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大师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
更新时间:2023-10-22 21: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智者大师智顗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天台大师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一)
文/蓝吉富
一、前言
禅法的流传,在中国是渊源甚古的。在佛教初输入中国的东汉末年, 两大译师──安世高与支娄迦谶所传译的佛典,就有为数不少的禅经与大 乘三昧佛典。尤其是安世高,所译的《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 修行道地经》等书,就都是有关禅法的专着。
安、支二师之后,一直到南北朝末期,印度禅法在中国的传播,大体 而言,可以说是兴盛的。以译师或禅师为例,东晋的鸠摩罗什与觉贤、玄 高、慧远、昙摩密多、良耶舍、求那跋陀罗等人,都在禅法的传承上有 甚大的贡献。
上述这一禅法传统是包含大小乘的。而致力于将大小乘禅法作融贯会 通的古代大德中,鸠摩罗什与觉贤就是影响较大的二人。但是,能将魏晋 南北朝以来南北方、大小乘作集大成之综合融贯的,当以天台大师智顗居 功最伟。
在禅法的传承上,智顗是印度禅法在中国的集大成者;在着述方面, 智顗的多种禅学专着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无人能与比拟。对印度禅法作组织 化、系统化的整理,而终能成一家之言的,在迄今为止的中国佛教史上, 也仅见智者大师一人而已。至于慧能一系的禅宗,可以说是中国式的独创 ,与智顗对印度禅法的集大成,性质不同。因此不能同日而语。 智顗师资之后,天台宗名家不多,除了湛然、知礼等若干人之外,罕 有能成一家之言的大师级人物出现。加上禅宗兴盛,参公案者多,而讲究 循序渐进之印度禅法者逐渐稀少,因此,智顗在禅法上的辉煌成果,在唐 代以后的中国,终未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笔者以为,像智顗的禅学理论这样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居然少人问 津,这是历史发展的遗憾。在目前这一文化全面开放的时代,去整理这些 文化遗产是弥补这一历史遗憾的开始,应该是有意义的。本文的写作意图 ,即是肇始于此。
不过,智顗的禅学体系并不简单、也不素朴。要全面检讨并不容易。 因此,本文仅择其中之禅病问题作为探讨智顗禅法的开始,并希望能为目 前的习禅者提供一些较为实用的参考资料。
本文所处理的“禅病”范围,包括坐禅时所引发的生理疾病、魔事、 业障等身心干扰。较智顗书中所谓“观病患境”的“病患”内容,取意稍 宽。
将禅病作专题探讨,古代印度已有《治禅病秘要法》之专着传入中国 ,但是智顗所探讨的领域,较此书更为博杂。其所论述,牵涉到佛法、传 统医学、坐禅经验等问题。因此,要深入检讨这一问题,实非笔者目前之 能力所堪。本文的意图,只不过拟将智顗的禅病理论规模及特质,作一初 步探讨而已。
《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主要记载在《禅门口诀》、《小止观》、《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摩诃止观》诸书中,本文主要即对这四部着述 作一检析。至于其他着作,因为关系较少,至多仅能在文中附带提及(如 《六妙门》),而其他零星之相关记载,此处歉未能全面搜寻,读者谅之 。
二、《禅门口诀》
《禅门口诀》具云《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此下略称《口诀》) 。这是一篇叙述修禅经验的长文。由于文章之中,常有“师言”字眼出现 ,可以推知这是由智者的弟子记录成文的。智顗的着述,大多由他的高足
灌顶记录。但是《禅门口诀》的记录者则未署名为谁,可见并非灌顶所记 。明代的莲池大师(云栖袾宏)曾经怀疑此文并非智顗所撰。不过,由于 学术界迄今未有定论,因此,这里仍暂依传统看法,视之为智顗所传。 这篇文章的内容,包含有坐禅时的身心现象、禅病原理及预防之道, 治疗方法等等。兹择其中与禅病有关者,略述如次: 1. 体内身风之分位相乱
《口诀》以为人身之中有多种“风”,如行风、横起风、诸节风、百 脉风??等。“如此诸风,位各有分,不可相乱。乱则贼。大则颠狂废绝 ,小则虚实相陵。虚则痒,实则痛。” ( 注 1)
此处所谓的“风”,是指体内一种较粗的气,这种风在体内各有其一 定的分位,不能混乱。混乱则会冲突而相互伤害。小则形成坐禅时身体的 痒或痛,大则会导致精神颠狂。
依《口诀》所云,身体中的气有四种,即:风、气、喘、息。“有声 曰风,结滞曰气,出入不尽曰喘。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这四种体 内之气,在坐禅时,只能守息。其余三种皆不可守。因为“守喘则劳,守 气则结,守风则散乱,守息则定。”这几句话点出气息的粗细与坐禅品质 的优劣有一定的关系,颇值得注意。
2. 坐禅时如果姿势不正、或内心懈怠,则易成身病
《口诀》将禅病分为身作病、鬼作病、魔作病、不调息成病、业障病 等五种。这五种病中的身作病,是指人体生理上的病。《口诀》谓此病的 成因是:“坐时或倚壁、或衣襟,大众未出而卧。此心懈怠,魔得其便, 入身成病。使人身体背脊骨欲疼痛,名为注病难治。行者慎之。” 治疗这种病,《口诀》提出的方法是“用息从头流气,向背脊历骨节 边注下。须好用心方差耳。”这是在呼吸时以意导气,将气自背脊骨节边
流下的疗法,与气功疗法近似。文中所谓的“方差耳”的“差”,即病愈 的意思。
3. 心念神通,引鬼作病
《口诀》云:“有人坐时,其心念种种事,或望有所知,或欲知人吉 凶。有兜醯罗鬼,来入其身,种种变现。或见吉凶事、知他身,或知一家 、一村、一聚落、一州、一郡,及一国土中,吉凶善恶等,或如似圣人。 此非圣也,并是前鬼所作,莫取之也。若不治之者,久久亦能杀人。” 这是常见的“鬼附体”的禅病。病因是行者“心念种种事,或望有所 知,或欲知人吉凶。”此种心念,为兜醯罗鬼所窥知,乃附体使行者误以 为自己已得神通。
对这种病的预防,主要在心态的端正。简言之,即在坐禅时内心不可 有希冀,不可有求神通的欲望,则鬼不来附。 4. 心念利养,引魔作病
“魔”是与鬼不同,但也会障碍行者的一种异类。《口诀》云:“有 人坐时,心念利养,魔即现其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供养之。具 应识之。若觉,急须治之。若不治,入心成病者难治。”
这种病,也很容易让行者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圣果而有天人供养。 智者以为此种病“入心成病者难治”,值得修行人警惕。 5. 不懂呼吸方法而成病
依《口诀》所载,因为“不解调息而成病”,会使人“身体枯闭而羸 瘦。”这也是常见的禅病。一般人常以为坐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实则如 不得法,往往反而成病。而关键之一,就是调息之是否得法。 6. 业障病
“业障”是指在过去世或今生里,行者自己所曾造的恶业。狭义的业
障指五种会使自己在轮回时下地狱的极重恶业──害父、害母、害阿罗汉 、破和合僧、与恶心出佛身血。广义的恶业泛指所有不善业。《口诀》中 没有为此处之“业障”作较严格的定义。但是仍可以解释为:由于行者在 过去曾造恶业,因而现在坐禅时,恶业之果报力出现而成病。《口诀》记 载这种病状是:“举身肿满,颜色虚肥而黄。”
治疗这种病的方法之一,是行者内心须对过去的恶业忏悔。忏悔是行 者为自己行为之不当所作的诚心悔改。这是对治业障病的特殊疗法。此外 ,《口诀》曾为这种病提出一些调息疗法,但也特别注明“唯须忏悔”。 意谓这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而且也是“心病还须心药医”的心理疾病。 7. 思索太用力而成病
《口诀》云:“行者心少开悟于其深义,如有渐解,其心欢喜。思量 过分,复得忍劳患。??思劳之状众多,亦得头痛、(腹中)气满。” 这是坐禅时,“止”与“观”的应用不得当所致。行者应该“以智筹 量。应止则止,应观则观。止观顺宜,便可得久。” 8. 外声之干扰成病
《口诀》云:“若入浅定,而为外声触,或有事触身时,即觉出定, 不能成患。若心嫌恨嗔恚恼,则成气满患。若入深定,有大声触,??是 人欲出定,不能得出。心在身中怖怕,精神荒迷后乃得出,即令人得腹胀 患。或暴下血。有事触身得患,亦如是。”
坐禅时最怕外界干扰,尤其怕声音。这是一般行者所常引以为诫的。 《口诀》所载的致病原因是内心对外声嗔恼嫌恨,或入深定时遇外声而起 恐慌心理。
除了上述八类之外,《口诀》中,另有(一)“修观过分、心则浮乱 ,怡空过分、则心消沉”,(二)眼根执着明相,(三)衣带太紧、食太
饱,(四)内心妄想太过??等禅病。文烦,兹不具述。
关于上述各种禅病,《口诀》的对治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大体 可以归纳成下列几种:
(1) “系心在境, 不令他缘”:亦即摄持内心缘虑一境,心不妄缘 。亦即不随妄念起舞。这是预防禅病的根本原理。有时,不同位置或比例 不同的系心,也有各种不同的治疗效果。
(2) 调息:即坐禅时各种基本的、或对治的正确呼吸法。 但是这种 呼吸法与现代气功方法类似,是有技巧性的。尤其是在治病时,更须依不 同的病情随时加以调适。因此,如果没有老师教导,仍然不容易有治愈的 可能。
(3) 持咒或呼唤恶鬼名号:这是心理病或“鬼作病”的治疗法。 (4) 内心对先前所造恶业的至诚忏悔: 这是治业障病的主要心理疗 法。
三、《小止观》
智者的《小止观》,又名《童蒙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等。 这是现代台湾佛教界的习禅人中,最受欢迎的坐禅入门书之一。 《小止观》是一部自成体系而整然有序的禅定学着述,与《禅门口诀 》之为零散笔记不同。关于禅病方面的看法,主要收在本书第八章〈觉知 魔事〉与第九章〈治病患〉之中,此外,在第六章〈正修行〉、与第七章 〈善根发相〉中也曾零星地言及。
综合这部书对禅病的看法,大约有下列几点: (一)止与观的修习时机,应当事先斟酌
修止与修观,各有不同的效果与反应。因此,何时应该修止、何时应 该修观,必须先加斟酌,否则易生禅病。《小止观》第六〈正修行〉章中
( 注 2),即列出几种应当修止或应当修观的时机, 如:“坐禅时其心闇 塞??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 时应当修止止之。”此外又有“随便宜修止观”、“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 ”、“为均齐定慧修止观”等项。在不同的时机或情况里,须有不同的止 或观来调适,如果止与观的调适不当,则可能产生“乖僻之失”、“烦恼 患”、“痴定”、“狂慧”等过失。
(二)善根发相之时,如不能辨别真伪,则易致禅病
“善根发相”是指正确修禅定之后,所得的正确效验现象。如修数息 观,则易致“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 八触(痛痒冷暖、轻重涩滑)而发。??身心安定。”修不净观,则有“ 见他男女身死??白骨狼藉??” ( 注 3) 之发相等等。 正确的禅观行,会有好的善根发相。但是这种禅定相状也有真伪优劣 之别。邪伪发相,例如下列:
“或身手纷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身如被缚, 或时逶迤垂熟,或时煎寒,或时壮热,或时见种种诸异境界,或时其心闇 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念外,散乱诸杂善事,或时欢喜躁动,或时忧愁 悲思,或时恶觉触,身毛皆惊竖,或时太乐惛醉,如是等种种邪法,与禅 俱发,名为邪伪。” ( 注 4)
这种禅定现象的特征是行者内心不澄静,发相不均匀,所感得的相状 变易莫测,行者心境容易随之起起伏伏。《小止观》以为这些都是邪定现 象,应该远离。该书对这种相状的劝诫是:不可爱着,否则即为鬼神所附 。其文云:
“此之邪定,若人爱着,即与九十五种鬼神之法相应。多好失心颠狂 ,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染。邪定邪智,辩才神
通,感动世人。凡愚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服。而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 ,惑乱世间。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邪道中。??行者修止观时, 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即却之。云何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 受不着,即当谢灭,若不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矣。” ( 注 5) 《小止观》接着又列出正确禅定发相的综合相状,如“觉与定相应、 空明清净、内心喜悦??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 厌患世间、无为无欲??。”
这些相状不只可以让修行者用来戡验自己,而且也可供习禅者用来戡 验所拟从学的禅师。有些禅师虽然小有灵异能力,也喜欢从事佛教事业, 但是内心不稳定,情绪起伏甚大,有时借口他人不如法而勃然怒叱他人, 但有时又状似甚为慈悲。有时似是无欲无求、八风吹不动,但如稍受指责 又常怒不可遏。这种“禅师”往往是上文所述的邪定发相者,初学者千万 不要贸然以之为师。 (三)魔事的干扰
《小止观》在第八章〈觉知魔事〉中对“魔事”所下的定义是“破除 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的事。形成这种魔事的“魔”共有四种。前三种 是烦恼魔、阴入界魔、与死魔,这三种“皆是世间之常事,及随人自心所 生,当须自心除之。”揆其语意,应是指行者自身的烦恼障、阴入界障、 与死亡障,这三种障碍足以妨碍修行,故云为魔。但是因为是“随人自心 所生,当须自心除之”,故《小止观》并未详加诠释。该文所详说的是第 四种:“鬼神魔”。
鬼神魔有精魅鬼、堆(又作“埠”)惕鬼、魔罗鬼三种。他们常变化 成男女老少等种种形相以干扰坐禅者。书中所提出的对治方法是:先要觉 知这些都是魔事,其次是用呼唤其名字、诵戒本或三皈依文等方法来加以
驱逐。如果驱逐无效,则有下列方法可以循序使用:(引号中之文字,录 自《小止观》第八章中)
(1) 修止,“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 不忧不怖,亦不取 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
(2) 修观:在修止无效时,“即当反观, 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 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念,勿生恐惧,不惜 躯命,正心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 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即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这是用 天台宗之“百界千如”的观想法去作观的除魔法。
(3) 将魔境视为幻化,而不为所动。 “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忧! 若见灭谢,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见有人坐禅,魔现化作虎狼来食其 行者;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妻也。当知!皆是幻化,愚人不了,心 生惊怖,及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智受 患,非魔所作。 ” ( 注 6) 这种方法,使人想起《圆觉经》“知幻即离 ”、“离幻即觉”的修行方法。
(4) 如果魔境长年不去, 则仍须端心正念,以强韧的意志力坚持下 去。行者内心要存念三宝、生忏悔心、惭愧心,并且要诵戒诵经,持咒防 范。如此,则“邪不胜正,久而自灭”。 (四)对于各种禅病的综合治疗原则
在《小止观》第九章〈治病患〉中,智者将禅病分为四大五脏增损病 、鬼神所作病、与业报故得病等三类。对于这些病的治疗原则或方法,下 列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1) 要尽早治疗:该文云:“初患即治,甚易得差。 若经久则病成 ,身羸病结,治之难愈。” ( 注 7)
(2) 可用止观治病:在止法方面, 该文提出“安心止在病处”、“ 守丹田”、“止心足下”、“不取病相、寂然止住、断一切攀缘”等法。 在观法方面,该文提出“六气(吹呼嘻呵嘘哂)治病法”、“十二息治病 法”、“假想观治病法”等。并谓“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 治也。” ( 注 8)
(3) 鬼病与业报病:“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 若是业 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 ” ( 注 9) 此中所提及的持咒与忏悔 ,是《禅门口诀》所曾提过的。(待续) 注释
注 1:《大正》 46 册 581a。此下所引《口诀》文,俱出自《大正》46 册581-584 页。为省文烦,兹不一一再注。 注 2:《大正》 46 册 467-469。 注 3:同前注,469b。 注 4:同前注,470a。 注 5:同前注。
注 6:此处所引之三段文字,见《大正》46 册 470c - 471a。 注 7:《大正》 46 册 471c。 注 8:同上,472a。 注 9:同上。
天台大师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二)
文/蓝吉富
四、《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此书另有《释禅波罗蜜》、《禅门修证》、《渐次止观》等略称。为 智者大师三十余岁时之作品,是一部较《小止观》更为深入、详细的禅定 学入门书。在中国佛教修持史上,是一部相当独特的禅定学专着。 本书关于禅病的理论,略如下述: (一)恶根发相
指行者过去未曾深种善根,因此在坐禅时善法不发相,唯觉烦恼发作 。这种情形有下列几类:
1. 觉观病:尽管坐禅甚久,甚至经年累月,然而无论如何都不发禅 定。仅觉内心烦恼时时发起,或觉观不住,或昏沉如睡。 2. 贪欲病:坐禅时贪欲心起,爱着异性、或生起其他物质欲望。 3. 嗔恚病:坐禅时,生起嗔念。
4. 愚痴病:坐禅时,生起与佛法相违的断、常等见,愈执愈深,障 碍正确禅定。
5. 恶业障道病:坐禅时昏沉,或生起要为恶的念头,或忽然身体疼 痛,或忽见可怖畏之景像。
此中,前四种属于“习因烦恼障”。第五种是“业障”。该书〈前方 便第六之四〉云:
“今约此五不善法,即合为三障。前三毒即为习因烦恼障。等分之中 ,觉观乱法,即是粗四阴故,名为报障。三种障道即为业障。何以知之? 由过去造恶,未来应受恶报,即以业持此恶!若行者于未受报中间而修善
者,善与恶乖,业即扶恶而起,来障于善,故知即是业障。如是三障,障 一切行人,禅定智慧,不得开发,故名为障。”(注 10 )
这五种病的根源──三障,在智顗的《六妙门》第四〈对治六妙门〉 章也曾提及。该书主张用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中之各法 ,去对治相关的禅病,对于三障发相的情形也稍有论述。然而该书在禅病 问题方面,所述远不如《释禅波罗蜜》。故下列对治法,仍依《释禅波罗 蜜》略述如次:
(1) 治觉观病:可分别用数息、随息、观息三法。
(2) 治贪欲病:可分别用九想观、初背舍等观,一切处不净观。 (3) 治嗔恚病:可分别用众生缘慈观、法缘慈观、无缘慈观。 (4) 治愚痴病:可分别用三世十二因缘观、果报十二因缘观、一念十 二缘观。
(5) 治恶业障道病:有三种对治法,(a) 观应佛:于三十二相中,随 取一相,缘之入定。(b) 念佛功德:正念缘虑佛之种种功德。(c) 念法佛 :法佛谓法性平等、不生不灭、无有形色、空寂无为。( 注 11) 上列对治法,如果无效,或另衍生副作用或新的症状时,《释禅波罗 蜜》中又提出转治、转观、不转治、兼治、兼不转治、非对非转非兼治等 六种对策(注 12 )。书中尤其强调最后一种“非对非转非兼治”法。这 种方法是用般若正观之第一义谛悉檀以对治贪、嗔、痴、觉观、罪障诸禅 病(注 13 )。该书将“般若慧更优于禅法”的说法放在禅定学着述里, 对于修行者甚有启迪意义。该书云:
“如世余药,各随对治,能治一病,不能遍治一切病也。阿竭陀药, 即能遍治一切众病,是名非对、非转、非兼治,亦能具足一切禅门。如《 大品经》说:欲学一切善法,当学般若,所以者何?譬如王来,必有营从
,若般若慧发,则一心具足万行,此则可以如意宝珠为喻。”(注 14 ) (二)四大增动病、五脏病、与五根病
这是行者体内生理现象不协调,或体内器官产生疾患的病相。该书所 提出的对治法有六气(吹、呼、嘻、呵、嘘、呬)治病法、十二息(上息 、下息、满息??等)治病法、假想治病法、咒术治病法、用心主境治病 法、观析治病法等。 (三)魔事的对治
此处所叙述的魔事,与《小止观》所述略同而内容稍为详细一些。所 说的魔也是四种:烦恼魔、阴界入魔、死魔、欲界天子魔。关次魔事的干 扰与对治法,也与《小止观》所述大体相同。 (四)禅定的退失(失定)
《释禅波罗蜜》认为欲界定的法心较浅,因此“难得易失。”该书认 为下列原因是失定的原因(注 15 ): 1. 得定时不善用心,内外方便中途违犯。
2. 得定时向他人说,或现定相令人知觉,或忽然有事缘相扰,这些 障碍都可能破坏欲界定。
3. 坐禅者的内心如果存有希望心、疑心、惊怖、大喜、重爱、忧悔 等心,则对禅定也有障碍。有希望心,则不易入定。入定后有疑、怖等五 心,则容易失定。
失定虽然不是病,但却是坐禅者的一种挫折,所以也附论于此。 (五)未到地定的邪伪相
未到地定是初禅之前的方便定。这种定有二种邪伪相,一则“定心过 明”、一则“定心过暗”。过明的现象是入定时可以见到外在日月星辰、 宫殿等境界,如得神通。过暗是入定后无所知觉,如沉睡不醒(注 16 )
。修禅者对这种邪伪相应清楚辨识。 五、《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是智者大师在修持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在〈十乘 观法〉的观病患境、观魔事境等处,都曾论及禅病问题。其中所述,比《 禅波罗蜜》等书都要更为深入。兹择要略述如次: (一)由四大合成的肉体,本身即是病原
由于人体中之地水火风四大种,若稍不协调,则此身即病,因此,此 身即是病原。《摩诃止观》〈观病患境〉云:“有身即是病。四蛇异性, 水火相违??四国为邻,更互侵伐。”(注 17 )四大相互冲突的结果, 可能引发五脏病、四大病、六神病、八触病、强观病、鬼神病、魔病、业 病等。书中对这些病之原理、病状、治法都曾加以剖析。并提出下列治疗 方法:
1. 用止治病:止心丹田、止心足下、或止心痛处,各有对治作用。 2. 用气治病:书中提出六气治病法,此六气即:吹、呼、、呵、 嘘、。这是道家的运气法。在《释禅波罗蜜》中所提的六气与此相同, 但“”、“”二字则为“嘻”、“呬”,音同字异。
3. 用息治病:人体内的气体,可分“风、气、喘、息”四种。拙文 在叙述《禅门口诀》时已曾提及。此处之“息”,即较为平静顺畅的呼吸 。
4. 假想治病:谓出息或入息各有对治作用:此处所提出的十二息治 病法,也曾见于《释禅波罗蜜》中。
5. 观心治病:这是直观于心、不带想息的方法。
6. 方术治病法:书中提出捻大指治肝法、持咒治病法、手捻丹田治 赤痢等病法,及杖打病处法等。文中并特别警惕出家人不可迷恋方术。
此外,书中又提出“能具十法,必有良验”的治病原则。这十法是: “信、用、勤、恒、别病、方便、久、知取舍、识遮障(注 18 )。这在 《释禅波罗蜜》书中也曾提及(注 19 )。 (二)禅定中之“恶相”
这是书中〈观业相境〉部份所提出来的禅定现象。书中举出六种,谓 之六蔽像。此即在坐禅时,可能见到的六种恶相:悭蔽报果发相、嗔蔽报 果发相、净罪报相、盗罪报相、妄语发相、饮酒发相等。这六种相状,都 与行者过去的业报有关。
关于业报相在坐禅中的浮现,要判定是好是坏固然有很多原则,但是 下列二事,则是颇值得参酌的经验之谈(注20):
1. 凡是所起的相状“久久住、数数来、又坏禅心”,则皆是魔相。 2. “诸恶相现时,初现嗔怒,再来平平,三现欢喜。”这是恶相要 消灭的征候。 (三)魔事
在〈观魔事境〉章中提出的对治方法,大体与《释禅波罗蜜》、《小 止观》等书相同,兹不赘。倒是其中下列一段治魔原理,虽不易至,但所 有修禅者仍应心向往之:
“若达邪正,怀抱淡然。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平等一相 。不以魔为戚、佛为欣,安之实际。若能如是,邪不干正。”(注21) 此外,在辨别禅定相状的邪正时,有一项原则也甚为重要,此即“若 过、若不及,悉名邪相”(注22)。这是说在禅定现象中,若是境界显现 时,会促使自己的身心有“过分强烈”或“不足”的反应,则都是邪相, 不是正定。
六、智顗禅病理论的规模及其启示
智顗的禅病思想,以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可以分类为下列几项: 1. 预防医学:这是智顗着述内容的主轴。譬如其书中主张人体内有 风、气、喘、息四种气体。并谓坐禅者只能守息而不能守其他三气,始不 易致病云云。
2. 精神医学:书中有关外魔干扰诸症,以现代医学眼光来衡量,应 归属于精神科领域。
3. 内科:书中所论及的四大五脏病、五根病等皆是。
4. 气功治疗术:如所提的六气治法、十二息治法、手捻丹田治赤痢 法等。
5. 诊断术:如《摩诃止观》〈观病患境〉文中所说的“上医听声, 中医相色,下医诊脉??若脉洪直,肝病相,轻浮是心病相”即是。 此外,智顗书中所述,也常能一贯地述及病因、症状与病理。譬如下 列《禅门口诀》所载,即其一例:
(1) 症状:身体痒、痛,甚或心智颠狂。 (2) 病因:坐禅守息不当,引起身风相乱。
(3) 病理:身内之风,分位不可相乱,否则伤及行者。
智顗书中所载,大体上是依照病理、病因、症状、及预防、治疗法等 方面来论述的。由上面所列,我们约略可以窥见智顗禅病对治理论的规模 。此下,拟依其书中所述,归纳出若干较为实用之原则,以供坐禅者参考 :
1. 呼吸方法不正确,可能引起痒、痛、枯瘦等病。 2. 姿势不正确,或内心懈怠,可能引起背脊等处疼痛。
3. 内心意念不正,希冀神通,或心存名闻利养,则可能引起外魔干 扰。此中之魔有天神魔、思神魔等。
4. 思索太用力,可能引起头痛及腹中气满等病。
5. 外声干扰,必恼成病。可能引起气满、怖畏、暴下血等病。 6. 业障病:可能引起的症状是“举身肿满、虚肥而黄”、或忽然身 体疼痛、或忽见怖畏像,及种种恶相。
7. 烦恼障病:可能引起不发禅定,贪欲心起、爱着异性,生起嗔念 ,生起与佛法相违的断、常等邪见等病状。
8. 修止与修观之时机不当,可能引起痴定、狂慧等病。
9. 善根发相时,不能分辨真伪而成病,如对伪相心生爱着,即可能 为鬼神所附。
10. 四大增动病、五脏病、与五根病:这些都是生理问题所引起的疾 患。
11. 失定:得欲界定时,由于不善用心、方法错误,或将定相向他人 说,或现定相令人知觉,或有希望心、疑心等,则容易失定。 关于各种禅病的治疗方法,由于症状复杂、变幻难测,因此很难一概 而论。但是,下列的治疗或预防原则当是较具一般性的。
1. 专家指导:坐禅如不得法,非但不能使身体健康,反而容易致病 。而且,由于禅病牵涉到甚多技术性的问题,因此,坐禅时必须要由具备 足够的学理与经验的禅师来指导,才不致发生误差。如修止、修观、六气 、十二息,及其他方术疗法,都是专门技术,只透过阅读禅书,是无法完 全应用的。
2. “心意端正,不可希冀、贪求。”这是坐禅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心 态。
3. 系心在境、观想、呼吸法、坐禅姿势、环境等项,都要求其正确 。
4. 对业障病要至诚忏悔、或虔心修福。
5. 发觉情况有异时,要尽早请教专家、尽早对治。
6. 对佛教核心义理要能正确把握,要具备般若正观,要能不取、不 着。(待续) 注释:
注10:《释禅波罗蜜》 123 页,1993 年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五版。 注11:同注 10,124-128 页。 注12:同注 10,129-131 页。 注13:同注 10,131 页。 注14:同上,132 页。
注15:此下所述失定的原因,并见该书 150-151 页。版本同注 10。 注16:同前注,151 页。
注17:此处之《摩诃止观》文,引自《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下册 1699 页,1981 年,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初版。 注18:同前注,1738-1740 页。
注19:同注10,《释禅波罗蜜》137 页。 注20:同注 18,1784 页。 注21:同上,1799 页。 注22:同上,1814 页。
天台大师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三)
文/蓝吉富
七、智顗禅病理论的思想渊源
上述禅病理论,都是从智顗的禅法着述中整理出来的。在中国古今佛 教大德的着述中,像智顗的着述一样能将禅法作专着出现、或专章处理的 情形,极为罕见。就智顗禅法着述的质与量来看,说他是印度禅法在中国 最伟大的集大成者,应该不算过誉。因为迄今为止,他在禅法方面的成就 ,在中国佛教史上仍然是空前绝后的。
翻阅智顗的各种禅法着述,往往会使人觉得那些着述似乎都是他个人 经验的累积。但是如果我们稍为深入地解析,就会发现这些着述的内容, 其实是有多种渊源的。兹略述如次: (一)师承
依据道宣《续高僧传》〈智顗传〉的叙述 ( 注 23), 智顗出家后, 曾到光州大苏山追随当时着名的禅师慧思学习禅法。慧思“又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此三人者皆不测其位也。” ( 注 24) 最师,就师、 慧思三人被道宣称为“不测其位”的神秘高僧,由此可见他们的修行成绩 在当时人心目中的份量。此外,慧思又特别教导智顗以四安乐行、法华三 昧等法门。在光州七年间,在慧思的调教、熏陶之下,智顗的禅法基础乃 稳如磐石。因此,从他的经历及修学过程来看,其着述中的禅病理论,有 部份必然得自师承的启发或教导,自是可以想见。 (二)智顗本人的修禅经验
智顗在光州随慧思习禅七年,后又赴金陵瓦官寺弘扬禅法。不久,在 金陵一带引起习禅旋风,当时佛门大德争相来学。其后,弘法各地,也都
不忘教授禅法。其一生经历,有大半与禅法有关。因此,其所累积的修禅 经验与对禅病的看法,自必甚为可观。其所撰书中的见解,当然有甚多个 人的修禅经验。
(三)禅经(印度禅法的专着)及其他佛典
禅病的原理及治法,在禅经中往往有具体的论述。智顗之时,已经译 出的印度禅法专着(禅经类与三昧经类),依《大正藏》所收,可知至少 有三十余种之多。而其中之《大安般守意经》、《修行道地经》、《禅秘 要法经》、《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思惟略要法》、《达摩多 罗禅经》、《五门禅经要用法》、《治禅病秘要法》等禅经,也都有甚多 可以引用的禅学资料。
在智顗的《摩诃止观》等着作里,除了引用数十部三藏佛典之外,在 禅经方面也多所取资。如《治禅病秘要法》、《安般守意经》、《坐禅三 昧经》、《禅法要解》??等禅经也都常见引用。
从智顗的禅学着述中可以看出,智顗是以他个人的坐禅经验,加上汲 取丰硕的佛典知识及其他条件,乃形成他个人的禅法思想体系。在各项条 件中,无疑的,禅经及其他印度佛典应该是智顗禅学及禅病理论体系的主 要思想基础。
(四)医学理论及道家实修法
除了佛学着述之外,智顗禅病理论的思想来源的一部份是传统医学理 论与道家实修法。在《释波罗蜜》与《摩诃止观》等书中,常可以发现某 些像是医书的文字。兹引《摩诃止观》〈观病患境〉若干例如次: (1) “上医听声,中医相色,下医诊脉。??若脉洪直,肝病相。轻 浮,是心病相??。” ( 注 25)
(2) “酸味增肝而损脾,苦味增心而损肺,辛味增肺而损肝??。”
( 注 26)
(3) “眼缘青,多动肝。缘赤,多动心。??舌缘醋,多动肝??。 ” ( 注 27)
此外,《摩诃止观》也有方术治法、六气治法等项。其中,六气治法 至今仍广为气功师所沿用。《摩诃止观》〈观病患境〉文云: “用气治者,谓:吹呼呵嘘。皆于唇吻吐纳,转侧牙舌,徐详运心, 带想作气。??六气治五脏者,呵治肝,呼吹治心,嘘治肺,治肾,治脾 。” (注28)
这在道家养生术中或气功界,谓之“六字歌诀法”、“吐纳补泻法” 、或“六字气治病法”。这原是道家养生术之一种。源出陶弘景的《养性 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以及京里先生的《神仙食金柜妙录》〈行法〉 篇。 京里先生被学术界判定为唐代人 ( 注 29), 但是陶弘景的年代是 456-536,比智顗的年代要早八十几年。 可见这是智顗学自道家的方术, 并不是佛教本身的修行法。然而,也由此可见,智顗的着述态度是博取百 家而汇于一炉,并不只是拘拘于个人的心得而已。 八、智顗之后中国所流传的禅病理论 ──以《起信论》、《楞严经》之所述为例
智顗以后的中国佛教界,谈论印度禅学与禅学的着述甚少,在唐代禅 宗、净土宗逐渐流行之后,传统印度禅法在中国逐渐乏人问津。自唐代迄 今,在流行的佛典里曾经较具体地言及禅病的,智顗的《小止观》等书之 外,当以《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较为人所知。
《起信论》一书之真伪,兹不赘述。但是,该书出现于南北朝末期, 且在中国曾甚为后世佛教界所推崇,则系一历史事实。这部书的卷末部份 (修行信心分)曾有与禅病有关的文字,内容大略如次 ( 注 30):
(1) 魔邪扰乱:“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 惑乱。或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针对这些现象,对治的 方法是“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2) 现形说法、得通起辩:“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 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 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这种魔 事,最容易让初学者着迷。如果行者得到上述这些“神通、感应”,但又 同时自觉,贪着世间名世之心也逐渐浮现,那么就必须警觉,必须“勤于 正念、不取不着”。
(3) 性情变幻:“使人数嗔数喜,性无常准。??或卒起精进,后便 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 ,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这也是勘验 自己或其他修行者的方法。勘验禅定是正是邪的标准之一,不在其人是否 有神通感应,而是其人内心是否能够平衡、情绪起伏是否不至大起大落。 (4) 得相似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 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 少。颜色变异。”这种现象也不是真正的三昧,因为身心仍不平衡、不笃 定。乍起乍落,与禅定现象相违。
对于上述这些现象,《起信论》都劝人“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 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
按,《起信论》并不是一部专论禅定方法的书,上文所述只不过是将 修习禅定时之某些问题略加提示而已,与智顗诸书之能大量网罗禅法理论 于一炉者,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所要提醒读者的是,如果仅依《起信论》所说,而以为禅病仅此
而已,这种看法当易罹过度简化之失。只要稍稍翻阅前述智顗之各种相关 着作,即可得知有关禅病的原理、现象、治病法等等,都较《起信论》所 说,要复杂、丰富甚多。
《起信论》之后,影响中国佛教甚深的《楞严经》出观。该经普遍为 佛教各宗及一般文化界所接受,影响层面既深且广。近人吕澄云: “(《楞严经》)文辞纤巧,释义模棱,与此土民性喜鹜虚浮者适合 ,故其流行尤遍。贤家据以解缘起,台家引以说止观,禅者援以证顿超, 密宗又取以通显教。宋明以来,释子谈玄,儒者辟佛,盖无不涉及《楞严 》也。 一门超出,而万行俱废??遂使佛法奄奄欲息,以迄于今。 ” ( 注 31)
《楞严》是否伪着,此暂不论。然而其书自唐代之后影响中国佛教之 大,吕澄所说,则也是一项历史事实。由于该经之中,有一套自成体系而 且内含禅病思想的禅定修习论,因此,随着天台宗的衰落与智顗的禅病理 论逐渐乏人问津之时,《楞严经》的禅病论遂成为个中显学。 《楞严经》的禅病论,主要特质有下列几项:
1. 重视断淫:该经卷六云:“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 成饭,经千百劫,只名热沙。” ( 注 32) 修禅者必须断淫,是一般禅书 的常谈,但是大多将淫事放在三毒之贪毒之中,并未特别强调。而《楞严 经》则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不断淫事、修禅必落魔道”的观念。 2. 重视断杀,主张修禅者不可食肉:该经卷六云:“如不断杀,必 落神道。??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食 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非佛弟子。” ( 注 33) 出家 众可食三净肉,原为戒律所许可,然而《楞严经》则另有此等说词。 3. 提出五阴魔相论:这是《楞严经》禅病论最脍炙人口的部份。在
该经第九、第十两卷中,用相当大的篇幅描述在“色受想行识”五种阴境 的魔事现象,并嘱修禅者预防其事。
从《楞严经》上述三项特点,来与智顗的禅病思想体系相较,除了可 以看出《楞严经》禅病论的特色之外,也可以看出这是智顗之外的另一种 禅病体系,这两家思想虽然有所交集,但是着重的方向并不全同。因此, 在中国佛教史上,《楞严经》的禅病论〈尤其是魔事论〉,是智顗之外的 另一系思想。 九、结语
宋代禅净双修之名僧长芦宗赜在他的〈坐禅仪〉文中,曾经说道: “窃谓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善用心故也。??道高 魔盛,逆顺万端,但能正念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如《楞严经》、《天台 止观》、圭峰《修证仪》, 具明魔事,预备不虞者,不可不知也。 ” ( 注 34)
宗赜所谓的“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疾”一语,可以看出一直到宋 代,禅病还是佛教界的一大问题。文中所列的三种参考书,《楞严经》上 文已曾论及, 而圭峰《修证仪》指的是圭峰宗密的《圆觉经修证仪》 ( 注 35)。此书卷十七〈坐禅法八门〉中曾经抄录《小止观》文,重新润文 、编排而成为该书介绍坐禅法之入门文字。宗赜似乎不知道宗密这篇坐禅 文字的来源,因此才与《天台止观》并列介绍。
尽管《天台止观》与《楞严经》共同被这位宋代禅师列为对治禅病的 要典,但是,从“《楞严经》注疏之多及研习者众、以及天台宗的逐渐衰 落”这一情势来看,我们已经可以觉察到天台止观法门及其禅病理论逐渐 不被重视的信息。这种情势,到明清二代更是明显。
无论如何,对于智顗留下的这种一千多年前的禅病对治理论,现代人
是必须要加以价值重估了。对一个现代人而言,面对智顗这些理论,至少 可以朝向二方面去思考。其一是在坐禅时该如何去应用智顗的这些理论: 其二是如何以科学、理智的态度与方法,来重新检查智顗的这些说法。 ( 注 36)
笔者相信,不论是站在宗教修持的角度、或医学角度来衡量,只要方 法与态度正确,智顗这些看法必定可以被提炼出若干有益于人类的文化结 晶。像这样的重新检查与提炼,其实是可以马上开始的。 注释:
注 23:《续高僧传》卷十七, 收在《大正》 50 册 564-568 页。 注 24:同上, 564b。
注 25:同注 17,1704、1705 页。 注 26:同前注,1711 页。 注 27:同前注,1714 页。 注 28:同前注,1726-1727 页。
注 29:《道藏提要》 601页,1991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 注 30:此下所引之《起信论》文,依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380- 382 页,1988 年正闻七版。
注 31:吕澄《楞严百伪》,收在《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卷一,370 页, 1991 年齐鲁书社版。
注 32:《大佛顶首楞严经》,台北.佛教出版社校正本(出版年份不详 )192页。
注 33:同前注,194 页。
注 34:长芦宗赜〈坐禅仪〉,收在《禅苑清规》卷八。《禅宗全书》81 册 158 页,1990 年台北,文殊版。
注 35:收在新版《卍续藏》 74 册(即《新纂大日本续藏经》)。 注 36:笔者有日本学者福永胜美《教医学事典》、与川田洋一《法?医 学》二书,都是对佛教医学的全面整理。书中对天台智顗的禅病 理论曾稍有提及,但并未深入讨论。
正在阅读:
天台大师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10-22
服务器日常管理与维护考试试题10-23
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03-31
氧化镁脱硫工艺11-11
中国水产加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图文05-14
赏画阅读答案中心05-06
在人身保险合同,投保人应履行的义务包括( )。 A.如实告知B.缴付保09-05
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11-22
比较著名的英语演讲稿05-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天台
- 大师
- 理论
- 2019年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
-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 (钢结构取费)苏建价(2009)7号明确费用定额有关问题
- GMC认证软文
- 决战高考语文基础抢分基础练习9
- 《西游记》说课稿
- 业内人士告诉你真实的 微博段子手
- 《全身体格检查考核纲要》(学生)
- 总结一下这几年种植草莓所获得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 图文
- 串联和并联巩固练习整理
- 新常态下从严监督管理干部的研究与思考
- AKD中性施胶剂在胶版纸生产中的应用 -
- 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教案
- 旋转(经典归纳试题AAAAA)(含答案)
- 100平方会议室扩声系统方案方案
- 2011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英语试题汇总
- 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大工15秋《网络安全》在线作业1 满分答案
- 一年级下连词成句
-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毕业考试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