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阳明的“致良知”教

更新时间:2024-04-19 11: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王阳明的“致良知”教

作者:席楠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4年第01期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其常讲学于会稽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中叶著名哲学家,“心学”的代表人物,曾任各地方官吏,刑部和兵部主事,因平定皇室内部叛乱有功,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其思想学说在晚明时影响甚大,形成了阳明学派。所提出的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传习录》和《大学问》。 一、“致良知”教的形成 (一)王阳明的思想发展历程

王阳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其学生钱德洪1说:“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变。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贤之旨。是三变而至于道也。居贵阳时,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归,多教学者静坐;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变也。”即王阳明的为学经历了从早年的“热衷于辞章”、“出入于佛老”到“龙场悟道”的转变,教法也经历了从知行合一的实践功夫转为静坐僧寺“自悟性体”到“致良知”的历程。从阳明思想发展的具体过程来看,良知提出之后,他还经历了一个对良知使其“忘患难,出生死”属性的欣赏赞叹时期。所以从良知的话头到致良知的教法,必然有一个过程。 (二)良知或致良知的提出

关于良知提出的时限,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是黄绾《阳明先生行状》认为,“甲戌,升南京鸿胪寺卿,始专以良知之旨训学者”。认为良知之旨始发于正德九年。其二钱德洪认为,“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其三陈来先生认为阳明致知说提出于正德十五年庚辰(49岁)抚赣时。 2由于阳明反复强调“今经变后,始有良知之说”,(《年谱》50岁)顾良知之说的提出当不早于宁藩、忠泰之变,但也不会晚于江右。从阳明庚辰九月还南昌后的“吾真见得良知人人所同,特学者未得启悟”的话来看,(《年谱》四十九岁)阳明其实已经是从本体意义上运用良知概念了。所以,陈来先生的赣州良知说,当是比较可信的。 3

(三)致良知教的确立

阳明其实主要在于赞叹“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的性质,而致知之说又是从格物致知的角度来论述的,所以,当时的致知说虽然蕴含着致良知的思想,但并不具有“单头直入“的性质,也还谈不到对其整个学说的统摄与概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直到阳明归越,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3f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