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科学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3-08-19 12:02: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谈小学科学课教学理念的更新

[日期:2009-03-05] 来源:邮堂小学 作者:徐阿林 [字体:大 中 小]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也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因此应从小就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就目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理念必须要改进,过去自然课上的一些传统教学理念必须要抛弃。我本人在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教学理念还需进一步更新。结合这几年科学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我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看法。“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正在和必将成为这个学科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有的东西挑战。

一.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美国著名诗人奥特 海特曼称它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应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老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允许出错,切不可嘲笑、挖苦、讽刺。如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在学生分组实验后得出: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就会亮起来。有个学生提出:如果我把小灯泡的侧边与电池正极(+)相接,用导线连接负极和小灯泡的小顶脚,小灯泡能不能亮起来?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争论激烈,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境我很高兴,就问:要知道到底能不能亮再好的办法是什么?学生齐声道: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得出了小灯泡照样能亮起来的结论。学生通过猜想——实验,真正理解了简单电路的原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

2.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

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如教学《解释》一课中“神秘的脚印”你能做出怎样的解释?开始学生一筹莫展,我就请学生想象平时游戏时的情景,再适当点拨。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经过认真的观察,根据脚印的形状、大小、走向、纠缠等证据作出了多种合理解释:两只鸟的关系可能是长幼,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 充满了发现和创造。

3.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如教学《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课时,四个触点的暗盒学生来说会判断,实验验证也准确。当是五个、六个触点时,学生往往出错,学生产生了疑惑。这时老师就向学生说明:这不是你们的能力问题,而是触点多的暗盒容易形成三角形的闭合电路,即本来两个触点之间并没有导线相连,但它们都与第三点相连,所以当用检测器检测的时候小灯泡照样可以亮。不同的电路连接有时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我们家中的三联开关就是这个原理。

二.科学课教学要强化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这一点上,由于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学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在

观察与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靠眼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靠耳听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靠鼻闻物体的香、臭等气味等,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2、实验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可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获得,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用科学的能力。

3、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我们知道:实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科学教学要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事例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作为《科学》这门学科,再不能在“粉笔+黑板”的这种老模式来教学“科学”了。

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

它能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眼睛的科学》一课,用计算机动画来演示晶状体的调节过程,让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了人的眼睛,看不同距离物体时肌肉、晶状体的变化过程,有效地弥补了实验不足。这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正冲击着我们传统的观念,作为一个一线的科学课教师,让我们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努力学习,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课程改革小学科学课程性质、教学理念与教学建议

(2012-06-18 12:03:22)

转载▼

标签:

娱乐

小学科学课程性质、教学理念与教学建议相见恨早的工作室学科课程性质教学理念建议

一、小学科学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小学生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因此,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二、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

㈠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㈢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或称为经验知识或默会知识。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操作而达到,而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

㈣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教育既要使学生能自如的融入社会生活,能驾驭和享受科技成果,还要能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技术与社会有关问题的讨论与行动,同时,还必须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小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选择他们周围熟悉的现象与事物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被儿童理解与接受,才能调动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㈤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科学课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

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㈥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刚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三、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建议

㈠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㈡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㈢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小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不要把上下课做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不要拘泥于教科书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㈣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参考书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课堂教学案例和分析:

《浮与沉》教学案例与评析

——冀人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单元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工人村学校 胡博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通过判断物体沉浮、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及找浮力三个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知道物体上浮是受到浮力的作用,初步了解形状、空间、重量的变化会影响物体沉浮状态,并通过船、潜水艇、救生圈了解到沉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年级学生虽未学到过密度,体积等知识,但已从生活中认识到轻的、船形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根据学生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设计了层层深入的探究实验,从问题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一直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全过程,教师只起引导,帮助的作用。

教师精心为学生选取了橡皮泥、土豆块、泡沫板等典型材料,这些材料蕴含了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够让学生紧扣主题,自主研究,步步深入,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途径和桥梁。

《沉与浮》教学片断: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生:上课注意听讲是好学生。

生:学习好是好学生。

生:好学生应该爱帮助同学。

生:全面发展才是好学生。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不过老师还发现好学生有一个优点,就是特别爱问为什么,爱提问题,你们爱提问题吗?

生:(齐)爱

师:是吗?那测一测,如果将橡皮泥、土豆块、泡沫板放入水槽中,你们能根据现象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将三种材料放入水中,橡皮泥和土豆块沉到水底,泡沫板浮在水面上,学生观察讨论,教师板画这种沉浮现象)

师:你看到这些现象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泡沫板就能浮起来,而橡皮泥和土豆块就不能浮?

生:有没有办法让橡皮泥和土豆块浮起来?

生:我想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橡皮泥和土豆块也浮起来?

生:我想怎样让泡沫板沉到水里?

师:(将学生问题归类并板书)

1、为什么泡沫板为浮?

2、土豆块和橡皮泥为什么不浮?

3、怎么样让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师:不错,还真是好学生,提了这么多问题,而且问题提的也有研究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二、问题探究阶段

师:泡沫板为什么会浮?把它摁下去行不行呢?每个同学都来试试!

(学生试着用手指将泡沫板轻轻向下按,体会浮力)

师: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生:我把它摁下去,它又起来了。

生:很难往下摁,因为水对它有一个浮力。

生:我手往下摁的时候,好像有一只小手在往上顶,不让我往下压。

(板书:在浮着的泡沫板上画一个向上的箭头)

师:我们感受到的这种“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泡沫板就是由于受到这个力量才浮起来的。 师:你们有没有办法使土豆块和橡皮泥浮起来呢?我们看哪个组想的办法多,想的办法妙!想出好方法的组可以将方法画到黑板上。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教室里的探究争论气氛浓,一些学生开始在黑板上画出了能让橡皮泥和土豆块浮起来的实验方法示意图。约15分钟后,黑板上已满是学生设计的图画) 师:我指到哪幅图,画图的同学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实验方法好吗?

生:这图是我画的,就是把橡皮泥放在泡沫板上,它就浮起来了。

生:我的做法是把橡皮泥捏成一个小船那样的形状,它就浮起来了。

生:这幅图的意思是:把土豆用皮筋绷在泡沫板的下面,也能浮起来。

生:我们是把土豆块中间挖去一部分,土豆块也浮起来了。

生:我画的是一个空铅笔盒上放上土豆和橡皮泥,它们都能浮在水面上。

生:我是将橡皮泥装到塑料小瓶里,橡皮泥就浮起来了。

……

师:还有其它未介绍到的与众不同的方法吗?

三、创设继续探究的情境:

教师拿出“小潜水艇”(大饮料瓶内装着一个内有小孔的小瓶,并使刚好能浮在饮料瓶的上部,挤压时水入小瓶后,小瓶下沉,停止挤压后,小瓶上升)

师:老师可以命令小潜艇沉下去和浮起来,你们信吗?

(演示:下沉和上浮)

生:(惊讶、好奇)

师:这是怎么回事?这节课我们没有时间研究了,老师可以把这个“潜水艇”送给你们,你们课后继续研究,希望下次上课时,每个同学都能做这么一个“听话的小潜水艇”,每个同学都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生:(积极)好!

教学案例评析:

1、从问题出发,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全过程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活动成为学生需要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愿望强烈,整个教学活动在学生主动提问题,亲自动手操作,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2、精选材料,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在教学中,紧扣课题,选取了有结构性的材料,如土豆块、橡皮泥,通过这两种材料,让学生探究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多种方法,橡皮泥可以通过“捏”的方法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土豆可以通过“挖”的方法来减轻物体重量,这样,围绕“使橡皮泥、土豆块浮起来”展开,结构严谨,逻辑线索清晰。

3、设疑激趣,促使学生继续探究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终止,教师演示的“听话的潜水艇”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的强烈探索兴趣,必将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热情。

科学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引领要到位

——科学《电铃响丁当》教学实录片断及评析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努力贯彻这一基本理念,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有效发展。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引领表现出了三种状况:一是该牵手时不牵手,不该放手就放手;二不该牵手就牵手,该放手时不放手;三是该牵手时就牵手,该放手时就放手。第一种状况表现为“放任”而不是“自主”;第二种状况表现为“包办”而不是“严谨”;第三种状况表现为“和谐”,不仅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而且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严谨”,我区组织的科学主题评优课《电铃响丁当》一课,较好的体现了科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组织者、引领者和亲体密伙伴”的和谐。我们选其中一些教学实录片断加以评析。

一、教学引入

(教师出示自制的电磁铁钓鱼竿)

师: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生:是两根细电线吊着一个重物。

生:像鱼竿,只是没有钩。

……

师:今天老师要用这没钩的鱼竿表演一下钓鱼,你们觉得能钓吗?

(教师演示,吸起粉笔盒中插有图钉的塑料鱼,将鱼放在桌上,学生表现出惊讶和好奇的神情)

师:“鱼”是怎么被钓起来,又被放开的呢?是因为鱼嘴上有个图钉,而在鱼竿上有一个“电磁铁”,今天我们就来制作和研究“电磁铁”。

评析:教师用奇妙无钩的鱼竿和谈话,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直接告诉这个装置叫“电磁铁”,把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转化为动手制作和探究“电磁铁”上来,很自然的组织,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师投影“电磁铁”示意图,边讲边示范)

师:制作电磁铁需要一根带皮的长导线,铁芯,将导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铁芯上,两端各留出一截并除去线头上的漆皮,“电磁铁”就做好了,然后接通电源,用铁心的一端接近大头针,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断开电源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把观察到的现象认真记录在书上53页的实验填空上。咱们分组活动互相帮助,派代表汇报,开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制作边交流着,边实验边记录着。每个学生表现出了自主、认真、快乐,特别是吸起大头针的成功喜悦。)

师:下面咱们开始汇报,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呢?

生: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后就没有磁性了。

生: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装置。

……

评析:教师采用图示、实物、示范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使学生清楚的知道了制作电磁铁的方法,而且使学生明确了本阶段观察实验的具体任务,并且强调要做好观察实验记录。教师发挥小组活动的优势,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既动手又动脑,既有独立性又有互相间的交流合作与督促。教师对学生这样的组织引领过程,使学生的制作技能、观察和记录能力的训练扎实到位,使学生研究时认真、有序、合作的科学态度的养成落实到位。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看谁能有新发现能提出新问题。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让学生很主动的进入电磁铁磁力大小的新研究。

三、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师:刚才你们制作的电磁铁吸引了几个大头针?

生:五个。

生:八个。

生:十个。

……

(教师投影:两个“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比较演示图,一方面弥补学生实验中没注意观察到的现象,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对“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的积极思考与讨论。)

师:我们制作的电磁铁磁力有大有小,那么你们想想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将你的猜想与假设写在书上。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

师:请同学们汇报你的猜想与假设。

生:我们觉得电磁铁磁力大小应该与所用电池的节数有关系。

生:我们还认为可能与导线缠绕圈数有关,线圈数多的电磁铁磁力大。

……

师: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需要用实验检验一下,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实验中可能要用到的材料,如电池夹、导线、大头针等,一会儿有需要的小组可以到讲台上领,研究哪个题目,需要什么材料,实验怎么设计,在动手之前我们要先做一个实验计划。

请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假设进行验证,首先完成书上实验计划表,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遇到困难,可到老师这里申请一张实验提示单,老师检查你们的实验计划完成了,你们就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注意填写好实验结论。

(学生分组认真制定实验计划,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学生分组实验)

评析:教师采用投影书上的实验计划表和印制提示单的方法,组织引领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制定实验计划的方法步骤。对“对比实验”方法的掌握和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研究认真、有序、合作的科学态度的养成,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由于教师从实验知识与材料上,为学生顺利有效的进行实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所以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实验汇报是最好的说明。

以上《电铃响丁当》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断和评析,不难看出: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采用了行之有效的组织引领方法,且组织引领落实到位了,才促进了学生“三维目标”扎实有效的发展。可见教师非常重视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组织引领的思考和设计。在很多科学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头脑不清晰研究没有序,教师埋怨教学时间不够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引领学生方法不当,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因此,教师组织引领的作用与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有什么关系?教师如何组织引领的作用与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教师如何组织引领学生到位?教师如何做到师生之间“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的和谐?是我们科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研究的。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策略

2009-10-10 07:18:25 平邑信息港

(一)“探究—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1.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引发问题,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要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本步的关键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又以问题解决为重点,问题是科学学习的关键。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因而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本步的关键。

问题情境的概念

问题情境是学生自己觉察到的“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是一种由于认知失调而急需设法解决的心理状态。

问题情境创设应具备的要素:

一是情境要指向新的未知的事物。

二是情境要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愿望。

三是情境要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本步注意事项:

一要鼓励多样性问题的提出。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

二要注意多样问题的梳理。由于学生生活经历、认知水平的不同,所提出的问题也会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取出有研究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选择要重点研究问题的方式:

一是由各小组自主选择不同的问题,分别研究;

二是由全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相同的问题,共同探究。

2.猜想假设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所可能发生的种种现象及结果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 操作要领:以小组或以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两个环节:

一是猜想环节,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

二是假设环节,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

假设与猜想的关系

假设是建立在猜想基础上的,比猜想更具有合理性,对探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在猜想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地提出尽量多的猜测与可能,不需要考虑问题与猜想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因此思维常常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非逻辑的、发散的状态。

在假设环节,通过对猜想的排查和做出种种的解释进行提炼总结,因此需要一种逻辑的聚合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时要注意的原则:

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不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仅没有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的可能,而对探究过程也没有任何意义。在进行猜想与假设时,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规律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虽然是针对一些客观事实和现象而提出来的,但科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解决个别问题,而应是一类问题,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因此,提出的猜想与假设要具有某种规律性。

方向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指导着探究计划的制定和方案的设计,是学生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实验方法、实验器材的基础,因此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应能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开放性原则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不同学生由于经验、知识、能力的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探究—体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因而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3.制定方案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猜想假设,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为科学验证做好铺垫。 操作要领: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的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已的计划或方案。在本步要注意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点拔的作用。 一个较合理详细的方案应反映的项目:

要研究的问题

研究的目的

研究小组的成员组成

需要准备的材料和用具

对问题或事物的可能结果或发展趋势提出预测或假设

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研究结果的记录(文字、图画、照片,影象等)

研究的结论

本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是确定方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确定解决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活动,活动需要采取哪些方式和步骤,小组内如何进行分工等等。方案须经小组充分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展开全班讨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并从中找出最佳。

第二是选择器材

方案确定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器材,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器材最好比所需的要多一些,能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在众多的仪器中判断并进行优选。另外,实验器材要尽可能取自于生活实践中比较常见、相对容易得到的器件。

要注意的事项

(1)放开,让学生真正设计。

(2)交流,让学生共享成果。

(3)提供材料,给学生启发。

4.实施探究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依据研究计划或方案开展探究活动,验证猜想假设,得出科学结论。 操作要领:依据方案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探究活动,来验证猜想假设。在活动中要注重小组合作,让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活动起来。 合作探究的形式

一是同桌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各自发挥探究优势,就相关的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再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

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4人或6人,最多不超过8人。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基础好的、中等的、较差的学生。合作探究具有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是全班集体同做一个实验进行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题。

探究的过程

一是数据及信息的收集。

信息的收集是探究的基础,信息收集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探究的成败。而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只重现象,忽略数据的收集,因而教师在实验时要及时提醒、引导学生做好数据的收集工作。

二是数据的整理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第一步就是对实验数据和观测资料的整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分析,透过表面现象来找问题的本质,得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三是与假设的对比

将实验结论与自己的假设猜想进行比较,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可以进行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如果不正确则要重新进行其它的猜想假设,再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挫折,逐步养成成功了,不骄傲;失败了,要敢于面对、不气馁、不放弃的科学精神。

四是结论的得出

引导学生自行得出结论,在表达形式上不做苛刻要求,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只要能说明白、讲清楚即可。当然,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3)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4)教师要深入指导

5.展示交流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加深对科学结论的理解。

操作要领:一般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展示与交流,在统一思想、得出结论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展示与交流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个步骤是组内展示与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

第二个步骤是全班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各自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班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展示交流的注意事项:

在展示与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展示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与交流,如:文字表达、表演、画图、展示作品等;

还要特别重视课堂中新问题的生成,针对新的问题,教师要冷静思考、妥善解决,切不可一棍子打死或不予理睬;

还要重视学生倾听意识的培养,在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教给倾听的方法,如将他人的研究成果及实验中的发现,选择要点进行简要记录的方法等。

6.拓展创新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密切融合。

操作要领: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改进、发明、创造活动,关注与本课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等。

本步注意事项:

内容上,一方面要注重与本课探究主题相联系。在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有利于本课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

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海阔天空、奇思妙想,允许学生想法不合逻辑。

在评价上以鼓励为主。不管学生出现怎样的想法,教师都要进行鼓励,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欲 。

(二)“探究—体验”式课外实践教学策略

1.确立活动主题

学习目标:结合实际,确定课外实践活动的主题。

操作要领: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资源、学生特点等实际,与学生共同筛选要开展的课外实践内容,并由师生或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的主题。

主题确立遵循的原则:

1.注重本土的原则

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科学学科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是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的主阵地。

2.符合学生实际的原则

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在确定主题时,教师要认真研究,尤其在内容的难度上进行恰当地把握。难度偏低,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结论,没有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难度偏高,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很难得到结果,容易挫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失去了课外实践的真正意义。

3.长线与短线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的范围比较广、研究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的称为长线主题;能通过一两个课时完成研究的主题为短线主题。短线主题具有短、平、快的特点。短:活动内容短小精悍,利于及时活动;平:融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开展;快:速度快,更新快,信息交流快,它避免了长线主题活动时间长,牵涉精力多,内容范围广的缺陷。长线主题与短线主题的有机融合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2.自行制定方案

学习目标:围绕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操作要领:主题确定后,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思考,自行确立比较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方案实施时间的长短,可根据主题内容的大小来定。

注意事项:

方案的制定,可参照“探究—体验”课堂教学策略中的方案制定方法。

要让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除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方案外,活动前还要让学生准备好各类活动记录表格,这一点学生常常忽视,因而在活动前教师教给学生各类表格的制定方法、提醒准备好表格是非常必要的。如:①计划表。②调查表。③实验报告表。

3.自主开展活动

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方案,经历自主探究活动。

操作要领:依据制定的方案,学生自行借助各种资源和手段开展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获取大量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比较、判断,形成初步的成果。活动应突出自主性,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组织形式:

活动过程可以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甚至更大范围中开展的合作探究。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给学生个人才能的施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而且能够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可以相互扬长避短,分享集体信息和各人创意,利于思维的碰撞,促进交流。所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分合有序,以发挥小组、个人学习的各自长处。

基本程序:

(1) 调查访问,深入实践。

通过去图书馆、向他人询问或上网查找等形式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或通过访问、参观、社会调查等方式对所研究的主题,进行寻求信息。

(2) 整合资料,引发思考。

调查访问结束后,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汇总,综合思考,进行科学分析。

(3)撰写报告,形成结论。

学生通过系列的研究活动,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感悟以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

4.展示交流成果

学习目标:在自主活动后,进行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达到成果的共享。

操作要领:各个主题小组把获得到的成果用最明确、简练、精彩的方式展示给其他同学,共同分享活动的成果。在展示交流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展示交流要注意的内容:

1.交流方式提倡多样性。学生课外实践成果的展示交流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提倡通过辩论会、展览会、出墙报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加以表达。

2.展示内容注重真实性。展示交流活动中,学生要真实地向老师、同学交流自己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经过、体会,展示在活动中收获的第一手资料,表达自己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得出的初步成果。

3.展示过程鼓励开放性。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要注重过程的开放性,要接受来自老师、同学的提问,还要主动征求建议。

5.拓展与创新

学习目标:应用所获得成果解决实际问题。

操作要领:学生根据研究成果或科学结论,对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有创意的解释或提出解决的方案、建议等。

小学科教版科学的教学方法

小小Myrtle 4级 被浏览77次 2013.09.19

检举

fuwu1.

采纳

检举

在教育领域,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有效课堂对话”,已成为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价值取向。然而,对“有效课堂对话”的探究大多集中在语文、英语这类语言类的教学中,在小学科学课中的探究甚少,在农村小学科学中几乎没有探究的平台。因此,在农村小学科学中开展“有效课堂对话”的实践探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堂对话”存在问题剖析--教学理念滞后,“课堂对话”失衡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进多年了,但传统的教学思想至今仍在一部分教师心里根深蒂固,仍存在只重视现象与结论的死记硬背,为结论而教,为结论而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过程性、创造性。不少人重视教师的讲解分析,忽略学生的感情体会;重视智能的提升,忽略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培养。从而导致“课堂对话”关系失衡,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课堂对话”思维僵化

创设一个学生认可、接纳,且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氛围,是师生“课堂对话”之源。但在农村小学科学课上,往往出现教师没有真正把握“有效课堂对话”内涵,只停留在浅层认识的操作上,师生“课堂对话”交流呆板且程序化。这就使得学生在对话时思路不清,思维僵化,甚至是呆滞,直接影响课堂对话的有效。

2.“课堂对话”内涵浅薄

教育哲学家金生弘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你--我”对话与理解式师生关系模式。他认为在教学中都应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对话沟通”的主体,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深度讨论”,而不是看似流畅,却始终停留在同一层面,并未在内涵上有所深入的浅薄“课堂对话”。

3.“课堂对话”形式单一

课堂对话的形式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言语层面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思维层面的对话,而思维层面的对话更多地是体现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的过程之中,不是忽视了“课堂对话”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实证意识淡薄单一的“课堂对话”。

二、促进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课堂对话”的方法与策略

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中,像上面几种“课堂对话“那样,教师把“课堂对话”理解或演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师问生答。在这种问答式的“课堂对话”中,学生常常被一个接一个的连环问牵着鼻子走,教师依然保持着话语权,对话者的主题性被削弱,广泛性被制约,积极性被挫伤。这样的“课堂对话”形式,获得的结果便是无法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呢? 1.平等对话,营造生成空间 要促成“有效课堂对话教学”的动态生成,努力做到: 1.创造民主和谐的“有效课堂对话”教学氛围

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2.教师引领,深入对话内涵 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对话”要鼓励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有效课堂对话”过程中,该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丰富对话内涵呢?笔者认为,只有教师的引领,才有助于帮助促进师生对话的深入。

在农村小学科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关键问题的引导上,在对话中,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思维的启发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以用几句甚至一句话,引发全班学生进入更深层的探索;当然,也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语言,把全班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泛泛的层面上,使课堂教学流于表面。因此,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如果能灵活地运用好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就能帮助学生建构并明晰相关概念。

3.自我暗示,加强对话规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师生的对话建立了一定的规则,并且帮助学生理解并认同这些规则,教师才能在课堂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秩序井然的交流研讨,帮助学生学会对话,从而获得更“有效的课堂对话”。具体方法可包括:

--明确规则,鼓励自我调整。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遵循一些规则。例如,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时,教师播放轻音乐,当音乐一停,就要求学生马上停止对话,停止小组探究讨论活动;在活动前听清楚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各组汇报和对话时认真倾听,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补充。

--适时调整,培养对话胆量。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教师清楚每一项探究活动的目标。当学生在观察时,发现观察目标不明确、或对话碰到问题时,教师需要适时调控教学预案的程序,而针对学习主体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障碍,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指导,这样不仅能使探究活动沿着正方向的发展,而且使课堂对话活动取得较高的效率。

当然,在农村小学,要提高科学“课堂对话”的效果,除了上述策略外,还受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教学机智等因素的影响。它需要一个长久探索积累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就能改变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47j.html

微信扫码分享

《试谈小学科学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