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更新时间:2024-04-20 19: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启蒙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 王 瑶

著名化学家两博格博士1979年在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全人类郑重提出“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的中心科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提高全民的化学素质,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初三年级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能台实现“提高全民化学素质”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三开始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对于学生的高中化学学习乃至终身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并且维护这股热情,是值得我们所有化学教育于作者研究的课题。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提出:“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建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师刁;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灵魂工程师。学生不应是把活生生的生命窒息于获取知识、占有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而应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快乐的活动,是一种需要,产生一种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的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通过积累,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奇特的实验现象,启迪思维,激发兴趣

谁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兴趣,才可能激发出创新潜能。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曾说过:“只有实验观察才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基础”。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功能。它是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已被人们所共识。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现象的奇妙性,学生是最容易捕捉到的,并由此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事实上,当学生离开学校踏上人生征途之后,他们对老师所阱的化学知识可能渐渐淡忘,但是回忆起某些化学实验却都历历在目,且出于好奇,还会积极主动地思考。

魔术师刘谦是所有学生心目中非常崇拜的偶像,几乎所有学生都以能模仿刘谦一手神秘的魔术表演而引以为自豪。而我们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契机能让老师利用,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果化学老师能做有心人,从分利用我们化学学科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效果一定是非常显著。

如在绪言课的开始,老师可以设问:“你能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么?”学生的答案当然是否定,他们会带着满腹的疑问和热情期待着老师的解答。这时,老师可展示自己的“特异功能”: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两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在学生眼里,这仍然是一根普通的玻璃棒,用这根玻璃棒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此时,老师可以埋下伏笔:一根普通的玻璃棒,之所以可以点燃酒精灯,这就是化学的神奇。接着,还可以设计“喷雾成画”、“白花变红”,指水变黑”等一系列“魔幻”实验,学尘在被从没见过的神奇现象吸引并激动亢奋的同时,初次感受到了化学的神秘和魅力,也必然会激发他们探究化学、进入化学之门的欲望和热情。具体做法是:用酚酞溶液在一宣纸上画一幅画,待画迹稍干后,表面看上去仍是一张白纸。在此白纸上喷洒石灰水,宣纸上立刻显示出用酚酞水画过的红色画面。用同样的方法:在浸过酚酞水的白纸花上喷洒石灰水,白花即刻变红了。同学

们会非常好奇、一片惊呼。此刻为继续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教者再演示“指水变黑”的实验:带上一杯茶叶水,并亲口尝一下,也可请学生上台喝一口,让学生确信这就是老师正常饮用的茶叶水,然后倒到一空烧杯中,讲台下放一点硫酸铁粉末,教者一手拿着盛茶叶水的烧杯,一手在讲台下用手指蘸点硫酸铁粉末,指着烧杯口暗暗弹点硫酸铁粉末于烧杯中,口中念着“变、变、变”,此刻茶叶水一下子变黑了,大有魔术表演的气氛,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此时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什么是化学?”看到“化学”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从此学生对化学课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为使这一兴趣持久,第二节课开始,让学生自己动于,用蘸淘米水的毛笔在白纸上写“化学”二字,待字迹稍干,让学生展示给大学看,学生看不到任何字迹,接着在上面喷洒或用毛笔在字迹上刷上碘水,一下字就出现了蓝色的“化学”二字,告诉学生这种方法被用在战争年代地下党秘密传送纸条。讲授“二氧化碳”之前,先投放一张刘谦大幅照片,学生立刻会“哗”的大声沸腾,老师在学生兴奋的同时,再展示自己的“特异功能”——“意念灭火”。老师事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但在学生眼里是一个空空的瓶子。把这个空空的瓶子对着一支燃着的蜡烛缓缓打丌瓶塞,老师演示的同时,可设计一些夸张的台词和动作。学尘在亢奋状态下感受到了二氧化碳的灭火,也必然激发他们继续探秘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更加领悟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中学化学中有很多演示实验,直观、明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生获得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是,在教学中,究竟如何应用,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深思熟虑的。如果是长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必会使学生逐步失去学习兴趣。新教材中不再有专门的学生实验,就是为了让教者尽可能的设计成学生实验或者是分组实验。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改进课本实验、设置探究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等。教师如果擅于做教学的有心人,根据教学实际,适时引入一些特殊的实验,如“烧不破的于帕”、“水底花园”、“滴水生烟”等等,上网可以查询出许多对教学有所帮助的趣味实验。运用这些美妙的实验现象,启迪思维,激发兴趣,寓情感态度价值观于课堂教学之中,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激发求知欲

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教材中很多知识技能,都可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可有力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如接下来是一位老师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教学设计,就恰到好处的应用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非常好。

上课一开始,教者就演示“玻璃刀划玻璃”。既硬又脆的玻璃,轻易地被玻璃刀划开了。设问:“这刀的刀口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引入:“要搞清这一问题,就要学习有关金刚石的知识”。合适的创景设疑,自然的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再结合课本金刚石的有关图文,让学生根据生活中已认识的有关金刚石的知识,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最后让学生获得:金刚石还能切割建筑材料大理石,作钻探机的钻头,天然金刚石经过琢磨后,具有闪烁的光泽,可制作珠宝,并且是财富的象征。这样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识了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在学习有关石墨知识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展示石墨电极、“6H”、“6B”、“HB”三种不同标识的铅笔,分别说出他们不同的用途,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此时再将此知以升华,利用:1、①科普文章“铅笔史话”介绍人类从1564年发现石墨到1812年研制出第一支现代铅笔,历经了240多年的艰苦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②铅笔上“H”和“B”的含义,铅笔的笔芯是由石墨粉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加温压制而成的,B越多,铅笔芯越软,H越多,铅笔芯越硬。“HB”表示软硬适中。知道化学就在身边,激发了求知欲。2、[报刊新闻]2003年3月26日夜晚,正当伊拉克战争处于相对平静时期,美军突然在伊拉克北部和东部同时使用石墨炸弹攻击其供电设备。石墨炸弹的投掷,小仅造成了大面积的停电,也暴露伊拉克的一些军事目标。为什么石墨炸弹会使电器设备瘫痪呢?这其中的科学知识你知道吗?带着老师设计的悬念,学生看书,教师巡视、释疑。学生在好奇心和探究欲的驱使下,了解石墨的物理性质和

用途。同样在学习木炭、活性炭内容时,可直接展示防毒面具,让学生对防毒面具有个直观的认识。事先可布置学生上网查询“防毒面具的由来”,课堂上和大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演示红墨水褪色的实验,对木炭、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

介绍C60的知识时,教师首先设问:“在碳的单质家族里,有一“出生时间”不长,但在超导方面功德无量,这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让学生带着此问题,阅读书中有关C60的图文。“噢,原来是在1985年,化学家用激光束轰击石墨时,得到的一种化学式为C60的物质。”最后再强化应用和反馈,以有奖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成功。具体设计问题为:

根据下列叙述,请同学们抢答出它们各是哪种碳的单质:

(1)虽然雍容华贵,但也乐意做划玻璃这样的小事,它是 ;

(2)在纸上写写画画,磨去的是它的身体,留下的是知识和真理,它是 ; (3)吸进的是毒气、废气,却把清新的空气留给人们,它是 ; (4)寒冷的冬季,甘愿燃烧自己,温暖别人,这是 ;

(5)刚“出生”时间不长,在科技领域是重要的超导材料,它是 。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既构建了新的知识网络,也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生活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持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不也正是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所要求的吗?

(王 瑶 滨海县教研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3t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