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二战后的世界——当代世界的发展与局势

更新时间:2023-06-02 16:4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14 二战后的世界——当代世界的发展与局势

【高考研究】

本专题在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中都有涉及,且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2011年以《世界:一部历史》示意图为切入角度考查经济全球化;2012年以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2013年以欧共体形成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欧共体的形成。

以整体史观为指引,从横向把握世界现代史的发展特征;关注全球化的进程、推动因素、实质及影响;联合国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WTO、欧盟等;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格局,重点掌握冷战、世界多极化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全方位影响。

【复习指导】

政治上,美苏之间“冷战”的背景、历程和影响;两极格局解题的原因和影响。

经济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举措。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贸易体系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历程。

思想文化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和影响。

【阶段特征】

1945年9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至今是当代世界史时期,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时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和当代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期。二战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飞速发展,社会制度急剧变革,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世界一体化和多极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复杂局面。

1.政治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对现行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美苏之间出现冷战;20世界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日益尖锐,“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笼,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及第三世界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要求摆脱美苏控制的想法也越来越明显,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世界格局处于新旧过渡时期。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局部地区仍然动荡不安。

(4)战后诞生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间的合作不断加强,整体世界走向制度化和体系化、多元化。

2.经济上:两种模式借鉴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前进,市场作用不断加强。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1)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迅速恢复。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各国纷纷推行福利国家政策。70年代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又发生调整,混合经济(新自由主义)兴起。

(2)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但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伐艰难,效果不大。

(3)二战后,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速度明显加快。

3.思想文化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理论的突破带动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2)20世纪50、60年代,欧美盛行反传统、风格迥异的戏剧流派——荒诞派。现代派音乐、美

术发展也十分迅速。二战后,电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电影。电视逐渐普及,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重难点辨析】

1. 关于欧盟的主权让渡

(1)欧盟成员国在主权让渡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经济上,实行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央行,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发行统一货币。 ②政治上,建立负责外交与安全事务的高级代表,实行共同的对外政策;成立欧盟委员会等三大权力机构,协调各国分歧。 ③法律上,成立欧洲法院,颁布欧盟法律,并规定欧盟法律高于成员国国内法。

(2)欧盟成员国在主权让渡方面的主要特点:

①自愿性: 欧洲各国加入或退出欧盟都是自愿的。虽然进入欧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但各国可以自己决策是否接受,如果不接收自然意味着本国自愿选择不加入欧盟。

②互补性: 因为主权让渡是针对所有成员国的,各成员国将部分主权让与欧盟,欧盟将这部分权力通过推行政策的方式再度下放给成员国。换句话说,各国放弃了本国的部分主权,却得到了其它26国放弃的主权所带来的利益。

③一致性: 根据欧盟现行表决机制,各国对欧盟的共同政策都有决策权。欧盟三大权力机构是欧盟委员会、部长理事会和欧洲会议。其中,部长理事会既是决策和立法机关,又负责协调成员国的政治活动,制定共同政策。该机构实行表决方式的有简单多数、一致通过和有效多数等三种。前两者均为一国一票制。因此,欧盟对相当一部分决议进行表决时,实行的是一致通过原则。

2.世界格局的含义及其变化规律

(1)含义:世界格局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及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2)变化规律 ①根本动因: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直接动因:格局中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③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具体表现。 ④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局势力量等)。 ⑤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3.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②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③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⑤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2)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多。

(3)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评价:对世界: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最大受益者。 对发展中国家:为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客观基础。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空前提高,大规模的生产投资,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现代化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开发,以及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平衡等问题,都需要巨额的投资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加以规划。私人垄断资本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国家出面来解决这些问题,为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

②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保证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导致经济危机最主要的因素。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单靠市场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私人资本也无法克服这一矛盾。这就要求国家站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一矛盾。

③为缓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因素。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直接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个别资本或某个资本集团无法缓和这些矛盾,这就要求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从垄断资本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调节和缓和社会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在社会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一是国家通过政府实行国有化和直接投资建立国有企业,使产业资本迅速扩大,并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国家掌握和控制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并使之称为垄断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控制着货币流通,掌握了大量的金融资本。

②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国家凭借手中掌握的巨大经济力量渗透到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③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具有全面性、稳定性和经常性。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渗入到再生产的各环节。并且,国家建立了一套干预经济的制度和稳定的俄调节经济的机构,使这种干预形成制度化。

④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有了明显的理论依据。战后,各国以凯恩斯主义作为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并把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看作是国家的重要经济职能。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同时,国家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调节经济活动,调节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①满足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外部环境和社会条件。 ②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从而对刺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③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并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它通过缓和资本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矛盾而延缓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但它的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 17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发展引起技术上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需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故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当时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结束。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浪漫主义发展起来。

(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和弊端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文化的主流。

(4)进入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人类却付出了巨大代价:两次世界大

战、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人类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以反传统和发理性为特征、注重表现自我内在感受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应运而生。

【学术前沿】

1.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特点

(1)属于传导型现代化。大多数国家现代化的起点较低,内在的现代化因素积累较少,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被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增加了现代化的难度。

(2)带有赶超型现代化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大多数长期和外部接触,充分了解现代化国家的先进与发达,意识到自身的落后,急于实现现代化。

(3)外部环境复杂。20世纪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可以吸收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缩短自身现代化的时间,另一方面又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阻碍本国现代化的进行。

(4)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加强。这既有利于动员全民族的力量,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快现代化步伐,又容易造成官僚机构庞大、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腐败丛生、经济缺乏活力等问题。

(5)集中于工业化的推进。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全面的社会变革,发展中国家在启动现代化时,几乎要同时解决现代化面临的所有问题,大多数国家选择了首先推进工业化。

2. 非传统安全问题

“非传统安全”,又称“新的安全威胁”,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的安全威胁。具体地说,是指近些年逐渐突出的、发生在战场之外的安全威胁。

非传统安全类型很多,比如,超大型油轮严重泄漏的事件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难以挽回的生态污染,亚洲、拉美以及俄罗斯近些年先后爆发的金融危机,少数电脑黑客制造的跨国性网络攻击事件,影响巨大的某些国际恐怖主义袭击,一些国家内部矛盾诱发的地区冲突和国际干涉以及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甚至可以造成比传统的战争破坏更可怕的灾难。

特征:首先,它们杀伤力强大且带有突发性,其形态、边界和活动规律往往难以确定,使追踪和应对它们的努力变得相当困难。其次,它们发生的形态及蔓延的层次更加复杂多样。这些威胁可以针对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人,可能带来邻国区域的动荡和全球性的不安;为了对付这些威胁,不能不更多借助于多边机制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参与。再次,多半不是发生在国家之间,而更多植根于社会体制、发作于国家内部,有着深刻的体制性、结构性根源。从国际关系角度观察,某些非传统安全的肆虐,不仅引发社会危机和政府失信,危及民众生命财产和国家间贸易,而且孕育出一些新的冲突源并导致国际关系新的紧张;在某种意义上,一些非传统安全威胁是对现存的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特殊惩罚。

3.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是企业组织形式方面。股份制迅猛发展,通过“工资储蓄”、“职工股份制”等,使所谓“人民资本主义”有了新的进展。遵循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向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国家产业结构方面。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农业的比重迅速下降,制造业的比重缓慢上升或逐渐缩小,服务业迅速扩大,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越来越高。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产业渗透到社会各部门和各环节,成为主导性产业。

三是社会阶层结构方面。二战后西方雇佣工人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提高,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技能趋于高级化,蓝领工人急剧减少,普通白领工人也在减少,而掌握高新科技的知识型工人数量迅速增加。随着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涌现,出现了“金领工人”,使就业层次多元化。中产阶层的迅速崛起是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一种突出现象,它使资产阶级的统治更为稳定。

四是经济管理体制方面。二战后西方的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对国民经济进行着全面的干预和调节。都对自由放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范和限制,也就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我调节,或者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或者通过财政、货币、收入等经济政策的运用,对市场运行进行干预;或者通过在国家主导下建立和完善防止垄断、促进竞争的制度等方法,对市场制度进行干预;或者对分配进行干预,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4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