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点 文档

更新时间:2024-04-19 00: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绪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概念: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P1)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经验汇编。(对)(P3) 2、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正是资本主义发展、上升的时期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4)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 3、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弟子编撰的著作《论语》之中(P4)。

教育学进入独立形态阶段的时期: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时期(P4)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P4-P5)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

杜威19世纪20年代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提出“教育即生活”、“从做

1

中学”、“儿童中心”等教育观点(P6)。

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布鲁纳:结构主义、提倡发现学习

4、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P9-13)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1、(名词解释)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P16)

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P17-20) 3、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P21)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三个方面: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前提基础)、环境(重要因素)、教育(主导、引领作用)和个体的能动性(内部推动力)。(P34)

3、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个体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人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P33-34)

5、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P44-P51) 判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错)

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四个方面的共同结果。(对)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2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对教育的制约。(P52)

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P52-53) 3、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4、培根宣称知识就是力量

5、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不同于生产、经济与政治的特点主要在于,它是一种有意识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培养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P68)

6、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的性质、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制约教育领导权、制约受教育权、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P53-55)

7、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P104)。

2、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P105)。

3、教育目的概念: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P83)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4、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有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强调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和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需要)。(P92)

5、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有:定向作用、调控作用和评价作用。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教育制度除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整个社会的制约。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

4

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P114)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从形态讲,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4、1902年“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P124)

5、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P127)

6、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第六章 课程

1、学科课程概念: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2、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制定课程方案(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教科书。(P131) 我国中小学开设的教学科目、顺序、课时数等内容是从课程方案反映出来。

3、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该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4、活动课程概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P139)

5

5、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我国课程改革的时间从2001年开始(P153)

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核心内容: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

7、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第七章-第九章教学

1、教学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P161)

2、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3、教学的任务: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P163)

4、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处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P163) 5、赫尔巴特: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183)

6、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①引起求知欲 ②感知教材③理解教材 ④巩固知识⑤运用知识。⑥检查知识、技能、技巧。(P184-189)

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统一;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统一;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P200)

6

8、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9、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10、教学原则概念: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P211)

11、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P212)(案例分析)

1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13、循序渐进原则的概念: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是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杨幂的逻辑思维能力。

循序渐进原则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第二、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第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第四、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7

14、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和设施。

15、教学模式: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16、教学策略: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17、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P238)

18、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我国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P250-252)

19、班级上课制概念: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它萌芽于16世纪初。

20、综合课:在一节课里须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任务的课(P254) 2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要写好几种计划,其中要重视写好课时计划,即教案)、上课(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上课是中心环节。

22、单元备课是指对某门课程的某一个单元内容的教学准备。课时备课是指对一节课教学的准备。

23、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学

8

期前)、形成性评价(学期中)、总结性评价(学期后)。(P269)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24、一堂好课的标准有: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结构紧凑。

第十章 德育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转化过程 (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2、如何有效地进行中小学德育过程的组织:

(1)应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2)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进一步掌握品德构成的心理因素。

(3)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在德育过程中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提高。

(4)重视各教育因素综合影响,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和沟通,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

3、德育原则。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

9

则;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注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P306-320)

4、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进行德育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P315) 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生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7、德育的途径:有七个基本途径,课外活动是其中的一个途径(课外活动具有兴趣性、自主性等特点)。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P321)

8、德育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法、陶冶、奖惩和制度。(P329)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他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P42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班集体也是促进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班集体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P425)

10

3、学生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P426)

正式群体: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非正式群体: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

4、参照群体:是指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

5、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①明确的奋斗目标②健全的组织系统③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④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全体班干部)⑤正确的舆论与优良的作风与传统(P426)

6、如何培养班集体:①确定集体的目标②健全组织,培养班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③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④培养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P429)

判断:新学期新建立起来的就是班集体(错)

7、个别教育的对象:后进生、一般生、先进生。(P430)

8、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①观察 ②谈话 ③分析书面材料 ④调查研究(P434)

9、组织班会的具体工作计划主要包括:

班会的目的、主题与内容、形式与方法、准备工作的分工及完成时限、班会的程序与组织等。

10、(如何组织班会,要注意什么)要开好班会,需要处理好如下问题: 第一,要确定能引人注目、激动人心、吸引青少年学生的主题; 第二,要选择能表现主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

11

第三,要尽可能使多数学生参与准备。(P435)

第十二章 教师

1、教师的劳动(也叫职业)的特点:复杂性、示范性(言传身教)、创造性、专业性。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P445)

2、教师的基本素养: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P455)教师的素质不仅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的基础,而且是造成教师劳动价值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3、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调适冲突的方法? 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有:

社会“楷模”与“普通人”的角色冲突

“令人羡慕”的职业和礁石地位低下的实况冲突 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冲突 教师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 调适冲突的方法:p453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3d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