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

更新时间:2024-05-25 19: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东人民版七年级地理

教 学 设 计

让地理走进生活

一、教材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开始地理课程学习之前,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到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即地理科学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好地理的动机。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系统、全面地认识地理。在知识方面并没有规定具体的目标,只要初步了解、知道、认识即可,地理知识的形成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多次的认识和提高,故本节只是起着初始引入和渗透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启发、引导、调动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而在于是否激发起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是否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 四、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依托课本的图像和问题展开思考活动。

2.增加开放性,在课本图像和问题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联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深化认识。

3.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启发,让学生在参与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及地理科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动机。

五、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六、教学案例:

[引入]老师与同学们都是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一下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并可巧妙的导入主题:大家知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什么课吗? 有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地理学什么? 1、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

活动1:知识抢答

(1)暑假是学生们的快乐节日,今年的暑假,小明和爸爸妈妈计划去滑雪,他们准备去哪

里?: (B)

A.巴西 B.阿根廷 C.欧洲 D.美国

(2)雪王国长年冰雪覆盖,六月时也在不断的下雪,而且整天都是黑夜……”请问雪王国在

哪个大陆?:(南极大陆) (3)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A)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4)下列哪种语言不是联合国语言?:(B)

A.俄语 B.日语 C.西班牙语 D.阿拉伯语 (5)我们站在海边看远来的船只,最先看到的应该是:(A)

1

A.船帆 B.船舷 C.船头 D.船尾

(6)安安圣诞节要去美国,以下哪件东西是她的必备物品:(A)

A.厚重的衣物 B.防暑的药品

(7)Kate对伙伴们说:“我的家乡在世界领土面积第五大的国家。”她的家乡在:(D)

A.俄罗斯 B.加拿大 C.美国 D.巴西

(8)Betty说:“我的家一半在北半球,一半在南半球。”她可能住在哪?:(C)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9)如果沧海变成桑田,那很可能是因为:(B)

A.海水蒸发了 B.地壳上升了 (10)下列哪种人留长发比较困难:(C)

A.欧洲的白种人 B.亚洲的黄种人 C.非洲的黑种人 (11)下列符号所示的天气状况中,适合召开学校运动会的是:(A)

A B C D

(12)适宜在我国南方种植的一组农作物是:(C)

A.苹果、花生 B、小麦、柑橘 C.甘蔗、水稻 D.甜菜、荔枝 (13)下列哪个城市位置最南:(C)

A.广州市 B.南宁市 C.海口市 D.台北市 (14)黄山、泰山分别处于的省(区)的是:(B)

A.安徽、陕西 B.安徽、山东 C、山东、安徽 D.山东、陕西 (15)会造成地球日益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C)

A.人口日益增多 B.地震日益增多 C.二氧化碳日益增多 D.尘埃日益增多

[总结]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地理相关的知识,比如出门在外如何辨别方向、城市规划与交通布局、工农业生产的布局等。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 活动2:

(1)衣:为什么东北地区冬天得穿皮袄、戴皮帽,海南岛的居民从来未穿过毛衣? (2)食:为什么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却多吃米饭? 学生回答(略)

(3)住:播放图片,参与活动。

(4)行:播放图片,说一说在你的一天中,哪些活动要用到地理知识?

在一天的活动中,需要用到地理知识的活动很多,如有:穿衣、出行、乘车、旅游、户外活 动等方面。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和生活的关系,体会到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 2.怎样学好地理。

播放图片,学生回答: ①善于观察; ②勤于积累; ③乐于读图; ④勇于探究。

同学们,学习本章的内容后,你们认为地理有用吗?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将走进五彩缤纷的 地理世界,去领略、去探索、去思考、去分享,使地理成为我们终生有用的知识。

2

第一章 认识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节。因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五、教法建议

1.地球的形状,学生已经知道,而且在卫星照片上一目了然。因而教学的着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模拟和体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史的教育。

2.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三个例子,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提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真的能证实地球是圆形吗?”(圆柱形、圆锥形也可以环绕而行,因而在地球上要证明地球的形状,还必须提出更多的论据。) “你还知道或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总之,采用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并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3.在前一节课时可布置学生准备好一个球体(篮球等)和正方体(粉笔盒等),并每人折叠一只桅杆高高的小纸船,以便于在课堂动手实验。介绍卫星照片除用于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之外,还可以结合可看到的海陆轮廓、云层等,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并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六、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七、教学案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3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想: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深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 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100万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记忆技巧:最大周长=赤道周长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八、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4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 半 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九、教学反馈

1、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球体 C、极半极约为63789千米

B、扁球体 D、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3、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圆。它的周长是

A 5.1亿千米 B 1.5亿千米 C 4千米 D 4万千米

4、一位旅行者计划沿赤道步行绕地球一周,如果每天走40千米,则需要 A、500天 B、600天 C、1000天 D、1500天 5、根据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1千米=2里),算出地球赤道的长度是: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C、 4千米 D、8千米 6、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 、63710千米 B、 6371千米 C、 637千米 D、4万千米 答案:1、D 2、B 3、D 4、C 5、A 6、B

十、教学反思

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谈话式、探究式教学,学生感到很亲切,课堂气氛一直很平和,讨论、发言都很热烈,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十一、“活动”参考答案

P9活动:船头,船身;船帆,船身 P10活动:1.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是可以环绕的。2.启示:引导性思路:(1)科学探索的历程是充满困难险阻,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乃至生命代价;(2)只要不懈地努力,目标最终会达到;(3)科学的验证,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假设;(在哥伦布、麦哲伦环球探索之前,已有科学的理论假设地球是球形的。)(4)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探索并证明地球形状是球形的方法还有月食的过程,地表的测量(大地测量),人造卫星的拍摄与精确测量等。通过活动渗透科学史、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P11活动:1.4万千米 2.63661977千米(参考:准确的地球周长是40075千米,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是6378140千米。) 十二、参考资料 盖天说

“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 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 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天圆地方说”虽然符合当时人们粗浅的观察常识,但实际上却很难自圆其说。比如方形 的地和圆形的天怎样连接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于是,天圆地方说又修改为:天并不与地相 接,而是像一把伞高悬在大地上空,中间有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四周还有八根柱子支撑着。 但是,这八根柱子撑在什么地方呢?天盖的伞柄插在哪里?扯着大帐篷的绳子又拴在哪里? 这些也都是天圆地方说无法回答的。

到了战国末期,新的盖天说诞生了。新盖天说认为,天像覆盖着的斗笠,地像覆盖着的 盘子,天和地并不相交,天地之间相距8万里。盘子的最高点便是北极。太阳围绕北极旋转

5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九、教学反馈

1、以下所叙经线的特点,正确的是:①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 ②经线和纬线都是相互

斜交的 ③所有的经线都是指示南北方向的 ④所有的经线都是等长的。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关于经纬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 B. 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

C.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

纬度为180°

D.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小,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

纬度为0°

3、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该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A.经度0°,纬度90 ° B. 经度180°,纬度90° C.东经160°,纬度0° D.西经20°,纬度0° 4、在地球仪上,经度30度,纬度0度的地方一共有: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5、下列地点符合低纬度、南半球、东半球的地点是( ) A. 15°W、24°S B. 29°W、29°S C. 120°W、80°N D. 170°E、22°N 6、读下图回答:

(1)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

A B C D

(2)四点中位于东半球、南半球的有: 。

答案:1、C 2、B 3、D 4、B 5、A 6、(1)A(20°E,20°N) B(40°w,30°S) C(30°E,10°S) D(60°E,45°S) (2)C、D

十、教学反思(课后小结)

11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教具和小组学习、“找朋友”等组织方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变难为易,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重点,解决难点!效果很好,细节上还需要把握,课堂秩序也需要维持好! 十一、“活动”参考答案

P12活动:1.经线,纬线(引导:地球仪通常分为行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分布地球仪,学生看到的内容显然不同。而其共性是都有由经线、纬线构成的经纬网,具体的还有赤道、北极、南极、本初子午线。)2.经线纬线半圆相等不等,赤道,两极南北东西

P13活动:1.113°E,23°N2.0°,东,西,180°,0°,赤道,北,南,0°,90°P15活动:3.地名经度纬度广州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地名经度纬度140°E36°N118°W34°N

十二、参考资料

笑话加油站:地球仪

局长到某校视察,看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便问学童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何倾斜二 十三度半?”学童甲非常惊恐,答道:“不是我弄的。”此时,教室走进另一名学童乙。局 长再问,学童乙答道:“你知道的,我也是刚进来,什么也不知道。” 局长疑惑地问教师这是怎么一回事。教师满怀歉意地说:“这不能怪他们,地球仪买来时, 就已经是这样子了。”校长见局长脸色越来越难看,连忙趋前解释:“说来惭愧,”校长陪 笑道:“因为学校经费有限,我们买的是地摊货。” 指导学生制作小地球仪

在学习地球的基础知识之后,老师通常会要求学生用乒乓球和细铁丝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这一操作练习活动很有意义,其中包含着外部的操作活动和内部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智力活动内化的过程(见下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每一步操作的同时都要认真地观察、回忆和思考它所包含的地理意义,并随时用语言表达出来。序号 外部操作活动 内部心理活动/地理意义1拿到乒乓球,观察地球的形状:球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2对正钻两个小洞为地球的南北两极。3穿过一根铁丝为地轴,向上的一端为北极,指向北极星。4转一转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自转造成昼夜更替。5将铁丝弯出倾斜的底座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也即地球仪的底座平面)成665°的夹角。6画出经线经线是连接两极的大圆,也叫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7标注经度本初子午线的位置,东西经的划分及排列,180°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8画出赤道赤道是距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是零度纬线,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半球,赤道的长度。9画出其他纬线,注出纬度所有的纬线都是平行的,南北纬的划分及表示方法,南北极点的纬度,纬线指示东西方向。10画出并注出回归线,极圈南北回归线与南北极圈的纬度,它们的地理意义,五带的划分。11观察已画出的经纬网经纬网的含义、作用。12利用经纬网确定并注出北京、纽约、莫斯科、伦敦、堪培拉等的位置掌握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定位的地理技能。对这一制作练习活动,教师应充分重视、认真组织。可以参照上述表格的形式提出作业要求,并采用分组和结对等各种灵活的形式进行制作和问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制作好小地球仪的同时,全面地复习和强化上述有关的地球知识和空间概念。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中生。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12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

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法建议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探究式组织教学。 五、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六、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 阶段目标 问题导入新课,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活动 大屏幕展示三个问题。 1.人们白天工作、学习,夜晚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2.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3.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美国的人们为什么总在半夜起床观看现场直播? 学生活动 对每组问题稍做思考,举手示意自己是否知道。 观看 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并说出自转周期。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对地球的运动状态播放多媒体课件: 建立整体感性认识 1.宇宙中的地球(宇宙→银河系→太阳系) 2.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同时进行) 探究地球自转运动在播放“地球的运动”课件时,突出地球的自转,的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其运动方向。 总结: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13

阶段目标 探究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理现象 探 究 问 题 1 教师活动 (让教室光线尽可能暗淡)用手电筒从侧面照射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下面两种现象。 1.手电筒光好比太阳光,照到地球仪上,你发现了什么? 2.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球体,还会形成白昼和黑夜吗? 继续播放地球自转课件,在昼夜半球分界处划出晨昏线,并在晨昏线上闪现一个卡通娃娃,随着地球的自转,卡通娃娃经历不同的时间并做相应的活动(起床→上课→午餐→打球→睡觉) 提问:刚才这段画面,你明白了什么? 至此,你能解答前面第一组问题中哪个问题呀?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同一个地方有时白天,有时黑夜。 探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并回答。 观看并回答 。 我来解答 小组讨论后解答问题1。 究问题 2 探 究 问 题 明确卡通娃娃的东西方向,假设你就是卡通娃娃,重新播放刚才的课件,请学生观察并思考太阳升落情况 到此,你能解答问题2吗? 观察后回答,可与同桌交流。 我来解答 小组讨论后解答问题2。 观察、讨论并回答。 小组讨论。 我来解答。 小组讨论后解答问题3。 3 继续播放地球自转运动的课件,让悉尼、北京、埃及、纽约四个城市图标不断闪现,观察它们时间的差异。 想一想:两地时间相差一小时,经度相差多少度? 至此,你能解答问题3吗? 总结并延伸: 地球自转还使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有的地方已经中午了而有的地方还是晚上,即出现了时间差异。以东的地方时间总是早于以西的地方。由于地球的自转是每24小时自转一周,所以地球上经度每隔15的地方,时间相差1小时。 教师活动 阶段目标 学生活动 我来演示 小组商讨后由代表演示并进行解说。 我爱动脑。 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 动手实践 布置任务: 用地球仪等工具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并举例说明总结归纳 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 逆向思维 想一想: 地球自转方向如果是自东向西,我们看到的自然现象会有哪些改变?

附:各环节小组活动记录表

第一组

我来解答1 我来解答2 我来解答3 我来演示 我爱动脑 我的感想 总分 14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二课时:地球的公转

1.〈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2.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二者有什么关系?

(2)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时间出现在几月?最冷出现在几月?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你的影子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

(3)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4.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会不一样,白昼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呢?这还得从地球公转的特点说起。

活动:观察地球公转的演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图模拟摆放地球仪并分析地球公转特点。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地轴指向: 5.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夹角,特别提供一张图片说明。

6.提出问题: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是怎么使得各地随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观察并讨论,在老师提示下明确:由于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两极出现靠近和远离太阳的现象,根据太阳照射地球只能照一半的原则,直射点和昼半球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3a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