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重点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天然气城市气化二期工程,供排水二期工程,新区净水厂二期工程,建设新耀污水处理厂;完善供排水管网,扩大管网覆盖面,提高供热、供气、供水的保证率;成立新区热力公司,在铁诺、阳光等部分入住率较高的住宅小区实施分区集中供热。
2、以完善道路网络为重点,加快市政道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城市道路二期工程,完善南部产业园区、坡头工业园区城市道路;改造新耀连接通道,提升通行能力;合理规划和布局公交线路,完成建成区城市公交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交,构建快捷、高效、安全的公交系统。
3、加快新区外部通道建设,加强与西安等核心城市的联系。重点建设西(安)铜(川)第二条高速公路,启动西安新区城际轻轨铁路建设,开通西安新区公交线路。围绕新的资源开采区、产业园区、旅游风景区、重要产品集散地和生活服务区,及时跟进公路建设。重点建设华能电厂运煤专线、西川煤矿运煤专线,构建通畅便捷的产品集散通道,形成对产业发展的交通支撑。建设新区直通药王山、玉华宫、香山、照金景区旅游专线,调整优化现有路网结构,促进旅游业
的发展。到2015年,形成以南北市区为中心,连接中心镇、辐射所有乡镇的快速干线公路网,境外实现与西安、咸阳、渭南、延安等周边路网对接,形成一日往返交通线。
4、完善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成新耀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开工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再利用项目,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和再利用率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5、完成玉皇阁水库湿地公园建设,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城市湿地旅游景区,新建一批城市雕塑及广场,增加城市小型公共空间与公共绿地,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系统,配套建设景观小品,完善城市要素,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
6、完善建成小区配套设施,积极推进社区服务和物业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小区生活环境和质量。
7、构建数字铜川。建设光缆通讯通道、广播电视支线网,加强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建成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和协同共享的统一门户网站。
8、大力开展城市绿化,以种大树和熟生树种为主,增加新、特、奇树种,全面实施以环城绿化带、道路及小区为重点的城市绿化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绿化水平。
第二节 新耀一体化
以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在统筹新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一路一河”开发力度,改造新耀连接带。有
计划地引导新耀经济优势互补、紧密协作,逐步形成工业、商贸、餐饮服务等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格局。进一步创新和理顺体制机制,构建新耀一体化发展的南市区。
第三节 农村城镇化
加大对袁家村、文家村、石仁村、王岩村等重点村的整体规划和改造力度,采取“农户出资、村组集体出地、企业投资、政府补贴”的综合措施,解决好“城中村”改造搬迁问题,妥善安臵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变农民为市民,促进新区城市化进程。
第四节 房地产业
面向长远,结合需要,大力调整房地产结构。积极稳妥地开发住宅地产,大力发展商业地产与工业地产,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1、积极稳妥地开发住宅地产。在积极开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同时,适应建设一批档次较高的住宅小区,吸引老市区、耀州区、铜川周边区县及西安等地的居民在新区购房入住。
2、大力开发商业地产。针对我区商业地产滞后的现象,建设一批高档次的写字楼、酒店宾馆、商务娱乐休闲会所,吸引周边地区人士前来消费,提高消费档次,提升我区人气。
3、加大工业用地的储备与工业地产开发力度。加强土地储备的征购与一级开发。实现储备土地的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
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以及场地平整的“七通一平”,提高园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保障能力。建设一批可供企业直接租赁或购买使用的标准车间厂房,吸引客商前来投资。
4、加快陕西煤化集团铜川矿区棚户区安臵改造项目、新区锦绣园安臵房小区项目、铜煤1号、2号工程项目、陕煤建司煤乐园小区项目等中省大型企业在新区生活区项目的建设。
5、建立健全新建住宅物业在大修理基金的归集、管理和使用制度;加强房屋安全管理,确保房屋安全;改善居住环境和加强制造业公司的监管,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提高建成区的入住率。
6“十二五”期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0亿元,实现房屋销售面积330万㎡。
第五节 城乡一体化
科学规划,重点突破,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形成城乡互促共进机制。加强村庄规划,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以城镇为载体,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走经营城镇发展之路。
第六章 生态环境建设
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利用我
区建设的后发优势,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生态保护工程,重点抓好建成区和赵氏河流域的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继续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严格“三同时”验收制度,强化农村环境保护,遏制环境污染和人为生态破坏,全面提高我区城市环境管理能力;支持和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保护环境。
第一节 生态保护
“十二五”期间,在我区全面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绿地工程等三大生态保护工程。
1、实施蓝天工程。积极推动我区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深化煤烟治理工作,扩大建成区周边村镇煤烟治理范围,巩固改煤区和无煤区建设成果;因地制宜地实施分区集中连片供热工程,改善城市大气污染及资源浪费的状况;建成新区天然气城市气化二期工程,优化城市能源结构,降低有害气体排放,使我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15年,空气质量好于或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0天。
2、实施碧水工程。以保护城市饮用水源为重点,切实加强对沮河和赵氏河流域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建成新区供水二期建设工程,完善供排水管网,扩大管网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全区供水保证率;加快污水治理步伐,建成新耀污水处理及回用水项目,确保我区居民的饮水安全。加快龙潭水库的建设,以保证“十二五”期间我区人口快速增长与经济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
3、实施绿地工程。完善我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为我市创建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做强力保障。重点加强210国道、西铜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和赵氏河湿地公园绿化带建设;启动和实施新区道路两测绿化带和街心公园绿化项目,重点建设和完成新耀绿化带、东环路绿化带和城市街心花园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67%,绿地率达到41.67%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0平方米,为我市创建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作强力保障。
第二节 环境保护
1、继续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层层分解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指标,落实到基层和各排污单位,严禁超指标运行;综合运用排污许可、排污收费、强制淘汰、限期治理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实现总量控制目标。
2、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在加快试点的基础上推进我区各类发展和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环评资格管理,提高环评质量,落实环评责任制。
3、严格“三同时”验收制度,对新上项目的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扭转重审批轻监管、重事前评价轻事后评估和不审批就开工、不验收就投产的局面。
4、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大力治理老污染源,把新旧污染源排放浓度严格控制在国家排放标准内。提高南部产业园区项目环境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对进入园区的种类项目,必须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把污染降到最低;对可能造成污染的坚决禁止进入。
5、强化农村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臵于我区环境保护工作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农村环保工作要突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要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6、全面提高我区城市环境管理效能,加大环保投放,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新耀污水处理及回用水项目,提高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建成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固体医疗废物的处理能力;加强机动车辆污染防治工作,对公交车、出租车及特种车的两用燃料改造,逐步普及CNG汽车的使用,降低车辆尾气排放;严格控制噪声污染源,降低噪声污染;确保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达标排放。
第三节 资源节约
严格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把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支持企业建设项目采取低能耗、低物耗、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支持和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继续
与周边地区协同合作,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加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治理新区环境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第七章 社会公共事业
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群众”的宗旨,从保持社会稳定,转变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入手,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和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现代旅游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重点抓好“三创”工作,提高城市品味,推进新区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第一节 教育
加大教育投入,重点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十二五”期间,要在入住率较高的小区建设高标准的幼儿园,新建1~2所小学、初中及高中学校;吸引民间资本,创办特色高中、外国语高中;加快延安大学铜川分院、陕西体育专修学院铜川分院等项目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省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提升我区教育现
代化水平;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和完善,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小学、初中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质量。
第二节 卫生
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医疗就诊。在农村重点建设区乡村三级独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城市重点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能力;加快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处臵能力;统筹城乡卫生发展,抓好重点疾病预防,切实控制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提高健康水平。
第三节 文化体育
加快体育中心、图书馆等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重点建设市广播电视中心,积极发展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实现村村有文化室或文化娱乐场所;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加快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完善新建铜川市体育中心,加强小型体育场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及健身路径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试点,增加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场所面积,到201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达到1平方米。积极
发展竞技体育,扶持各类体育学校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健康文明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俱乐部,发展体育产业。
第八章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第一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建设计划生育健康服务中心,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构建以区站为龙头、乡站为骨干、村(社区)服务室为基础、服务居民为纽带的服务网络体系。建成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构架的计划生育系统信息网络通道。建立流动人口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努力改善人口结构。“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机械增长率控制在20%以内。全区人口控制在16万人以内。
第二节 人民生活
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保障标准等措施和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经济和非农产业、开拓农产品市场、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5%,分别达到38400元和8285元。
第三节 社会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和谐新区建设。
1、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扩大就业。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形式就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增加就业;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程序,提高就业准入工程持证率;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搞活劳务市场,增加就业渠道。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实施“金保工程”,扩大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低保补助水平动态调整机制;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建立规范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工作,扩大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为主体、专项救助为辅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3、重点抓好爱国卫生工作和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各类创建活动,认真开展创卫活动;建立健全全区健康教育机构,加大对控烟和种类传染病的宣传防治工作;加大对食品卫生从业人员的卫生培训,提高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力争“十二五”期间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发生;健全疫情报告网络,提高疫苗接种率。为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有力保障。
4、发展和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21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立铁诺、秦岭、朝阳、裕丰园、煤业小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个农村卫生室,建成26个农村村级文化活动室和5个体育健身中心。
5、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业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和社会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加大老年服务场所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新区俏夕阳敬老院和综合性托老院,提高新区养老服务水平。农村养老保险坚持“家庭保障为主”原则,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
6、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征缴力度,强化基金运营监管,保证基金安全运行。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稳步推进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工作,扩大保险覆盖面。到2015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00人,实现城镇从业人员全面参保。
7、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为主体、专项救助为辅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助、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实现制度化,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全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水平。
8、形成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全面加强法治体制机制、保
障能力建设,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强化责任制落实,安全监督与执法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培训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有效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得到有效防范。到2015年达到人均3元的安全经费标准,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奖励机制和事故责任追究、事故通报等体系。
第四节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切实维护和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消除性别歧视,促进妇女就业。健全农村妇幼保健卫生机构,逐步建立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制度,到2015年住院分娩率达到90%以上,以乡为单位的儿童计划免疫率保持在90%以上。保障妇女的婚姻财产权利,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解决儿童失学、辍学问题,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和99.5%以上。保护女婴,关爱女孩,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第九章 改革开放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破除禁锢发展的体制
性障碍,增强发展活力,把我区打造成为铜川发展的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第一节 深化改革
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管委会职能,将工作重点放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政策调控、社会管理、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和公共服务上来。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能分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实行政务公开,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投资行为,实行投资决策责任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审批监督,工作重点由清理精简转为规范改革和后续监管。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资源分配、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实行同等待遇,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全面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农业产业化及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扶持壮大一批符合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经营管理好、能够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大户。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体系。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
和监管,建立健全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社会服务体系。
3、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护知识产权。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促进劳动力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市场,严格管理土地一级市场,完善集体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建立合法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市场,加强土地储备和有序供给。
4、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加快教育、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一体化。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户籍限制,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
第二节 扩大开放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着力打造让良好的投资环境。确立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地位,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形成政府引导促进、企业主动出击、中介机构牵线搭桥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通过高层访问、专业考察、吸引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我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施文化经济一体化,举办各类主题招商活动,打文化牌,唱经贸戏。开展以商招商,以外来企业成功发展的事实,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区投资臵业。依托驻外机构,通过媒体进行新闻发布,畅通招商引资信息渠道。加快新区招商引资网站建设,构建网上项目
发布平台,全方位招商。
2、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以扩大出口为核心,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点产品为切入点,巩固扩大现有产品出口规模,培育新的出口企业和产品,扩大我区本地产品出口总额,形成以汽车零部件制造、食品加工、新型材料制造为主导的进出口新格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对外投资、劳务合作、工程承包、合作开发资源等。建立出口商品绿色通道,落实出口退税等鼓励政策,全力支持企业进出口的自主经营。建立由政府、协会、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广泛参与的外向型经济促进体系,完善贸易促进、监控、预警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良的贸易促进服务。
3、积极推动我区与东中部地区互动合作。发挥我区地近西安的区位优势和铜川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的作用,以西铜高速公路为主轴,以产业为支撑,主动承接西安产业、资本的梯度转移;大力开展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国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我区的集聚和重组。
第十章 保障措施
铜川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引领我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是管委会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强势推进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90亿元,年均增长30%,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公路交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信息化、社会事业十大工程,着力抓好延安大学铜川分院、陕西体育专修学院铜川分院、陕汽铜川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建设项目、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管件设备厂迁建增能工程项目、陕西安川机电设备制造项目、南部工业区总排水及道路建设项目等20个重点建设项目。对规划提出的重大项目进行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确定项目业主,开展科学论证,做好前期各项筹备工作,多方筹措资金,抓紧开工建设,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
第二节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继续坚持争取政策性投资与招商引资两手抓,注重扩大金融支持、启动民间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我市经济发展走向,争取更多的授信权限,不断增加信贷规模,扩大信贷规模,筹措开发建设资金。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客户群。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开发和具有特许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集聚闲散民间资金转变投资基金的有效途径,鼓励向好企业、好项目进行投资。
第三节 健全项目服务管理机制
建立规划项目动态跟踪管理机制,推动规划项目有序实施。按照规划项目前期工作程度,每年颁布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做到成熟一批、建设一批。继续坚持包抓领导、责任部门、项目法人“三位一体”项目包联责任制,协调好项目规划布局、用地等建设条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畅通征地、拆迁、施工等环节,为项目建设提供全程服务。规范项目招投标秩序,落实项目建设管理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督制、竣工验收审计制,加快推行建设管理代理制。
完善规划体系、规范规划实施,促进规划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确保发展任务全面完成。
第四节 完善规划评估机制
加强组织协调,做好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各专项规划与《纲要》的衔接,制定相关的实施工作方案,将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办事处、社区、各部门,形成互动实施机制。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和战略重点,结合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合理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调控方向,引导资源配臵,努力实现经济运行与规划纲要确定的预期性目标基本一致。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重点对经济增长、就业情况、经济效益、物价水平、结构调整等宏观调控目标进行监测预警。开展《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自觉接受《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规划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纲要》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共同推进规
划的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二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全区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正在阅读:
家具木制品行业ISO9001质量手册及整套程序文件07-24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试卷(含答案)07-09
消防工程施工方案(完整版)10-19
1005(DXJ-1B)电动悬空篮球架使用说明书 - 图文11-17
2017年驾驶证扣分标准大全01-08
202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政治学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04-02
吉发改收管字505号04-24
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07-2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铜川
- 纲要
- 国民经济
- 社会发展
- 新区
- 规划
-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