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模式

更新时间:2023-03-14 01: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经济增长理论总的特征是运用均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各种经济模型,考察在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中,假如要实现稳定状态的均衡增长所需具备的均衡条件。在经济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理论的不断发展就是经济学家不断寻找和解释经济增长源泉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强调资本在增长中的作用。

第二次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索罗-斯旺模型)的产生和发展,发现资本和劳动等传统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但将技术进步因素视为经济系统外生给定,因此新古典增长理论又被认为是外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式。

第三次是近期的新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将技术进步因素视为内生变量,在经济系统内部讨论技术进步的来源与演进,以及技术进步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新增长理论又被认为是内生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一)理论提出的背景

凯恩斯提出了通过增加投资来扩大总需求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期,哈罗德和多马分别根据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

1939年,哈罗德发表了《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除了李嘉图和斯密的理论是“动态的”之外,尔后直至马歇尔、凯恩斯,动态理论“消失了”。他认为,他的这篇论文的任务就是要用“动态”的方法,依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和汉森的加速原理,来提出一种动态的经济增长理论。

哈罗德注意到,在凯恩斯的收入分析中,只考虑了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动,没有考虑收入变动对下一轮投资的影响,并且只以投资刺激需求增加从而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本期均衡为目标,没有看到总供给的变化以及新的均衡,因而是一种静态的、短期的均衡分析。

凯恩斯:投资→收入变动→下次投入变动

哈罗德认为,投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可以使本期实现就业均衡,但投资增加不仅刺激了总需求(购买材料),引起收入的成倍增加,而且刺激了总供给(材料),引起了生产能力的增加,追加的生产能力带来了下一期收入的更快增长,更多的收入又会转化为更多的追加投资,如此累进不已。因而,本期的国民收入在下一期就不足以提供充分就业,从而总供求也不能保持均衡。所以,要实现充分就业,本期投资必须大于上期投资。

哈罗德:投资→收入变动→生产能力增加→收入增加→追加资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哈罗德提出了“资本——产出比”概念,利

用它来推算第二期达到充分就业所需的追加投资,以使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均衡增长相适应。这样,哈罗德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引入了时间因素,并且用“比率分析法”(增长率、储蓄率)代替了凯恩斯的“水平分析法”(国民收入、储蓄与投资的水平),从而将凯恩斯的理论长期化、动态化了。 (二)理论假设条件

(1)假设全社会只有一种产品,既是资本品又是消费品。即假定社会只存在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技术。

(2)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替代。

(3)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产品的成本与生产规模无关,如果劳动和资本增加一倍则产出也将增加一倍。

(4)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即不存在技术的进步。

(5)由于规模收益不变,技术不变,并且劳动和资本配合比例不变,因此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数量不变。

(6)假定边际储蓄倾向不变。 (三)理论主要内容:

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变量是储蓄率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即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此比率的意义在于推算本期投资对产出潜在的影响,从而决定下期实现充分就业应该追加的

资本量,用v表示。

G=s/v(经济增长率=储蓄率/资本产出比)

从式中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就是社会实际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前提假设。比如储蓄不等于投资或总需求与总供给不一定相等。

均衡增长率就是哈罗德提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它所对应的是投资者满意的储蓄率和资本一产出比率,因此,在实现均衡增长率的情况下,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成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况而言,产量或收入达到最大值时,社会上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

自然增长率是在人口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社会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哈罗德认为,当实际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发生偏差时.会导致经济短期波动。而当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发生偏差时,则会导致经济长期波动,而且一旦偏差发生,就有自我加强的趋势。因此要实现实际增长率等于均衡增长率并等于自然增长率的长期均衡增长几乎

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称为“刃锋式”的经济增长。 (四)理论评价 积极意义

(1)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资本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收入的一部分必须用以储蓄,这些储蓄要全部转化为投资,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储蓄越多,则投资越多,经济增长就会越快.

(2)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的是资本系数(资本产出比),在储蓄率一定时,资本系数越小,增长率越快,同样资本系数不变时,储蓄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快.

(3)阐明了投资的双重作用,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的基础。投资一方面会增加总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具有生产能力效应,这对发展中国家制定增长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

(4)将复杂的经济增长理论简单化模型化,该模型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动态长期化,开创了新的动态的经济理论。

(5)阐明了国家干预经济和实行经济调控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性。政府应该采用竟尽可能提高储蓄率的政策。由模型可以知道,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一定水平的经济产出总量中的储蓄率越高,下期的经济增长率就会越大。 局限性

首先是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过于简单化。与现实的差距较大。 第一、G=s/v中隐含的隐含的劳动与资本不可替代和固定投入比

P/K即是利润率,以π为代表,则: G=π(sp-sw)+sw/k (4)

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收入的分配。过分提高利润收入者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经济增长率必然过高,会导致经济膨胀;过分提高工资收入者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经济增长率必然过小,会导致经济萧条。因此,社会可采取调整收入比重的办法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

该模式归结出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以及收入分配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一、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工人。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之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小。这样经济增长就会加剧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和工资收入比例失调。

第二、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并引起资本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第三、要解决资本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根本途径不是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是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均衡化。

第四、要实现经济稳定、均衡的增长,根本方法不是调节资本产出比或促进技术进步,而是调节储蓄率,即调节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

他们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型存在不稳定性,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根据完全竞争的假设,通过调节资本和劳动的配比进而改变资本系

数来使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互一致,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投资一旦形成固定的机器设备,就无法改变,从而生产的技术也很难改变。因而生产要素的迅速替代是不易做到的,从而资本产出比例的调节也是不现实的。同时他们还认为,没有资本的增加就没有技术的进步。因此讲技术单列出来也是不现实的。

再次分析的基础上他们指出,资本产出比率既定,要实现稳定的增长,可以同通过调节储蓄率来达到。他们认为,社会储蓄率是由社会成员的两大阶层构成的,因而调节收入在利润和工资的分配可以达到调节储蓄率的目的。故而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有关,后者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评价

第一、它认为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成因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源和知识的生产和积累。

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源于各国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刺激,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国家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最重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是知识人力资本以及向他国学习的能力。如果要想领先其他国家,不仅需要相其他国家学习,而且要进行技术的创新。把新增长理论用于国际间,各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不仅是根据传统要素的配置情况来实现专业化,而且可以通过对知识,人力资本施加影响来取得比较优势,实行在新的继续沪上的专业化。一个国家运用教育和研究开发进行直接激励的政策对经济增长最为有效,所一国政策重点应当放在教育和研究开发上。

第二、新经济理论模型有助于解释国家资本流动是怎样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财富上不均的现状。发展中个国家由于资本劳动比率较低,因而投资所能提供的回报率可能会较高,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本,教育以及研究开发或基础设施上投入不足,潜在的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不能实现,所以穷国投资的收益低于其他资本支出所能带来的收益,由此引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个国家财富和收入上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新增长理论关于内生技术进步和收益递增的理论分析对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开创性的发展和贡献,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分析经济增长过程,探寻经济增长机制的机理、动力和影响因素,从而更有效的推动经济增长发展。

不足之处是新经济增长理论过分强调外部效应和收益递增的重要性,缺乏对技术进步过程中制度性因故演变的分析,从而使其应用于经济发展研究的适宜性受到影响。 四、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界80年代的中后期,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分化趋势,最不发达的国家日益落后,而一些新兴的国家经济发展很快。最穷的国家经济增长率最低,最富的国家次之,中等收入的国家经济增长最高。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当新古典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增长时,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内生技术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增长理论,探讨长期经济增长的前景。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罗默,卢卡斯等。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同时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

下图为世界银行1986—1990年部分国家经济增长情况

(一)、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储蓄率内生

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储蓄率是外生的,凯斯、库普曼斯把拉姆齐的消费者最优化分析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因而提供了对储蓄率的一种内生决定:储蓄率取决于居民的消费选择或者说对现期消费和远期消费(储蓄)的偏好。内生储蓄率意味着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供给的内生决定,从而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投入要素(资本)从数量上得以在模型内加以说明。然而拉姆齐-凯斯-库普曼斯模型对储蓄的内生性的技术处理并没有消除模型本身长期人均增长率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外生技术进步的依赖。 第二、劳动供给内生

新古典的另一个关键外生变量是人口增长率。更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低了每个工人的资本和产出的稳态水平,因而趋于减少对于一个给定的人均产出初始水平而言的人均增长率。然而标准模型没有考虑人均收入及工资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被马尔萨斯所强调的那种影响)也没有把在养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考虑在内。

内生增长理论的一条研究路线通过把迁移、生育选择和劳动、闲暇选择分析整合进新古典模型中来使人口增长内生化。首先,考虑针对经济机会的移入和移出。对于给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而言,这一过程改变了人口及劳动力;其次,引入有关出生率的选择。这是容许人口和劳动力的内生决定的另一条渠道;最后,另一条与在一个增长框架中劳动供给的内生性有关的研究思路则涉及迁移及劳动、闲暇的选择——劳动力与人口不再相等。 第三、内生技术进步

把技术变迁理论包括进新古典框架中是困难的,因为这样做的话标准的竞争性假设就不可能得到维持。技术进步涉及新观念的创造,而这是部分非竞争性的,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对于一种给定的技术,换言之,在给定有关如何生产的知识水平的情况下,假定在标准的竞争性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和土地中规模报酬不变是合理的,则以相同数量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来复制一个企业从而得到二倍的产出是可能的。但是,如果生产要素中包括非竞争性的观念,那么规模报酬则趋于递增。而这些递增报酬与完全竞争相冲突。)

经济的长期增长必然离不开收益递增,新古典增长理论之所以不

能很好地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稳定均衡是以收益递减规律为基本前提的。内生增长理论在理论上的主要突破在于把技术进步引入到模型中来,其消除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报酬递减的途径有三种:

第一、要素报酬不变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是考虑把物质和人力资本都包括在内的广义的资本概念。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函数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关键。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总量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内生增长理论的关键性质是资本报酬不再递减,其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关键修正在于将技术因子看成是经济的内生变量。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中,因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决定了资本的净增长上限必然为零,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资本投入量的上限,从而使得均衡增长状态的效率人均资本的增长也等于零。如果能够避免资本边际生产力递减现象出现,则有可能使得均衡增长状态的效率人均资本能够持续增长。

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下限不为零仅意味着,在一定的范围内,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现象的消失。一个不存在递减报酬的最简单的生产函数是AK函数。琼斯和曼纽利论证了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技术足以保证经济实现内生增长。

具有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单部门模型在某种意义上与AK模型是一致的。而为了区别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差异,许多内生增长模型都假设经济是由两个部门组成的,资源需要在两个部门之

间进行配置。宇泽-卢卡斯模型是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的代表。

第二、干中学与知识的外溢

阿罗和Sheshinski通过假设知识的创造是投资的一个副产品来消除掉报酬递减的趋势。Arrow指出,人们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的,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的积累体现于技术进步之上。一方面一个增加了其物质资本的企业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率地生产,生产或投资的经验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经验对生产率的这一正向影响被称为干中学

(learning-by-doing)或边投资边学习(learning-by-investing)。另一方面一个生产者的学习会通过一种知识的外溢过程传到另一个生产者,从而提高其他人的生产率。一个经济范围内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更大的资本存量将提高对每一生产者而言的技术水平。这样,递减资本报酬在总量上不适用,而递增报酬则有可能。

干中学和外溢效应抵消了单个生产者所面临的递减报酬,但社会水平上报酬是不变的。社会资本报酬这种不变性将产生内生增长。

模型的关键在于:第一,干中学要靠每个企业的投资来获得。特别地,一个企业资本存量的增加导致其知识存量同样增加。第二个关键假设是每一个企业的知识都是公共品,其他任何企业都能无成本地获得。换言之,知识一经发现就立刻外溢到整个经济范围内。这样一个瞬时扩散过程之所以在技术上可行,是因为知识是非竞争性的。罗默后来证明在这种情形下仍可以在竞争性框架中决定一个均衡的技术进步率,但是所造成的增长率将不再是帕累托最优。更一般而言,

如果发明部分地依赖于有目的的R&D努力,而且如果一个人的创新只能逐步扩散给其他生产者,则竞争性框架 将崩溃。

在这样的现实构架中,一种方法是把不完全竞争整合到模型中去。另一种方法是假设所有的非竞争性研究——一种经典的公共品——都由政府通过非自愿的税收来予以融资。

第三、人力资本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另一个途径是人力资本的积累。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劳动生产要素的引入,使得有关人力资本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研究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劳动投入是指一般的劳动投入,看不出不同质量或不同技术熟练程度的劳动的投入对于产量所起的作用大小的差异,需要对生产要素的投入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说明人力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卢卡斯引入了尔茨和贝克尔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在借鉴罗默的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宇泽的技术方程作了修改,建立了一个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模型。

在卢卡斯中,企业能获得的知识的多少不依赖于总资本存量,而依赖于经济的人均资本。卢卡斯假设学习和外溢涉及人力资本,且每一个生产者都得益于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而非人力资本的总量。不再考虑其他生产者所积累的知识或经验,而是考虑从与掌握了平均水平的技能与知识的平常人的(自由)互动中得来的收益。

第四、研究和开发(R&D)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技术水平可以被诸如R&D支出之类的有目的的活动所推进,这样的内生技术进步将使得我们从总量水平上的递减报酬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特别是如果技术上的进步能以一种非竞争的方式被所有生产者分享的话。对于知识进步,也就是对新思想而言,这一非竞争性是存在的。

将R&D理论与不完全竞争整合进增长框架中始于罗默; Aghion and Howitt;Grossman and Helpman。在这些模型中,技术是有目的的R&D活动的结果,而且这些活动获得了某种形式的事后垄断力量作为奖励。如果经济中不存在想法、观念耗竭的趋势,那么增长率在长期中可以保持为正。在这些框架中,长期增长率依赖于政府行动,诸如税收,法律和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其他方面的管制。因而政府通过它对长期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好或坏的巨大影响。

新的研究也包括了技术扩散的模型。虽然对新发现的分析与领先经济中的技术进步率有关,对扩散的研究却属于分析后进经济在这一进步过程中如何通过模仿来分享好处。既然模仿比创新要来得便宜,扩散模型预测了一种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预测类似的条件收敛形式。

内生增长理论结论

在引进技术创新、专业化分工和人力资本之后,内生增长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内生增长理论的评价

内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强调以思想为基础,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拓宽了认识空间。认为是思想(整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导致了经济的增长。因此人们得有完全不同的机构安排、确定价格的系统等,以使思想得到有效率的配置。

第二、强调劳动分工制度的作用,用劳动分工的自发演进来解释经济发展的动态模式,证明了人均收入的增长、贸易依存度的增大、市场的扩大、内生比较利益的增加、专业贸易部门的扩大和其他结构变化都是分工内生演进的不同侧面。

第三、对技术内生化的论述将经济科学和信息时代结合起来,使得这一理论轮具有了自身特点。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资本同为一个生产要素,它是内生的,源于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投资决策的努力。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递增的编辑生产率,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个投资刺激知识积累,而知识积累又反过来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知识或技术创新需要某种垄断权力等。

第四、对国际经济问题进行了重新的认识。由于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产生递增收益,不仅吸引了发达国家已输出的资本回流,而且吸引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从而引起国际资本回流。他结识了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资本反向流动”现象。在国家贸易方面,想增长理论指出的新原则应当从“比较成本优势”或“资源优势”原理转

变为“技术或人力资本优势”原则。强调国与国之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增加世界贸易总量,而且可以加速世界先进技术、知识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因此国家贸易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局限性:

第一、仍然无法解决总量生产函数问题。特别是资本总量已经存在严重问题,而人力资本比资本更加模糊,可测行更差,人力资本的可加性问题就更为严重。

第二、没有在生产理论上取得突破。

第三、在强调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制度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32x.html

Top